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梁守德的国际政治学概论和王浦驹的政治学原理总结 [打印本页]

作者: freedman    时间: 2005-8-6 17:03
标题: 梁守德的国际政治学概论和王浦驹的政治学原理总结
我去年自己总结的,把书精简了一遍,比较全面,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方便。 <br />其中有几处错别字,我没来得及改,大家自己改一下 <br />我把下面划横线是论述型的内容,书上内容太多就标了页码,害怕漏看就划了横线,所以千万别以为划线的就是重点 <br />这个精简版主要侧重概念和基本理论,一些论述型的都只有页码,自己对照书看就行了 <br />大家有什么就要一起分享,希望大家如愿以尝 <br /><br />国际政治学概论 <br />导论 国际政治的研究对象和中国特色 <br />一.国际政治学的兴起 <br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br />国际政治学主要是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来认识和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br />2.发展: <br />国际政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它是从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分离出来,经由边缘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br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br />1.国际政治体系 <br />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政治行为体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同步进行,密切联系,且以世界经济体系为基础。 <br />2.国际政治格局 <br />国际政治格局寓于国际政治体系的母腹之中,是充当主角的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它以&ldquo;主角&rdquo;、&ldquo;主要关系&rdquo;和&ldquo;样式&rdquo;为基本要素,其中以主要关系为核心。它具体表现为主要角色在追求权利与权力、利益、维护和平与发展等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各样关系,以及相互间展开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抗与合作式样。 <br />3.国际政治秩序 <br />国际政治秩序,也以国际政治体系为依托,指的是主要角色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它以主要角色的对外战略及其实施为基础,表现为主要角色在国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顺序,其基本特征是稳定。 <br />三.国际政治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br />四.国际政治学的美国学派 <br />1.理想主义学派 <br />主要观点和主张:公开外交、民族自决、集体安全、自由和平、裁军非战、航海自由、贸易平等、公里正义、保证国际和平等。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以确保避免战争、实现和平。 <br />2.现实主义学派 <br />现实主义学派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以权力和国家利益为动因,认为权力既是国家的主要手段,又是国家追逐的目的,系统的结揭示了冷战时期国际政治的现实。其理论的核心是权力政治,支柱是均势,目的是寻求权力与和平的途径。 <br />3.新现实主义学派 <br />新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当前世界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的全球系统研究和实际政治的研究,鼓吹&ldquo;问题政治&rdquo;的国家政治观。它把国际政治看作一系列的问题领域,突出经济问题对政治问题的作用,认为国际政治中除了冲突与对抗外,还存在着沟通、协调与合作。 <br />4.行为主义学派 <br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用实证的方法和定量分析来解释国际政治行为 <br />五.国际政治学的中国特色(略) <br /><br /><br />第一章 总论 国际政治的总体面貌 <br />第一节 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体现 <br />一.国际政治的定义 <br />1.定义 <br />国际政治,指的是行为体间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实施外向决策的活动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全球范围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强权与民主、人权与主权、剥削与发展、结盟与不结盟、动乱与秩序等现象和关系的统称。 <br />2.国际政治的两重性 <br />既是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的矛盾运动,又是追求稳定秩序的过程 <br />二.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 <br />1.国际社会是一个总系统,或称母系统,包括许多的子系统和孙系统&mdash;&mdash;即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军事安全系统、文明文化系统的总和。 <br />2.国际社会充满对立统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国际社会各种行为体间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也有种种分歧和对立,既矛盾又统一。 <br />3.国际社会处于多中心状态,有序与无序并存。首先,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不同,它不具备国家属性,也无世界政府,没有统一的主权、统一的法律、统一的价值观念和统一的伦理道德。在国际社会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因而政治经济权力分散,也极不平等,处于多中心状态。其次,国际社会逐步建立的一套公认准则和国际控制调节机制,但由于公认准则不具备国内法那样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因而反对强权,维护公认准则,只能是一个协调和斗争的过程,因此,以众多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社会经常处于有序无序并存之中。 <br />三.国际政治显示国际社会的基本面貌。(略) <br /><br /><br />第二节 国际政治是一种综合现象 <br />一.国际政治是世界经济的集中表现 <br />在国际社会中,政治与经济既密切相联,密不可分,又相对独立,具有各自的内在规律。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世界经济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国际政治是世界经济的集中表现,两者不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br />1.国际政治以世界经济为基础和根源。国际政治是伴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过程出现的,其体系、格局和秩序的形成与演变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在国际政治中地位的兴衰反映了他们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对比变化。对于世界经济的变化,国际政治的反映也快慢不一,时而迅速,时而缓慢,时而灵敏,时而迟缓 <br />2.国际政治反作用于世界经济。国际政治虽然以世界经济为基础和根源,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具有特殊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其主动表现在于,它能影响和制约经济政策的指定和实施。 <br />3.国际政治向世界经济渗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促使政治军事化转向政治经济化,而且渗进国际经济,相互融合,使其政治化。 <br />二.国际政治以国家对外战略的相互作用为主要内容 <br />1.含义: <br />国际政治不是各国对外战略之和,也不仅仅表现为并存,而是各国对外战略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既有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又呈现出相互竞争与冲突以及相互协调与合作,从而联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体系及其结构&mdash;&mdash;格局和运行秩序,真正构成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 <br />2.体现: <br />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美国、中国、西欧、日本、俄国和以不结盟运动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对外战略的相互作用上。 <br />3.国家对外战略定义: <br />国家对外战略亦称国际战略和全球战略,指的是国家为了国家利益,从国际全局出发,运用外交的谋划和指导。其目的是实现本国国家利益,其特点是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 <br />4.国家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区别 <br />国家对外战略是对全局的一个较长时期的分析认识和综合谋划,外交政策只是实施国际战略的行动手段和具体措施。 <br />三.国际政治的直接目标和主要表现是国家权益 <br />1.国家权益定义: <br />国家权益,又称国家利益,即权利、权力和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动因。 <br />权利即合理合法的权力与利益,具有正当性。 <br />2.国家权益的分类 <br />A强权利益 <br />强权利益,是由权力界定的,它以追求霸权、热衷干涉、迷信实力为特征,奉行&ldquo;强权既真理&rdquo;的哲学。 <br />B主权利益 <br />国家主权利益是主权范围内的利益,符合国际法准则,是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结合及本国利益同世界各国利益在主权原则下的统一。国家主权利益是建立在主权的基础上,只以主权原则为依据,不以实力为标准,不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也不由权力来决定。主权利益,只能争取和维护,不能扩大,一旦扩大,就是强权。 <br />C主权利益与强权利益 <br />主权利益与强权利益完全排斥,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造成国际社会动荡和危机主要根源。 <br />四.国际政治充满意识形态色彩 <br />意识形态 <br />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各种形式的总称。 <br /><br /><br />第三节 国际政治是一个整体 <br />一.国际政治是行为体相互作用形成的&ldquo;合力&rdquo;的表现 <br />1.这种&ldquo;合力&rdquo;不是国际政治各行为体单个力之和,而是这些&ldquo;力&rdquo;相互作用融合形成的一个整体力量 <br />2.这种合力不是各行为体的意志和愿望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这些意志和愿望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集中表现 <br />3.这种&ldquo;合力&rdquo;不是由各行为体等同的&ldquo;力&rdquo;和固定的&ldquo;力&rdquo;组成,而是无数个&ldquo;力&rdquo;组成的&ldquo;平行四边形&rdquo;,既不平衡,又可以变动 <br />4.这种&ldquo;合力&rdquo;不是人为的、主观造成的,而是不自主的、不自觉的。 <br />二.国际政治是体系、格局和秩序的统一 <br />1.相关定义见第一页 <br />2.统一 <br />国际政治体系、格局、秩序均属动态范畴,他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他们之间的饿关系是局部同全局的关系,重点同一般的关系。国际政治体系分为全球体系和区域体系,它不是各行为体政治之和,不是世界各种政治现象杂乱无章的混合体,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按一定的规律运动。这种内在联系和规律运动的具体体现就是国际政治的基本格局;这种内在联系和规律运动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就是国际政治秩序。&ldquo;格局&rdquo;与&ldquo;秩序&rdquo;属&ldquo;体系&rdquo;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外延小,只体现在主角和主角间关系上,比较清晰;&ldquo;体系&rdquo;范围广,由所有行为体组成,只能从&ldquo;格局&rdquo;和&ldquo;秩序&rdquo;中显示自己的面貌。,所以正是国际政治的体系及其结构&mdash;&mdash;格局与秩序,理顺了国际社会纷繁复杂的各式各样的关系,揭示了国际政治杂乱无章的种种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可以肯定,国际政治就是体系、格局和秩序的统一。 <br />三.国际政治是围绕权益活动的运行状态和运行机制的结合 <br />1.国际政治的运行状态,指的是国际协调与合作,以及国际竞争与冲突。 <br />2.国际政治的运行机制,即国际控制和调节机制(自发均衡机制、自觉调节与控制机制),指的是行为体见就相互关系和国际事务进行协商形成的制度化的组织机构、原则和程序、其目的是维护国际安 <br />全、防止事态恶化和冲突升级。 <br /><br /><br />第二章 行为体论 国际政治的诸角色 <br />第一节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基本条件 <br />一.行为体的定义 <br />1.定义: <br />国际政治行为体,指的是国际社会中拥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能参与对外政治活动并发挥与自己职能特性相符作用的实体。 <br />2.构成实体的基本要素 <br />A具有共同利益 <br />B以一定的规则为纽带 <br />C由某种组织结构所体现 <br />3.分类 <br />A主权行为体 <br />B非主权行为体 <br />二.行为体的条件和基本特征 <br />1.条件: <br />A必须是一个实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和一定的共同利益基础,并以某种纲领原则为纽带。个人除非作为实体的代表,否则不能成为国际政治行为体。 <br />B必须具有交往的能力,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同自己特性和职能相符的作用。 <br />C必须参与国际活动,发生外向行为。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条件,关键是参与外向活动,至于怎样参与、能力大小、作用强弱,是否独立自主,均无关紧要。 <br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三个条件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它以实体为依托,以交往能力为基础,以外向活动为标志,互相联系,相辅相成。 <br />2.特征: <br />国际政治行为体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决定了它的基本特征是稳定和外向。 <br />三.行为体的类型(P71) <br /><br /><br />第二节 国际行为体 <br />一.国家的特征和类型 <br />1.国家四要素: <br />定居的居民、固定的领土、健全的政府组织、完整的主权 <br />2.主权与国家 <br />A主权定义:是一个国家固有的属性,指的是国家独立处理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包括管辖权、独立自主权、自卫权和平等权。 <br />B主权的基本特征: <br />主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完全的独立自主性、最高的权威性和无可非议的合理性。 <br />C主权与国家的关系 <br />在国际政治中,国家成为重要行为体,关键在于拥有主权。国家由于拥有主权而成为具有严整的组织结构和完全独立自主地位的重要行为体。具体的说: <br />a主权赋予国家独立的内外职能,即对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进行独立的、有组织活动的职能。 <br />b主权要求国家建立庞大而又严密的由各种机关和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即国家政权机构&mdash;&mdash;主要包括各种国家机关及其官吏和常备军。 <br />c主权使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主权使能使地域稳定,居民固定,组织系统健全,吸引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居民,凝成一个坚强的整体。 <br />3.国家的三重性 <br />A阶级性。国家的阶级性,主要体现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主导意识形态上。 <br />B民族性。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和管理的工具,主要维护统治阶级和领导阶级的利益,但都是在民族范围内才得以实现的,决不能忽视民族利益。离开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任何阶级,包括统治阶级或领导阶级,都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国家既是阶级的代表,又是全民族的代表。 <br />C国际性(P74) <br />国家的三重性,以主导的意识形态为代表阶级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性和以主权平等为界标的国际性,显示出国家的三重凝聚力,是国家行使基本行为体作用的源泉和保证。 <br />二.国家权益(国家利益) <br />1.定义: <br />国家权益,或称国家利益,也可以简称&ldquo;国权&rdquo;,是国际政治的动因和直接目标,是各国参与国际政治活动和扮演扮演行为体角色的出发点和归宿。包括: <br />A国家安全利益,即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主要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和不受侵犯的权益,是第一位的根本利益。 <br />B国家政治权益,即独立自主管理内政外交的权益,维护各自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影响的权益。 <br />C国家经济发展权益,即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权益 <br />D国际社会中的平等互利权益。 <br />2.生存权与发展权(P81-P82) <br />3.判断国家利益是否正确的标准 <br />A国家权益应以国家的本质属性(即三重性)为依据,正确处理好阶级权益与民族权益的结合,本国利益和别国利益的统一。 <br />B国家权益应符合国际法公认准则,正确区分主权范围内外的权益。 <br />C国家权益必须相互对等,应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br />三.国家力量 <br />1.分类 <br />A物质力量:物质的、可见的、可计量的力量 <br />a经济力 <br />b科技力 <br />在国家力量中,经济与科技力是基础,处于中心地位。经济是后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决定和制约其他力量发展的基础力量。其他力量的增长,不仅为经济和科技发展服务,而且只能以经济、科技的发展为前提。经济与科技力不仅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成为国家力量的主要象征,而且还将产生国际影响力,成为对外施加影响和追求国家权益的重要手段,甚至超过军事力。 <br />c军事力 <br />在国家力量中,军事力量的地位至关重要,军事力量,特别是核力量,既是解决根本利害冲突的最后手段,又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和国际影响力。 <br />d文教力 <br />B精神力量精神的、不可见的、难以计量的力量 <br />民族凝聚力和国民意志的统一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今世界,不仅是军力、经济力和科技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心力的对比。关键途径是弘扬优秀的民族文明文化和以主导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普及政治思想教育。 <br />2.综合国力 <br />国家力量是由构成力综合而成的统一体,可称之为综合国力,是质和量的统一,是静和动的统一,主客观的统一。 <br /><br /><br />第三节 非国家行为体 <br />一.国际性的阶级政党(略) <br />二.政府间国际组织 <br />1.国际组织 <br />A定义 <br />国际组织是跨国界的多国联合机构 <br />B组成国际组织的要素 <br />a一是多国,至少三国以上 <br />b以联合面目出现,有正式的协议作为纽带 <br />c宣布特定的目的和原则,其活动只限于国际事务 <br />2.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发展(P95-P99) <br />三.民间国际组织 <br />1.定义: <br />民间国际组织,指的是政府国际组织以外的国际组织,既个人和社会团体依据民间条约或协定建立的国际组织,其最大特征是&ldquo;非官方性&rdquo;。 <br />2.宗教组织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作用(P101) <br />3.和平组织 <br />和平组织的作用: <br />和平组织和和平运动兴起了超阶级、超民族、超国家的广泛的群众性和平运动,日益成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br /><br /><br /><br />
