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092|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开大学微观经济学教案(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10 21:0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苦学多思 求是笃行
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南開大學经济學系
耿作石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一、经济学的产生
        1.“经济”的概念
        词典中“经济”(Economy)一词,含义有三:
        一指“经世济民”、“经邦济世”,有治国富国、利民裕民之道,含盖着广泛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        二指日常生活中的俭省节约;
        三指金融工商等事业的活动。
        英文中“Economy”一词,是由希腊文“家庭”与“管理”两词合并而成,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在《经济论》中使用“经济”一词原意是家庭管理论,反映了当时奴隶制自然经济的特点与局限。在色诺芬时代,家庭是社会的经济单位,奴隶们分属于各个奴隶主家庭,所以家庭管理实际上就是研究如何搞好各个奴隶主庄园的组织和管理。在《经济论》中,色诺芬强调经济(家庭管理)应成为一门学问,这个学问研究的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加。
        现在“经济”一词的含义,则泛指人类社会中人们获取各种物质财富或物质生活资料的一切谋生活动。
2.稀缺性—经济学的出发点
        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人们所生产的物质生活资料,相对于人们的欲望来说总是有限的或稀缺的,总不能充分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因此,客观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稀缺性的事实,就是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        稀缺性(Scarcity)即指生产的产品资源(经济物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的情况。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        “我有阿拉丁神灯,不需要经济学”。
        3.选择—经济学的产生
        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稀缺性的普遍存在而引起选择的必要性,就必然产生经济学。
        一切经济问题来源于稀缺性。
        由于稀缺性,怎样使有限的物品和劳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满足人们最急需和最迫切的欲望,就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只有去“选择”。
        选择:为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求,怎样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1.多种多样的观点
        究竟什么是经济学?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经济学家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与说明。有人从经济学研究和考察人们的经济活动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经济问题的一门科学;有的人从面对稀缺性现实必须做出选择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怎样进行选择的一门学科;有的人从经济主体为
        着既定目的去参与经济活动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行为的一门科学;有的人从有限经济资源的配置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有的人从经济社会的福利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在既定资源条件下怎样增加社会福利的一门学科。••••••
        引用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中的一段话:(略)
2.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从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了英国经济学家L•罗宾斯提出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用具有各种用途的稀缺资源来满足人们目的的人类行为科学。罗宾斯的定义强调了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面临的选择。以后的经济学定义都以此为基础演化发展。如美国在60年代末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

        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之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他们所支配的东西不允许他们去满足一切愿望。”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2版中对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恩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3.资源配置的说明
        所谓资源配置,就是把资源分配到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以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不同物品。有效地配置资源是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为了论述与说明这个问题,西方经济学使用了两个重要概念: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机会成本。
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最大数量的不同组合。
        生产可能性边界图:







        (2)机会成本(opportunity
        cost)或择一成本,是指为多得到一单位的某种物品而不得不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说明机会成本。上例中增加K的数量就要减少W的数量。
三、经济体系的功能和基本经济问题
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表明,对一个经济社会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稀缺资源,按照社会经济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商品组合进行生产。这就是合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系统通常应具备如下功能或解决以下基本经济问题。
        1.生产什么。
        2.如何生产。
        3.为谁生产。
        4.充分就业。
        5.物价水平。
        6.经济增长。
        其中前三个问题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后三个问题则是宏观经济学要考察的问题,即是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
        70年代后,西方社会又出现了失业和通货膨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困化、城市膨胀等一些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一、实证分析方法
             与规范分析方法
        1.实证分析:即说明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这种方法首先要提出对经济现象给予解释的理论,然后用事实来验证理论,并依据理论对未来作出预测。当经济理论把自己局限于表述经济活动的原因与结果以及各经济变量的函数关系时,这种理论就称为实证经济学。
        “经济学是不精确的科学”。

        2.规范分析:即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或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就是依照经济事物的社会价值判断,规范经济政策措施和经济行为后果的是否可取性。当经济学的研究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时,这种经济学就叫作规范经济学。
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前者从“量”的角度分析;后者从“质”的方面考察。例如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分析。

二、均衡分析与过程分析
        1.均衡与经济均衡
        均衡:力学概念引入经济学
        经济均衡: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联系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再变化的状态。或是经济体系内各有关变量的变动都恰好相互抵消,没有引起经济变量发生
        变动的压力和力量的状态。
        2.局部均衡
        即指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或供求所达到的均衡,是一个市场一种商品的均衡。

        3.一般均衡
        一般均衡分析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也称总均衡分析。即研究整个经济体系中各个市场、各种商品、每种要素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的均衡状态。
        4.过程分析
        均衡分析不涉及均衡达到的过程情况,而过程分析正是论述调整变化的实际过程。这种分析方法通常把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相续继起的各个期间的变化情况。故过程分析又称为“期间分析”或“序列分析”。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        1.静态分析
        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完全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化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事物的方法。静态分析时通常假定资本数量、技术水平、人口规模、生产组织和制度体制等因素固定不变。
        2.比较静态分析
        比较静态不考虑经济变化过程中所包含的时间阻滞,而只考察静止状态时假定不变的因素发生变化后所引起的新的均衡。
        比较一个经济变动过程的起点

        和终点,而不涉及转变期间和具体变动过程本身的情况,实际上只是对两种既定自变量和各自相应的因变量的均衡值加以比较。
        3.动态分析
        动态分析是对经济事物变化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动态分析的根本特征是引入了时间因素,从时间序列上对社会经济活动作时点分析和期间分析、事前分析和事后分析,试图说明经济活动怎样从一种均衡状态到另一种均衡状态。动态分析着重考察在静态分析中假定不变的因素在时间过程中发生变化时,将会怎样影响一个经济体系的运动。
四、经济模型的建立
        1.模型与济经模型
        模型与模型方法在整个科学领域,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着普遍而广泛的运用。经济模型是一种分析方法,也是用来描述和研究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的依存关系的一种理论结构。经济理论是实际经济事物与经验认识的高度抽象与概括,经济模型就是经济理论的简明表达。
        2.分析与表达
        经济模型的分析与表达,可以有几种方法:用普通文字,用算术式,用简单几何以及用代数式。这些简单的不同的语言可以相互译通。选择哪一种方法,完全是个人胃口问题。—劳埃德•雷诺兹

