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8.20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公开信
[打印本页]
作者:
ttx
时间:
2005-8-21 11:05
标题:
8.20致**中央总书记胡Jintao的公开信
致**中央总书记胡Jintao的公开信:
<br>
<br>2005年8月19日,凤凰台有报天天读栏目,杨锦麟报导了一条消息:纪念抗战60周年的宣传中,国共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部封存了十年之久的电影《铁血昆仑关》即将上映。又说:《血战台儿庄》在北京大学上映。当银幕上出现青天白日旗时,学生们热烈鼓掌。\r<br>
<br>这条消息的真伪不得而知。\r<br>
<br>我把它当作一条真实消息向**中央谈三点意见:
<br>
<br>一、有些人醉心于为国民党呐喊,为台儿庄之战、桂南(昆仑关)会战喝彩。在国民党的战争史上,台儿庄之战、桂南会战的真相始终是被隐瞒的。至今已隐瞒了67年了!\r<br>
<br>看一看国民党战争史是怎样记述台儿庄之战的吧。由蒋纬国主编、34个将领参加撰写的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五卷第六款,“徐州会战”一节之第114页:“台儿庄方面,战区以第二集团军之一部(第三十一师)固守。”仅此18个字。国民党战史回避台儿庄之战,就是说,他们并不认为台儿庄之战是大胜利。试向喝彩者,你们的根据是什么?!\r<br>
<br>桂南会战(即电影《铁血昆仑关》)国民党以精锐之师27个师25万人去攻日军一个师团一个旅团1.7万人;主攻部队10万人攻击日军一个大队800人扼守的昆仑关。47天没有攻下来。1940年2月4日战役结束。18天之后,即2月22日,蒋介石在柳州主持台开桂南会战总结会。会上蒋介石给予白崇禧(总指挥)、陈诚(中央监督大员)降薪留职处分。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徐庭瑶上将以下八个将军撤职查办。此事国民党战史一直隐瞒。连蒋介石都感到羞耻的一仗,我们却竭力鼓吹,反衬出唱赞歌者是多么地不知羞耻!
<br>
<br>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199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报记者王海安就《血战台儿庄》、《铁血昆仑关》两部电影曾访问过我,访问后,王海安写成《把真实的历史告诉人民——记抗战史专家张宏志访谈录》,文章定稿后上报中央,并刊于《民情与信访》1995年第一期。随后中央作出决定:《铁血昆仑关》不准上映;《血战台儿庄》今后也不要再演了。现将原访问文章重新打印附上。\r<br>
<br>三、假如风凰台报导属实,我建议中央再做慎重考虑,请专家对台儿庄之庄和昆仑关之战,进行调查研究。如果我所说的情况属实,这两部电影当然不能上映,应维持**中央1994年的原决定。决策人应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不可为了某种需要而亵渎历史!
<br>
<br>
<br>张宏志(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津贴)\r<br>
<br>
<br>2005年8月20日
<br>
<br>
<br>附:1994年11月给**中央的汇报材料\r<br>
<br>
<br>
<br>把真实的历史告诉人民
<br>
<br>——抗战史专家张宏志访谈录
<br>
<br>王海安
<br>
<br>
<br>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沸沸扬扬的舆论传出了几条信息:一是在1995年8月,世界各国将隆重举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二是有人为抗战中的国民党正面战场评功摆好,责怪我们的历史怠慢了国民党;三是出品和炒热了描写国民党抗战的文艺作品……\r<br>
<br>中国在二战中的反法西斯,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团结全民族一致抗日的战争。很自然的,一谈抗战就离不开国共两党,实乃历史使然。对舆论传出的上述信息该如何看?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造访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抗战史专家张宏志。\r<br>