作者: freedman    时间: 2005-8-6 17:05
第七章 秩序论 国际政治的稳定秩序与国际机制
<br>第一节 国际秩序同国际机制的关系
<br>一.国际政治秩序的基本特征
<br>1.国际政治秩序的概念:\r<br>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它指的是国际社会中主要角色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形成的运行机制,它表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秩序,具有相对稳定性。\r<br>2.特征:
<br>A国际秩序,是主角间相互斗争与妥协的过程\r<br>B国际秩序,区分为地域性秩序和全球性秩序,只能在多国中建立
<br>C国际秩序,既是主要角色在国际体系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又使主角关系定型\r<br>D国际秩序,同国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一样,均属动态范畴,具有主客观两种因素,但比较起来,“体系”范围广、稳定性强,“格局”次之,“秩序”只能在“体系”和“格局”的范围内运行和演变。\r<br>二.国际政治秩序以国际机制为纽带和依据\r<br>1.国际机制\r<br>国际机制,即控制和调节机制,指的是行为体间就相互关系和国际事务进行协商形成的制度化的组织机构、原则和程序,其目的是维护国际安全、防止事态恶化和冲突生升级,包括自发均衡机制和自觉调节与控制机制。其基本功能是使行为体的国际行为规范化。\r<br>2.国际行为规范\r<br>国际行为规范,是国际社会以声明、条约和宪章形式确定国家的权力、权利与义务、处理国家间竞争与合作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准则和法律的统称。它大体分为三种情况:\r<br>双边协议的条款\r<br>国际准则:指的是各类行为体有形或无形的普遍共识、认可和自觉遵守的规章和原则
<br>国际法基本原则\r<br>3.国际行为规范的基本特征
<br>A长期性与时代性结合。国际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应是长期适用的,但均应有各个时代的色彩,鲜明地显示出不同时代国际社会的现实和主要国家间相互关系演变的特色。\r<br>B共识性与差异性并存。国际行为规范,特别是基本准则,必须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达成共识。但共识和差异始终存在,为所有国家完全赞同和随时付诸行动的绝对的国际准则是不存在的。\r<br>C强制性与非强迫性交叉。国际行为规范,特别是国际基本准则,由于写进国家条约文件,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变成公认的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带有某些强制性作用。但这种约束力和强制性主要表现为国际道义的制约、国际舆论的谴责和国际社会的制裁,其作用是有限的,它本质上是非强迫性的。\r<br>三.国际秩序与国际机制同步运行\r<br>国际秩序与国际机制,从来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步运行的。国际机制所确立的国际社会的行为规范化,就是对国际秩序的追求。\r<br>
<br>
<br>第二节 国际新秩序和国际机制的基本原则\r<br>一.民族自决权原则
<br>1.定义:
<br>民族自决权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提法,从政治意义上讲,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独立权,自由分离权,建立民族国家的权利;从抽象意义上说,民族自决权指的是民族权利,即各民族有权按照本民族的愿望来处理自己的事情,或独立、或联合;或实行联邦制、自治制,均由自己决定。\r<br>2.民族自决权包含的具体权利\r<br>A政治分离和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br>B自由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r<br>C反对兼并和侵略干涉的权利
<br>D在民族解放战争中保卫祖国的权利\r<br>D实现民族彻底独立和彻底解放的权利
<br>二.主权平等原则
<br>1.国家主权的分类;\r<br>A从内容上看\r<br>a国家安全权益,即国家维护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和不受侵犯的权益\r<br>b国家政治权益,即独立自主管理内政外交的权益\r<br>c国家经济发展权益,即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权益
<br>d国际社会中的平等权益,即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也不论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完全平等。\r<br>B从领域上分:
<br>表现为对内的管辖权,对外的独立权、平等权和国防上的自卫权。\r<br>2.国家主权的最基本特征
<br>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无可非议的合理性和绝对的排他性,不容他国染指,不许他国插手,不准他国干涉。\r<br>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262-P265)\r<br>四.反对侵略战争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P266-P268)\r<br>国际争端和平解决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br>1.以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为前提
<br>2.求同存异\r<br>3.互谅互让\r<br>
<br>
<br>第三节 当今世界的国际新秩序方案
<br>一.美国的“世界新秩序”主张\r<br>依据布什的讲话,美国的世界新秩序主张和政策的
<br>1.主要特点:(P271)\r<br>A目标的双重性:和平与自由并提\r<br>B结构的双结合
<br>C原则的双调门
<br>D做法上的双手段\r<br>2.实质\r<br>“世界政治”同“国际政治”的区别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涉及国内政治,美国的世界新秩序同“世界政治”相同,不仅指的是国家间关系,而包括国内事务,其实质是老大自居,恣意干涉别过内政,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结论:美国的世界新秩序,也可能给人类带来暂时的和平与稳定,但结局只能是“一球一制”和“一球一头”的世界新秩序。\r<br>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方案(P271-P274)\r<br>三.中国的国际新秩序倡议
<br>1.内容\r<br>A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br>B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必须严格遵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r<br>C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互利合作
<br>D国际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r<br>E各国不分大小强弱都有权平等参与协商决定国际事务。\r<br>2.中国国际新秩序的主要特点\r<br>A目标是维护主权独立及和平与发展,不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输出
<br>B原则是集中体现联合国宪章宗旨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r<br>C结构是和平、稳定、公正、合理。\r<br>四.国际新秩序的理论探讨(P278-P287)\r<br>“一球多制”,竞争共处的新秩序包含的主要内容\r<br>1.“一球多制”立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承认不同制度国家并存的事实,尊重每一个国家主权和所有国家的主权范围内利益\r<br>2.“一球多制”以国际合作为主要矛盾,要求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经济发展\r<br>3.“一球多制”提倡和平竞赛,要求承认矛盾,正视冲突,和平解决争端
<br>4.“一球多制”涉及国际政治种种现象,要求超越社会制度的差异,面向全球。\r<br>
<br>
<br>第八章 时代论 国际政治所处的时代环境
<br>第一节 科技革命发展的新时代
<br>一.科技革命时代的含义\r<br>科技革命时代,即以代表生产力的生产工具为特征划分的科技发展的历史阶段。\r<br>二.两次科技革命时代与国际政治\r<br>1.两次科技革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br>A两次科技革命把世界联成一体,导致国际政治的整体化。\r<br>B两次科技革命确立了垄断资本对国际政治的控制,种下了国际冲突的祸根
<br>C两次科技革命提高了资源的地位,决定了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r<br>D两次科技革命引起兵器的根本性变革,使战争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突出现象。\r<br>三.战后新科技革命时代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br>1.新的科技革命,更新了“实力”的内涵,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化。各国的实力主要不再以武装力量和占有资源的数量为依据,而着眼于以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实力。\r<br>2.新的科技革命造成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的同步发展,加速了国际政治的多元化趋势。\r<br>国际政治的多元化,既表现为主权国家的独立自主地位普遍得到加强,少数大国主宰世界时代的结束,显示了世界民主化进程,又标志着共同利益的增多和国际局势的相对缓和,以及相互联系的密切和交往,反映了多元并立、对话协调、竞争共处的发展趋势。\r<br>3.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在加深,相互联系与交往由于具有前所未有的高效率手段,而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r<br>4.新科技革命加剧了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和南北关系的两极分化,增加了国际政治各种矛盾相互交错的复杂化,加强了更新生产关系的发展趋势。\r<br>
<br>
<br>第二节 军事演变的新时代
<br>一.军事时代的涵义
<br>军事时代,即以武器革命为特征划分军事演变的历史阶段。\r<br>二.军事演变新时代的内容(P297-P299)\r<br>三.军事演变新时代对国际政治的影响(P299-P302)\r<br>
<br>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br>一.社会发展时代的界定(P303-P305)\r<br>二.20实世纪初世界进入社会发展的新时代(P306-P311)\r<br>三.新阶段处于相持阶段的新变化\r<br>1.战后以来世界政治经济的主要变化:\r<br>A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曲折发展
<br>B第三世界的崛起\r<br>C科技革命的新发展
<br>科技革命的新发展的影响,见前面\r<br>2.认为进入相持阶段的主要依据:\r<br>A两制均有发展的潜力\r<br>B两制出现战略相持
<br>C两制开始新的合作\r<br>3.相持阶段的内容和主要特点的更新:\r<br>A和平与发展上升为世界主题
<br>B“一球多制”竞争共处\r<br>C世界由两极走向多极\r<br>四.社会发展新时代与国际政治
<br>
作者: freedman    时间: 2005-8-6 17:06
第五章 主题论 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与安全
<br>第一节 国际政治的主题与国际安全
<br>一.国际政治主题的涵义
<br>1.定义:
<br>国际政治的主题,指的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最突出、最活跃的基本矛盾和根本问题
<br>2.构成国际政治主题的条件
<br>A处于国际各种矛盾的中心和焦点,上升为主要矛盾,决定和制约其他问题发展
<br>B关系世界的命运前途,同每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攸关\r<br>C国际社会面临的头等大事,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r<br>二.国际安全的特征\r<br>1.安全的分类
<br>A军事安全。来源于战争和战争威胁,包括核威胁和军备竞赛威胁
<br>B政治安全。即主权安全,涉及主权的独立与完整,同干涉内政的强权政治相对
<br>C经济安全。\r<br>D环境安全。指的是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属于国际社会的共同问题,关系着人类的共同利益。\r<br>2.各种安全的关系
<br>军事安全是保证,经济安全是基础,环境安全是支柱,政治安全是核心,缺一不可,必须同步建设。\r<br>3.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
<br>在国际政治中,安全主要指的是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r<br>A国际安全:即对付世界战争的威胁,全球环境的污染和南北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r<br>B国家安全:即无内忧外患的环境,它包括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r<br>a内部安全,即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r<br>b外部安全,包括对付外来侵略和干涉内政的行为,维护国防,谋求国际和平环境\r<br>C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的关系:国际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证,国家安全则是国际安全的基础。一国的安全必须与国际安全相联,离开了国际安全,是不可能有国家安全的。任何国家要确保自身安全,均应同时谋求国际安全,把国际安全环境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r<br>D确保国家安全,谋求国际安全的关键:\r<br>a正确认识国际环境,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br>国际环境,包括国际格局的演变,近邻国家的地缘政治特色和生态环境的挑战,各国均应以此为确定自己的国家安全观,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依据。为此各国必须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反对霸权主义,严格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今世界,国家安全是共同的事业,一国的安全必须有它国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一国的安全更不能建立在别国不安全的基础上。\r<br>b改革开放,处理好国内各利益集团的关系\r<br>国家安全以国家的稳定统一为前提,各国既要加强对外交流,搞好改革开放,又要注意处理好国内民族间和区域间的相互关系,不能贫富悬殊,利益不均,造成两极分化,动荡不安。\r<br>c提高综合国力,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br>民族***和两极分化是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国家安全的维护,决定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必须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安全与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安全是发展的保证,发展是安全的基础,无安全保证,就没有发展的环境,无发展的基础,就没有安全的存在。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必须处理得当,不可偏颇。\r<br>三.世界主题与国际安全的关系
<br>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突出的是经济安全,必须发展生产力,变革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新秩序。发展就是对付战争和社会动荡、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必须适时调整安全战略,维护经济安全,确立经济优先,全面发展,注重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发展求安全,即是以综合国力求安全,代替以军事和革命手段求安全,这是时代的需要,更加可靠,更加牢固,更能够长治久安。\r<br>
<br>
<br>第二节 战争于革命的主题
<br>一.国际战争的类型和根源\r<br>1.国内战争:指的是国家内部阶级集团间的战争\r<br>国际战争:是国家间或国家集团间的战争,是国际冲突的军事化和武力化
<br>2.二战后国际战争的新特点:\r<br>A国际战争的危险虽然存在,但一直没有爆发,今后也有可能避免。\r<br>B局部战争从未间断,并成为国际战争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爆发原因在增多,主战场和参战国类型在变换。\r<br>C政治军事化逐渐转向政治经济化。\r<br>二.革命的内涵与作用
<br>国际政治中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br>1.社会革命包括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的变革,暴力革命可以一下子摧毁旧制度,改革也能逐渐使国际社会的旧体制旧秩序发生变化
<br>2.社会革命的核心是质变,暴力革命可以立即实现质变,改革则通过量变达到质变
<br>3.社会革命的根本功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暴力革命是这样,改革更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r<br>三.战争与革命主题下的世界(P185-P187)\r<br>
<br>第三节 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br>一.和平的内容与特征\r<br>1.发展是决定和平与战争的关键因素。\r<br>A战争是一种政策和手段,是经济实力不强的一种补充。经济实力增强,战争这种补充手段完全可以不用
<br>B和平力量的增长,重要的不是数量的增多,而是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实力和科技的发展,是制止战争的最有效手段
<br>C经济发展放在各国首位,必然加强相互间的经济往来。经济联系频繁,相互依存加深,最重要的是和平环境。\r<br>2.反对霸权主义\r<br>霸权主义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指在国际关系中践踏别国主权,破坏国际法公认准则的行为。反对霸权主义,只能对事不对国,只要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还未着手挑起世界战争,就不能视为敌国,也不能简单视为霸权国家。正确的态度是,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搞霸权主义就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反对谁;既反对霸权主义,又要同推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r<br>3.反对军备竞赛,推动国际裁军。\r<br>4.制止和消除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r<br>二.发展的内容与途径
<br>1.发展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在当前主要表现为经济问题。发展问题的内容是变革世界经济旧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关键是限制和打破国际垄断资本的 剥削和控制,核心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r<br>2.当前阻碍发展的主要原因
<br>A世界经济旧秩序\r<br>B军备竞赛
<br>C地区冲突
<br>3.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
<br>A实行各国主权与经济权益平等\r<br>B建立公平互利的贸易制度\r<br>C确立国际金融机构中大小国家平等的决策权和借款权,主张修改国际金融机构的规章制度,改革领导体制,实行公平的国际货币制度,改变第三世界国家的无权地位
<br>D调整国际经济结构,改革世界范围内不合理的工业体系和贸易的“单轨”格局,特别是改变发展中国家单纯生产和输出原料及初级产品的传统生产布局以及传统贸易方式。\r<br>E加强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实行集体自力更生,建立和发展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原料生产及出口国联合组织,加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r<br>4.解决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r<br>发展问题,不是世界各国的孤立活动,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互协调,加强合作,消除种种障碍因素,主要途径有\r<br>A反对军备竞赛,促进裁军\r<br>B加强东西方经济往来\r<br>C推动南北对话
<br>D实现南南合作
<br>5.南北对话:主要是指亚非拉地区发展中国家与北方的发达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对话,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为标志。\r<br>6.南北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的可能性:
<br>A大国之间的明争暗斗必然促使他们调整同南方国家的关系\r<br>B相互依存是南北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的经济基础
<br>C第三世界的崛起初步具备了同北方国家对话的实力
<br>7.南南合作\r<br>A定义
