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徐迎宾(根据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理论硕士课程整理而成)
一、学科发展过程
1、建国到**结束,1963年毛**、周恩来批示加强国际问题研究,学科研究制度化开始。
分工(1964年):北大:民族解放运动和第三世界;人大: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复旦:欧美学说的引进。
2、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大量引进西方成果
3、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学术性增强,方法论理论的分野出现
北大:国家中心主义色彩;复旦:理想主义色彩;军队:现实主义色彩
五个系统:1、高校系统:复旦、北大(一般)、外交学院(强,学风好)、南开、清华、上海交大(俞正梁)、山大(欧盟);
2、军队系统:国防大学、军事社会科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许嘉);
3、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北京社科院;(以国别、地区研究为主)
4、外交及涉外系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政策调研)
5、党校系统:中央党校(门洪华,梁守德弟子,国际机制);
6、非政府组织性质的:战略与管理研究所、太平洋研究所
二、国际关系理论发展
1、建国到1978年
2、1978——1989年(又可分为1978—1987、1987—1989)
第一位介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是陈乐民,《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简介》
张季良的《国际政治学概论》价值最高
3、1989——现在,创新意识教强,但未提出能让世界接受的理论
中国公安大学翻译的著作,目前水平最高
阎学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研究水平最高
上海人民出版社“当代国际政治研究丛书”代表了中国目前最高水品
三、存在的问题
(一)、方法论的问题——方法论意识与训练的缺乏
1、缺少方法论的自觉性
区分三种研究:第一,规范性研究:以作价值判断为主;第二,思辨性研究:以先验为主;实证主义研究
2、缺乏对概念的严格界定。概念要具有可操作性,否则难以验证
3、宏观有余,微观不足
4、缺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表现为随意下结论。
5、专业术语不统一
(二)、“美国情结”
1、不能忽视美国之外的;2、如何将美国的东西本土化。要识别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四、中国理论研究精英
(一)、研究和整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
1、何新(国家主义),80年代提出,对一个国家的兴衰有两种理论:一是经济学理论,二是国际政治理论。
2、梁守德(北大)
3、郭树勇(建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世界交往理论”)
(二)、翻译和介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学者
1、陈乐民2、资中筠(1和2是夫妻)3、周启朋4、秦亚青(头面人物,方法论强,治学严谨)5、张睿壮(WALTZ徒弟)6、时殷弘(有思想,但从未把问题说清楚)7、王逸舟8、门洪华9、袁正清(建构主义)10、肖欢容(地区主义)[9和10都是王逸舟徒弟]11、庞中英(反全球化)12、唐小松(现实主义)13、李少军14、李英桃(女性主义)15、朱锋(军控)16、沈丁立(军控)17、李彬(军控)18、陈玉刚(欧盟)19、潘忠歧(国际秩序)20、李滨(南京大学)21、蔡拓(全球化)
(三)、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学者
1、叶自成(领军人物,但对西方理论完全不懂)2、张文木3、王缉思(最出色的)
(四)、对西方理论加以引申的学者
1、苏长和2、阎学通3、冯绍雷(华中师大)4、门洪华
五、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特色问题
三种观点:1、支持或主张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梁守德
2、反对提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资中筠、阎学通、王缉思
3、主张建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秦亚青
六、传统文化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七、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新的研究领域
1、高科技的发展对IRT的影响
2、全球化与相互依赖:一为什么全球化不可阻挡;二中国如何有选择地加入全球化
3、国际机制与国家主权
4、国际关系伦理问题
5、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6、国家安全问题
7、各国国内政治与外交(国际政治)的互动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