<br>年逾花甲的张宏志老师,曾发表过110万字的《中日血战三部曲》,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当我们登门时,他正左手端着放大镜,右手执笔,伏案撰写《中国抗日战争史》。据介绍,这部书预计60余万字,拟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br>
<br>听完我们来意,张老师连手中的笔也来不及搁下,就打开了话匣子:\r<br>
<br>“二战给全世界带来了9000多万人的牺牲,胜利来之不易,弥为可贵。所以,明年二战胜利纪念日,世界各国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作为牺牲3500万人的中华民族,当然更有理由隆重纪念自己的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以激励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r<br>
<br>说到这里,张老师话锋一转,给我们讲述了他在一次会上遇到的一件事。\r<br>
<br>有一位同志发言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国民党抗战肯定不够。为此,我们正在研究广西南宁战役,准备把国民党军血战昆仓关拍成电影。”\r<br>
<br>张老师听完后便问他:“你知道不知道日本人在南宁战役中投入了多少兵力?昆仓关上的日本守军有多少人?”回答是:“不知道!”张老师又问:“那你知道不知道国民党军投入了多少兵力?”回答仍是:“不知道!”张老师再问:“蒋介石召开的柳州军事会议你知道不知道?”回答竟然还是不知道。张老师感慨万分:“这么说,你什么都不知道?!”那人面不改色心不跳:“我不知道不等于别人也不知道,反正有人研究这个问题!”\r<br>
<br>张老师对我们说,你看,这人一问三不知,居然也要谈史,尽管人云亦云,信口开河,可他还在喊,还要叫,还在摆一副请命的姿态,由此可见,凡谈及中国抗战,必须要搞清楚国共两党的功过与是非。当然对世间任何事物的评述,都是允许各抒己见的,可以各说各的理。但问题在于,谁说得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这在史学上就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r<br>
<br>言及此,张老师点燃了一枝烟,有滋有味地吸起来,然后不紧不慢地说:“不是不能说国民党抗战,也不是不能描写国民党在抗战中的牺牲,但核心问题是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人民。不能把无说成有,把败说成胜,把疮疤说成鲜花!”\r<br>
<br>张老师说他最不满意的就是,最近一段时间被炒得很热的描写国民党抗战题材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有悖于史实的。\r<br>
<br>譬如说——台儿庄。\r<br>
<br>1938年3月15日,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8000人左右)进攻滕县,拉开了台儿庄战役的序幕。随着日军的猛攻,当天就把驻守在城外的川军124师打散了。16日,日军开始攻城,川军122师王铭章部坚守孤城,而奉李宗仁命前来增援的蒋介石的精锐嫡系汤恩伯部却在进至距滕县只有15公里的官桥后,36小时按兵不动,坐待122师全军覆没。至17日黄昏,腾县城破。18日,日军转攻汤部,汤的第81军时驻官桥,忙东撤至峄县。日军继续南下,在沙沟击败汤的第52军后直扑韩庄,轻而易举地逼近大运河。此刻,日军前进方向的台儿庄尚无国民党的一兵一卒,濑谷为解除后顾之忧,又于19日北攻峄县。汤部的两个军5万余人又急退至抱犊崮山区避战。\r<br>
<br>张老师讲到这里,起身取来红蓝铅笔。在纸上勾了一幅草图并解释道,这是中日两军对阵态势图。看着图,他比比划划地说,迄3月15日濑谷进攻滕县,国民党第5战区在淮河以北有9个军17个师(不含汤部),但是却既没有作战线,也没有阵地,如散沙般分置在津浦路滕县——蚌埠、陇海路海州——开封两侧的鲁南、豫东、苏北和皖东北的广大地区。而蒋介石自1938年1月初率汤恩伯在商丘设置行辕。到台儿庄战役70多天中,对鲁南前线未置可否,疏于备战,险陷台儿庄于一枪不发即失落的境地。\r<br>
<br>所幸的是,濑谷北攻汤部折回来,用20—22日3天的时间在韩庄集结兵力,做南渡运河的准备。蒋介石才在李宗仁的恳求下,急调在信阳休整的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辖两个军,约2.5万人),于19日乘火车连夜赶到台儿庄,利用濑谷渡运河准备的三天时间完成了布防。\r<br>
<br>23日,濑谷进攻台儿庄,台儿庄战役正式打响。\r<br>
