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
国际政治概论
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 霸权稳定论
霸权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认为国际秩序并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 ,而是权力垄断的产物。“搭便车”、“公共产品”、“集体产品”是霸权稳定论重要理论假定
2、 首脑外交
指就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举行的政府首脑间的面对面的直接对话和谈判。
国家元首是一国最高外交决策的制定者,作用巨大。
3、 华盛顿共识
1989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
4、 八国首脑会议
八国首脑会议:是指法国、德国、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意大利和俄罗斯八国集团定期召开的国家首脑会议。
1975年,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邀请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和意大利领导人到巴黎郊区的朗布依埃城堡开会。按照法国总统的设想,这次会晤,目的是讨论当时正受石油危机影响的世界经济。参加会议的领导人一致决定这一会议将每年举行,并邀请加拿大与会。这样1976年便形成了七国集团。1998年的伯明翰峰会上俄罗斯正式加入,从而形成了八国集团。
5、 南南合作
即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由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分布在南半球或北半球的南部,因而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被称为“南南合作”),是促进发展的国际多边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谋求进步的重要渠道,也是确保发展中国家有效融入和参与世界经济的有效手段。
6、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是联合国全体191个成员国一致通过的一项旨在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的行动计划,2000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由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正式做出此项承诺。
二、 简答题(每题12分,共48分)
1、列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
战争的根源问题 2)战争的性质问题3)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问题 4)争取和平的斗争问题 5)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根除战争的土壤
2、肯尼斯 沃尔兹的层次分析法
国际体系、国家、个人
3、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全球治理是指在没有强力中央权威干预的情况下,以得到认可的法则、规范和制度所形成的框架为基础进行全球合作。
全球治理的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全球治理的价值、规则、主体或基本单元、对象或客体、结果。
4、“和谐世界”理论及其影响
内容:和谐世界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系统观、整体观而提出的全球政治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建设的伟大理念,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也是建立全球国际政治伦理与国际秩序的指导原则,是站在全球秩序角度,而非仅仅狭隘地站在中国自己的角度。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民主的世界。只有不同国家间和谐共处、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才是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和前提。
影响:首先,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的外交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中国外交的根基是独立自主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的提法来源于这一根基,同时又在此根基上有所发展。
第二,和谐世界理念是迄今中国提出的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延伸。
第三,和谐世界理念传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
第四,和谐世界理念初步勾画了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体系。
第五,和谐世界理念全面启动了中国建设软实力的进程。
三、论述题(每题36分,共72分)
1、论述软实力
背景: 冷战后国关理论的新发展:出现了历史终结、文明冲突、软实力等理论。价值、文化等因素作用不断增强。
美国为维护其外交利益需要适应冷战新形势
内容:1990年约瑟夫*奈在其专著《软权力》和相应的文章中提出了“软权力”的概念。软权力是一种运用非暴力的方式、影响、说服、吸引其他行为体的能力。如:价值标准、经济因素、文化、信息等。
意义:理论创新
维护美国利益————
2、结合时事,分析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对国际政治体系的影响:对南北关系,传统国际体系产生巨大影响。
2) 国际行为主体:超出了单纯国家行为。非国际行为主体作用增强
3)政治互动:非传统安全问题,因为环境问题,互动频率增多,方式多样,变化显著。
4) 国际规则:新的关于环境的法律法规制度影响。
当代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
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77国集团
77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1963年在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问题时,75个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一个《联合宣言》 ,当时称为"75国集团"。后来在1964年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联合宣言,自此称为77国集团,1979年成员国已增加到120个,但仍沿用了77国集团的名称。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切身利益而走向联合斗争的共同愿望。77国集团为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2、赫尔辛基协议
1975年,35个国家(33个欧洲国家加上美国和加拿大)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通过了欧安会最后文件,又称《赫尔辛基协定》.该协定是美、苏缓和与妥协的产物,两国的政策目标在协定中都得以实现.《赫尔辛基协定》规定二战后形成的欧洲边界现状不可破坏,同时也提出"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包括思想、道德、宗教或信仰自由",并扩大东西方阵营的人员往来.在苏联看来,《赫尔辛基协定》中有关人员自由流动和人权的规定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企图发动"心理战"来渗透颠覆社会主义阵营.
