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推荐]战前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17
标题:
[推荐]战前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资料
<p>说明:</p><p>1、这份资料由fenqinyan提供,在此向他表示感谢,原作者不详,大外交网站群整理编辑 </p><p> <a href="http://www.uirbbs.com/" target="_blank">www.uirbbs.com</a>国关考研版寒星斑竹 负责总结排序<br />2、各条目偏重从史学方面介绍,重点还需自己把握 <br />3、内容覆盖战前战后,但也有些重要内容没有收录 <br />4、难免有错误、疵漏之处,敬请原谅,欢迎指出 <br /><br />战后部分在第三页</p><p></p><p><font color="#cc0000"> <font size="6">注意:转载请注明来自</font></font></p><p><font color="#cc0000" size="6"> 纵横天下国际关系论坛</font></p><!--editpost--><br><br><br><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白鹤 在 2005-07-23 10:35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19
战前部分
<br>
<br>1三十年战争\r<br>Thirty Years’ War
<br>17世纪上半叶,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它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FaGuo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 战争背景 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FaGuo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会者为暴民。1618年 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见彩图三十年战争—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
<br> 战争过程 整个战争大致分四个阶段:
<br> ①捷克-普法尔茨时期(1618~1624):“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619年捷克议会选举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为国王。162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1637在位)依靠德意志天主教同盟军,入侵捷克。为援助蒂利伯爵J.采尔克莱斯率领的天主教同盟军,西班牙出兵普法尔茨。1620年底,捷克和普法尔茨联军在白山为天主教同盟军所败,弗里德里希逃亡荷兰,捷克重归奥地利统治。同期,休战12年的西班牙和荷兰于1621年战事再起。\r<br> ②丹麦时期(1625~1629):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胜利,引起外国参战。丹麦得到英国和FaGuo的资助,于1625年在北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下攻入帝国境内。捷克贵族A.E.W.von 瓦伦斯坦率雇佣军协同蒂利伯爵打败丹麦军队。丹麦王国同皇帝于1629年 5月签订《吕贝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皇帝的势力伸展到波罗的海。\r<br> ③瑞典时期(1630~1635):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同盟势力北进,促使瑞典加速军事行动,与FaGuo结成同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军于1630年7月进入波美拉尼亚,同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德意志西部和南部接连取胜。1632年,蒂利伯爵在累赫河战败身亡。吕岑会战中,瓦伦斯坦战败,后被暗杀。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也在会战中阵亡。1634年皇帝联合西班牙打败瑞典军队,返回波罗的海沿岸。萨克森和勃兰登堡于1635年5月同皇帝缔结《布拉格和约》。瑞典国王率军在波美拉尼亚登陆\r<br> ④法兰西-瑞典时期(1635~1648):瑞典军队战败,促使FaGuo直接出兵,与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1635年5月,FaGuo又联合荷兰进入莱茵地区,瑞典军队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取胜,并继续南进。FaGuo军队大败西班牙军。瑞典的胜利,又引起丹麦的不满,1643~1645年丹麦同瑞典开战,结果,战败求和。此后法、瑞两国军队进入德意志南部。长期战争使双方都有极大的消耗,帝国方面的困难更为突出。皇帝斐迪南三世(1637~1657在位)被迫求和,得到FaGuo和瑞典的赞同。战争结
<br>束。\r<br>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48年10月24日,参战各方代表齐集明斯特市政厅签署《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
<br>斯特和约》。奥斯纳布吕克和明斯特两个城市都在威斯特伐利亚境内,故两个和约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规定:FaGuo得到洛林的3个主教区(梅林、图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帝国境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邦诸侯的领地大体恢复到战前的状况,诸侯在领地内享有内政、外交上的自主权。关于教派问题,和约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继续有效,承认德意志境内新旧教地位平等。\r<br> 战争的结局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地位,加深了德意志境内***割据的局面;为FaGuo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西班牙的国力下降;瑞典的力量大增,成为北欧强国。\r<br>
<br>2均势外交
<br> 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均势”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r<br> 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是从 16世纪欧洲的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最早推行这种政策的是英国,16世纪初,英首席大臣 T.沃尔西初支持西班牙同FaGuo作战,但当西班牙取得支配欧洲的优势时,转而倾向FaGuo。K.W.N.L.von 梅特涅和O.von俾斯麦是 19世纪推行均势外交的代表人物。梅特涅是以强大的中欧为支柱,联合英国,团结普鲁士,对沙俄若即若离,其目标是建立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为孤立FaGuo、防止两线作战,俾斯麦的均势结构是拼凑德、俄、奥三皇同盟。均势外交只能用于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的筹码。例如在1814年10月~1815年 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均势外交不是和平外交的同义语,大国为了谋求有利于己的均势,有时不惜诉诸武力;均势外交为大国的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霸权地位。\r<br>
<br>3俄土战争
<br> 17~19世纪俄国为向黑海和巴尔干地区扩张而同土耳其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初期战争主要限于俄土两国之间,战区集中在巴尔干、克里木、高加索等地。19世纪后,引起了欧洲一些国家干预。俄土战争多次发生,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10次:
<br> 第1次(1676~1681) 根据1667年1月俄国、波兰签订的《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俄国攫取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包括基辅)。1672年土耳其为争夺乌克兰,进攻波属乌克兰夺取了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乌克兰统领П.Д.多罗申科进攻俄属乌克兰。土耳其战败。根据1681年 1月俄土《巴赫奇萨赖和约》,确定第聂伯河为两国边界。\r<br> 第2次(1686~1700) 1686年俄国加入由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组成的反土同盟。1687年、1689年,俄军在В.В.戈利岑公爵统帅下,对克里木进行了两次远征。1695年、1696年彼得一世两次远征亚速。根据1700年 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约》,亚速划归俄国。\r<br> 第3次(1710~1711) 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后,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逃入土耳其境内(见北方战争)。1710年俄土战争爆发。1711年,彼得一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鞑靼军队的重围。根据1711年 7月俄土《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土耳其。\r<br> 第4次(1735~1739) 俄国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取胜后,于1735年向土耳其宣战,目的是夺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岛。1736年Б.К.米尼赫伯爵率领的俄军攻克皮列科普,焚毁克里木□国首都巴赫奇萨赖,另一支俄军占领了亚速,根据1739年9月俄土《贝尔格莱德和约》,亚速再次归俄国所有。\r<br> 第5次(1768~1774)由俄国武装入侵波兰而引起。П.А.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元帅指挥的俄军渡过德涅斯特河,连败土军,控制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另一支俄军占领了克里木半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参加了这次战争。(见彩图奥斯曼帝国舰队在黑海战役中战败 (1770))。根据1774年7月俄土《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俄国获得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的地区和刻赤海峡,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克里木□国宣告“独立”,并于1783年并入俄国版图。\r<br> 第6次(1787~1791) 由俄国吞并克里木和接受对格鲁吉亚的“保护”而引起。А.В.苏沃洛夫指挥的俄军连克布恩和奥恰科夫要塞,在伊兹密尔战役中获胜。由□.□.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统率的黑海舰队击败了土耳其舰队,控制了黑海。根据1792年1月俄土《雅西和约》,俄国获得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地区。从此,黑海北岸全部处在俄国统治之下。\r<br> 第7次(1806~1812) 俄国目的是夺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主战场在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土耳其战败。根据1812年5月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约》,俄国攫取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把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r<br> 第8次(1828~1829) 俄国利用希腊独立战争,进一步南下,再次蹂躏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后经保加利亚直逼君士坦丁堡。根据1829年 9月俄土《亚得里亚堡条约》,俄国获得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岛屿和黑海东岸,土耳其承认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明格列利亚并入俄国。\r<br> 第9次(1853~1856) 即克里木战争(又译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俄国借口“圣地”问题,发动的对土战争。根据1856年《巴黎和约》,俄国把比萨拉比亚南部归还摩尔多瓦,实行黑海中立化,禁止外国舰队通过海峡。\r<br> 第10次(1877~1878) 1877年,俄国利用巴尔干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战争,打着“解放”的旗号,对土宣战。俄军在罗马尼亚军队的配合下,攻克普列文;在保加利亚军队的支援下,连克索非亚和亚得里亚堡,兵临君士坦丁堡。由于英国干涉,俄国未能占领君士坦丁堡和海峡。根据1878年 3月《圣斯特凡诺条约》,建立一个由俄国“保护”的庞大的保加利亚公国。英奥两国反对该和约。有关各国在1878年6~7月召开了柏林会议,重订和约。根据柏林和约,俄国重新获得比萨拉比亚南部,在亚洲获得巴统、卡尔斯、阿达等地。俄军虽然在少数战争中失利,但战争最后结局是俄国扩大了疆域,南部边界伸展到黑海,西部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东部边界越过高加索山脉,在东南欧迫使土耳其人从巴尔干后撤。\r<br>
<br>4东方问题
<br> 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在1821~1829年的希腊独立战争、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1877~1878年的巴尔干危机、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以及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都曾出现东方问题。\r<br>问题的由来 奥斯曼帝国自1683年进攻维也纳失败后,开始由盛而衰。到18世纪,强邻紧逼,国势日殆。它地跨欧、亚、非三洲,控制地中海、黑海和红海。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列强日益向外扩张,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及其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略要地。黑海是俄国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巴尔干是东南欧的门户,上述两海峡地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因此,侵占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占领巴尔干,打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通道是历代沙皇追求的目标。早在1695~1696年,沙皇俄国两度进攻奥斯曼帝国的亚速。1774年再次进攻奥斯曼帝国,迫使订立《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依约,俄国将领土扩张到黑海沿岸,取得君士坦丁堡常驻使节权。这一条约标志着俄国势力在近东大膨胀的开始,也埋下了东方问题许多争端的种子。1792年俄国又进攻奥斯曼帝国,订立《雅西和约》,夺取了克里木。1812年又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夺取了比萨拉比亚和部分摩尔达维亚,控制了黑海和多瑙河口。拿破仑战争后,俄国再次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1829年签订《亚得里亚堡条约》。1821~1829年欧洲列强纷纷插手东方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问题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r<br>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 在整个19世纪东方问题的争夺舞台上,主要的国家为俄、英、法、奥诸国和统一后的德国。沙皇俄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鲸吞其领土,力求取得独占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保障英国在东方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两海峡,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与英国争霸。随着英国对东方侵略的加强,以及它在失去北美殖民地后,印度在大英帝国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又□□不已,英国为了维护其庞大殖民体系中的这条东西方重要通道,在近东与俄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成为19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上的两个主要对手。FaGuo是最早在近东取得通商权利的国家,在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埃及拥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同俄国的南进政策冲突也较早。自拿破仑帝国覆灭后,FaGuo对东方问题的政策通常与英国相一致。奥国与奥斯曼帝国毗邻,奥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最初与俄国尚比较一致,1726年曾与俄国结盟,联合侵略奥斯曼帝国。但到19世纪,俄在近东步步扩张,严重威胁奥国的南翼,奥国在近东与俄国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19世纪晚期,随着奥国扩张重点日益转向巴尔干,奥俄的矛盾和冲突激化起来。至于德国,统一前很少过问近东事务,到1878年柏林会议时,德国才在东方问题的舞台上崭露头角,1890年威廉二世亲政后,德国联合奥国加紧推行其东进政策,与英、俄、法在近东展开激烈争夺。\r<br>列强之间的争夺 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列强围绕着东方问题的争夺愈演愈烈。1833年俄国乘奥斯曼帝国与其属国埃及战争之机,迫使奥斯曼帝国与俄国订立《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后俄国放弃了这一条约,但随着列强在近东争夺的加剧,终于导致1853~1856年英、法、萨丁王国联合对俄的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黑海中立化,大大削弱了俄国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普法战争开始后,俄国乘英、法无力东顾,单方废除《巴黎和约》中黑海中立化条款;1877年俄国又发动对奥斯曼战争,迫其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企图独占奥斯曼帝国,引起列强反对。1878年举行柏林会议,订立《柏林条约》,迫使俄国让出根据《圣斯特凡诺条约》所取得的许多领土和权益。19世纪90年代,德国联合奥国向近东和巴尔干猛烈扩张,俄国也在巴尔干加强“泛斯拉夫主义”的煽动,德、奥与俄、英、法在该地区营垒分明,危机四伏。到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已最后形成,巴尔干半岛上战云密布,硝烟满天,波斯尼亚危机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接踵而来,终于在巴尔干半岛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r<br> 参考书目J.A.R. Mapiott,The Eastern Question:a Study inEuropean Diploma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24.
<br>
<br>5黑海海峡问题question of straits of Black Sea
<br> 黑海海峡是土耳其境内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及它们之间的马尔马拉海的总称。它是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唯一的交通水道和战略要地。17世纪末以前,黑海是奥斯曼帝国的内海。1696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攫取亚速,使俄国成为黑海国家之一后,黑海海峡问题便具有国际性质,后又成为东方问题的一部分。\r<br> 黑海海峡问题的演变过程分4个阶段。第1阶段(1696~1840),沙俄在海峡占优势。18世纪后期,沙俄发动对土战争,侵占黑海北岸大片领土;迫使土耳其于1774年7 月21日签订《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俄国商船获得自由通行海峡的权利。根据1833年俄土《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沙俄进一步获得海峡只对沙俄一国军舰开放的特权。1833~1840年间,海峡实际上处于沙俄控制之下。第2阶段(1841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海峡平时对外国军舰封锁,战时开放与否取决于土耳其。《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缔结后,俄、英对海峡的争夺加剧。1841年 7月13日,英、法、奥、普、俄、土 6国签订《伦敦海峡公约》。这是对海峡制度作国际规定的第一个多边条约,实际上废除了沙俄的特权。\r<br>沙俄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1856年的《巴黎和约》重申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的原则。1871年《伦敦海峡公约》再次确定海峡对外国军舰不开放的原则。1878年柏林会议确认《巴黎和约》和1871年《伦敦海峡公约》关于海峡制度的决定仍然有效。1913年德国插手海峡问题,进一步激化俄、德两国的矛盾。1915年3月12日,沙俄同英国达成《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规定战后俄国有权兼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随后FaGuo参加了这一秘密协定。第三阶段(1920~1935),平时和战时任何国家军舰均可自由通过海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废除1915年《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1920年协约国一度占领君士坦丁堡,利用其在海峡的优势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1923年 7月24日签订的《洛桑协议》(见洛桑会议)规定:平时和战时一切军舰可自由通过海峡,仅对军舰的艘数和吨位作有限限制。苏俄政府未批准这一协议。第四阶段(1936年迄今),苏联等黑海国家军舰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则受一定限制。在土耳其政府建议下,1936年召开蒙特勒会议,讨论修改《洛桑协议》。会上,土耳其代表力争海峡对任何国家军舰封闭。英国代表坚持要求将黑海视为国际公海,反对对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海峡作任何限制。同年7月20日签定《蒙特勒公约》,规定黑海国家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派遣进入黑海的军舰类型、吨位和在黑海停留时间则受到限制;交战国军舰不得通过海峡;如土耳其参战或受到战争威胁时,有权允许或禁止任何军舰通过海峡。1945年 8月,苏联政府要求土耳其政府同意在两海峡建立军事基地以及土、苏共同组织海峡防御。1950年土耳其政府宣布拒绝苏、土共管海峡的要求。《蒙特勒公约》仍然是关于海峡制度的现行国际公约。\r<br>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22
6波兰的三次瓜分 <br />1772~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的三次瓜分。18世纪中叶,波兰的封建农奴制危机和无政府状态发展到顶点。中央政权瘫痪,边防空虚,国力衰弱。1763年10月,奥古斯都三世(见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病故,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迫使波兰议会选举亲俄贵族S.A.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新国王,加紧控制波兰。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部分波兰贵族掀起爱国革新运动,以便加强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独立,结果引起外国的干涉。 <br /> 第一次瓜分(1772) 1764年4月,为反对波兰和土耳其,俄国、普鲁士结成同盟。1767年6月,俄军入侵波兰。次年 2月,波兰部分贵族领导抗俄武装斗争。10月为防止俄国向巴尔干扩张,土耳其对俄发动战争。1771年 7月,奥地利与土耳其订立军事同盟。普鲁士也拒不履行《俄普同盟条约》。为摆脱外交上的困境,俄国放弃独霸波兰的计划,同意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提出的瓜分波兰的主张。1772年 8月,俄、普、奥三国在波得堡签订瓜分波兰的条约。俄国占领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以及部分拉脱维亚,面积9.2万平方公里、人口130万;普鲁士占领瓦尔米亚、除格但斯克市以外的波莫瑞省、除托伦市以外的海尔姆诺省、马尔博克省,面积 3.6万平方公里、人口58万;奥地利占领克拉科夫省、桑多梅日省的南部和加里西亚大部,面积8.3万平方公里、人口265万。 <br />第二次瓜分(1793) 18世纪80年代,波兰中小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又一次掀起爱国革新运动,1791年通过《五?三宪法》(见波兰四年议会)。1792年,10万俄军长驱直入波兰,占领华沙,波兰战败。1793年1年23日,俄、普两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协议。俄占白俄罗斯(包括明斯克)、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大部、立陶宛一部、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 300万;普占格但斯克和托伦两市、大波兰地区的几省、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5.8万平方公里、人口110万。 <br /> 第三次瓜分(1795) 波兰被两次瓜分后,面临着最后灭亡的危险。1794年3月24日,波兰民族英雄T.科希丘什科领导波兰人民在克拉科夫举行民族起义,屡胜俄军,4月占领华沙和维尔塔,建立革命政权,公布农民解放宣言。11月,俄军在普、奥配合下,将起义镇压下去。1795年10月,俄、普、奥3国签订瓜分波兰的协议。俄占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库尔兰、沃伦西部、西乌克兰大部,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占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地区和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4.75万平方公里、人口50万;普占其余的西部地区,其中包括华沙和马佐夫舍的余部,面积 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波兰被瓜分完毕。国家灭亡,人民被异族长期奴役。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始复国。 <br /><br />7武装中立同盟 <br />北美殖民地进行反英独立战争期间,俄国联合丹麦、瑞典结成以武装保护中立国船只在交战国海岸自由航行进行贸易的同盟。1778年 2月FaGuo同美国签订同盟条约,次年FaGuo又同西班牙缔结联盟,共同反对英国。英国在同 3国(后增加荷兰)作战时,实行海上封锁,拦截中立国船只。1780年 2月,俄国为保护战时与交战国进行贸易,向英、法、西等国宣布如下原则:中立国船舶可以自由地在交战国港口之间及其沿岸航行。除战时禁运物资如武器、弹药、造船器材等外,交战国不得夺取中立国船舶上的敌货。同年7月和8月,俄国先后同丹麦、瑞典订立条约,约定装备若干战舰,用以保证上述原则的实施,形成以武力保护中立权利的同盟。后其他中立国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等也陆续加盟。1783年美英缔结《凡尔赛和约》,该同盟解体。 <br /><br />8炮舰外交 <br />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武力威胁,推行其殖民侵略的一种外交活动,亦称炮舰政策。其典型表现在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者派遣海军舰船远征海外,抵达亚非国家口岸,或驶入内河,强使这些国家屈服,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达到侵略的目的。如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利用炮舰强迫中国开放门户,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1854年美国派遣海军准将 M.C.佩里率4艘军舰开到日本江户,迫使日本开国,至1858年,日本德川幕府先后同美、荷、俄、英、法5国缔结友好通商条约(总称安政条约),把日本推向半殖民地的边缘。今日的炮舰外交,已成为帝国主义推行其实力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br /><br />9亚眠条约 <br />1802年3月27日,FaGuo及其盟国西班牙、巴达维亚共和国(荷兰)同英国在FaGuo北部的亚眠签订的和约。它标志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最后破产。该条约共22条,主要内容有:英国近年来占领的殖民地除保留特立尼达岛和锡兰岛上的荷兰属地外,归还FaGuo及其盟国;英国退出它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占领的所有港口和岛屿,并专门规定,英国应从马耳他撤军,将该岛归还给圣约翰骑士团,由法、英、俄、奥、普、西6国保证马耳他的独立和中立;FaGuo则同意从那不勒斯、罗马和厄尔巴岛撤军,埃及归还奥斯曼帝国。双方都承认爱奥尼亚七岛共和国。该和约是拿破仑统治时期英、法长期战争中的一次暂时休战,也是英、法两国在1793~1814年的战争中所缔结的唯一和约。双方虽然都作了让步,但都没有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条约义务。1803年5月,英、法之间又恢复了战争状态。 <br /><br />10大陆封锁 <br />FaGuo皇帝拿破仑一世1806~1814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1805年,拿破仑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1806年11月21日,颁布《柏林□令》,规定:所有隶属于FaGuo的各国,与英国不仅不准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对FaGuo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此后,拿破仑一世又陆续颁布了《华沙□令》(1807年 1月)、《米兰□令》(1807年11月和12月)和《枫丹白露□令》(1810年10月),进一步加强对英国的封锁。《柏林□令》颁布时的推行范围包括法、意、荷、瑞士和莱茵同盟。随着FaGuo军事力量的加强,封锁政策也扩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国。大陆封锁促进了FaGuo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是,当时整个FaGuo工业的发展水平不能代替英国满足欧洲各国的需求,因而使许多国家特别是与英国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大恶化,经济萧条,进出口停滞,引起它们的不满;同时,英国采取反封锁措施,并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实行大陆封锁没有达到从经济上窒息英国的目的。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大陆封锁政策也随之破产。 <br /><br />11《提尔西特和约》 <br />俄法两国于1807年签订的和约。FaGuo在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于1806年和1807年先后击败普鲁士和俄国(见拿破仑战争)。1807年6月25日,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法皇拿破仑一世在提尔西特(又译蒂尔西特,即今苏联加里宁格勒州苏维埃茨克市)附近涅曼河的一只船上会晤。7月7日,双方代表签订了《法俄和约》。7月9日,普法两国代表也签订了《法普和约》。根据《法俄和约》,原属普鲁士的易北河以西大部分地区被划入新成立的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版图,由拿破仑一世的弟弟热罗姆?波拿巴任国王;在普鲁士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时所攫得的地区(见波兰的三次瓜分),成立华沙公国,由萨克森国王兼任君主;格但斯克成为自由市;比亚韦斯托克地区划归俄国。俄国承认拿破仑一世的兄长约瑟夫?波拿巴为那不勒斯国王,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允诺将卡塔罗海湾转让给FaGuo,承认FaGuo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主权。同时签订的《法俄同盟条约》规定:在英国拒绝俄国提出的媾和条件时,俄国将同英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参加对英国的大陆封锁;在土耳其拒绝调停或在3个月内俄土谈判不能取得满意结果时,FaGuo和俄国将对土耳其采取一致行动。提尔西特和约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败。对普鲁士来说是奇耻大辱,对FaGuo和俄国来说,是瓜分欧洲的条约。和约未能缓和俄法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1812年的战争。 <br /><br />12肖蒙条约 <br />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 4国为最后战胜拿破仑一世于1814年3月1日在肖蒙签订的一项攻守同盟条约。1813年底,联盟各国的军队攻入FaGuo境内,但对FaGuo未来的政治体制以及战后领土分割等问题存在许多分歧,影响联合军事行动的进行。加之1814年初拿破仑一世又取得几次军事胜利,在英国提议下,英、俄、奥、普4国签订了该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继续同FaGuo作战直到彻底胜利,非经全体同意,不得与FaGuo单独议和;每一国家提供15万军队对法作战,英国除外,但英国需负担战费。条约有效期为20年。在条约的秘密条款中,对战后欧洲的政治结构和某些重大的领土归属问题作出一些规定。这些规定在1814~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基本得到确认。条约加强了联盟各国在共同对拿破仑作战中的团结,对加速拿破仑一世的失败和解决如何处理战后欧洲问题起了一定作用。 <br /><br />13维也纳会议 <br />欧洲第 6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1814年 9月,欧洲15个王室的重要人物包括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1792~1806在位)、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1840在位)在内, 200多个公侯以及各国外交大臣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聚会(见彩图出席维也纳会议的各国代表(1814))。会议的目的名义上是重建欧洲和平、树立欧洲均势,实际上是战胜国瓜分欧洲政治疆域和殖民地,复辟封建王朝,镇压民族**运动。 <br /> 与会大国的政策 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奥、普四同盟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目标是把华沙公国变为俄属的波兰王国而由他兼任国王。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R.斯图亚特竭力保持从FaGuo和荷兰手中夺来的殖民地, 在欧洲加强普、奥力量, 抗衡法、俄,维持均势,以便自己居于仲裁者的地位。奥地利宰相 K.W.N.L.von梅特涅注意恢复奥国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权,抑制沙俄,削弱普鲁士,维护奥国在德意志的优越地位。普鲁士代表 K.A.von哈登堡公爵力谋在萨克森和莱茵河流域扩大版图。FaGuo外交大臣 C.-M.de塔列朗则要求以和俄、英、普、奥同等的地位参加重大问题谈判,希图利用它们之间的意见分歧,改善FaGuo的处境。 <br /> 1814年 9月22日,四同盟国决议,一切事务由他们秘密商议决定,把FaGuo排除在外。塔列朗提出抗议,要求召开全体会议,选出领导机构。他倡议“正统主义”,意即王位或领土除非经合法占有者放弃,不得任意变更,实质是要恢复1789年以前欧洲存在的秩序。这个意见深受诸小国欢迎。四同盟国为避免与会国指责把持会务,特设一个指导委员会,由签署第一次巴黎和约(1856)的俄、英、普、奥、法、西、葡、瑞典 8国代表组成,由梅特涅担任主席。但分配领土的权利依然操在四同盟国手中。全体会议一再延期,直到《最后议定书》完成时,也未举行过一次。 <br /> 波兰-萨克森问题 会议进行中,俄、英、奥、普四国在波兰-萨克森问题上发生尖锐矛盾。亚历山大一世提出,华沙大公国与俄占波兰领土合并,建立一个在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王国;为了补偿普、奥两国的损失,把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划归普鲁士,让奥地利恢复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卡斯尔雷勋爵和梅特涅都感到俄国向西扩张是对欧洲均势的一个威胁。梅特涅与哈登堡秘密计议,如果普鲁士能协同奥地利反对沙皇的波兰计划,他可以同意普鲁士获得萨克森。这个密谋虽受到卡斯尔雷赞许,但由于腓特烈?威廉三世顺从沙皇意旨而遭到破坏。亚历山大一世坚持自己的主张:波兰归俄,萨克森归普。俄军已占有波兰西部,英、奥无可奈何,只好承认现实。但在萨克森问题上,奥地利坚决不让,考虑既已失去波兰部分。再让普鲁士兼并萨克森,就将使本国直接受到两个强邻的威逼。四同盟国之间争吵不休,谈判濒于决裂。这时,塔列朗站在英、奥一边,扬言均势原则和正统主义都不容许把萨克森让给普鲁士。1814年12月29日,卡斯尔雷勋爵获悉哈登堡使用威胁语言,又取得普鲁士备战的情报,便草拟一份对抗普、俄的军事同盟条约,由英、奥、法三国代表于1815年1月3日签订《维也纳秘密防御同盟条约》,规定如缔约国三方之一遭到来自一国或几国的攻击时,应互相援助,各提供15万人的军队,并不得与敌方单独媾和。随后,在英、奥的支持下,塔列朗被邀参加了四同盟国会议。沙皇觉察英、奥、法三国签订密约,态度有了转变,而且他已得到想在波兰取得的一切,不打算为普鲁士争夺萨克森而同三大国交恶,愿意接受英国的调停,结束有关萨克森的争论。1815年2月上旬普、奥达成妥协。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对曾属于华沙大公国的波兰领土做了重新分配,俄国获得绝大部分,波兹南地区并入普鲁士,加里西亚留给奥地利,克拉科夫定为各瓜分国监护之下的中立的“自由市”。萨克森北部归普鲁士,南部留给萨克森国王。普鲁士还获得莱茵河左岸的土地。 <br />《最后议定书》 拿破仑一世得知四同盟国由于意见分歧,争吵不休的消息,于1815年3月1日从厄尔巴岛潜回FaGuo,20日进入巴黎,重登帝位。会议一度中断。英、俄、奥、普等国立即组织第 7次反法联盟,宣布拿破仑一世是欧洲的公敌,决心予以彻底击溃。滑铁卢战役前夕,1815年 6月9日,维也纳会议指导委员会8个成员国的代表签订了由 121条条款和17条单独附带条款构成的《最后议定书》,此后欧洲所有其他国家尽皆加入。该议定书任意宰割和兼并小国、弱国土地,以满足强国的霸权要求,其主要内容是:①俄国夺得华沙大公国大部领土,波兰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并由俄、普、奥共同“保护”。俄国继续占有前几年取得的芬兰和比萨拉比亚。②英国在战胜FaGuo后继续占有马耳他、FaGuo殖民地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另外,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开普、部分圭亚那和洪都拉斯也都成为英属殖民地。英国还拥有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③比利时与荷兰组成为尼德兰王国。瑞士定为永久中立的联邦国家并由19增加到22州。撒丁王国收回萨瓦和尼斯,且兼并了热那亚。④奥地利失去比利时而从意大利获得伦巴第和威尼斯作为补偿。它还获得提罗尔、萨尔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亚和达尔马提亚。⑤普鲁士获得2/5的萨克森、吕根岛和波美拉尼亚,又在西部取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地区。⑥德意志邦联由34个君主国和 4个自由市组成。各邦政府的代表产生邦联议会,由奥地利代表担任议长。⑦瑞典将芬兰让给俄国而从丹麦取得挪威。丹麦把从瑞典得来的波美拉尼亚换取普鲁士的劳恩堡。⑧继FaGuo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各邦的旧王朝复辟。罗马教皇也恢复教皇领地。⑨会议解决了 3个带有普遍性的欧洲国际问题: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规定外交官员等级的划分和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 <br />维也纳会议各国代表在《最后议定书》上的签字会议代表们的指导思想是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等一些18世纪王朝外交的准则。 他们无视各国人民由于FaGuo革命所激起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改革的要求,而把小国的土地和人口当做政治交易中的筹码。正如 F.恩格斯所说,大大小小的帝王分配脏物和奖金、 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么程度。 民族被买进和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会议以后30年间,欧洲君主专制国家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而各国革命党和自由主义者则力图推翻条约下的现状,革命和反动两股势力持续不断地搏斗,维也纳会议仅仅建立了短暂的和平。 <br /> 参考书目Edward V.Gulik ,Europe's Classical Balance of Power,New York,1955. C. K. Webster , The Congress of Vienna 1814~1815,Oxford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63. <br /><br />14巴黎条约(1814,1815) <br />FaGuo与反法联盟成员国签订的和平条约 。 第一次《巴黎条约》是第六次反法联盟成员国与FaGuo于1814年5月30日在巴黎签订的。后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条约。条约规定:FaGuo保留1792年的疆界,恢复荷兰、瑞士、德意志诸公国和意大利各国奥地利统治地区除外的独立;拿破仑战争时期,各国占领的FaGuo在海外的殖民地(英国控制的多巴哥等岛屿除外)归还给FaGuo,马耳他岛归英国所有;宣布莱茵河和希尔德河自由航行。对于FaGuo放弃的领土归属问题以及涉及除FaGuo以外的欧洲其他国家的问题,条约规定另外召开国际会议解决(见维也纳会议)。 <br /> 条约签订不久,拿破仑一世利用了FaGuo各个阶层对复辟的波旁王朝的不满,以及战胜国在维也纳会议上的尖锐矛盾,从流放地厄尔巴岛潜回FaGuo,建百日王朝。英、俄、奥、普等国之间的矛盾暂时缓和,它们组织了第七次反法联盟,并在 6月18日滑铁卢战役中打败法军,拿破仑一世第二次退位。 <br /> 1815年11月20日,第七次反法联盟成员国(英、俄、普、奥)与FaGuo签订了第二次《巴黎条约》。这项条约比第一次条约更为苛刻。它规定FaGuo只能保留1790年的疆界,致使FaGuo又丧失菲利普维尔、萨尔路易、萨尔布吕肯和兰道等许多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FaGuo要偿付7亿法郎的赔款,以发行公债的办法分15次在5年内还清;赔款还清以前,联盟各国派兵15万人驻扎在FaGuo东北的要塞,驻军费用由FaGuo负担;FaGuo归还拿破仑战争时期从战败国掠走的珍贵艺术品。此外,凡未被该约取消的1814年《巴黎条约》和维也纳《最后议定书》的所有条款,也都再次得到确认。 <br /><br />15神圣同盟 <br />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欧洲大多数国家参加的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1815年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赞同,于同年 9月26日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宣言》,标榜根据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导臣民和士兵“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要求人民遵守教义,克尽职责。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同年11月19日,FaGuo国王路易十八加入。最后除英国摄政王、奥斯曼帝国苏丹及教皇外,欧洲各国君主也纷纷加盟。19世纪20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年后名存实亡。在1830年FaGuo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 <br />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23