<br>张老师在草图上标出汤部、孙部和濑谷的位置后,又取出地图册,用三角板量出台儿庄和抱犊崮的距离,说:“你们看,45公里!濑谷的指挥位置距台儿庄15公里,距抱犊崮30公里,其进攻正面,是孙部的2万余人;其背后,是汤部的5万精锐;实为腹背受敌!然而,濑谷看透了汤恩伯的内心世界,仅以1个步兵大队(相当于营)监视汤军,而倾其全力攻打台儿庄。至4月1日,由于孙部的顽强抵抗,濑谷伤亡惨重,索性把监视汤军的1个大队也转用于攻打台儿庄。汤恩伯畏敌如虎,噤若寒蝉,始终未敢一动。4月6日,濑谷在死伤3000余人后终于退却,汤军才加入战斗,截击濑谷,但还是被跑掉了3000多名敌人。”\r<br>
<br>孙连仲心里清楚这一仗是怎么打的。当他艰苦战斗时曾请求李宗仁:给第2集团军留几颗种籽,命令汤部恩伯出击,李回答:我向汤恩伯多次下命令,他只听老蒋的!……这一仗,孙部伤亡惨万人,蒋介石不补一兵一卒,反而借机撤销了他的42军的番号,给他只保留了一个30军。\r<br>
<br>难道历史可以把王铭章、孙连仲他们流的鲜血记到老蒋的功劳簿上吗?\r<br>
<br>如果我们的历史要把一部分爱国的国民党将士等同于整个的国民党,岂不是也可以说“甲午海战”是清廷对日作战,徒为后人落下笑柄么?\r<br>
<br>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4月10日日军占领豫陕边界的重阳店,14年中,国民党共丧失国土2753254平方公里——当时全国面积11174002平方公里(含外蒙);丢掉城市970余座——全国城市为1200座;抛弃同胞2.57亿——全国人口4.5亿。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民党有退无进,屡战屡败,300多个师打了八年,唯有台儿庄一役获胜。但是蒋介石却不愿承认这一胜利。\r<br>
<br>讲到这里,张老师无比痛心地说,自人类社会出现战争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曾与这个怪物结缘,打仗有胜有负“乃兵家常事”,但像国民党这样的失败,哪能找得出第2例?这根本就不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主流!美国援华人员在经历了这段历史后说,“国民党早已威信扫地,国民党的军事指挥‘极为幼稚无能’。中国军人很强的作战能力完全被浪费了。”(见《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
<br>
<br>紧接着,我们的话题又引向了昆仑关。\r<br>
<br>张老师照例先画出了中日双方的战争态势图,然后指点着说:“日军攻占南宁的兵力是第5师团和台湾混成旅团。鉴于作战地区的地理条件,第5师团战前回日本神户将自己的机械化装备改为驮马装备,全部以轻武器上阵,配备的火力有营炮24门、团炮20门、反坦克炮16门、山炮20门、野炮20门,辖步兵12个大队,连同台湾混成旅团的5个大队,总兵力2万余人。”\r<br>
<br>1939年11月15日,日军由钦州湾(亦称北部湾)的企沙、龙门登陆,通过十万大山,边修路边前进,沿途没遇到任何抵抗,于24日占领南宁。随即以台湾混成旅团担任钦州湾——南宁之间的道路修建,第5师团布置在南宁地区。时以3个大队控制中越边界的镇南关(今睦南关),以1个大队保护南宁——镇南关的交通线,以两个大队占领高峰隘并向武鸣方向警戒,1个大队占领昆仑关,1个大队担任昆仑关——南宁交通线的守备,另以3个大队和师团直属部队赶修南宁飞机场,师团长手下控制1个大队作为机动。所谓的“昆仑关大血战”国民党军队进攻的目标,就是昆仑关上那1个大队的日军,约800人。\r<br>
<br>1939年12月17日(日军占领南宁后的第25天),国民党军开始反攻南宁,因昆仑关在南宁以北,为前哨阵地,因而首先交战于此。\r<br>
<br>是役国民党军出动第16集团军(辖1个军4个师)、第37集团军(辖1个军2个师)、第35集团军(辖1个军3个师)、第26集团军(辖1个军2个师)、第38集团军(辖5个军13个师),另有第43、第33师和4个独立团,约相当27个师,总兵力25.4万人。此外,还有1个工兵团、1个通信兵团、1个高射炮连、4个炮兵营和115架飞机(重轰炸机9架、轻轰炸机26架、驱逐机80架)。\r<br>
<br>担任主攻的是第38集团军,突击部队杜聿明第5军。第5军辖3个师: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第22师(师长邱清泉)和荣誉第1师(师长郑洞国),还有直属战车团和重炮兵,共计5万余人。于是双方的兵力对比就是,10万人的主攻部队或者说5万人的突击部队对800人的守备部队。\r<br>
<br>经过40多天的强攻,日军又增援了1个大队,国民党军好不容易占领了昆仑关前哨阵地,但日军仍据守八塘,昆仑关的纵深阵地仍不能突破。1940年1月24日,日本援军第18师团和近卫混成旅团到达,28日向国民党军反击。与此同时,2月2日,一小股日本军沿昆仑关脚下的邕江袭占甘棠,第38集团军马上后撤,国民党军于2月4日结束了昆仑关战斗。\r<br>
<br>2月22日,在柳州军事会议上,蒋介石非常恼火,将总指挥白崇禧和中央督战大员陈诚给予降薪留职处分,将第38集团军总司令徐庭瑶上将以下8个将官撤职查办。\r<br>
