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9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中国外交与对外关系》(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9 13:1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五章               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缓慢发展
●学习本章重点掌握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美关系。
2、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影响。
3、中苏两国是怎样对待朝鲜战争的?
4、中日民间外交的主要过程。
5、60年代中法为什么能实现建交?
●教学要点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两大阵营严重对峙和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华采取遏制政策,中国同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未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有些还处于相互敌视之中。这一时期,除中法两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外,中国重点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民间交往,为日后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美关系
1、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
30年代,美国的记者、官员就同中国***的领导人开始了接触。1947年,两大阵营形成,冷战的铁幕拉开,美国采取援蒋**的政策。
在冷战初期诞生的新中国,奉行站在社会主义一边的外交政策。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不承认的立场。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武装入侵台湾,使两国关系处于敌对状态。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它不仅企图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扼杀中国,而且美国以出兵朝鲜、侵略台湾、支持法国在印支的殖民战争等,对中国形成一个新月形包围圈,试图以军事手段来反对新中国。中国不得不在三条战线上同美国展开严肃的斗争。
2、抗美援朝与援越抗法
在这里要区分两个概念:抗美援朝与朝鲜战争。抗美援朝是指1950年10月19日中国出兵朝鲜到战争结束,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的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而朝鲜战争则是指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战争,到1953年7月战争结束的整个过程,研究的对象应该包括参战的三国四方。
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鲜为统一问题而爆发了内战。美国对朝鲜进行大规模军事干涉。1950年6月27日,即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美军直接参加朝鲜战争,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美国还增加对菲律宾的军事援助,支持法国在印支的殖民战争,在中国周围建立**堡垒。美国政府妄图对亚洲的共产主义力量,对中国进行遏制。7月7日,美国又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派遣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开始大规模侵朝。10月15日以后,联合国军又疯狂向“三八”线以北进犯。
    美国军队的行径构成了对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唇亡齿寒。1950年10月2日,毛**在致斯大林的电报中说:“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周恩来也指出:“假如我们采取消极防御的办法,那是不行的……而且年复一年,不知它哪一天打进来,这样下去怎么能安心生产建设。” **中央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应朝方要求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军事和外交两条战线同美国进行面对面的较量。经过周密部署作战计划,终于在1950年10月19日正式出兵入朝。
    为配合军事斗争,中国在外交上也对美国进行了回击。应联合国安理会的邀请,中国特派代表伍修权于11月24日来到纽约,参加控诉美国侵略的讨论,并于28日、30 日两次在安理会发言。中国代表向安理会提出了《关于美国武装侵略台湾议案》,揭露美军侵略行径,驳斥美国无理论点。中国还提出建议,要求美国及其它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第一次在安理会发言,中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将美国置于受审的地位,大灭美国威风。虽然美国操纵表决机器否决了中国提案,但中国的声音传遍全世界。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司令员率部队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中朝军队同仇敌忾,狠狠打击了称霸一时的美帝国主义者,很快将美军从中朝边境赶回到三八线以南。经过5次战役后,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战争形成了僵持局面。美国政府看到“武力统一朝鲜”无望,只得提出停战谈判的建议。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正式开始。美国不甘心于使朝鲜战争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场没有打赢的战争,在谈判过程中不断提出种种无理要求,使停战谈判变成一场长期、复杂和曲折的斗争。双方边打边谈,时断时续,一直到1953年7月27日才正式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暴,以自己的浴血奋战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任务。新中国为此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显示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第一次重大的外交和军事举措,是同美国遏制战略的直接较量。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面的军事冲突,它使两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尖锐对立状态达到了顶峰。由朝鲜战争引发的台湾问题国际化、复杂化,使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一直解不开的疙瘩。