16四国同盟 <br />英、俄、奥、普4国为保证 1815年巴黎条约的实施而缔结的同盟。 第 7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军队后,同盟国同战败的FaGuo于1815年11月20日签订《巴黎和约》,与此同时,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是:①拥护1815年《巴黎条约》;②如任何一方受FaGuo攻击,盟国各出兵 6万相助;③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的有效期为20年。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FaGuo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FaGuo遵守1815年《巴黎条约》规定,按期偿付赔款。1818年,盟国同意撤出在FaGuo的驻军,FaGuo也加入同盟,并于11月15日发表共同宣言,声明 5强维持欧洲和平,即按欧洲各大国统治者的利益和目的,处理欧洲事务。随着欧洲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四国同盟内部矛盾重重,在许多问题上已不能一致行动。 <br /><br />17亚琛会议 <br />拿破仑战争中的战胜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同FaGuo为讨论从FaGuo撤出占领军问题的会议,1818年9月30日~11月22日在亚琛举行。10月9日同盟国与FaGuo签订条约,确定同盟国军队于1818年11月30日以前撤离,FaGuo则应支付下余赔款2.65亿法郎。至此,从法律上结束了长期的对法战争。11月10日,4国声称同FaGuo签订的条约造成了普遍的和平,并要求FaGuo参加同盟。11月15日,5国发表共同宣言,表示要维持和平,保障已经签订的各项协定。实际上是由欧洲的4强变为5强,共同维护封建正统,镇压革命运动。 <br /><br />18特罗保和莱巴赫会议 1821 <br />神圣同盟各国为了镇压意大利革命而召开的会议。1820年和1821年先后发生西班牙、那不勒斯、皮埃蒙特和希腊的革命,西属拉丁美洲也爆发争取独立的运动,神圣同盟国家多次策划进行干涉。1820年10~12月,在奥属西里西亚的特罗保(今捷克斯洛伐克的奥帕瓦)召开会议,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三国君主和外交大臣及英国、FaGuo的观察员出席,会议决定干涉那不勒斯的民主革命。11月13日,俄、奥、普通过一项议定书,宣称不承认由革命建立的政府,同盟各国将动用武力,使这个国家回到同盟内。英、法拒绝承认这个议定书。经过短暂休会后,于1821年1~5月在奥属莱巴赫(今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复会。那不勒斯国王及意大利境内其他各公爵也出席会议。俄、奥、普三国决定,由奥地利派军队镇压那不勒斯和皮埃蒙特的革命运动。5月12日,三国发表宣言,强调以武装反对革命。英国和FaGuo则反对武装干涉的一般原则。 <br /><br />19维罗纳会议 1822 <br />神圣同盟各国为了镇压西班牙革命而召开的会议。1820年西班牙、葡萄牙、那不勒斯、撒丁和希腊先后爆发革命。1821年,奥地利帝国出兵镇压那不勒斯革命后,西班牙革命还在继续,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争取独立运动方兴未艾。神圣同盟各国决定于1822年10月20日至12月14日在奥领威尼斯的维罗纳召开会议,策划干涉西班牙革命。参加会议的有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三国君主、意大利各君主、FaGuo外长和英国代表。俄、奥、普、法四国达成协议,授权FaGuo以神圣同盟名义出兵镇压西班牙革命。会议决定延长奥地利对那不勒斯王国和撒丁王国的军事占领,拒绝支持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的斗争。英国不愿FaGuo在西班牙扩大影响,并企图霸占西班牙所属拉美市场,未参加上述四国的共同行动。1823年FaGuo攻占马德里,西班牙革命失败,国王斐迪南七世复辟。 <br /><br />20门罗主义 1823 <br />1823年12月2日美国第5届总统J.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从T.杰斐逊执政起,美国进入大规模领土扩张时期。其扩张政策与英国发生尖锐的冲突。在美英战争(1812)中,美国向北扩张的企图受挫,因而把扩张的矛头指向拉丁美洲。可是,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英国也乘机向拉美地区扩张。1823年8月,英国外交大臣G.坎宁邀请美国共同反对俄、普、奥 3国“神圣同盟”对拉美各国的干涉,禁止再把拉丁美洲殖民化,得到门罗的赞同。 <br /> 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 <br /> 门罗宣言最初并未引起国外足够的重视。1870年以后,始有“门罗主义”的提法。随着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在门罗主义的指导下,美国于1876年调解阿根廷与巴拉圭间的边界纠纷;1880年调解哥伦比亚与智利间的纠纷;1881年解决墨西哥与危地马拉间,智利与阿根廷、智利与秘鲁间的边界纠纷。1895年美国在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边界问题上,迫使英国让步,同意成立仲裁法庭,以确定两国边界。1904年T.罗斯福(1901~1909在任)提出“罗斯福推论”,进一步补充了门罗主义。他指出,某个拉美国家一旦“闹事”,美国可以干涉其内部事务。在罗斯福、T.W.威尔逊任内,美国经常干涉拉丁美洲,尤其是加勒比地区的内部事务。1933年以后F.D.罗斯福执政时放弃干涉政策,转而推行睦邻政策。(见彩图美国杂志抨击T.罗斯福执行门罗主义政策的漫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拉美地区依然奉行门罗主义。1959年6月,美国操纵雇佣军入侵危地马拉;1961年4月,美国组织雇佣军入侵古巴(见吉隆滩战役);在加勒比海危机中,迫使苏联作出让步;1964年1月,美国直接干涉巴拿马;1965年美国出兵多米尼加镇压多米尼加人民武装起义;1983年美国与6个加勒比国家组成“多国部队”出兵格林纳达。这些行动都可视为是门罗主义的继续。有些中国学者认为,门罗主义的宣布是以投神圣同盟的威胁英国之机,来抵御英国对美国扩张政策的威胁,以保障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行动自由。因此,门罗主义也可视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的一种政策。 <br /><br />21亚得里亚堡条约 1829 <br />结束俄土战争的和平条约。又译阿德里安堡条约。1821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爆发了独立战争,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调集军队进行残酷镇压,到1826年末,希腊独立运动形势危殆,欧洲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插手希腊问题。英、俄两国在1826年4月4日签订了《彼得堡议定书》,以协调彼此对希腊的政策。1827年7月6日英、法、俄3国又缔结了《伦敦条约》,要求希、土双方停战。遭土耳其拒绝后,3国舰队在纳瓦里诺湾(今皮洛斯)歼灭了土、埃联合舰队。土耳其断绝同俄、英、法的外交关系,并号召进行“圣战”。沙俄以此为借口,于1828年4月14日正式对土耳其宣战,1829年8月20日占领亚得里亚堡,直接威胁土耳其京城君士坦丁堡。俄国的胜利引起土耳其苏丹的惊惶和欧洲其他列强的不安,英、法及普鲁士为了阻止俄军前进和防止奥斯曼帝国崩溃,出面调停。1829年9月14日,俄、土缔结了《亚得里亚堡条约》。条约包括16项条款和1个议定书。俄国夺得多瑙河河口及整个黑海东岸地区,土承认由俄国负责“保护”多瑙河两公国(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的自治权。土耳其向俄国及其他国家的商船开放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向俄国赔款,承认希腊独立。 <br /><br />22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 1833 <br />Treaty of H□nk□r□skelesi <br />又译《安吉阿尔-伊斯克利西条约》。1833年俄国利用第一次土耳其埃及战争的机会,迫使土耳其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1831年11月,第一次土、埃战争爆发。土耳其无力抵抗埃及的进攻,向欧洲列强求援,英、法等国未予支持。俄国为增强对土耳其的政治影响,维护俄国在黑海海峡的利益,立即表示愿意提供援助。1833年2~4月,沙俄先后派遣3支舰队开到博斯普鲁斯海峡并在两岸登陆,宣称埃及不撤军,俄国舰队就不退出海峡。这一行动使英、法等国极为恐慌,它们两次调解土、埃冲突,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土耳其同埃及在5月4日签订了《屈塔希亚和约》,结束了第一次土埃战争,迫使俄国舰队撤离海峡地区。沙俄由于没有达到在海峡地区扩张的目的,于1833年7月8日撤军前,迫使土耳其签订了《俄土同盟条约》,即《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条约的公开条款规定:俄、土两国将永远保持和平、友好与同盟,在有关双方的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两国将采取一致态度,并彼此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最有效的支持;确认1829年的亚得里亚堡条约和俄、土间的其他条约与协定;在土耳其需要的时候,俄国将派出必要数量的军队以供调度。条约有效期 8年。作为交换条件,条约的秘密条款规定,土耳其承担根据俄国的要求封闭达达尼尔海峡的义务,即不得以任何借口允许任何一艘外国军舰出入该海峡。条约巩固了俄国在巴尔干和海峡地区已经取得的权益,特别是保证了俄国在黑海地区的安全,招致英、法两国的反对和两国舰队在土耳其沿岸的军事示*。 <br /><br />23赫拉特冲突 1837-1841 <br />Helate conflict <br />因伊朗企图占领赫拉特而引起的形式上是英国与伊朗之间、实际上是英国与俄国之间的冲突。19世纪上半叶的赫拉特是阿富□西部的一个小邦,地处战略要冲,被称作通往印度的“大门”,为中亚各强国所觊觎,战乱频仍。赫拉特曾数度归属伊朗。自18世纪中叶以喀布尔为中心的阿富□王国建立后,赫拉特由阿富□人统治。以后,时而臣服于喀布尔,时而处于独立地位。19世纪上半叶,伊朗因俄国侵占其外高加索领土而企图占领赫拉特以弥补损失。俄国支持伊朗的行动,并劝阿富□统治者不加干涉。伊朗的行动和俄国的态度,使以印度为根据地向中亚扩张势力的英国感到震惊。1837年11月,伊朗军队 3万余人包围赫拉特。英国政府随即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并派遣军队入侵伊朗,占领波斯湾的哈尔克岛。1838年 9月,伊朗因久攻赫拉特不下,又有英人侵入法尔斯的传闻,遂以维持英伊友谊为遁词撤退,并与英国进行谈判。1841年10月,英伊关系恢复,英国交还哈尔克岛。赫拉特冲突实际上是俄、英在中亚地区的一次较量。伊朗军队中有俄国军事代表,而赫拉特防御战则是由英国军官指挥的。 此后,在1856年和1885年英国同伊朗又因赫拉特而发生两次冲突。 <br /><br />24伦敦海峡公约 1841 <br />Straits Convention of London <br />关于管理黑海海峡(即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国际公约。1841年7月13日,由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FaGuo、土耳其 6国在伦敦签订。公约确认了奥斯曼帝国的“古代规则”。按照这个规则,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在和平时期禁止任何外国军舰通行,土耳其有权准许友好国家使馆所辖的轻型军舰通过。公约使俄国丧失了从1833年《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签订后所取得的在海峡的优势地位,第一次把黑海海峡置于国际监督之下,但公约只字未提海峡在战时的地位问题。公约激化了俄国和其他欧洲大国争夺海峡的斗争。1853年俄土战争发生后,英、法联合舰队通过海峡进入黑海,导致克里木战争。1856年 3月底交战国缔结的(《巴黎和约》)规定,黑海为中立区,禁止一切外国军舰出入两海峡,俄国和土耳其不得在黑海保有6艘以上800吨的轮船及 4艘以上200吨的船只和设置海岸要塞。 <br />1870年10月30日,俄国政府利用普法战争和FaGuo战败的有利时机,向上述(《巴黎和约》)签字国发出通告,宣布对俄国在黑海保有舰队的限制以及关于黑海中立化的条款失效。英国等西方列强被迫让步。1871年 3月13日,俄、土、德、奥匈、英、意、法 7国又在伦敦签订一个公约。公约取消了《巴黎和约》所规定的黑海中立条款,再次确定了封闭海峡、禁止外国军舰通行的原则,并同意土耳其有权在平时对友好和同盟国家的军舰开放海峡。 <br /><br />25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克里米亚战争) 1853-1856 <br />Crimean War <br />亦称东方战争。旧译克里米亚战争。英、法与俄国争夺近东霸权所导致的俄国与英国、FaGuo、土耳其、撒丁王国之间的战争。这次战争主要是在俄国的克里木半岛进行,故名。 <br />起因 自18世纪下半叶起,俄国在近东势力急速发展,力图攻占或与列强瓜分日趋衰落的土耳其帝国,控制黑海海峡,实现俄国南出地中海的宿愿。这就与在近东有重大政治经济利益的英、法两国发生冲突。英国不能容忍俄国在近东树立霸权,因为这会影响它与印度陆路交通的安全。FaGuo自拿破仑三世称帝以后,亦力图进一步扩大在近东的势力,并通过对外战争来巩固其国内统治。战争的导火线是争夺“圣地”。所谓“圣地”问题就是FaGuo支持的天主教僧侣与以俄国为靠山的东正教僧侣争夺耶路撒冷和伯利恒教堂的管辖权。1853年 2月,沙皇尼古拉一世反对土耳其将伯利恒教堂交天主教僧侣掌管,要求土耳其苏丹与沙皇签署专约,承认沙皇有权保护所有在苏丹统治下的信奉东正教的臣民。5月,土耳其在英国大使的怂恿下,拒绝与沙皇缔约。俄国遂同土耳其断绝外交关系,并于7月3日以保护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居民权利为由,占领土耳其的附庸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10月4日,土在英、法支持下对俄宣战。 经过 1853年11月,俄舰队在锡诺普歼灭土舰队。1854年1月,英、法舰队驶入黑海,并于3月27~28日先后对俄宣战。撒丁王国也与法缔盟,于1855年 1月参战。欧洲另外两个大国奥地利和普鲁士虽未直接参战,但也对俄国采取敌对态度。1854年 4月20日,奥、普在柏林缔结了反对俄国的同盟条约,奥地利陈兵边境,迫使俄国撤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1854年 9月,联军在克里木的耶夫帕托里亚登陆,随即南攻俄国黑海舰队根据地塞瓦斯托波尔港口。中经 9月20日阿尔马河之战,联军包围塞港。俄国守军凿沉舰只堵塞港口以防来自海上的进攻。俄援军先后发动巴拉克拉瓦之役(10月25日)和英克曼之役(11月5日),企图解塞港之围未果(见彩图克里木战争──巴拉克拉瓦战役(1854年10月25日))。联军屯兵城下过冬,翌年春恢复军事行动。6月,联军进攻塞港未下。8月,俄军发动切尔纳亚河之战,作了最后一次解围努力,未获成功。9月8日,联军猛攻塞港,法军攻下关键地区马拉霍夫要塞。3天后,塞港陷落,俄国败局已定。1855年10月中旬,奥地利向俄国提出通牒,要求俄国向英、法议和,如拒绝接受,奥将参战。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同意在奥国提出的 5项条件基础上议和。1856年 2月,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交战国和有关国家在巴黎举行和会,并于 3月30日签订《巴黎和约(1856)》。 <br />阿尔马河战役(1854) 影响 克里木战争为时两年多,俄军死亡30万人、法军死亡10万人、英军死亡 6万人。战后,俄国的国际地位大为低落,西进之路受阻,于是它把侵略矛头转向中亚和远东,削弱了它对普鲁士的影响。克里木战争也是俄、奥关系的分水岭,两国由战前的相互勾结转为战后相互对立。俄、奥交恶一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政局、特别是巴尔干政局动乱的一个重要因素。 <br /> 参考书目 <br /> 王绳祖: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起源问题,南京大学学报专辑《近现代国际关系》,第2期,1987。 <br /> 郭华榕:克里木战争,《外国历史大事集》(第 2分册),重庆出版社,1985。 <br />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26
26《巴黎和约》 1856 <br />Peace Treaty of Paris <br />结束克里木战争的和约。1856年 2月25日起,克里木战争交战国英、法、撒丁、土耳其与俄国以及和议发起者奥地利举行会议。后因讨论黑海海峡问题,又邀请1841年《 伦敦海峡公约》签字国之一普鲁士参加。3月30日签订《巴黎和约》。和约规定,欧洲列强正式承认土耳其为“欧洲协调”的一国,并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与完整”;俄国把多瑙河口及南比萨拉比亚归还给摩尔达维亚。放弃对奥斯曼帝国境内(包括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东正教教徒的保护权,由列强共同保障其利益。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仍处于土耳其宗主权之下,塞尔维亚自治,但土耳其苏丹对塞尔维亚的最高权力仍保留;俄国将卡尔斯归还给土耳其,收复被英、法联军占领的塞瓦斯托波尔及克里木的其他城市;黑海中立化,黑海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禁止各国军舰通行,俄、土在黑海都不得保有6艘以上800吨的轮船和4艘以上200吨的船只,也不得在黑海沿岸设立海军兵工厂和海军要塞。多瑙河上贸易航行完全自由,对一切国家开放,并由英、俄、法、奥、普、撒丁和土耳其组成“欧洲多瑙河委员会”来保证这一规定的执行。 <br />《巴黎和约》的签订对俄国打开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是一个沉重打击。使英、法两国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建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土耳其则沦入由欧洲列强支配和摆布的境地。 <br /><br />27普法战争 1870-1871 <br />Franco-Prussian War <br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FaGuo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 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FaGuo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FaGuo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英国、俄国则不愿FaGuo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 <br />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FaGuo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1870年 7月13日FaGuo要求普鲁士国王作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O.von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并公诸于众,使FaGuo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 <br />7月19日FaGuo向普鲁士宣战。法军屡败。9月1日色当决战,2日拿破仑三世和M.-E.-P.-M.de麦克-马洪元帅率军投降 (见彩图普法战争-O.von俾斯麦前去会见被俘的拿破伦三世(1870年9月)。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L.J.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 <br />战争初期,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转入侵略战争。普鲁士军队占领FaGuo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 9月4日成立的特罗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抵抗。19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人民开始组织国民自卫军。10月27日A.-F.巴赞元帅率军在梅斯投降。1871年 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帝位。28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FaGuo投降,解除正规军武装,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草案等。但巴黎国民自卫军继续保持武装,要求抗击德军。3月1日FaGuo议会批准条约草案。 3月18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凡尔赛政府调集军队与德军配合封锁巴黎。 5月10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给德国;FaGuo赔偿50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FaGuo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FaGuo负担。 <br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FaGuo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br /><br />28三皇同盟 1873 <br />Three Emperors’ League <br />德意志统一后, O.von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FaGuo,策划德皇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872年9月,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及首相安德拉希?居拉伯爵、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及首相A.M.戈尔恰科夫访问柏林,与德皇威廉一世及首相俾斯麦会晤。三国首相最后议定:维持欧洲现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1873年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H.K.B.von毛奇访问彼得堡,德、俄签订一项军事协约。约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另一方应出兵20万相助。同年6月6日,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戈尔恰科夫访问维也纳,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22日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协定至1875年有效,史称第一次三皇同盟。 <br />柏林会议(1878)后,德俄关系恶化,1879年缔结的德奥同盟以俄国为假想敌。但俾斯麦为了防止俄、法联合,使自己两面受敌;而俄国也想联合德国在近东和两海峡与英国抗衡,因而在1881年6月18日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又签订了三国协定。为期 3年。1884年续订,1887年废除。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协定规定:缔约国之一与第四国作战时其他两国应守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对土耳其欧洲领土的任何改变须经三国共同协议;三国承认封闭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原则是涉及整个欧洲和具有相互约束性质的,三国将共同注意,务使土耳其不得将海峡所构成的这部分土耳其领土例外地供任何交战国作军事活动之用。另外,三国又签订一项附加的协议书,规定:奥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保留随时合并之权;三国不反对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的合并。协定和协议书是秘密的,1920年才被披露。1887年协定期满,因俄、奥在巴尔干冲突加剧而未再续订。同年,俾斯麦另与俄国订再保险条约,此约维持到1890年。 <br /><br />29柏林备忘录 1876 <br />Berlin Memorandum <br />1876年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为寻求巴尔干事件的解决方案在柏林草拟的备忘录。1875年,巴尔干半岛爆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起义,邻近的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均表支持。俄、奥、英、德都想乘机取利。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防范塞尔维亚进行干涉和俄国采取单独行动,于同年12月30日由外交大臣G.安德拉希照会签署1856年《巴黎条约》的各国政府,要求土耳其在波、黑两省实行改革,包括土地、税收和宗教改革等等,以平息起义。土耳其同意,但起义者识破安德拉希的用心,断然拒绝。1876年5月,俄国外交大臣A.M.戈尔恰科夫同安德拉希、O.von俾斯麦在柏林举行会谈,寻求解决办法。5月13日通过了《关于巴尔干事件的备忘录》通称《柏林备忘录》。备忘录仍坚持在改善居民的命运时,不破坏政治现状,并在必要时应制止威胁现状的危机。其内容实为安德拉希照会的扩大本。FaGuo和意大利同意三皇方案,但英国为制止俄国势力的扩张,唆使土耳其予以DIZHI。 <br /><br />30圣斯特凡诺条约(圣斯特法诺条约) 1878 <br />Treaty of San Stefano <br />1878年俄土战争结束后,俄国强迫土耳其在圣斯特凡诺签订的和约。1877年4月24日,俄土战争爆发。5月6日英国照会俄国,提出不得封锁苏伊士运河、占领埃及、夺取君士坦丁堡、改变海峡现状,不得向波斯湾推进的强烈要求。继之,英国又与奥匈谈判,企图共同干涉。奥匈因与俄国签订有《布达佩斯条约》,不愿开罪于俄国。同年6月开始,俄军渡过多瑙河,越过巴尔干山脉。1871年1月,俄军直逼君士坦丁堡城下。土耳其被迫于1月31日与俄国签订停战协定。英、奥对海峡出现的新局势极为不满。在英、奥抗议和武力威胁下,俄国只得把军队驻扎在离君士坦丁堡12公里的圣斯特凡诺。1878年3月3日,俄土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条约规定:①俄国取得南高加索的卡尔斯、阿达罕、巴统、巴雅西特等地和比萨拉比亚的南部。②建立大保加利亚公国,其版图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起黑海、西至奥赫里德湖,并包括几乎全部的马其顿。它隶属于土耳其苏丹,由俄军占领2年。③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罗马尼亚获得北多布鲁查,但被迫将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④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自治,由俄、奥监督实行。⑤俄国获得比萨拉比亚西南部以及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巴雅西特。⑥黑海海峡在战时和平时均须对来往于俄国港口的商船开放。⑦土耳其赔款14.1亿卢布,其中大部分以割让上述土地代替。俄国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引起英、奥等国的强烈不满。同年,德、俄、英、奥、法、意、土在柏林举行会议,7月13日签订《柏林条约》以取代《圣斯特凡诺条约》。 <br /><br />31柏林会议 1878 <br />Congress of Berlin (1878) <br />1878年欧洲大国为修改俄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在柏林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878年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引起英、奥的强烈不满。英、奥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大势力,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外交大臣G.安德拉希提议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条约。英国欣然赞同,并以武力胁迫俄国让步。俄国因刚结束战争,内外交困,无力再战,被迫同意参加会议。 <br /> 会前外交活动 1878年 3月底,俄国派Н.П.伊格纳季耶夫去维也纳谈判。安德拉希要求分割大保加利亚,既要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又要在巴尔干西部占有优势,两国未取得一致意见。继之,俄国驻伦敦大使П.А.舒瓦洛夫同英国新任外交大臣R. A. T.索尔兹伯里谈判,1878年5月30日签订英俄密约,俄国允诺缩小保加利亚领土,英国则反对俄国取得比萨拉比亚南部以及巴统、阿达罕、卡尔斯。英俄妥协后,1878年6月4日英国又与土耳其签订防御同盟条约(又称《塞浦路斯条约》),英国愿保护土耳其的亚洲领土,土耳其则同意将塞浦路斯岛交给英国占领和管理。6月6日又签订了《英奥协定》,两国约定不准扩充保加利亚领土至巴尔干山脉以南,而英国则支持奥匈取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些协定为柏林会议铺平了道路。 <br /> 会议召开 1878年 6月13日柏林会议开幕。参加国有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俄国首相兼外交大臣A.M.戈尔恰科夫和副代表舒瓦洛夫、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希、英国首相B.迪斯累里和副代表索尔兹伯里。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伊朗被邀参加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德国为东道国,俾斯麦任会议主席。会上争论最多的是对保加利亚的处置问题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归属问题以及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俄国因被战争削弱,会上又陷于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让步。7月18日与会各国签订了全文共64条的《柏林条约》,以代替《圣斯特凡诺条约》。 <br /> 条约内容 主要是:①保加利亚划为 3部分:马其顿地区仍属土耳其管辖;巴尔干山脉以南建立一个土耳其的自治省,称为东鲁美利亚,该省总督应为基督教徒;保加利亚公国的领土只限于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有权选举自己的王公,但需经苏丹认可和列强同意,并由俄国占领9个月,仍向土耳其纳贡;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仍属土耳其,但奥匈帝国有驻军权和行政管理权;③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但须分担土耳其的债务;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以收回北多布鲁查作为“补偿”;④俄国兼并巴统、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宣布为自由港,作为商业港口;⑤关于海峡问题,重申1856年和1871年各条约规定的原则。 <br />柏林会议的结果,使巴尔干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冲突埋下了祸根。 <br /><br />32德奥同盟 1879 <br />Austro-German Alliance <br />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军事同盟。 <br />普法战争以后,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为孤立和打击FaGuo,力图联合奥匈帝国,拉拢沙皇俄国,阻止法俄接近。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偏袒奥匈和英国,使沙俄失去了战胜土耳其所获得的权益。会后,德国借口检疫禁止俄国牲畜入口,又提高了粮食进口税,使俄国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德俄关系急剧恶化。俾斯麦觉察到法俄接近的迹象,为应付东西两线可能的进攻,选择奥国为伙伴。奥、俄在巴尔干的利益冲突不可调和;俄国对君士坦丁堡所造成的威胁,也把奥国推向德国。1879年秋,俾斯麦开始积极筹备反俄的德奥同盟条约。 9月21日,俾斯麦前往维也纳同奥国首相G.安德拉希谈判。 9月24日签订了关于筹备缔结盟约的初步秘密议定书,规定了结盟的一般原则。10月 7日德国驻奥匈大使劳斯亲王和奥匈外交大臣在维也纳签署了这个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①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②一方遭到第三国(指FaGuo)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如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支持,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③条约的有效期暂定为 5年;④缔约国双方对条约应保守秘密。事实上条约一直存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奥同盟条约成为德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成了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轴心。后来的德奥意三国同盟是德奥同盟的扩大。然而,德奥同盟带来的严重后果则是法俄同盟的成立。德奥同盟条约实际上成了欧洲列强***为两大对峙的军事同盟体系的开端,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因素之一。 <br /><br />33三国同盟 1882 <br />Triple Alliance (1882) <br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德奥结盟后,O.von俾斯麦为进一步孤立FaGuo,又利用法、意两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加盟。1881年FaGuo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FaGuo,便投靠德、奥。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 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①如意大利遭到FaGuo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FaGuo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②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 3国应协同作战。意大利对此附有一个保留条件:如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将不负援助自己盟国的义务。③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守中立。条约有效期5年,1887、1891、1902、1912年4次续订,并增补了一些义务条款。 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这个同盟条约与德奥同盟、三皇同盟同时存在,成为俾斯麦同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国同盟的矛头本是指向俄国和FaGuo,随着德国不断扩张以及英、德矛盾日趋尖锐,意大利感到担心,从1896年起便采取措施,改善了它同FaGuo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 <br /><br />34柏林会议1884-1885 <br />Berlin Conference (1884~1885) <br />帝国主义列强在柏林召开的瓜分非洲的会议。1884年11月15日召开,1885年2月26日结束。英国、FaGuo、德国、比利时、葡萄牙、意大利、奥匈帝国、丹麦、荷兰、俄国、西班牙、瑞典、挪威、土耳其和美国等15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召集者为德国首相O.von俾斯麦(见彩图O.von俾斯麦(右2)出席柏林会议(1878)) 。会议原定议程仅是解决刚果河(今扎伊尔河)流域的归属问题,但实际上是集中讨论和制定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 会上,英、法、德、比等国在刚果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利用列强间的矛盾,施展外交手腕,在会下同各国代表进行紧张的交易,使它们分别同他控制下的“国际非洲协会”签订协定,承认其对刚果盆地的主权,以“刚果自由邦”的名义,正式成为比王的私人领地。另一方面,会议也规定了在刚果盆地实行自由贸易,刚果河自由通航等条款。 柏林会议制定了列强分割非洲领土共同遵守的原则,签订了包括 38条内容的《总决议书》, 规定《总决议书》签字国占领非洲沿岸土地或建立“保护国”时,必须分别通知“本决议书上的签字各国,以便它们必要时提出自己的要求”,同时必须“保证建立足以保护现有各种权利的统治权力,并在必要时,保证遵守规定条件的贸易自由与过境自由”,才能被看作“有效占领”,才会被其他国家确认。《总决议书》宣称:“为了非洲和全世界的最大利益”,各国的商人、传教士及其他方面的代表都能自由进入非洲内地。柏林会议后,列强掀起瓜分非洲领土的狂潮。到1912年,列强已占领非洲96%的土地。非洲被各帝国主义国家基本上瓜分完毕。 <br /><br />35保加利亚危机 1885-1887 <br />Bulgarian crisis <br />因保加利亚统一问题和欧洲列强争夺在保加利亚的势力范围而引起的一场巴尔干政局的危机。1878年柏林会议(1878)后,巴尔干政局仍以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和俄、奥对立为主要特点。1885年9月东鲁美利亚起义,驱逐土耳其行政长官,宣布合并于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大公亚历山大(1879~1886在位)批准了东鲁美利亚的请求。保加利亚公国国内亲俄与反俄势力一直进行着斗争。东鲁美利亚起义由反俄势力领导,因而俄国一反过去赞成该地区与保加利亚合并的主张,谴责亚历山大大公撕毁柏林条约。同时,东鲁美利亚的事态有向保加利亚人占人口半数以上的马其顿蔓延之势,这又引起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惊恐。1885年10月,各有关国家在君士丁堡举行大使级会议。德、奥、法、意支持俄国的方案即由土耳其收复东鲁美利亚,修改该地境内的法律。英国反对,提出由土耳其苏丹任命保加利亚大公为东鲁美利亚行政长官,并使保加利亚保持事实上的统一。斯时塞尔维亚在奥匈的支持下,借口维持巴尔干的均势,向保加利亚索取补偿。1885年11月14日,塞向保宣战,侵入保境。保军反击获胜,追逐塞军,直逼塞京。11月28日,奥匈帝国以奥军参战援塞,威胁保无条件撤出塞境。保被迫接受以恢复战前状态为基础的议和条件。其后,在英国策动下,土耳其与保大公亚历山大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意采取英国的建议,由保大公兼任东鲁美利亚的土耳其行政长官。沙皇虽然不得不同意土、保协定,但对亚历山大大公余恨未消。1886年 8月21日,依靠俄国支持的一部分保加利亚军官废黜了亚历山大大公。此举引起保举国不满。部分军政界人士发动反政变,敦促亚历山大大公复位。沙皇政府反对,扬言要占领保加利亚。9月7日,亚历山大大公被迫弃位出走。1887年7月7日,保议会选出亲奥、德的萨克森-科堡-戈塔的斐迪南(1887~1908在位)为大公,保加利亚危机平息。 俄国在这场国际冲突中遭到失败,丧失了1877~1878年俄土战争后在保加利亚取得的政治优势。奥、德势力在保加利亚站稳了脚跟。整个危机期间,德国表面上持调和立场,但暗中支持奥匈,加深了俄国与奥、德之间的矛盾,促使俄国转而同FaGuo接近。 <br />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27
36地中海协定 1887 <br />Mediterranean Agreements <br />1887年英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以互换照会的形式订立的两次旨在维持地中海现状的协定。意大利和FaGuo争夺北非,奥匈和沙俄争夺巴尔干,而法、俄都是英国在地中海的劲敌。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竭力鼓励英国和意、奥合作,力图把它拉进德、奥、意三国同盟共同对付法、俄。1887年 2月12日,英、意约定维持地中海以及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黑海的现状。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英国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政策。英、意要在共同利益问题上实行全面合作,但“这种合作的性质必须由它们在实行合作时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这意味着,一旦意、法进行战争,英国可不予意大利军事援助。奥匈于同年 3月24日,西班牙于5月4日先后加入该项协定。史称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在保加利亚危机期间,驻君士坦丁堡的英、奥、意 3国大使协议合力支持土耳其抵抗沙俄的侵略。在俾斯麦的推动下。1887年12月12日英、奥缔结协定。4天后,意大利也加入,3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及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DIZHI俄国影响在土耳其的增长。并规定:如果土耳其DIZHI俄国在上述地区的非法举动,3国将立即就应采取的措施取得协议。如果它们认为土耳其串通或纵容俄国的非法举动,就暂时占领土耳其的一些地点,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协定中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由于它坚持行动自由,没有同法、俄发生武装冲突。而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转向法、俄,协定丧失意义。 <br /><br />37巴格达铁路 <br />Baghdad railway <br />起自博斯普鲁斯海峡经巴格达至波斯湾的铁路。19世纪80年代末,德国为争霸世界,推行东进政策,把势力伸入近东,力图修建一条铁路,使之与欧陆铁路相联接,成为一条自汉堡、柏林经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直抵波斯湾的大铁路。这一铁路不仅使德国势力控制土耳其;而且严重威胁高加索、波斯等地区和英属印度。因此,遭到俄、法尤其是英国的反对和阻挠。 1888年,德国从土耳其取得建造由博斯普鲁斯海峡至安卡拉铁路的租让权,并成立德国小亚细亚公司从事修建。1889年公司根据德皇指示,于1893年1月又从土耳其取得延展铁路至科尼亚的租让权。英国强烈反对,德国即以反对英在埃及利益相威胁,英被迫让步。1896年,铁路建成。1903年德国又获得从科尼亚向前延展经巴格达至波斯湾的修建铁路租让权。英、法对此强烈反对,经过复杂谈判,英国仍坚决不同意以科威特为该线的终点。1914年6月15日英、德双方草签格雷-里赫诺夫斯基协定,英国不再阻挠此路的修建,德国也承诺铁路以巴士拉为终点,不再延伸到波斯湾。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未正式签约。巴格达铁路的全线工程拖到1934~1944年才由英、法、土三国分段建成,但此路已不再具有大战前那样的国际政治意义。 <br /><br />38再保险条约 1887 <br />Reinsurance Treaty <br />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为孤立FaGuo,讨好俄国,1887年 6月18日同俄国签订的一项密约。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已经保证奥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一条约又保证俄国的中立,德国因而获得了双重保险,故名。该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FaGuo和奥匈帝国除外)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战争局部化,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双方约定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状并重申在1881年已经同意的原则,即俄、德共同对土耳其苏丹施加压力,不许外国军舰进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在附加的议定书里,俾斯麦同意在俄国采取行动保卫黑海入海口时,德国保证持善意的中立,并给俄国以道义的和外交的支持。这意味着,德国支持俄国占领海峡甚至君士坦丁堡。但是俾斯麦清楚,如果俄国有这种行动,英、奥必然反对。条约有效期为3年。俾斯麦去职后,德国政府拒绝续订。 <br /><br />39法俄同盟 1892 <br />Franco-Russian Alliance <br />FaGuo和俄国为对抗三国同盟于1891~1893年间形成的秘密军事同盟。 FaGuo自普法战争以来长期陷于德国的外交包围中,急需结束这种孤立困境。1887年德、俄关系急剧恶化,沙皇政府购买军火,推销公债,都指靠FaGuo。FaGuo利用俄国这种财政依赖性,促成法、俄结盟。德、俄《再保险条约》的终止,三国同盟条约的再次续订,英国同三国同盟的接近,都迫使沙俄政府向FaGuo靠拢。1891年 8月27日,俄国驻法大使与FaGuo外交部长A.F.J.里博达成一项政治协定,提出法、俄两国中的一方受到侵略威胁时,双方应立即同时采取措施。它为法、俄结盟奠定了基础。 1892年 8月17日,法、俄两国在彼得堡签订军事协定。主要内容:①当FaGuo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或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攻击时,双方都以全部兵力相互支援;②如果三国同盟或其中一国动员兵力,法、俄一经得知,不需任何事先协议,应立即将兵力调到边境;③FaGuo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 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加战斗,迫使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协定原定有效期限与三国同盟相同,但自1899年以后就无限延期,一直存在到1917年。 协定经1893年12月27日和1894年1月4日俄、法互换批准函件开始生效。法俄同盟使欧洲大陆形成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对峙集团,即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 <br /><br />40“光辉孤立” <br />splendid isolation <br />旧译“光荣孤立”。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年,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光辉孤立”一词源于加拿大财政部长G.E.福斯特于1896年 1月在议会上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的演说。英国为维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不愿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以保持行动自由。当欧洲形成德奥意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两个对峙的营垒时,英国的主要竞争者是FaGuo和俄国。虽然它同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订立两个地中海协定,但考虑到保卫德、奥边界安全比防守英吉利海峡抵御FaGuo进攻的任务更为艰巨,所以坚决拒绝参加三国同盟。曾经肩负外交重任16年之久的R.A.T.索尔兹伯里勋爵坚持孤立政策,并引以为荣。 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日益尖税。损害英国威望的事情接连发生:1895年12月美国总统 G.克利夫兰(1885~1889,1893~1897在任)就委内瑞拉和英属圭亚那的疆界争议发表咨文,威胁英国让步;次年1月3日德皇威廉二世电贺德兰士瓦总统P.克留格尔(1825~1904在任)俘获南非的偷袭者。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割地狂潮,俄国占领旅顺,逼使英国舰队从港内撤走。1897年 8月,俄国阴谋组织反英的欧洲大陆同盟。英国在世界事务中陷于孤立。殖民大臣J.张伯伦意识到处境危殆。为了保住英国在华利益,在1898年5月13日的演说中倡议同美国和其他大国订立同盟以阻止俄国扩张。但当时美国正忙于加勒比海事务,无暇他顾。德国也不愿为英国火中取栗。惟日本与英国抱有反俄的共同目标,双方于1902年结成同盟。以后又签订1904年的英法协定和1907年的英俄协定,英国“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遂告结束。 <br /><br />41法绍达冲突(法绍达事件) 1898 <br />Fashoda Incident <br />1898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在苏丹发生的一场战争危机。FaGuo为扩大其在西非、中非的殖民地,积极向东推进。企图从佛得角至索马里建立一横贯非洲并连接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地。英国自1882年占领埃及后,继续向南扩展,企图征服苏丹,并把英属南、北非殖民地连接起来。1898年7月,由J.马尔尚上尉率领的一支法军占领了尼罗河上游苏丹的法绍达(1904年改名科多克)。同年 9月,H.H.基钦纳率领的英军也抵达法绍达。英国要求马尔尚撤出法军,遭拒绝,两国关系紧张,几乎导致战争。最后,FaGuo由于没准备好同英国在海外作战,又担心同英国冲突会削弱FaGuo在欧洲大陆上的地位,特别是担心德国乘机再次进攻FaGuo,便作了让步。1898年11月3日,FaGuo政府命令马尔尚从法绍达撤退。1899年3月21日,英、法两国达成协议,基本上以乍得湖、刚果河和尼罗河流域为双方殖民势力范围的分界线,FaGuo放弃对尼罗河上游地区的领土要求,承认英国在苏丹的统治权。作为补偿,FaGuo取得乍得湖流域和瓦达依。法绍达冲突的和平解决为后来英、法两国在1904年进一步妥协和接近、共同对付德国开辟了道路。 <br /><br />42美西战争 1898 <br />Spanish-American War <br />美国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而发动的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最早的帝国主义战争(1898年4~8月)。19世纪最后30年间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取得廉价原料和新的投资场所,走上向外侵略扩张和争取世界霸权的道路。 <br />起因 在美国对外扩张的目标中,古巴具有突出的地位。美国在古巴的投资达5000万美元,控制蔗糖、采矿等重要经济部门。美古贸易总额每年约 1亿美元,超过西班牙与古巴之间的贸易额。此外,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美国还想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并以此作为据点,参与掠夺中国。 1895年 2月古巴爆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大起义。西班牙殖民当局进行血腥镇压,在古巴建立集中营制度,残酷****起义者和无辜百姓,但未能扑灭起义。这些暴行受到美国人民的谴责。美国的扩张主义者乘机制造舆论,加强战争宣传。 1898年2月8日,《新闻报》刊载西班牙驻美公使 D.德洛梅的一封私人信件。他把美国总统W.麦金利(1897~1901在任)说成是一个“软弱而哗众取宠的人”。美国舆论哗然,导致德洛梅的去职。紧接着,派往哈瓦那保护侨民的美舰“缅因”号于2月15日在该港爆炸沉没。这一事件为正在煽动战争狂热的美国资产阶级报刊提供极好的借口。它们提出记住“缅因”号的口号,要求“惩罚”西班牙。 3月27日,美国通过驻西班牙公使提出要求西班牙在古巴停火和取消集中营法等条件。西班牙为了避免对美作战,在 4月上旬基本上接受美国的要求。但麦金利对西班牙作战的方针已定,仍于4月25日正式宣战。 <br />过程 5月1日,美国亚洲舰队在马尼拉湾内摧毁西班牙舰队,并占领马尼拉。6月在古巴登陆。7月3日,另一支西班牙舰队又在古巴圣地亚哥港外,与美国舰队的交战中,全军覆没。美军占领了圣地亚哥,接着又占领西属波多黎各。西班牙在古巴和菲律宾的地面部队,分别受到当地起义队伍的沉重打击。西班牙被迫通过FaGuo驻美大使乞和。两国在8月12日签订停火协议。停火前,美国陆军已经在古巴和波多黎各登陆(见彩图美西战争-瓜西马尔战役(1898年6月24日))。 8月13日,美军又在马尼拉登陆。1898年10月 1日,美西两国开始在巴黎举行和谈,12月10日签订《巴黎和约》。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取得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还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取得菲律宾宗主权;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在古巴政府建立前由美国占领,但战后美国并不撤军,并于1901年迫使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规定古巴未经美国允许,不得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借款。美国有权在古巴修建军港,租借煤站及军事基地等。美西战争进行期间,美国乘机兼并夏威夷群岛,并占领具有军事价值的威克岛。 <br />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大大加强了它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远东地区的军事和政治经济地位,为进一步扩大对拉丁美洲和中国的侵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r /> 参考书目:杨生茂、冯承柏等编:《美西战争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1。 <br /><br />43大棒政策 <br />Big Stick Policy <br />美国第26届总统T.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内(1901~1909)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20世纪初,美国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罗斯福根据A.T.马汉的制海权理论,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听命于美国。 在大棒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凭借武力,多次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1903年,罗斯福参与策划并出动海军支持巴拿马政变。1904年,美国又出动军舰,迫使多米尼加共和国将一切关税交给美国管理。美国推行大棒政策的地区,并不限于拉丁美洲。在解决阿拉斯加与加拿大的边界纠纷中,美国也对英国和加拿大施加压力。1904年,一名美国公民在摩洛哥被捕,美国政府立即出动军舰,并发出最后通牒,迫使摩洛哥释放被捕者。 罗斯福一再出动武装力量,肆意干涉他国的作法,激起拉丁美洲各国的强烈反对,也引起本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 <br /><br />44金元外交 <br />Dollar Diplomacy <br />美国从W.H.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1909~1913)开始执行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 T.罗斯福总统推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故塔夫脱和国务卿P.C.诺克斯鼓吹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诺克斯则提出“每个外交官都是推销员”的口号。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他们认为海外投资可以帮助美国实现向外扩张的目标。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 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区各国,美国银行家还挤入国际银行团,参加对中国湖广铁路的贷款计划,并积极策划扩大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投资和经济渗透。由于这种使弱小民族沦为美国的附属国的政策具有一定的欺骗性,继塔夫脱之后担任总统的T.W.威尔逊也继续推行这项政策。此后美国政府经常实行金元加实力的政策,直至1934年才稍有改变。 <br /><br />45英布战争(南非战争、布尔战争)1899 <br />Anglo-Boer War <br />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称南非战争或布尔战争。 <br />战争起因 19世纪下半叶,在南非班图人世代居住的奥兰治和德兰士瓦,先后发现了蕴藏量十分丰富的金刚石矿和金矿。欧洲移民大批涌入,开矿寻宝。几年内德兰士瓦采金量占世界采金量的21.2%。英国垄断资本家C.J.罗得斯收买矿权,建立矿业公司,垄断了金刚石和部分黄金的生产。德国也逐渐在布尔人治地内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英、德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金矿资本家的怂恿下,英国政府为控制所有矿区,力图占领德兰士瓦,兼并布尔人治地。布尔人为维护其利益,靠拢德国,对抗英国。19世纪末,英国工业家与布尔农场主的利益冲突已发展到无法调和的地步。英布双方为铁路运费、关税等问题几次举行谈判,最终破裂。争端表面上集中在德兰士瓦境内英国移民的选举权问题上。布尔人积极备战,修筑工事,向德国购买大批新式武器。英国从本国各地区调兵,向南非集结。1898~1899年,英国先后取得德、法、葡诸国在英布冲突时保持中立的允诺,使布尔人陷于外交孤立。1899年10月9日布尔人向英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停止军事调动。英国拒绝。10月11日战争爆发。 <br />战争过程 英国先后动员了44万军队,布尔人有8.8万人参战。英国运到南非的军事武器装备共达13.74亿吨,动用了1027艘舰船。非洲人对这场白人战争交战者的任何一方都不予支持。战争进程分3个阶段: 第1阶段:1899年10月至1900年1月。战争初期,布尔人采取攻势,主力伸向东南,占领纳塔尔北部,包围莱迪史密斯。另一支西向切断英国铁路干线,包围金伯利和马弗京两城。12月,在科伦索、斯托姆贝赫和马格斯方丹3条战线上,布尔军击退了英军解围部队的进攻。英军损失惨重。但到年底,布尔军进攻已失去了势头,转而采取分兵围攻城市,分散了兵力。致使主力未能直捣东部沿海和德班港。在初期军事胜利的形势下,布尔人制定了“伟大的布尔非洲”的计划,企图把开普、纳塔尔、贝专纳兰、罗得西亚等非洲居民占绝大多数的地区并入其统治范围。 第2阶段:1900年2月至1900年9月。连遭挫折的英军更换主帅,援军源源开到,总数增至18万人。英军集结于奥兰治河以北,分东、北两路突入布尔人心脏地区。1900年2月前后解救了陷于重围的城市,3月转入攻势,占领布隆方丹、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等城市。纪律松懈的布尔军队纷纷自行解散回家,守卫自己农场。9月,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克鲁格流亡欧洲。英国宣布吞并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但是,英国同布尔人的战争并未结束。 第3阶段:1900年9月至1902年5月。布尔军退出城市后,分成小股部队进行游击战,切断铁路交通,掠取英军给养,歼灭小股英军,骚扰市郊,甚至远袭开普中心区。英军为了应付到处袭击的布尔人游击队,疲于奔命、伤亡重大。 <br />战争延续了2年7个月。英军消耗战费2.5亿镑,死亡21942人;布尔人死于战场3990人,死于集中营27927人。在英军的优势面前,布尔人为了维护他们对非洲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被迫同英国妥协。 战争结束 和平谈判从1902年2月开始,持续了3个月,布尔人答应停止军事抵抗,交出全部武器,承认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并入英帝国。英国则保证:战后的军事管制将尽速由民政代替,只要情况许可,就将成立导向自治的代议机构;在实行自治以前不给予非洲人选举权,即使将来授予他们选举权,也严加限制,以保证白人的绝对优势。英国政府将支付300万英镑用来恢复布尔人的家园。1902年5月31日,和约由双方代表在弗里尼欣签字。英国攫取了蕴藏大量黄金和金刚石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领土。布尔人得到了英国给予的关于继续维持他们压迫剥削非洲人的地位的保证。 <br /> 参考书目 <br /> J. Meintjes, The Anglo Boer War 1899~1902: Pictorial History, Macdonald and Jane's, London, 1976. <br /> P.Warwrick, ed.,The South African War,Longman,London,1980. <br />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29