<br>南南合作,即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包括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间的合作及其同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合作。\r<br>B南南合作产生的原因(P197-P198)\r<br>C南南合作的主要内容(P198)\r<br>三.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世界\r<br>1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br>和平与发展,不可分割。这不仅表现为相互渗透,和平中有发展,发展中有和平,而且表现为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世界各国只有在和平中才能求得发展,因为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各国正常经济生活和经济往来的基本条件。发展是和平的保证。世界各国只有在不断发展中才能维护和平,因为世界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消除世界不稳定因素,缓解紧张局势,而且是制约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r<br>2.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br>A它们是世界进步的必要前提,关系着人类存亡的头等大事\r<br>B它们是制约和决定国家兴衰和强弱的最重要因素
<br>C他们是世界性的问题,不是地区性的,是世界各国的紧迫任务,不是少数国家的事情,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r<br>3.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的具体表现:\r<br>A世界没有共同的敌国\r<br>B世界战争可以避免
<br>C世界革命失去客观依据
<br>D世界经济政治优先于军事政治\r<br>
<br>
<br>第六章 动力论  国际政治的作用力及其基本状态\r<br>第一节 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涵义\r<br>一.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涵义
<br>1.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特征
<br>A综合性。国际政治的发展动力,是一个综合力,它包含行为体物质生产活动的追求、行为体间相互联系构成的矛盾运动以及矛盾运行中以利益和势实力为核心的相互作用规律
<br>B客观性。国际政治的发展动力,是一个客观力,它属国际政治中固有的和必然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运行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r<br>C进步性。国际政治的发展动力,是一个进步力,它符合国际社会前进的方向,反映历史前进趋势。国际组政治中的曲折,只是国际社会的暂时现象,不是动力作用的结果。\r<br>二.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类型和矛盾的运行法则\r<br>1.决定动力\r<br>国际政治发展的决定性动力或终极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同生产关系的关系。\r<br>2.基本动力\r<br>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国际政治的决定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生产力影响行为体间关系表现出来的,它就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即行为体间矛盾,是国际政治的直接动力和制约动力,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矛盾。\r<br>3.间接动力\r<br>除国家间矛盾外,其他行为体的矛盾和国家内部阶级政党间的矛盾,也会对国际政治产生影响,但不是直接的、主要的,是见间接动力。\r<br>4.国际政治动发展动力的基本状态\r<br>国际社会中的协调与合作,竞争与冲突,是国际政治动发展动力的基本状态,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的范畴。\r<br>三.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运行特点\r<br>1.国际政治的发展动力,不是单个矛盾和矛盾的单方面运行,而是表现为多种基本矛盾的整体运动。\r<br>2.国家政治的发展动力,不是基本矛盾的平行运动,而是交叉运动
<br>3.国际政治的发展内动力,不完全呈现出突变式的状态,也有渐进式的状态。战争与革命是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一般状态,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基本矛盾运动则更多通过改革与合作形式表现出来。\r<br>
<br>
<br>第二节 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矛盾运动\r<br>一.当今世界的基本矛盾(P212-P213)\r<br>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矛盾
<br>两制国家间的矛盾,并不完全表现为社会制度的对抗,它包含有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合作以及争霸与反霸的斗争。它只能通过和平竞赛,依靠各自发挥优越性的吸引力,由各国人民自己选择,不能采取干涉内政和战争解决问题的办法。\r<br>三.相同制度国家间的矛盾
<br>1.帝国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削弱和摧毁对方的霸权
<br>2.帝国主义战争根源于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帝国主义战争危险始终存在\r<br>3.帝国主义的经济关系具有联合与斗争两种趋势,联系是相对的,争斗是绝对的。\r<br>四.战争与和平的矛盾
<br>1.战后和平与战争的矛盾的新现象\r<br>A世界战争的危险虽然存在,但是可以避免,而局部战争从未间断。战争的性质和作用呈现复杂趋势。\r<br>B战争的主要危险是霸权主义
<br>C和平的力量遍布全球,包括所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同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团体和人民,具有广泛的群众性。\r<br>2.反对霸权主义的新现象\r<br>A反对霸权主义不像过去反对帝国主义那样同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它主要反对的是其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即对事不对国。\r<br>B反对霸权主义不象过去反对帝国主义那样完完全全视之为敌国,它要求把反对霸权主义同保持正常的国家间关系相区别
<br>C反对霸权主义不象过去反对帝国主义那样必须组成国际统一战线,可以通过和平协商、国际调停、联合国安理会监督的途径,力争和平解决。\r<br>五.剥削与发展的矛盾(P219-P221)\r<br>
<br>
<br>第三节 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基本状态\r<br>一.国际协调与合作
<br>1.定义\r<br>国际政治中的协调与合作,指的是国家和国家集团间程度不等的利益一致和目标相似的默契与联合。\r<br>2.战后的国际协调于合作的特征
<br>A日益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相适应,反映了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r<br>B是自愿多于强制,更多建立在国家权益的基础上\r<br>C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主张求同存异,易于在大范围、多领域内共同行动\r<br>这些新特征决定了战后的国际协调与合作日益成为国际政治发展的强大动力\r<br>二.国际竞争与冲突\r<br>1.国际冲突的层次:\r<br>A非武装冲突——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冲突,低层次的冲突
<br>B危机——冲突激化到战争的中间层次\r<br>C战争——冲突的最高层次\r<br>2.当代世界的国际竞争与冲突的新特征:
<br>A国际竞争与冲突边部全世界,范围广,领域全,参加者不是少数大国,而几乎是所有国家。战后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的涌现,直接介入许多竞争和冲突,扩大了竞争与冲突的范围;而超级大国的竞争与冲突以及地区冲突,涉及各个方面,以不同的性质、不同强度表现出来,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r<br>B国际竞争与非武装冲突成为最活跃的形式。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和平力量的增长,有力的限制了危机的出现和战争的爆发。国际竞争与非武装冲突持续时间长,和平解决增多,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取代军事行动而战局主导地位。\r<br>C国际竞争与冲突的解决出现多种途径。随着战后过政治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加深,任何一种冲突都不能孤立的解决,必然受到世界全局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出现了多种解决途径。\r<br>三.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r<br>1.殖民主义\r<br>2.帝国主义\r<br>A帝国主义的两重性及其表现:
<br>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两重性:既在走下坡路,呈现衰落趋势,又是进步的 ,至今还保持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主要表现在:\r<br>a帝国主义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及其世界体系,二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br>b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不仅是垄断,准确的说是垄断同竞争的结合\r<br>c帝国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既有反动的趋势,又追求民主体制。\r<br>d帝国主义可以人为地延缓自己的死亡
<br>3.霸权主义\r<br>A霸权主义同帝国主义的联系
<br>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因为世界霸权和相互争霸是帝国主义政策的内容和重大特点。她根源于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弱肉强食和追求财富与权力的强权政治的基础上,有其历史必然性。\r<br>B苏联战后推行霸权主义的原因:
<br>同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没有内在联系,但也有深刻的历史和政治思想根源,主要是旧社会带来的“痕迹”作怪,具体说:
<br>a大民族沙文主义的毒害和恶性发展\r<br>b把意识形态绝对化
<br>c过分集权的政治经济模式\r<br>d错误的估计世界形势,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
<br>C霸权主义同帝国主义的区别:\r<br>a霸权主义只是一种政策和行为,不象帝国主义那样既是政策又指社会制度而具有两层涵义\r<br>b霸权主义专指对外侵略扩张,其要害是军事干涉和强权政治,不象帝国主义那样表示内外政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r<br>c霸权主义没有固定的社会制度根源,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都有可能推行这一政策,不象帝国主义那样是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特产\r<br>D民族利己主义
<br>
作者: freedman    时间: 2005-8-6 17:08
第七章 秩序论 国际政治的稳定秩序与国际机制
<br>第一节 国际秩序同国际机制的关系
<br>一.国际政治秩序的基本特征
<br>1.国际政治秩序的概念:\r<br>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它指的是国际社会中主要角色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形成的运行机制,它表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秩序,具有相对稳定性。\r<br>2.特征:
<br>A国际秩序,是主角间相互斗争与妥协的过程\r<br>B国际秩序,区分为地域性秩序和全球性秩序,只能在多国中建立
<br>C国际秩序,既是主要角色在国际体系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又使主角关系定型\r<br>D国际秩序,同国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一样,均属动态范畴,具有主客观两种因素,但比较起来,“体系”范围广、稳定性强,“格局”次之,“秩序”只能在“体系”和“格局”的范围内运行和演变。\r<br>二.国际政治秩序以国际机制为纽带和依据\r<br>1.国际机制\r<br>国际机制,即控制和调节机制,指的是行为体间就相互关系和国际事务进行协商形成的制度化的组织机构、原则和程序,其目的是维护国际安全、防止事态恶化和冲突生升级,包括自发均衡机制和自觉调节与控制机制。其基本功能是使行为体的国际行为规范化。\r<br>2.国际行为规范\r<br>国际行为规范,是国际社会以声明、条约和宪章形式确定国家的权力、权利与义务、处理国家间竞争与合作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准则和法律的统称。它大体分为三种情况:\r<br>双边协议的条款\r<br>国际准则:指的是各类行为体有形或无形的普遍共识、认可和自觉遵守的规章和原则
<br>国际法基本原则\r<br>3.国际行为规范的基本特征
<br>A长期性与时代性结合。国际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应是长期适用的,但均应有各个时代的色彩,鲜明地显示出不同时代国际社会的现实和主要国家间相互关系演变的特色。\r<br>B共识性与差异性并存。国际行为规范,特别是基本准则,必须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达成共识。但共识和差异始终存在,为所有国家完全赞同和随时付诸行动的绝对的国际准则是不存在的。\r<br>C强制性与非强迫性交叉。国际行为规范,特别是国际基本准则,由于写进国家条约文件,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变成公认的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带有某些强制性作用。但这种约束力和强制性主要表现为国际道义的制约、国际舆论的谴责和国际社会的制裁,其作用是有限的,它本质上是非强迫性的。\r<br>三.国际秩序与国际机制同步运行\r<br>国际秩序与国际机制,从来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步运行的。国际机制所确立的国际社会的行为规范化,就是对国际秩序的追求。\r<br>
<br>
<br>第二节 国际新秩序和国际机制的基本原则\r<br>一.民族自决权原则
<br>1.定义:
<br>民族自决权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提法,从政治意义上讲,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独立权,自由分离权,建立民族国家的权利;从抽象意义上说,民族自决权指的是民族权利,即各民族有权按照本民族的愿望来处理自己的事情,或独立、或联合;或实行联邦制、自治制,均由自己决定。\r<br>2.民族自决权包含的具体权利\r<br>A政治分离和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br>B自由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r<br>C反对兼并和侵略干涉的权利
<br>D在民族解放战争中保卫祖国的权利\r<br>D实现民族彻底独立和彻底解放的权利
<br>二.主权平等原则
<br>1.国家主权的分类;\r<br>A从内容上看\r<br>a国家安全权益,即国家维护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和不受侵犯的权益\r<br>b国家政治权益,即独立自主管理内政外交的权益\r<br>c国家经济发展权益,即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权益
<br>d国际社会中的平等权益,即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也不论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完全平等。\r<br>B从领域上分:
<br>表现为对内的管辖权,对外的独立权、平等权和国防上的自卫权。\r<br>2.国家主权的最基本特征
<br>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无可非议的合理性和绝对的排他性,不容他国染指,不许他国插手,不准他国干涉。\r<br>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262-P265)\r<br>四.反对侵略战争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P266-P268)\r<br>国际争端和平解决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br>1.以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为前提
<br>2.求同存异\r<br>3.互谅互让\r<br>
<br>
<br>第三节 当今世界的国际新秩序方案
<br>一.美国的“世界新秩序”主张\r<br>依据布什的讲话,美国的世界新秩序主张和政策的
<br>1.主要特点:(P271)\r<br>A目标的双重性:和平与自由并提\r<br>B结构的双结合
<br>C原则的双调门
<br>D做法上的双手段\r<br>2.实质\r<br>“世界政治”同“国际政治”的区别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涉及国内政治,美国的世界新秩序同“世界政治”相同,不仅指的是国家间关系,而包括国内事务,其实质是老大自居,恣意干涉别过内政,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结论:美国的世界新秩序,也可能给人类带来暂时的和平与稳定,但结局只能是“一球一制”和“一球一头”的世界新秩序。\r<br>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方案(P271-P274)\r<br>三.中国的国际新秩序倡议
<br>1.内容\r<br>A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br>B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必须严格遵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r<br>C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互利合作
<br>D国际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r<br>E各国不分大小强弱都有权平等参与协商决定国际事务。\r<br>2.中国国际新秩序的主要特点\r<br>A目标是维护主权独立及和平与发展,不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输出
<br>B原则是集中体现联合国宪章宗旨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r<br>C结构是和平、稳定、公正、合理。\r<br>四.国际新秩序的理论探讨(P278-P287)\r<br>“一球多制”,竞争共处的新秩序包含的主要内容\r<br>1.“一球多制”立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承认不同制度国家并存的事实,尊重每一个国家主权和所有国家的主权范围内利益\r<br>2.“一球多制”以国际合作为主要矛盾,要求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经济发展\r<br>3.“一球多制”提倡和平竞赛,要求承认矛盾,正视冲突,和平解决争端
<br>4.“一球多制”涉及国际政治种种现象,要求超越社会制度的差异,面向全球。\r<br>
<br>
<br>第八章 时代论 国际政治所处的时代环境
<br>第一节 科技革命发展的新时代
<br>一.科技革命时代的含义\r<br>科技革命时代,即以代表生产力的生产工具为特征划分的科技发展的历史阶段。\r<br>二.两次科技革命时代与国际政治\r<br>1.两次科技革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br>A两次科技革命把世界联成一体,导致国际政治的整体化。\r<br>B两次科技革命确立了垄断资本对国际政治的控制,种下了国际冲突的祸根
<br>C两次科技革命提高了资源的地位,决定了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r<br>D两次科技革命引起兵器的根本性变革,使战争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突出现象。\r<br>三.战后新科技革命时代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br>1.新的科技革命,更新了“实力”的内涵,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化。各国的实力主要不再以武装力量和占有资源的数量为依据,而着眼于以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实力。\r<br>2.新的科技革命造成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的同步发展,加速了国际政治的多元化趋势。\r<br>国际政治的多元化,既表现为主权国家的独立自主地位普遍得到加强,少数大国主宰世界时代的结束,显示了世界民主化进程,又标志着共同利益的增多和国际局势的相对缓和,以及相互联系的密切和交往,反映了多元并立、对话协调、竞争共处的发展趋势。\r<br>3.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在加深,相互联系与交往由于具有前所未有的高效率手段,而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r<br>4.新科技革命加剧了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和南北关系的两极分化,增加了国际政治各种矛盾相互交错的复杂化,加强了更新生产关系的发展趋势。\r<br>
