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9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德刚:美国在马格里布地区的军事存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30 10:1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孙德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安全理论、中东地区安全

  从冷战时期到冷战结束后,美国全球三大战略利益区依次是欧洲、亚太和海湾地区,非洲并不是美国全球安全防务的重点,美国也无意在非洲建立永久性军事基地。“9·11”事件发生后,反恐成为美国对外安全战略的首要任务。由于东非和北非阿拉伯国家与西亚阿拉伯国家存在天然的地缘、文化、宗教和民族情感上的联系,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中东伊斯兰激进势力不仅在海湾、伊拉克和中亚建立了大本营,而且向非洲大陆渗透,其中以北非“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和“非洲之角基地组织”为代表。在反恐战争时代下,美国将北非和东非阿拉伯国家作为全球反恐的重要战场,“泛萨赫勒计划”和“东非国家反恐计划”就是美国政策的具体表现。受此反恐战略的影响,美国在吉布提建立了大型、永久性军事基地,在阿尔及利亚南部沙漠地区建立了柔性军事存在,美国在非洲部署军事基地的序幕逐步拉开。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考察美国在马格里布地区军事部署的历史、现状、动因及未来趋势。


  一、美国在马格里布地区军事部署的历史演变

  近代以来,非洲长期是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势力范围,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影响力有限。二战爆发后七十余年来,美国在非洲阿拉伯国家的军事部署在地域上可分为北非阿拉伯国家和东非阿拉伯国家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毛里塔尼亚等五个马格里布成员国。这五个国家具有三重身份。第一,它们均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非洲发展中国家,具有非洲国家身份;第二,除毛里塔尼亚外,它们大多邻近地中海,具有地中海国家身份;第三,它们都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且都是阿拉伯联盟成员国,具有阿拉伯国家身份。上述三重身份究竟哪一个更强,哪一个更弱,这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情况各不相同。由于马格里布国家具有复杂多重身份,其利益诉求也不同,与外部大国的关系亲疏也不同。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北非建立的大型和永久性军事基地主要分布在利比亚和摩洛哥,但冷战时期在美国的对外安全战略中,马格里布地区的重要性难以与东非和埃及相比。冷战结束初期,在美国全球战略中,非洲仍处于次要地位。美欧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试图将北非纳入到自己的战略发展轨道上,如欧洲—阿拉伯对话机制、地中海论坛、巴塞罗那进程、欧洲地中海五国与马格里布五国对话机制(“5+5”)、北约—地中海对话机制、“大中东计划”等,美国对马格里布地区的军事影响力增强,但在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军事部署有限。截至20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不仅没有独立的非洲司令部,而且在非洲没有一处军事基地。美国成立非洲司令部前,非洲大陆主要地区的安全事务由美国欧洲司令部负责,非洲之角安全事务由中央司令部负责,马达加斯加、塞舌尔以及非洲的印度洋沿岸地区则由美国太平洋司令部负责,非洲被“一分为三”,划归三个司令部管辖。其中欧洲司令部影响力最大,共在非洲大陆建立了13个合作安全场所,为危机爆发后美国临时租用非洲大陆的军事基地提供了法律准备。

  “9·11”事件发生前,美国在非洲的驻军人数仅300人左右,主要承担维和与军事训练等临时性任务。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利比亚等国相邻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社会治理处于底层次,基础设施不完善,毒品走私、人口拐卖、越境抢劫等跨国犯罪事件时有发生,为“基地”组织扩展势力提供了基础,但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始终未给予足够重视。