46海牙和平会议 1899、1907 <br />Hague Peace Conferences <br />1899年和1907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两次国际和平会议。又称海牙会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展开了军备竞赛,其中尤以英、德两国之间的竞争最为激烈。俄国因国内财政拮据、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在大国争霸中感到力不从心。为了赢得时间,限制对手,1898年 8月24日俄皇尼古拉二世(1894~1917在位)建议在海牙召开和平会议,并邀欧、亚及北美各独立国家参加。各国对沙俄的和平倡议虽持怀疑态度,但为了实现各自的外交目的,都没有表示拒绝。 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1899年5月18日~7月29日)参加会议的有中、俄、英、法、美、日等26国。由于德国及其他国家的反对,无论裁减军备或限制军备都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会议签订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陆战法规与惯例公约》和《日内瓦公约诸原则适用于海战的公约》 3个公约。规定在海牙设立一个永久的仲裁法庭,以处理国际间的争执。至于争执案件是否交付仲裁法庭审判,其权操在各个国家的手里。会议还通过了限制战争行动手段的 3项宣言:① 5年内禁止从气球上或借助于其他类似的新方法投掷炸弹和爆炸物的宣言;②禁止使用专门用来施放窒息瓦斯和毒瓦斯炸弹的宣言;③禁止使用在人体内易爆或易崩子弹的宣言。 会后,帝国主义国家军备竞赛愈演愈烈,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连绵不断。在两大军事集团斗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美国总统T.罗斯福建议,由尼古拉二世出面再次召集和平会议。 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1907年6月15日~10月18日)44个国家参加,除第1次与会国(因挪威已与瑞典分立,共27国)外,还有17个中南美国家。会议议程与第1次会议基本相同。关于限制军备问题的讨论无进展。重新审定了1899年的 3个公约,通过了有关中立问题、海战法规等10项新公约。在国际文献中是按以下次序排列的: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②《限制用兵力索债公约》;③《关于战争开端的公约》;④《陆战法规与惯例公约》;⑤《陆战时中立国及其公民的权利义务公约》;⑥《关于战争开始时敌国商船地位的公约》;⑦《关于商船改充战船的公约》;⑧《敷设自动水雷公约》;⑨《战时海军轰击公约》;⑩《日内瓦公约诸原则适用于海战的公约》;□《海战时限制行使捕获权的公约》;□《关于设立国际捕获物法庭公约》;□《海战时中立国权利义务公约》。这些公约,除第12项外,是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承认的有效的国际法文献。会议还通过了几个宣言、决议和8年后召开第3次和平会议的建议(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项建议未能实现)。 两次海牙会议所通过的13项公约和文件,总称《海牙公约》或称《海牙法规》。海牙会议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和方法称为海牙体系。 <br /> 参考书目 <br /> Higgins, Alexander,The Hague Peace Confere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England,1909. <br /><br />47英日同盟 1902 <br />Anglo-Japanese Alliance <br />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 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 5年。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 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重申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应提供军事援助。1911年签订第3个同盟条约。1921年12月13日宣告失效。 <br /><br />48摩洛哥危机 <br />Moroccan crises <br />20世纪初期,法、德两国为争夺摩洛哥所引起的战争危机。摩洛哥北临地中海,西接大西洋。它的重要港口丹吉尔扼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的要地。进入20世纪以来,FaGuo迅速向摩洛哥扩张势力,大肆进行经济渗透,控制摩洛哥财政,并同西班牙划分在摩洛哥的势力范围,与德国发生冲突,导致两次国际危机。 <br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5~1906) 1904年4月英法签订协定(见三国协约),FaGuo承诺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则承认摩洛哥是FaGuo的势力范围。但这侵犯了德国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1905年 2月,FaGuo要求摩洛哥苏丹在FaGuo监督下进行“改革”,企图使摩成为FaGuo的“保护国”。德国立即进行抗衡,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城市丹吉尔,宣称德国要维护摩洛哥的独立,列强在摩洛哥的地位绝对平等。接着德国宰相B.H.M.K.von 比洛向参加1880年《马德里条约》的所有国家建议,把摩洛哥问题提交国际会议讨论。《马德里条约》规定,所有外国及其公民在摩洛哥所享有的通商权利和其他权利均应一律平等。德国给FaGuo的照会以战争相威胁,FaGuo外长T.德尔卡塞采取强硬态度,并得到英国的支持。局势顿形紧张。6月6日,FaGuo内阁会议发生激烈争论,德尔卡塞被迫辞职,总理M.鲁维埃兼任外长,同德国继续谈判,7月8日达成协议,双方同意召开《马德里条约》参加国的国际会议讨论摩洛哥问题,即1906年 1月召开的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由于英、俄支持FaGuo,会议结束时签订了有利于FaGuo的条约。承认摩洛哥独立,但又承认FaGuo和西班牙对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 <br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后,FaGuo加紧了对摩洛哥的控制。1907年3月,FaGuo占领东摩洛哥的乌季达;5月又在卡萨布兰卡强行登陆。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苏丹和FaGuo侵略者的人民起义。5月,FaGuo乘机以保护侨民为由,占领非斯及其他城市。同月,德国向FaGuo要求分割一部分法属非洲殖民地给德国作为补偿。7月1日,又借口保护德国商人的生命财产,派遣炮舰“豹”号开往摩洛哥大西洋岸的港口阿加迪尔。史家称这次战争危机为“豹的跳跃”。德国的行动震惊了世界。英国认为德国军舰停泊在阿加迪尔是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威胁。7月21日,英财政大臣D.劳合?乔治发表了暗示英国不惜因摩洛哥问题与德国一战的演说,并进行相应的海军作战动员。面对英国的强硬态度,同时又适值国内发生金融危机,德国被迫退让,与FaGuo就较小规模的补偿问题进行谈判。11月4日,法、德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受FaGuo保护,FaGuo则给予德国一部分法属刚果领土作为补偿。1912年3月法、摩签订《非斯条约》使摩洛哥沦为FaGuo的保护国。 <br /><br />49阿尔赫西拉斯会议(阿尔黑西拉斯会议) 1906 <br />Algeciras Conference <br />1906年1月16日~4月7日,欧洲列强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尔赫西拉斯举行的谋求平息德、法两国关于摩洛哥冲突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德、法、美、西、意、奥、俄、荷、比、葡、瑞(典)和摩洛哥13国代表。德国要求各国在摩洛哥享有的权益绝对平等,反对FaGuo把摩洛哥变为自己的“保护国”。 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两个。一是摩洛哥警察权问题。德国主张设立国际机构管理摩洛哥警察,FaGuo要求由它管理或至多由它和西班牙共同管理。二是对摩洛哥银行实行监督问题。德国要求列强在该银行中拥有相等的股份。FaGuo同意摩洛哥银行国际化,但要求在银行的固定资本中拥有比其他国家略多一些的股权。会上,出于各自的利益,英国支持FaGuo。俄国急需FaGuo的贷款,劝告德国对FaGuo让步。美国着眼于欧洲的均势,也倾向支持FaGuo的立场。西班牙和意大利对FaGuo已有许诺在先,其他与会国则以多数国家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奥匈帝国是支持德国的唯一国家。德国陷于孤立。 4月7日,会议通过《最后议定书》,共123条,声称承认摩洛哥独立,但规定:摩洛哥的警察组织和治安权力交由FaGuo和西班牙管理;对摩洛哥财政实行国际监督。由与会的几个大国提供资金,成立国家银行,FaGuo占较多股份,业务活动受FaGuo法律的管辖;外侨可以购置土地,从事商业、采矿等活动;关税由一名政府代表、一名外国代表和一名国家银行代表组成的常设委员会管理。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欧洲几个大国以牺牲摩洛哥主权为代价,推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一次交易(见摩洛哥危机)。 <br /><br />50日俄战争 1904 <br />Russo-Japanese War <br />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权益进行的以中国东北为主要战场的帝国主义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 俄国把扩张矛头指向中国东北和朝鲜。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由于条约规定割让的领土中有中国辽东半岛,致使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受阻。1895年4月,俄国联合FaGuo、德国进行“三国干涉”,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不久辽东半岛落入俄国之手。1900年,俄国乘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并乘机加紧向朝鲜渗透,引起英国、美国的不安。1902年 1月,英国与日本缔结《日英同盟条约》以对抗俄国。美国亦积极支持日本DIZHI俄国,使俄日矛盾进一步激化。日本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它登上近代世界历史舞台时,世界市场已被瓜分殆尽。于是日本急于采用军事扩张手段进行殖民地掠夺,并逐渐形成向亚洲大陆扩张的“大陆政策”。“三国干涉”使日本向大陆扩张受挫。日本以“卧薪尝胆”为口号,制订了十年扩军计划,决心与俄国一战。至1903年前后,日本扩军计划基本完成,并取得了英、美的支持,从而坚定了对俄开战的决心。此时,俄国宫廷中以A.M.别佐布拉佐夫为首的冒险主义集团掌握实权,主张对远东采取强硬政策;俄国还自恃有FaGuo的支持。于是,日俄爆发战争已不可避免。 日俄战争首山堡战斗中死伤的日军官兵 1904年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派遣海军偷袭旅顺口的俄国舰队,陆军先遣队在朝鲜仁川登陆。 9日俄国对日宣战。10日日本对俄正式宣战。 4月下旬,日军渡过鸭绿江。 5月,在辽东半岛登陆的日军占领金州,围困旅顺口。 8月下旬,日俄陆军在辽阳会战,俄军大败,日军占领辽阳,双方隔沙河对峙。这时,驻旅顺口的俄国舰队企图突围,转移至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 8月10日双方舰队在黄海激战,俄方惨败。1905年1月2日,日军攻陷旅顺口。 3月,日俄陆军在奉天(今沈阳)附近决战,日军获胜。此后双方在昌图与四平间对峙。5月27日,俄国从欧洲增派的第二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驶抵对马海峡,双方海军展开决战。28日俄国舰队在日本海被全歼。6月初,美国向日俄双方提出议和建议。8月10日,日本的小村寿太郎和俄国的С.□.维特全权代表本国在美国朴次茅斯举行和谈。9月5日双方代表在《朴次茅斯和约》上签字。根据和约,日本获得库页岛南部并取得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及其支线的管辖权,并攫取了对朝鲜的实际控制权。 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进行的侵犯中国主权的非正义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的灾难。对此清政府竟然宣布把辽河以东划为“交战区”,而自称是处于“局外中立”的地位,并在日本压力下,承认了侵略者的无理要求,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埋下祸根。日俄战后,日本加紧对朝鲜实行殖民侵略,1910年吞并了朝鲜。战败的沙皇俄国危机重重,终于导致1905年革命的爆发。 <br /><br />51三国协约 1907 <br />Triple Entente <br />英国、FaGuo、俄国为对抗三国同盟,通过1904~1907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结成的一个帝国主义集团。 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实力高速膨胀的德国,要同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分享“阳光下的地盘”。拥有强大陆军的德国又在大力扩充海军,使英国对帝国的安全非常担心。英布战争发生后,英国放弃传统的“光辉孤立”政策,逐步同FaGuo接近。法、德之间的矛盾也促使FaGuo向英国靠拢。 1903年春,英王爱德华七世访法,是英、法亲善的开端。7月,FaGuo总统□.-F.卢贝回访,两国外长开始谈判,其目的是解决造成两国对立的殖民地问题。1904年4月8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菲茨莫里斯和FaGuo驻英大使 P.-P.康邦在伦敦签订一项瓜分殖民地的协约。其主要内容:①FaGuo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FaGuo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②划定两国在暹罗(今泰国)的势力范围;以湄公河为界,西半部为英国势力范围,东半部为FaGuo势力范围;③FaGuo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鱼权,英国让给FaGuo西非一些殖民地。秘密条款规定,双方政府之一如为“情势所迫”,也可变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现状。但自由贸易、自由通行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禁止设防等原则仍继续维持。一旦摩洛哥苏丹政权终止,其一部分领土,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让给西班牙。由此,英、法之间所谓的“衷心协约”(协约国由此得名)即告建立。 英、法协约签订后,英、俄也开始接近,英、俄在近东、中亚和远东地区都有利益冲突,但这时英、德矛盾的发展已超过英、俄矛盾;俄国与德奥在近东和巴尔干地区的矛盾也超过了俄、英的矛盾。1907年 8月31日,俄国外交大臣А.П.伊兹沃利斯基和英国驻俄大使H.尼科尔森在彼得堡签订了分割殖民地的协定。主要内容:①划定波斯(今伊朗)东南部为英国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势力范围,两者之间的地区为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②俄国承认阿富□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管阿富□的外交。英国则声明不变更这个国家的政治地位;③尊重西藏的领土完整,不得干涉它的内政,只可经过中国政府中介与它进行交涉,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协定关于西藏的条款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 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加上法俄同盟,组成了“三国协约”或“协约国”。与三国同盟不同,三个协约国没有签订一项共同条约,只有俄、法两国是负有军事义务的同盟国,而英国却拒绝承担军事义务。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1882)双方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战中,协约国也就成了反对德国及其同盟者的国家的共同名称。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曾以协约国的名义, 3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随着协约国之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br /><br />52波斯尼亚危机 1908 <br />Bosnian crisis <br />1908年,由于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引起的一次国际冲突。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俄等帝国主义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尖锐矛盾。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居民大部分是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1878年《柏林条约》规定:这两省由奥匈帝国代管,但名义上仍属土耳其。20世纪初,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奥匈帝国企图吞并这两省,作为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基地。1908年,土耳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独*统治,国内局势动荡。奥匈帝国乘机拉拢俄国共同瓜分土耳其的属地。俄国也想乘机修改黑海海峡制度,以便推行它的南下政策。1908年9月15日,奥国外交大臣A.L.von埃伦塔尔与俄国外交大臣A.П.伊兹沃利斯基在布赫劳城举行会谈,双方达成秘密协定。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黑两省,奥匈帝国则支持俄国召开国际会议修改《柏林条约》,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会后,伊兹沃利斯基前往欧洲各国游说,争取英、法等国对俄国计划的支持。正当伊兹沃利斯基在FaGuo谈判时,10月 7日,奥匈帝国正式宣布将波、黑两省并入自己的版图。俄国因自己的目的还未达到,便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并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解决争端。 奥匈帝国的兼并行径激起了南部斯拉夫人的愤慨。波、黑两省人民也反对奥匈帝国的统治和奴役,强烈要求与塞尔维亚合并。塞尔维亚政府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并开始军事动员,同时向俄国求援。奥匈依仗德国的支持,拒绝召开国际会议,并在奥、塞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威胁。1909年 2月,亲德的土耳其政府在德国影响下,与奥匈签订协定,以250万英镑的代价放弃了波、黑两省名义上的主权,这使德、奥态度更趋强硬。3月,德国向俄国发出威胁性照会:要求俄国促使塞尔维亚承认奥匈帝国兼并两省的既成事实;如俄国继续支持塞尔维亚,德、奥将对俄作战。俄国被迫让步,并对塞尔维亚施加压力,强迫其放弃反奥战争的动员和停止一切反奥行动。3月31日塞政府被迫声明取消抗议,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趋于平息。波斯尼亚危机使沙俄与德、奥以及塞、奥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它加剧了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库。 <br /><br />53卡塔赫纳协定 1907、1913 <br />Conventions of Cartagena <br />1907年和1913年西班牙、英国和FaGuo为维持地中海和大西洋区域现状而达成的两次协定。1904年10月,西班牙同FaGuo签订关于划分摩洛哥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1907年1月,又与英、法拟定一项协定草案。4月8~18日,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1886~1931在位)和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1901~1910在位)在西班牙的卡塔赫纳会晤确定了该协定的最后原则。5月16日,FaGuo外交部长S.J.M.毕盛同西班牙驻法大使、英国外交大臣E.格雷爵士同西班牙驻英大使交换内容相同的宣言,达成最后协定。协定规定:缔约国应维持地中海区域和靠近欧非两洲海岸的大西洋部分区域的领土现状;一旦发生改变该区域现状的情势,缔约国应采取共同措施。俄国对协定表示欢迎,德国十分不满,因德国想瓜分摩洛哥,并对西属几内亚和费尔南多波岛发生兴趣。面对德国的威胁,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于1913年 5月同FaGuo总统R.普恩加莱在卡塔赫纳会晤,通过了《第二次卡塔赫纳宣言》,表示赞同原有协定的合作原则,并保证维持大西洋、地中海和摩洛哥的现状。因该协定规定的义务不甚明确,西班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得以宣布中立,而实际上采取了亲德立场。 <br /><br />54《彼得堡宣言》 <br />PeterS*ur□ Manifesto <br />1908年俄国、德国、丹麦、瑞典四国代表签署的为维持波罗的海区域现状的宣言。俄国和德国曾在1907年10月29日签订维持波罗的海现状的《彼得堡议定书》,并同意和瑞典、丹麦缔结关于该两国领土不可侵犯的条约。德国还声明:将不认为俄国拒绝履行关于奥兰群岛不设防的1856年《巴黎和约》是破坏现状的行为。后来德国企图把瑞典拉入三国同盟(1882),便于其在战时占领丹麦,以巩固其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地位。这一图谋引起俄、英的关注和沿岸国的不安。1908年4月23日,由俄国、德国、丹麦、瑞典四国签订了《彼得堡宣言》,声称:签字国确保本国在波罗的海区域的陆地和岛屿的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并同意如该区域现状受到威胁时,立即就维持现状所必需的措施进行磋商。同一天,德国又同美国、FaGuo、荷兰、瑞典、丹麦等国代表就维持北海区域领土现状问题签订了《柏林宣言》。这两个宣言暂时缓和了北欧地区矛盾的尖锐程度。 <br /><br />55巴尔干战争 1912-1913 <br />Balkan Wars <br />1912~1913年间为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而发生的两次战争。 <br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10~1913.5) 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的战争。20世纪初,巴尔干各族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意土战争(1911~1912)期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巴尔干同盟,1912年10月9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向土宣战,17、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先后参战。保军进攻色雷斯,在东部战场与土军战斗中部战场(马其顿北部)主要是塞、土两军角逐,西南战场(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南部)则是希、门、塞三国联军与土军抗衡。土军三面受敌,节节败退。10月底保军逼近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至11月中旬,土耳其的巴尔干属地只剩君士坦丁堡、盖利博卢半岛、亚得里亚堡(今埃迪尔内)、亚尼纳、斯库台五处。11月初,土耳其请求欧洲列强调停,并于12月 3日与保、塞、门三国签订休战协定。在欧洲列强斡旋下,1912年12月16日土耳其与四交战国在伦敦议和谈判。会上争执最激烈的是土耳其欧洲领土的边界问题,土耳其拒绝割让亚得里亚堡和爱琴海岛屿。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国内发生政变,新政府在德国的支持下,态度强硬,和谈破裂。2月3日,战事再起。3月 5日,希军攻克亚尼纳。3月26日,保、塞联军攻陷亚得里亚堡。4月22日,斯库台土军投降。土耳其再次求和。 5月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四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埃内兹至黑海的米迪耶一线以西的土耳其欧陆属地(阿尔巴尼亚除外)和克里特岛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国家;阿尔巴尼亚独立,但须受俄、英、法、德、奥、意六大国监督;爱琴海诸岛问题则由德、奥、英、俄四国处理。 <br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6~1913.8) 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的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巴尔干同盟诸国统治集团扩张欲望增长。塞尔维亚由于未得到通往亚得里亚海出海口,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亚划出马其顿的一部分作为补偿;希腊则要求领有马其顿的南部和西色雷斯。未参加同盟的罗马尼亚则要求占有南多布罗加。这些争吵因协约国和同盟国两个帝国主义集团插手其间,益形激烈。1913年6月1日,塞、希秘密订立反保同盟,罗马尼亚旋即加入。6月29日,保对塞、希发动突然攻击,遭到猛烈抵抗。罗立即向南进军,土耳其欲乘机收复失地,于7月16日向保加利亚发动进攻。保加利亚四面受敌,不断受挫,至7月29日力屈乞和。7月30日,交战双方在布加勒斯特召开和会,8月10日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依约,塞取得马其顿的大部,希取得马其顿南部(包括萨洛尼卡)、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岛,罗取得南多布罗加,土收回东色雷斯和亚得里亚堡,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也有扩充。战后,巴尔干诸国的组合发生变化。原先的反土同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两个集团:一方是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另一方是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这两个集团的背后各由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1882)的势力操纵着。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这就加深了塞与奥匈帝国的矛盾,终于使巴尔干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br />参考书目 S.B.费伊著,于熙俭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商务印书馆,北京,1959。(S.B.Fay,The Origins ofthe World War I,2nded., New York,1956.) 张联芳、王延生:“两次巴尔干战争”,《外国历史大事集》(第4分册),重庆出版社,1986. <br />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33
56巴尔干同盟 1912
<br>Balkan League
<br>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为反对土耳其而建立的政治军事联盟。自14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各民族长期受土耳其封建贵族的统治和压迫,经过长期的斗争,到19世纪,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获得独立或自治,但仍有一部分土地和人民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下。20世纪初,巴尔干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日益高涨。1911年意土战争的爆发,加速了巴尔干各国建立反土联盟的步伐。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经过多次谈判,于1912年3月13日签订了《塞保同盟条约》,双方互相保证各自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如其中一方遭到他国侵犯时,另一方应全力予以支援;双方还约定,当任何大国(暗指奥地利)企图兼并巴尔干领土时,双方应以全部武装力量彼此援助。同年 5月29日,保、希两国签订了《希保防御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当土耳其攻击缔约国的一方领土或者破坏根据条约或国际法基本原则所享有的权利时,双方以它们的一切武装力量彼此帮助。9月,门的内哥罗和塞、保也达成共同对土作战的协议。至此,以保加利亚为核心的巴尔干同盟遂告形成。这个联盟的目的是使巴尔干各国以及整个巴尔干半岛摆脱土耳其的统治,反对大国对巴尔干的兼并。在同盟的形成过程中,俄、英、法等国企图利用同盟达到自己的扩张目的。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同盟各国联合对敌,取得了反土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长期的封建统治,但在反土战争胜利后,同盟各国因争夺领土,爆发了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致使同盟瓦解。\r<br>
<br>57伦敦条约
<br>Treaty of London 见巴尔干战争。\r<br>
<br>58布加勒斯特条约\r<br>Treaty of Bucharest 见巴尔干战争。\r<br>
<br>59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
<br>First World War
<br>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见彩图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br> 大战的根源和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经济和政治根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1900年世界钢铁产量比1870年增长54倍,铁路总长度增加近3倍,石油产量增加1.5倍。世界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重工业超过轻工业占主导地位。化学、电力、石油、汽车等新的重工业部门相继出现。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已达到很高程度,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已在经济中占支配地位。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相互融合,形成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势力。各国金融寡头凭借雄厚的资本力量,实际上成为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各国政府代表金融资本集团利益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掠夺他国财富,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各资本主义强国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到1900年,非洲大陆90.4%的地区,亚洲56.6%的地区,美洲27.2%的地区以及澳洲全部都已沦为英、俄、法、德等国的殖民地,世界领土被瓜分殆尽。但帝国主义列强占有的殖民地很不均衡。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去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1914年,英国占有殖民地的总面积约3350万平方公里,为英国本土面积的 110倍。沙皇俄国霸占的殖民地领土面积达174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英国居第 2位。FaGuo拥有106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是世界第 3号殖民帝国。德国、美国、日本3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还没有殖民地,到1914年,德国的殖民地面积只有290万平方公里,美国和日本各有30万平方公里。然而,德、美、日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国家的实力却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英、法、俄几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德、美、日不满意这种状况,要求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1898~1905年间连续发生的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和日俄战争,就是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最初几次帝国主义战争。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为了转嫁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扩军备战,企图以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解决国内危机。
<br>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与法、英,俄国与奥匈矛盾加剧。德国在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打败FaGuo,迅速发展为欧洲强国。德国担心FaGuo报复,极力拉拢俄国和奥匈帝国,孤立FaGuo。1873年,德、奥、俄3国建立三皇同盟。1877年俄土战争后,俄国在巴尔干的影响加强,引起德、奥、英不满。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于1878年主持召开 柏林会议,使俄国在巴尔干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引起俄国对德国的怨恨。三皇同盟破裂。1879年,德国进一步与奥匈接近,正式订立军事盟约。1882年FaGuo与意大利在北非扩张中发生矛盾,德国趁机支持并拉拢意大利。同年5月20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建立后,俄、德两国在贸易上的竞争加剧,俄、奥两国在巴尔干的矛盾日益尖锐,促使俄、法两国接近。1891~1894年法、俄订立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建立。英国长期奉行均势外交方针,避免直接卷入欧洲大陆的冲突。到20世纪初,由于德国的崛起威胁到英国在中近东、非洲、远东的殖民地和海上的霸权地位,英国终于放弃“光辉孤立”政策。1902年英国同日本签订盟约(见英日同盟),企图利用日本对付法、俄两国,以保护自己的远东利益。1904年英、法签订协定,承认各自的势力范围,英法协约关系建立。1907年《英俄协定》签订(见三国协约)。从此,以德、奥匈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主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这是帝国主义国家准备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
<br>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各国加紧扩军备战步伐。在军备竞赛中,德国走在最前列。1893~1913年,德国国会多次通过扩充陆军、制造新式野炮、枪械和扩建海军新型舰艇的法案,使德国陆军和海军舰艇数量增加一倍多。军费开支1879年为4.3亿马克,1913年增加到21亿马克。1905年,德军总参谋长A.von施利芬主持制定了对法、俄作战的计划,称“施利芬计划”。其战略主导思想是: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应集中优势兵力,用速决战方法先击败FaGuo,然后回师东进,击溃俄国,以摆脱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局面。奥匈帝国追随德国也加紧扩充军备,并制定对俄国和塞尔维亚作战的军事计划。英国为了保持其海上霸主地位加速建设海军。1906年,英国第一艘1.8万吨级巨型装甲舰“无畏”号下水。随后英、德两国展开制造无畏舰的竞赛。在扩建海军的同时,英国也扩充陆军,建立一支10万人的远征军部队,准备开赴欧洲作战。英国军费开支从1898~1913年增加1倍,总数达8600万英镑。FaGuo也多次通过军事法案,制造75毫米新式野炮装备陆军,1913年其常备军扩充到80万人,1914年军费开支增加到15亿法郎,占FaGuo全部国家预算的38%。沙皇俄国政府从1910年起也加紧整编军队,扩建海军。1913年,现役军人达130万人,同时加速修建通往德国的战略铁路和海军建设。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使得战争危险日益增加。由于各国人民反战运动不断加强,帝国主义各国不得不表面提出讨论和平和限制军备,以欺骗人民。1899、1907年举行两次海牙和平会议。但会议所订公约对防止战争毫无效用。
<br>局部战争 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国际危机,并引起局部战争。地中海沿岸和巴尔干地区是英、法、俄同德、奥进行争夺的焦点。1905和1911年,德、法两国为争夺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咽喉要地,引起两次摩洛哥危机。1908~1909年,俄、奥、德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战略要地而引起波斯尼亚危机。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反对。1900年以后,意大利逐渐靠近FaGuo,企图在德、法之间左右逢源,从中得益。1911~1912年,意大利在法、俄默许下,出兵侵占土耳其所属的北非的黎波里,发生了意土战争。1912年,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等四个王国结成同盟,发动共同反对土耳其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巴尔干同盟各国发生内讧,又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俄、奥、德、英等列强利用巴尔干各国的民族矛盾,相互展开激烈的斗争。奥匈帝国在吞并波斯尼亚之后,力图兼并塞尔维亚。俄国则为了遏制奥匈并夺取土耳其控制的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鼓动巴尔干国家反对奥匈帝国和土耳其。英、法、德各自为争夺在土耳其的政治、经济优势,居间渔利。这些危机和冲突,使得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斗争更加激烈。
<br>七月危机与大战的爆发 1914年 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波斯尼亚”成员G.普林西普刺杀(见彩图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右2)在萨拉热窝刺杀斐迪南大公后被捕(1914年 6月28日))。这一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6月29日,奥匈帝国政府作出“清算”塞尔维亚的决定,并以照会征询其同盟国德国意见。次日,德皇表示支持奥匈采取坚决行动,并说:“要么立即清算,要么永远不。”7月4日,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写信探询德皇,如俄国助塞参战,德国持何态度。德皇威廉二世表示,如果俄、奥发生战争,德国将履行同盟国条约义务。德国认为当时俄国还未作好战争准备,如果战争开始英国暂时保持中立,德、奥便可迅速打败俄、法。为此,德国驻伦敦大使会晤英国外交大臣试探英国对萨拉热窝事件的态度。英国向德国大使表示要尽一切可能防止大国之间发生战争,并表明英国不愿卷入战争。这给德国造成错觉,以为英国会在战争初期对欧洲事变持静观态度。德国竭力鼓励奥匈发动战争。7月23日下午,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沙皇俄国政府立即召开大臣会议讨论对策。FaGuo表示支持俄国。英国建议由德、法、英、意开会调解奥、塞争端。但德、奥已作了准备,决心发动战争。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在外交史上,称1914年6月28日至 7月28日为七月危机阶段。俄国根据密约支持塞尔维亚,于 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同日,德国向FaGuo发出最后通牒,要求FaGuo在18小时内答复FaGuo在德、俄战争中是否将保持中立。FaGuo拒绝接受这一最后通牒。8月3日,德国对FaGuo宣战。在此前一日,即 8月2日德军已进入卢森堡。3日夜间,德军侵入比利时。英国曾对比利时中立承担保证义务,于4日对德宣战。5日,奥匈对俄国宣战。随后,英、法先后对奥匈宣战。塞尔维亚和黑山(门的内哥罗)对德、对奥匈宣战。这样,欧洲各帝国主义大国,除意大利外,都卷入这场蓄谋已久的世界大战。 战争的进程 大战爆发后,奥匈军队向塞尔维亚进攻,德军迅速绕道比利时向FaGuo进攻。战火首先在欧洲大陆点燃,很快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主要战场在欧洲,欧洲有西线战场、东线战场以及巴尔干战场、意大利战场。欧洲西线的FaGuo战场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 。英、德、俄、法、日还进行了多次海战,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空军在大战中第一次用于实战。整个战争大体分三个阶段:
<br>第一阶段(1914) ①西线战场。战争爆发后,德军总参谋长H.J.L.von 毛奇(或称小毛奇)于8月4日命令德军进攻比利时列日要塞,从北部突入FaGuo,企图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以达到用速决战击败FaGuo的战略目标。16日德军攻克列日要塞。法、德军队在FaGuo边境展开激战,史称“边境之战”。8月14~25日,法军总司令J.-J.-C.霞飞命令法军攻入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在桑布尔河一带攻击德军。英国远征军司令J.D.P.弗伦奇率英军在蒙斯同德军交战。这几次短促的边境战役战况激烈,双方共投入 350万大军。法军和英军被迫向南撤退,德军侵入FaGuo,向其心脏地区推进。9月5~9日,法军主力在马恩河一带 200公里战线上反击德军,迫使贸然南进的德第一、二集团军撒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一线。马恩河战役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德国速决战略破产,总参谋长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职,改由E.von法金汉担任。 马恩河战役后,法、英联军在埃纳河和伊普尔附近对德军发动几次进攻,未能突破对方阵地。11月中旬,双方进入相持状态,开始进行阵地战。双方阵地之间形成一条从凡尔登向两边延伸,西至努瓦荣直达海岸,南到瑞士边境的稳定的战线,在以后几年间都没有大的移动。 ②巴尔干战场和东线战场。 7月28日奥匈帝国军队炮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炸死5000多名和平居民。随后进攻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奋起抵抗。8月19日,塞军在洛兹尼察以北冲破奥匈军阵线,迫其全线退却,俘敌5万余众。奥匈军于9月再次对塞军发动进攻。塞军因弹药不足,一度放弃贝尔格莱德,退入中部高原地带。12月中旬,塞军得到协约国提供的武器、弹药和粮食,迅速收复贝尔格莱德并将奥匈军赶出国境。1914年塞军的胜利,给奥匈军以重大打击,挫败了德、奥在巴尔干的侵略计划,牵制了同盟国的部分兵力。 在东线,从波罗的海沿岸到罗马尼亚边境形成另一个主要战场。德国作战重心是在西线,它在东线仅有一个第八集团军放在东普鲁士,加上柯尼斯堡要塞警备部队,共30万兵力。俄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其西北方面军进攻东普鲁士德军。以西南方面军进攻加里西亚奥匈军。1914年8月17日,俄军进攻德国第八集团军。德军在俄军优势兵力打击下,退守维斯瓦河下游。德军任命P.von兴登堡为第八集团军司令,E.F.W.鲁登道夫为参谋长,加强东线兵力,于 8月26日对俄军两翼展开攻击。经20多天的激战,俄军惨败,损失兵力25万人。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河一带。德国为了取得这一局部胜利,从西线调兵增援东线,扩大了东线的战争规模,陷入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在波兰与奥匈帝国接壤的加里西亚地区,俄军西南方面军同奥匈军发生激战,称加里西亚战役。从 8月中旬至 9月下旬,俄、奥两国军队在德涅斯特河到维斯瓦河之间 300多公里的地段上全线进入战斗。双方兵力超过 100个师。经过卢布林-赫尔姆战役、加利奇-莱姆堡战役和哥罗多克战役,奥匈军损失40万兵力,退守喀尔巴阡山脉一线。德军为了支援奥匈军,于9月下旬,在维斯瓦河中游对俄军发动进攻,作战失利。11月,德军在华沙、罗兹地区发动新的攻击,俄军顽强抵抗,双方均未突破对方防线。通过这些战役,德国认识到东线俄军兵员充足,对德军在西线作战起着重要牵制作用,必须研究新的战略计划。 ③日本、土耳其参战和英、法、德在非洲的争夺。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东部中国青岛地区和非洲一些地区也燃起战火。1914年8月6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宣告中立,并准备收回德国在山东胶州湾和青岛的租借地。日本帝国主义却趁火打劫,进攻中国青岛,夺取德国在华权益。8月上旬,日本政府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将在中国胶州湾的租借地交给日本。德国未予理睬。日本依据英日同盟条约,于 8月23日,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德国宣战。9月2日,日军7000余人,无视国际法关于不得侵犯中立国的规定,在中国胶东半岛北面的龙口登陆,占领莱州、平度、潍县,后进兵济南,侵占胶济铁路全线。10月10日,日军增兵山东,总兵力达 2万余人。英国派出数千印度兵配合日军进攻青岛。11月 7日德军向日英联军投降。青岛遂沦于日本之手。 土耳其一直是德、奥和英、法拉拢的对象。1914年8月3日,土耳其政府宣布中立。8月10日,德国军舰“格本”号和“布雷斯劳”号逃避英国舰队追击,开入达达尼尔海峡进抵土耳其港口。10月11日,德国决定给土耳其1亿法郎贷款,条件是土耳其立即参战。11月2日,土耳其宣布同英、法、俄断交,12日宣布“圣战”。俄、土军队立即展开作战,形成高加索战场。俄军高加索部队初期作战不利,1915年 1月发起反攻,土军第九集团军被围歼,损失7万多人。 战前德国在非洲占有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多哥、喀麦隆、德属东非等地。1914年8月8日,英法联军进攻驻多哥德军,8月26日德军向英法军投降。与此同时,在喀麦隆,协约国军遭到德军突然袭击而失利。后英法联军从海上发动进攻,炮击杜阿拉港,迫使驻港德军投降。德国驻喀麦隆的陆军退守雅温得和北部地区,1916年2月被迫投降。在德属东非,德军一度击退进攻坦噶尼喀的英军。1916年9月,英军攻占达累斯萨拉姆,部分德军退到北罗得西亚,直到1918年签订停战协定时才投降。在西南非洲(纳米比亚),英国自治领南非军队同德国占领军作战。德军于1915年7月9日在科腊布投降。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皆为协约国集团所占有。多哥和喀麦隆为英、法瓜分。德属西南非划为英国势力范围。德属东非大部分划归英国,小部分划给比利时。
<br>第二阶段(1915~1916) 1914年德国速决战失败,西线陷入僵持局面。交战双方修改各自的作战计划。英、法两国计划在1915年派海军前往达达尼尔海峡,进攻土耳其并从巴尔干牵制德奥军,在西线进行局部进攻,调整战线。德国为了摆脱两线作战的处境,决定1915年将作战重心移向东线,重点打击俄国,迫其媾和,然后集中兵力对付英、法。
<br>①东线战场。1915年初,德国向东线增调军队,兵力达65个师,加上奥匈军队总共 107个师,分为12个集团,占当时德奥总兵力一半以上。俄国集结11个集团军,准备突入东普鲁士和加里西亚。2月,德奥军队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对俄军展开全面进攻,目的是将俄军主力包围在“波兰口袋”内加以消灭。交战 8个多月,俄军丢失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列斯特、维尔诺和里加以西大片土地,退到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条直线的战线上。俄军伤亡、被俘达 170多万人。这是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重的一次败仗。\r<br>②西线战场。1915年德军在西线处于战略防御状态,部署着200万军队。法英联军共有300万人,以法军为主。1915年春,法英联军先后在香槟、阿杜瓦等地区对德军发动进攻,企图迫使德军后撤,以解除德军对巴黎的威胁。联军伤亡巨大,收效甚微。4月下旬,德军反击法英联军,发动第2次伊普尔战役。德军不择手段,在伊普尔以北英法军结合部放置6000个毒气罐,借助西北风向英军阵地施放大量氯气,英军 1.5万人中毒,其中约5000人死亡。伊普尔战役后,双方都使用化学武器。因军队配备了防毒面具,杀伤力不大。9~11月,法英联军在FaGuo将领F.福煦统一指挥下连续发动进攻,但仅向前推进2~4公里,损失巨大,被迫停止攻击。双方凭阵地对峙,再次处于僵持状态。 阿尔贡森林战役(1915.2) 被德军毒气弹致盲的英军战俘
<br>③意大利、保加利亚参战。1915年 4月,协约国为了争取在大战爆发后宣布中立的意大利参战,使其从南欧攻击和牵制奥匈,在伦敦签订秘密协议,答应意大利占有巴尔干半岛西岸受奥匈控制的特兰提诺、的里雅斯特、伊斯特利亚和达尔马提亚沿岸的领土要求,并给予5000万英镑贷款,以换取意大利退出德奥意同盟,对奥匈宣战。5月23日,意大利正式向奥匈帝国宣战。开辟了意奥战线。为了配合俄军在东线作战,1915年6月,意军集结39个师的兵力向伊松佐河沿岸和特兰提诺一带奥匈军发动进攻。意军多次进攻未获重大战果。到1915年底,意奥战线转入阵地对峙。 大战爆发后,交战双方都展开外交活动争取巴尔干各国加入自己一方作战。保加利亚战略地位重要,拥有一支较大的陆军。俄、英和德、奥都与保多次谈判参战条件。战争初期,保表面宣布中立,实际倾向于德奥。1915年 9月,保加利亚以取得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一部分领土为条件,分别与德、奥、土签订了军事条约,形成德、奥、土、保四国军事同盟。10月14日,保加利亚正式宣战,立即大举进攻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仅以20万装备不良的军队抵抗德、奥、保三国60多万大军的夹击。10月下旬塞军被击溃,一部分转移到亚得里亚海滨,后转往希腊。塞尔维亚全境被保军和德奥军占领。