<br>
<br>第二节 军事演变的新时代
<br>一.军事时代的涵义
<br>军事时代,即以武器革命为特征划分军事演变的历史阶段。\r<br>二.军事演变新时代的内容(P297-P299)\r<br>三.军事演变新时代对国际政治的影响(P299-P302)\r<br>
<br>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br>一.社会发展时代的界定(P303-P305)\r<br>二.20实世纪初世界进入社会发展的新时代(P306-P311)\r<br>三.新阶段处于相持阶段的新变化\r<br>1.战后以来世界政治经济的主要变化:\r<br>A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曲折发展
<br>B第三世界的崛起\r<br>C科技革命的新发展
<br>科技革命的新发展的影响,见前面\r<br>2.认为进入相持阶段的主要依据:\r<br>A两制均有发展的潜力\r<br>B两制出现战略相持
<br>C两制开始新的合作\r<br>3.相持阶段的内容和主要特点的更新:\r<br>A和平与发展上升为世界主题
<br>B“一球多制”竞争共处\r<br>C世界由两极走向多极\r<br>四.社会发展新时代与国际政治
<br>
作者: freedman    时间: 2005-8-6 17:17
我的QQ67405796,荒野村夫\r<br>大家到1、2号群里找我啊,一起交流,努力,把这个论坛办成全国最好的国际关系(政治、外交)论坛
<br>祝大家考研成功呵呵
<br>由于是我自己总结的,详略和偏重都有我个人的影子,大家别受影响,如果内容有不足尽快联系我,加以完善
<br>
<br>
<br>
<br>更正:政治学原理是王惠岩、高教版的,王浦驹那个格电脑的时候不小心删了,真对不起大家<!--editpost--><br><br><br><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freedman 在 2005-08-06 17:24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作者: freedman    时间: 2005-8-6 17:19
政治学原理 王惠岩 高等教育出版社\r<br>`第一章  绪论
<br>第一节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br>一.政治的含义
<br>1.政治的定义:\r<br>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r<br>2.政治的实质和含义\r<br>A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r<br>B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br>C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br>D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r<br>3.政治学的定义\r<br>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领域\r<br>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br>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r<br>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br>1.政治许基础理论
<br>2.中国政治\r<br>3.比较政治。对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包括横向的现实比较研究和纵向的历史比较研究,以了解国外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r<br>4.公共政策\r<br>5.行政管理\r<br>6.国际政治\r<br>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br>1.与经济学(P8-P9)\r<br>2.与法学(P9-P10)\r<br>
<br>
<br>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br>一.中国古代政治学与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r<br>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略)
<br>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P11-P16)\r<br>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P16-P18)\r<br>
<br>
<br>第三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br>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r<br>1.历史研究法。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
<br>2.制度研究法。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r<br>3.比较研究法。就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br>4.结构——功能研究法。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r<br>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略)
<br>
<br>
<br>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r<br>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r<br>一.        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br>1.        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形式。\r<br>特点:\r<br>a氏族内部禁止通婚;\r<br>b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会;\r<br>c氏族成员有相互帮助相互保护的义务。\r<br>2.原始民主制的特征:
<br>a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
<br>b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而不是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民主制;\r<br>c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是处于社会之中的、“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权力”,而不是象国家权利那样成为独立的、站在社会之上的支配主体。\r<br>二.        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r<br>1.起源:
<br>a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r<br>b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外部条件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r<br>c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br>2.国家是在氏族组织的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与氏族组织有根本区别的特殊组织
<br>a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r<br>b公共权力的设立。所谓公共权力,是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没有公共权力。原始社会的武装组织和社会权利是全民所有的,保护全民利益的。而国家所设的公共权力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用来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r<br>三.        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br>1.神权论
<br>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一直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统治阶级,曾利用这种观点来维护他们的统治。最早发生于古代犹太的神权政治君主国,发达于中世纪。神权论纯粹是从宗教的观点出发,把剥削阶级国家说成是神的意志的体现,用来迷惑人民群众对国家本质的认识,反对被压迫人民起来革命。因此,它从来就是反科学的观点。\r<br>2.契约论
<br>在资本注意上升时期,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关于国家起源的最有影响的学说,主张在国家出现以前,人类有一种原始的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不能长久的停留,为脱离这种自然状态,人门就相互定立一种契约,成立国家,来保障财产和安全。\r<br>契约论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一种是用来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r<br>3.暴力论
<br>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r<br>
<br>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br>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br>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r<br>含义:\r<br>a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r<br>b国家是阶级统治。说明国家的本质。(P37-38 P40-41)\r<br>国家意志:就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服从的意志,是经过一定的制度与程序指定出来而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r<br>专政:强力是实现国家意志的后盾和基础,所以通常又把以强制力为基础的政治统治称为专政。\r<br>c.国家是个机器。国家是个特殊的机器,在于它具有公共权力。\r<br>二.        国家权力
<br>1.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狭义]、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它是社会公共职能独立化,社会内部***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结果。\r<br>2.国家权利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r<br>a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br>b职业性常备军的建立\r<br>c赋税制度的确立\r<br>3.国家权利的特征
<br>a强制力的垄断性。自国家产生以后国家权力就垄断了有组织地、系统地使用强制力的合法性,不再允许任何其他形式的暴力组织的合法存在。\r<br>b普遍的约束力。国家权利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对全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对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内部成员都有约束力。\r<br>C主权性。是一个独立国家不可缺少的条件。\r<br>主权:即一个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在国内是指至高无上的权力,既在社会各类权力中,国家权力的效用最高;在国际关系中是指一个国家权力的独立性。\r<br>国度:按一定地域、居民和政权所构成的,即按政治地理意义划分的国家\r<br>三.        国家的基本职能\r<br>1.内部职能\r<br>A定义: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r<br>B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br>a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r<br>政治职能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r<br>b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同样具有阶级性。\r<br>c社会职能与政治职能的关系
<br>1在阶级社会(P41)\r<br>2在社会主义社会:(P42)\r<br>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其社会职能上升为主要职能,表现为组织经济与文化建设。政治职能主要表现为进行民主与法制建设,保证社会稳定,同时打击****主义势力和分子。\r<br>2.外部职能\r<br>A定义: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r<br>3.内外职能的关系(P41)  
<br>
<br>第三节 国家的消亡\r<br>一.        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r<br>国家是阶级出现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当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后,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也必然随之消亡\r<br>二.        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
<br>1.条件:消灭阶级,不仅消灭剥削阶级,而且要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阶级差别\r<br>2.途径:过程的渐进性和自发性。渐进性指国家的消亡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自发性是指国家的消亡是国家自身发生作用的结果,是国家在充分发挥了自己职能之后的必然归宿。\r<br>
<br>
<br>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r<br>第一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r<br>一.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br>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指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r<br>二.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r<br>国家的历史类型是由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只要是建立在同一社会经济基础上,就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国家\r<br>
<br>第二节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r<br>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br>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r<br>二.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r<br>1.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政治改良是另一种方式。\r<br>2.革命与改良的区别(P50)\r<br>
<br>第三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概述\r<br>一.奴隶制国家
<br>a是随着原始公社制度的崩溃、奴隶占有制的形成、阶级的出现和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而产生的。\r<br>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r<br>b奴隶制国家的内部只职能,是控制努力和自由贫民等广大被压迫民众。外部职能是侵略他国领土和保卫本国领土以防别国侵略。\r<br>二.        建制国家
<br>a封建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农业是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r<br>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领主占有制、地主占有制、国家占有制、自耕农占有制。\r<br>在西方占支配地位的是领主占有制,土地世袭,但不能买卖;我国是地主占有制,允许土地买卖。\r<br>c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P55-59)\r<br>1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采取了中央集权制。\r<br>2从权利结构,即政治权利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放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是官僚制\r<br>3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r<br>d中国封建官僚制度的特点:
<br>1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利机构\r<br>2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
<br>3封建官僚按官价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br>三.资本主义国家
<br>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组织化、制度化。本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工具。\r<br>四.社会主义国家
<br>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其思想特征。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editpost--><br><br><br><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freedman 在 2005-08-06 17:22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作者: leejoylee    时间: 2005-8-6 17:20
非常感谢,是你自己打的吗?\r<br>辛苦了
作者: freedman    时间: 2005-8-6 17:27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
<br>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r<br>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P61-68)\r<br>1.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
<br>资本主义国家是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壮大的结果。11世纪西欧的生产力游乐很大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产品超过了自我需要,生产分工的细化也使生产专门化水平提高;在交换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货币关系,贸易和货币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使欧洲的城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4世纪西欧城市中以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r<br>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r<br>a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r<br>b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r<br>c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资本家以劳动者的市场价格购买劳动力,雇佣劳动者在交换过程中不具有人身依附性,而具有出卖自身劳动力的自由权利\r<br>d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r<br>二.        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r<br>特征:\r<br>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br>2.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目标。\r<br>3.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r<br>