        3.经济模型的构成
        通常有四部分:
        定义、假设、假说、预测。

第三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        一、微观经济学
        1.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是从个量分析出发,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是关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个别经济变量变动的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定义中应有以下内容:
        (1)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        (2)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        (3)要达到的目标是最大化。
        (4)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        (5)核心是价格理论。
        2.微观经济学的假设
        第一,理性经济人假设。
        第二,充分就业的假设。
        第三,市场出清假设。
        第四,完全信息假设。
        3.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        (1)均衡价格理论。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调节供求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
        (2)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如何把既定收入分配于不同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上,以实现最大化的满足或效用。
        (3)生产者行为理论。其中又包括了生产理论、成本理论、收益理论和市场结构与厂商理论。
        (4)分配理论。
        (5)一般均衡与经济福利理论。
        (6)微观经济政策。

二、宏观经济学
        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量分析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经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学定义有以下几点:
        (1)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        (2)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        (3)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        (4)中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        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        (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        (2)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        (3)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        (4)开放经济理论。
        (5)宏观经济政策。
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   
            观经济学的关系
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
        (2)二者在分析中所假定的制度前提一致,都假定制度因素不变。
        (3)二者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除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的区别外)是相同的。
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分析总是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基础。
第四节  价格制度与微观经济学
        一、自给自足经济
        二、中央计划经济
        三、完全市场经济
        四、现实混合经济
        五、价格制度和微观
                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之所以又被称为价格理论,是因为它在许多方面都涉及到价格制度的运行,它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供一个对价格制度的功能和效率的理解,这种价格制度在混合经济借以运行的方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第五节  市场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影响
        一、重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出发点:资源稀缺和欲望无限;
        二、重新明确资源配置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三、重新认识经济体制的实质;四、重建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五、为计划与市场结合方式的研究提供新的起点;六、当前经济学研究的误区。单纯实证、远离现实、片面求深求精、故弄玄虚、食洋不化。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
第一节 需求的基本理论
        一、需求与需求定律
        1.需求概念: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和一定市场内,在每一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        2.需求函数:商品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QD =F(P)
        3.需求定理:在其它因素既定条件下,需求量与商品本身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         公式:QD = a – bP

        二、需求表与需求曲线
        1.需求表(教程P27)


        2.需求曲线





        3.需求价格:消费者购买一定量商品所愿支付的最高价格。
三、需求的变化和需求曲线的移动
        1.影响需求的其它因素
        (1)收入
        (2)偏好
        (3)相关商品的价格
        (4)消费者的预期
        (5)社会时尚
        (6)人口数量与结构
        由此可得完整的
        需求函数:
        D=F(P、T、I、Pr、Pe、N)

        2.需求曲线的移动






        3.需求水平的变化与需求量的变化:需求量的变化: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价格水平下点的位置的移动;
        需求水平的变化:同一价格水平下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第二节  供给的基本理论
        一、供给与供给定律
        1.供给概念
        生产者在某一市场上、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数量。
        2.供给函数
        某商品的供给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的依存关系。
          公式:  QS=F(P)
        3.供给定律
        商品供给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           QS = –   P

        二、供给表与供给曲线
        1.供给表



        2.供给曲线




        3.供给价格:生产者为提供一定量商品所愿接受的最低价格。
三、供给的变化和供给曲线的移动
        1.影响供给变动的其它因素
        (1)生产的技术水平。
        (2)生产要素的价格水平。
        (3)相关商品的价格。
        (4)生产者的目标和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        (5)其它经济因素,如政府政策、银行利率、创新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完整的供给函数:
        QS=F(P,M,V,Pr,PT,O)

        2.供给曲线的移动







        3.供给水平的变化与供给量的变化(教程P49-50)
第三节  均衡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
        一、均衡价格的决定
        均衡价格是指某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一致时的市场价格。如图:
        二、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

三、均衡价格的变动:供求定理
        1.需求变动影响均衡





        2.供给变动影响均衡

        3.供求相同方向变动的影响




        4.供求相反方向变动的影响
5.供求定理
        以上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        (1)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均衡价格上升,供给(均衡)数量增加;
        (2)需求的减少会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均衡)数量减少;
        因此,需求的变动总是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
        (3)供给的增加会引起均衡价格下降,需求(均衡)数量增加;
        (4)供给的减少会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均衡)数量减少。
        因此,供给的变动总是与均衡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动,而与均衡数量呈同方向变动。
四、以公式说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
        根据供求定律,设:
        QD=a–bP=200-2P
        QS=-P=-40+P
        均衡条件QD = QS
        解得:
         200-2P= - 40+P
        P=80;Q=40
        如果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则P和Q都会有新的均衡值。

        注意:在经济分析中与数学的习惯相反,以横轴代表因变量,以纵轴代表自变量。这样函数QD=a–bP实际上是
        P=a/b–1/bQD的反函数。如需求函数QD= 200-2P,可写成P=100–1/2QD 。如图:
第四节  市场均衡模型的应用
        一、货物税对价格的影响
        税后:PD=160-2QD
                    PS=-40+2QS
                    PT= PS +T
                    PD = PT
          已知T=20
        解得:Q=45; P=70
        生产者得到的净价格:
        70–20=50美分
        生产者实际负担的税收:
        60–50=10美分
        其余税收由消费者负担。
在现实经济中,货物税在多大程度上由消费者或生产者承担,这将取决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
        图1:
        图2:
二、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        最低限价及影响:
        最高限价及影响:
第五节   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
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
        1.定义、公式与特点
        定义: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对商品本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        公式:
        特点:
        第一,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是一个负数。因为根据需求规律,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        第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是一个无维量,即弹性大小与计量单位无关。
        第三,根据弹性公式,可知需求弹性由两部分构成,
        因此弹性大小由Q/P和P/Q来决定。

2.点弹性与弧弹性的计算方法和图解
        (1)点弹性:即测量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        Ⅰ.点弹性的确切公式是:



        公式表明,点弹性是P/Q和
        dQ/dP的乘积,其值大小不能单凭需求曲线的斜率来判断。例如,线性需求曲线的斜率是常数,但其弹性不一定也是常数,而是会随着曲线上价格和需求量的不同而变动。
        Ⅱ.点弹性的几何图解:







Ⅲ.点弹性比较
        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弹性比较:
        不同需求曲线上点弹性比较
(2)弧弹性:测量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弧的弹性
        公式为:
        图例:
3.需求价格弹性的几种形式
        人们在说明需求弹性大小时,常以需求曲线的斜率不同来区分,用斜率小的曲线说明弹性较大,而以斜率大的曲线说明弹性较小。所以这样做,一是由于斜率较大的需求曲线,其弹性较大的部分一般价格都很高,而在常见的价格范围内看到的弹性都小于一。图1)二是由于斜率较小的需求曲线,其弹性较小的部分一般价格都很低,而在常见的价格范围内所看到的弹性都比较大。图2)
        图1:

4.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        (1)人们对该商品的需求程度的大小。一般生活必需品弹性较小;而一些奢侈品弹性较大。
        (2)该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和可替代程度。替代品越多、可替代程度越高,该商品弹性也越大。
        (3)该种商品的用途是否广泛。用途越广弹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        (4)该商品在购买者家庭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占的比重越小则弹性也越小;否则弹性较大。
        (5)所观察的时间与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一般说来,观察时间越长,越容易找到替代品,弹性也就越大;而短时间内价格变动时,不易立刻调整需求量,弹性也就较小。同样,使用时间较长的商品如耐用品的需求弹性较小,使用时间较短的如非耐用品的需求弹性大。
二、供给的价格弹性
        1.定义、公式与特点
        (1)定义: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商品供给量对本身价格的反应程度。
        (2)公式:

        (3)特点:第一,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因供给定律表明,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        第二,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点的位置不同则供给的价格弹性大小也不同。如果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切线与纵轴相交,则该点的弹性大于1;如果与横轴相交,则弹性小于1。
        第三,不管供给曲线的斜率如何,只要四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型供给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弹性都等于1。
2.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和图解
        同需求弹性一样,供给弹性也有点弹性与弧弹性,分别测量一条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微小变动和两点之间的弧的变动。



        例如,当价格是2元,供给量为200单位,当价格上升到4元时,供给量增加到300单位,则供给弹性是:
弧弹性:


4.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        (1)供给时间的长短。
        时间与供给弹性存在正相关:瞬时供给不随价格变化,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供给曲线,ES=0
        短期供给缺乏弹性;长期供给富有弹性。
        (2)生产产品成本变化。
        生产成本增加快,则供给弹性小,反之就大。
        (3)生产规模与生产周期。通常企业产品生产周期长,生产规模大,会对价格变化反应较迟缓,供给弹性较小;反之,较大。
        (4)调整产品的难易程度。供给弹性与调整的难易程度反方向变动:产品容易调整的,供给弹性大;反之弹性小。
        (5)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
        如果存在齐备的要素并且价格较低,供给弹性就大;反之弹性较小。


四、弹性理论在决策和政策方面的运用
1.对厂商价格决策的作用
        2.政府制定价格政策的应用
        一是制定价格政策。政府在决定价格政策时必须考虑价格弹性的大小。只有正确地预算到价格变化对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可能影响,才能使价格政策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农产品的需求一般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丰收会引起农产品价格下降,进而使农业生产者收入下降,为了维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必须有正确的农产品价格政策。
        二是制定税收和津贴政策。P106
        三是制定外贸政策。为增加出口,多创外汇,对需求弹性不同的商品采取适当的价格,会增加收入。

习题:
        1.设:某种汽车价格稳定在3000美元,汽车销售量从9500辆下降为7000辆,而同年的广告费从100000美元下降为50000美元,再假定人口、收入、信贷利用等其它影响汽车销量的因素不变。试计算这一区间汽车广告费与汽车销量之间的弧弹性。
        2.设:某种汽车需求函数对价格的偏导数Q/P=3000(是一个常数),当价格为3000美元时,汽车销量为950万辆;当价格升为3500美元时,汽车销量减为800万辆,试计算该种汽车在不同价格水平上的点弹性,以及在两种价格水平之间的弧弹性。
第三章   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理论
        本章引言:所谓消费者行为,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利用物品的效用的一种经济行为,即人们在市场上作出的购买决策和购买活动。消费者行为理论,实际上是对下述问题提出理论答案,即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决定购买的众多消费品的种类和不同消费品的不同数量,是由哪些因素和根据什么原则来决定的,以及消费者达于均衡状态的条件。
        同其它理论一样,消费者行为理论也需要使用某些假定。这些假定是:
        (1)消费者的信息正确而完备。
        (2)消费者的收入既定。
        (3)消费者的偏好既定。每个消费者都有一个偏好类型,消费者要用既定的收入,通过购买商品和劳务求得最大满足。
        (4)商品的价格既定。