<br>④凡尔登战役。协约国联军根据联军总司令霞飞的计划,决定1916年在西线、东线和意大利战线对同盟国发动协调一致的进攻。同盟国方面,德国决定1916年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FaGuo。德军统帅部选择FaGuo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FaGuo、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1916年2月21日,德军以猛烈炮击开始了历时10个多月的凡尔登战役。它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随后以 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拚死抵抗。德军多次猛攻,只占领了都蒙、伏奥两座炮台,向前推进5~6公里。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杀伤大量法军并造成恐慌。 2~7月,德军共发动3次进攻高潮,未能取胜。此后,德军攻势减弱,双方固守阵地进行消耗战。法英联军于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带对德军阵地发动强大攻势,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36辆坦克,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防线。10~12月,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伏奥、都蒙炮台及大部分失地。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期的决定性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国妄图歼灭法军主力,迫使FaGuo投降的战略计划未能实现。从此德奥军转入防御,德军士气低落,国内反战浪潮高涨,德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趋于尖锐。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
<br>⑤罗马尼亚、希腊参战。1916年 8月27日,罗马尼亚经过长时间观望后向奥匈宣战,协约国同意将特兰西瓦尼亚、布科维纳、巴纳特划归罗马尼亚,作为参战报酬。罗军统帅部以收复被匈牙利占据的特兰西瓦尼亚为主要目标,发动进攻。德、奥为支持其盟友保加利亚,派兵进攻罗马尼亚。在德奥土保联军两线夹击下,罗军溃败,伤亡25万人。罗马尼亚大部分领土包括首都布加勒斯特为同盟国占领。 大战爆发后,希腊国内对待协约国和同盟国态度上分为两派。国王康斯坦丁一世为亲德派,首相E.维尼泽洛斯(1864~1936)为亲英派。1915年 3月,维尼泽洛斯被免职,他得到协约国支持,在萨洛尼卡成立政府与国王对抗。1917年 6月初,康斯坦丁一世被FaGuo武装人员挟往瑞士,其次子亚历山大继位,维尼泽洛斯再任首相。6月底,希腊向同盟国宣战。
<br>⑥海上战役和空军的出战。英国当时是世界第一海军强国。德国海军居第二位。1914年 8月28日,英国舰队进入北海在赫尔戈兰岛西部海域同德国舰队进行海战。德国 3艘巡洋舰被击沉,几艘驱逐舰受重创。随后,英国海军对德国进行海上封锁。英德两国舰队还在安的列斯群岛水域、印度洋、太平洋、南大西洋多次发生海战。最大的战役是日德兰大海战。1916年 5月31日,英国大舰队司令J.R.杰利科率各类舰艇 150多艘在日德兰海面同德国公海舰队主力激战。英国损失大小舰只14艘,德国被击沉11艘。针对英国海军的封锁,1915和1917年德国两度展开“无限制潜艇战”。它的潜艇在北海和大西洋到处攻击协约国以及中立国的舰船,击沉英、美等国许多商船,给协约国造成一定威胁,但未能扭转海上被动局面。 日德兰海战(1916.5.31) 大战中,空军发展迅速并用于实战。1916年7~11月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德双方不断出动飞机空战,争夺制空权。大战结束时,德奥方面拥有3300架飞机,协约国方面拥有8000多架飞机。\r<br>(待续)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35
第三阶段(1917) <br />①战场形势。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严重。军事实力大大削弱,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1917年初,英国派出大批远征军到欧洲作战,兵力增至65个师120万人。加上法军260万人,比利时军队10多万人,协约国西线总兵力近 400万人。德国在西线仅有 250万兵力。德军为避免决战,撤退到兴登堡防线设防。1917年4~5月间,法军总司令R.G.尼韦尔命令法军在埃纳河地区发动进攻。德军事先得知情报,加强了防御。法军投入大量坦克,遭德军反坦克炮猛击,132辆坦克被毁伤,伤亡10余万人,尼韦尔战败被撤职,由贝当任法军总司令F.福煦任总参谋长。7~12月英军在伊普尔和康布雷地区发动两次战役,动用大量飞机、坦克配合进攻,虽突破德军部分防线,但英军缺乏后备力量,未能扩大战果。西线战局仍陷入僵持状态。 1917年 8月意军在伊松佐河向奥匈军发动几次进攻,均无进展。10月,德奥军在卡波雷托突破意军防线。意军全线溃退,被俘33.5万人,伤亡13万人。意奥战线西移 100多公里。意大利P.博塞利政府被迫辞职,V.E.奥兰多组阁。 <br />②俄国退出战争。在东线战场,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沙皇政权被推翻。俄军前线士兵厌战反战情绪增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定继续进行战争,7月初在西南战线对德、奥发动进攻。德奥联军增调16个师反击,俄军士兵全线溃退,整个加里西亚和布科维纳被德奥军占领。9月,德军在里加湾对俄军西北防线发动强大攻势,占领里加。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无产阶级举行武装起义,取得十月革命胜利。苏俄政府决定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并于1918年3月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俄国完全退出战争。 <br />③美国参战。1914年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垄断资产阶级利用战争,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物资,大发横财。1917年3月,美国政府借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联盟反美,在国内掀起反德浪潮。同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美国参战对大战局势发生了有利于协约国的影响。1917年随美国之后加入协约国方面对德宣战的有巴西、古巴、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利比里亚、暹罗(泰国)、汉志(今沙特阿拉伯西部)等国家。美国派出34艘军舰在大西洋上参加反潜艇战,派出由J.J.潘兴将军率领的陆军去欧洲作战。到大战结束时,陆续派往前线的美国军队达 200万人。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美国成了协约国的支柱和主要基地。大战期间,美国供给协约国集团的军火和各种物资及直接贷款总额将近100亿美元。 <br />④中国参战。中国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在参战问题上曾发生“府院之争”。以亲日派头子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派为获取协约国和日本贷款,主张从速参战。以总统黎元洪为首的亲美派主张暂缓参战,以观美国的态度。1917年2月,美国与德国断交后,建议中国采取一致行动。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本担心中国参战会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失去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的机会,曾力阻中国参战。后与英、法、俄订立秘密条约,取得欧洲这几个大国对日本承袭德国原在华权益的承诺,转而支持中国参战。1917年 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参战后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 <br />大战的结束 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将兵力集中于西线,准备对协约国进行决战。德军统帅部决定在大批美军运抵欧洲之前打败法英联军,争取在夏季结束战争。1918年3~7月,德军发动五次大规模进攻,均未取得重要的进展。此时几十万美军抵达欧洲参战(见彩图美军“彩虹”师战斗在阿弋纳森林(1918年9月))、(见彩图F.福煦将军的车厢—《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字处),德军已再无力组织进攻。从7月下旬至8月底,协约国联军对德军连续发动进攻,夺取德军占据的马恩河突出部、亚眠突出地带和圣米耶尔突出部。德军遭受重大损失,退守兴登堡防线,处于被动局面。 1918年 9月26日协约国联军按照总司令福煦制定的作战计划,对德军发动总攻。德军无力抵抗,兴登堡防线全面崩溃。9月29日,德皇威廉二世召开御前会议,德军统帅兴登堡和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承认已无力继续战争。德国国内人民和士兵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德皇改组内阁。任命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为总理,向协约国提出停战谈判要求。与此同时,从 9月底至11月初,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帝国在协约国军队的攻击下先后投降。奥匈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迅速展开革命运动,要求摆脱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18年10月11日,波兰国会宣布波兰属地脱离奥匈帝国,10月28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合并成立独立的共和国。10月30日,匈牙利工人、士兵举行武装起义,11月 2日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国。10月28日,维也纳爆发工人总罢工和士兵游*示*,迫使奥皇退位。11月12日成立奥地利共和国。德国已处于完全孤立境地。11月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9月德皇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 11月11日清晨,德国政府代表、M.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FaGuo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道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见彩图F.神福煦将军的车厢—《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字处)。根据协定,德国必须在15天内从FaGuo、比利时、卢森堡、阿尔萨斯-洛林及莱茵河左岸地区全部撤出其军队。同时须从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匈帝国及非洲撤出军队。还必须交出5000门大炮、 25000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1700架飞机、5000台火车机车、15万节车皮和5000辆卡车。《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的签订宣告了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br />对战败国和约 由于战后帝国主义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和各自的争霸计划,它们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这些矛盾在解决战后问题上突出地反映出来。 <br />凡尔赛和约 1919年 1月18日,巴黎和会在FaGuo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开幕。6月28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签订《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这是一个赤裸裸地奴役掠夺战败国家的条约,也是宰割和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条约。它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不能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反因分赃不均开始了新的争夺。此约签订后,战胜国同德国原盟国相继缔结和约。 <br />《圣日耳曼条约》 1919年 9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奥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和约。主要内容是:奥地利承认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的独立;奥地利将克赖纳和卡林西亚两省的部分地区以及古斯滕兰和南提罗尔割让给意大利;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划归罗马尼亚;奥地利废除普遍征兵制,军队不得超过 3万人;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同意,禁止奥、德合并;赔款数额延至1922年确定。 <br />《讷依条约》 1919年11月27日,战胜国同战败国保加利亚在巴黎近郊讷依签订。确认1913年《布加勒斯特条约》(见巴尔干战争)关于南多布罗加给罗马尼亚的条款;将马其顿的部分地区给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西色雷斯由战胜国代管(后划归希腊),保失去爱琴海出海口;陆军减至 2万人;保同意赔款 4亿4500万美元,于37年内偿付。 <br />《特里亚农条约》 1920年6月4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匈牙利在巴黎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签订。匈牙利割让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给捷克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东部划归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巴纳特西部划归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多瑙河受战胜国控制;陆军限为 3.5万人;赔款数额由赔偿委员会确定。 <br />《色佛尔条约》 一译《塞夫勒条约》。土耳其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划为英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和黎巴嫩划为FaGuo委任统治地;土耳其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黑海海峡由国际共管;土耳其武装力量被限制在5万人以内;其财政经济接受战胜国的监督。 <br />以《凡尔赛和约》为主的一系列条约构成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即凡尔赛体系,在战后长期影响着欧洲国际关系的发展。 <br />战争的结局 战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英、法虽获胜利,但在战争中被削弱;美国从战争中获取暴利,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战争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在欧洲,德、法矛盾尖锐。在远东,日、美矛盾加剧。这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引发播下火种。大战使各国人民遭受空前灾难,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共7340余万人,直接参战部队2900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br /> 参考书目 <br /> 萨那、孙成木、余定辉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 <br /> И.И.罗斯图诺夫主编,钟石译:《第一次世界大战史(1914~1918年))(上、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br />60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 1915 <br />Secret Agreement on Question of Constantinople and Straits <br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俄三国通过交换一系列备忘录达成的关于瓜分土耳其的第一个秘密协定。协定于1915年3~4月签订,由下列文件形成:①俄国给FaGuo和英国政府的备忘录(3月4日);②英国给俄国政府的备忘录(3月12日);③俄国给英国政府的备忘录(3月22日);④FaGuo给俄国政府不署名的备忘录 (4月10日)。协定规定,英、法两国同意将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西岸等地在战后并入俄国;俄国则保证英、法在土耳其和其他地方的要求得到实现。英、法两国之所以一反过去一贯阻挠的态度,积极支持俄国按其“愿望”解决黑海海峡问题,不仅是因为土耳其已成为敌国,更重要的是它们特别需要俄国在东线继续对抗德、奥军队,把战争进行到底。1916年 5月,英、法两国经俄国同意又订立《赛克斯-皮科协定》,瓜分土耳其的亚洲部分,是上述协定的补充。其后,意大利也加入上述两个协定,并提出参加瓜分土耳其的一些要求。后因阿拉伯人的反对和协约国内部的矛盾,《赛克斯-皮科协定》未能实现。 <br />61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 <br />Armistice Agreement of the Forest of Compi□gne <br />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br />62《和平法令》 1917 <br />Декрет о мире <br />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由В.И.列宁亲自起草,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 2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法令揭露和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的掠夺目的以及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和战争的罪责。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反对兼并或侵占别国领土,明确指出:“如果违反这个民族的愿望”,强制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就是兼并,即侵占和暴力行为。苏维埃政府废除秘密外交,并立刻着手公布俄国地主资本家政府从1917年 2月至10月25日(俄历)所缔结和批准的全部秘密条约,“立即无条件地废除这些条约的全部规定”。不以最后通牒形式向各交战国政府提出和平条件。还向各交战国人民建议,特别向英、法、德 3国工人阶级呼吁,“帮助我们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 《和平法令》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掀开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br />63和平共处 <br />peaceful coexistence <br />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В.И.列宁首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方面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思想。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已经论证,由于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不能在一切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国家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前期的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列宁全集》第28卷,第75页)。全世界向社会主义过渡将经历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因此这两种社会制度将在长时间内同时存在。这样就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包括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 <br />无产阶级在武装夺取政权,打败国内外敌人以后,为了赢得和平的国际环境,巩固自己的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通过谈判和其他方式解决争端,建立、发展外交和经济合作等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必要的和有利的。所以苏俄从1922年热那亚会议起就开始同欧亚一些国家谈判,推行和平共处政策。当时苏俄已经争得同资本主义列强共处的条件,本身没有什么“障碍”,而这些强国经过同苏俄一番武力较量之后,为了本身的利益,也被迫逐渐接受和平共处,在贸易上和外交上同苏维埃国家建立正常关系,因而争取和平共处的实现也是可能的。 <br />社会主义国家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有原则的基本方针。列宁当时已经提出一切国家平等、自主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它是针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并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指导下提出来的。在被压迫、被侵略国家和压迫、侵略国家之间谈不上和平共处;它也不意味着放弃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援。 30年代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以后,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苏联作出了争取建立集体安全的重大决策(见集体安全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反对共同敌人──法西斯侵略集团,苏联与美、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了反法西斯联盟。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不仅在平时可以和平共处,而且在战时还可以相互合作。 <br />中国***及其领导下的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和贯彻并在某些方面发展了列宁的和平共处政策思想。毛**主席1949年6月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的讲话》中向全世界声明:“我们所反对的只是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反对中国人民的阴谋计划。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争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br />1954年 4月中、印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针对战后仍存在的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压贫等旧国际关系,把列宁首倡的和平共处的政策思想加以高度概括,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同年 6月,中印、中缅总理的联合声明重申五项原则,并确认五项原则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1955年 4月,周恩来总理在有29国参加的亚非会议上提出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应“求大同存小异”的主张,在与会各国共同努力之下,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实际上是上述五项原则的引伸和具体化。 <br />中印、中缅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些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并在实际上已被国际上公认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不仅适用于指导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指导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br />历史充分证明,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如果能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全可以建立起互相信任和友好的关系;如果违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侵犯他国领土和主权,干涉他国内政,损人利己,那么,即使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可能引起尖锐对抗,甚至发生冲突。国际关系发展历史证明,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只有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能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世界各国在相互关系中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局势才能得到缓和,世界和平才能得到维护。 <br />64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1918 <br />Peace Treaties of Brest-Litovsk <br />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及其盟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缔结的屈辱性和约。1917年11月 8日苏俄在《和平法令》中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国缔结正义的民主的和约的建议被拒绝。当时前线旧俄军队溃逃,国内经济困难,尚未组织起工农红军,最迫切的任务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赢得和平。德奥同盟国集团两线作战,国内革命危机严重。协约国则企图借德国力量摧毁苏俄,或使两败俱伤。12月3日苏俄不得不单独与同盟国集团在白俄罗斯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开始停战谈判。 5日签订停战协定。22日开始和平谈判。苏俄建议根据《和平法令》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民主和约。25日德方假意赞同,但以协约国同意参加为条件。休会10天后,1918年1月9日德方借口协约国拒绝,表示不接受苏俄的谈判原则,谈判休会。В.И.列宁主和;苏俄代表团首席代表Л.Д.托洛茨基主张不战不和;俄共(布)党内不少人主战。30日谈判复会。列宁曾与托洛茨基约定要尽量拖延谈判,等德方提出最后通牒,然后签订和约。2月9日,德方以强硬态度提出苛刻条件,但尚未提出正式最后通牒,10日托洛茨基违抗列宁指示,宣称苏俄停止战争,复员军队,拒绝签订和约,随即离开布列斯特。18日,德奥军借机破坏和谈,大举进逼彼得格勒。19日列宁电告柏林同意签约。德军继续入侵。23日苏俄收到限48小时答复、条件更为苛刻的最后通牒。3月3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党和政府,为使初建的苏维埃国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独立,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上签字。依照和约,苏俄失地100万平方公里。同年8月27日,在柏林签订苏德间三个附加条约,规定苏俄须以各种形式赔款60亿马克。苏俄因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签订和约而赢得了和平喘息时机,领导农民,整顿经济,建立红军,巩固政权。1918年11月13日苏俄政府利用德国在大战中的失败宣布废除此和约。 <br />65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1918 <br />Fourteen Points of T.W.Wilson <br />1918年美国总统T.W.威尔逊提出的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纲领及战后世界的蓝图。为了对抗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为美国战后称霸创造条件,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主要内容是:①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②平时和战时海上航行绝对自由;③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④裁减军备到同国内安全相一致的最低点;⑤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在决定一切有关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当要求;⑥外国军队撤出俄国,并保证俄国独立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欢迎它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进入自由国家的社会;⑦德军撤出比利时,并恢复其主权;⑧德军撤出FaGuo,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FaGuo;⑨根据民族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疆界;⑩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11)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予以恢复;(12)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13)重建独立的拥有出海口的波兰,以国际条约保证其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14)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1918年10月,美国官方对“十四点”作了注解,将美国的意图说得更加明确。 <br />“十四点”表面上标榜“民族自决”,反对“秘密外交”,倡导建立“公正而持久的和平”,实际上是美国企图利用战争中增长的实力,削弱竞争对手英、法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也反映其敌视苏联、反对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立场。威尔逊为了反对英、法、俄撇开美国秘密分割世界,提出反对秘密外交;为了取代英国的海上霸权,主张海上自由;为了确立美国的商业霸权,要求废除经济壁垒;在欢迎俄国进入“自由”国家社会的招牌下,反对苏维埃政权,在注解中明确表示要承认并援助若干临时政府,与苏俄政府对抗;以同等重视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要求来否认被压迫民族的民族独立,以“自治”为名反对前奥斯曼帝国内的阿拉伯民族的独立;为了使美国成为世界盟主,建议创立国际联合机构。 <br />1918年8月,德国在战败前夕向美国提出愿在“十四点”基础上和谈。10月,英、法同意以“十四点”为和谈基础。但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1919)上,英、法操纵会议进程,猛烈反对美国旨在建立世界霸权的纲领。所议定的和约条款大多不符合“十四点”的初衷,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也成为推行英、法两国政策的工具。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国际联盟。这标志着“十四点”的失败。 <br />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36
66巴黎和会 1919 <br />Paris Peace Conference (1919) <br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法、美、日、意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br />会议的筹备 为确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霸权,早在战争期间,美国总统T.W.威尔逊,即授命其助理E.M.豪斯组成专门机构研究战后和会问题。英国外交部也组织一批专家探讨一旦大战结束英国对和会的对策。1918年1月,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后,豪斯□命巴黎,与法、英、意等国政府首脑就召开战后和会问题进行磋商。1919年 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玻利维亚等与德国断交的国家,只在五大国认为有必要时,才得以用口头或书面陈述意见。议事规则还限定各国出席会议的全权代表的名额,五大国各5名,比利时、 塞尔维亚、巴西各3名,中国、波兰等国各2名,共计70名。(见彩图出席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 <br />会议的机构 巴黎和会自始至终在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操纵下进行。①大国会议,凡和会一切重大问题均先由五大国会议讨论决定。先有“十人会议”,由美国威尔逊和R.兰辛、英国D.劳合?乔治和A.J.贝尔福、FaGuoG.克列蒙梭和S.J.M.毕盛、意大利V.E.奥兰多和G.桑尼诺、日本西园寺公望和牧野伸显组成。“十人会议”为五大国“经常的正式会议”,和会期间共举行60多次。1919年 3月26日起,“十人会议”缩减为“四人会议”,即英、法、美、意四国首脑就和会中有关欧洲问题私下协商(4月23日意首相奥兰多一时离会,由英、法、美三国首脑以“三人会议”形式控制局面)。②和平预备会议,即27国全体会议,和会期间仅开过 6次,止于形式。③和平正式会议,协约国代表与各前敌国代表分别相会,一次是递交和约最后草案,一次为签署和约。④委员会,和会附设有国际联盟、赔偿、领土问题、条约起草、战争责任、国际河港铁道等专门委员会52个。T.W.威尔逊、G.克列蒙梭、D.劳合?乔治、V.E.奥兰多(从右至左)在巴黎和会上 <br />会议的经过 1919年 1月18日在巴黎市内FaGuo外交部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1月25日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筹组国际联盟的决议。4月24日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国联盟约》。1919年1~4月,英、法、美、日、意就制定对德和约问题进行讨论,大国间勾心斗角,争论激烈。战后德国的西部边界、萨尔归属、德国赔偿和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理等问题均因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分赃中各有图谋而成为和会中的难题。后经妥协,于5月7日将对德和约最后草案文本交给德国政府代表 U.von布罗克多夫-兰曹。德国曾几次对草案一些内容提出异议,但英、法等战胜国只对和约草案略做细微的改正。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签字仪式。德国外长H.穆勒等代表德国签字。对德《凡尔赛和约》由是成立(见彩图各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的签字)对德国同盟国的和约在巴黎和会结束后另行签署。 在中国人民的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收回战前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竟然要求和会同意把德国的侵华权益转移给日本,并得到英、法的支持。由于美、日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矛盾,美国对日本的侵华野心起初持暧昧态度,后日本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和退出和会相要挟,美国转向支持日本。在“五?四”运动浪潮冲击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帝国主义列强还秘密拟定了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计划。 <br />《凡尔赛和约》 凡15部分,440条。其主要内容:①领土条款,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FaGuo,对比利时放弃奥伊彭、马尔梅迪和毛来斯纳。萨尔区由国联管理15年,期满后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萨尔区煤矿所有权归FaGuo。石勒苏益格经公民投票确定其归属(1920年6月15日公民投票结果,北部归丹麦,南部仍属德国)。波兹南地区和西普鲁士大部分让与波兰。但泽(即格但斯克)成为国联管辖下的自由市,该地关税权、对外关系及保护侨民权属波兰。上西里西亚、阿伦施泰因(即奥尔什丁)和马里安维尔德尔经公民投票决定归属(上西里西亚归属问题造成20年代初德、波之间争端。据1922年5月德波条约规定上西里西亚工业地区由德、波各占有一部分)。德国放弃默麦尔(一译梅梅尔,今克莱佩达),交予协约国主要国家处置(1923年 3月国联将该地委任立陶宛统治)。②军事条款,德国陆军限于10万人,须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服役期限士兵须12年,军官25年方能退役。取消参谋部,最高司令部职权限于行政事务。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舰队只有战舰和轻型巡洋舰各6艘,驱逐舰及鱼雷艇各12艘,禁止建造潜艇。还禁止拥有军用飞机、陆海军航空设备、坦克、重炮、化学及有毒武器。在莱茵河左岸和沿右岸宽50公里地域设立“莱茵非武装地区”。莱茵左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以15年为期。③赔偿条款,赔偿总额留待协约国赔偿委员会于1921年5月 1日前确定,但德国在和约订立起两年内先交付200亿金马克赔款。④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置,德国放弃其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国联委任统治”名义瓜分。 <br />巴黎和会结束后,协约国同德国的盟国分别签订了和约,即1919年 9月10日对奥地利的《圣日耳曼条约》、1919年11月27日对保加利亚的《讷伊条约》、1920年6月4日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8月10日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各国根据新的力量对比调整彼此关系 。 通过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国际盟约》以及会后对其他战败国的和约,以条约法律形式,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一般关系与制度,即所谓凡尔赛体系。该体系乃是几个帝国主义主要战胜国进行分赃、勾结和暂时妥协的结果。其使命是想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完成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成果巩固下来,组织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和颠覆破坏活动,镇压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该体系包含着各种矛盾的因素,潜伏着冲突的根源。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该体系危机四伏,至20世纪30年代终于彻底崩溃。\r<br /><br />67凡尔赛和约\r<br />Treaty of Versailles 见巴黎和会(1919)。\r<br /><br />68圣日耳曼条约 <br />Treaty of Saint-Germain 见第一次世界大战。\r<br /><br />69讷依条约 <br />Treaty of Neuilly 见第一次世界大战。\r<br /><br />70特里亚农条约 <br />Treaty of Trianon 见第一次世界大战。\r<br /><br />71色佛尔条约\r<br />Treaty of S□vres 见第一次世界大战。\r<br /><br />72国际联盟 1920 <br />League of Nations <br />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1919年 1月 8日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同年 4月28日和会通过以美英方案为基础的盟约,并作为对德、奥、匈、保等国和约的第 1部分。1920年1月10日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同年 7月16日中国批准对奥和约,为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美国威尔逊政府曾企图把国联作为建立世界霸权的工具,后因英、法、意、日反对未能如愿。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苏联于1934年9月18日加入。 国联的主要机构是大会、行政院和秘书厅。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行政院由常任委员国(初为英、法、意、日,后陆续增补德、苏)和由大会定期选举产生的非常任委员国组成(原为 4席,后迭次增为6、9、10、和11席)。大会和行政院职权基本相同(接受新会员国、选举行政院成员。制定国联预算则专属大会职权)。大会和行政院的决议,除程序性问题外,须全体一致通过。这种表决方式决定国联难于采取保卫和平安全的有效行动。秘书厅为国联常设事务机构,设有秘书长。国联下设独立机构(国际常设法院、国际劳工组织)和许多附属机构。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1937~1938年国联会员国最多时达58个。盟约规定会员国退出国联需提前两年通知。先后共有17国退出国联。日、德、意 3国因为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分别于1933年 3月27日、10月19日和1937年12月12日退出国联。 <br />国联会议会场(1934) 国联标榜的宗旨为“促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实际上它是帝国主义列强,首先是英、法的工具。国联正是适应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维持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不仅被用来压制战败国,并且用来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国际盟约》(第22条)规定委任统治制度,确认战胜国-英国及其自治领、FaGuo、比利时和日本占有原属于德国和土耳其的殖民地。所谓委任统治制只不过是殖民统治的变种。 <br />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害冲突,国联在审理和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成效很少。1924年10月 2日国联大会曾通过《日内瓦议定书》规定会员国之间信守和平解决争端,建立仲裁、裁军和安全保障制度,实际上只是一纸空文。国联范围内的裁军谈判旷日持久,纯属骗局。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干涉西班牙、德国侵占奥地利均采取绥靖主义立场(见彩图国际联盟召开讨论“九一八”事变的紧急理事会(1931))。1939~1940年苏芬战争发生后,在英、法操纵下国联行政院于1939年12月14日通过了开除苏联的决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4月8~18日国联召开最后一次会议,19日正式解散,所属财产和档案移交联合国。\r<br /> 参考书目\r<br /> 卢瀛洲:《国际联盟研究》,商务印书馆,上海,1934。\r<br /> F. P. Waltozs , A History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52. <br /> A. Zimmen , The League of Nations and the Law 1918~1935,MacMillan Co.,London,1986. <br /><br />73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br />Conference of Washington <br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1919)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会议标榜废除秘密外交,实际上所有重大问题都由美、英、法、日四国代表团团长会议先行讨论决定,有时FaGuo也被排斥在外。会议期间签订三项条约: <br />《四国条约》 1921年12月13日,签订《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通称《四国条约》。有效期10年。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还规定:“1911年7 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签约同日,四国共同发表的声明指出,缔结上述条约,不能认为美国同意委任统治条款。此举表明美国不受凡尔赛体系约束。\r<br />《五国海军条约》 1922年2月6日,签订《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通称《五国海军条约》。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第7条规定,美、英、日、法、意航空母舰总吨位比例依次为13.5∶13.5∶8.1∶6.6∶6.6。英国被迫承认美国与英国海军实力的平等地位。美、英达到了限制日本海军力量的目的。作为对日本的让步,规定了美、英、日要塞和基地维持原状。 <br />中国问题 是会议中心议题。中国参加会议的3个全权代表为驻美公使施肇基、驻英公使顾维钧和前司法总长王宠惠。1921年11月26日,施肇基提出《十项原则》,要求尊重并遵守中国“领土之完整及政治与行政之独立”,却又赞同美国要求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政策。12月14日,王宠惠提出废除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的议案。中国还在会议上提出山东问题。经中日谈判,1922年 2月 4日签订《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附约》,日本被迫交还前德国胶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许多特权。同日日本代表币原喜重郎发表声明,废除“二十一条”的一些条款。会议期间顾维钧还提出关税自主、取消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军警、撤销在中国的外国电台和邮局、废止各国在华租借地、取消势力范围、公布秘密条约并由大会决定有疑点的条约的效力等议案。与会各国只同意将来不划分势力范围,公开秘密条约与契约以及有条件地裁撤外国邮局,其他议案均被否决。1922年2月6日,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条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给予中国完全无阻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的巩固之政府”;“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是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凡尔赛体系未能包括的远东、太平洋区域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体系,它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见巴黎和会(1919))。但它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r<br /> 参考书目\r<br /> Yamate Ichihashi,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and After ; a Historical Surve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California,1928. <br />G.Herbert,Washington and the Riddle of Peace,the MacMillan Company,New York,1922. <br /><br />74热那亚会议1922 <br />Conference of Genoa <br />1922年4月10日~5月19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城讨论欧洲经济问题的国际会议。亦称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意、日、苏俄等29国代表,美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 <br />会议召开的背景和经过 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后,力争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共处局面,于1921年10月28日照会英、法、意、日、美等国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列强和苏俄的关系并缔结和约。资本主义国家中主张与苏俄建立经济联系的势力有所增长。帝国主义国家中有的集团鉴于武装干涉未能扼杀苏维埃政权,转而采取外交、经济压力企图迫使苏俄屈服。1922年1月6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FaGuo戛纳开会,根据英国首相D.劳合?乔治提议通过决议召开热那亚会议。戛纳决议提出举行热那亚会议的 6项先决条件:任何国家均不得将本国的所有制、国家经济生活和管理制度强加给别国,每个国家有权选择自己喜爱的制度;保障外国资本、财产和利润不受侵犯;凡希望得到外国贷款的政府,应明确承认该国历届政府的一切债务,归还或赔偿被接管的外国人财产;保证财政货币流通以利贸易;放弃颠覆别国的宣传;停止对邻国的敌对行动。 2月25日,劳合?乔治和FaGuo总理R.普恩加莱在布伦会谈,决定取消原定在会议上讨论德国赔款和修改《凡尔赛和约》问题;约定只有苏俄政府接受协约国提出的各项经济要求,各国政府才能予以承认。3月20~28日在伦敦召开协约国专家会议,秘密研究“俄国问题”并拟定备忘录(史称《伦敦专家备忘录》),要求苏维埃政府偿还沙皇和临时政府以及地方当局总计180多亿金卢布的债务,发还或赔偿被收归国有的外国人在俄财产,取消对外贸易垄断制,允许外国人在苏俄享有治外法权,由协约国监督苏俄财政。备忘录同时确认苏俄可按照《凡尔赛和约》第 116条的规定向德国索取赔款。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欢迎召开欧洲经济会议,任命人民委员会主席В.И.列宁为代表团团长,外交人民委员Г.В.契切林为副团长,并决定,列宁因工作繁忙不能离开俄国,由副团长代行团长一切权力。为了应付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2月22日苏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8个苏维埃共和国签订议定书,委托苏俄在热那亚会议上代表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利益。1922年 3月底,苏俄代表赴会途中在里加与波罗的海沿岸3国(拉脱维亚、波兰、爱沙尼亚)达成在会议上一致行动的协议。 4月初在柏林与德国就建立两国正常政治、经济关系进行谈判。双方保证在会议上保持密切接触。 <br />会议的议程和结果 4月10日,契切林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宣读苏维埃代表团声明,阐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双方必须在平等互利、互相承认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苏俄准备把一部分耕地、森林和矿产资源租让给外国经营开发。提议各国普遍裁军。坚决拒绝任何不平等交易。 契切林的建议引起与会者和舆论界的关注,但因西方列强代表坚决反对而未列入议程。在接着召开的分组会议和全体会议上,主要议题是赔偿债款问题。4月11日,苏俄代表团收到《伦敦专家备忘录》。4月14~15日,在同英、法、意、比代表谈判中,苏维埃代表提出了反要求:协约国应赔偿武装干涉和封锁给苏俄造成的 390多亿金卢布损失。劳合?乔治为争取苏俄放弃反要求,表示准备削减战时债务并延长支付债款利息的期限。FaGuo代表反对作任何让步和妥协。直到会议结束,双方仍未能达成协议。 在热那亚会议过程中,4月16日,契切林和德国外交部长W.拉特瑙在拉帕洛签订《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通称《拉帕洛条约》)。决定两国自订约之日起在法律上互相承认,恢复外交关系。条约规定双方相互放弃赔偿要求,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贸易并进行经济合作。这样,西方列强建筑在损害俄德两国利益基础上的复兴欧洲经济计划宣告破产。《拉帕洛条约》的签订是苏德两国的外交胜利。它使苏俄突破帝国主义图谋建立的反苏统一战线,也有利于德国摆脱受协约国摆布的处境。\r<br /><br />75拉帕洛条约\r<br />Treaty of Rapallo 见热那亚会议。\r<br />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38
