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不符合改革方向的“改革”
[打印本页]
作者:
rn222_2001
时间:
2005-8-26 00:24
标题:
不符合改革方向的“改革”
虽然早些时便有人民代表大会要改革政府预算报告审议方式的传言,但不久前闭幕的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真的取消了政府预算的口头报告制度,而仅保留了提交书面报告的方式之后,还是不免令人大吃一惊。\r<br>
<br>在以往每年一度的全国人大会议议程安排中,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政府预算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均作为同一层次的正式审议事项,既作口头报告,又发书面报告。这一次,并且在此之后,对于政府预算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的审议,由以往的口头和书面报告兼行改为只发书面报告,其他的几个报告,则仍保留口头和书面报告兼行做法。尽管可以用所谓节省会议时间、提升会议效率甚或坚持求真务实等等理由来解释,但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这起码给人一个印象:人民代表大会所审议的报告不在同一层次上了,政府预算报告的重要性降格了。此其一。\r<br>
<br>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之所以要审议政府行政部门提交的一系列文件,是因为政府所从事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管理活动。不过,政府所从事的活动多种多样,并非所有的政府活动都要形成正式文件、提交立法机关审议。那样做,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一个理想且有效的办法,是寻找一条可折射、覆盖政府活动全部内容的主线作为立法机关审议的重心。这条主线,事实上是存在的,那就是政府的财政收支。其中的道理是,政府做任何事,都需要花钱;要花钱,就得要筹钱。这一收一支之间,伴随着政府活动的枝枝蔓蔓,牵动着政府活动的方方面面。所以为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而筹钱、而花钱的活动,从来都是全部政府活动的核心内容。相对于其他政府部门提交的有关其他领域的公共管理活动文件而言,由财政部门提交的政府预算,是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地位的,它是立法机关和全体社会成员审议、监督政府部门活动的最重要的途径和窗口。将处于如此核心地位的政府预算的审议层次相对降格,可能难免舍本求末之嫌。此其二。\r<br>
<br>有别于计划经济年代专注于国有经济单位的财政收支格局,公共财政体制的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以“取众人之财——非取国有经济单位自家之财”来“办众人之事——非办国有经济单位自家之事” 的。既然取的是“众人之财”——所有的税收,不论税种怎样,也不论税基和税率的安排如何,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缴纳;既然办的是“众人之事”——所有的支出,不论规模怎样,结构如何,都直接或间接地用之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它的运作,便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挂上了钩。而且由“钱”所挂上的这个钩,亦同由其他方面线索挂上的钩有所不同:它是最牵动人心的!它是最引人关注的!它可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同国家的政治生活更紧密地连接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社会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多地连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并搭建两者相通的桥梁,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建构在公共财政基础上的政府预算,显然就是这样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桥梁。对于这样一个桥梁的任何、甚至那怕是稍许一点的弱化之举,都同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不相容。此其三。\r<br>
<br>中国现实的政府预算,还存在着颇多的缺陷。诸如未能覆盖政府部门的所有收支、比较粗放、过于笼统、不够透明、法治性不强等等,都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并正在着力纠正的问题。往前走,它的改革方向应当是越来越完整、越来越细化、越来越透明、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对政府的收支行为具有约束力。要实施这样的改革,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于政府预算审议、监督能力的增强,肯定是一股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照此说来,人民代表们以往花在审议政府预算报告上的时间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不是因听读兼行而显得过于繁琐了,而是听得不够,读得不深,审得不细,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走了过场,因而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如果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确实要在政府预算报告的审议上有所改革的话,那么增加而不是减少政府预算报告的审议时间,提升而不是降低政府预算报告的审议力度,才是应当瞄准的目标。将本就有欠庄重的政府预算审议氛围进一步淡化,将本就相当薄弱的政府预算审议力度进一步调减,将本就相当单薄的政府预算审议程序进一步省略,绝对是对政府预算制度改革进程的放慢,甚至有逆转之效。此其四。\r<br>
<br>有鉴于上述种种,将政府预算报告由以往口头和书面报告兼行改为书面报告单行的做法,不是改革。或者至少不是市场化取向改革背景下,通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的改革。
<br>
<br>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6 10:35
预算机构的改革迫在眉睫,一个正确的预算不但关系到发展的方向,更可以事半功倍~~~
作者:
rn222_2001
时间:
2005-8-27 19:07
我觉得透明化是最主要的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7 21:53
我觉得透明度对于一些国民而言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监察也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的~~~~
作者:
willsimon
时间:
2005-8-27 23:24
感觉关键是在我们的预算执行上是否得当,是否有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保证预算的执行和严格控制预算外资金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反腐败和社会的和谐有重大意义.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7 23:32
所以还需要执行机构坚决贯彻!