3、颜色革命
颜色革命(Colour Revolution),又称花朵革命,是指21世纪初期一系列发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这些有着明确政治诉求的活动,背后一般都有外部势力插手的因素,经过社会动员,往往导致持久的社会对立和动荡,给执政者形成强大压力 。
4、《上海公报》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发表的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的的联合公报。
内容
意义:联合公告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中美关系正常改变了中国外交,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5、“一国两制”
内容:“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的基本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评价:突破了单一制和复合制的传统国家结构,是在单一的国家结构中,允许一些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为解决国际上的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良好的范例
6、福田三原则
1977年8月日本首先福田赳夫发表《我国对东南亚的政策》的演说,
1、 日本不做军事大国,要为东南亚乃至世界的和平及繁荣做出贡献
2、 日本要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与其他亚洲国家加强交流,并作为真正的朋友建立心心相印的互信关系。
3、 以“对等合作者”的立场,对东盟成员国加强团结合作的自主努力给予积极合作。
意义: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48分)
1、戴高乐时期的法国对外政策
1) 实行独立的核政策,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2) 采取一系列步骤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
3) 外交上独树一帜。与苏联东欧缓和,与中国建交、对第三世界政策改变
2、巴以和谈的核心问题
被占领土、耶路撒冷、巴独立建国、水资源、美国因素
3、三个世界理论的主要内容
毛**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把世界划分为3个部分的理论。毛**这一思想萌芽于40年代的中间地带论思想,雏形于60年代的中间地带论外交战略,形成于70年代。1974年2月22日,毛**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公开提出这一思想。
第一世界:指美国和苏联两个具有最强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 第二世界:指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并指出超级大国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地位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第三世界: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 这一战略思想,对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加强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霸,发展对外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意义
对中国
对俄罗斯
对亚太和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36分,共72分)
1、结合中国的外交实践谈谈多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原则立场(李宝俊书232)
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发展历程(李宝俊书233)
实践:中国与UN 的关系发展演变(李宝俊书238)
2、东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961年7月31日,马来亚(马来西亚的前身)、泰国和菲律宾在曼谷成立“东南亚联盟”。
1963年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因为领土问题断交。
1965年8月,新加坡、马来西亚分治,联盟由此陷于瘫痪。
1967年8月6日,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于8月8日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协成立。
1976年,在峇里岛举行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亚细安协调一致宣言》,也就是《峇里第一协约》,确定了亚细安的宗旨和原则,成为亚细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84年1月8日,文莱独立后加入东协,至此,亚细安有6个成员国。由于后来其他东南亚4个国家加入东盟,这6个成员称为原东协成员,或东协老成员。
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
1997年7月23日,缅甸加入。
1997年7月23日,老挝加入。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加入。
2006年7月,东帝汶提出申请加入东协。另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东协观察员。
2007年8月8日,为庆祝东协成立40周年,特定当天为东盟日。11月20日,东协十国元首在新加坡签署《东盟宪章》。
影响:对东盟自身的影响
在东亚地区,小国主导地区合作,新模式的影响
地区合作,对国关理论的影响,如功能主义
2009
国际政治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防御性现实主义
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新的分支,代表人物有斯奈德、沃尔特、格里科等。
主要观点有:1、虽然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安全常常是丰裕的而不是稀缺的,由于国家是有理性的,因而他们常常会通过权衡扩张行为的得失大小来决定自己采取何种行为;2、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或者说旨在维持现状的战略。也就是说,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导致激烈的冲突和战争,它也会促使国家采取温和、慎重和有节制的行为;3、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在”进攻---防御“的平衡关系有利于进攻一方时,即使同是追求安全目标的国家之间也可能会因”安全困境”的加剧而彼此发生冲突。但在多数情况下,国际体系是平稳的,“安全困境”的问题并不严重,国家动员主要限于对付产生于体系的某些特定的威胁。
防御性现实主义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经典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寻求最大限度的安全的假设不同,防御性现实主义坚持国家寻求最低限度的安全。第二,沃尔兹等的新现实主义通常会将国内政治排除在外,而许多防御性现实主义者则经常使用国内政治来解释问题。
缺陷:在于无政府体系和对安全的追求无法有效地推出国家要采取防御行为。从实践来看,它的适应面要更广一些,但无法解释二战中德、意、日等侵略国家的行为。
2、供应集团
核供应集团,是核技术拥有国为防止核扩散而建立的非正式组织。加入他并不意味着可以自由地出口和产品,而是表示接受再该组织严密监督下出口核产品,成因于1974年印度爆炸核装置。
3、官方发展援助
官方发展援助又被称为政府开发援助,包括国家间的ODA和多边国际组织的ODA,因此,其援助主体不仅包括国家,也包括国际组织。前者是一种国家之间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性、政策性的政府行为;后者主要是指由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下属的“发展援助委员会”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赠与比率不低于25%的大规模经济援助。
ODA是以主权国家为基本行为主体,由发达国家或相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大规模、制度化、经常性的资源转移,是在价值规律和市场体系以外的非经济性因素作用下,资金、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的配置、流动和转移,是以国家或政府的政策行为对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关系进行调整的产物。ODA既是国际援助、经济援助的一个重要类别,也是经济外交的一个重要类别。
ODA虽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实现了机制化、体系化、规范化的国际关系现象,但实际上由来已久。
4、民间外交
又称人民外交,是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的一个创举。一般来说,它有两重含义:
(一)指中国外交的人民性。
(二)指中国独创的一种国家对外交流方式。
民间外交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说过,中国的外交是官方、半官方和民间的三者结合。半个多世纪以来,民间外交在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了解世界,以及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团结与合作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格劳秀斯