<br>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r<br>一.自由资本主义\r<br>1.        特征:\r<br>在自由资本主义资本发展阶段,企业和资本规模普遍较小,市场潜力较大,商品生产比较分散,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运动,基本是以单个企业为核心展开的。自由资本主义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决定了其政治生活同样按照自由竞争的基本规则和运行方式来展开和实行。所以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是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方式来统治国家,这实际上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方式在政治领域的体现。\r<br>自由资产阶级是以个人自由和权利作为其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前提的。\r<br>2.体现\r<br>a在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它体现为资本主义国家以所谓公民政治自由、政治权利和政治平等作为政治生活的基础。\r<br>b在政府职能方面,它体现为“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即政府最低限度地敢于社会经济生活,政府的只能只限于国防、提供法律和秩序等必要的公共事务,政府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r<br>c在政府政策方面,它体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政府鼓励和维护个人在市场上的自由活动。\r<br>d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是以自由主义方式为主,暴力方式既是自由主义统治方式的后盾,也是其实施统治的补充。\r<br>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br>1.发展\r<br>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结果。国家权力加强,从“消极国家”转变为社会的主宰,国家权力成为垄断资本赤裸裸的私人工具,垄断资本从私人和集团的垄断逐步发展成国家垄断资本。与此同时,为适应垄断资本国际竞争和掠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也得到了大大强化。\r<br>
<br>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矛盾发展(P75)\r<br>A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br>B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r<br>C垄断资本义国家外部矛主盾
<br>3.        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基本形态\r<br>A国法西斯家\r<br>B福利国家
<br>a定义:\r<br>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r<br>b实质
<br>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而对生产关系作出的调整,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经济运行,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但其只不过是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进一步融合的体现,它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r<br>1首先,福利国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r<br>2其次,福利国家仍然是垄断资本掌握的国家\r<br>3福利国家用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经费,实际上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以国家福利的方式掩盖了资本家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直接的剥削。\r<br>综上,福利国家本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现代形态。\r<br>
<br>
<br>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br>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r<br>一.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前提
<br>1.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结果,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发展,进而以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产物。\r<br>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三大矛盾\r<br>A无产阶级与垄断阶级之间的矛盾
<br>B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之间的矛盾。\r<br>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r<br>3.无产阶级革命在落后国家首先发生的原因(86)\r<br>二.社会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br> 体现:\r<br>1.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r<br>A表现在这两种经济基础根本性质的对立,实际上是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对于限制和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否定。,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对于资产阶级利益的否定。\r<br>B也表现为他们各自建立过程的区别上。资本主义只不过是以一种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即商品生产和交换方式否定了封建经济生产和经营方式,并没有根本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也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可以以寄生的方式,在封建社会私有制框架内孕育和成熟,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准备了现成的经济基础。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则是改变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是对一切私有制的否定,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不可能在旧社会发育和成长,决定了无产阶级必须在建立自己的政权以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扫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r<br>2.还体现为无产阶级统治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r<br>A他是无产阶级在统治地位、统治方式、统治价值等方面对于中产阶级统治的否定。(P88-P89)\r<br>B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根本改变了阶级发展的历史命运。\r<br>从剥削阶级统治更替的历史过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的统治,都是在原有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相互斗争并同时归于灭亡的基础上,由第三个阶级建立起新的统治。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改变了被统治阶级充当统治阶级殉葬品的命运,而使无产阶级成为旧的阶级统治的掘墓人,新的阶级统治的建立者。\r<br>2.        现为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否定。这种否定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革命一般以暴力方式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基本规定性。\r<br>
<br>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r<br>一.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
<br>1.民主,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公民的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里,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的利益为基础,平等地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列宁“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使用有系统的暴力的组织”。\r<br>2.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r<br>A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上的,这种经济基础的确立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现了经济权力的平等,进而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了政治的平等,形成了本质上一致的共同利益。\r<br>B社会主义民主以无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和政治管理的实施为政治前提。\r<br>C社会主义民主是广泛、真实的民主
<br>D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又是一种新型的专政
<br>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r<br>1.        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br>2.        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br>3.        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r<br>4.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br>5.        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br>三.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br>1.历史作用\r<br>A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r<br>B依法打击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之乎者也国家的秩序和稳定,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r<br>C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r<br>D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r<br>E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r<br>F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r<br>
<br>
<br>第六章 国家形式
<br>第一节 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r<br>一.国家形式的含义
<br>国家形式就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br>二.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r<br>1.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尤其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其体现了一个国家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br>2.国家的整和形式,即国家结构,其反映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r<br>3.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通常成为“政治体制”。\r<br>三.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br>1.国体与政体是关于国家问题的一对概念\r<br>A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国体决定政体。国家的阶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政体的选择和采用,现实政治中的政体都是依附于一定的国体,为一定的国体服务的。当国体发生变革时,政体也就会发生变化。\r<br>B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没有适当的政体,统治阶级就无法组织和巩固自己的国家机器,无法体现和保持国家的性质。\r<br>2.        政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br>A影响整体选择的多种因素\r<br>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用是根本性的,是第一位的,但并不是唯一的,还受到政治力量对比、一国的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民族构成、民族习性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制约。\r<br>B政体的多样性\r<br>国体与政体并不是一种简单对应的关系,整体不是直接地、机械地表现国家的阶级本质的。由于一国的政治政治力量对比和具体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的因素的影响,政体是多种多样的,相同性质的国家完全可能选择不同的政体。\r<br>C政体选择的自主性\r<br>一个国家采用何种政体,最终只能由那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和人民自己来决定,只能由他们根据本国的国情独立自主地做出选择。\r<br>D政体相对于国体的灵活性和变异性\r<br>在一定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上,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适合这一经济基础的阶级统治一旦建立,这种经济基础和阶级统治就会持续存在,即使发生了政权的更替,也不会导致国体的改变\r<br>3.国体和政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做方式和具体制度是由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所决定的\r<br>
<br>
<br>第二节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r<br>一.政体的划分标准(P108-P109)\r<br>马克思主义划分政体的标准:\r<br>A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
<br>B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r<br>C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
<br>二.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br>1.君主制\r<br>在实行君主制的剥削阶级国家,以一名君主作为实际上的或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r<br>A贵族君主制\r<br>主要存在于封建社会早期,与领主占有制经济相适应并与分封割据制的国家结构相结合,实际上是一种君权比较虚弱并被分割的君主制。\r<br>B等级君主制\r<br>C专制君主制\r<br>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制权,君主拥有绝对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权力,也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和监督
<br>D立宪君主制\r<br>立宪君主制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r<br>a二元君主制\r<br>这是君主仍然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的立宪君主政体,尤其是君主通过掌握内阁的任命权而控制国家的行政权,因此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议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故称为二元君主制。\r<br>b议会君主制\r<br>这是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之一。与二元君主制的区别,集中体现在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即政府不再向君主负责而是向议会负责,奉行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不仅是最高立法机关,而且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君主的职能仅限于象征国家的统一和代表国家主权而没有实际权力。\r<br>2.共和制
<br>基本特征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r<br>A贵族共和制\r<br>B民主共和制\r<br>基本特征是国家权力机关是通过公民普遍参加的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并有严格的任期限制和政权组织形式。\r<br>a议会共和制\r<br>总统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并组织政府,政府要向议会负政治责任。\r<br>总统共和制\r<br>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他掌握国家行政权,直接领导政府,提名并经议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不由议会选举产生,也不向议会负责,议会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实行比较严格的三权分立制度,总统与议会、最高法院的地位和权力是平行又相互制约的,因此又被称为“二元总统制”。典型:美国
<br>还有半总统制(FaGuo)和委员会制的政体(瑞士)\r<br>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br>A公社制——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
<br>B苏维埃制
<br>C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br>特点:\r<br>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
<br>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一切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r<br>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r<br>d实行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原则。\r<br>总之,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生活的中心,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r<br>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下,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所谓集中,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中主要体现在人民的一切权力都统一的、集中的由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之间实行下级服从上级、全国服从中央的原则。另一方面,没有民主,就不能体现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r<br>
<br>
<br>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
<br>一.国家结构的含义
<br>1.国家结构的概念
<br>国家的结构形式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全国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和为国家的问题。\r<br>2.现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
<br>A单一制\r<br>单一制是将国土按地域划分成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又可细分为中央集权型单一制(FaGuo)和地方分权型单一制(英国)两种。\r<br>B复合制\r<br>由若干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成员单位通过协议组成联合体\r<br>邦联制:
<br>是若干个各自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邦联并不具有国家的性质(欧盟)。\r<br>联邦制:
<br>是当代比较常见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即由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有全国性宪法和法律,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拥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r<br>成员单位一旦成为联邦成员后,就不再保留独立和主权,不再具有国家的地位。联邦政府的权力是由它们让与的,一旦让于就不能收回,它们不能否认和拒绝联邦权力,更不能自由退出联邦。\r<br>3.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和原则
