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12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答案9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2 15:1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背景:1954年10月,美、英、法等国代表签订《巴黎协定》,西德被批准加入北约组织,这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过程:苏联坚决反对《巴黎协定》,并与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等8国代表举行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并于1955年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
       《华沙条约》的宗旨是机体防御。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苏联加强了与北约抗衡的实力,也加强了苏联对东欧各国的控制,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形成。
       但是,随着东西方从对抗走向缓和华约成员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歧越来越深,华约名存实亡,苏联因自身难保,对此无力回天。“空心化”的华约凄然地走向解体,至1991年7月日正式解散。
“三和”路线
(1)背景: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缓和紧张的局势。1956年2月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在对外政策方面的观点,其新外交政策的核心就是“三和路线”。
(2)内容:“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3)评价:(优缺点)
U-2飞机事件
       1960年5月1日,一架美国U-2高空侦察机深入苏联领空后被苏军击落,飞行员被活捉,并供认了搜集情报的使命。
       这一事件打乱了四国政府首脑会议即将于1960年5月在巴黎举行的整个计划,使正在宣传“戴维营精神”的赫鲁晓夫左右为难。由于艾森豪威尔政府拒绝道歉,四国首脑会议流产。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4月,以色列飞机闯入叙利亚领空,击毁叙利亚战斗机,5月埃及下令封锁蒂朗海峡,6月5日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军取得了胜利,在短短6天之内占领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大片土地。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利宣告结束。之后,在联大紧急会议上,美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苏联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军,退还侵占的阿拉伯领土;美国则主张以色列有条件的撤军并兼并某些阿拉伯领土。中东危机陷入僵局之中。
       后来,在美苏操作下安理会通过了英国的中东方案,即“242号决议”。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结束中东一切交战状态。但该决议没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而把巴勒斯坦问题归结为“难民”问题。因此,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这一决议。这是美苏僵持和妥协的结果。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中东继续维持着“不战不和”的局面。
万隆会议
(1)背景:二战后,殖民列强遭削弱,第三世界政治独立,团就起来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1954年茂物会议做准备
(2)1955年4月18日,第一届亚非会议,印尼万隆,内容
(3)重大的历史意义
大规模报复战略
       1953年,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他在军事战略方面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即依靠美国战略核力量的优势对苏联形成有效的威慑。
       其基本内容是:以核武器威慑苏联、中国等不敢发动任何形式的
       战争,如果威慑失灵,则以核武器进行大规模报复,以核战争代替常规战争,以战略核武器代替常规武器。这其实是在实行一种敢冒战争危险的、但又避免战争爆发的“战争边缘”政策。
       艾森豪威尔提出这一战略的考虑是:其一,美国当时在核弹以及投掷核弹的重型轰炸机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其二,他坚信“自由世界”的安全只能建立在美国保持健全强大的经济之上,他认为使用核武器威慑之后就没有必要拥有大批人力和庞杂的常规武器,因此可以减少军费开支,从而实现“无赤字开支国防”的目的。
       缺点:大规模报复虽然可能一时取胜,但却威慑不了对手,相反却逼着受攻击国作出可怕的选择,不是投降便是总体战争,一旦总体战争爆发,那就等于自杀。后来该战略被1961年成立的肯尼迪政府的“灵活反应战略”所代替。
(参考何兰:《新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新日美安全条约
(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并于1956年加入了联合国,实现了重返国际社会的愿望,但1951年签订的日美安全条约重重压住了日本国民日益增长的民族自信心和独立意识。修改日美安全条约成为日本外交的当务之急。——1957年,岸信介内阁成立,追求日美关系的对等化;而二战后美国从全球战略利益出发,把日本纳入了美遏制政策的远东轨道。——1958年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爆发,1957年哲拉德事件——1959年4月到1960年1月,美日22轮谈判
(2)日美双方在经过多轮谈判后于1961年1月19日在华盛顿签署了《新日美安全条约》,又称《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条约》。这一修订后的条约具有新内容
(3)影响: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日本社会为首的进步势力强烈反对这一条约,他们主张废除可能将日本卷入战争的日美安全体制,主张建立日、美、中、苏为中心的新安保体制,确立日本的中立。他们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斗争,岸信介被迫辞职,艾森豪威尔的访日计划被迫推迟。
七十七国集团(Group of 77)
       背景:1955年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亚非拉国家在政治独立后,面临发展民族经济的艰巨任务,渴望团结起来打破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1946年3月,在首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组成了“七十七国集团”,并发表了《77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谴责了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行为,强调广大发展中国家增进彼此之间的经济合作的重要性,确定了在每届联合国贸发会议之前召开部长级会议,以协调立场,确定共同的目标和制定联合行动的计划。
       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是不结盟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与不结盟运动一起,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以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团结起来,有力地冲击着美苏控制国家事务的两极格局,推动着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苏伊士运河危机
(1)历史背景、现实背景
(2)1956年7月26日,纳塞尔宣布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两国对此反应激烈,决心用武力夺回运河。美国却主张通过调节性谈判,实现国际共管苏伊士运河的目的。在会谈未果后,英法暗中勾结以色列对埃及发动军事进攻,美苏强烈反对,英法被迫停火。1957年,包括英法在内的有关各国都接受了埃及的运河国有化政策。
(3)影响:苏伊士运河危机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广发而深远的影响。英法在中东的传统影响已丧失殆尽,其大国地位也遭到严重削弱。美国利用英法的困境乘机填补了中东的力量真空。
试述北约组织的形成
(1)背景(建立目的)
(2)过程:西欧国家的联合 ——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正式公布,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3)意义: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大西洋联盟的形成;加深了美苏之间的对立,推动着冷战向纵深方向发展。但其内部也一直存在着美欧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试述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1)抗日胜利后:扶蒋压共政策,马歇尔调停,《援华法》,“有限援蒋”方针
(2)1949年底到1950年上半年:“脱身”政策,等待观望态度
(3)1950年:对华遏制政策,“麦卡锡主义”
试述东方阵营的形成
(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2)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与经互会的成立
(3)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试析美苏第一次缓和的历史背景和表现。
(1)历史背景:1953年赫鲁晓夫、艾森豪威尔上台,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
① 苏联:“三和路线”(“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② 美国:“新面貌”的对外战略(政治上的解放政策,军事上的“大规模爆发战略”)
(2)表现:奥地利问题,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苏联与西德建交,苏日建交,美苏在柏林问题上的斗争,美苏戴维营会谈
试述60年代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
(1)背景:1958年,法属阿尔及利亚危机严重,戴高乐东山再起;法美矛盾
(2)独立外交:独立核防务(1958),《法德合作条约》(1963),缓和、谅解、合作的对苏战略(1960、1966)
(3)对戴高乐的评价
试述不结盟(Nonalignment)运动形成的基础和意义
(1)基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众多国家独立,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却面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强权政治仍是现实。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第三世界广大国家决心摆脱大国控制,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2)意义
如何理解英美特殊关系。
(1)“英美特殊关系”的来源
(2)英美特殊关系的发展:二战期间,冷战,“三环外交”,第一届艾德礼工党政府
(3)影响:英美特殊关系对欧洲和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在美苏对抗和东西方关系的处理中,坚决站在美国方面,执行联美抗苏的总方针;同时极力影响美国的政策,不失时机地在美苏之间充当调解人,使双方关系不至于过分紧张。通过这种方法,英国加强了本国的国际地位,以有限的实力对国际事务施加了最大的影响。
(4)英美特殊关系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在世界其他地区英美两国存在着严重矛盾。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如殖民问题、朝鲜战争问题、越南战争问题、柏林问题等,英国从本国利益出发,与美国立场不尽相同甚至存在明显分歧。(苏伊士运河危机,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
试析西欧联合的原因和现实条件。
(1) 基础:法德和解
(2)基本动因:联合自强
(3)现实条件:美苏对欧共体的外交政策,欧共体经济取得骄人的成绩,FaGuo戴高乐的努力
试析冷战的缘起。
(1)“冷战”的来源、定义、核心内容、基本特征
(2)冷战的缘起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① 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为美苏对抗和东西方冷战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② 战后美苏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全球划分势力范围,使双方相互感到在地缘安全上受到了威胁;
③ 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使双方很难再维持战时合作关系;
④ 美苏传统政治文化的迥异与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对立使东西方的分歧难以调和;
⑤ 美苏领导人和决策层对彼此认识的差异与处理外交的方式或外交策略的不同加剧了美苏对立。
——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
——美苏的行动
试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P.383)(The Cuba Missle Crisis)
(1)背景:1959年古巴革命,1961年猪湾入侵 —— 赫鲁晓夫部署导弹,1962年被美国发现
(2)美苏态度
(3)评价
试析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化的原因。(P.387)
(1)1956年2月24日,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在苏联党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分歧,造成社会主义各国思想上的混乱。4月17日,苏联宣布解散共产党情报局。 —— 大大推动了东欧国家摆脱苏联控制和斯大林模式的进程。
(2)波匈事件 —— 表明苏联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不惜对东欧盟国使用武力;定下了此后东欧国家的发展道路:党领导的一种妥协式的改革道路。
(3)苏联干涉东欧国家内政:苏阿关系的断绝,罗马尼亚的独立自主,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尼克松主义(P.438)
(1)1969年,背景(历史条件)
(2)内容:军事战略与盟国战略方面
(3)评价
勃列日涅夫主义(P.454)
(1)背景:苏联对东欧的牢固控制是苏联同美国在欧洲争夺的前提,也是苏联全球扩张战略的基础。但是,东欧各国由于照搬苏联模式,从60年代中期开始在政治、经济上陷入困境,它们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这是苏联所不允许的。因而苏联进一步加强了对东欧的全面控制。
(2)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发表了一系列宣扬苏联扩张主义的宣言和声明,被称之为“勃列日涅夫主义”。
(3)主要内容:“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国际分工论”、“大国特殊责任论”。
(4)在该主义的指导下,苏联长长干涉别国内政。典型事件如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此外,苏联在东欧增加驻军,并控制了东欧国家军队的指挥权。