76洛桑会议 1922 <br />Conference of Lausanne <br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1920年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又译《塞夫勒条约》,见第一次世界大战)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1922年11月20日,以英、法、意、日、希、罗、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美国派观察员出席。英、法排斥苏俄参加对土和会,仅邀请苏、保出席关于黑海海峡问题的讨论。 <br />会议期间,协约国企图保持对土的某种控制。土力争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以取得在本土范围内的独立。苏俄则力图通过支持土独立并维护其主权,以保证自己黑海地区的安全。会上讨论的重要问题是:①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会议最后确认土耳其在其本土范围(安纳托利亚)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土耳其收回在欧洲的东色雷斯,保留对土属亚美尼亚和部分库尔德地区的统治权,但摩苏尔的归属留待英土双方以后解决。会议还决定取消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对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权。②土耳其的外债问题:会议决定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额偿还外债。③黑海海峡的航行与管理:会议决定无论平时或战时(只要土是中立国)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行(非黑海沿岸国家驶入黑海的舰队,每国不得超过最强的黑海沿岸国家的舰队);如土耳其为参战国,中立国军舰可自由通行,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行由土耳其决定;海峡地区非武装化,但土可在伊斯坦布尔地区驻军1.2万人。海峡水域由与会国组成的海峡委员会管理。 <br />1923年 7月24日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通称《洛桑条约》),以代替《色佛尔条约》。同时还签订了包括上述有关内容的《海峡制度公约》、《关于英、法、意军队撤出土耳其被占领区的议定书》等文件。 《洛桑条约》的签订使土耳其摆脱《色佛尔条约》的奴役枷锁、获得在本土范围内的独立。《海峡制度公约》未能完全保证土耳其对黑海海峡的主权,也没有充分照顾黑海沿岸国家的安全需要,苏俄拒绝批准这个公约。1936年该公约为《蒙特勒公约》所替代。\r<br /><br />77洛桑条约 1923 <br />Treaty of Lausanne (1923) 见洛桑会议。\r<br /><br />78鲁尔问题 1923 <br />Ruhr Problem <br />1923年因FaGuo和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所激化的国际争端。亦称鲁尔危机。 <br />起因 按照《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1919)),德国必须承担战争责任,赔偿协约国在战争中的损失。但协约国在签订和约时没有就德国赔偿总数取得一致意见,和约决定设立协约国赔偿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在1921年5月1日以前核算德国政府应赔偿总数。在此之前,德国应先偿付 200亿金马克,以现金和实物支付。FaGuo在赔偿委员会中起支配作用。1921年1月28日,赔偿委员会要求德国赔偿总数2260亿金马克,为德国政府所拒绝。协约国对德国进行国际制裁,占领莱茵河右岸杜塞尔多夫等城镇。 4月27日,赔偿委员会把赔偿总数减为1320亿金马克,德国政府勉强接受,但在支付1921年20亿金马克赔款后,表示财政困难,请求延期支付1922年后的赔偿。英国从其传统的欧洲均势政策和经济利益出发,不愿过分削弱德国,力图减轻它的赔偿义务,建议德国赔偿总数减为500亿金马克,延缓4年偿付。FaGuo、比利时和意大利反对缩减德国赔偿总数,只同意延缓偿付期两年。并要求在此期间,德国负担占领军费用,向协约国提交“生产抵押品”,否则,协约国有权占领鲁尔区。 <br />1922年底,赔偿委员会宣布,德国没有履行该年度的木材交付义务。1923年1月2日,FaGuo在备忘录中指出,赔偿委员会要求德国在1922年头11个月里向FaGuo和卢森堡交付总共1386万多吨煤,德国实际上只交付1170万吨。9日,赔偿委员会不顾英国的反对,宣布德国没有完全履行煤的交付义务。 过程 1923年 1月11日,FaGuo和比利时分别以相同内容的照会通知德国政府:“鉴于德国没有及时交付木材和煤,因此决定派一个技术专家委员会进入鲁尔区,监督煤业辛迪加生产,保证德国能履行支付赔偿义务。”同日,法、比军队首先占领鲁尔煤区中心埃森,接着占领波鸿和多特蒙德,最后占领了几乎整个鲁尔煤区。 德国总理W.C.J.库诺(1876~1933)下令消极抵抗。宣布不同法、比占领当局合作,召回驻巴黎大使和驻布鲁塞尔公使,停止向FaGuo和比利时支付一切赔偿。占领区的矿工和铁路工人展开罢工或怠工斗争,所有经德国到法、比的铁路和水路交通陷于瘫痪。法、比占领当局采取强制措施,控制煤炭的管理、生产和分配,禁止占领区输出商品,征收煤税和其他关税。对所有参加消极抵抗的德国人,包括他们的家属,进行逮捕、监禁、罚款、驱逐出境以至处死。5月2日,德国政府照会协约国和美国政府,强调在恢复鲁尔区和莱茵兰地区的正常状态以前,德国将继续进行消极抵抗。照会建议,德国赔偿总数为 300亿金马克,其中部分赔款用国际贷款支付。FaGuo认为德国建议毫无实质性内容,英国对德国建议也感到失望。此后整个夏天,尽管英国从中斡旋,FaGuo始终拒绝进行谈判。德国由于丧失鲁尔重工业区,以及对占领区的巨额津贴,财政经济越加困难,马克币值暴跌。1923年 6月中旬,10万马克兑换1美元,8月8日跌为500万马克兑换1美元。库诺政府面对内外危机,于8月12日辞职。G.施特莱斯曼继任总理后,改革财政和货币,镇压工人革命,宣布从 9月26日起停止消极抵抗。他几次要求同FaGuo政府直接谈判,均为FaGuo所拒绝,于是支持煤业辛迪加同国际工矿管制代表团、法比鲁尔区管制委员会进行谈判。11月23日,双方签订协定,规定:煤业辛迪加重新开始向协约国交付煤和焦炭,作为德国实物赔偿,FaGuo和比利时得到煤炭总产量的18%,焦炭总产量的35%;从10月 1日起所开采的煤归煤业辛迪加所有,每出售一吨煤,向协约国交纳10法朗税款。FaGuo通过这一协定,达到了强取德国“生产抵押品”的目的。对德国赔偿问题态度有所缓和,鲁尔危机接近尾声。11月30日,赔偿委员会委任两个专家委员会讨论解决德国赔偿问题。其中第一专家委员会在1924年4月9日的报告(通称道威斯计划),为出席伦敦会议(1924年 7月16日~8 月16日)的协约国和德国政府所接受,从而暂时地解决了德国赔偿问题。 8月16日,FaGuo、比利时与德国达成协议,从9月1日开始实施道威斯计划的一年内,FaGuo和比利时军队撤离鲁尔等地区。\r<br /><br />79道威斯计划 1924 <br />Dawes Plan <br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帝国主义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条约》(见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12月由法、比、意、英、美 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经同年7月16日至8月16日之伦敦会议(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并通过,同年9月1日生效。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贷款8亿金马克(折合1.9亿美元)以稳定其币制,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即由第1年度(1924-1925)10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到第5年度(1928-1929)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德国支付赔款的财源来自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工商企业税。发行 110亿金马克铁路公债、50亿金马克工业公债。德国的金融外汇、铁路运营以及税捐征收事务受国际监管。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1924年8月16日,计划被双方接受。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期,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大量涌入德国。1924~1929年德国支付赔款 110亿金马克,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 210亿金马克。1928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年为杨格计划所取代。\r<br /><br />80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Briand-Kellogg Pact (非战公约Treaty for the Renunciation of War) 1928 <br />1928年由63个国家参加签订的“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条约。亦称非战公约。FaGuo外长A.白里安企图与美国确立紧密联系以增强抑制德国的力量,1927年4月6日在巴黎举行的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周年庆祝会上发表演说,建议法美缔结条约,永恒友好,互不作战。美国国务卿F.B.凯洛格提出反建议,要求先由 6大强国签署非战公约,然后邀请各国参加。其目的是企图通过多边非战公约的缔结使美国居于领导地位,贬低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的作用。FaGuo不愿因签订多边公约而损害自己苦心经营的反德联盟体系,英国则意在维护其殖民统治,经过 8个月谈判并附加一系列保留后,才同美国达成协议。1927年12月,白里安、凯洛格联合发起召开多边会议。 1928年8月27日,美、英(包括英联邦7个成员国)、法、德、比、意、日、波、捷克斯洛伐克15国的代表在巴黎签订《关于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1929年7月24日正式生效。主要内容是:①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②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苏联于1928年9月6日宣布正式加入这一公约。截至1933年,加入非战公约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63个国家。 该公约是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大压力下签订的,它只是一般地反对战争而不区分战争的不同性质,而在订约的同时,美、英、法等大国都先后发表备忘录或声明,对公约提出保留条件,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因而公约既不能解决任何国际纠纷,更不能废除帝国主义战争。但该公约在国际关系中对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有一定的作用,在国际法上也有一定的意义。\r<br /><br />81杨格计划 1929 <br />Young Plan <br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为代替道威斯计划而实施的德国支付赔款计划。1929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崩溃,无力实行道威斯计划。同年 2月11日至6月7日,英、法,比、意、日、美、德 7国代表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重新审议德国赔偿问题,美方代表O.D.杨格(1874~1962)为主席。会议通过主要由杨格起草的报告书,史称杨格计划。主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分两期支付。其间从1930~1965年36年零7个月中每年平均偿付20.5亿马克(较道威斯计划每年减少4.5亿马克),从1966~1988年22年中每年偿付16.07~17.11亿马克。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德国每年应付数额中,1/3无条件必付,其余可缓期2年,年息5.5%。1930年,美国摩根保证信托公司、纽约花旗银行、芝加哥花旗银行组成的银行团和英、法、比、意、日、德各国中央银行共同投资,在瑞士巴塞尔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并就原协约国之间的债务进行结算与清偿。 海牙会议有英、法、德、意、比、日、波、希、南、捷、葡、罗等国参加,美为观察员。会议第一期1929年8月6~31日,第二期1930年1月3~20日讨论并通过该计划,于1930年9月生效。杨格计划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德国的赔款负担,通过国际清算银行的业务活动,扩大了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对德国经济的渗透。该计划实施不久,1931年6月德国即由其总统P.von兴登堡声明因经济恶化而无力支付赔款。1932年6~7月,英、法、意、比、日、葡、南、罗、希、美、德等国举行洛桑会议,决定德国应偿付30亿马克作为最后一笔赔偿费,但德国从未支付。杨格计划遂告终结。\r<br /><br />82远东战争策源地\r<br />Source of War in the Far East <br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又制造了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从而在远东地区形成了一个战争策源地。田中义一政府(1927~1929)于1927年 6月27日~7月7日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侵华反苏与英美争霸的战略计划。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大力扩军备战。日本关东军的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制定了突袭奉天(沈阳)的作战计划和占领中国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方案,提出了以美国为假想敌的作战设想。1931年 7月,陆军省核心会议通过《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的经济危机,1931年 5月达到顶点。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1年9月18日22时40分,关东军按计划自己炸毁柳条沟的一段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炸路和袭击日本守备队。并以此为借口,一夜之间占领了奉天(沈阳)城,3个月内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1932年1月日本又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2年3月1日,扶植爱新觉罗?溥仪充当傀儡,成立“满洲国”。1933年2月侵占中国热河省,将其并入“满洲国”。面对日本侵略,英美等国采取了对日绥靖的立场。1932年1月美国宣布实行“不承认主义”,打着中立的幌子,维护美国在华权益。国民党政府将日本的侵略诉诸国际联盟,英、法操纵的国联于1932年 2月派遣“李顿调查团”到日本和中国调查。10月发表的《调查报告书》确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但又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主张国联在东三省建立“满洲自治政府”,主权属于中国,但由以日本为主的外国共同管理。日本对英、美的态度仍不满意,于1933年3月退出国联。由此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气焰,在英、美纵容下更为嚣张,直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扩大其争霸活动,从而形成远东的战争策源地。\r<br /><br />83欧洲战争策源地\r<br />European Source of War <br />指1933年1月,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后,在欧洲中部形成的一个战争策源地。 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惨败并被迫向战胜国支付赔偿的德国,境况尤为困难。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积极寻找摆脱危机。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途径。纳粹党适应这一要求,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两个旗号,用“解决失业问题”、“增加工资”、“废除《凡尔赛和约》”、“复兴德意志民族”等宣传,蛊惑群众,成为德国第一大党。在垄断资产阶级支持下,A.希特勒在1933年 1月30日出任总理。他通过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共产党,取缔了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建立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恐怖专政。 希特勒在所著《我的奋斗》和纳粹党纲领中,公开宣扬德意志人是“上等”人种,理应统治斯拉夫等“下等”人种;鼓吹德国应该到国外去夺取“生存空间”,为德国的“过剩”人口寻找出路;宣传“刀剑能决定一切”,号召用战争来建立霸权地位。在这种反动理论指导下,纳粹党提出了一整套侵略扩张计划:建立一个囊括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但泽等德语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大德意志”;围绕“大德意志”这个“核心”,在中欧和东欧建立一个德国的附庸国体系;向俄国扩张、灭亡FaGuo,进而把德国的法西斯制度“实现于全世界”。\r<br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德国在1933年10月14日退出裁军会议,同月19日退出国际联盟。1933~1934年,德国大幅度增加军事预算,建造 2.6万吨级的巡洋舰;1935年3月13日,宣布重建空军。3月16日宣布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彻底撕毁《凡尔赛和约》关于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开的扩军备战。在德国纳粹党策动下,1934年 7月25日,奥地利纳粹分子暴动,刺杀了奥地利总理E.陶尔斐斯,策动德奥合并未逞。纳粹党上台后,公开宣称要在波兰“报仇雪耻”,德、波关系趋于紧张。1934年 1月,德国为离间波兰、FaGuo关系和麻痹并于日后摧毁波兰准备条件,同波兰缔结互不侵犯条约。1933年 3月,德国建议与意大利合作进攻乌克兰和高加索。同年 6月,在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德国代表团要求把苏联领土交给“缺乏生存空间”的人去支配。德、苏关系恶化。1934年 1月,И.В.斯大林指出,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取得胜利,德国退出国联,复仇思想占了上风,使欧洲国际关系更加尖锐化,推动了军备扩充和帝国主义的战争准备。法西斯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暂时出现的欧洲和解局面。凡尔赛体系面临彻底崩溃,新的世界大战危险急剧增长,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r<br /><br />84集体安全政策 <br />policy of collective security <br />20世纪30年代苏联为制止法西斯国家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而提出的重要外交政策。20年代初,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见远东战争策源地和欧洲战争策源地),德、日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和侵略扩张不但威胁着苏联和广大中小国家的安全,而且危及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根本利益。这就为建立除法西斯国家之外的区域性和世界性的反侵略阵线提供了客观前提。1933年,苏联根据和平不可分割和进行集体抗击侵略的原则提出集体安全政策,建议缔结多边或双边的互助条约,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苏联政府为推行这一政策采取许多积极步骤。1933年12月19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批准关于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计划。同意加入国际联盟,不反对在国际范围内缔结反对德国侵略的地区性共同防御协定,同意参加包括FaGuo和波兰在内的反对德国侵略的地区性共同防御协定。1934年 6月,苏联和FaGuo共同倡议签订对被侵略的签字国提供军事援助的《东方公约》。1934年 9月,苏联参加国联。1935年,苏联分别同FaGuo和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互助协定。慕尼黑事件后,战争迫在眉睫。1939年苏联倡议进行英、法、苏三国关于缔结军事互助协定的莫斯科谈判。但英、法执行绥靖政策,拒绝与苏联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致使德、意、日提前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r<br /><br />85绥靖政策 <br />policy of appeasement <br />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DIZHI,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革命的兴起及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它们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绥靖政策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出现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内容,形式和手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争夺世界霸权,反对社会主义和人民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到30年代,特别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见远东战争策源地、集体安全政策),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相A.N.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容忍A.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1935年 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 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 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 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 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支持它们的美国,妄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r<br /><br />86《侵略定义公约》 1933 <br />Convention on Definition of A□□ression <br />1933年苏联提出并同一些国家在伦敦签订的关于侵略定义的公约。30年代初,日本强占中国东北三省,德国纳粹党执政,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战争威胁空前加剧。为了防止侵略者为其侵略罪行辩解,需对侵略给予精确定义。1933年2月6日,苏联在国际裁军会议总务委员会上提议通过一项《关于侵略定义宣言》。苏联的宣言草案对侵略国的定义是:①向另一个国家宣战者;②虽未经宣战,但其武装力量侵犯另一国家领土者;③其陆、海或空军炮击、轰炸另一国领土或有意攻击该国船只或飞机者;④其陆、海或空军未经另一国政府允许或违反此种允许之条件,包括逗留时间和扩大逗留之范围,在该国登陆或进入该国境内者;⑤对另一国海岸或港口实行海上封锁者。由于英、美代表的反对,国际裁军会议的组织者迟迟不把苏联的草案提交全体大会通过。为使草案发挥国际文件的作用,苏联先后与一些国家签订了相应协定。1933年7月3日,苏联与阿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罗马尼亚、波斯、波兰、土耳其等国在伦敦订立了关于侵略定义的公约,通称《伦敦公约》。接着,苏联又与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立陶宛等国缔结类似公约。上述这一系列外交活动是苏联集体安全政策的组成部分,是实施这一政策的策略措施。在以后的国际关系中,这项公约实际上获得国际承认,并在国际法中得到运用。帝国主义国家为寻找各种借口掩护其肆意侵略的罪行,一贯反对确定侵略定义。侵略定义问题成了国际上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1950年苏联向联合国大会第 5届会议提出以1933年《关于侵略定义宣言》为基础的侵略定义提案,因遭到美、英等国反对而未获通过。直到1974年12月 4日,联合国大会第29届会议才通过《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这一争论才告一段落。\r<br />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40
87东方公约(《东方洛迦诺公约》) 1934 <br />Eastern Pact <br />1934年苏法两国为防止法西斯侵略联合拟订的、准备邀请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等国参加的集体互助公约(草案)。亦称《东方洛迦诺公约》。在法西斯战争危险日益加剧的形势下,1933年12月28日,苏联政府建议缔结一个建立在集体安全原则基础上共同防止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协定,即东方区域性公约,这是苏联积极推行集体安全政策的一项重大措施。英国口头上支持,实际上破坏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立。对德国法西斯威胁越来越感到不安的FaGuo国务部长□.赫里欧和外交部长J.-L.巴尔都等,在国内反法西斯民主力量影响和推动下,认为保卫FaGuo和防止法西斯危险,应依靠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的同盟体系。在此背景下,苏、法共同主张签订一项集体反击侵略者的条约,作为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补充。1934年 5~6月,两国外长进行谈判。6月底拟订《东方公约》的联合草案。草案提出签订两项相互联成一个体系的互助协定,即苏、德、波、捷以及波罗的海等国参加的互助公约和苏法互助公约。规定缔约国任何一国受到进攻时,其他缔约国应自动向遭受进攻的一方提供军事援助。纳粹德国立即觉察到该公约会束缚自己的侵略活动,1934年9月10日,德国政府声明拒绝缔约。接着罗马尼亚、波兰拒绝参加。英国采取DIZHI立场。美国在欧洲的外交官包括驻苏大使也展开反对签署该公约的活动。10月 9日,巴尔都在马赛迎接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时,两人同时遇刺。东方公约夭折。 <br /><br />88美国中立法 1935、1936、1937 <br />American Neutrality Acts <br />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为防止美国卷入西半球以外的战争的立法。1935年,在意大利发动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的旧称)的战争的前夕,美国国会内外的孤立主义派利用美国人民不愿卷入新的战争的和平情绪,推动国会于8月31日通过第1个中立法,规定“在两个或若干个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时或在战争过程中,总统将此事宣布,嗣后凡由美国或其属地之任何地点把武器、弹药及军事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或输往中立国以转运至交战国者,均属违法”。并禁止美国船舶运载军用品至交战国和美国公民乘搭交战国船只旅行,但不禁止其他物资包括战略物资出口。到1936年2月底该法期满时,国会随即通过第2个中立法,将第1个中立法有效期延长到1937年5月1日,并补充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的条款。1937年4月29日,国会通过第3个中立法,即《永久中立法》,除前两法规定的内容以外,又规定中立法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授权总统判定战争状态之是否存在,不仅有权禁止武器输往交战国,而且可以禁止任何货物输往交战国。 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前后,F.D.罗斯福总统认定美国的防线是在欧洲,多次向国会提出修改中立法。国会经过长期争论,于1939年11月3日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实行“现购自运”的原则。新法案在武器和物资上支持了英法;在东方则有利于日本而不利于中国,因中国无力自运。1941年 3月11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中立法至此名存实亡。12月,美国对德意日宣战后,中立法正式废除。 <br /><br />89小协约国 <br />Little Entente <br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 3国在FaGuo支持下建立的军事政治联盟。为维护凡尔赛体系,防止德国、匈牙利、保加利亚再次发动侵略战争, 3国先后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防御同盟条约》(1920年 8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同盟条约》(1921年 4月23日)、《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防御同盟条约》(1921年6月7日)、《小协约国间友好和同盟条约的补充协定》(1930年 6月27日)以及《小协约组织公约》(1933年2月16日),结成同盟体系。其主要目的之一,最初是反对匈牙利修改《特里亚农和约》、加强3国间的外交军事和经济合作。匈报讥讽其效法协约国。它们也自称小协约国。FaGuo为了利用小协约国扩大自己的影响,抑制德国,反对苏联,维持巴黎和会 (1919)所确定的欧洲秩序,分别于1924年、1926年和1927年与捷、罗、南缔结了友好条约或同盟条约。1921年小协约国两次参与挫败匈废王查理四世的复辟活动。为防止德奥合并,1931年反对德奥关税同盟。1933年缔结组织公约后,成立了小协约国常设委员会和常设秘书处,以协调 3国政策,加强经济合作,对付德意扩张,继又反对认可修改凡尔赛体系诸和约,反对认可企图由大国主宰欧洲事务的英法德意4强公约,参加侵略定义公约,支持苏联参加国联。由于德国对小协约国分化离间和FaGuo推行绥靖政策,促使罗、南改变亲法立场并与捷疏远。1936年,罗、南拒绝捷关于将小协约国变成反对任何外国侵略的防御体系的建议,1938年慕尼黑危机中,又拒不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对抗德、匈,小协约国因之解体。 <br /><br />90蒙特勒会议 1936 <br />Montreux Conference <br />1936年 6月在瑞士蒙特勒召开的讨论修订黑海《海峡制度公约》的国际会议。参加国有土、英、法、日、希、保、南、罗、澳、苏等10国。意大利拒绝出席。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德、意法西斯国家扩军备战,欧洲和地中海局势日趋紧张。土耳其为维护本国安全,急欲收回对黑海海峡的主权与控制权,1935年正式倡议修改《洛桑海峡公约》,得到苏联的积极支持。英、日出于巩固其在东地中海的地位和加强英、土关系的愿望,也表赞同。 1936年7月20日,与会各国签订《关于黑海海峡制度的公约》,即《蒙特勒公约》。主要内容:各国商船可以自由通过海峡;在平时,黑海沿岸国家军舰自由通过海峡(主力舰仅限1艘),非黑海沿岸国家军舰通过海峡时,在同一时间内总吨位不得超过 3万吨,其中1个国家不得超过1.5万吨,数量不得超过9艘,军舰在黑海停留期不得超过3周;在战时,如土耳其中立,交战国军舰不得通过,如土耳其参战,允许通过与否,由土酌情决定。有效期20年。公约生效满5年,缔约国有权提出建议修改公约的条款。公约期满前两年,任一缔约国未向FaGuo政府预先通知废止时,则公约继续有效,直到这种通知发出后 2年时为止。但公约第1条确认的通航自由原则将无限有效。 <br />公约恢复了土耳其对黑海海峡地区的主权,加强了土耳其对海峡的控制权。公约也扩大了黑海沿岸国家通过海峡的航行权,并对非黑海国家通过海峡的权利作了比《洛桑公约》更多的限制,有利于维护黑海沿岸国家的权利和安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土耳其允许德国军舰驶入黑海而违反了公约第19条的规定。1946年 8月苏联提出修改蒙特勒公约,要求苏、土共同保卫和管理黑海海峡,遭土耳其拒绝。1953年 5月苏联正式撤回这一要求。此后缔约各国未正式提出异议,蒙特勒公约继续生效。 <br /><br />91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 <br />annexation of Austria by Germany <br />指1938年 3月12日希特勒德国武装占领奥地利。奥地利共和国地处欧洲心脏地带,战略地位重要,是A.希特勒猎取的第一个对象。早在1933年德国间*就在奥地利活动。1934年 7月策动维也纳法西斯分子叛乱,刺杀奥首相E.陶尔斐斯。此后,纳粹德国颠覆奥政府的活动从未停止。1936年 7月11日德国强迫奥地利签订《德奥协定》,要奥地利保证在外交政策中将始终按照承认自己是“一个日耳曼国家”的原则行事,并在秘密条款中规定让德、奥法西斯党徒参加奥政府机构。视奥地利为自己势力范围的意大利,对希特勒吞并奥的企图开始持反对态度。1934年初,B.A.A.墨索里尼首席外交顾问访奥时重申,“必须首先保证奥地利的独立”。墨索里尼曾下令意军 4个师开赴边境。后形势逆转,意、德日益接近。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产国际协定》,墨索里尼改变了在奥地利问题上的立场。1938年 2月,英国首相A.N.张伯伦宣称,当德国占领奥地利时,奥无法指望其他大国的援助。美国驻法大使W.C.布利特通知德国,华盛顿“完全理解”德改变欧洲地图的计划。FaGuo政府也表示无意干涉奥地利事务。由此,德国更加有恃无恐,加紧了吞并奥地利的步伐。 <br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迫使奥总理K.舒施尼格(1897~1977)答应德国以下要求:特赦以政治犯名义囚禁的全部纳粹党员,任命奥地利纳粹分子A.赛斯-英夸特为内务部长兼保安部长,掌握警察权。3月12日,纳粹党徒大肆宣扬“奥政府被共产党暴徒包围”,伪造奥政府请德出兵镇压骚*的“紧急请求”,接着,德国军队长驱直入,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次日,希特勒到维也纳,签署了“德奥合并”的法律,奥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东方省”。对希特勒这一赤裸裸的侵略行为,西方列强仅仅表示抗议。不久,英、法、美等国又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分别把驻奥使馆改为驻维也纳领事馆。苏联强烈谴责纳粹德国的侵略,并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集体对付希特勒的侵略,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建议置之不理。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战略地位,更加肆无忌惮地实现它的侵略和战争计划。 <br />1943年10月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宣布德国吞并奥地利无效,决定恢复奥的独立。战争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奥地利。1955年 5月四国同奥签订《奥地利国家条约》,奥地利重新赢得主权国地位。 <br /><br />92慕尼黑会议 1938 <br />Conference of Munich <br />1938年9月29~30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英、法、德、意 4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谋求相互妥协与勾结的国际会议;参加者有英国首相A.N.张伯伦、FaGuo总理□.达拉第和德国总理A.希特勒、意大利首相B.A.A.墨索里尼。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居住着约 300万日耳曼人少数民族,多聚居在苏台德区。德国法西斯利用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问题挑起事端,为侵略制造借口。1933年10月德国扶植苏台德日耳曼人党,充当侵略工具。1937年 6月希特勒制定了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其侵略行径受到大力推行绥靖政策的英法政府的纵容。1937年11月,英国掌玺大臣哈利法克斯伯爵E.F.L.伍德明确向希特勒表示英国将容忍德国“变更”欧洲秩序,侵占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但泽。1938年 3月,德国强行兼并奥地利后,加紧对捷施加政治与军事压力。 4月,希特勒唆使日耳曼人党要求苏台德区“自治”,德军同时在德、捷边境集结,进行武力威胁,由于捷举国奋起,决心抵抗。希特勒被迫暂时退却。 9月12日,希特勒在纽伦堡发表演说,公开宣布要援助苏台德日耳曼人党。当晚苏台德发生暴乱,出现“九月危机”。边境局势再趋紧张。 9月15日,张伯伦赴德国伯希特斯加登同希特勒举行会谈,不惜一再退让,表示英国“承认苏台德脱离的原则”。 9月19日,英、法两国对捷施加压力,迫其割让苏台德区。9月21日捷被迫接受英、法建议。波、匈也向捷提出领土要求。 9月22日,张伯伦再次飞抵德国同希特勒会谈。希特勒又要求兼并更多的领土,并于9月26日以战争相威胁,局势空前紧张。美国政府虽未直接参预英、法的“调解”活动,但始终支持英、法与德国妥协,并建议为此召开国际会议。 苏联在危机期间一再表示将履行1935年《苏法互助协定》和《苏捷互助协定》承担的义务。甚至表示即使FaGuo不提供援助,只要捷自己抵抗,并请求苏联援助,苏联也将援捷。苏联还建议英、法共同制止侵略,均遭拒绝。 <br />经过幕后策划,由墨索里尼出面斡旋,决定举行英法德意4国慕尼黑会议。9月30日凌晨签订了《德国、联合王国、FaGuo及意大利间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1938年10月10日前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连同上述地区的一切建筑和设施,移交给德国;日耳曼居民是否占多数尚不确定的地区,暂由国际委员会占领,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归属,最后划定边界;英、法对新国界提供保证,当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解决之后,德、意才同意提供保证。会议期间发表了具有互不侵犯条约性质的《英德宣言》,不久,法、德也签署了类似宣言。实际上这些宣言不过是一纸空文。慕尼黑会议及协定粗暴地践踏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大国主宰小国,牺牲弱小国家利益进行妥协的一次交易,是绥靖政策登峰造极的表现。慕尼黑会议及协定鼓励和助长了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同年10~11月德军占领苏台德区。1939年 3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并于 9月进攻波兰。这一切都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火首先燃向英、法及其事实上的盟国。 <br />参考书目 <br /> William Waite Hadley,Munich:before and after,Cassell and Co. Ltd., London,1944. <br /><br />93远东慕尼黑阴谋 <br />Munich scheme in the Far East <br />日本侵华时期英美等国在东方策划对日绥靖,牺牲中国,造成反苏**局面的国际阴谋。因袭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方式,史称远东慕尼黑。其主要内容是:帝国主义各国在反苏、**、反华的基础上达成妥协;诱迫中国国民党对日投降,变中国为东方的捷克斯洛代克,乘机镇压中国***领导的革命力量;挑起反苏冲突,维护英、美的远东利益。促成远东慕尼黑危机的主要因素是:英、美的东方绥靖政策,德国、意大利一度进行的劝和调停,日本的诱降和国民党当局的妥协,以及它们共同的**、反苏企图。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远东慕尼黑危机持续了3年之久。 <br />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当局与日本多次秘密接触。国民党当局一再要求英、法斡旋,并妄图通过1937年11月国际联盟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九国公约缔约国会议(布鲁塞尔会议),结束抗战。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38年12月在日本政治诱降下,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公开投敌,国民党当局的妥协***倾向日益加强。英、美、法由于欧洲局势的牵制,无力东顾,遂策划召开太平洋国际会议,诱使国民党政府同日本“议和”。1939年7月24日英国与日本签订《有田-克莱奇协定》,承认日本侵华为“合法”。宣称日本在中国进行侵略战争时,有权“铲除任何妨碍日军或有利于敌人之行为与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远东慕尼黑危机进一步加深。英国由于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发动进攻,急于对日妥协,充当了策划的主角。1939年10月英、法从华北撤军。1940年6月英、日签订《天津协定》,勾结日本镇压中国抗日并承认日本在天津的政治经济统治地位。7月17日英、日签订封锁滇缅路和香港边境协定,以切断中国抗战外援,压蒋降日。8月8日,英外交部拟定《对日总协议》的备忘录,力图达成全面对日妥协。 <br />1940年FaGuo溃败,英伦告急,日本南进趋势加强。英国开始转向诱引中国参加英美集团,利用中国战场拖住日本的策略。德、意在战略上急于要日本从中国脱身,南下打击英、美,以配合其全球攻势;经济上又有攫取中国市场的需要,一度成为劝降中国的主角。1940年底,德外长通过劝和,力图拉国民党当局结束战争参加法西斯阵营。 <br />1941年 3~12月美、日秘密谈判是远东慕尼黑的新阴谋。美国面临西线告急、东线吃紧的严峻局势,为了援英反德,确保欧洲重点,力求避免或推迟在远东与日冲突,成为策划远东慕尼黑新阴谋的主角。美国对远东局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又是国民党当局的主要靠山,故美、日勾结对中国和远东局势的危险最大。谈判中美国竟然承认“近卫三原则”,承认伪满,同意日本延缓从中国撤军等,出卖中国换取日本同意恢复“门户开放”,以维护美国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既得利益。中国***及时严正指出,日美妥协,牺牲中国,造成**、反苏局面的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正在日美蒋之间酝酿着,我们必须揭穿它,反对它。 <br />远东慕尼黑阴谋几经策划,终归破产。其主要原因是:英、美和日本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导致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苏联坚决支持中国抗战,又避免卷入远东冲突;中国***坚持抗战,坚持正确政策和策略,对国内投降活动和国际上远东慕尼黑阴谋进行了及时的揭露和有效的斗争,从而扭转了危局。 <br /><br />94英法苏莫斯科谈判 1939 <br />Anglo-Franco-Soviet Moscow Negotiation (1939) <br />1939年4~8月英国、FaGuo和苏联为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在莫斯科举行的谈判。1939年3月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和平受到严重威胁。3月18日,苏联建议召开苏、英、法、波、罗、土6国参加的国际会议,讨论采取共同行动制止德国侵略的问题,为英国所拒绝。4月15日,英国要求苏联单方面发表声明,许诺一旦与苏相邻的欧洲国家遭受德国侵略而请求援助时给予援助,但不规定苏联遭受德国侵略时英国应负的义务。苏联未予接受。4月17日,苏联向英、法建议缔结英法苏互助条约,条约内容包括:缔约一方受到德国侵略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军事援助;3国共同保障波罗的海和黑海之间与苏联相邻各国的安全;3国应尽快确定在上述情况下进行军事援助的规模方式;3国应同时签订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抗德战争开始后,任何一方不得与德国单独媾和。A.N.张伯伦政府被迫于5月27日同意就此举行谈判。6月14日,英国外交部司长W.斯特朗抵莫斯科,与以外交人民委员В.□.莫洛托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举行会谈。 <br />在谈判中,英国先是不接受苏联关于签订互助条约的建议,后在英、法民主舆论压力下,表面上表示同意缔结三国互助条约,但坚持要互助条约签订后再谈判军事协定问题。在对波罗的海国家作出保证的问题上,英国先是不肯给予保证,后只同意在它们遭受直接侵略时可提供保证。这意味着英国将在德国向波罗的海各国发动侵略时保持中立,为其东侵苏联敞开大门。由于英、法在这两个问题上坚持己见,谈判陷于僵局。 为了挽救濒于失败的谈判,苏联于7月9日建议先行举行军事谈判。谈判于 8月12日开始举行。苏联派出以国防人民委员K.E.伏罗希洛夫为首的代表团,提出共同抗击德国的具体计划,表示准备派出136个陆军师和大量空军参战,但因苏、德没有共同边界,故要求战时波、罗同意给予苏军过境的便利,遭波、罗拒绝。8月21日,FaGuo同意苏联这一要求,并以废除法、波盟约为手段,要求波兰同意苏军过境。波兰政府仍拒不同意。8月21日军事谈判破裂。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英、法、苏莫斯科谈判的失败意味着建立反侵略战线的最后努力完全落空,这就为法西斯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br /><br />95英德秘密谈判 1939 <br />Anglo-German secret negotiation <br />1939年5~8月,英国和德国为调整彼此关系,实现英德两国合作,划分势力范围而举行的秘密谈判。 1939年3月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之后,英国A.N.张伯伦政府继续执行绥靖德国的政策,英、德之间多次举行秘密谈判。5~7月英国政府官员同来英访问的德国霍恩洛厄亲王就英、德合作和重开谈判的问题频繁进行接触。7月18~21日英国政府首席工业顾问H.威尔逊和外贸大臣G.赫德森分别同德国《四年计划》专员沃塔特在伦敦举行会谈。7月29日英国工党国会顾问巴克斯顿同德国驻英使馆参赞科尔特密商。谈判集中酝酿英、德合作纲领。英国提出的纲领包括:把东欧和东南欧划作德国势力范围;德国尊重英帝国的权益;就殖民地、世界原料和市场等问题进行谈判,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缔结英、德互不侵犯条约和互不干涉协定。英国还提出,一旦实现英、德合作,英国将中止同苏联的谈判,取消对波兰、土耳其等国的保证,迫使FaGuo废除法、苏互助条约。8月上旬威尔逊和英国外相E.F.哈利法克斯继续同德国驻英大使迪克逊进行接触。8月7~10日H.戈林同以斯潘塞为首的英国工业家在德、丹边境就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波兰问题举行会谈。8月下旬,瑞典商人达勒鲁斯受戈林之托,多次奔走于伦敦和柏林之间进行撮合。由于英、德在瓜分殖民地等问题上矛盾尖锐,难以妥协,加上德国先占波兰、后攻英法的战略方针已内定,A.希特勒在利用英、德密谈破坏英、法、苏谈判的目的达到后,9月1日便对波兰开战。长达4个月的英、德秘密谈判遂以失败告终。 英、德秘密谈判是张伯伦在战争前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它破坏了英法苏莫斯科谈判(1939),便利了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br />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42
96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
<br>Treaty of non-Aggression Between Soviet Union and Germany
<br>1939年 8月 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1939年 3月10日И.В.斯大林在联共(布)第18次代表大会上宣布战争危机紧迫时苏联的外交政策是维护和平,同所有国家友好相处。警告德国不要把战争矛头指向苏联。批判西方国家执行不干涉政策,同时表示愿意同它们一道阻止德国发动世界大战。1939年 3月15日,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3日又占领立陶宛滨海城市默麦尔。4月3日下达旨在消灭波兰的“白色方案”。5月22日又签订《德国意大利军事同盟条约》。苏联在 4~8 月多次主动采取行动同英、法在莫斯科举行关于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的谈判,争取建立反侵略的统一战线。但英、法仍奉行绥靖政策,无意与苏联合作。与此同时,英国同德国进行一系列秘密谈判,力求实现英、德合作,把战火引向苏联。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也采取措施调整同德国的关系。1939年7月18日苏、德恢复贸易谈判,8月19日签订贸易协定。在此期间,苏联外交人民委员В.□.莫洛托夫在 8月15日向德国大使提出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创议。8月16日德外长J.von里宾特洛甫指示德国驻苏大使向苏联方面表示他准备赴莫斯科谈判并签约。