援越抗法
美国在入侵朝鲜的同时,加紧干涉印度支那。美国的行动不仅是支持法国殖民主义镇压印度支那人民,而且对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中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全力支持越南人民反抗法国殖民主义和美国的干涉,为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和实现越南北半部的完全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新中国援越抗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建交、提供军事援助、派遣军事顾问团,等等。这样既没有将中国拖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境外战争,也没有影响中国的国内议程,包括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和保持基本安全。
抗美援朝和援越抗法斗争的胜利表明,新中国已成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1954年4月,我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关于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团与会,并以原则坚定、策略灵活的高超外交艺术,同其他与会国一道,排除了美国的干挠,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从五十年代起就同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进行了坚决有力的斗争。1950年11月,我国政府特派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向全世界揭露和控诉美国侵略我国台湾的罪行。1954年12月,美国同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并支持蒋军对大陆和沿海进行军事骚扰。我坚决反击,一举解放了一江山岛。美国陷入恐慌,匆忙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出面斡旋,企图阻止中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我国发表声明严正指出,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联合国和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在我坚决反击下,国民党军队弃守大陈岛,我解放了浙江沿海岛屿。
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同时,积极寻求缓和同美国的紧张关系。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参加亚非会议期间发表声明:“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中国政府的和平诚意得到了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赞赏,并对美国形成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得不表示,不排除同中国进行双边谈判的可能性,从而为日后中美大使级会谈开辟了道路。
3、中美大使级会谈
1955年4月亚非会议期间,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就中美关系发表了声明:“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特别是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的问题。”这一声明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构成了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大背景。中国领导人的声明是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它表明中国希望在缓和周边形势的同时,也采取措施缓和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中国表明缓和意愿的声明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7月13日,美国在英国、印度斡旋下作出反应,建议中美双方各派一名大使级代表在日内瓦举行会谈。
1955年8 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举行。中方代表是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后由续任驻波兰大使王国权担任),美方代表是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
会谈有两项议程,一是双方平民回国问题。二是双方有所争执的其他实际问题。在第二项议程下,各方均可提出它认为应予讨论的直接牵涉到中美双方的问题。9月10日,双方就第一项议程达成协议:中美双方承认,在各自国家内的双方平民享有返回的权利,并宣布已经采取并将继续采取适当措施,使他们能够尽速行使其返回的权利,中美两国分别委托印度和英国政府协助中美平民返回本国。随后,中方提出第二项议程的两个议题,美国禁运问题和中美外长会议讨论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由于美方坚持把双方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协议作为讨论禁运问题的先决条件,因而使会谈在第二项议程上陷入僵局。为推动会谈继续进行,中方从1956年9月到1957年12月先后提出关于促进中美人民往来和文化交流、关于中美两国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准许对方新闻记者前来进行新闻采访、关于彼此给予司法协助等协议声明草案,但均为美方所拒绝。1957年12月12日,在第73次会议上,美方又以其大使调任为由,委派非大使身份的代表参加会谈,企图降低会谈的级别,致使会谈中断达9个月之久。1958年6月30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要求美方限期派出大使级代表。7月28日,美国指派驻波兰大使比姆为美方代表。9月15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华沙复会。此后,中美大使级会谈一直断断续续地举行。中国政府在会谈中始终坚持两项原则:美国政府保证立即从中国领土台湾省和台湾海峡地区撤出它的一切武装力量,拆除它在台湾省的一切军事设施;美国政府同意中美两国签订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协定。但是由于美方坚持其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会谈没能在缓和与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这个关键问题上取得任何进展。