<br>张老师说,连蒋介石都感到羞耻的战斗,竟有那么一些人花3000万元去拍电影,大吹大擂。我们说这种人恬不知耻,并不过分。\r<br>
<br>接下来,他扳起手指头如数家珍般将一些被今人炒热而为国民所瞩目的中日之战一一道出:那战前会议、来往文电、战役部署、战局变化、伤亡缴获等,无不细致具体,凿凿有据。无论怎么说,总和有些人的鼓噪格格不入。看着我们发出疑问的眼睛,张老师打了一个风趣的比方:“有位卖瓜人在一个已经腐烂了的瓜上发现了一点儿好瓤,便用刀尖把它挑起来高声吆喝:‘好瓜!好瓜!’以这种态度去谈抗战,怎能接近真理?”\r<br>
<br>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张老师又给我们展示了另一部分历史。\r<br>
<br>1943年秋,日军全线转入战略防御,中国抗占已接近胜利。为挽救颓势,日军1944年4月,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其目的有三:一、摧毁美军设在中国的空军基地;二、贯通中国大陆南北交通;三、吸引美军在中国大陆决战。该战役于4月18日打响,至同年12月10日结束,紧接着又在1945年春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势。日军临死前的一搏中,国民党军先后丢掉了河南、湖南、广西和福建等4个省的省会及200余座县城,近8000万人民,遗弃美军6个空军基地和30余座机场。\r<br>
<br>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即将胜利,中国抗日军民已经进入战略反攻的时刻,国民党军仍是如此不堪一击,使日军想占哪里就能占哪里,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连美国总统罗斯福也被激怒了,把视线投向了延安,拟拨出5个师的装备送给共产党抗日。1944年7月23日,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r<br>
<br>对此,有人不以为然,高弹“文学不等于史学”。但实际上,广大群众在欣赏有关现代题材的文艺作品时,是把它作为“史”来接受的,于是,一盘清水被搅浑了,一部分群众的思想也被搞糊涂了。\r<br>
<br>张老师说,海峡两岸和解,可以不纠缠国共两党历史上的恩恩怨怨,但并不等于可以对抗战史做出随心所欲的解释。历史是客观造就的,人工是不可逆塑的。我们的责任就在于把真实的历史告诉人民!尤其对抗战史要严肃认真,决不可“戏说”。\r<br>
<br>临别时,天色已晚,繁星满天,我们在想,张老师的忠告不是多余的。只有廓清对抗战史的种种误解,才能使明年的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纪念活动轰轰烈烈、健康活泼地进行,在下一代人身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br>
<br>(原载《民情与信访》1995年第一期)
<br>
<br>
<br>
<br>
<br>好友 邮件 短信 回复编缉
<br>
<br>君行早
<br>
<br>★
<br>
<br>经验:66
<br>注册:2005年6月28日
<br> 回: 主 帖 文章ID:63894 2005-8-21 1:21:31 2 楼
<br>
<br>
<br>
<br>
<br>张宏志同志的意见很对,历史不是凭需要任意涂改的,国民党爱国将士的抗日行动决不是蒋介石的功劳,而是激于民族大义和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历史传统使然,今天部分媒体大肆抄作蒋介石的所谓丰功伟绩,而将真正抗日的中国***抗日将领摆到可有可无的位置,这是对历史的篡改,是无耻的行为。\r<br>
<br>
<br>
<br>
<br>好友 邮件 短信 回复
<br>
<br>谢明康
<br>
<br>★★★★★★
<br>
<br>经验:3992
<br>注册:2004年9月5日
<br> 回: 主 帖 文章ID:63900 2005-8-21 8:25:42 3 楼
<br>
<br>
<br>
<br>
<br>“决策人应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不可为了某种需要而亵渎历史!”还抗日战争胜利这部历史的本来面目,才是中华民族亿万人民最大的心愿!\r<br>
<br>
<br>
作者:
naarrow_999
时间:
2005-8-21 11:31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r<br>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1 12:08
建议删贴!