<br>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莫斯科签字(1939.8) 1939年 8月中旬,苏联的国际处境十分险恶。日本继1938年在中苏边境张鼓峰挑起反苏武装冲突后,1939年5~8月又在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向苏联、蒙古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严重威胁苏联东部地区的安全。日本处心积虑要同德国建立反苏军事同盟,加紧对苏联的战争准备。同时,德国即将进攻波兰,世界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为了苏联的安全,斯大林于 8月21日接受A.希特勒提出的、立即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要求。 8月23日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10年。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公布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附加议定书》,内容为确定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br>该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但希特勒之所以签订条约完全是为避免两面作战的权宜之计。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德国在西线得手后,便迫不及待地于1941年 6月22日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挑起苏德战争。近年来,中国一些世界史工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中,对苏联决定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利弊得失以及对条约《附加议定书》的评价,提出了与上述分析不同的观点。\r<br>
<br>97三国同盟 1940
<br>Tripartite Pact (1940)
<br>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 3个法西斯国家组成的政治和军事侵略性同盟。1938年初至1939年夏,德、意、日在柏林、罗马和东京分别进行多次谈判,酝酿在日德意《**产国际协定》基础上建立三国同盟。1939年 5月22日,德国和意大利于柏林订立同盟条约,此为法西斯轴心国军事同盟之始。日本和德国则因他们各自的侵略目标与步骤有异,谈判停滞不前。1938年 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订立后,日本一度中断与德国缔结同盟的谈判。德国进攻波兰后,日本曾表示采取不介入欧洲战争的立场。迨1940年夏,德国武装侵略势力席卷西欧、北欧后,日本为加紧侵华战争并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对建立三国同盟又趋积极。同年9月27日德国外长J.von里宾特洛甫、意大利外长G.齐亚诺及日本外相来栖三郎在柏林签定《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亦称《柏林条约》)。其主要内容为:德、意和日本彼此承认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导地位”。三国中一国受到未参加中日战争和欧洲战争国家的攻击时,相互给予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三国同盟的签订表明德意日3国轴心军事同盟正式形成,它促成德国武装进攻苏联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字仪式(1940.9.27)
<br>
<br>98轴心国\r<br>Axis Powers 见三国同盟(1940)。\r<br>
<br>99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
<br>Second World War
<br>
<br>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其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r<br>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r<br>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制度处于全面危机期间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r<br> 1、战争的起因
<br>德、日、意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确立的法西斯政权及其侵略扩张,是这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国际关系体系。战败的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给予的严厉惩罚和约束。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领土而不满,另一个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这些因素孕育着新的国际冲突。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或加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随着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制度的各种基本矛盾重新尖锐化并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诉诸战争。从根本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制度危机的产物。\r<br>20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它很快成为本国统治阶级借以稳定政权、强化统治、镇压人民运动的支柱。1922年10月B.A.A.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掌握政权。1933年 1月A.希特勒在德国执政。1936年 3月日本军部实现对内阁的全面控制,开始确立法西斯专政。这些法西斯政权的共同特征是对内镇压一切民主进步力量,实行反民主制的专制独*极权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夺取别国领土,兼并弱小国家。它们既与社会主义的苏联和被压迫民族、周边弱小国家为敌,也与西方民主制国家为敌。它们向英、法、美等国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不惜通过战争手段改变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r<br> 2、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德国从1933年起加速扩展军事工业;1934年秘密扩大陆海军,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其军队的限额;1935年正式重建空军,实施义务兵役制,秘密颁布《国家防御法》。1936年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早在1935年秋德国国防军即已开始制订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计划、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纳粹德国成为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意大利在侵略和兼并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的过程中与德国接近,并在武装干涉西班牙期间同德国密切合作。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意大利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定武力侵占中国,进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岛、中亚细亚和小亚细亚以至欧洲的侵略扩张总纲领。从1931年起,日本对中国发动并逐步扩大局部性侵略战争。在1936年 8月五相会议制订的《国策基准》和此前军部修订的《帝国国防方针》等文件中,规定了向太平洋地区及西伯利亚的扩张目标和对美、苏、中、英等国作战的具体方针。日本成为挑起世界战争的远东战争策源地。3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逐步相互接近,开始结成侵略集团。1936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签订《**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 6日意大利参加该协定。\r<br> 3、世界大战的前奏
<br>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多次发动局部战争。日本首先在亚洲燃起战火,揭开世界战争的序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出兵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翌年 3月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1932年 1月,日军进攻中国上海。1933年 3月,日军攻占热河省,随后入侵察哈尔省北部和河北省东部地区。1936年 1月,日军进犯绥远省。中国军队和人民先后在上海、长城各口、察哈尔北部和绥远等地奋起抵抗,并在东北三省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美、英、法等国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姑息纵容。1932年10月,国际联盟派出的以英国人E.R.B.李顿为首、英、法、美、德、意 5国参加的调查团发表报告书,虽披露了日本武力侵占中国的若干事实,却把日本武装侵略说成是中日冲突,指责中国DIZHI日货是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要求双方从中国东北撤军,实行“国际共管”。1932年 1月,美国宣布“不承认主义”,对日本独霸中国东北表示不满,同时继续以大量军事物资供应日本。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中国***领导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国民党、共产党两党合作为核心,举国一致,英勇进行反法西斯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r<br>从世界全局来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上进行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中国军队在淞沪、平型关、台儿庄和武汉等战役中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在中国军民抗击之下,日本法西斯妄想在几个月内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彻底破产,不得不放弃战略进攻。中日战争在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以后,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到1939年底日本侵华兵力增加到31个师团和4个独立混成旅团近100万人。\r<br>日本对苏联的战争挑畔 在德、意、日 3国酝酿缔结军事同盟期间,日本于1938年7月29日至8月11日在邻近朝鲜的中苏边境挑起张鼓峰事件(哈桑湖事件)。1939年5~8月,日军在中国黑龙江省西部与蒙古接壤地区再次挑起诺蒙坎事件(哈勒欣河事件)。日苏双方直接参战兵力在1939年 7月2日至8月31日超过10万人。日本的两次战争挑衅均遭失败。此后,日本法西斯集团内部虽仍有“北进”、“南进”之争,但“南进”扩大侵略战争的倾向日益增强。\r<br>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5年10月 3日,意大利30万军队侵入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第二次抗意战争爆发。尽管国际联盟通过决议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表示要对它实行有限的经济制裁,意大利仍能从西方民主制国家、尤其是从美国获得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英、法、美以“中立”为名对交战双方实行武器禁运,陷埃塞俄比亚于困境。\r<br>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1936年 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派飞机空运叛军,出动军队和飞机参战。截至1939年4月,德国派往西班牙作战人员超过5万人,意大利约15万人。德、意向叛军提供的军火价值10亿美元。国际进步力量积极支持西班牙政府,组织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英、法、美等国则宣布“中立”,实行“不干涉”政策,禁止西班牙政府购买的武器过境。1939年2月27日,英、法与西班牙共和国断交,公开承认F.佛朗哥政府。\r<br>德国吞并奥地利和肢解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 3月12日拂晓,德军入侵奥地利。14日,宣布将其划为德国的一个州,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德国就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自治”问题制造“五月危机”,陈兵德捷边境。 9月12日,希特勒再次进行战争恫吓。在德国压力下,英、法两国政府决定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方式换取“和平”, 9月29日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协定。10月 1日,德国占领苏台德区。10月 6日,在德国操纵下,斯洛伐克“自治政府”成立。\r<br>对侵略和战争的不同态度 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动和战争威胁,各国人民要求维护世界和平,掀起以反法西斯、反侵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保卫和平民主、支持援助被侵略国家的群众运动。1935年 5月30日FaGuo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宣布成立。此后,西班牙等国相继建立人民阵线或开展争取成立人民阵线的活动。1935年 7~8月举行的第三国际第7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以反对战争威胁的战略方针。次年4月1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出决议,强调“制止法西斯战争祸首,保卫和平,是今天整个国际无产阶级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的苏联在欧洲积极推行集体安全政策。英国等西方民主制国家的一批有影响的政界人士,如W.L.S.丘吉尔、R.A.艾登、D.劳合?乔治等主张联合其他国家采取集体行动制止法西斯的侵略,警告执政当局不能再对纳粹德国让步。 英法两国政府却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采取姑息纵容态度。尤其是1937年 5月A.N.张伯伦在英国执政后,全面推行绥靖政策。FaGuoE.达拉第政府成为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伙伴。美国奉行“中立”政策也纵容了德、意、日的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发展过程表明,对法西斯侵略者的迁就迎合,压制弱小国家反抗侵略,非但不能保持和平,反而鼓励了侵略者,便于法西斯逐步增强战争力量,加速扩大战争。只有对法西斯的每一个战争步骤予以迎头痛击,才有可能抑制其侵略气焰,打乱其战争步伐,制止战争的扩大。\r<br> 二、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br>1939年春、夏季,欧洲再次出现紧张局势,经过波兰危机和错综复杂的外交斗争,终于爆发全面战争。 严重的战争危机 1939年3月15日,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21日又制造“但泽危机”,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次日出动海军占领立陶宛的默美尔。4月1日在德、意武装支援下,佛朗哥军队控制西班牙全境。4月7日,意大利军队入侵阿尔巴尼亚。5月22日,德、意正式签署军事同盟条约,即“钢铁同盟”。德军统帅部在4月3日即已下达代号为“白色”方案的对波兰作战计划。5月23日,希特勒在德国军事首脑秘密会议上部署,一遇适当时机便进攻波兰;强调如遭英、法干涉,战争应主要针对英、法两国,并声称对英、法的战争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战争。这意味着希特勒即将在欧洲发动大规模战争。 面对德国的战争威胁,波兰向英、法求助。张伯伦政府认为德国如果占领波兰将危及英、法安全及其在欧洲的根本利益,鉴于绥靖政策遭到世界和国内舆论的谴责,被迫开始对政策作出某些调整。1939年3月22日,英、法互换照会,承担遭到侵略时相互援助的义务,把实际存在的同盟关系固定下来。 3月31日,张伯伦代表英法两国政府宣布,一旦发生威胁波兰独立的行动,英、法立即给予波兰全力支持。4月6日,英、波缔结临时互助条约。4月13日,FaGuo重申忠于法波同盟义务。5月19日,法、波正式签署军事协定。英、法还先后宣布保证丹麦、希腊、罗马尼亚等国独立,与土耳其签订双边互助协定。至此,英、法等民主制国家与德意法西斯进入对峙状态。\r<br>三角谈判和斗争 1939年春、夏季,围绕欧洲的战争与和平形成三角谈判和斗争相互交错的局面。 4月15日开始举行英法苏莫斯科谈判(1939),就采取共同行动制止法西斯扩大侵略进行磋商。由于英、法两国缺乏诚意,先后举行的政治和军事谈判均未取得任何积极成果。与此同时,英德秘密谈判也在进行。但是,英、德矛盾无法调和,英国所作让步已不能满足德国的侵略野心,未能达成幕后交易。\r<br>德国的战略方针首先以英、法为主要对手,集中力量与西方国家作战,需要缓和德苏关系,以避免在向西方进攻时腹背受敌。从1939年5月起,德国一再向苏联进行外交试探。 8月间更迫不及待地多次要求与苏联就划分“从黑海到波罗的海整个地区”的势力范围达成协议,立即缔结互不侵犯条约。起初苏联拒绝就划分势力范围问题与德国达成协议。然而,苏联同样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在亚洲,正与日本军队在诺蒙坎地区进行大规模战斗;在欧洲,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英、法、苏 3国谈判旷日持久,濒于破裂。苏联政府选择与德国改善关系,争取时间加强战备的决策。8月19日,苏、德在柏林签订贸易、贷款协定。 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莫斯科签订。近半年的三角谈判和斗争告一段落。德国获得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战略态势;英、法寻求与德国达成妥协、激化德苏矛盾的最后尝试完全落空;苏联暂时置身于德国与英、法等西方国家战事之外。但是,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已不可避免。\r<br>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持有完全肯定、基本否定以及利弊兼有等不同评价。持利弊兼有见解者认为,在当时特定国际形势下,苏联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免过早卷入战争,争取时间巩固国防,从国际斗争全局来看,对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有益,这是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匆匆过早订约,消极作用很大,一度模糊了对法西斯侵略者的认识,混淆了侵略与被侵略的界限,削弱了世界反法西斯、反侵略战争的斗争。对利弊得失大小,评价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条约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有的则认为,苏联订约得小失大,利少弊多,真正获利最多的是纳粹德国,苏联所得有限而不可靠。至于条约所附秘密协定书涉及的划分势力范围的做法,仍属因袭强权政治的行为,显然是不可取的。\r<br>德波战争和英法对德宣战 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57个师约 150万人、2500辆坦克、2300架飞机,从北、西北、西南三个方向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同日,英、法先后发出照会,要求德国停止进攻,从波兰领土撤出一切军队。德国置之不理。9月3日,英、法两国政府对德宣战。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于同日、南非联邦于 6日、加拿大于10日先后对德宣战。德波战争期间,法军在法德边境消极观战。英国迟至10月间才派远征军到FaGuo。波兰孤军作战, 9月16日,波军防线全面崩溃,德军完成对波兰首都和波军主力的包围。9月17日,波兰政府成员逃往国外。华沙军民战斗到弹尽粮绝,9月28日被迫停止抵抗。\r<br>关于世界大战起点的论争 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历来公认以1939年9月1日德波战争开始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日。近年中国有些研究者对此提出异议:有人认为应以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作为二战的起点;有人主张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这两种说法共同的主要理由是,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上最早开辟的反法西斯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二战过程中始终坚持而未中断,是具有世界影响而非地区性、局部性战事。不同意此种见解的人认为,正确评价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与二战的起点属于两种不同内涵的问题。1939年波兰危机是当时世界各种基本矛盾的汇合点,法西斯侵略者与被压迫民族、被侵略国家之间的矛盾,法西斯国家与西方民主制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都围绕波兰危机极度尖锐起来。它是当时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德波战争的爆发,标志着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元凶纳粹德国走上全面战争之路,久已遭受损害的世界和平局面被根本破坏,战争越出地区范围,将世界主要国家以不同方式卷了进来。与此相比,中日战争尽管规模和影响很大,毕竟还不足以牵动世界全局。国际社会以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欧洲战争开始之日作为二战起点是符合历史实际的。\r<br>(待续)
作者:
yanghuayan369
时间:
2005-7-22 23:43
后面的呢?
作者:
yanghuayan369
时间:
2005-7-22 23:44
不好意思,发错了:P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47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r<br>这次大战历时6年,经过法西斯轴心国战略进攻、交战双方攻守互易的战略转折和反法西斯同盟国战略反攻3个阶段。\r<br> 1、轴心国全面进攻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br>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从1939年 9月到1942年下半年在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展开全面的战略进攻。大体上,1942年 9~11月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市区争夺战,1942年 9月非洲战场德军E.J.E.隆美尔兵团向阿莱曼防线南翼的攻击,1942年 5月亚洲太平洋战场珊瑚海美、日军海空战,标志着法西斯国家在这几个战场的战略进攻达到顶点。\r<br>⑴西线战场 德国占领波兰后接连在欧洲从西、北、东南三个战略方向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国家发动大规模进攻。意大利参加了对FaGuo的战争,它在非洲发动的攻势遭到失败。\r<br>奇怪战争 德波战争结束后,德国一面作出和平姿态,一面扩充军备,将主力调往西线,伺机进攻西欧国家。英、法两国实行消极防御战略,静守马奇诺防线。1940年2月,美国特使奔走于德、意、英、法4国首都,试图进行和平斡旋,为德国所拒绝。1939年9月至1940年4月,英、法与德国之间没有发生过真正的战事,史称“奇怪战争”。\r<br> 德军侵占丹麦、挪威 1940年春,希特勒担心英法联军进入挪威,从北面威胁德国,切断瑞典对德铁矿砂供应,遂先发制人于4月9日侵占丹麦,丹麦国王宣布投降。同日,德军入侵挪威,空降部队占领奥斯陆。V.A.L.J.吉斯林被扶植为傀儡政府首脑。 4月17日,英、法及波兰联军在挪威登陆,5月初兵力达25000人。6月初,联军相继退出挪威。 7月挪威国王和政府成员流亡英国。德军的闪电战在北欧取胜。\r<br> 德国进攻西欧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调集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坦克师和 7个摩托化师,2580辆坦克,3824架飞机,向西欧国家发动进攻。当时西欧各国总兵力约 147个师,其中英国远征军为10个师。德国空军猛烈轰炸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FaGuo,在荷、比军队后方实施空降,坦克摩托化部队出其不意在比、卢接壤的阿登山区分 3路纵队快速挺进,致使马奇诺防线未起实际作用。德军进攻西欧宣告绥靖政策彻底破产,英国A.N.张伯伦政府****,由W.L.S.丘吉尔出任首相,组成保守党、工党、自由党联合政府。 在德军闪电战面前,英、法等国联军不堪一击。5月14日,荷兰军队停止抵抗,女王流亡英国。 5月26日德军夺取加来,进抵英吉利海峡,将FaGuo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同FaGuo中部军队的联系拦腰切断。 5月28日比利时国王宣布投降。 5月27日至6月4日,英、法海军利用德军数日停止进攻时机,集中各类舰船850余艘,成功地将被困在敦刻尔克狭小三角地带的英、法联军33.8万余人运过英吉利海峡,进入英国。在敦刻尔克撤退中,英国远征军几乎丧失全部武器装备, 243艘大小舰船沉没,但保存了英军的有生力量。\r<br> 意大利参战与FaGuo战败 1940年6月6日,德军在横贯FaGuo北部的400英里战线上发动总攻。法军总司令M.魏刚集结 100多万军队在索姆河和安纳河一线构筑的“魏刚防线”不到3天即告崩溃。德军进逼巴黎,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17日,FaGuoH.P.贝当政府宣布“停止战斗”。22日晚7时,在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向FaGuo及其盟国签署投降书的贡比涅森林同一节车厢里,FaGuo政府代表在纳粹德国提出的停战协定上签字。该协定规定,德国占领FaGuo总面积3/5的北部和西部工业发达地区,非占领地区建立以维希为首都的贝当傀儡政府。 在勃朗峰到地中海的200多公里战线上,意大利军队32个师发动进攻,被法军6个师挡住。6月24日,在罗马附近签署法意停战协定。意军占领法一小块地区。意大利还攫取东非吉布提港和使用法属索马里境内铁路的权利,为它与英国争夺东非取得有利态势。\r<br> 意军在东、北非失败 1940年7月初,意军从埃塞俄比亚进犯东非英军,9月中旬占领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部分地区。 9月16日占领埃及的西迪拜拉尼。12月11日英军发起反击收复该地,并于1941年2月6日占领利比亚的班加西等地。两个月内推进 700公里,俘虏意军13万人。在东非,英国从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调集军队,并就地征集大批非洲人入伍,于1941年 1月19日举行反攻,4月1日占领厄立特里亚首府阿斯马拉,在埃塞俄比亚游击队配合下于 4月6日同埃军一起收复亚的斯亚贝巴。5月20日,意属东非总督投降,英国重新控制红海与非洲之角。\r<br> “海狮”计划和英伦空战 FaGuo沦亡后,英国陷于孤军作战困境。希特勒企图通过施加军事压力,发动和平攻势,迫使英国屈服。1940年6、7月间,德国多次进行和平试探,邀请罗马教皇和瑞典国王充当调停人。希特勒声称,英国“把殖民地归还给德国”,“承认德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即可避免英德战争,遭英国政府拒绝。7月16日,德军统帅部发布准备对英国实施登陆战役的训令,制定代号为“海狮”的作战计划。要求8月15日完成作战准备。希特勒力图取得英吉利海峡及伦敦上空制空权,摧毁英国空军、机场和港口,为其渡海作战创造先决条件。德国共集结2669架作战飞机,在 7月10日到10月底的3个月内猛烈空袭英国。8月24日,英国飞机首次空袭柏林。德国空军始终未能取得预期战果,在英伦之战中损失飞行员600人,飞机915架。“海狮”计划一再推迟执行,以后实际上被取消。英国赢得空中自卫战的胜利。\r<br> 德、意扩大对巴尔干的侵略 1940年 7月21日,希特勒下令德国陆军总司令H.A.W. von布劳希奇着手准备对苏作战,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对苏作战计划,训令德军在1941年 5月15日以前完成入侵苏联的各项准备。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签署军事同盟条约(见三国同盟),正式结成轴心国侵略集团。德、意两国加紧扩大对巴尔干的侵略,作为争夺东地中海、北非、中东的跳板和进攻苏联的战略前进基地。9月,德国支持罗马尼亚I.安东内斯库夺权,并以派遣“军事使团”为名占领罗马尼亚战略要地和油田。匈牙利霍尔蒂?米克洛什政权于11月20日、罗马尼亚安东内斯库政权于11月23日相继加入轴心国同盟。1941年2月28日,德军进驻保加利亚。3月1日,保加入轴心国同盟。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自阿尔巴尼亚出兵侵入希腊,遭希腊军民反击,11月初被迫停止进攻。1941年1月和3月意军两次发动攻势均被击退。\r<br> 1941年3月25日,德国迫使南斯拉夫政府签署加入轴心国同盟的议定书。南斯拉夫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法西斯示*。27日,南新政府拒绝加入轴心国同盟,并与苏联签订好条约。4月6日黎明,德、意同时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德军于13日占领贝尔格莱德,4月9日占领希腊萨洛尼卡,16日包围希腊军队主力,21日迫其投降。英国5.8万名远征军在希腊作战,伤亡1.2万人,其余从海上撤退。4月27日,德军进入雅典。5月30日,德空降部队占领克里特岛。希腊国王经埃及流亡伦敦。南斯拉夫、希腊军队的抵抗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迫使希特勒将对苏战争的时间表推迟5个星期。
<br>⑵苏德战场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境内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r<br>德国对苏联突然袭击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战线上分 3路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苏联人民在以И.В.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下奋起抵抗,迫使德军放弃南、北、中 3路齐头并进的计划,但苏军遭到重大损失,苏联西部大片国土沦陷。苏军在战争初期失利由多种因素造成:德国拥有中西欧强大经济、军事资源,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军队现代化装备程度较高,以绝大部分兵力集中于东线发动突然袭击,使得德国在一段时间内力量对比上居于优势。苏联方面,斯大林为了尽量推迟战争到来,极力避免“刺激”德方,不相信战争前夕来自多种渠道的表明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没有及时完成战争准备,导致战争初期措手不及。苏军战略思想和指挥艺术亦不能适应对德作战的要求,对德军主要突击方向判断失误,兵力部署不当。20世纪30年代以M.H.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为首的大批苏军高级将领和优秀军官被无辜清洗,严重削弱了部队战斗力。为此,在战争初期苏军付出惨重代价。\r<br>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早在德波战争期间,苏联即着手建立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防备德国进攻的所谓东方战线,企图通过扩大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略地位。1939年 9月17日,苏军出兵波兰,占领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等地约2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11月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加入苏联。 1939年11月30日爆发苏芬战争。翌年 3月12日苏芬和约将列宁格勒附近国境线向北推移 150公里,苏联获取41000平方公里领土,并租借汉科半岛及附近岛屿30年。 1940年6月15日,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立互助公约,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由,出兵进驻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占据面积约17.4万余平方公里。8月初,波罗的海沿岸3国并入苏联。 1940年 6月28日,苏联以国际形势要求快速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为由,出兵进驻罗马尼亚管辖下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占据面积5.1万平方公里。 至此,苏联已将其国界向西推移300~400公里。苏联政府认为这对保证苏联安全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学术界大多认为,以本国安全为名出兵占领别国领土和以武力解决历史遗留领土争端,其理由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事实上,德国在发动对苏战争后3个星期内分别在三个方向推进300~600公里,6月28日即占领明斯克。从防务的观点来看,“东方战线”并未起到苏联预期的作用。\r<br>莫斯科战役 德军自9月30日向莫斯科发起进攻,在付出相当代价后推进到莫斯科近郊,最近点距莫斯科城只有20公里。10月20日起,苏联大部政府机构和部分工厂撤离莫斯科。苏军顽强奋战,终于在12月 6日遏止德军攻势,转入反攻。1942年1月8日起,苏军调整部署,以9个方面军和两个舰队在空军支援下发动全线反攻。经3个月鏖战,排除了德军占领莫斯科的危险,将德军击退150~400公里。冬季战役结束时,德军伤亡总数为83万多人。德军首次遭到重大挫折,希特勒的“闪电战”亦告破产。但苏军未能达到歼灭德军主力的战略目标,尚未夺得战略主动权。 德军1942年夏季攻势 1942年5月初,希特勒下令将一切可动用军队集中到南翼主要战线,从奥廖尔、哈尔科夫、塔甘罗格分别发动进攻,在斯大林格勒会师,以求在顿河地区消灭苏军主力,夺取高加索油田。6月28日德军在南线发动进攻,7月17日进抵顿河河湾,揭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序幕。此后展开斯大林格勒外围和近郊战斗,9月13日德军突入市区。双方激战到苏军反攻前夕,德军始终没有全部占领斯大林格勒。\r<br>⑶亚洲太平洋战场 日军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战火席卷东南亚,进逼大洋洲,将美国及美洲、大洋洲许多国家卷入战争。这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无论在参战国家数量、战火扩展范围以及作战规模和激烈程度方面都发展成为一次空前的全球性战争。
<br>远东慕尼黑阴谋及美日谈判 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英美曾谋求与日本妥协,推行远东慕尼黑阴谋。1939年9月,英驻日大使与日本外相签订协定,承认日本侵华现状,同意不妨碍日本在华行动。美国尽管废除美日通商条约,禁止对日输出废钢铁,实际出口有增无减。1940年6月,英法按日方要求封闭援华国际通道。9月,日军占领印度支那北部,加速准备南进。美国为集中应付欧洲局势,力图缓和美日矛盾,自1940年11月起与日本进行正式或非正式谈判,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指望拆散德、日、意三国同盟,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阻止日本南进,但不愿接受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出现。日本企图迫使美国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求得尽早结束中日战争,进而将美英势力逐出亚洲及西太平洋。双方的对立未能调和。1941年 7月日军进占印度支那南部,美日谈判一度中断,后又恢复。此时,日本利用谈判掩护战争准备,美国则为推迟战争作最后努力。\r<br>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0月,日本组成东条英机内阁,完成法西斯体制。11月 5日,日本统治集团通过12月初对美、英、荷等国开战的决定。12月7日凌晨,日本以航空母舰编队向位于夏威夷群岛中心瓦胡岛上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偷袭。 (见彩图被日机炸中的美国海军“亚利桑那”号战列舰(1941年12月8日))日军以极小的代价,炸沉美国战列舰4艘,重创1艘,炸伤3艘,其他大型舰船10余艘,击毁飞机260余架。美国太平洋舰队除 3艘未停泊在港内的航空母舰免遭攻击外,几乎全军覆没。12月 8日,美、英对日宣战。接着,自由FaGuo、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20余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12月11日,德国、意大利对美宣战。\r<br>日军进攻东南亚 日本自1941年12月 7日起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发动全面进攻。10日占领关岛。22日占领威克岛。25日攻占香港。12月7、8日,日军在马来亚的哥打巴鲁和泰国的宋卡、北大年等地空降或登陆。10日,日机炸沉英东方舰队主力“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两艘战列舰,取得东南亚海域的海空控制权。1942年1月11日,日军占领吉隆坡,31日攻占马来亚全境。2月15日新加坡陷落。日军还从印支南部进攻泰国,1941年12月9日侵占曼谷,21日,日本将同盟条约强加给泰国政府。 1942年1月2日进入马尼拉。4月9日,驻守八打雁的美国和菲律宾军队约 7万余人投降。5月7日美军司令下令余部投降。 1942年1月下旬,日军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2月14日,日军出动 320架飞机在苏门答腊的油田区巴邻旁空降。3月1日,日军在爪哇登陆,5日占领巴达维亚(雅加达)。3月12日,荷兰总督投降。万隆以东1万英、美军队放下武器。 3月15日,日军占领整个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 1942年 1月20日,日军由泰国进攻缅甸,31日占领毛淡棉。3月8日占领仰光。应英国当局请求,中国派出赴缅远征军共3个军、10万余人,配合英缅军队作战。4月28日,日军截断滇缅公路,占领腊戍,5月1日进入曼德勒,后又占八莫、密芝那。英军和中国远征军一部撤到印度英帕尔、利多。5月初,日军攻入中国云南省。中国军队凭借怒江天险挡住日军攻势。 1941年12月7日至1942年5月10日,日军侵占380万平方公里土地,其占领区人口达1.5亿。1942年4月5日,日本航空母舰机动队进入印度洋,轰炸锡兰(斯里兰卡)科伦坡和亭可马里港,击沉英国航空母舰 1艘、巡洋舰5 艘。英东方舰队撤往东非海岸。日本海军一度掌握印度洋制海权,达到日本向西扩张的顶点。\r<br>珊瑚海日美海空战 南进日军于1942年 2月攻占澳大利亚军队防守的新不列颠岛及拉包尔港。为切断美澳间交通线,准备在中南太平洋扩大攻势,日军于 5月初对所罗门群岛中的图拉吉岛和新几内亚东南重镇莫尔兹比港发起进攻,舰队同时出动。5月7日,美国飞机在新几内亚东面米西马岛附近击沉日本航空母舰1艘。8日上午日、美舰队正面对阵,另1艘日本航空母舰受重创,美国1艘航空母舰被炸沉,另1艘受创。双方损失相当,但日本舰队先行撤出战斗。这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以来首次受挫,标志着日军在大洋洲南进势头被遏止,其攻势越过顶峰趋向衰落。\r<br>中国战场的局势 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副总裁、行政院长汪精卫于1938年12月18日自重庆出逃越南河内,公开投降日本,1940年 3月30日在南京成立日本卵翼下的伪国民政府。国民党当局的***倾向增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处于严重***危险之中。中国***提出坚持持久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和***的方针,稳定了抗日阵线。在军事上,日本将其大部兵力调往华北,力图确保其占领地区,消灭中国***领导的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及东北抗日联军。1939年,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军侵华总兵力的62%,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主要战场。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军以105个团、约40万人展开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作战,给予华北日军巨大打击,史称“百团大战”。正面战场从1939~1941年秋主要在武汉外围地区作战,以后进行了南昌、鄂北豫南和两次长沙会战以及南宁和中条山会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策应南方作战,破坏中国浙江地区空军基地,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和浙赣会战。1941年12月 8日至1942年1月6日,中国军队在长沙战役中击毙日军5000余人,俘虏日军百余人。这是在相持阶段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获得的一次大捷。\r<br>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br>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利益推动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随着战火的蔓延,经过反法西斯国家一系列双边和多边会谈,签订各种协定,以美、英、苏、中诸国为核心的反法西斯国家加强了彼此间的援助和合作。
<br>美国租借法案和英美同盟 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美国根据1937年中立法(见美国中立法)宣布中立。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实行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原则,向交战国出售武器,有利于拥有海军优势的英、法。FaGuo败降和英国退守英伦三岛,使美国感受到法西斯的现实威胁,公众舆论要求给英国以援助,孤立主义势力削弱。1940年9月2日,美、英达成美国以50艘旧驱逐舰换取在英属百慕大群岛等 8个岛屿建立军事基地的协议。由于英国无力以现款购买军火,1940年底邱吉尔紧急致函美国总统F.D.罗斯福求援。罗斯福提出以“租借”方式援英。1941年 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与美国安全有重大意义的国家用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拨款70亿美元用于实施《租借法案》。这意味着美国完全放弃“中立”政策,实际上介入欧洲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英、美开始结成反对德国法西斯同盟。与此同时,美英参谋部代表于1941年1~3月在华盛顿秘密会晤,就“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达成协议,并据此制定“ABC-1计划”。1941年12月,美英首脑以代号为“阿卡迪亚”的华盛顿会议确认“先欧后亚”的方针。美国在会上提议并起草同法西斯轴心国相对抗的《联合国家宣言》草案。\r<br>苏英协定和美国援苏 德苏战争爆发当晚,邱吉尔宣布英国将支援苏联和一切反希特勒的国家。 7月12日,苏英签订在对德战争中一致行动的协定,相互承担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彼此支援和战斗到底的义务。8月16日,苏、英签订贸易、贷款和支付协定,英国给予苏联1000万英镑贷款。 1941年6月23日,美国代理国务卿发表声明,谴责德国侵略苏联。 6月24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包括苏联在内,都将得到美国的援助。7月30日,负责美国租借事务的官员作为罗斯福的私人代表抵达莫斯科,同苏联政府讨论美国对苏军事援助问题。8月中旬,美国派往苏联的船队首次启航。 反法西斯国际联合的扩大 1941年夏,苏联在伦敦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比利时、挪威等国流亡政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7月签订苏捷、苏波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致行动协定。1942年 1月29日缔结苏、英和伊朗三国同盟协定。 FaGuo战败前夕,C.-A.-M.-J.戴高乐将军于1940年6月17日飞抵伦敦,次日通过英国广播电台宣布建立“自由FaGuo”, 6月23日宣布成立法兰西民族委员会。28日,英国正式承认“自由FaGuo”,并与之结成同盟关系。9月,苏联也予以承认。\r<br>1941年 8月14日,美、英两国政府首脑公布《大西洋宪章》。这是美英战时政治联盟的标志,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对于动员和鼓舞全世界人民,加强反法西斯联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1941年9月讨论大西洋宪章的同盟国会议在伦敦召开,有英、苏、比、荷、卢、南、波、捷、挪、希腊和“自由FaGuo”的代表参加。 9月24日,苏联发表声明,同意该宪章的基本原则,但作了某种保留,强调尽早把呻吟于希特勒压迫下的各国人民解放出来,战后必须消灭法西斯主义,每个民族应享有国家独立和领土不受侵犯的权利。 苏美英莫斯科会议 在大西洋会议上,罗斯福和邱吉尔联名致函斯大林,建议举行三国会议讨论共同对德作战和有关援苏问题。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三国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会前斯大林曾向邱吉尔提出1941年内在巴尔干或FaGuo开辟第二战场,以迫使德国从东线调走30~40个师。但英国无力承担,美国尚未参战。10月1日,三国签订议定书,规定美、英两国从1941年10月至1942年 6月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及其他武器装备;苏向英、美提供原料。10月30日,罗斯福宣布向苏提供10亿美元贷款。11月7日,美国把《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r<br>联合国家宣言 经过磋商,26个国家的《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1日开始签字。尽管各签字国目的不尽相同,但在打败法西斯的共同旗帜下联合起来,标志着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并为建立联合国组织奠定初步基础。\r<br>
<br>(待续)<!--editpost--><br><br><br><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寒星 在 2005-07-22 23:47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49
2、反法西斯联盟由防御到反攻的战略转折
<br>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略转折的到来有一个全局的演变过程。大体上,美军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胜利,英军1942年11月阿莱曼战役的胜利,以及作为主要标志的苏军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表明反法西斯盟国开始从防御转向进攻的战略转折。
<br>⑴苏德战场的转折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胜利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它同时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历史性转折,这一转折到苏军取得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才最终完成。 斯大林格勒围歼德军 1942年11月19日,苏军3个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开始反攻,23日在卡拉奇合围德军第六集团军等部22个师33万人。在粉碎德军顿河集团军群的解围行动后,1943年1月10日,苏军发动围歼战。1月31日,歼灭斯大林格勒市中心德军,俘获德第六集团军司令F.保卢斯。2月2日,被围德军全部投降或被歼灭。在持续200天的战役期间,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 150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3500辆、飞机3000架。德军遭到发动战争以来最大的失败。\r<br>库尔斯克会战 1943年1月苏军发动冬季攻势,收复罗斯托夫等地,突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同年夏,德军在库尔斯克南北集结,力图在此区域粉碎苏军主力,夺回战略主动权。 7月5日德军发动进攻,7月12日苏军反攻,8月23日收复哈尔科夫。在激战的50天中,双方动用的总兵力达400余万人,共出动坦克和自行火炮1.3万多辆、作战飞机近1.2万架,是二次大战中最大的坦克兵团会战。德军共损失50万人、坦克1500辆、飞机3500余架。苏军完成了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从战略防御全面转入战略反攻阶段。\r<br>⑵非洲地中海战场 英军赢得阿莱曼战役的胜利,扭转了非洲战局,在西线作战的盟军获得战略主动权。英美盟军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登陆成功,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并肃清北非德、意侵略军,随后盟军展开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战役。\r<br>阿莱曼战役 北非意军在1940年12月至1941年 1月遭到英军歼灭性打击。 2月德国非洲军团由E.J.E.隆美尔指挥进入北非。德、意军重新发动进攻。1942年 6月21日图卜鲁格英军 3.5万人向德军投降。30日德、意军队进抵距埃及亚历山大港约96公里的阿莱曼。英国朝野为之震动,引起一场政府危机。邱吉尔亲赴开罗改组英国中东司令部。B.L.蒙哥马利出任英第八集团军司令,于9月初击退隆美尔对阿莱曼防线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10月23日至11月 4日,英军进行阿莱曼战役,共击毙击伤和俘获德意军5.9万人(见彩图英军在阿莱曼战役中俘获德军坦克及其驾驶员(1942年10月))。1943年1月23日英军进入的黎波里,至此共向西追击2200多公里。\r<br>盟军登陆西北非 1942年11月8日,由D.D.艾森豪威尔任总司令的盟军10余万人分 3路在卡萨布兰卡、奥兰、阿尔及尔登陆。12日,部分盟军进入突尼斯。这次代号为“火炬”的作战行动是英、美作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替代行动。 11月10日,德意军队占领维希政府统治下的FaGuo南部及科西嘉,并出兵突尼斯。11月27日,德军企图夺取FaGuo舰队,封锁并占领土伦。FaGuo海军将包括 3艘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在内的60余艘舰艇全部凿沉。
<br>肃清非洲轴心国军队 1942年11~12月间,增援突尼斯的德意军5个师与非洲军团会合,负隅顽抗,盟军进攻失利。1943年2月,德军发动攻势,向前推进150公里。4月,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军的英、美两国军队会师,5月7日攻入突尼斯城。5月13日,北非德、意军队25万人向盟军投降。