  “9·11”事件发生后,非洲成为美国全球反恐主战场之一,美国在非洲的军事人员数量猛增至3800人,非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迅速上升。“9·11”事件的发生,改变了美国的对外安全战略布局,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恐怖组织不再是遥远的、地方性、区域性恐怖组织,而是本·拉登领导下的“基地”组织全球圣战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美国全球反恐的重要对象之一。在全球反恐时代,美国的一份反恐研究报告提出了所谓“香蕉理论”,即美国在阿富汗发动反恐战争告一段落后,伊斯兰极端分子将从中亚逃往非洲之角,再从非洲之角进入苏丹,再从苏丹进入社会管理松懈的乍得、尼日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边境的萨赫勒地区,与北非“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合流。这些恐怖组织利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矛盾挑起争端,招募新人,募集资金,试图卷土重来。正如美国欧洲司令部国防安全合作局局长杰弗里·科勒(JeffreyKohler)所言:“恐怖组织的大本营在阿富汗和中亚其他地区虽被美国中央司令部铲除,但这些恐怖分子会逃往广阔且贫瘠的非洲地区,最终将通过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这些后门进入欧洲。”

  为打击“基地”组织在北非的分支机构、防止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极端分子向北非逃窜,2002年底,美国欧洲司令部推出“泛萨赫勒计划”(PSI),通过这一平台与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乍得等国加强反恐合作,打击伊斯兰极端分子,维护上述四国之间人烟稀少的泛萨赫勒地区的安全,增强上述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和反恐训练,避免该地区沦为恐怖分子活动的天堂,特别是应对阿尔及利亚的“萨拉菲斯特呼声与战斗组织”(SalafistGroupforPreachingandCombat)对美国及西欧人员与设施构成的威胁。

  美国在马格里布和萨赫勒地区的军事部署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美国在当地的反恐军事训练人员,二是美国特别行动司令部临时部署的反恐部队。后者如美国空军司令部机动部

  队多次使用阿尔及利亚国际机场,用于执行在马格里布和萨赫勒地区的军事行动,阿尔及利亚为美国特种兵提供了重要过境与后勤支持。

  为防止引起当地穆斯林的反感,美军主要依靠建立的柔性军事存在。美国欧洲司令部在谈到特种部队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时,重申将尽可能减轻美国在该地区的“脚印”:“我们不想成为东道国群众情绪愤怒的根源,因为这样反而会被当地激进分子所利用。”

  2004年3月,阿尔及利亚的“萨拉菲斯特呼声与战斗组织”与美国特种部队支持的尼日尔和乍得军队爆发冲突,43名萨拉菲武装分子被打死。随后,美国欧洲司令部副总司令查尔斯·沃德(CharlesWald)强调指出:北非、撒哈拉和马格里布的恐怖分子同阿富汗的恐怖分子一样,寻求庇护所,招募新人,蓄谋壮大组织力量,发动恐怖袭击。

  在此情况下,美国的反恐战略旨在重新部署其在全球的军事力量,调整其在海外军事基地的布局。21世纪初,美国已酝酿成立非洲司令部,一方面是因为非洲日益关系到美国在地中海到印度洋之间的安全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欧洲司令部责任区过大,共负责欧洲和非洲92个国家,而非洲安全事务消耗了欧洲司令部近一半的精力。正如欧洲司令部司令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ArmedServicesCommittee)所做的证词中指出:“非洲的战略价值不断增长对欧洲司令部责任区保持稳定构成了最大安全挑战。非洲大片地区缺乏治理,艾滋病泛滥,腐败成风,缺乏良治,加上积重难返的贫困问题,对非洲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都构成了挑战。”

  2007年,美国开始筹划成立单独的非洲司令部,非洲也从过去由欧洲司令部责任区、中央司令部责任区(东非)和太平洋司令部责任区共同辖区正式独立出来,将整个非洲大陆及马达加斯加岛变成非洲司令部责任区(其中埃及仍属于美国中央司令部责任区),其使命是“通过增强非洲国家和地区组织的防御能力,保护和保卫美国的国家安全,采取军事行动,威慑和击败跨国性威胁,部建设,美国在吉布提、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等分别建立了军事存在。下文以马格里布地区为例,分别考察美国在北非三国的军事部署。


  二、案例一:美国在阿尔及利亚的军事存在

  美国在阿尔及利亚部署军事存在,主要是为了应对“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的威胁,这种恐怖威胁可以上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末。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后,部分参与圣战的阿拉伯武装分子回到北非,在北非地区招募新人,并以此为据点图谋向欧洲发动袭击。

