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学科简介
1.本学科点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概述
国际关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创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始创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于冷战之后。辽宁大学的国际关系学科是在20世纪60年代组建的日本研究所、70年代成立的苏东研究所、80年代创办的东北亚研究中心、90年代建立的韩国研究中心和中东研究所的基础上,以国家重点学科世界经济为依托发展起来的。2003年设立国际关系系,2004年组建国际关系学院。到目前为止,辽宁大学是我省乃至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单独设立国际关系学院,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开设国际政治本科和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硕士专业的高校。
2.本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特色、优势及核心竞争力
综合我校学科优势、历史传统、现实需求及地缘特征等因素,我校国际关系学科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科学研究优势:一是大国战略关系;二是转型国家政治制度比较;三是东北亚地缘政治。
大国战略关系在我校有着悠久的研究传统。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与发展,我校已培养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研究梯队,并在俄罗斯、日本和中国等大国的对外战略研究和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关系研究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承担一系列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出版了一批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并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转型国家政治制度比较研究居全国前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该研究方向学术队伍具有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师资力量较强,语种多、水平高等优势。五年来承担了近30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多项成果在国内属填补空白之作,获得国家和省级以上的科研奖励。
东北亚地缘政治研究起步较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多年的研究使我校在东北亚问题方面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成果积淀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在日本问题、韩国问题研究方面的许多学术成果学科属于创新研究。该研究方向学术骨干由一批年富力强的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组成,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等国家级和省部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二、师资队伍
1.本学科点主要学术带头人
程伟:辽宁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是我国研究俄罗斯、东欧问题的权威专家,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定委员会成员,辽宁省政府特邀研究员,辽宁省委省政府、沈阳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入选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辽宁省普通高校学科拔尖人才,沈阳市优秀专家,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十佳人物。
李淑云: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研究专长为当代民族与民主问题、俄罗斯中亚问题、东北亚问题。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和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政府奖)、辽宁省巾帼建业标兵和沈阳市“优秀党员”获得者。
徐坡岭: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东欧中亚经济研究会理事,辽宁省世界经济学会秘书长。研究专长为政治经济转型问题、俄罗斯问题。是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辽宁大学学科带头人二梯队成员。
2.本学科点学术梯队情况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建设,本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一高四合理”的教师队伍,即梯队成员的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目前,本学科有教授12名,副教授10名,教师队伍中全部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17名,在读博士2名。教师平均年龄不足45岁,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为引进人才。
三、科学研究
从2004年国际关系学院成立至今,国际关系学科在科研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五年来,本学科共获得各种科研立项9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6项、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各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一般项目和留学基金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包括美国国务院资助项目、韩国国际交流财团项目、韩国高等教育财团项目等)7项,省级项目(省社科基金、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软科学项目)59项,教学改革立项9项。在国家级和省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66篇(其中国外刊物14篇)。出版著作58部,包括学术专著50部,译著5部,教材3部。获得各种科研奖励共计27项,其中国家级奖励6项、省部级奖励9项。
四、人才培养
1.本学科点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学科点主要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在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引进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分别到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单位进修、到俄罗斯、日本、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访学,资助年轻教师到南开大学和中央党校攻读国际政治博士学位。组织创新团队,培养青年骨干。本学科教师不仅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而且还获得双语教学国家级优秀成果立项。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优秀人才为目标,在本科生、硕士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课题和项目为牵引,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质, 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当前人才市场的需要。
2.本学科点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和经验
做好学科规划;凝练学科方向;完善学科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注重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2006年在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新专业评审中国际政治专业成绩名列全省第一;2008年国际关系学科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工程”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国际关系学科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国际关系学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为国家外交决策提供有益的建议,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撑。服务地方的主要做法有二:一是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和理论支撑。由本学科点带头人程伟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和辽宁省“十一五”重点招标课题为辽宁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软贷款和辽宁省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二是为地方建设培养人才。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科在辽宁省具有唯一性。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科的设立不仅填补了我省国际关系学科建设的空白,而且已经发展成为辽宁省涉外人才培养基地。
六、学术声誉
1.本学科点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
在学术交流方面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倡导校内外、国内外及专业内外专家学者间广泛的学术交流。通过举办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到我校做学术报告并进行指导。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举办学术讲座,派遣专业教师到国内外一流高校或研究机构进修、访学、深造等多种形式扩大学术交流渠道,加大学术交流力度。近三年来共有11人次先后到国外进修、访学,每年都举办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
2.本学科合作办学情况
中外合作办学既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加强学术交流的有效途径。国际关系学科发挥学科优势和特点,以公派留学生的方式与国外一些名校联合培养学生。
3.本学科及主要带头人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影响
本学科不仅是辽宁省培养涉外人才的基地,而且其主干成员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智囊。本学科在全国国际关系学科中独具特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得到同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评价。本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程伟教授现任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定委员会成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入选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获得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我国研究俄罗斯问题的著名专家。近年来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大课题十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百余篇,其成果分别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和教育部重大课题优秀成果。学科带头人李淑云教授是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和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政府奖一等奖。学科带头人徐坡岭教授是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东欧中亚经济研究会理事,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
资料来源:辽宁大学官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