作者:
如风岁月
时间:
2005-8-21 12:48
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觉得只要是抗战了,就是好样的,至于打得好打得坏,那是能力问题.毕竟在昆仑关和台儿庄,牺牲了那么多中华好儿女,单单为了纪念他们,我觉得也值得拍电影啊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1 13:12
我觉得这个帖子有问题<!--editpost--><br><br><br><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送水热线119 在 2005-08-21 13:12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作者:
朝日鲜明
时间:
2005-8-21 18:46
这个帖子很好!!!!!!!!!!!!!!!!!!!!!!
<br>难道我们要为蒋介石“大义凛然地抗战”歌功颂德\r<br>难道我们要刻意营造一个国民党主持抗战的历史告诉后代\r<br>难道我们不能容忍和自己意见不合的帖子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1 19:03
要顾大局啊~~~
作者:
朝日鲜明
时间:
2005-8-21 19:06
最大限度的顾全大局就是要告诉大家真正的客观的历史\r<br>
<br>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1 19:10
有些事实就应该成为永远的秘密
作者:
8341
时间:
2005-8-21 22:49
<font size="3">瞅了这文章还是气不愤扔下书本,喝口茶压压气,忍不住还是想说句话:我呸!\r<br> 这老爷子是研究史学的,有种死抠的精神我们敬佩,可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上纲上线把这种就是上帝也不能左右胜负的战争说得那么一钱不值呀。战争是什么?战争就是TMD你计划想象的再完美,可总有超出你想象范围血淋淋的群殴。抛开战略,战术,武器装备这些主要因素不谈,就单单是战斗中的士兵心理问题就够人受的了,何况当时国内的情况又那么糟糕。这老爷子还研究战史呢?他知道台儿庄战役是在什么情况下打的吗?是在1937年12月13南京大屠杀后,也就是1938年3月24打的,当时国内的士气真的是有种要玩完的感觉。 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国民政府一部分机关迁到武汉。日军欲夺武汉,必先占领徐州,日军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它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运河的咽喉,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这是战略上决定了这次战役的惨烈与重大。板垣征四郎率第五师团2万余人由青岛沿胶济路西进,经潍县转南抵达临沂以北汤头镇,谋取临沂,进而与矶谷廉介的第十师团会师台儿庄。他骂孙连仲不顶打,他知道孙的兵力情况吗?他知道这个部队的战斗力吗?孙连仲当时在信阳休整,收编的都是些新兵蛋子还有地方武装什么的,这个其实相当于杂牌军,对的却是日本鬼子精锐。日军矶谷廉介第10师团是一支重装备的机械化部队,具有同空军协同作战能力。最最主要国民党当时初期投入的都非老蒋的嫡系部队,像第22集团军邓锡侯这个川军完全有种被老蒋借机削番的棋子。而汤恩波是蒋嫡系是个王牌军,但这张王牌直到最后才被派上去。有几个军之间的协调确实有问题。这仗让这老爷子单纯从人数一对比,好像打的挺窝囊的,你要是觉得窝囊你现在去小日本练练去呀,用你那总结了中国上下五千年战史的深厚理论去消灭小日本去呀?但血战之后最终还是正面消灭日军10000多人,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当时的士气,粉碎了日本鬼子“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屁话。但我觉得这次战斗从精神层面来讲让日本鬼子领教一下中国人那种敢于牺牲,不怕牺牲,关键时刻硬碰硬的劲头,这种精神让小日本那种武士道自剖的气慨也望而生畏。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台儿庄也应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两仗打的就是士气。打回来的是信心与勇气。\r<br> 这老爷子还学史呢,毛**思想最最精华的部分是什么?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不知这位顺便读没读过中学生的哲学课本。我们党为啥能够建立新中国,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民主力量进行了不同时期与之不同的主要矛盾的斗争。只要是我们党掌握领导权,只要是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要是三个有利于我们就毫不犹豫的去干。\r<br> 眼下,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之际。中华民族处在崛起前的艰难探索中,一些不思进取,顽固不化的,本本主义的,不知道讲政治的,不知道理论联系实际的、与时俱进的人在历史决择面前瞻前顾后,国共两党为了民族的统一大业,为了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曾经有过两次合作,历史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权,坚持党的执政理论与信念,我们能创造更大的胜利。