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2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喜宴(中国台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5 09:5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09:53:13 | 只看该作者
片名:喜宴
  英文名:The Wedding Banquet
  导演: 李安
  主演:郎雄 归亚蕾 赵文瑄 金素梅
  类型: 剧情/喜剧/爱情
  年份: 1993年
定居美国的高伟同(赵文瑄饰)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和他的恋人、一位叫Simon(Mitchell Lichtenstein 饰)的美国男子,一起住在纽约的曼哈顿。但高伟同在台湾的父母(郎雄、归亚蕾饰)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他们不断地催促国伟快点结婚,好承继高家的香火。恰好高伟同的公寓里借住着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葳葳(金素梅饰),于是Simon出了个主意:让伟同和葳葳结婚。这样一来既安抚了伟同远在台湾的父母,又能使顾葳葳拿到梦寐以求的绿卡,而且还能保持Simon和伟同之间的同居关系。

  这个看上去的万全之策却引来了更复杂的事端,伟同的父母闻知喜讯欣然来到了纽约,为儿子操办喜事。于是各种各样的情感纠纷、人际冲突便在一个热闹忙乱的中国式喜宴背后展开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09:53:23 | 只看该作者
 获奖情况:1993年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第3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奖。
4#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09:53:34 | 只看该作者
本片是李安首次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影片的最大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类似的观点。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最繁华最现代的都市——纽约发生的,古典和现代在这里交汇,新旧观念在这里冲突后又包容。李安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把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面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困惑、无奈以及宽容传递出来。当然,《喜宴》的成功也要归功于其中几位演员称职的演技。特别是李安的两位御用老将郎雄和归亚蕾,他们自然、持重的表演几乎盖过了几位俊男美女的风头。

  作为一个喜欢探讨伦理问题的导演,李安的这部影片在题材上延续了创作者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伦理道德冲突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复杂的人际情感纠葛的关注。影片前半部分的铺排也许会让人觉得它埋藏的火药引子足够去炸毁一座囚禁个体几千年的伦理建制,其间叫人咀嚼玩味的问号俯拾皆是:九十年代的男同性恋者为何仍自甘藏身衣柜?同性恋者不敢站出来曝光,除因社会压力,家庭伦常可要承担责任?为了自欺欺人而把谎言越滚越大,反叛者及家长究竟孰得孰失?异性恋一夫一妻制的核心家庭是否是唯一的理想家庭模式?以孝道之名而行的"传宗接代"应否继续被视为必然而合理的繁殖理由?异族情侣(尤其同性恋)在所属文化与传统的差异之前,该如何对话?  

  以上这些问题无一不切中多元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道德困境。但李安在如此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所显示的,不是去肯定或颠覆任何道德价值观的思想锐度,而是其气定神闲的叙事能力。李安的出色之处在于能把这诸多线索加以巧妙编织,并在一层一层展开故事,推向戏剧冲突高潮的同时,对各种人物细致到位的刻画和对诸多价值、情感的裂缝用一种普遍的“爱”的名义来小心翼翼的加以平衡。这种叙事风格上的特点在其后来执导的《理智和情感》中再一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5#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09:54:04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09:54:13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09:54:25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09:54:40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09:55:23 | 只看该作者
亲情



  其实中国人面对的最大压力,往往还是亲情。与你切身相关,才无法决然地反抗或是抛弃。李安在细节和情感上的表现,细致入微到带着些许残酷性。父亲在楼上睡着了,伟同的手指颤抖着去触摸他的鼻息,你觉得他如释重负的一瞬间之前,他究竟在想什么?父亲的生或死究竟哪一个是他内心更愿意接受的结果?父权的长期压制造成的压力和对父亲的深厚感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儿子长时间的阴奉阳违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反抗,甚至儿子同性心理的形成,也不能说与父亲的管制毫无关系。


  最令人深有感触的场面是伟同到父母房间里去磕头,母亲抓着他的手臂咬,父亲在回忆他小时侯的模样,而儿子早已是脱离父母的独立个体,没法再承受父母对他如此亲昵的态度。也许所有儿女长大成人的中国父母,看了这一段都会老泪纵横,一转眼,儿女已经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他们,那种失落感我不知道当我老了是否能承受,只是我想到远在家乡的父母,就不禁红了双眼。正是如此难以撇清是非黑白的亲情,才让我们在新观念和旧传统里不知何去何从。李安对中国人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他完全知道你的矛盾和挣扎,而且还相当体谅,因为这一份矛盾,也是属于他的,属于全体华人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09:55:37 | 只看该作者
政治



  [喜宴]的政治色彩十分明显,光是三个人的身份已经可堪琢磨,美国的爱人、台湾的伟同、大陆的威威,这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也许可以看作是李安自己对美国、台湾、大陆在新时期关系的独特描绘。美国爱人对于伟同是他发自内心的自由情感,而且导演将之塑造成一段十分和谐自然的爱情,然而在他传统的父母眼中却是大逆不道的关系。父亲在婚礼上对伟同、威威说的话,也可以看作是老一辈台湾人对旧身份的无法抛弃,仍然期望在台湾、大陆割之不断的血脉关系上能有一个圆满的了结。而伟同对威威的反应就更加复杂,他以为自己的身体是完全抗拒女人的,就像在身份认同上伟同已经是以美国人自居了,但是威威的一句“我要解放你”,他还是有反映了,他男性身体的本能即象征着他最根本的炎黄子孙身份,仍然是不可能完全抛弃的。


  影片的结尾是一个十分暧昧的态度,虽然以父亲为代表的老一辈,似乎已经表示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以伟同为代表的新一辈却陷入了更深的矛盾。感情和责任的矛盾,也许要在更长远的将来慢慢化解、克服,不知道如果现在的李安再来拍[喜宴],又会给出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3 17:1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