胡果•格劳秀斯,古典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之一 ,世界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在国际法理论中,格劳秀斯被认为是介于实证主义法学派和自然法学派之间的派别。格劳秀斯认为:万民法就是支配国与国相互间交际的法律,即国际法。国际法是制定法的一种,是一切国家或多数国家合意采用和制定的一种法则,以及用国际法角度分析战争原因。格劳秀斯的公海自由是他的经典理论。
6、文明冲突论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提出,主要观点:
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
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
其四,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48分)
1、评述布雷顿森林体系
内容: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在20世纪后半叶的50年中,关贸总协定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认为支撑世界经贸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实际上都肇自于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后两者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意义:积极
消极
2、国家利益的构成
安全
经济
政治
文化
3、评析国际关系中的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是南北关系问题
三、论述题(每题36分,共72分)
1、结合当前的国际情势,谈谈你对全球化的看法(陈岳 国政概论 235-240)
全球相互依存的发展
全球政治问题的出现和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2、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非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以两种为例
IR主流国关理论一般指,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
非主流国关理论:女性主义内容意义(李少君书81页)
规范理论内容意义(李少君书79页)
国际关系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板门店谈判
中朝与联合国军签署最后协定结束朝鲜战争
2、第四点计划
第四点计划(Point Four Program)。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因为是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计划中的第四点,故名。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
3、村山谈话
1995年8月15日,村山富市首相就历史问题发表正式谈话,对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他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他说,在过去不太遥远的一个时期内,错误的国策使日本走上了战争道路,日本国民陷入了存亡的危机。由于进行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和痛苦。为避免将来重犯这样的错误,我毫不怀疑地面对这一历史事实,并再次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的歉意。村山说:“今天是战后50周年,我们应该铭记在心的是,回顾过去,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展望未来,不要走错人类社会通往和平与繁荣的道路。”
4、刚果事件 方连庆书381页
5、布拉格之春
1968年8月20日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也影响了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宣扬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地位,最终也导致了这些政党的部分崩溃
6、欧洲常规力量条约
《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Conventional Forces in Europe Treaty -- CFE) 又称《欧洲常规裁军条约》,是1990年11月19日由北约16个成员国和华约6个成员国的首脑签署的,也是二战后两大军事集团签署的第一个常规裁军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把坦克、装甲车、火炮、作战飞机和直升机5大类“进攻性”重型装备纳入削减范围,把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脉的欧洲广阔地域列为限制区,并规定4个层次的军备限额:
条约还规定了“不对等裁减”原则,即有优势的一方先裁、多裁,达到平衡后双方再对等削减到低水平均势。根据这一原则,拥有军事人员和重型装备绝对优势的华约各国将进行大幅度裁减。
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同北约的常规兵力对比发生很大变化。为此,俄方一直谋求修改条约,但均遭到美国等北约国家的反对。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48分)
1、20世纪90年代欧美关系的变化
顾关福书260页
2、对美售台武器的看法
1) 美国未能履行八一七公报,美国出于遏制中国的考虑
2) 对中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3) 对中国核心利益,亚太乃至世界和平稳定产生影响
3、中俄边界的解决
顾关福书158页
4、中国入世谈判的进程
1995年7月11日,中国正式提出加入世贸组织的申请,自此从复关转为入世。同年11月,应中国政府的要求,“中国复关谈判工作组”更名为“中国入世工作组”。
1996年3月,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一次正式会议在日内瓦召开,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同时,为加快经济建设及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速度,1996年4月1日和1997年10月1日,我国政府两次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逐步取消了各种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在1998年4月中国工作组第七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向世贸组织秘书处提交了一份近6 000个税号的关税减让表。但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工作组会议与双边磋商进展缓慢。
1999年后,中国入世进程明显加快。1999年4月,朱鎔基总理访美,与美国在市场准入谈判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签署了中美双边协议中最重要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并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发表联合声明。然而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入世谈判被迫终止。1999年9月11日,江**主席和克林顿总统在新西兰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举行会晤,同意两国恢复谈判。1999年11月10日,美国贸易代表团访华,与中国就中国入世问题进行双边谈判,最终在11月15日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与美国就此正式结束双边谈判,也为中国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谈判奠定了基础。2000年5月19日,中国与欧盟达成双边协议。2001年9月13日中国与墨西哥签署双边协议,至此中国与要求与中国进行双边谈判的37个世贸组织成员方全部结束了谈判。
2001年9月17日,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8次会议举行正式会议,通过了中国入世的所有法律文件,其中包括中国工作组报告书、入世议定书以及货物贸易减让表和服务贸易减让表等附件,同时也结束了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的全部工作。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并批准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随即递交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的通知书。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一个月后,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三、论述题(每题36分,共72分)
1、90年代以来联合国的改革
1) 联合国现有体制落后于形式需要特别是安理会
2) 联合国维和行动面临新课题
3) 联合国财政危机
4) 联合国改革步履维艰
2、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外交成就
1、改革开放中国的外交发生了巨大转变。内容:
1)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2) 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式
3) 确立对外开放为长期基本国策
4) 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2、新时期外交政策基本特点
1) 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
2) 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
3) 重视经济外交
4) 外交风格灵活务实
3、具体:
周边
大国
多变
发展中国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