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处简介
一、概况
1997年学校成立研究生部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承担和组织全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生部(部)分设招生办公室、学位与培养办公室和教育管理与就业指导办公室。
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行国家主管部门、省教育厅和学校三级管理制度,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由校长任主席,对学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日常管理工作由研究生部(部)承担。招收研究生的院系设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1998年学校召开的我校首届学科建设大会确定了“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强化特色”的总体思路。2001年召开的首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大会上进一步提出: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的研究生工作基本方针,适应为我国和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和江苏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的需要,紧扣我校到2010年从总体上建成“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在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中,要着力培育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大力倡导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全力建设良好的学习、研究、生活条件和管理机制为保证,以将我校创建成综合性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为总揽全局、凝心聚力的奋斗目标。
1993年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位点建设
进入“211工程”行列以来,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位点建设为核心,加强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93年第五批学位授权审核,增列了学前教育学和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专业,法学理论、物理化学和物理电子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996年第六批学位点授权审核,增列了诉讼法学、教育技术学、新闻学、天体物理、第四纪地质学、微生物学、应用化学、水产养殖和企业管理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998年第七批学位授权审核,增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文艺学、基础数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外国语学及应用语言学、电影学、专门史、运筹学与控制论和教育经济与管理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000年第八批学位授权审核,增列了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和地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法学理论、美术学、细胞生物学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金融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社会学、应用心理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行政管理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第九批学位授权审核,增列了微生物学、第四纪地质学、政治经济学、专门史、英语语言文学、诉讼法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物理、物理电子学9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科学技术哲学、法律史、民商法学、中外政治制度、**党史、体育人文社会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应用数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遗传学、光学工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食品科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目前,学校已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和9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学科门类覆盖了除医学和军事学以外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和管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学位点建设取得的成果已成为我校“211工程”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三、导师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九五”期间,我校研究生导师规模迅速扩大,年龄结构更趋年轻化,学历结构高层次化。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78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5人,硕士生导师60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导师队伍的发展壮大是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导师建设方面,我校共计聘请了15名具有中学特级教师担任我校兼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协助指导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和兼职授课,强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性。
四、研究生培养规模与质量
(一)研究生招生规模与种类
随着学校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术地位的提高和影响力的扩大,我校对考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九五”期间报考我校普通硕士人数的年均增长率超过40%,今年报考我校2002年硕士生人数达到4041人,比2001年增长了50%以上。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入学质量:一是规范考试科目,力求体现考试科目和内容的通用性和客观性;二是提高考生的业务要求,对以同等学力报考的考生,除了要求进修本科阶段的8门课程外,还需发表过论文,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也必须发表过论文;三是调整了博士生入学考试的科研成果和面试成绩的比重,在总成绩中,科研成果和面试的比重各占25%,并继续扩大比重。这些措施都有力地保证了我校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6年,我校博士生招生人数为21人,硕士生119人,2001年博士生招生人数为100人,硕士生639人,博士生招生数年均增长38.4%,硕士生年均增长34.9%。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员招生人数从1997年的16人,扩大到2001年的330人。在校研究生数由96年的416人增长到目前的2886人。研究生教育种类趋于多样化。除了招收普通博士、硕士研究生外,还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高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学员并可授予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硕士学位。高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全国唯一一所省属高校承担的培养任务,已招收3届共354名学员,居全国15所招生高校之首。作为全国首批16所师范大学之一和我省唯一一所开展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员的学校,1997年以来,已招收867名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员,居全国29所培养学校之首,其中已有158人获得学位,为我国尤其是江苏省的基础教育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此外,我校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合作培养经济学硕士,目前在校人数40余人;外国留学研究生24人。为进一步服务社会,我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各级学校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开设了各级进修班、培训班,接收高级访问学者等。在探索多元化的研究生教育形式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二)研究生培养质量
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多年来,我校一直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初步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制定了《南京师范大学关于建立博、硕士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有关规定》,对于应届毕业研究生申请学位的资格审查和授予学位的科研成果量化标准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并从98届研究生中开始实施。制定了博、硕士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在江苏省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全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评比工作中,我校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综合评价指标名列全省第二。开展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公开答辩工作,根据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精神,2000年在全校毕业研究生中随机抽取了2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公开答辩,全体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和所在院系的专家参加论文答辩会。这次答辩的六篇论文普遍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好评,这也说明了近几年来我校狠抓培养质量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又随机抽取了4名博士生、16名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并进行了公开答辩。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保证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97届博士毕业生项贤明的博士学位论文《泛教育论》入选为全国第二届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2000年江苏省开展的首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中,我校有5篇学位论文入选。2000届博士毕业生汪永进同学的学位论文成果已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并被推荐参加2001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1993年至今,我校授予博士学位188人、硕士学位1540人、专业学位288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92人。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基础教育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五、教育管理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出台了《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管理工作规程》,《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班主任工作条例》、《研究生科技成果奖励办法》、《三好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评比办法》、《“科技之星”评比办法》、《朱敬文奖、助学金评比办法》、《华藏奖学金评比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规范了研究生的日常行为,激励和鼓舞研究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刻苦学习的热情。另外,狠抓研究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并开展各种形式的适合研究生特点的文体活动,活跃研究生的业余生活,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奋发向上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如举办“研究生文化艺术节”、“研究生科技月”和社区服务等活动,组织了研究生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健美操队等多个体育小组参加校内或校际间的文体交流活动,研究生组队参加学校第三十八届运动会,取得了拔河比赛第一名、足球赛第四名、篮球赛第五名,健美操获团体第二、个人赛第一,在2001年第三十九届田径会上,研究生队取得了团体总分排名第五和女子总分第三的好成绩。文艺活动也是多彩纷呈,除每周五举办研究生专场舞会外,还举办迎新晚会、欢送毕业生晚会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我校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生的业余生活,又锻炼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了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管理体制方面,形成了校研究生部(部)两级管理体制并健全管理网络。招收研究生的院系均由一名院长分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配备研究生秘书协助其工作;为各院系专门配备了计算机,实行网络化管理;由总支副书记分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配备研究生班主任协助其工作。1998年研究生部获得了“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称号,两人获“先进个人”称号;1999年获得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