  1992年,阿尔及利亚陷入内战,共造成20万人死亡。1993年9月开始,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拯救阵线”与“伊斯兰武装小组”(IslamicArmedGroup)开始将暗杀和绑架的对象扩大至外国侨民,前后共有数十名外国人被杀。1997年,伊斯兰武装小组的部分成员自立门户,成立“萨拉菲斯特呼声与战斗组织”,后成为马格里布地区最具破坏性和影响力的恐怖组织。

  此后,阿尔及利亚长期成为恐怖袭击的重灾区。与冷战时期美国对付传统大国而部署的大型、永久性军事基地不同,反恐时代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主要针对非传统威胁,特别是根据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具体任务而建立设施,军事基地规模小型化,旨在为战斗机提供起降跑道、通信、储藏和维修设施等。

  为强化同北非国家的安全合作关系、打击伊斯兰极端组织,美国一方面加强同北非国家的经济关系,如1999年推出的“美国—北非经济伙伴关系计划”(“艾森斯塔特计划”)、2003年成立的“美国—中东伙伴关系计划”(US-MiddleEastPartnerhsipInitiative)等,为中东国家提供教育、发展和经济援助;另一方面加强同马格里布地区的政治关系,如积极推动美国的盟友埃及成为马格里布组织的观察员,通过摩洛哥和埃及这两个特殊伙伴国影响马格里布组织的未来发展。

  21世纪初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以来,美国在马格里布地区最重要的反恐伙伴是阿尔及利亚,该国甚至一度默许美国建立秘密军事基地。尽管阿尔及利亚同为非洲国家的良治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安全环境”。21世纪初,为加强非洲司令法国关系长期冷淡,但美国却十分重视阿尔及利亚的战略地位。2001~2009年,在马格里布和萨赫勒地区发生的900余起针对当地居民和外国侨民的恐怖袭击事件,共造成1500人死亡和6000余人受伤,其中80%以上(770起)的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在阿尔及利亚,该国沦为北非“马格里布基地组织”恐怖袭击的重灾区。

  “9·11”事件发生后,阿尔及利亚政府率先宣布将与美国站在一起,打击伊斯兰恐怖组织。但美国国会反对政府加强同阿尔及利亚的安全合作,主要是担心其会将一些敏感情报转给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最终威胁以色列的国家安全。阿尔及利亚驻美大使在2001年10月曾向美国抱怨:过去十年里,阿尔及利亚恐怖组织夺去了成千上万名阿尔及利亚平民的生命,但美国给予的反恐援助却相当有限。

  2002年7月,美国联邦调查局马里昂·鲍曼(MarionE.Bowman)向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提出《外国情报监视法案》修正案,提出了“国际圣战运动”这一概念,打消了国内亲以势力的疑虑,使美国重新认识到阿尔及利亚等所谓威权国家在美国全球反恐战争中的价值。

  此后,阿尔及利亚搭乘美国在非洲的反恐快车,与美国在反恐领域通力合作。自2002年开始,美国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和国防部国家安全局从阿尔及利亚获得重要的反恐情报,尤其是在打击被称为“马格里布的本·拉登”——帕拉(ElPara)过程中两国反恐机构合作密切。2003年10月,美国助理国务卿伯恩斯(WillianmBurns)在访问阿尔及利亚时指出:“目前我们的双边关系处于四十年来最好的时期。”

  随后国务卿鲍威尔于2003年也访问阿尔及利亚,探讨双方进一步开展反恐合作的途径。2003年,阿尔及利亚要求美国解除对阿尔及利亚的武器禁运,并加大向阿尔及利亚政府提供反恐援助的力度。阿尔及利亚政府的反恐诉求与美国的全球反恐战略相契合,双方对该国南部地区恐怖组织的清剿成为美国在撒哈拉地区反恐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6-11-6 15:4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6-11-6 22:0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3 17:33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