中美大使级会谈从1955年8月至1970年2月维持了15年之久,共举行了136次谈判。中美大使级会谈时间之长,次数之多,交锋之激烈,在国际关系史上实属罕见。双方除了达成关于平民回国问题的协议外,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和达成任何其他协议。中美两国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举行了十多年的外交官会谈,这是新中国外交的一种创举。中美大使级会谈成为两国交换对世界重大问题看法的场所,成为双方互通情况的重要渠道。
二、中日民间外交的发展
在50年代,由于受到美国的严重阻挠,中国同主要西方国家的关系没有取得突破,不过,中日民间关系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
新中国成立时,日本处在美国的控制下,日本政府采取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1952年,日本政府在美国的促压下,同台湾当局缔结了所谓“和平条约”,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制造“两个中国”,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严重障碍。但是日本国民中许多人希望同中国人民建立联系,政界一些人也要求中日两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日本经济界对开展中日贸易更有浓厚兴趣。在中日关系正常化存在着严重障碍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制定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决定通过“民间外交”,使两国民间在各个领域逐步加强友好往来,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打下基础。
1952年,日本参议员帆足计、高良富、众议员官腰喜助三位代表冲破日本政府设置的重重障碍,绕道巴黎等地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经济会议。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同他们进行商谈,双方确定在平等、互利、和平、友好的基本方针下开展中日贸易。
1952年5月,三位议员访问北京。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前来访问中国的日本政界人士。他们在北京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正式签订了第一个中日民间贸易协定。这个贸易协定的产生,其意义超出了贸易的范围。它不仅为战后中日贸易开辟了新途径,在美国遏制中国的情况下恢复了中日贸易,而且在中日关系史上开创了民间外交的新途径。中日民间交往的大门被打开了。
1953年秋,以池田正之辅为团长的日本国会议员促进中日贸易联盟代表团应邀访华,经过商谈,双方于10月29日签订了第二个中日民间贸易协定。
1955年3月,中国国际贸促会副主任雷任民为团长的中国贸易代表团应邀访日。代表团的方针和任务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和细水长流的方针,积极争取进一步加强中日经贸关系;介绍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经济建设成就,通过民间接触,力争同官方挂勾,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5月4日,双方签署第三个中日民间贸易协定,实现了民间协议、官方挂勾的目的,为实施协议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协助在华日侨归国和宽大处理日本战犯是中国政府为加强中日人民的友谊,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而采取的重大步骤。中国对日本战犯的宽大处理在日本深得人心,许多前战犯后来都在“日中不再战”的口号下,积极致力于日中友好事业。随着中日民间往来的扩大,日中友好在日本己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国民运动。在民间外交的推动下,日本政府也对开展中日贸易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
所有这些,在日本产生良好反响。当然,中日民间外交也经历了波折。如岸信介内阁和佐藤荣作内阁执政期间,推行追随美国的政策,采取一系列损害中日关系的做法。1958年4月,在日本长崎发生的国旗事件,使中日关系恶化到战后以来的最低点。不仅如此,岸信介政府还竭力阻挠两国人民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经贸关系。
在中日关系处于低潮的时候,日本有识之士克服重重困难,为中日关系进一步健康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因此,尽管中日关系在60年代后期存在一些障碍,但是日本各界要求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呼声日益强烈,中日民间交往的势头还是保持了下来,并为70年代初两国关系正常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 中法外交关系的建立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尖锐对抗,形成了东西方对峙的冷战局面。西欧国家属于资本主义体系,加之美国的控制,在对华政策上追随美国的立场。因而50年代,中国同西欧国家的关系发展得十分缓慢。
当时,中国同西欧国家的关系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种,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主要是西北欧为数不多的几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这些国家希望和平,奉行和平中立政策。它们同中国建交主要是出于自己利益的需要。第二种,半建交的国家,即英国和荷兰。这是一种特殊的外交关系。它是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创造的一种外交形式。第三种,同中国无外交关系的国家。这些国家同台湾还保持有“外交关系”,尚未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类国家占了绝大多数。中国虽然同这些国家没有外交关系,但是有传统的民间往来。这个时期,中国同西欧国家的民间外交有了很大的发展,民间性的贸易机构日益增多。
根据当时这些国家对华关系的实际情况,中国确定了同这些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即民间开道,逐步推进,水到渠成。60年代,由于西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特别是西欧独立自主、联合自强的呼声日益高涨,使中国与西欧国家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同法国外交关系的建立,是中国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
(一)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