<br>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归根结底,是阶级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r<br>二.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r<br>1.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r<br>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
<br>A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的秦代,我国就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因此,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r<br>B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r<br>C绝大多数民族在分族聚居的同时,又都是与其他兄弟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杂居,既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r<br>D(P123)\r<br>E(同上)
<br>F(同上)
<br>2.我国单一制的两大特色
<br>A民族区域自治
<br>B特别行政区\r<br>
作者: freedman    时间: 2005-8-6 17:29
第七章 国家机构
<br>第一节 国家机构的概念和一般问题\r<br>一.国家机构的含义
<br>1.国家机构的概念
<br>国家机构就是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
<br>国家机关:指的是一个国家各个具体的国家权力部门
<br>2.国家机构的特点:\r<br>A阶级性\r<br>B全社会性。\r<br>a首先表现在国家机构以全社会的名义进行活动
<br>b国家机构的全部费用是又全社会来负担的
<br>C整体性。国家机构是同意的整体,是有机构成的组织体系
<br>D强制性。\r<br>二.国家机构的一般问题\r<br>1.国家机构的产生和发展\r<br>2.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
<br>A国家元首:国家设立的代表国家的机关,其功能是充当一个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r<br>B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即有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r<br>C行政机关:即负责拟订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的内外事务的机关。\r<br>D司法机关:指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r<br>3.国家机构设置和形式的多样性\r<br>4.决定国家机构设置的因素
<br>A国家的性质或者国体决定着国家机构设置和划分的基本原则
<br>B国家机构的设置和形式的基本构架还会受到统治阶级的统治方式(政体、国家结构)的规定,
<br>
<br>
<br>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r<br>一.分权制衡——资本主义国家结构的组织原则
<br>制度设计:\r<br>1.        由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br>2.        每一个机关在行使其权力时,都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r<br>3.        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r<br>二.主要国家机关
<br>1.国家元首\r<br>2.立法机关\r<br>立法机关的权力\r<br>A立法权\r<br>B财政权,即财政同意权
<br>C监督权,即议会对政府的政策和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力
<br>a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
<br>b在议会制国家,议会拥有倒阁权\r<br>c弹劾,即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个人的犯罪和严重失职行为进行控告或制裁,追究的是法律责任,结果可能是官员被罢免或判罪\r<br>3.行政机关\r<br>职权
<br>A执行法律
<br>B管理国家的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
<br>C军事权\r<br>D立法参与权\r<br>4.司法机关\r<br>A定义:\r<br>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是指行使司法权的机关
<br>B职能:\r<br>a审理各种诉讼案件,包括刑事、民事、行政、选举案件
<br>b处理某些非诉讼性的事务
<br>c违宪审查。即由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定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起源于美国)
<br>C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的重要原则和制度
<br>a司法独立原则
<br>b无罪推定
<br>c不告不理原则
<br>d辩护制度
<br>e法官保障制度
<br>
<br>
<br>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r<br>一.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br>民主集中制的内容的体现(P144)\r<br>二.主要国家机关
<br>1.国家权力机关\r<br>A职权
<br>a.立法权,即制订、修改、废止和补充法律的权力\r<br>b.决定权,就国家的任何重大事情做出决定
<br>c任免权 ,即组织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r<br>d监督权,即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
<br>2.国家元首\r<br>我国国家主席的职权\r<br>A公布法律、发布命令\r<br>B任免权\r<br>C外交权\r<br>D荣典权\r<br>3.行政机关\r<br>我国国务院职权(P148-P149)\r<br>4.司法机关\r<br>A社会主义国家的司法机关是依照宪法和法律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和法律监督权的机关。\r<br>B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活动原则(P151-P152)\r<br>
<br>
<br>第八章 国家与民族\r<br>第一节 民族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r<br>一.民族的一般特征和历史发展
<br>A一般特征\r<br>a共同的语言
<br>b共同的地域\r<br>c共同的经济生活\r<br>d共同的心理素质\r<br>B历史发展
<br>a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br>b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都实现共产主义后,各个民族的差别逐渐消失,最终在世界范围内融合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共同体。\r<br>二.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br>A民族问题,是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阶段,不同民族或民族集团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诸方面所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它表现为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纠纷、民族压迫、民族斗争和民族运动等等。\r<br>B民族问题的根源\r<br>a民族差异,这是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前提和客观原因\r<br>b剥削制度,这是阶级社会产生民族压迫的深刻根源
<br>c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依然存在的主要原因\r<br>C民族问题同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的核心,即革命和政权问题的密切联系(P157-P159)\r<br>三.民族自决权与国家结构
<br>1.国家对民族的影响(P160)\r<br>A国家对民族的巩固和相对稳定起着凝聚作用
<br>B国家的变迁为民族的分化与融合创造了客观条件
<br>2.民族自决权
<br>A定义
<br>民族自决权,指的是每个民族在自主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力
<br>B对民族自决权的反思(P162-P163)\r<br>a民族自决与国际正义\r<br>b民族自决与国际秩序\r<br>c民族自决与国家主权\r<br>C帝国主义条件下的民族自决权,具体表现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摆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独立国家的政治上的分离权\r<br>
<br>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r<br>一.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P163-P166)\r<br>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民族政策\r<br>1.定义\r<br>民族主义是一种观察、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原则
<br>2.发展\r<br>民族主义作为时代要求的特定反映,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并成为资产阶级在观察和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基本原则\r<br>3.本质\r<br>A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
<br>B利己主义形成的反动民族观
<br>a民族优劣观点.
<br>B民族至上的观点\r<br>C民族投降的观点\r<br>4.民族问题的根本解决
<br>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铲除民族压迫的根源,才能为民族问题的根本解决铺平道路\r<br>
<br>
<br>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r<br>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r<br>1.民族问题的实质
<br>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
<br>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r<br>A民族平等意味着一切民族都有平等的地位
<br>B坚持民族平等必须反对任何民族特权
<br>C要求平等的实质内容和真正意义只能是要求消灭阶级\r<br>D坚持民族平等必须逐步消灭个民族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br>二.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r<br>1.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表现\r<br>A长期形成的民族特征的差别
<br>B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r<br>C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由反动统治阶级造成的民族隔阂\r<br>三.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P175-178)\r<br>
<br>
<br>第九章 政党和政党制度\r<br>第一节 政党的概念\r<br>一.政党的定义
<br>马克思主义的表述:\r<br>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r<br>二.政党的特征\r<br>1.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政党是阶级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r<br>2.政党由阶级、阶层、集团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人组成\r<br>3.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r<br>4.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规定了政党的政治目标。\r<br>5.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政党只有掌握了政权才能实现其政治纲领,掌握政权是政党的主要目标。\r<br>三.政党的分类(略)
<br>四.政党的功能\r<br>1.争取群众和教育群众
<br>2.集中阶级意志。政治统治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进行的统治。政党是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集中阶级意志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r<br>3.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政党不但要把阶级意志集中起来,还必须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政策的形式把集中起来的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r<br>
<br>
<br>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br>一.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r<br>1.产生和发展
<br>A产生
<br>政党的雏形最早产生于封建社会后期英国议会中资产阶级代表与封建贵族之间的政治斗争。近代意义的政党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民主制度建立之后出现的。在“结社自由”成为宪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政治权利之后,政党的产生才成为可能。\r<br>B发展(P188)\r<br>二.基本特征
<br>1.标榜“超阶级性”。资产阶级政党以全民党自称,它有意模糊自己的阶级性质以获取更可能多的选民的支持\r<br>2.围绕议会和选举开展活动。在代议制民主中,议会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参加选举是政党合法取得政权的唯一手段。因此,资产阶级政党的大量活动是围绕议会和选举展开的。\r<br>3.组织特征上的两极分化。在许多西方国家,党的组织是对每一个公民开放的,但在政党的核心圈里,职业政客和职业党棍是专职的政党领导。\r<br>4.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资产阶级政党大都允许“党内思想自由”,使政党的生活表现为党外有党,党内有派。以党内派系斗争的方式协调党内各级团间的利益和权力之争。\r<br>5.资产阶级政党奉行“合法反对”、“公平竞争”原则。\r<br>二 。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r<br>根本使命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维持现有的阶级秩序。\r<br>具体的地位和作用:\r<br>1.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石,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标志。\r<br>2.政党制度是民主制度协调运作的工具\r<br>3.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机制\r<br>三.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r<br>1.政党制度:政党制度又称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或干预政治的一种政治制度\r<br>2.两党制
<br>A概念:\r<br>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r<br>B两党制的类型
<br>a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r<br>特点:\r<br>1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
<br>2两党采取集中制原则\r<br>b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下的两党制
<br>特点:\r<br>1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
<br>2美国的两党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r<br>c英美两党制的主要区别(P194-P195)\r<br>C两党制的特点(英美共同)
<br>1国内存在势均力敌长期占据本国政坛的两大政党\r<br>2两党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r<br>3两党制以多数代表制为基础
<br>D当代两党制的新变化\r<br>1政党的阶级基础趋向一致\r<br>2两党的政策与立法趋同
<br>3.多党制
<br>A概念
<br>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力,各政党都可以依法单独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r<br>B多党制的类型
<br>a两极多元格局的两党制
<br>b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br>c一党独大的多党制\r<br>4.一党制
<br>
<br>
<br>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br>一.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r<br>1.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P201-P202)\r<br>2.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br>A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br>B无产阶级政党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r<br>C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组织起来的战斗集体
<br>D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r<br>E无产阶级政党有独特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r<br>二.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br>1.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r<br>2.党领导的具体方式\r<br>A政治领导
<br>B思想领导
<br>C组织领导
<br>3.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P205-P206)\r<br>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r<br>1.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制\r<br>我国多党合作制的特点:\r<br>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r<br>B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
<br>C宪法和法律是各党活动的基本准则\r<br>2.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
<br>
<br>
<br>第十章  政治团体
<br>第一节 政治团体的含义\r<br>一.定义\r<br>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那些不同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决策形成过程的利益群体
<br>二.政治团体的特征\r<br>1.政治团体的社会基础是具有相对具体、集中、单一的利益和目标的人群。共同的利益要求是政治团体形成的前提,同其他政治组织如国家和政党相比,政治团体的利益和目标更为单一,甚至可以说是狭隘和自私。\r<br>2.政治团体影响公共政策的制订,其活动的直接指向往往是一项具体的政策。\r<br>3.作为一种非政府性的组织,政治团体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政治团体是独立于政府机构的,同政府相比,政治团体的组成和活动再有更大的随机性、自发性和灵活性,同政党相比,政治团体同样具有更明显的社会性质。\r<br>三.政治与现代政治及政治制度
<br>1.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r<br>A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
<br>B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媒介\r<br>C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r<br>
<br>