作者:
willsimon
时间:
2005-8-27 23:41
<p>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会有腐败和国有资源的浪费呢?</p><p>我感觉需要一些权力的分散和相互的制约.</p>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7 23:42
相互牵制也是一个好方法!
作者:
willsimon
时间:
2005-8-27 23:43
嗯```就是在人大机制下的部门间相互牵制````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7 23:46
但是在中国,人情似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作者:
rn222_2001
时间:
2005-8-27 23:51
文化的因素有时候会加大制度变迁的成本。。。最终导致制度变迁的停滞。。。。
作者:
willsimon
时间:
2005-8-28 00:06
<p> 应该是我们的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导致本来就不与我们国情合拍的西方的经济制度嫁接在我们的社会之上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就象给男性穿上女性的衣服让人觉得很怪一样.在我们这个拥有和西方明显不同的社会意识的地方,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和我们原来的习俗格格不入,要是按照西方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牺牲,很可能不仅仅是金钱方面很可能是中国文化的进一步衰弱,那是最令人担心的了.</p>
作者:
rn222_2001
时间:
2005-8-28 00:10
这个主要怪我们以前太封闭了。。。所以现在不是演进而是改革。。。\r<br>
<br>
<br>演进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明显小于改革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
作者:
willsimon
时间:
2005-8-28 00:13
但是按照西方模式发展会不会导致我们的社会意识的变化呢,这不会导致更大的牺牲吗?
作者:
rn222_2001
时间:
2005-8-28 00:16
我们的社会意识是什么?
作者:
willsimon
时间:
2005-8-28 00:17
中华传统思想和共产主义意识````应该吧```呵```
作者:
rn222_2001
时间:
2005-8-28 00:23
现在的所谓传统思想。。。也是和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融合而来的。。。所以难以用这个作为拒绝西方的理由。。。\r<br>
<br>至于共产主义这个东西。。追根溯源是西方的。。。。我们只是运用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讲起中国化。。。\r<br>
<br>既然能接受共产主义,为什么不要接受西方其他东西呢?这个也将不通。。。。
作者:
willsimon
时间:
2005-8-28 00:26
但是我们的共产主义还不是我们的中国特色的吗```就是说我们的原则不变,制度不同````
作者:
rn222_2001
时间:
2005-8-28 00:29
对。。我忘了说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很强。。。包括接受共产主义也中国化了。。那么我们就应该不难接受西方的其他东西。。。这个不会消灭我们的。。。只会起促进作用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8 09:36
中国特色就是在共产主义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一试形态的产物~~~
作者:
willsimon
时间:
2005-8-28 13:10
也就是所谓兼容并蓄吧```
作者:
rn222_2001
时间:
2005-8-28 16:26
山不辞石,故能称其高;海不辞水,故能称其大。。。。。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8 20:09
嗯,中国的文化就是包容的文化~~~
作者:
rn222_2001
时间:
2005-8-28 20:43
所以不要怕西方文化。。。。要注意吸收。。。文化发展需要交融。。。。
作者:
willsimon
时间:
2005-8-28 21:00
关键不能忘本````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8 21:26
嗯,这个帖子很有收获~~~
作者:
willsimon
时间:
2005-8-28 21:35
加精置顶```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8 21:39
呵呵,那倒是无所谓,关键事收获
作者:
rn222_2001
时间:
2005-8-28 21:40
好。。。那我加精置顶了啊。。。
作者:
willsimon
时间:
2005-8-28 21:41
嗯!坚决支持~~
作者:
rn222_2001
时间:
2005-8-28 22:00
呵呵。。。你们也发主题啊~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9 11:11
我还是想要积分,呵呵
作者:
willsimon
时间:
2005-8-29 15:19
同上````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9 20:11
呵呵,那就努力吧~~~
作者:
bear
时间:
2005-10-11 11: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