第一节  基数效用与消费者行为
        一、欲望与效用
        1.欲望:对某种物品,既有缺乏的感觉,又有满足的愿望,二者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心理感觉。欲望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人的欲望又分成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个层次的欲望,由低到高,依次产生。欲望的种类又是无限的,一种欲望一经满足,又会产生新的欲望。
        2.效用:所谓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某组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任何一种物品的效用,不仅在于该物品本身具有的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而且还依存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因为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个人心理上感觉到的满足。所以,某种物品的效用,对同一个人来说是可比的,对不同的人来说则是不可比的。同种物品的效用也会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不同。
3.基数效用
        效用的大小怎样测量呢?西方经济学家有两种测量商品效用的方法,即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是指可以用基数1.2.3.5……等具体数量测量商品的效用。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可以用基数形式来计量和比较的,因为效用既是消费者从物品的消费可得到的主观上的满足,而这种满足的程度就如物品的重量一样,通过效用的衡量
        单位便可以测量。例如,对某个消费者来说,一杯咖啡和一杯牛奶的效用,可以分别用10单位和5单位来表示。这意味着该消费者从一杯咖啡得到的满足是一杯牛奶的二倍。如果消费者所消费的咖啡和牛奶的数量增加,则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所增加的效用还可以加总求和。如果假设每个消费者都能说出从每一物品所获得的效用单位数,那么每一物品的基数效用又可分为总效用、平均效用和边际效用。
二、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        1.总效用函数
        总效用是消费者在特定时期内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所获得的满足总和。
        用TU表示总效用,某种商品的消费量为Q,则总效用函数为TU=U(Q)
        效用函数所表示的就是:总效用量随着消费者所消费的商品量的变化而变化。实际上,消费者往往同时消费多种商品。为便于分
        析,可假定消费者只消费X、Y两种商品,则总效用函数为: TU=f(QX)+g(QY)
           或 TU=U(X,Y)
        公式表示,总效用为X、Y这两种商品的效用之和,但1式意味着X的效用与Y的效用彼此无关;2式则表示X、Y的效用相互影响。如盐的效用在单独使用时效用很小,但加入菜中,效用就会增大。显然后一种情况更比较符合实际。其一般形态为:
              TU = A X  Y 
2.边际效用函数
        边际一词,在经济分析中通常指一个量的变化率。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追加一单位某种产品消费所增加的效用。以MU表示边际效用,则
          MU=TU/QX
        如果消费量可以无限分割,总效用函数为连续函数时,则可利用微分方程,求得总效用的精确变化率——产品X的边际效用,是X的总效用对X消费量的一阶导数:
        如果总效用函数为多元函数,TU=f(X,Y,Z…)则可假定其它产品的消费量不变,而只考察其中一种产品消费量的微小变动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变动,即边际效用是总效用对某一种产品消费量的一阶偏导数。如由总效用函数TU=U(X,Y)得: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1)在一定时间内,某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其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的现象,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又叫戈森第一定律。德国经济学家戈森(Gossen)在1854年提出了两条有关欲望的规律:一是欲望强度递减规律,它说明在一定时期内,一个人对某种商品的欲望强度会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或减少;二是享受递减规律,这是指随着人们欲望的满足,从商品使用所得到的享受是不断减少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从戈森定律引伸而得来的。效用是对欲望的满足;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人们的欲望强度递减,从商品中所得到的享受或满足程度就会递减;商品的边际效用也就会递减。
        (2)第一个面包第一口效用最大;以后每个面包每一口的效用都会依次递减;第五个面包最后一口效用最小;当吃掉第六个面包时,对消费者产生了很大的负效用。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以下特点:
        第一,边际效用的大小同人们的欲望强度成正比。
        第二,边际效用的大小同人们消费的商品数量成反比。人们不能准确说出每单位的边际效用,但可以人们愿意支付的需求价格来近似地表示。
        第三,边际效用离不开时间因素,是在特定时间内的效用。人们的欲望具有反复性或再生性,边际效用也具有时间性。
        第四,边际效用实际上永远
        是正值,虽然在理论分析时有负效用。这是因为作为有理性的消费者,在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趋近于零时,由于人们的欲望有多样性,他会改变消费内容与消费方式,去满足其它欲望,以增加总效用。
        第五,边际效用是决定商品价值的主观标准。主观效用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边际效用决定,消费数量少,边际效用就高,价值或需求价格也就高;反之,则相反。
三、消费者均衡的原则
        1.所谓消费者均衡,是指能使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购买行为。
        消费者均衡的原则或预算分配原则,是指消费者在花掉其全部收入的情况下,使花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提供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           或:MU=P
        例如消费者购买A、B两种商品的组合,当达到均衡时,实现效用最大化的A和B的购买组合是一个特定的
        唯一的组合,消费者货币收入的使用和分配不会再发生任何调整和转移,处在相对静止的状态。这就是消费者均衡。
        2.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        如果消费者只购买一种商品且无预算约束,则总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商品的边际效用为0。
        如果消费者是购买两种以上商品组合,则有消费者均衡的限制条件和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







第二节  序数效用与消费者行为
        一、序数效用
        基数效用论的难题:各种商品的效用大小难以准确计量;效用受相关商品数量变动的影响。
        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不是数量多少的问题,而是顺序先后优劣的问题,故应按消费者对不同物品的偏好程度,用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加以排列。这样人们不必说出每种商品的绝对效用是多少,而只须按偏好程度排列出相对效用即可。
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消费者的偏好和选择是以理性为前提,提出偏好公理或选择合理性:
        第一,是次序性或顺序性。对任何
        A、B两种商品,其效用为U(A)、
        U(B),它们之间有三种可能:
               U(A)>U(B); U(A)<U(B); U(A)=U(B);三者必居其一,且只居其一。
        第二,转移性或传递性。如有三种商品,若U(A)>U(B);U(B)>U(C);则U(A)> U(C);
        第三,一致性。一般来说,对同种但不同数量的商品组合,人们总是偏好数量多的一组。
二、无差异曲线
        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
        无差异曲线是表示在偏好既定条件下,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程度满足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这是消费者主观偏好在坐标图上的几何表示。例表:
        图示 :



三、预算线
预算线的含义  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它表示消费者用同一收入I按既定价格PX和PY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Y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预算方程:I=X PX +Y PY 。
        例如:I=50元; PX=2;
        PY=10;如只购买X商品可购买25单位,只购买Y则可购买5单位,或者可购买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        如图:
对方程求得:


3.边角均衡或边角解法
        图1
        图3
五、货币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        1.收入-消费曲线ICC
        2.恩格尔曲线EC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21:00:53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        本章引言:本章分析决定供给的生产者行为。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者称为厂商,是指能作出统一生产决策的经济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厂商追求的是利润,他们购买和投入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是生产者行为理论的中心课题。为了获得最大利润,生产者总是尽可能使生产特定产量所支出的成本为最小,或使消耗一定量成本所生产的产量为最大。因此最大利润原则支配着厂商的行为,预期利润的多少决定着商品的生产量或供给量。所以,同消费者行为理论假定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一样,在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假定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可从两方面考察:从有形物质的实物角度考察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这些构成了生产理论;从无形的价格、货币角度考察投入的成本与销售收益之间的经济价值关系,这些构成了成本理论。

第一节   生产理论
        一、生产函数
        1.生产与生产要素:生产即把投入变为产出的过程,是指为满足人类需要,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的一切活动;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在当今知识也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用于生产中。
        2.生产函数的定义和基本类型:生产函数即表示在某一时期和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各种要素投入量的某一种组合,同它所能产出的最大可能的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函数公式      Q=F(L,K,N,E)
        3.技术系数:即为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有可变技术系数与不变技术系数之分,由此又有可变技术系数生产函数与不变技术系数生产函数,生产理论着重分析具有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




二、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     
假定生产某种产品所使用的两种要素都是可以变动的,并且两种要素可一相互替代,则生产函数为Q=f(L,K)。生产中既可以多用劳动少用资本,也可以少用劳动多用资本。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厂商,总是力求选择最佳的或最合适的生产要素组合,以最低成本生产某一既定产量。说明最佳要素组合,需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概念。
        1. 等产量曲线
        定义:等产量曲线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可以生产出同等产量的两种要素有效组合点的轨迹。如表:
        由表可得等产量曲线图:










2.规模收益及其变动的三种情况
1)规模收益递增;2)规模收益递减;3)规模收益不变。
        3.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
        1)一定的几何关系;
        2)要素的不可分性;
        3)专业化和分工;
        4)概率因素;
        总之,就是生产规模扩大而产生的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
        4.规模收益递减的原因
        因生产规模过大而产生了内在不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规模收益不变、递增和递减图解:
第二节  成本理论
        一、成本的性质与种类
        1.成本和机会成本
        1)成本或经济成本即生产费用,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支出。西方经济学中成本的概念包括厂商为生产必须支付的各种费用和正常利润。厂商的成本是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的乘积的加总。
        2)机会成本或称择一成本、替换成本,是指把既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或是利用既定资源得到某种收入时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收入。机会成本属于隐含成本,并不是实际发生的各种费用。它是一种无形的代价,主观的损失。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分析和比较机会成本的前提是:资源的用途有多种多样;资源的流动没有任何限制;资源的利用程度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
2.成本的种类
        1)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        显性成本是在生产要素市场购买生产要素时,厂商依据合同支付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费用。这是以货币形式支付并直接反映在帐面上,故又称会计成本。
        隐性成本是生产者使用自己提供的那一部分生产要素,作为报酬而应付给的费用。如使用自有资本应付的利息、自有土地应得的租金等,这些费用在形式上没有支付,不体现在帐面上,故称隐含成本。隐含成本即正常利润。
        2)会计成本和经济成本
        会计成本是指生产活动中厂商按市场价格支付的所有生产要素的费用。这是是在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分析中使用的一种成本概念。这些支付要记入厂商会计帐面上,即显性成本。
        经济成本是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支付的费用,即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
        3)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        私人成本=经济成本
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在成本。微观经济学只分析私人成本,即经济成本。
3.成本函数和时间因素
        1)成本函数
        成本作为生产经营中所支付的费用,要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而变化,因此成本和产量之间有密切的依存关系,即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用公式表示这种关系即成本函数,可写成:
           C= f (Q)
        而产量Q又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函数:
             Q=f(L,K)
        代入后得:
             C= f(L,K)
        这说明总成本既是总产量的函数,有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函数。
        2)成本分析中的时间因素
        在成本分析中一般按考察期限分为短期和长期,划分的标准是厂商能否全部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        短期是只能调整部分生产要素;长期是可调整所有要素数量。由此,成本也分为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二、短期成本函数
        1.三种短期总成本函数
        1)总固定成本 TFC
        厂商在短期内支付的固定生产要素的费用称固定成本。这是在既定生产规模下的固定开支并不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如地租、利息、厂房设备折旧、管理人员的薪金等。公式:
               TFC=C0
          (C0是>0的常数)
        在坐标图上,TFC曲线是一条在纵轴有一定截距的、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        2)总变动成本TVC
        厂商在短期内支付可变生产要素的费用叫变动成本。有工资、原材料费、动力燃料费等,由于可变生产要素数量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TVC也随产量而变,是产量的增函数。公式:TVC=F(Q)
        在坐标图上TVC是一条从原点开始自左下向右上方上升的曲线。
        3)短期总成本STC
        短期总成本是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成本总额,是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和。公式为:
          STC=TFC+TVC=C0+F(Q)
        短期总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是产量的增函数,当TVC=0时,STC=TFC,故在坐标图上STC是以纵轴截距C0为起点由左下向右上方上升的曲线。








第三节   收益和利润最大化
        一、收益的概念(略)
        二、价格不变条件下的收益
        三、价格递减条件下的收益




第五章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价格和产量
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
        一、市场、厂商和行业
        市场:就是一组为买卖某种商品而相互发生联系的厂商和各人。
        厂商:是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向市场提供商品和劳务的独立经营单位。
        行业:为同一市场提供商品的所有厂商的总和。
        二、市场结构
        市场结构的类型:微观经济学从市场结构即市场或行业的组成方式上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等四种形式;
        划分市场结构的依据:如厂商数量、产品性质、对价格的控制程度、资源流动的难易以及销售方式等。
               见表P164。
三、完全竞争的含义与假定条件
        1.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每个人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
        2.产品是同质的,即彼此可以完全替代。
        3.资源可以自由流动。有盈利可以自由的加入,有亏损可以及时退出。
        4.买卖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
        5.没有政府的干预、厂商无勾结,厂商行为完全由市场决定。
        四、厂商和行业面对的需求曲线
第二节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短期均衡  
一、交易期的价格决定
        1.交易期的定义
        交易期或市场期是指商品的供给量固定不变的短暂期间。
        2.交易期的供给曲线
        交易期市场上产品数量固定不变,故交易期的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

        3.市场均衡的特点
        供给量是由供给一方单独决定;而在供给既定时,产品价格则由需求一方单独决定。
        4.交易期的价格功能
        在交易期内价格作为配给手段的作用明显,这是价格的主要功能。在商品数量既定下,通过价格的调节作用,现有商品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
二、厂商短期均衡产量的决定
1.总收益与总成本分析P175表
        2.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曲线分析

三、厂商与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        1.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        2.行业的供给曲线
        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相加。而要素价格的变动会使行业的供给曲线变陡,斜率增大。






第四节  资源配置过程
        一、短期内的调整
        在短期内,只在原有生产能力下调整可变成本。
        二、长期内的调整
        在长期内,厂商可调整生产规模,新厂商可加入盈利行业或是原有厂商退出亏损行业。当两个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即完成了资源的重新配置。
        三、蛛网模型
        蛛网模型考察的是价格变

        动对下一个周期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均衡的变动,它通常用来分析市场经济中某些产品价格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这些产品具有这样的特点:即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而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或本期产量由上期价格决定)。公式表达为:





第六章  完全垄断条件下的价格和产量
        第一节  完全垄断的性质及原因
        一、完全垄断的性质与特点
        性质:完全垄断又称垄断或独占,是指一家厂商控制整个行业,不存在任何竞争的市场类型。
        特点:
        1)厂商即行业或产业。
        2)供给不能替代的产品
        3)新厂商不能进入。
        4)独自定价并实行差别价格。
        注意:其一完全垄断并非活动于真空地带,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竞争;其二完全垄断最基本的特征是对供给的控制。二、完全垄断的成因
        1.政府与法律规定
        1)政府法律、法令规定,特许个别厂商在某种产品生产或经营上垄断。
        2)专利发明。
        2.自然垄断
        1)对投入的控制;2)规模经济;
        3)需要大量资金,投资巨大、不易经营,造成垄断。