<br>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集团\r<br>一.压力集团产生的原因和背景\r<br>1.定义\r<br>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压力集团或称政治性的利益集团,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压力的集团\r<br>2.利益集团产生的原因和背景(P214-P215)\r<br>3.政治集团产生和发展的原因(P215-P216)\r<br>二.压力集团的院外活动\r<br>1.直接院外活动\r<br>直接院外活动是指利益集团或其代表——院外活动分子,在与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和个人的直接接触中影响具体的公共政策的制订的活动。\r<br>2.间接院外活动\r<br>是相对于直接院外活动而言的,间接院外活动是指集团通过一定的中介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订
<br>三.集团政治与资本主义政治的现代发展
<br>1.集团政治改变了资本主义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r<br>2.集团政治表现为一种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展与深化\r<br>3.集团政治成为一种新的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br>4.集团政治客观上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r<br>
<br>
<br>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
<br>一.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和特征\r<br>1.性质(略)\r<br>2.特征\r<br>A都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每一类政治团体都能够联系同阶层、同性别、同行业、同部门的几乎所有成员\r<br>B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r<br>C不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不一致,但这种差别和不一致是建立在他们的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r<br>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br>A组织功能
<br>B参政功能
<br>C民主监督功能
<br>D教育功能
<br>
作者: freedman    时间: 2005-8-6 17:31
第十一章  政治文化
<br>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含义和功能
<br>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br>1.概念:
<br>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br>3.        特点
<br>A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r<br>B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r<br>C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做为一种观念形态,政治文化的变动往往与政治制度的变动不同步。\r<br>总之,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与政治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
<br>二.政治文化的功能\r<br>A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r<br>B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r<br>C影响政治过程,即对政治体系的决策和执行的过程和方式发生作用,从而影响更个政治体系的功能
<br>D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r<br>a政治文化对于确立政治制度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br>
<br>b政治制度是以一定的政治文化为背景的,政治文化的变革必然导致政治制度的变革。\r<br>
<br>
<br>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和结构
<br>一.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
<br>1.划分标准(马克思):\r<br>A经济基础
<br>B阶级性质
<br>2.基本类型:
<br>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r<br>二.政治文化的结构\r<br>1.政治意识形态\r<br>政治意识形态层次居于政治文化结构的核心地位,它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价值界定,它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的状况,体现了社会阶级关系和不同阶级的地位与利益。\r<br>2.政治价值观
<br>政治价值评价一般指的是人们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它包括人们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活动的标准,并由此形成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r<br>3.政治心理\r<br>
<br>
<br>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r<br>一.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br>1.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br>政治社会化指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成员接受政治教育的过程。\r<br>2.政治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br>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目的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关系。\r<br>体现:\r<br>A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主导型政治文化是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的集中反映,是政治体系认可的文化,它的传播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关系着政治共同体的稳定程度。非主导型政治文化作为亚文化系统,与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政治价值取向存在一定差别,因而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它将对主导型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构成一定威胁或影响。政治共同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巩固和发展,必然要不断地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进行规范和引导,以维护其政治体系的稳定。\r<br>B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能力的手段。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过程。通过政治社会化,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获得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个体学习政治文化的过程,首先是个体政治(意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个体认知系统的建立、政治价值系统的形成等。其次是表现为个体对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的学习和认识过程。\r<br>C对****型政治文化的地DIZHI和斗争。政治共同体对社会中存在的与现存政治制度相对立、与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政治价值取向相反的、可能导致产生不同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之间的冲突的亚文化系统进行DIZHI和斗争,阻止它的社会化过程,使其无法形成有影响的社会力量,从而减弱它对政治体系的威胁
<br>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P244-P246)\r<br>1.家庭\r<br>2.学校\r<br>3.社会\r<br>三.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正确方向(P246-P248)\r<br>
<br>第十二章 政治发展
<br>第一节 政治发展的实质内容\r<br>一.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观
<br>其基本宗旨是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战略利益服务,其共同特征有以下几点:
<br>1.在适用范围上,将政治发展限定于第三世界在\r<br>2.在评价标准上,把西方政治制度奉为理想模式,西方政治学家看来,西方政治制度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r<br>3.在研究方法上,推崇“价值中立”的实证分析,试图通过具体的实证分析来显示自己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就本质而言,所谓“价值中立”不过是一层虚伪的外表,这种研究方法实质上是狭隘的、非历史的和形而上学的。\r<br>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r<br>1.基本看法(P255-P260)               
<br>A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所谓政治发展,实质上也就是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发展要求的、由进步阶级、阶层或集团推动的政治制度变革和政治体制的调整过程,这种变革和调整促使了政治关系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合理,即体现了一种前进上升的方向与趋势。\r<br>B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政治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的。\r<br>C政治制度的新旧各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r<br>D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r<br>2.常态下的政治发展的特征(P258-P260)\r<br>A政治生活一体化
<br>B政治结构的合理化
<br>C政治功能的完善化
<br>D政治变革的自主化
<br>
<br>
<br>第二节  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br>一.政治革命\r<br>1.政治革命的涵义与特征\r<br>作为总体社会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题、以夺取政权为主要标志、以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为基本内容的激烈的政治大变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r<br>2.政治革命的根据与条件\r<br>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政治革命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拼命维护旧的经济基础,阻挠社会进步时,必然引起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迟早要组织起来用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解放生产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可见革命的客观形势是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极端尖锐化、各种因素汇合起来形成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危机的结果。\r<br>3.政治革命的类型和形式(略)
<br>4.政治革命的地位与作用(P265-P266)\r<br>二.政治改革
<br>1.政治改革的含义与特征\r<br>A含义
<br>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矛盾状况,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依靠现有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改进政治体制、调节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功能,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称作政治改革。\r<br>B特征:\r<br>a同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不是政治形态的根本质变,而是以维护现有的政治制度为前提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它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是政治发展的量变过程,体现了政治发展的渐进性忽和连续性。\r<br>b同政治改良相比,政治改革通常要落实为政治体系的较大幅度的变动。它并不仅仅是单纯的量变,而更重要的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从其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而言,政治改革也是一场“革命”。\r<br>2.政治改革的根据与条件(P267-P268)\r<br>A根据:\r<br>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br>B条件:\r<br>主观条件:政治领导层的改革意象和改革能力
<br>客观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
<br>3.政治改革的目标与方式\r<br>A目标
<br>a调整政治结构
<br>b提高管理效能
<br>c协调利益关系,方法:参与的扩大化和权威的稳定性。\r<br>B改革方式
<br>a激进改革:强调总体设计和强制性变迁\r<br>b渐进改革:强调长远和眼前、总体与局部的平衡,主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br>4.政治改革的地位与作用(P270-P271)\r<br>
<br>
<br>第三节 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r<br>一.社会主义革命是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r<br>二.民主政治是政治发展的必然目标(P273-P276)\r<br>1.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r<br>A新型国家政权是绝大多数人真正享有民主权利
<br>B公有制基础使人民当家作主得到切实体现\r<br>C民主集中制为民主建设确立了全新的组织原则
<br>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项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这个过程需要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改革,有步骤、有层次、有秩序,由浅入深、有低级到高级持续而稳定加以推进。\r<br>三.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P276-P284)\r<br>1.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难题\r<br>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使社会大生产的物质基础还不够牢固,这在客观上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构成了制约和限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身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影响,使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遇到了严重的障碍;历史条件的复杂性和主观认识的某些偏差,造成社会主义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失误,致使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环节甚或较为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凡此种种,都需要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改革,逐步的加以解决和克服。\r<br>2.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发展的认识\r<br>A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r<br>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根本任务\r<br>主要内容
<br>a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r<br>b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br>c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r<br>d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r<br>e坚持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r<br>C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结构的合理化与政治管理的高效化,是社会主义条件在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br>途径:\r<br>a党政职能分开,转变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方式
<br>b稳步而有序的下放权力,解决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r<br>c精简机构,建立方位适当的行政职能体制和高品质的行政指挥体制
<br>d完善决策机制,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r<br>D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谋求渐进发展\r<br>四.政治消亡是政治发展的最终归宿\r<br>社会主义者应当为政治消亡积极的创造条件:
<br>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br>2.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文化水平
<br>3.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br>
<br>
<br>第十三章  国际政治
<br>第一节  国际政治的含义与特征
<br>一国际政治的含义\r<br>1.定义:
<br>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r<br>2.基本含义:
<br>A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这会多个行为主体之间,这其中,它主要发生于国家之间,同时,也发生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
<br>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特征:\r<br>a具有特定的自身利益和利益要求
<br>b具有特定的行为能力\r<br>c具有特定的组织形态\r<br>B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利益关系、力量对比关系、国际政治行为主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br>C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br>国际政治关系的特点:
<br>a全球性的政治联系
<br>b诸行为主题之间的有机的政治联系\r<br>c有序的政治联系\r<br>d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br>二.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与区别\r<br>1.联系:
<br>国际政治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它与国家内部的政治也有密切的联系。这种密切联系的本质,在于国际政治是各国国内政治在国际范围和领域中的延伸和相互作用,这一本质的具体特征是:\r<br>A各国在国际政治关系中的主导性利益要求,是其国内国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利益的对外延伸
<br>B各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力量,是体现一国政治的综合国力在国际政治中的运用\r<br>C各国的对外政策和活动,归根结底是为国内政治服务的
<br>D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br>2.区别\r<br>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又是不同范围和背景下的政治,这种范围和背景的不同,使得国际政治具有与国内政治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从而形成了两者之间的区别:\r<br>A在正常情况下,国内政治存在着一个公共权威,这一权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权威,形式上却具有公共性,而在国际政治中却不存在这样的公共权威