<br>意大利投降及其对德宣战 根据苏、美、英 3国首脑卡萨布兰卡会议和华盛顿秘密军事会议的决定,盟军肃清北非敌军后,首先对意大利发动进攻。1943年 7月10日,美、英和加拿大军队在西西里岛东南部登陆。7月22日,美军攻占巴勒莫。 8月16日占领墨西拿。在西西里战役的38天内,德、意军损失16.7万人,其中德军 3.7万人。 意军屡遭惨败,国内生产下降,民不聊生,人民反战情绪高涨,法西斯政权面临严重危机。意大利统治集团酝酿推翻墨索里尼政府。 7月25日,意大利国王罢免墨索里尼首相职,由P.巴多利奥继任。28日,宣布解散法西斯党。统治意大利21年的法西斯政权****。 9月3日,意大利签署停战协定,盟军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德军占领罗马及意北部地区。 9月29日巴多利奥在马耳他签署意大利投降书。10月13日,意大利正式退出法西斯同盟,对德宣战。美、英、苏 3国立即承认意大利为共同作战一方。\r<br>大西洋之战 大西洋航运量占当时世界航运量的3/4 ,对盟国军事运输至为重要,对英国更是生死攸关。大战初期,德国广泛使用大型水面军舰、潜艇和远程航空兵破袭英法海上通道。英国建立护航制,出动海空力量搜捕德舰,仍损失严重,仅1940年即损失船只 500万吨位。FaGuo败降后,美国逐步参与大西洋护航。1941年5月,英击沉德战列舰“俾斯麦”号。德国在大西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采用“狼群”战术,以多艘潜艇结群进行攻击。1942年德击沉盟国舰只770万吨位,超过盟国新造船只吨位。1943年春,德国潜艇战达到高峰。 5月盟国举行大西洋护航会议后,大西洋之战出现转折。同年下半年,德潜艇战迅速走向失败。1944年大西洋上已基本停止作战行动。\r<br>⑶亚洲、大洋洲太平洋战场 经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美军夺得制空权和制海权,在亚洲、大洋洲太平洋战场实现战略转折。\r<br>中途岛海战 1942年 4月18日,美国飞机轰炸东京。日本海军决定东进作战,以中途岛为主要攻击目标,企图诱出美国太平洋舰队予以歼灭。6月4日,美日双方以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岸基(美国)飞机交战。日方损失航空母舰 4艘,重巡洋舰1艘,飞机330架。此役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第一次惨败,它从此丧失太平洋作战的空中优势。\r<br>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1942年 8月 7日,美军占领西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中的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日军逐次增兵反攻,均遭惨败。 8~10月,日、美海军在所罗门群岛海域多次进行海战,互有胜负,日方稍占优势。11月中旬,在两次海战中,日方损失战列舰 2艘,重巡洋舰 1艘,运输舰11艘,导致丧失西南太平洋制海权。1943年1月,美军在瓜岛增兵到5万余人。日本守军25000 人补给困难,疾病蔓延,被迫于2月1~7日分3路撤出瓜岛。长达半年的瓜岛之战,日军战败,死亡2.46万人,损失各种舰艇30余艘、飞机600架。\r<br>中国战场的转折 1943年下半年,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向战略反攻过渡。敌后解放区战场在日军重兵频繁“扫荡”、“清乡”及“治安强化”之下,1941、1942两年处于严重困难时期。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人口由1亿降到5000万人以下。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人减至近40万人。1943年春夏,针对日军“总力战”,抗日军民实行“敌进我进”方针,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首先在华北,随后在华中、华南相继进入恢复和再发展时期。正面战场,1943年在武汉外围长江南北进行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11月 2日,日军以近10万兵力进攻常德。激战月余,中国军队收复此役全部失地。中国驻印军队于10月14日向缅甸北部日军发起反攻。\r<br>大国首脑会议 随着战局的根本转折,美、英、苏、中 4个主要盟国于1943年多次分别举行首脑会议,就加强合作、协同作战以及缔造战后世界和平等重大问题交换意见或达成协议,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r<br>美英首脑会议 1943年美英首脑多次会晤,制定共同战略,协调两国行动。 1月14~24日卡萨布兰卡会议讨论1943年作战方针,罗斯福倡导要求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原则。 5月12~25日华盛顿会议决定将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推迟到1944年 5月,遭到苏方强烈反对。 8月19~25日魁北克会议确定进攻西欧的“霸王”作战计划,并讨论对日作战战略。\r<br>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1943年10月19~30日在莫斯科举行苏、美、英3国外交部长会议(见莫斯科会议),为即将召开的首脑会议进行准备。经与中国政府磋商发表美、英、苏、中4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3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开罗会议签署的《开罗宣言》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主要国际文件。\r<br>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3国首脑在德黑兰举行会议。签署《德黑兰宣言》和《德黑兰总协定》。会议决定1944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部署,缓解了苏、美、英 3国在对德作战方针上的尖锐分歧,对1944年在欧洲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起了良好作用。会议对战后重建世界和平的设想,为联合国的诞生进一步奠定了基础。\r<br> 3、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战略反攻\r<br>美、英等国盟军在西欧登陆作战,与东线苏军强大攻势相呼应,真正形成对德东西夹攻的战略态势。至1945年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大局已定。太平洋盟军的战略反攻,主要通过岛屿登陆战和海空作战加以实施,进展较为缓慢。欧亚各国被占领区的抵抗运动和游击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主要战略地位。\r<br>⑴欧洲东线战场 苏军于1944年基本肃清本国境内的德军,进入东欧作战。东欧各国人民获得解放的形式各异。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主要依靠自身进行解放战争赢得胜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人民在苏军展开进攻的有利形势下举行武装起义,建立新政权,并对德宣战。匈牙利与此近似。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除在国内开展抵抗运动与游击战争外,还在苏联组建正规军,配合苏军打回本国,与武装起义相汇合,夺得胜利。\r<br>德军被逐出苏联 1942年德军侵入苏联达到顶峰时,其占领区有近9000万居民,全苏耕地面积的47%、牲畜的50%、工业生产能力的1/3。1943年苏军解放近百万平方公里国土。1944年苏军发动10次战略性战役,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南线第聂伯河以西战役和白俄罗斯战役。除拉脱维亚西部沿海库尔兰部分地区有被围的30多个德国师于1945年5月9日后投降之外,其余所有德军皆被逐出苏联国境。\r<br>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武装起义 1944年8月,苏军向罗马尼亚东部和中部挺进。罗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于 8月23日举行武装起义(见罗马尼亚八?二三武装起义)。8月31日苏军进入布加勒斯特。9月肃清罗全境德军。在罗对德宣战后,罗军与苏军并肩作战。 1944年 9月5日,苏联对保加利亚宣战。8日,苏军攻占瓦尔纳。次日爆发共产党领导的保加利亚民族起义。新成立的祖国阵线民主政府对德宣战。9月底,保加利亚在苏军协助下解放全部国土。\r<br>匈牙利的解放 1944年3月,德军占领匈牙利。5月,匈牙利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和小农党组织反法西斯阵线,在布达佩斯等城市建立抵抗组织,在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等地开展游击活动。苏军 9月进入匈牙利,12月底包围布达佩斯18.8万名德军。12月28日,匈牙利临时国民政府对德宣战。1945年2月13日,苏军解放布达佩斯。4月4日匈牙利解放。\r<br>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解放战争 1941年 4月德军侵占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共产党于 6月27日成立人民解放游击队总司令部,J.B.铁托任总司令。 7月发动全国武装起义(见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战争)。1944年10月20日,南军与苏军协同作战解放贝尔格莱德。此后苏军北上匈牙利,南军继续肃清境内13个师、30万名德军,于1945年5月15日解放全部国土。\r<br>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1941年11月,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组织游击队。1943年 7月成立民族解放军总司令部。1944年11月17日解放地拉那。29日解放全部国土。阿先后抗击过10万意军和7万德军,歼敌6.8万人。\r<br>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解放 波兰在1939年成立第一批游击队和抵抗运动组织。1942年 5月,波兰工人党领导成立人民近卫军,次年游击队活动遍及全国。1943年4~5月,华沙犹太区居民举行武装起义,大部分起义者英勇就义。10月在苏联建立的波兰第一师参战。12月波兰人民代表会议成立,波兰人民军正式诞生。1944年7月苏军进入波兰。8月1日爆发华沙起义,历时63天后失败。1945年1月,苏军发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华沙。2月3日苏军进抵奥得河。波兰全境获得解放。\r<br>1941年秋捷克斯洛伐克游击队成立,活动在喀尔巴阡山一带。1944年8月30日爆发斯洛伐克民族起义。9月8日,在苏联组建的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军团参战。10月6日苏军进入捷境。1945年4月苏军解放布拉迪斯拉发。5月5日,捷举行布拉格起义。9日苏军突入布拉格。11日捷全境解放。\r<br>⑵欧洲西线战场 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西欧、北欧被德军占领国家和意大利北部相继获得解放。德军在阿登山区发动最后反扑失败。\r<br>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美、英和加拿大等国盟军5个步兵师、3个空降师在FaGuo塞纳湾诺曼底沿海登陆。为此次登陆盟军集结兵力达 287.6万人、6500艘战斗舰艇和运输船只、11000架作战飞机及 2700架运输机。迄12日已有19个师、32.6万人登陆,将 5个登陆场连成一片。由于盟军登陆前准备充分、兵力占有绝对优势、完全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各国官兵与抵抗战士奋勇作战以及苏军东线攻势的配合,而德军对盟军登陆方向判断失误等因素,盟军得以胜利进行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r<br>FaGuo的解放 1940年,FaGuo反法西斯各党派在国内组织各种抵抗运动(见抵抗运动)。1943年6月,FaGuo民族解放委员会在阿尔及尔成立。9月8日意大利投降,FaGuo共产党在科西嘉领导起义,10月 4日解放全岛。盟军在FaGuo登陆后,FaGuo内地军积极配合作战。1944年 8月19日,巴黎爆发武装起义。8月25日,战斗FaGuo第二装甲师进入巴黎。30日,以戴高乐为主席的FaGuo临时政府成立。 8月15日,美法联军在戛纳以西登陆,开始在FaGuo南部作战。28日盟军开进马赛和土伦。 9月12日,南北两支盟军在巴黎马赛间的蒙巴尔会师。1944年底法全境解放。\r<br>比荷卢挪丹等国的解放 1944年9月2日,盟军进入比利时。3日,安特卫普人民武装起义,配合盟军解放该市。8日,比利时政府从伦敦迁回布鲁塞尔。9日卢森堡解放。9月17日,英军在荷兰南部发动攻势,荷兰内地军配合盟军作战。1945年 3月荷全境解放。1942年挪威建立抵抗组织祖国阵线。1943年 2月挪伞兵破坏设在挪威的德国惟一的重水工厂。1944年11月,苏军解放挪威北部。1945年5月上旬,挪境内德军向盟军投降。1945年4月,丹麦抵抗运动武装力量发展到4.2万人。5月5日,丹麦境内敌军向盟军投降。\r<br>阿登战役 1944年冬,德国在比利时与卢森堡交界的阿登山区实施代号为“悲哀之战”的最后反扑。12月16日,德军冲破美军防线,至24日突进60英里。1945年1月1日,德军又向驻阿尔萨斯美军进攻。盟军猝不及防,陷于被动,曾向苏军求援。 1月12日,苏军全线发动攻势。盟军同时展开反击。 1月28日,德军被赶回原来阵地。此役双方参战军队达60个师。德军耗尽其战略后备力量。\r<br>意大利的解放 1943年 9月,德国出兵占领罗马和意大利北部,并将被囚禁的墨索里尼营救出来,拼凑“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傀儡政府。意大利人民开展抵抗运动(见抵抗运动),组织游击活动。1944年6月4日,盟军开进罗马。1945年春,盟军向意大利北部发动攻势,意大利人民在北意各省发动武装起义。 4月29日,驻意德军残部投降。5月4日,意大利人民肃清境内敌军。\r<br>⑶亚洲太平洋战场 美军对太平洋日军重点设防岛屿实施海陆空联合作战,到1945年春、夏季打开通向日本本土作战大门。中国和印缅战场上的战斗起着侧翼配合作用。\r<br>太平洋岛屿作战 美军采取“双叉冲击”战略,从西南太平洋和中央太平洋两路出击,越岛进攻,大体上经历3个阶段。①1943年中至1944年9月,美军在西南太平洋战区攻占所罗门群岛、俾斯麦群岛,肃清新几内亚日军;在中太平洋战区攻占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②攻取菲律宾。1944年10月20日,美军在莱特岛登陆。24~25日爆发世界海战史上规模最大的莱特湾海战。日、美双方共出动 282艘舰只,日方在海战中损失几乎全部主力,有航空母舰 4艘、战列舰 3艘、巡洋舰和驱逐舰17艘,从此丧失远洋作战能力。美方损失不大。1945年 1月10日美军在吕宋岛仁牙因湾登陆,3月4日收复马尼拉,3月中旬控制整个菲律宾。③1945年2月14日至3月8日,美军攻取距东京1200公里的琉黄岛。日军战死2.3万人,美军伤亡2.4万人。4月1日美军在冲绳岛登陆,在付出伤亡4.9万人的代价后,于6月30日占领全岛,取得进攻日本本土的海空军基地。\r<br>盟军在缅甸的反攻 1944年,中英美联军在缅甸、印度和中国云南几个方面相互策应,连续给予日军以打击,中国驻印度两个军在缅北作战,6月 25日攻克孟拱,8月5日在美军一部参与下占领密芝那,两地共击毙日军8000余人。中国远征军两个集团军从 5月21日开始滇西战役,1945年1月27日在缅北与中国驻印军会师,打通中印、中缅公路(见彩图美国运输车队行驶在“史迪威公路”)。南线英军向缅若开地区进攻,自1944年1月9日至 2月27日迫使日军分成小股经丛林撤退,毙敌7000余人,俘5000人,获得英军对日作战的首次大捷。3月8日,日军从缅甸向印度英帕尔进攻,至7月10日失败,伤亡7.2万人。缅甸反法西斯自由同盟成员发展到20多万人,游击队员有5万人,积极配合盟军作战。1945年3月20日,盟军占领曼德勒。5月2日开进仰光,6日收复缅甸全部国土。\r<br>中国战场的局部反攻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仍将陆军主力放在中国,有14个师团驻防朝鲜和中国东北,在中国关内有21个师团、20个混成旅团和 1个骑兵兵团。1944年 4月至1945年初,日军发起平汉、粤汉、湘桂铁路战役,以打通大陆交通线,攻占美国在华空军基地,消除对其本土轰炸威胁。中国国民政府军队抵抗不力,洛阳、长沙、南宁、柳州相继失守, 8个月内丧失大小城市146座,损失兵员50~60万人。在日军后方,各解放区战场于1944年开始局部反攻,攻克城市70余座。至1945年夏中国***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已达90余万人,抗日根据地遍布19个省区,人口1亿人。\r<br>(待续)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50
四、 战争的结局
<br>反法西斯同盟国在1945年迫使德国和日本投降。各国人民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极大代价,终于赢得和平与进步。经过战后年代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各国人民巩固并发展了这次正义战争的成果,并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和国际关系各领域迎来崭新的局面。
<br>反法西斯盟国协同作战,粉碎德日法西斯的最后顽抗;同时商定处置战败国的原则,规划战后国际和平,留下了纷争。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4日~2月11日,苏、美、英3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会议维持了盟国间的战时团结,对夺取战争的全面胜利、建立战后新的国际秩序有其积极作用。同时也表露了某些强权政治倾向。(见彩图И.В.斯大林、F.D.罗斯福和W.L.S.丘吉尔(从右至左)出席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br>纳粹德国的倾覆 1945年4月,苏军集结250万人,由Г.К.朱可夫指挥于16日发起柏林战役。苏军突破奥得河以西德军防线,于4月25日完成对伯林的包围。4月1日西方盟军在鲁尔地区包围西线德军主力,并于 4月18日迫使被围的32.5万名德军投降。 4月25日苏军与美军在易北河畔托尔高会师。4月27日,苏军突入柏林市中心。30日,希特勒畏罪自杀。5月3日柏林战役结束,德军伤亡25万人,被俘48万人。德国新政府企图单方面向西方盟军投降未能得逞。5月7日,在西方盟军司令部所在地兰斯,德国政府代表向美、英、苏、法代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8日在苏军司令部所在地正式签署投降书。德国纳粹政权彻底覆灭。 5月9日欧洲战事结束。(见彩图德国陆军元帅W.凯特尔在柏林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年5月8日))苏联元帅Г.К.朱可夫(左2)出席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字仪式
<br>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3国首脑举行波茨坦会议,决定战后德国应非军国主义化,实行民主化,肃清纳粹主义。这次会议对战后处置德国和欧洲和平问题确立了基本原则,达成某些协议,并预示了德国将出现***的局面。会议就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达成协议,协议以中、美、英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发表,即《波茨坦公告》(见波茨坦会议)。苏联对日宣战后成为四国共同宣言。\r<br>日本战败 1945年7月28日,日本政府表示拒绝《波茨坦公告》。反法西斯盟国当即进行打败日本法西斯、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 美机空袭日本和投掷原子弹 自1944年中起,美国飞机连续大规模空袭日本,到战争结束前共出动14569架次,投弹10万余吨,严重打击了日本军事工业,也导致日本居民大量死伤,近千万人流离失所。1945年8月6日,美机在广岛投下当量为2万吨TNT炸药的原子弹,日本居民死难78150人,受伤和失踪51408人。8月9日,美机在长崎投掷第二颗原子弹,居民死难23750人,受伤43020人。战后各国政界和学术界对美国使用原子弹褒贬不一。中国学者一致认为,投掷原子弹对加速日本投降起了一定作用,但绝非战胜日本主要因素,且使无辜人民蒙受极大灾难。按照当时战局实际状况,即使不投掷原子弹,日本亦败局已定;美国决定使用原子弹,政治考虑超过军事需要。西方政界人物和美军高级将领亦不讳言使用原子弹“根本没有什么军事价值”、于战局“并无什么重大帮助”。\r<br>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次日,百余万苏军分别从西、东、北 3个方向在中国东北、内蒙古和朝鲜北部4000余公里战线上对日军发起进攻。至14日完成对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日军的分割包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关东军总司令于18日下令部队投降。在中国军民协助下,苏军全部解除关东军武装,于8月底肃清中国东北地区顽抗的日军。苏蒙联军于8月19日进占承德、张北。8月11~30日,苏军在朝鲜人民武装配合下进军朝鲜北部,推进到三八线。同期还占领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9月1日进占国后、色丹两岛。苏军共击毙日军8.3万余人,俘虏59.4万人。\r<br>中国全面反攻 1945年8月9日,**中央主席毛**发表声明,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反攻。八路军、新四军抽调10万余人进军东北,会同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8月9日至9月2日,解放区军民收复县以上城市150余座。中国***领导的抗日军队在8年抗日战争**作战12.5万余次,毙伤俘降日军52.7万余人、伪军 118.6万余人,抗击侵华日军大部和几乎全部伪军;解放国土104万平方公里,县以上城市285座,解放区人口达1.25亿人。日本投降后,由中国国民政府接受关内各省和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日军投降。至10月底,日军投降完毕,共128万名官兵放下武器,伪军投降者146万人。中国战场在抗战期间毙伤俘日军总数,按日方有关统计为 133万人(不含东北抗日联军歼敌17万人)。而太平洋战场盟军共使日军损失 124.7万人(包括印缅战场中、英、美3国军队共同消灭的日军16万人在内);苏军共使日军损失67.7万人。中国人民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br>亚洲各国抗日斗争和武装起义 朝鲜于1932年组成第一支抗日游击队,1943年建立朝鲜人民革命军,长时间与中国东北抗日武装协同作战。1945年 8月配合苏军解放朝鲜北部。1940年 9月日军入侵印度支那,越南人民举行北山起义。次年 5月组成越南独立同盟。1945年3月日本通过建立傀儡政府统治印支地区。5月越南解放军成立,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8月19日爆发越南八月革命。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同日,越南北纬16度线以南日军向英军投降。1942年1月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成立。经过3年艰苦斗争,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发展到1万人,解放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村。1945年9月5日英军在新加坡登陆,马来亚人民抗日胜利果实被夺走。1942年3月菲律宾人民抗日军成立,1944年秋发展到 10万余人。10月美军在菲律宾登陆,人民抗日军配合美军作战。美军占领整个菲律宾后,强制解除人民抗日军武装。1945年3月8日,昂山领导缅甸国民军在曼德勒起义,后全缅掀起起义,配合盟军反攻。1945年泰国抗日义勇队达到近千人的规模。由上层人士领导的自由泰人运动用美国援助的武器装备近万人的武装力量,曾多次准备起义,皆被盟军司令部阻止。后英军在泰国登陆,接受日军投降。\r<br>日本法西斯投降 1945年8月9日,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内阁会议就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争论不休,最后经天皇裕仁裁决。10日,日本正式接受该公告。13日,美国谴责日方故意拖延投降时间,进行猛烈空袭。8月15日天皇广播投降诏书,17日向国内外日军发布和平投降命令。散布在远东、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太平洋岛屿的330万日军陆续向盟军投降。8月30日美军在东京及附近地区登陆,实现对日本的占领。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见彩图在美国主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1945年9月2日))。至此,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r<br>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br>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历来为各国学术界所关注,并存在分歧。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一方所进行的是实行侵略奴役、谋求世界霸权的不义战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方所进行的是反对侵略、反对奴役和反对种族灭绝,维护国家独立、民族生存和民主自由的正义战争。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属于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根本不同,因而各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对于这次战争的态度和策略理应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截然不同。这一总的看法,大体一致或近似。分歧之点在于对战争初期性质的分析。\r<br>传统说法将1939年 9月德波战争爆发至1941年 6月德军入侵苏联以前作为一个阶段,认为此阶段的战争与“一战”同样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交战双方都是为了争夺霸权而战,他们之间进行的是帝国主义战争。直到社会主义的苏联被迫投入卫国战争,才使“二战”的性质转化为反法西斯战争。近年学术界对此种见解多有异议,认为战争第一阶段的性质应从交战双方的行动和目的本身判定,苏联卫国战争只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以苏联是否参战作为衡量整个战争性质的尺度。英、法及其盟国所进行的战争同样具有反法西斯、反对侵略的正义性,不能认为它们原先为了争霸,一旦苏联参战它们才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以苏联一国的外交关系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要求各国共产党人按照苏联对外政策需要而行事,正是“二战”初期某些国家共产党人严重脱离本国人民的重要原因,也是国际共运史上的深刻教训。\r<br>近年有一种观点认为,判定“二战”初期的性质应将波、荷、比、卢和丹、挪等遭受侵略的中小国家与英、法加以区别;对英、法又应将其处于消极观战时期与抵抗德军入侵西欧时期加以区别。波兰等中小国家所进行的抵抗,是捍卫民族独立、关系本国存亡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这同中国的抗日战争一样,同属民族解放战争性质。英、法所进行的战争随其从消极观战走向积极抵抗有一个转变过程,并逐步改变其性质。1940年 4月德军大举入侵西欧以前,英、法实际上继续推行绥靖政策,仍在寻求时机与德妥协,以牺牲弱小国家保全自身利益,换取苟安局面,它们宣战系出于帝国主义目的,属于帝国主义战争范畴。当丹麦、挪威沦亡,绥靖主义彻底破产,英、法才转而坚决反对德国侵略。此时它们所进行的战争的性质也发生变化,成为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r<br>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二战”的全过程,从战争爆发之时起就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英、法参战标志着它们加入以战争手段反对和制止法西斯侵略的行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参与者,而不是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一方。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种力量之间的斗争是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英、法与德国之间,不仅在以武力改变现存国际秩序、重分势力范围和殖民地方面,而且在扩展专制极权统治还是维护议会民主制方面,其矛盾归根到底是无法调和的。英、法统治集团以退让乞求和平已被证明无法满足侵略者的贪欲。对德宣战意味着承认绥靖政策的破产,最后关闭乞和之门,站到法西斯侵略者的直接对立面。这是客观地位的重大改变,这种发展趋向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根本利益相符合,不能视之为仅仅具有表面的象征意义。以英国为代表,其统治集团参战目的具有两重性,并贯穿在战争的始终,即既有反对法西斯主义,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支持各国反法西斯力量包括社会主义苏联对德作战的积极一面;又有力图保持、恢复以至扩大自身势力范围,限制、削弱甚至镇压社会主义力量、人民解放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消极一面。两种倾向在不同时间、不同问题或不同人物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从参战起始,其主导倾向是反法西斯一面,不能只看到或揭露其消极面而否定或抹煞其居于主导地位的积极面。\r<br>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r<br>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防止新的世界大战再次发生,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战后时期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愿望和共同要求之一。整个“二战”长达 6年,参战国家和地区先后有60多个,人口17亿,占世界总人口80%。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双方动员军事力量 1.1亿人。按不完全统计,因战争而死亡者在5000万人以上,其中中国2100余万(居民1800万,军队380万)人,苏联2000万人。直接军费开支11170亿美元(中日军费开支自1937年算起),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 40000亿美元,仅中国财产损失和物资消耗即价值约1000亿美元。无数城乡化为废墟,数不清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有形无形的战争创伤在各国人民心头打上深深烙印。人类决不允许这种悲剧重演。第二次世界大战未能防止的历史教训极其深刻,而反法西斯同盟国团结合作夺取胜利又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启迪,向全世界指明了维护和平的途径。战后时期,各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运动始终具有强大生命力。经过和平力量与战争力量反复较量,各国人民已有现实可能防止或推迟新的世界战争。由于以核武器为代表的新一代武装具有极大杀伤力,人类面临因战争而遭受毁灭的危险。超级大国长时间军备竞赛,使得它们的核武库早已拥有远远超过毁灭全人类的能力,形成核威慑的战略平衡,同时其经济亦无法长期忍受沉重的负担,终于在1988年开始迈出核裁军的步伐。\r<br>“二战”唤醒了人民。被压迫者争作自己命运的主人,引起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同时也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统治集团设法调整、改善其经济政治制度。经过战争,各国共产党人在抵抗运动和游击战争中经受了锻炼,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长壮大,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而在一系列国家赢得胜利。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地区各国人民经受战火洗礼进一步觉醒。一大批国家在战后取得独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运用国家干预和调节,刺激和促进经济发展;欧洲某些国家在社会党执政期间不同程度上推行“民主社会主义”;所有这一切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战后时期得以摆脱20世纪上半叶所陷入的全面经济政治危机,发展到具有许多新特点的现代资本主义。在战争时期服务于军事需要而大为发展的尖端技术,在战后不少转向和平利用,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从而推动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使当今世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引起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巨大变化。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造成极大危害,各国人民经过战争也迎来胜利,迎来新的成就和新的希望。
<br>参考书目\r<br> B.H.利德尔?哈特著,伍协力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B.H.Liddell.Hart,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New York, 1971.)
<br> 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北京,1982。\r<br> Б.Г.А.德波林、П.□.杰列维扬科、□. Г.安德罗尼科夫等主编,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2卷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r<br> 黄玉章、唐志纲等:《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84。\r<br> 张继平、胡德坤等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甘肃人民出版社,兰州,1984。\r<br>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北京,1987。\r<br>
<br>100马奇诺防线\r<br>Maginot Line 见第二次世界大战。\r<br>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52
101敦刻尔克撤退 <br />Evacuation from Dunkirk 见第二次世界大战。\r<br />102第二战场问题 <br />question of Second Front of World WarⅡ\r<br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在西欧开辟反法西斯德国的战场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苏、美、英等主要盟国之间就对德国开辟新的战场,进行了长期交涉和争论,形成第二战场问题。在德国重兵攻打苏联的情况下,在德军后方心脏地区开辟新战场,牵制大量德军,造成德国两线作战,是一个具有特定战略效果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它既是一个重大军事战略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外交问题。 1941年6月起,苏联就在同美、英的内部交涉中提出了第二战场的基本概念和必要条件。1941年11月6日苏联公开向全世界提出这一问题。美、英当局1942年初也拟定了西欧作战计划。1942年5、6月间,苏联外长В.□.莫洛托夫在伦敦和华盛顿与英、美进行谈判。 6月12日英、苏和美、苏发表声明称:“双方对于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迫切任务已达成完全的协议”。但英、美以准备尚未就绪为由,一再拖延。英国首相W.L.S.丘吉尔认为1942年甚至1943年美英都不可能在西欧登陆。1942年11月8日英美联军10余万人在北非登陆,丘吉尔称它为“1942年最好的第二战场”。苏联则明确指出,北非登陆不是第二战场。1943年7月美英联军在西西里登陆,8、9月间又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关于西欧登陆问题,1943年英、美虽多次开会研究,但登陆时间却一再推迟,计划并未落实。苏、美、英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决定,英、美将于1944年 5月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登陆兵力将达百万人;苏军也将在东线同时发动攻势。1944年6月6日英、美联军在FaGuo西北部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才正式开辟。初期盟军出动舰艇5000艘,飞机1万架,战车2万辆,首批登陆17万人,到7月2日增至百万人。战役分两个阶段:6月6日~7月25日为争夺滩头阵地之战;7月25日~8月25日盟军大举进攻和巴黎解放,历时两月余,德军损失40余万人,盟军伤亡20万人。这次世界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两栖登陆战役,配合了苏军在东线的战斗,造成盟军东西夹击德国的态势,使战争进入以联合打击取得最后胜利的阶段,具有重要的政治与军事意义。\r<br />103阿莱曼战役\r<br />Battles of el-Alemein 见第二次世界大战。\r<br />104诺曼底登陆战役\r<br />Landing Operation on Normandy 见第二次世界大战。\r<br />105抵抗运动 <br />resistance movement <br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人民反对德国、意大利占领和奴役的反法西斯斗争的统称。其基本任务是争取民主自由、民族独立和祖国解放,因而具有广泛的民族**运动的性质。 抵抗运动的兴起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特勒德国迅速占领欧洲大陆许多国家,建立了所谓“欧洲新秩序”,对占领国实行法西斯野蛮统治。因而激起各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民族抵抗运动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德国最早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人民在法西斯白色恐怖统治下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反占领斗争,进行宣传鼓动、收集情报、怠工罢工以及各种破坏活动。流亡国外的政府也同国内建立联系。1940年 6月18日,FaGuo的C.-A.-M.-J.戴高乐 将军在伦敦发表《告FaGuo人民书》,呼吁人民在他的领导下继续抗战,第一个打出民族抵抗的旗帜,宣告“自由FaGuo”运动的诞生。7月10日,FaGuo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宣言,号召人民团结在工人阶级周围,为FaGuo的自由独立和复兴而战。国内抵抗运动由少数自发的分散行动,逐步发展为有组织的抵抗运动。里昂和巴黎成了早期抵抗运动的中心。1940年11月,巴黎爆发了学生和教师*会示*。斗争中逐渐形成一些大的抵抗组织,在FaGuo北部占领区有“保卫FaGuo”、“解放者”、“抵抗者”、“解放北方”、“军政组织”;南部地区有“解放南方”、“自由射手”、“战斗”等。最初的抵抗组织成员有军官、工商业家、职员、作家、学者、教员等,起主导作用的则是知识分子,如记者、律师、教授、科学家和学生等(见彩图FaGuo抵抗战士慷慨就义)。初期主要斗争形式是散发传单、出版地下书刊和收集情报。法共的一些基层组织和党员,在占领初期也参加了抵抗运动。1940年下半年,法共恢复和重建了党的地下组织,并于十月组织了第一批“特殊组织”,从事宣传鼓动、组织怠工和各种破坏活动。在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从1940年秋开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抵抗运动,出版地下报刊,发动怠工,破坏军工生产。流亡在伦敦的各国政府,对国内抵抗运动也有较大影响。在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和希腊,抵抗运动一开始就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一些山区出现了游击队。\r<br />抵抗运动的发展 <br />1941年 6月22日,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同日,共产国际发出了建立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的号召。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英国对日本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在苏联卫国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影响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宣告形成,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这种国际形势推动下,欧洲各国抵抗运动进入广泛发展的新阶段,抵抗组织的联合趋势加强,各国共产党在斗争中的组织、领导作用进一步发挥,武装的游击活动和各种形式的破坏活动普遍展开。\r<br />1941年 6月,南斯拉夫人民在J.B.铁托领导下成立了人民解放游击队总参谋部。7月7日,在塞尔维亚发动武装起义。此后游击战争广泛展开,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在希腊,1941年 9月成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阵线,1942年 4月建立了希腊人民解放军。在阿尔巴尼亚,1941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统一成立共产党。游击活动进一步发展。1943年7月,在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导下,各游击队联合为人民解放军,组织人民总起义,赶走了意大利占领者。德军入侵阿尔巴尼亚后,人民又展开了反抗德国占领者的斗争。在波兰,1941年夏秋,华沙城郊出现了抵抗小组的活动,主要组织有“解放斗争同盟”、“无产者”小组等。抵抗的主要形式是在工业、运输业中进行怠工和破坏活动。1942年1月5日,波兰工人党成立后,在工人党领导下建立了“人民近卫军”。1943年,人民近卫军游击队发展到几十支,不断破坏铁路运输线,袭击敌人据点。在捷克斯洛伐克,1942年春出现了第一批武装抵抗小组,在东部山区开展游击活动。\r<br />在西欧,FaGuo的抵抗运动蓬勃发展。戴高乐领导的“自由FaGuo”(1942年改名为“战斗FaGuo”)国际威望日益提高,与国内抵抗运动的联系不断加强。1941年9月组成法兰西民族委员会,12月戴高乐任命前省长J.穆兰为自己和民族委员会驻FaGuo本土非占领区的代表,把南部地区各抵抗组织统一为“联合抵抗运动”,把各武装力量合并为“秘密军”。各抵抗组织承认戴高乐为“战斗FaGuo的政治和军事领袖”。法共也在北部建立“民族阵线”,加强了与各抵抗组织的联系,并成立“自由射手和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1942年2月,法共和戴高乐的“自由FaGuo”建立了联系,接受戴高乐的领导。1942年末至1943年初,在中央高原、丛林地带出现了第一批“马基”游击队,主要由逃避强迫劳动的青年工人、学生组成。1943年,游击队配合盟军一举解放科西嘉。同年5月,各抵抗力量联合成立全国抵抗委员会,并在各地方相应成立抵抗委员会,法共在各级抵抗委员会中有相当大的影响。6月,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成立,领导全国抵抗运动,并同美、英盟军合作,为解放FaGuo的全部领土而斗争。在比利时,1941年11月共产党领导建立了独立阵线,积极开展同占领者的斗争。1943年2~5月,列日、沙勒罗瓦、拉卢维埃、蒙斯和维尔维埃等工业中心爆发了反对德国强征劳工的罢工斗争。1943年4月,荷兰各地也爆发了示*和罢工,工人破坏工厂和铁路,农民拒不交出牛和牛奶。在丹麦,1943年8月建立了“自由委员会”,领导抵抗德国和丹麦纳粹分子的斗争。挪威共产党也在北部建立了几支游击队,1942年游击运动席卷国内大部分地区。\r<br />在法西斯集团国家的心脏德国和意大利,抵抗运动也迅速发展。1942年12月,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告德国人民书》。1943年,处于地下的共产党人建立了德共的领导中心,巩固了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的合作。同年7月,由W.皮克、W.乌布利希等德共领导人发起在苏联的德国战俘中成立了“自由德国”全国委员会。该组织在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1943年 3月意大利北部爆发了群众性大罢工。 6月在米兰、罗马建立了第一批民族解放委员会。7月,美、英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人民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法西斯游*,终于把B.A.A.墨索里尼赶下台。不久意大利退出法西斯集团,南方由美、英盟军控制,北方由德国占领。意大利人民又投入反对德国占领的斗争。在德国的附庸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芬兰,人民冲破白色恐怖,不断进行怠工和罢工斗争;各国共产党也恢复了地下组织,并联合各党派团体,为建立统一战线打下基础。 <br />抵抗运动的胜利 <br />1944年是欧洲决战的一年。 6、7月间,苏联红军展开大反攻,进入波兰、罗马尼亚作战。6月,美、英盟军在FaGuo北部诺曼底登陆。在反法西斯战争接近胜利的时刻,欧洲抵抗运动蓬勃发展,有力的配合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对德作战。1944年初,FaGuo两个主要抵抗组织的武装部队联合为“内部武装部队”(亦译“内地军”),组建了全国参谋部。1944年夏,内部武装部队发展到50万人,其中法共领导的“自由射手和游击队”达25万人。8月,FaGuo的游击战争发展为全民武装起义,席卷大半个FaGuo。8月19~25日,巴黎爆发了民族起义,FaGuo人民用自己的力量解放了首都。随后,FaGuo武装部队和游击队配合盟军,解放其余国土,追击残敌,进军德国,直到对德战争的胜利。在比利时、挪威、丹麦、荷兰,群众性的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也广泛开展,为配合盟军作战、恢复国家的独立和自由作出了贡献。\r<br />1944年,意大利人民的游击战争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广泛开展,解放区不断扩大。北意的民族解放委员会积极准备起义。6月,由各党派建立的游击队合并为“自由义勇军团”,总司令由美、英盟军委派,共产党人L.隆哥担任副司令。1945年 4月,北意人民发动总起义,解放了北部地区。在希腊,1944年 3月成立了民族解放委员会,开展武装斗争。10月初,希腊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雅典,德军溃退。不久英军在希腊登陆,希腊流亡政府回国。\r<br />在苏联的敌占区,游击运动总部和各级地下党委领导下的抵抗运动广泛发展,歼灭了大批德国法西斯军队,有力地配合了红军作战。在苏联红军胜利推进的同时,东欧和东南欧很多国家的抵抗运动发展为全民武装起义。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赢得了祖国的解放。1944年 1月波兰各抵抗运动的武装力量统一建立了“人民军”。7月22日,在已经解放的地区建立了民族解放委员会,临时行使政府职权。不久,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迁往卢布林。人民军和苏联红军一起解放了波兰东部地区,直抵华沙城郊。8月1日,流亡政府领导的“国家军”发动华沙起义,人民军及数十万华沙志愿人员也参加了战斗,但遭到德军镇压。1944年底,卢布林的民族解放委员会改为临时政府。1945年 1月17日华沙解放。1944年 8月23日罗马尼亚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I.安东内斯库的专制统治。9月9日保加利亚人民在Г.季米特洛夫为首的工人党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法西斯君主制统治。12月,匈牙利抵抗力量建立了临时民族政府。匈牙利游击队配合苏联红军于1945年 2月解放了布达佩斯。同年 5月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人民起义,在苏联红军支援下解放了布拉格。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东欧和东南欧各国将民族解放和社会改造任务紧密结合,走上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道路。\r<br />抵抗运动的历史意义 欧洲抵抗运动是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密切配合正面战场的军事行动,从法西斯集团统治的心脏地带打击占领者,从根本上动摇了希特勒德国的“欧洲新秩序”,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不仅从德、意法西斯铁蹄下拯救了自己的祖国,而且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红军和英美盟军的军事行动,为解放欧洲作出了重要贡献。欧洲抵抗运动的胜利,它的光荣传统和斗争经验,对战后欧洲各国的政治生活也有重大影响。\r<br /> 参考书目\r<br /> H.Michel et B.Mirkine, Guetz□vitch ,Les id□aspolitiques et Sociales de la R□sistance, Press <br />University de France,Paris,1964.F.Knight, The French Resistance,1940 to 1944, <br />Lawrence and Wishart,London,1975.M. Foot, Resistance; European Resistance toNazism,1940~1945,McGraw-Hill Book Company,NewYork,1977. <br />106苏联卫国战争 <br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br />1941~1945年,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欧洲、亚洲盟国侵略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39年 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6月FaGuo投降,同年7月21日A.希特勒下令秘密制定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其主要内容以“闪电战”战略为基础,包括进攻、占领和肢解苏联的一切计划和细节。1941年夏,法西斯德国已占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的14个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准备入侵苏联。对于希特勒的侵略野心,苏联政府有所警惕,战争前夕,部署在西部国境线上的苏军有171师,268万人。但是,И.В.斯大林和苏军总参谋部对于来自多方面的情报持怀疑态度,因而对德军进攻的时间、规模和重点估计不准或不足,临战前夕准备不够。\r<br />法西斯德国发动侵苏战争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德国和它的仆从国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的 190个师的兵力分北、中、南三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战争初期,德国大量坦克部队集中在中央集团军群,主攻莫斯科,苏军连连失利,西部国土大片沦丧。 6月28日德军占领明斯克, 7月16日攻陷斯摩棱斯克。由于苏军坚决抵抗,实施强大的反突击,希特勒于 7月30日命令中央集团军群转入防御。在北方,德军占领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之后,于9月8日开始从陆上封锁列宁格勒,列宁格勒军民开始了长达 900天的保卫战。在乌克兰战线,德军于 9月19日占领基辅。以后,德军向乌克兰东部和克里木半岛推进。在中部德军集中74个师、1个旅和大量飞机坦克,于9月30日向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大规模进攻,10月中旬先后占领奥廖尔、布良斯克和维亚济马,11月27日德军突击部队离莫斯科只有24公里。\r<br />粉碎希特勒的闪电战 12月6日,苏军在最高统帅斯大林领导下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1942年 1月初把敌人赶离莫斯科 100到250公里。解放了1.1万多个居民点。苏军最高统帅部为扩大战果,命令 9个方面军向敌人发动全线反攻。从 1月8日到4月中、下旬为止,苏军在各条战线上将德军击退150到400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改善了列宁格勒的处境,夺回了60多个城市。在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军约有50个师被击溃,仅陆军就伤亡83万多人。 苏军在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改变了美英人士的看法,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巩固和发展。\r<br />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 1942年 4月 5日,希特勒签发第41号作战指令,命令德军在北线占领列宁格勒,与芬兰军队会师;中线坚守阵地;把一切可用的兵力集中到南线,在顿河西岸消灭苏军,然后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同从塔甘罗格东进的部队会师,夺取高加索油田。德军在南线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共97个师,拥有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 1942年6月28日,德军发动进攻,7月17日进抵顿河河曲,揭开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序幕。斯大林格勒战役分为两个阶段: 7月17日至11月18日为防御阶段。在消耗德军大批有生力量后,1942年11月19日,苏军开始反攻,至1943年2月2日,全歼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33万人。在持续 200天的整个战役中,德、意、罗、匈等国法西斯军队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损失大约 150万人和大批武器装备。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局。1943年 7月5日希特勒又在库尔斯克附近集中约90万人的兵力,发动重点进攻,妄图粉碎苏军主力,夺回战略主动权。库尔斯克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阵地战,在一个多月的激战中,双方投入的兵力达 400万人。结果苏军取得了胜利,8月5~23日,连克奥廖尔、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希特勒企图扭转败局的希望破灭。\r<br />苏军的战略反攻 1943年8~11月,苏军在南线彻底肃清高加索地区的敌人,解放顿巴斯;在乌克兰,解放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基辅;在中线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苏军拥有635万人,不仅在兵员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装备方面均已超过德军。苏军不仅得到后方人民的大力支援,而且得到敌占区近百万游击战士的紧密配合。此外,还得到了美英的援助。这些都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br />1944年,苏军连续发动10次重大的战略性战役。历史上称为“斯大林式”的十次打击,解放了本国的全部领土,进入波、罗、保、南等国作战,到年底共消灭德军约200万人。 1945年初,在苏德战场上,苏联军队(包括约34万人的波、罗、保、捷的军队和FaGuo空军团)总兵力 670万人,拥有 10.73万门大炮和迫击炮,1.21万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47万架飞机。与此相比,德军拥有 370万人(其中包括21万匈牙利部队),5.6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81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4100架飞机。苏军在兵力和武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苏军的战略目标是:消灭波、捷、匈境内的德军,并在西方盟军的协同配合下,两面夹击,在德国本土上消灭敌人,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攻克柏林 1945年春天,苏军在东欧各国军队和人民的配合下,通过匈牙利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西里西亚战役、东波莫瑞战役,消灭大量德军有生力量,解放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德国东部。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 到1945年3月底和4月初,苏军已为攻打柏林作好准备。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是Г.К.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К.К.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和И.С.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总兵力在 250万人以上。希特勒为死守柏林搜罗的兵力总共为100万人。1945年4月16日,苏军从奥得河、尼斯河同时向柏林发动进攻,激战16个昼夜,至5月2日下午3时,德军停止抵抗,柏林战役结束。苏军歼灭和俘虏德军40多万人。盘据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两个集团军群(55个师)也于5月中旬投降。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柏林正式举行。参加仪式的苏方代表是朱可夫元帅和外交部副部长А.Я.维辛斯基。仪式由朱可夫主持。盟军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是:英国空军上将A.W.特德、美国战略空军司令C.斯帕茨将军、法军总司令J.M.G.de塔西尼。 代表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是:陆军元帅W.凯特尔、海军上将 H.von弗雷德堡、空军上将H.J.施通普夫。德国投降书于1945年 5月 9日零时生效。欧洲战争到此结束。\r<br />击溃日本关东军 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的雅尔塔会议决定,在德国投降和欧洲战争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1945年8月9日凌晨,在苏联远东军总司令А.□.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苏军 157万多人在太平洋舰队和红旗黑龙江分舰队的协同配合下,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总攻击。同时,对朝鲜北部的日军发动进攻。 苏军在中国的八路军、东北抗日联军以及金日成将军领导的朝鲜人民武装的配合下,进展神速。到8月30日为止,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关东军各部队全被解除武装。此外,苏军还攻占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各岛屿。苏联蒙古联军攻占承德和张北。在整个远东战役中,苏联军队共击毙日军 83737人,俘敌59.4万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苏联军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布)和苏联政府的领导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历尽艰难险阻,付出巨大牺牲,与同盟国和东欧各国人民一道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侵略军及其仆从国军队。同中国、蒙古和朝鲜军队并肩战斗,击溃了远东的日本关东军。为反法西斯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br />107莫斯科保卫战 <br />□осковская битва 见苏联卫国战争。\r<br />108斯大林格勒战役\r<br />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 见苏联卫国战争。\r<br />109库尔斯克战役 <br />Курская битва (见苏联卫国战争)\r<br />110柏林战役 <br />Battle of Berlin 见苏联卫国战争。\r<br />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54