第四节   价格歧视
        一、实行价格歧视的前提条件
        定义:价格歧视或价格差别,是指厂商对同一种商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格。
        条件:1)必须在完全垄断市场上独家占据市场,拥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力,可以控制商品价格。
        2)厂商能够了解不同层次的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愿望和能力,即知道不同消费
        者对商品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对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商品市场制定比较低的价格;而对需求弹性比较小的商品市场制定比较高的价格。这样,可以使厂商得到更多的收益。
        3)厂商必须能够把消费者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的可鉴别的消费阶层或集团,并能有效地阻止商品在这些消费阶层之间的倒卖或转卖行为。
        根据边际收益与价格弹性的公式,可得具有不同需求价格弹性的市场的价格。P217
二、价格歧视的程度
        1.一级价格歧视
        一级价格歧视或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确切地知道每个消费者购买单位商品所愿支付的最高价格,并据此为每单位商品制定不同的销售价格。在完全价格歧视下,垄断厂商实际上是把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当作了自己的边际收益曲线,这时所有消费者剩余都变为垄断厂商的收益,消费者剩余为零。
        2.二级价格歧视
        这是指垄断厂商根据不同的购买量或消费量而分成两个以上的组别,并按组制定不同的价格。如电力公司、煤气公司或自来水公司的定价。如图:







第七章  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价格和产量
        第一节  垄断竞争
                 的性质和特征
一、垄断竞争的性质和定义
        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一种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即竞争和垄断相结合的市场结构。
二、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
1)市场上买卖双方人数较多;
2)各厂商生产的产品有差别;
3)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        由于垄断竞争市场商品的差别性和替代性,使该市场中每个厂商都有两条斜率为负且相互交叉的需求曲线:即dd曲线和DD曲线。如图:





第三节  非价格竞争和厂商均衡
        垄断竞争厂商除了进行上述以价格为基础的竞争外,还通过改变产品的特征和销售费用来调整其产量,这种竞争通常被称作非价格竞争。
        一、产品变异
        厂商可以象变动价格一样改变其产品的特征,以此吸引更多的顾客,扩大其销量,即所谓的质量竞争。产品的变异可包括:改变产品本身的品质;改变包装和装璜;改变服务质量。
        二、销售费用
        非价格竞争的另一种形式是改变销售费用。销售费用是用来增加产品需求的货币支出。
                  销售费用曲线



第八章  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和产量
        第一节  寡头垄断的性质和分类
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性质
        寡头(Oligopoly)又称寡头垄断、寡占,是指为数不多的销售者控制市场的行为。寡头垄断市场的基本特性是厂商之间的相互依存。因为相互依存,厂商在作出自己的决策时总是猜测竞争对手的反应;而对手的反应厂商总不能确切地知道,故他们将在
        存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厂商在猜测竞争对手的反应时,总是假定其价格或产量不变,并由此建立起不同的寡头垄断模型。
        二、寡头垄断的成因
        由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中的规模经济所引起。
        三、寡头垄断的分类
        纯粹寡头垄断:P=f(Q1+Q2)
        差别寡头垄断:
         P1=f(Q1,Q2);
         P2=f(Q2,Q1);
第二节  非勾结性的纯粹寡头垄断模型
寡头垄断厂商在决策时假定对手的反应方式一经确定就保持不变并重复出现。以此为假定前提的模型,称为非勾结性的寡头垄断模型。
        一、双头垄断模型
        1.古尔诺模型
        假定:1)有两个厂商销售相同产品即矿泉水;
        2)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即MC=0;
        3)有已知的线性的需求曲线;
        4)每个厂商都认为不论自己产量多少,对手会保持产量不变;
        图例:
3#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21:01:14 | 只看该作者
第九章  博弈论与寡头市场分析
        第一节    博弈论基本概念
        1.定义
        博弈论或称对策论(Game  Theory),直译为游戏理论。现实生活中的游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至少有两人参加;二是参与人的决策相互影响。如打扑克、下象棋顾客与商人的讨价还价、寡头厂商之间的产量决策和价格决策等。因此我们把具备上述两个特征的活动统称为博弈。博弈论就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决策相互影响的理性人是如何进行决策以获取最大收益的。

        2.构成完整博弈过程需要规定的四件事:
        1)参与人或局中人。即有哪些人参与博弈。
        2)行动或策略。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行动;当他行动时,他具有什么样的信息;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        3)结果。对参与人的不同行动,这场博弈的结果或结局是什么。
        4)报酬。博弈的结果给参与人带来的好处。
        例1:硬币博弈。
        1)参与人:两个小孩甲和乙;
        2)行动或策略:甲乙两人各往地上抛一个硬币,甲先抛,乙后抛,要么反面朝上,要么正面朝上;
        3)结果:若硬币同为正面或反面,甲赢得乙一个硬币,若硬币一正一反,则甲输给乙一个硬币;
        4)报酬:一个一元硬币。
        本例中每个参与人的输赢可用货币值表示。但也并非都是如此。

        例2:接头博弈。
        参与人:马大哈和太马虎
        行动策略:两人分处两地不能沟通。两人被告知到某地见面,但都忘记了接头地点。现各自作出决定去哪儿见面,假设有两地供选择,但只能做一次决定和去一个地方。
        结果:如他们相遇,则两人可共进午餐,否则只好怏怏而归。
        报酬:见面共进午餐,每人得到的效用为100,扫兴而归的效用是-20。
        本例中是把结果所带来的效用作为报酬,但没有直接用数值表示。在这类结果不含数值的博弈中,一般可通过指定效用值来规定报酬。

        例3:疑犯博弈。
        局中人:犯罪人邦德和詹尼;
        行动策略:警局需要两人的口供作为证据,对其隔离录供。每人面对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
        结果:一方坦白,另一方抵赖,则坦白方可获释放,抵赖方则判刑10年;都坦白则各判8年;都抵赖则各判1年。
        报酬:以各自刑期的负数作为报酬。
        本例中的博弈是一个非零和博弈,同时又是不合作博弈,即两人为获释和不被判刑10年,都将会出卖对方。