在中法接触准备建交的过程中,主要障碍有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阿尔及利亚问题。1905年,阿尔及利亚沦为法国的殖民地。1958年,中阿建交。中国一贯积极支持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反帝反殖斗争,对阿尔及利亚的反对法国殖民主义的斗争也给予了积极支持和援助。在中法建交的过程中,法国人希望,中国停止对阿尔及利亚的支持,然后法中再建交。但周恩来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决不能为求得中法建交而改变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的立场。陈毅也说: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争取得最后胜利为止。法国结束了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战争,为中法建交扫清了一个障碍。二是关于台湾问题。1963年10月,法国前总理爱德加·富尔应邀访华,主要是同中国领导人商谈建交问题,这实际上是具有官方背景的“正式”访问。中国十分重视富尔的访华。双方围绕的主要问题是台湾问题。富尔来京后立即向中方提交了法方拟定的关于中法建交的三个方案,而且表示决不采取英国式的拖泥带水的半建交的方法。法国提出了三个建交方案是:第一,无条件建交。即法国政府宣布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表示同意。第二,有条件建交。即法国先同台湾断交,再与中国建交。中国认为这是合理的方案。但富尔表示,法国马上驱逐台湾代表有困难,因此,合理不现实。第三,近期承认。即法国政府对中国政府先不做政治上的承认,形成一种特殊局面。戴高乐希望第一种方案能够实现,第三个方案是备用的,法国根本无意采取。中国适时提出中法建交的三点声明:第一,法国政府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正式照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建议立即建交,互换大使;第二,中国政府复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欢迎法国政府的来照,愿立即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换大使;第三,双方同时发表上述照会,立即建馆互派大使。考虑到中法建交对中国发展同西欧国家外交关系的重要性,周恩来在反复强调反对两个中国的立场的同时,对建交的具体步骤采取了灵活措施,为中法建交奠定了基础。
依据上述原则,中法两国外交官员在瑞士进行了建交谈判。1964年1月18日,双方达成了建交协议。27日,双方发表了建交公报,并于三个月内交换大使。28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中法已经建交,按照惯例,承认一个国家的新政府,不言而喻地意味着不再承认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推翻的旧的统治集团。中法建交之后,台湾撤出了在法国的“使馆”。
(二)两国建交的主要原因
1.双方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958年,戴高乐执政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美国的控制。法国一直坚持建立独立的核力量,这也是法美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焦点之一。1960年2月,法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为有核国家,美国仍然想控制法国。法国拒绝在美苏炮制的部分禁止核试验等条约上签字,继续独立自主地发展核力量。法国毅然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一体化机构,在古巴、柏林危机中都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法国的这些外交行动,是对美国霸主地位的沉重打击。戴高乐认为美国靠不住,强调欧洲是欧洲人的,法国不会听命于任何人。有人称法国的外交是“我行我素的外交”。
2.法国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对华政策
法国长期以来同台湾保持有外交关系,但是一直比较冷淡,仅维持代办级关系。而对中国,虽然没有外交关系,但是早就有民间往来。在50年代初,中国的一些民间团队就访问过法国。1959年,联大讨论西藏问题时,法国投了弃权票。在中印边界冲突中,法国也未公开攻击中国。戴高乐认为,没有中国的参加,就不能办成任何大事。当然,法国同中国建交也有自己的目的。60年代初,由于美法矛盾上升,法国同美国拉开了距离。中国当时同美国处于敌对关系之中。同中国建交无疑会增加法国在同美国的抗衡中的力量。出于对外战略利益的需要,法国需要立即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法国人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是比较实际的。
3.中国采取区别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
60年代初,毛**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第一个中间地带是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第二个中间地带是西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毛**认为,西方国家不是铁板一块,西欧同美国不一样。毛**还认为,法国同中国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一是反对别人对我们的控制,二是两国在经济和文化上需要加强往来。
4.中法双方利益的需要
从政治方面看,中法是当时世界上有影响的两个国家,两国建立稳定的双边关系对世界有利,特别是对两国在反对大国干涉国际事务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经济方面看,法国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之一,中国是一个大市场,两国经济有互补性。从安全方面看,两国当时都在反对美苏的争夺,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两国携手对西欧和亚洲的安全与和平会起到重要作用。
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中法外交关系的建立打开了通向建立超越对抗、发展合作的道路,对中国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思考题
1、抗美援朝战略决策是怎样形成的?
2、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3、中美大使级会谈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4、中法建交的主要原因及意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3-1-10 04:32:2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4-30 12:29:47 | 只看该作者
受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4-30 16:23:48 | 只看该作者
xiexie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8 05:5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