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学教程大纲
第一章 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语言符号的暧昧性P49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P51;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互动理论P52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
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P54-55;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