        3.博弈的类型
        零和博弈:博弈双方一人所得即另一人所失,博弈之和为0,如例1;
        非零和博弈:博弈双方一人所得与另一人所失之和不为0,如例2和例3 ;是否为零和博弈要从结果看;
        合作博弈:局中人都希望行动或策略保持一致;
        不合作博弈:局中人至少有一方希望行动或策略不一致。一般说来,零和博弈一定是不合作博弈,但非零和博弈不一定是合作博弈(如例3);是否为合作博弈要从愿望看。
        静态博弈:局中人决策时彼此不知对方的决策的博弈,如例2 ;
        动态博弈:在信息交流畅通的情况下,决策时先后行动的博弈,如例1;
        序贯博弈:即动态博弈。

        4.博弈的描述方法
        1)策略式描述:表述规定和定义,P276;
        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的策略表述:用支付矩阵形式直观表描述。


        2)扩展式表述。表述规定,P277。
        如例1,甲乙两个小孩往地上抛硬币,甲先乙后,若硬币同面,则甲赢得乙一个硬币,若硬币异面则甲输给乙一个硬币。由此可给出该博弈的博弈树:






        第三节  纳什均衡与寡头竞争
        一、上策均衡与纳什均衡
        上策均衡:上策均衡就是指由于每一个局中人都有上策可用而仅仅使用这一策略的状况。
        如在疑犯博弈中,上策和下策区分明显,无论对方选择坦白还是抵赖,另一方的上策都是选择坦白。因为对方坦白时,自己坦白虽然会判8年徒刑,但选择抵赖将意味着10年的铁窗,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抵赖绝对是下策,两人都不会选择这一策略。因材施教,不管对方选择什么策略,己方都能以不变应万变,自己的上策都是选择坦白。P276

        纳什均衡:博弈中双方都没有绝对的上策,一方的最优策略取决于对方的选择。定义:P279
        典型例子:如接头博弈。若马大哈去甲地,太马虎的上策就是也去甲地,反之亦反。
        博弈中甲和乙的选择必须相同。
        不存在纳什均衡的博弈:如例1的硬币博弈。此类博弈中也都没有绝对的上策,其上策的选择也取决于对方的选择,但这一博弈中不存在以上定义的纳什均衡。因为若甲选择正面,乙的上策就是选择反面(异面乙赢);但给定乙选择反面,甲的上策选择就是反面(同面甲赢)。
        博弈中甲和乙的选择相同,但乙和甲的选择并不相同。
        纳什均衡与上策均衡的概念比较,定义:P280。

        二、寡头市场的纳什均衡。
        寡头垄断市场的定价和定产的情形与那什均衡类似。对所有生产者来说,最佳情况是在串谋或联合时实现利润最大化。但这种情况是不稳定的,因为双方都想以降低价格和增加产量来增加利润。当参加博弈的双方都这样做时,实际上也就实现了那什均衡。
        在寡头市场中,一个厂商的定价和定产要考虑其竞争对手的策略性行为,因此,各个厂商需要在假定其竞争者的行为以后才能作出其最佳选择。由于厂商会很自然地假定其竞争对手也会在给定该厂商的行为后采取最好的行动,因而我们假定各厂商考虑其竞争者,而其竞争者也将会这么做。联系前面那什均衡的概念,不难看出寡头市场的均衡实际上是一个那什均衡。
        寡头市场可以有价格假定和产量假定两种那什均衡的情况。

        例如:有甲和乙两个生产者,他们在产品价格竞争过程中面临以下选择:
        甲和乙都不降价:每家赢利800万。
        甲和乙都降价10%:每家赢利600万。
        甲降价乙不降价:甲赢利1000万,乙赢利500万。
        乙降价甲不降价:乙赢利1000万,甲赢利500万。
        由此可得甲乙两厂商彼此同时行动的静态博弈的收益矩阵图示:


        三、寡头市场中的古诺模型
        1)两厂商在竞争时的均衡产量与利润;




        2)两厂商在串通时的均衡产量与利润;



第四节   动态博弈与先行者优势
一、逆向归纳法求解纳什均衡。例:P286。
逆向归纳法求解的方法是求解动态博弈的基本方
法。具体地说,它是从最后行动的局中人的选择
入手考察其最优的选择是什么,然后,给定这一
选择,比他先行一步的局中人考虑到他的这一最
优选择后,再作出自己的最优选择,如此类推,
直到第一个行动的局中人作出选择。
下例为只考察两阶段的动态博弈,即局中人甲先
行动,局中人乙后行动且行动后博弈就结束。

第十章  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理论
第一节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价格与使用量
一、要素与要素市场
        1.生产要素
        1)劳动;2)土地;
        3)资本;4)企业家才能;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包莫尔提出企业家的十条标准:
        ①合作精神;
        ②决策能力;
        ③组织才干;
        ④精于授权;
        ⑤善于应变;
        ⑥勇于负责;
        ⑦敢担风险;
        ⑧敢于求新;
        ⑨尊重他人;
        ⑩品德超人;
        因此,企业家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是说明企业经营者的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职务;企业家可以是厂长、经理;但厂长、经理并非都是企业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家须加上有社会责任感。

3.生产要素市场的类型
在产品市场上按厂商数目、产品性质等因素不同,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这种划分,都假设买者即消费者有很多,不存在垄断因素,买方市场是完全竞争
        而卖方市场可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因此以上四章研究的厂商理论或市场理论就是卖方市场理论。
        但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情况不同,买方和卖方都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买方需求的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卖方供给的完全竞争、
        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由于需求和供给可以形成不同的组合,每一种组合就构成了一个生产要素市场类型。即:
1)买方与卖方均为完全竞争;
2)买方完全竞争和卖方不完全竞争;
3)买方不完全竞争和卖方完全竞争;
4)买方和卖方均为不完全竞争;





六、  生产要素的供给
        1、劳动的供给
影响劳动供给的主要因素有:
(1)劳动的价格—工资率。
(2)劳动者的偏好。指劳动者对工作或闲暇的选择。
(3)人口总量或人口规模。
(4)劳动力与其它要素相比较的投放比率。
(5)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职业及地理分布。
(6)有关的立法制度。
        劳动的供给:工资率与闲暇时间的关系;一个人工作OZ小时,获得OY0的收入则小时工资额即工资率为:




4.利润的决定
        1).企业家与利润
        在现代化大生产以前,由于资本家同时又是企业家,利息与利润不易区分,所以利润并不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大规模生产的出现,需要专门的经营管理人才,许多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开,所有权属于资本家,经营权属于企业家。资本家的收入为利息,企业家的收入为利润,即正常利润是对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        2).经济利润与亏损
        经济利润即总收入中减去一切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后的剩余。其来源有三:
        (1)来源于创新。
        (2)来源于风险。
        (3)来源于垄断。
        当收益小于厂商的显性成本和折旧费用、隐性的利息、工资和地租成本的总和时,则经济利润为负,即亏损。
        造成亏损的原因一般归结为不确定性。如发生了没有料到的对成本和收益不利的变动,就可能出现亏损。
3).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
        (1)由于利润是对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所以它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报酬,是社会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奖赏。
        2)利润对投资具有最重要的吸引力。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科技进步都离不开不断增加的投资,利润是投资的吸引力和推动力。
        (3)超额利润是创新的动力。如果没有超额利润,就没有企业家的创新,从而也就没有对创新的模仿或创新的普及,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科技进步都将处于停滞状态。
        4)利润刺激投资者愿意去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没有利润的诱惑或驱动,具有风险的事业或产品试验就不会有人去从事。死水一潭不利发展。
        5)利润影响资源的利用和配置。利润的存在会促使企业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产量,从而提高经济资源的利用率。利润存在也会促使厂商重新调整决策,重新配置,扭亏为盈。




        第二节 卖方垄断的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
        一、产品的卖方垄断厂商对单一可变要素的需求
        1.边际收益产品曲线MRP
        2.边际要素成本MFC
        MFCL指厂商为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总成本。当要素市场 为完全竞争时,增及单位劳动投入的成本相等,即MFCL = SL =PL 。
        3.厂商雇佣劳动的原则是使
             MRPL = MFCL =PL



第三节 要素市场的买方垄断
本节:产品市场卖方垄断;要素市场买方垄断。
        一、使用单一可变要素
                的买方垄断
        1).产品市场卖方垄断、要素市场买方垄断条件下,对要素的需求曲线仍是其边际收益产品MRP曲线。假定这一要素是劳动,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即是MRPL 。
        2)劳动的供给曲线与MFC
              AFC=SL<MFCL
        3)均衡条件:MRPL=MFCL


第四节  要素市场的卖方垄断
        一、双边垄断
        一是厂商垄断着劳动市场的需求,即买方垄断;二是工会垄断着劳动市场的供给,即卖方垄断。
        1)厂商: MFCb =MRPL
        ∴确定工资WF和LF雇佣量。
        2)工会:MRS =MCS
        ∴确定工资WU和LU供给量。
        3)由此确定工资的下限和上限。工资最终取决于双边议价情况。如右图:
        双边垄断下的工资决定
二、工会对劳动市场的单边垄断
        厂商既不是买方垄断也不是卖方垄断,劳动者却由工会组织在一起,成为要素市场的卖方垄断。此时要素价格水平和就业量将取决于工会的目标。
        1)就业量最大化目标。工资为W0,就业量为L0 。
        2)工资额总量的最大化。工资为W1,就业量为L1 。
        3)工会总收益差额的最大化。工资为W2,就业量为L2 。
        单边垄断的工资决定

第五节  固定要素的价格:租金和准租金
        一、供给量长期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价格:租金
        在使用生产要素时,为了防止它转移到别的用途上而必须支付的报酬,称为转移收入。在生产要素得到的总报酬中超过转移收入的部分,即称为租金或经济租金。
        理解经济租金须注意:一是在长期内因生产要素需求增加而引起的;二是归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三是并非因其自身素质好或边际收益产品高而得到的。例如,某技术工人在一般需求状况下,年收入2万元,但由于需求的增加,该技术工人年收益提高到5万元,因为,厂商不支付这么多报酬,就得不到这个技术工人。因此该技术工人收入超过了使他留在该行业中所必须支付的报酬2万,其余部分3万元就是经济租金。



        二、短期内供给固定的生产要素价格:准租金
        准租金是指在短时期内使用固定生产要素而获得的报酬。
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短时期内,某个厂商的厂房规模或机器设备的供给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要建造一座新的工厂或生产新的机器设备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这些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在短期内几乎等于零。这期间如果厂商利用叫好的生产设备,在进行生产时所支付的生产成本就较少,从而使总收益与生产支出之间形成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在性质上类似地租,归厂商所有,因此称为准地租或准租金。

        准租金公式:
9.答:1)由于煤的销售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此TD公司的劳动要素需求曲线即为劳动的边际产供品价值曲线VMPL =MPL •P。由于TD公司为该地区劳动的唯一买主,因而它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W=20+0.2L;而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MFC
        则位于该供给曲线的上方。由于增加单位的劳动工资增量为0.2,所以MFC=0.2L+(20+0.2L)
                         =20+0.4L
        根据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MFC=VMPL ,   则有
        20+0.4L=MPL •P
        MPL =dQ/dL=100–0.05L,  则
        MPL •P=200–0.1L
        从而有20+0.4L=200-0.1L
        解得:L=360
        于是有:
        W=20+0.2L=20+0.2×360=92
        2)该镇的工人显然受到了剥削。根据VMPL =MFC 的原则,工人的工资应为164,但由于TD公司为该地区劳动力的唯一买主,处于垄断地位,向工人支付的工资为92元,其间的差额即为剥削。
        VMP=MFC=164=
        VMP=200-0.1×360
                      =
        MFC=20+0.4×360
        以图示说明如下:
4#
发表于 2006-3-13 17:18:24 | 只看该作者
在哪下载教案?谢谢~
5#
发表于 2006-3-14 19:58:39 | 只看该作者
可是看不见图表啊
6#
发表于 2006-4-27 19:30:03 | 只看该作者
fgdfhsgfjhkjhljkl
7#
发表于 2006-5-1 17:50:28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支持!!
8#
发表于 2006-5-9 23:05:33 | 只看该作者
太长啊 没看完 不错
9#
发表于 2006-5-12 10:35:18 | 只看该作者
他们的教材是???
10#
发表于 2006-6-17 21:16:2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厚道啊
!!!!
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19:3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