里根主义
(1)背景: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当时美国面临着苏联在全世界扩张的严重挑战。里根政府制定了美国争取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重新支配世界“里根战略”,其核心是在政治领域推行“里根主义”。
(2)基本思想:认为世界上所有矛盾都可以归结为美苏两家或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里根竭力强调动西方矛盾的重要性,推动整个国际形势相战后初期的“两极世界”方向发展。美国推行“里根主义”的重要手段是“低烈度战争”,指美国在不触及美苏核战争和合大规模常规战争的前提下,在第三世界向苏联发起进攻和争夺势力范围的战略。这是一种综合性战略,即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等手段来打击第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政权。这比纯粹的军事战略灵活、有效,是美国达到既能抑制苏联扩张,又能避免美苏之间发生正面战争的目的。
(3)评价:黩武主义,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最突出的特点:挑战性(P.459)
(4)作用:有效地遏制住了苏联的扩张趋势,巩固了与盟国的关系,重新夺回了战略主导权。许多人把80年代东欧剧变的苏联解体归功于里根上台后的战略反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4-27 11:55:35 | 只看该作者
很好,支持下,呵呵,好贴不顶怎么可以

















哥上淘宝网淘宝网商城买的不是东西,是寂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4-27 18:53:3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2-13 12:08:1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很强大!












jish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5-12 20:4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11-12 07:4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 21:5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