有些人在缅怀为中华民族而牺牲的前辈们瞅到了不是我党我军的战绩后,思想就想不通了,就开始上纲上线的找茬子了,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你行,你行你怎么不早生他100年把鸦片战争给打赢了!!!否认历史,片面看问题,不符合马列主义毛**思想,相反, 我党恰恰是最最讲实事求是的。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记前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着人民的利益而服务的。所以拍个台儿庄怎么啦?拍个铁血又怎么啦?是国民党的部队打又怎么啦,处在那个年代,当时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哪怕是婊子只要他打小日本都可以团结过来的。人家抗日的国民党仗打的臭,那也比往自家兄弟身上射枪子强。。。我们党对这些是绝对肯定的,是不容质疑的。历史面前,容不得我们本本主义;探索路上留不得私心杂念;党在民族团结战线上的正确决策也绝不会被人泼上脏水。</font><!--editpost--><br><br><br><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8341 在 2005-08-21 22:50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作者:
8341
时间:
2005-8-21 22:53
《血战台儿庄》拍摄前后\r<br> --------------------------------------------------------------------------------
<br>程思远老人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1986年我回了一次广西,广西的一位领导同志告诉我这样一件事:蒋经国的一个侄女来桂林游览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共产党也能承认,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也同样抗日了,那么台湾对大陆的政策会有根本的变化。\r<br>
<br>当时我就意识到这或许是改善两岸关系的一个突破口。回到北京以后,我们向中央有关部门作了汇报。中央有关部门采纳了我的意见和建议,开展了一些活动。\r<br>
<br>在这种背景下,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历史题材的故事片《血战台儿庄》。影片拍好后,我和中央的几位领导同志审看这部片子,当时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说,不太了解这段历史,因此没法发表意见。我告诉大家,从剧本的编写到整个拍摄过程我都参与了,还提供了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这部片子是基本上符合历史的真实性的。经我这么一解释,其他领导同志都不再说什么,这部片子就这么顺利地通过了。\r<br>
<br>这部影片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远在台湾的宋美龄、蒋经国都看了这部片子,蒋经国还把这部片子推荐给国民党中常委,并同他们一起观看,并看了各地观众热烈座谈观看影片《血战台儿庄》的相关新闻报道。蒋经国还谈了他对片子的两点意见:这部片子有几点是可以的,第一,共产党认为我们是抗日的;第二,对我父亲是正面报道,没有抹黑、没有歪曲他。蒋经国说了这两点看法后,国民党政府决定局部开放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r<br>
<br>(摘自《当代老年》)
<br>
<br>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1 23:12
出处真是郁闷~~~
作者:
formf
时间:
2005-8-25 00:27
历史谁说得清楚.哎.也不知道作者的依据是否准确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5 12:06
真正的历史是见不得人的~~~
作者:
12345678
时间:
2005-8-26 18: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6 19:33
支持什么?
作者:
昌明
时间:
2005-8-27 13:05
提醒楼主,这种帖子不应该发布在大国关系。
作者:
昌明
时间:
2005-8-27 14:06
不属于大国关系性质主题帖。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7 21:43
楼上的扣分有点狠了~~~
作者:
8341
时间:
2005-8-27 23:44
堂主。。。五个指头伸出来有长有短呀,而且大国关系这个内容不好把握,有些新手刚来,对内容理解有偏差咱们这次罚了,有机会得奖励一下吧。呵呵。。。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7 23:45
楼上的不能奖励嘛?把分奖励回来?
作者:
8341
时间:
2005-8-27 23:52
那可不成,堂主已经在置顶贴里后补加减分的声明了。。。规矩定下了,俺要保持一致,俺不能坏了规矩。朝三暮四也不好呀,我想这位朋友今后一定会有好贴出来的。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28 09:28
好的,支持楼上的~~~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