<br>B两者的利益构成和内容有所不同。就国内政治而言,其利益构成主要是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和其他社会集团利益,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国内政治的主导利益和主要内容。而在国际政治中,其利益构成了除各国统治阶级的利益外,还包含各国的民族利益、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r<br>C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在行为主体方面不同。国内政治的主体是阶级、阶层、政府、政党以及政治团。体,其中阶级是最稳定、最具决定作用的政治主体,而在国际政治中,最重要、最具决定意义的行为主题是国家。\r<br>
<br>
<br>第二节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r<br>一.主权国家\r<br>国家具备的基本要素\r<br>1有固定的领土
<br>2.有定居的居民\r<br>3.有统一的政权组织\r<br>4.具有国家主权——最重要
<br>二.国际组织
<br>1.分类\r<br>A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若干国家为了特定的目的和利益,通过共同签定条约而建立的常设性组织\r<br>B非国家间的国际组织,则是由个人、社会团体或政党所建立的国际组织,不具有国际法主题的资格\r<br>2.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
<br>A国际组织都具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
<br>B国际组织的基本存在和活动依据是参与者所签定的条约,超越或违背条约规定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为非法或无效
<br>C国际组织的活动原则是各参与者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务,更不得侵犯各参与者自己的权利
<br>三.其他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略)\r<br>
<br>
<br>第三节  国际政治格局
<br>一.国际政治格局
<br>1.概念\r<br>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
<br>2.基本含义\r<br>A一定时期内世界的主要矛盾,是国际政治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br>B国际政治格局是以世界范围内的基本政治力量为主干形成的
<br>C国际政治格局是世界基本政治力量之间的组合方式和构成状况\r<br>3.战后国际政治割据的形成和发展(P303-P305)\r<br>
<br>
<br>第四节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br>一.国际政治基本准则\r<br>1.定义\r<br>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是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活动中都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它体现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一切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原则、规章和规则之中。\r<br>2.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特点
<br>A普遍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广泛的使用性\r<br>B共识性,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建立在大多数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普遍共识基础上的
<br>C应然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是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应当遵循的规范,因此,它是国际政治生活的价值主张\r<br>D约束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于国际准则行为主体具有相当的约束力,这种约束既体现为道德性约束,又体现为实际性约束。由于国际政治缺乏同意的强制性权威,因此,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只有不同程度的约束力,而不具有强制力。\r<br>3.当代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r<br>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和平共处。\r<br>二.国际法\r<br>1.定义:又称国际公法,它是国家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用以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国际活动和行为,调整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约束力的原则、规范和制度的总和。\r<br>2.特点:
<br>A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r<br>B国际法是由主权国家在处理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要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br>国际惯例:是国家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并被多数国家认可的调整和规范国家之间关系的习惯
<br>C国际法的约束力的基础,是相关国家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其执行主要是靠相关国家的自动、自愿和自觉
<br>3.国际法的作用\r<br>A国际法是保障有序的国际政治关系的法律条件,\r<br>B国际法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
<br>C国际法为裁定和政治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了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
<br>D国际法为非常状态下(例如战争)的国家政治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
<br>
作者: freedman    时间: 2005-8-6 17:37
<!--quote-leejoylee+2005-08-06 17:20--><div class='quotetop'>引用:(leejoylee @ 2005-08-06 17:20)</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非常感谢,是你自己打的吗?\r<br>辛苦了<!--quote2--></div><!--quote3-->
<br>当然啦,因为我写字草,手写的总结自己看了心烦
<br>去年冬天,这两个总结我打了十几天,当时天特冷,我的手都……\r<br>嘿嘿,现在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帮上大家的忙吼吼\r<br>
<br>
<br>
作者: 二羔    时间: 2005-8-6 19:30
谢谢你真是个好人
<br>你觉得政治学概论这门考试如何应付才好呢?谢谢回复
作者: freedman    时间: 2005-8-6 19:35
WORD文档怎么粘贴不上去啊?\r<br>前面那个看起来太头晕了,想要WORD版的把邮箱留下,比前面哪个看起来舒服多了
作者: freedman    时间: 2005-8-6 20:06
<!--quote-二羔+2005-08-06 19:30--><div class='quotetop'>引用:(二羔 @ 2005-08-06 19:30)</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谢谢你真是个好人
<br>你觉得政治学概论这门考试如何应付才好呢?谢谢回复<!--quote2--></div><!--quote3-->
<br>这个我还真没有资格回答,我考的不是特好,问白鹤吧,他是行家
作者: freedman    时间: 2005-8-6 20:40
怎么没人顶啊?不好吗?\r<br>大家看完了提点意见啊,我今年还要总结王绳祖的国际关系史,大家提意见我好总结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8-7 13:44
<p>支持你~~已经给了3个积分 能卖50000 国关币</p><p>加了精华 希望大家像你学习 为别人贡献自己的学习资料!</p>
作者: laila    时间: 2005-8-7 16: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送水热线119    时间: 2005-8-7 16:45
<!--quote-freedman+2005-08-06 19:35--><div class='quotetop'>引用:(freedman @ 2005-08-06 19:35)</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WORD文档怎么粘贴不上去啊?\r<br>前面那个看起来太头晕了,想要WORD版的把邮箱留下,比前面哪个看起来舒服多了<!--quote2--></div><!--quote3-->
<br>谢谢楼主分享!\r<br>俺的邮箱:77939898@qq.com
作者: naarrow_999    时间: 2005-8-7 17:56
楼主辛苦了!
<br>非常感谢!
作者: apple003430    时间: 2005-8-8 12:53
非常感谢,顶!
作者: lcgoo    时间: 2005-8-8 19: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zhoukaifeng    时间: 2005-8-11 16: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李振唐    时间: 2005-8-13 23:50
必须顶一下...
<br>辛苦了!谢------
作者: huangxinghua    时间: 2005-8-14 13:09
实在是太太太太…………感谢啦!!
<br>
作者: dandanc    时间: 2005-8-14 22:52
谢谢分享!
作者: Zephyr7    时间: 2005-8-21 17:23
好东西 自然大家分享
作者: Nesta    时间: 2005-9-8 09: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formf    时间: 2005-9-8 11:46
不错。看看
作者: 天外孤鸿    时间: 2005-9-11 22:32
多谢了.
作者: oypb    时间: 2005-9-13 07:25
用心良苦.
<br>谢谢
作者: xue er    时间: 2005-9-15 20:14
zhen shi xie xie  le
作者: 三岛的遐想    时间: 2005-9-15 23:35
<p>谢谢LZ</p><p>能发给我吗?</p><p>zhongqi320@yahoo.com.cn</p>
作者: oypb    时间: 2005-9-16 07:26
好详细哦
作者: freebird    时间: 2005-9-26 21:03
感动的眼泪一把,鼻涕一把!!谢谢你啊!!
作者: laila    时间: 2005-10-3 22: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zhangyiye322    时间: 2005-10-16 17:05
<p>好厉害啊!</p><p>希望您的<国际关系史>能早点出炉,嘻嘻~~</p>
作者: lfj914    时间: 2005-10-19 18:32
谢谢你的无私奉献!好人总有好结果
作者: chris130663    时间: 2005-10-19 21:03
非常感谢,很有帮助的.
<br>chris130663@yahoo.com.cn
作者: shujian    时间: 2005-10-20 19: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okin    时间: 2005-10-20 19:07
thanks a lot
作者: pinger1231984    时间: 2005-10-21 12:26
顶你没商量
作者: pinger1231984    时间: 2005-10-21 12:27
顶你没商量
作者: wwl_116    时间: 2005-10-31 09:37
言语已不足以形容我对你的敬意~~~
<br>
<br>等我考上后,我也会和你一样的
<br>
<br>这样是最好的致敬!
作者: wwl_116    时间: 2005-10-31 09:37
谢谢!!!!!!
作者: wood    时间: 2005-11-6 18: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ood    时间: 2005-11-6 18: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am8314    时间: 2005-11-9 16:06
谢谢你真是个好人
<br>
<br>
作者: liuyunfeng19831    时间: 2005-11-17 08: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iuyunfeng19831    时间: 2005-11-17 08: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阿基里斯    时间: 2005-11-20 22:55
very good ,thank you!
作者: miaoshu01    时间: 2005-12-9 18:30
<img src='images/smiles/agree.gif' smilietext=':agree:'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agree:' />
作者: miaoshu01    时间: 2005-12-9 18:30
<img src='images/smiles/agree.gif' smilietext=':agree:'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agree:' />
作者: miaoshu01    时间: 2005-12-9 18:30
<img src='images/smiles/agree.gif' smilietext=':agree:'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agree:' />
作者: busdriver    时间: 2005-12-11 03:57
谢谢
<br>收了
作者: 竹林逸仙    时间: 2005-12-17 17:39
谢谢阿\r<br>
作者: fanney666    时间: 2005-12-22 23:46
楼主辛苦!!!谢谢
作者: shuijinabc    时间: 2006-1-12 00:41
好东东~~~收了!~
作者: luna315    时间: 2006-1-18 00:12
一定很累得!
作者: luna315    时间: 2006-1-18 00:13
你的精神真令人佩服!
作者: luna315    时间: 2006-1-18 00:13
抚慰一下,
<br>不要沉了阿
作者: lidazlee    时间: 2006-1-24 20: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心向复旦    时间: 2006-2-14 16:26
多谢斑竹!!!
作者: fr1789    时间: 2006-2-14 22:11
df23wfr43ft43
作者: danielxiao    时间: 2006-2-16 01: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梧然苍水    时间: 2006-2-28 19:54
LZ好强哦~~\r<br>
<br>拜谢中~~~
作者: momochina    时间: 2006-2-28 20:22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努力!
作者: jim2000    时间: 2006-3-3 12: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rile    时间: 2006-3-3 15:03
顶,太谢谢拉,期待王绳组的国关史
作者: arile    时间: 2006-3-3 15:11
国际政治学概论少了三四章,可能是发漏了吧?呵呵
作者: 风    时间: 2006-4-1 15:19
谢谢<img src="http://www.uirbbs.com/bbs/images/smiles/teeth.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br />
作者: china_navy    时间: 2006-4-2 17:09
<!--quote-白*+2005-08-07 13:44--><div class='quotetop'>引用:(白* @ 2005-08-07 13:44)</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p>支持你~~已经给了3个积分 能卖50000 国关币</p><p>加了精华 希望大家像你学习 为别人贡献自己的学习资料!</p><p><!--quote2--></div><!--quote3--><br /></p><p>同感!楼主 能否给在下Email一份?<a href="http://mailto:dragonofdragons@163.com" target="_blank">dragonofdragons@163.com</a></p><p>十分感谢!</p>
作者: 19840915    时间: 2006-4-3 10:54
<p>thanks </p><p></p>
作者: 19840915    时间: 2006-4-3 11:10
<p>梁守德那个好象少三,四章吧?这是小弟的邮箱能发给我吗,当然还有其他的资料越多越好!?? <a href="http://mailto:yangwei1@bipt.edu.cn" target="_blank">yangwei1@bipt.edu.cn</a> </p><p>叩谢了!!!!!!!!! </p>
作者: acexiao168    时间: 2006-4-8 16:15
这种好贴不顶更待何时啊!!!
作者: yangmin_s    时间: 2006-4-8 19:19
<p><a href="http://mailto:yangming_s@yahoo.com.cn" target="_blank">yangming_s@yahoo.com.cn</a></p><p>非常感谢!</p>
作者: raul-ay007    时间: 2006-4-8 22:10
<p>恩? 辛苦了楼主!!!!!我的邮箱<a href="http://mailto:raul-ay007@sohu.com" target="_blank">raul-ay007@sohu.com</a>? 祝我好运吧!</p><p></p>
作者: harvard    时间: 2006-4-14 16: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ydy1242004    时间: 2006-4-14 17: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qdyangh    时间: 2006-5-4 14:00
<div class="postcontent" id="show137755">感动的眼泪一把,鼻涕一把!!谢谢你啊!!</div>
作者: cyber0708    时间: 2006-5-8 12:19
<p>谢谢楼主~</p><p></p>
作者: cyber0708    时间: 2006-5-8 15:07
<p>看书回来,接着顶!</p>
作者: cyber0708    时间: 2006-5-8 15:09
小弟的邮箱<a href="http://mailto:cyber0708@hotmail.com" target="_blank">cyber0708@hotmail.com</a>能给我一份完全的么?谢谢~
作者: zzp    时间: 2006-5-15 11:12
<p>谢谢您,我想考国关,不知北大的复试考不考数学呀</p><p></p>
作者: wydhbbrq    时间: 2006-5-18 17: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yintao    时间: 2006-5-18 18: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NewNew    时间: 2006-5-23 18: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yiwuyishi    时间: 2006-6-5 15:1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高原    时间: 2006-7-17 10: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苏小生    时间: 2006-7-19 20:04
<p>多些分享!</p><p></p>
作者: 夏尔特尔    时间: 2006-7-19 21: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olomonman    时间: 2006-7-20 07:49
ding
作者: 艺博    时间: 2006-7-23 19:26
辛苦辛苦感激感激我的邮箱weneverknow@yahoo.com.cn <img src='images/smiles/glad.gif' smilietext=':glad:'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glad:' title=':glad:' />
作者: auqtedw    时间: 2006-7-23 19: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angwulang    时间: 2006-7-26 14:55
谢谢,顶起来啊
作者: zvf0867    时间: 2006-7-26 15: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afangning    时间: 2006-8-27 19:42
<p>我顶</p><p></p>
作者: hljdx    时间: 2006-9-25 11: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高原    时间: 2006-9-25 12: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ionlei    时间: 2006-9-25 16: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皮皮鲁    时间: 2006-9-26 00: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