111太平洋战争\r<br>Pacific War
<br>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以日本为一方,以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反法西斯联盟各国为一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彩图太平洋战争)
<br>历史背景 1938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中国战场已走投无路。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及长期侵略战争的庞大军费开支,日本在经济上也陷于困境。与此同时,日本和美国争夺亚洲及太平洋霸权的斗争日趋表面化。为了实现独霸东亚、争霸世界的野心,日本统治集团早在1936年就确定了南北并进的国策方针。但向苏联两次军事挑衅(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和1939年的诺蒙坎事件)均遭失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1939年 8月)对其北进政策也是一个严重打击。于是,日本暂停北进计划,并于1941年 4月与苏联订立苏日中立条约。为了在长期侵华战争中寻找出路,切断中国外援物资的运输线;同时为了夺取东南亚的丰富石油资源和其他战略物资,日本军国主义者急于南进。1940年,欧洲战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德国侵占西欧,荷兰、FaGuo相继投降。在远东,英、法、荷的力量薄弱;美国又忙于支援西欧盟国的抗德战争,无力东顾。日本军国主义认为,这是南进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同年,近卫内阁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妄图建立一个包括中国、朝鲜以及东亚全区,进而包括大洋洲在内的日本殖民大帝国。1940年 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字。1941年 4月日美谈判开始前后,日本陆续占领整个印度支那,使之成为战略物资供应基地和南进跳板,这进一步加剧了美日间的矛盾。1941年6 月德国进攻苏联。面对新的形势,日本统治集团决定在准备对苏战争的同时,同美、英一战。10月18日,主战派东条英机内阁成立。12月 1日御前会议决定向美、英、荷开战。 8日凌晨(日本时间8日3时20分,夏威夷时间7日7时50分),日军在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挥下,偷袭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军基地-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同日,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r<br>日军偷袭珍珠港\r<br>战争经过 1941年12月 8日黎明,日本出动飞机约360 架、军舰55艘,由南云忠一率领,连续两次猛袭珍珠港的美国军舰和机场,击沉、击伤军舰19艘,其中有战列舰8艘,击毁、击伤飞机200余架。美军猝不及防,太平洋舰队主力几乎全被摧毁,死伤3000多人。同时,由寺内寿一指挥的日本南方军,分兵数路进攻香港、马来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当时美国海军在这一地区的实力比日本稍强,双方陆空军实力大致相当;但日军的进攻很少遇到顽强抵抗,只用 3个月时间就摧毁并占领了盟军在上述地区除缅甸外的所有重要据点。日军还向盟国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战略岛屿,如关岛、威克岛、俾斯麦群岛,新不列颠岛等地进攻,达到了建立空军前进基地的目的。 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太平洋战争-即所谓“大东亚圣战”,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因而遭到国内外人民的强烈反对,加之日本资源贫乏,在科技和生产力等方面也比美英落后,经不起战争的消耗。因此,开战不久双方军事实力对比就发生了不利于日本的变化,日军由开战初期的局部优势逐渐转为劣势。\r<br>1942年5~6月,日本为了切断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联系,相继进攻所罗门群岛和东部新几内亚以及中途岛。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中途岛海战(6月4~5日)中,日方损失惨重。同年8月7日,美军开始局部反攻,在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因美方掌握了制空和制海权,日军连受重创,残兵被迫于1943年 2月从该岛撤走。当时,苏军已赢得斯大林格勒战役大捷,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达到决定性的转折点。这使日本帝国主义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只得缩短防线;美方也需要时间扩充海空军力量。故瓜岛战役之后,战况较为沉寂,美军在太平洋只展开了有限的进攻(如1943年 5月夺回阿留申群岛中的阿图岛);日军虽进行反扑,但徒劳无功。同年 4月,日本海军主帅山本五十六被美机伏击毙命。1943年11月盟军(包括美军、澳大利亚军、新西兰军和加拿大军)开始大反攻。装备精良、兵力雄厚的盟军分兵两路,分别由C.W.尼米兹和D.麦克阿瑟指挥,从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向日占领区进攻。1944年春夏间,美国先后夺取由日本委任统治的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 3群岛,日本海空军力丧失殆尽。1945年1月美军在吕宋岛登陆,2月占领马尼拉。同年3~6月,美军占领硫黄岛和冲绳,迫近日本本土。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日本法西斯陷入孤立无援、濒于全面崩溃的绝境。为了保住本土和朝鲜,日本进行了空前的战争大动员,叫嚷“本土决战”。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统治集团担心天皇制国体不能保存,拒绝接受。 8月6日和9日美国把仅有的两颗原子弹投在广岛和长崎,造成居民大量伤亡。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动157万大军、3400多架飞机、5500多辆坦克,在由A.M.华西列夫斯基为总司令的远东总司令部统一指挥下,分兵三路向中国东北挺进。 9日苏军对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击。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对日宣战。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抗日武装力量,向日军展开了全面反攻。日本陆军主力关东军迅即被消灭。由于势穷力竭,日本被迫于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签降仪式。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取得了太平洋战争的最后胜利。
<br>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在国内的恐怖统治和横征暴敛,把日本变成了一座军事牢狱和饥饿地狱。劳动人民厌战情绪和反战反法西斯运动日益高涨,前线日军士气普遍低落。从而构成从内部促使日本军国主义战败的重要因素。日本对占领区人民政治上的压制,经济上的搜刮,以及烧、杀、抢、掠,激起占领区人民的反抗。菲律宾、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等地区和泰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武装,进行游击战及其他形式的抗日活动,使日本占领军疲于奔命。在朝鲜,金日成将军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也很活跃。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使日军泥足深陷,是对太平洋战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人力、物力,有力地牵制了其陆军主力,使之无法增援太平洋前线。1944年春,日本为预防本土与东南亚前线的海上联络被切断而发动“打通大陆作战”,由于中国军民的抗击未能达到目的,反而加速了华北、华中日占领区的瓦解。同年日本从缅北进犯印度英帕尔的军事冒险,也因中国远征军协同盟军作战而归于失败。\r<br> 参考书目\r<br> 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原书店,东京,1975。J.科斯特洛著,王伟、夏海涛等译:《太平洋战争,1941~1945》(上、下册),东方出版社,北京,1985。( John Costello ,The Pacific War , Raw, WadePublisher,Inc., New York, 1981.)
<br> 家永三郎:《太平洋战争》(第2版),岩波书店,东京,1986。\r<br>
<br>112“大东亚共荣圈”\r<br>Great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见太平洋战争。\r<br>
<br>113珍珠港事件\r<br>Pearl Harbor Incident 见太平洋战争。\r<br>
<br>114中途岛战役
<br>Battle of Midway Islands 见太平洋战争。\r<br>
<br>115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r<br>Battle of Guadalcanal Island 见太平洋战争。\r<br>
<br>116苏日中立条约 1941
<br>Pact of Neutrality between Japan and Soviet Union
<br>苏联外交部长 В.□.莫洛托夫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于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1939年5月,日本在中蒙边境制造了诺蒙坎事件,遭苏、蒙军队的沉重打击。日本北进计划无法实现。随着日本与美、英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矛盾的激化,日本决策南进。1940年10月30日日本向苏联建议缔结中立条约。11月18日苏联提出以取消日本对库页岛北部的权益作为缔结中立条约的条件。经谈判,1941年 4月13日签定《苏日中立条约》和《满蒙声明书》,并递交了由松冈署名的关于调整库页岛权益的机密函件。条约有效期 5年。内容规定:缔约双方保证维护和平友好关系,相互尊重领土完整和互不侵犯;当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将保持中立。《满蒙声明书》的主要内容是: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1945年4月5日,苏联政府根据《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10日)宣布废除这一条约。\r<br>
<br>117*西洋宪章 1941
<br>Atlantic Charter
<br>亦称《罗斯福丘吉尔联合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会晤后宣布对德作战目的的纲领性文献。1941年8月9~12日,美国总统F.D.罗斯福和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在大西洋东北部的纽芬兰阿根夏湾的美国军舰“奥古斯塔”号上举行会晤。 8月14日发表了联合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凡 8条,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剥夺权利的国家;努力促使一切国家取得世界贸易和原料的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在彻底摧毁纳粹暴政后确立和平,以使各国人民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使全体人类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不虞匮乏;一切人类可以横渡公海大洋,不受阻碍;放弃使用武力,在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建立之前解除侵略国的武装,以减轻爱好和平人民对于军备的沉重负担等。宪章对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宪章也反映了美英的现实考虑和长远利益,暴露了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罗斯福力图把“机会均等”和“航行自由”等原则列入宪章,图谋打入并控制英国殖民地,遭到丘吉尔的强烈反对。苏联代表于1941年 9月24日在伦敦召开的同盟国会议上宣读了苏联政府同意大西洋宪章基本原则的声明,同时表示有一定的保留,并强调指出在实际运用时必须与各国状况、需要和历史特点相适应。中国***1941年 8月19日发表的《**中央关于最近国际事件的声明》中指出,联合宣言表示了英美DADAO法西斯主义的决心,有利于苏联,有利于英美,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全中国人民都欢迎宣言。同时又指出宣言未提日本之名,第 4条暗示可与日本通商及供应原料,第7条暗示允许日本移民,仍在企图拉拢现状维持派,表示其愿与日本妥协的一面。\r<br>
<br>118莫斯科会议\r<br>Moscow Conferences
<br>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初期,苏、美、英三国为了共同抗击法西斯和解决迫切的国际问题,在莫斯科举行的几次国际会议。 1941年部长级会议(1941年9月29日~10月1日) 出席会议的有苏联外交人民委员В.□.莫洛托夫,美国总统特使W.A.哈里曼,英国军需大臣W.M.A.比弗布鲁克。会议任务是商讨如何有效地援助苏联作战。当时德苏战争已进行 3月余,德军进逼莫斯科,苏军亟需盟军协同作战和加强支援。美、英当局也认识到最终打败纳粹德国要靠苏联陆军。F.D.罗斯福曾致函И.В.斯大林,表示将提供一切可能的物资援助。W.L.S.丘吉尔表示,愿从英国的美援定额中拨出部分物资支援苏联。会议于10月1日签订对苏供应议定书,规定从1941年10月至1942年 6月,美、英两国每月向苏联提供飞机400架(100架轰炸机和300架战斗机)、坦克500辆和其他武器、军用物资;苏联则向美、英提供军工原料;美、英还承担协助运输供给苏联的武器物资的义务。11月7日,罗斯福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向苏联提供10亿美元无息贷款。会议签订的议定书未能满足苏联的全部要求,但这些援助仍然是对苏联的重大支持。会议也未能解决盟国协同作战的重大战略问题,特别是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但对推动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促进苏、美、英 3国战时合作起了积极作用。\r<br>第一次外长会议(1943年10月19~30日) 出席会议的有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美国国务卿C.赫尔、英国外交大臣R.A.艾登。会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发生历史性转折,同盟国取得了战略进攻的主动权;美、英改变了过去按兵不动的消极战略,采取了局部性的军事进攻,但仍拖延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苏联与美、英的关系处于冷淡状态。为协调彼此的战略与政策、改善盟国之间的关系,解决迫切的国际问题,3国政府决定先行召开外长会议,为正在酝酿中的 3国政府首脑会议作准备。3国分别提出议程:苏联关心1944年春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美国重视四国宣言和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英国希望建立盟国磋商与战争有关的欧洲机构。在多达12次的会谈中争论激烈,但为维持战略关系,3方均有所妥协。首先讨论缩短战争时间,即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苏联要求会议把落实第二战场的开辟放到首位,明确规定开辟的具体日期。英国代表采取回避态度。英、美提出在西欧登陆的3项条件:气候有利;德空军大量缩减;德在法预备队不超过12个师。最后在公报上写明: 3国认为“加速战争的结束是首要的目的”,但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日期并未承担明确义务,只是把1944年春英、美进攻FaGuo北部的决定依然有效一事列入记录。会上对其他迫切政治问题达成一些协议:①通过《关于普遍安全宣言》,宣称将合作把战争进行到底,争取早日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用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所有国家无论大小,均可加入这个国际组织。鉴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的地位理应受到尊重,在赫尔建议下,3国外长同意由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受权签字,成为四国宣言。②通过《关于意大利的宣言》,宣布必须彻底消除法西斯主义及其后果,意大利人民应按民主原则建立政府和其他机构;成立意大利咨询委员会以研究处理有关意大利问题。③ 3国协议,应迫使德国交出1938年以来占领的全部领土,东普鲁士应同德国分离;成立欧洲咨询委员会以研究处理有关德国问题。④ 3国代表32个联合国家由 3国首脑签署发表《关于德国暴行宣言》,声称凡曾在被占领国施行暴行者,应在犯罪地点由人民审判,主要战犯将根据盟国共同的决定惩办。⑤通过《关于奥地利的宣言》,声称应重建一个自由独立的奥地利,1938年3月15日德、奥合并无效。⑥3国协议,收到敌国有关和平试探或媾和建议,应互通情报和协商解决。⑦就 3国首脑会晤地点交换意见,解决了北海运输复航问题。此外,斯大林还委托赫尔秘密转告罗斯福,“在盟国打败德国以后,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盟国之间关系,解决了一些涉及战争进程及战后格局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反对法西斯和实现民主的重要原则,并为3国首脑会议铺平了道路。\r<br>第二次外长会议(1945年12月16~26日) 出席会议的有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美国国务卿J.F.贝尔纳斯、英国外交大臣E.贝文。会议讨论了战后欧洲和远东的一些重大问题。会议决定:①立即恢复草拟对意、罗、保、匈、芬和约,只有停战协定签字国才有资格参与和约条款的初步审议,和平会议召开日期不应迟于1946年5月1日。②为管制日本,成立设在华盛顿的远东委员会和设在东京的盟国对日管制委员会。③美、英两国表示将承认改组后的罗马尼亚政府和保加利亚政府。④3国外长一致同意,应在中国实现统一与民主,国民政府各部门应有民主人士广泛参加,中国内战必须停止,苏、美等外国军队应迅速撤离中国,3国应遵守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⑤争取早日成立朝鲜临时政府,设立苏美联合委员会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⑥赞成向联合国提议设立原子能管制委员会。会议在讨论波斯(伊朗)问题时,未取得一致意见。会议表明,3国虽再度妥协,但无法消除彼此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此后,随着矛盾的激化,美、英与苏联之间战时的合作关系便为相互抗衡所取代。\r<br>
<br>119联合国家宣言 1942
<br>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
<br>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盟国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第一个共同纲领性文件。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英、美两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蒙受重大损失,被迫对日宣战。为了商讨对策,拟定作战计划,提高国际声望,1941年12月,美国总统F.D.罗斯福、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会谈,倡议对法西斯国家作战各国签署一项宣言。经与苏联磋商并告知有关国家后,1942年 1月 1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嗣后又有21个国家陆续在宣言上签字。宣言表示赞同《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宣告各国政府保证使用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同它们处于战争状态的德意日三国及其仆从国;每个国家的政府保证互相合作,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宣言最后表示,凡在战胜希特勒主义斗争中给以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国家,均可加入本宣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与壮大,为创建联合国组织奠定了基础。\r<br>
<br>120卡萨布兰卡会议 1943
<br>Casablanca Conference
<br>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F.D.罗斯福和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及两国高级将领,于1943年 1月14~23日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的战略会议。FaGuo C.-A.-M.-J.戴高乐将军和 H.-H.吉罗将军也参加了会议。当时,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在胜利进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进入转折时期。美、英认为有必要重新研究局势和战略问题。会议主要讨论:①未来的作战计划:丘吉尔主张首先进攻西西里和意大利,然后进攻巴尔干。美国将军G.C.马歇尔坚持横渡英吉利海峡在西欧登陆。罗斯福则倾向支持丘吉尔的地中海作战方案。会议最后通过了进攻西西里的作战计划,对西欧的进攻被推迟到1943年8、9月间。会议还通过了美国建议的对日作战方案,计划对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关岛等发动一系列平行进攻,并实施收复缅甸的“安纳吉姆”计划。②未来的FaGuo政治问题:美国支持吉罗,英国则支持戴高乐。经过激烈讨论达成协议,由吉罗和戴高乐共同组织FaGuo临时行政机构。③土耳其在战争中的立场问题:为了推行巴尔干进军计划,会议决定力争土耳其参加盟国方面对德国作战。美、英在会议上签订了在亚洲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土耳其被认为是英国势力范围,中国被划归美国势力范围。会上美、英争夺殖民地斗争异常尖锐。美国力图以经济援助为手段打入英国领地。遭到丘吉尔的激烈反对。会议宣布盟国作战最终目的是迫使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但未作出有利于击败法西斯国家的战略决策,反而推迟了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日期。\r<br>
作者:
yanghuayan369
时间:
2005-7-22 23:54
原来你正在贴啊\r<br>呵呵
<br>谢谢哦\r<br>辛苦~~!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56
121魁北克会议(1943,1944)
<br>Quebec Conferences (1943 and 1944)
<br>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F.D.罗斯福、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及两国高级军政官员,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两次战略会议。 第一次魁北克会议(代号“四分仪”或称“象限”)1943年 8月14~24日举行。会议目的是研究欧洲作战的战略,并就与太平洋战场的有关问题达成协议。出席会议的还有加拿大总理。中国国民党政府代表宋子文参加了对日本作战的讨论。会议在讨论盟军1944年在FaGuo北部登陆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英国提出了英、美军队在意大利推进和向南欧巴尔干进军的计划,继续反对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美国则力主盟军在西欧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欧洲大陆。英国的企图没有得逞。会议再次确认,“霸王”作战计划应比任何地中海新计划占有优先地位。会议批准以“铁砧”作战计划(后改称“龙骑兵”)配合“霸王”计划,即决定从地中海向FaGuo南部登陆,以支持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主要战斗。在对日作战计划方面,会议决定在缅甸重新发动攻势,以建立联系中国的中、缅陆上交通线(即滇缅公路),并准备在德国崩溃后12个月内击败日本。此外,会议还讨论与解决了美、英盟军指挥权分工的问题,由美国将领指挥“霸王”战役,地中海战区的最高指挥权则移交给英国将领;签订了共同制造和使用原子弹的秘密协定;讨论了FaGuo民族解放委员会的地位问题和美、英、苏、中关于普遍安全宣言草案;商定了意大利投降的条件。F.D.罗斯福(左2)、W.L.S.丘吉尔(左3)等人在第一次魁北克会议期间的合影\r<br>第二次魁北克会议 1944年 9月11~16日举行。当时,美、英等国已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苏军正向东欧、中欧挺进,德军面临三面围攻态势。会议着重讨论欧洲作战战略和处理德国的问题。会议决定:盟军应在西线全速挺进,突击鲁尔和萨尔,攻占德国的心脏地区;在意大利保持盟军原有兵力以牵制德军;战事如转至中欧,则应抢在苏军之前攻占维也纳;美、英就占领德国区域达成协议:东部为苏占区,西北部为英占区,西南部为美占区。两国首脑还草签了《摩根索计划》备忘录(该计划准备拆除德国全部工业设备,封闭所有矿井,变德国为农牧业国家。后因泄密并遭美国舆论强烈反对而于当年10月决定放弃)。两国决定加紧在缅甸和太平洋地区对日发动攻势;丘吉尔决定调动英国舰队主力到太平洋作战,罗斯福表示赞赏。双方估计欧洲战事结束18个月后才能击败日本。\r<br>两次魁北克会议既反映了美英对法西斯国家协调作战的努力,也反映了两国因各自利益而造成的战略分歧。会议达成的协议虽然照顾了双方的利益,但美国由于实力雄厚,在两国关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r<br>
<br>122开罗会议 1943
<br>Cairo Conference
<br>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总统F.D.罗斯福、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见彩图蒋介石、F.D.罗斯福和W.L.S.丘吉尔(左起第1、2、3人)出席开罗会议(1943年11月))。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转变的一年,为了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政治上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本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决定举行这次会议。会上,丘吉尔对中国抗日战争缺少热情,对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L.蒙巴顿提出的打击驻缅甸北方日军的作战计划也不感兴趣,但又极力维护其在远东和中国的地位和利益。蒋介石希望在缅北发动战役,促使美国增加对华军需供应,以维持其统治。罗斯福则打算武装国民党军队,加强蒋介石的实力地位,并加强对中国的影响和控制。经过争论制订了对日作战计划。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简称开罗宣言。会议结束后,开罗宣言经И.В.斯大林同意于1943年12月 1日公布于世。\r<br>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决不为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掠夺的所有土地;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宣言最后声称: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r<br>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中国人民一贯拥护和坚决贯彻开罗会议的决定,为战胜法西斯主义日本,争取国际和平进行了英勇斗争。美国和英国为了打击日本竞争者,影响舆论和提高国际地位,同意签署宣言。但不放弃在远东的殖民利益。宣言规定剥夺日本占领的太平洋岛屿统治权后,却避而不谈如何处理。关于朝鲜独立日期只作含糊规定。对中国香港的地位亦不明确规定。这些都反映了美、英的各自意图。日本投降后,美国政府便把从日本占领下解放出来的许多地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后来又长期阻碍朝鲜和平统一,霸占中国领土台湾,违反了《开罗宣言》的原则和规定。\r<br>
<br>123开罗宣言
<br>Cairo Declaration 见开罗会议。\r<br>
<br>124德黑兰会议 1943
<br>Teheran Conference
<br>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8日至 12月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者有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И.В.斯大林、美国总统F.D.罗斯福和英国首相W.L.S.丘吉尔以及他们的外长和顾问。1943年反法西斯国家开始反攻,法西斯国家转为防御和退却,但仍在负隅顽抗。苏联政府希望美、英尽快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早日结束战争。美国则期待苏联参加对日本作战,以减轻它在太平洋战场的损失。英国更多地关心它在欧洲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利益。为了加强合作和协调对德、日作战问题,经过1943年10月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的筹备,召开了此次会议。 会议着重研究在西欧早日开辟第二战场。苏联要求优先讨论并落实第二战场的具体实施。丘吉尔却坚持其“地中海战略”,后又提出从西路进入西欧的新方案。罗斯福不赞成英国方案,主张实施西欧登陆。最后会议决定苏美英三国从东、西、南三面向德国发起进攻。为此,美、英军队将于1944年5月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而苏军将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发动攻势,以便阻止德军从东战场调到西战场。关于战后波兰的边界问题,会议同意波兰国土应向西移,即将德国东部的一些地区并入波兰。三国首脑就战后德国问题交换了意见,决定设立欧洲咨询委员会研究欧洲问题,同意战败后的德国由盟军分区占领。罗斯福介绍了战后建立维持和平机构(即后来的联合国组织)的设想。斯大林表示,打败德国后苏联愿参加对日作战。会议秘密签定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会后发表了《关于伊朗的宣言》和《德黑兰宣言》。《德黑兰宣言》宣布三国决心在战争方面,以及在战后的和平方面,进行合作,声明三国已就从东面、西面和南面进行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达成完全的协议。\r<br>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国际会议,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产生了巨大作用和影响。它是反法西斯同盟团结和壮大的重要标志,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r<br>Deheilan Xuanyan
<br>
<br>125德黑兰宣言
<br>Teheran Declaration 见德黑兰会议。\r<br>
<br>126雅尔塔会议 1945
<br>Yalta Conference
<br>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3国政府首脑在苏联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的国际会议。亦称克里米亚会议(见彩图И.В.斯大林、F.D.罗斯福和W.L.S.丘吉尔(从右至左)出席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参加会议的有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И.В.斯大林、美国总统F.D.罗斯福和英国首相W.L.S.丘吉尔以及 3国外交部长、参谋长和顾问们。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后期,苏联和英、美等国军队从东西两线向德国本土推进,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日本法西斯军队尚在负隅顽抗。为了协调盟国关系,商讨最后打败德、日的计划及研究处置战败的德国,安排欧洲事务和战后和平等重大事项,举行了此次会议。W.L.S.丘吉尔、F.D.罗斯福、И.В.斯大林(前排从左至右)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的合影
<br>会议内容 会议讨论的问题范围广泛,主要问题为:①处置德国问题。3国制定了最后击败德国迫其无条件投降的计划。德国投降后,3国将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3国同意从英、美两国占领区划出一个地区,交由FaGuo占领,并邀请FaGuo参加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会议决定德国必须解除武装,解散总参谋部,拆除军事设施和军事工业,惩办战犯,并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消除一切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势力与影响。会议同意苏联提出的赔偿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50%应归苏联所有的建议作为讨论的基础,决定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②波兰问题。会议决定,波兰东部边界当依照寇松线,在若干区域应作出对波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波兰必须在北方和西方获得广大的领土上的让予,即波兰将从德国获得领土的补偿,补偿范围应征询新的波兰临时民族统一政府的意见。波兰西部的最后疆域定界,待后解决。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问题,会议达成原则协议;现今在波兰行使职权的临时政府,应该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实行改组,以容纳国内外民主领袖。由美、英驻苏大使会同苏联外长 В.□.莫洛托夫在莫斯科与波兰临时政府委员会并与波兰国内外其他民主领袖进行会晤,以便根据上述方针改组现政府。③远东问题。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3国政府首脑秘密签订《三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即《雅尔塔协定》。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作战。为此,美、英两国答应苏联提出的下列条件: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苏联重新取得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丧失的俄国以前的权益。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交还苏联。乙,大连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丙,设立一个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丁,千岛群岛交予苏联。上述规定由美国总统采取步骤,以取得蒋介石同意。苏联还表示同意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友好同盟条约。④联合国问题,就安全理事会的投票问题的折衷方案达成了协议。苏联撤回16个加盟共和国都成为联合国大会成员国的要求。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以便成立联合国。会议通过《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并讨论了南斯拉夫、伊朗、巴尔干以及遣送战俘等问题。会议最后签署了《英美苏三国克里米亚(雅尔塔)会议公报》、《克里米亚(雅尔塔)会议的议定书》。\r<br>会议的评价 该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一系列决定有利于以同盟国的联合力量击败德、日法西斯,制裁德国和维护战后的世界和平。但《雅尔塔协定》有关中国的条款,是背着中国人民作出的有损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决定,是大国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会议反映出苏、美、英三国对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不同意图和矛盾,对战后国际关系的格局有着重大影响。\r<br>
<br>127波茨坦会议 1945
<br>Potsdam Conference
<br>亦称柏林会议。1945年7月17日~8月2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者有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И.В.斯大林、美国总统H.S.杜鲁门和英国首相W.L.S.丘吉尔(7月28日后是新任首相C.R.艾德礼)以及他们的外长和顾问。1945年5月8日,德国政府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争结束。在远东日本法西斯负隅顽抗的同时,开始酝酿媾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分享战争胜利果实,如何安排战后格局,成为苏、美、英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研究处置德国,商讨对日本作战和解决欧洲其他问题,苏、美、英三国举行了波茨坦会议。8月2日签署了《苏美英三国的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通称《波茨坦协定》。\r<br>《波茨坦协定》内容 协定决定:为进行关于缔结和约所必需的准备工作,设立由英、苏、中、法、美五国外长组成的外长会议。协定确定了占领德国的基本原则。政治原则是: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为此规定德国境内的最高权力由美、英、苏、法四国占领军总司令遵照本国政府的指令,分别在其各自的占领区内实行。彼等并以管制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共同处置有关全德事宜。解除德国全部武装,废除一切军事机构,解散一切纳粹组织,废止一切纳粹法律,逮捕并审判战争罪犯,永远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及纳粹主义的复活或改组。德国一切民主党派应准许成立并恢复自由活动权利。司法制度、教育及整个政治生活都在民主基础上重新建立以实现政治民主化。德国行政应以政权分散和发展地方政府权限为原则。处理德国的经济原则是:消灭德国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铲除或控制可用作军事生产的一切工业。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发展和平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关于德国赔偿问题,苏、美、英向德国所提的赔偿要求,将以德国境内的物资及适当的德国国外资产予以满足,苏联并可由西方占领区获得赔偿。德国的舰队和商船队由苏、美、英三国均分。哥尼斯堡及邻近地区让与苏联。关于波兰问题,美英同意承认波兰统一临时政府,并撤销对波兰流亡政府的承认。对波兰西部边界达成原则协议,最后划定由和约解决。不归苏联管辖的一部分东普鲁士和以前的但泽自由市区域,均由波兰政府管辖。会议还讨论了奥地利问题、同意意大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五国缔结和约问题、领土托管问题和控制黑海海峡等问题。W.L.S.丘吉尔、H.S.杜鲁门、И.В.斯大林(从左至右)在波茨坦会议上\r<br>《波茨坦公告》 在波茨坦会议期间,7月26日,苏、美、英三国首脑讨论了结束对日本作战的条件和战后处置日本的方针,并通过一项决议,即《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亦称《波茨坦宣言》,共13条,苏联当时尚未对日本作战,没有签字。中国政府虽未参加讨论,但事前征得中国政府的同意,故公告以美、英、中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并在公告上签字,成为四国对日共同宣言。公告敦促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日本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盟国所决定的其他岛屿范围之内。日本军队必须完全解除武装,永久消除日本军国主义,战犯交付审判。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阻止日本人民民主的所有障碍必须消除。不准日本保有可供重新武装之工业。宣言宣称,在上述目的达到并成立倾向和平及负责的日本政府后,盟国占领军当即撤退。\r<br>会议评价 波茨坦会议是战时苏、美、英三国首脑最后一次会议,对迫使日本早日投降,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维护战后世界和平,起了积极作用。会上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在国际事务中的分歧和矛盾已有明显表现,这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有重大影响。\r<br>
<br>128波茨坦协定\r<br>Potsdam Agreement 见波茨坦会议。\r<br>
<br>129巴黎和会(1946)
<br>Paris Peace Conference (1946)
<br>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对意、罗、保、匈、芬 5国缔结和平条约的国际会议。1943年9月3日意大利战败,签署了由英、美起草的具有纯军事性质的停战协定。1944年秋至翌年初,罗、芬、保、匈等希特勒附庸国崩溃,相继签署由苏联起草的停战协定,其中除军事条款外,尚有政治、经济、边界和赔款条款。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8月2日苏、美、英三国在波茨坦会议上签订的波茨坦协定规定:设立苏、美、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制定对意、罗、保、匈、芬五国和约草案。
<br>和会前的外长会议 第一届外长会议(1945.9.11~10.2) 在伦敦召开。会上苏联与英、美的立场相对立,仅就意大利应放弃殖民地,意大利、南斯拉夫两国边界划分应根据民族分布界限,的里雅斯特应辟为自由港等问题达成初步的原则协议。 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1945.12.16~26) 因伦敦会议破裂。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了一次磋商性会议。苏联与美、英在一些问题上彼此有所妥协,议决对意和约由苏、美、英、法四国外长起草;对罗、保、匈和约由苏、美、英三国外长起草;对芬和约由苏、英两国外长起草。各该项和约草案拟具后经二十一国和会讨论和提出修改建议,最后由苏、美、英、法外长会议研究并确定和约之最后文本。
<br>第二届外长会议(1946.4.25~5.16,6.15~7.12) 在巴黎召开。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就五国和约内容的一些主要问题达成协议,基本上完成了对罗、保、匈三国和约的草案,对意和约草案尚有一些主要条款悬而未决。为审查上述和约草案,召开了巴黎和会。
<br>和会的情况 1946年 7月29日和会在巴黎卢森堡宫开幕,正式参加会议的有21个国家:即苏联、美国、英国、中国、FaGuo、澳大利亚、比利时、白俄罗斯、巴西、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亚、希腊、印度、新西兰、挪威、波兰、荷兰、南非联邦、南斯拉夫和乌克兰。阿尔巴尼亚、墨西哥、古巴、埃及、伊朗、伊拉克和奥地利七国以协商资格(无表决权)参加会议。五个战败国亦被准许各自派出代表到会申诉意见。和会伊始,讨论议事规则时就发生了争执。外长会议原已就和会表决方式取得协议,即凡属实质性问题须经2/3多数票通过。澳大利亚、希腊、荷兰等国提出修改外长会议的决定,主张和会所有决议案只要得到 1/2普通多数即告通过。美、英出于操纵和会多数的意图,极力支持澳大利亚等国的建议。苏联、南斯拉夫、波兰、挪威和巴西等国则主张维持外长会议原有决定。后通过一项折衷方案,即无论绝对多数或普通多数票通过的建议均可由和会交外长会议审议。和会中关于实质性问题的讨论,苏联、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为一方,美、英等一些西方国家为另一方之间存在激烈争执。在战后意、南边界的划分,保、希边界的划分,赔款的数额与分配方面,双方意见尤为对立。经过紧张的谈判,双方均有所妥协。和会就罗、匈、保(保希边界除外)的领土变动和五国赔款数额与分配办法取得协议。但关于意大利前殖民地的处理,的里雅斯特自由港法规以及多瑙河问题等未能达成协议。和会于10月15日闭幕。由苏、美、英、法四国副外长整理出五国和约草案的修正案。此修正案虽为和会同意但仍存在一些分歧。
<br>五国和约的签字及主要内容 为解决和会上一些未决问题,第三届外长会议于1946年11月 4日在纽约召开。会议制定了五国和约的最后文本。和约先分别由美(1947.1.20)苏(1.29)英(2.4)三国外长代表本国签署后,于同年 2月10日在巴黎正式举行五国和约签字仪式,由其他有关各国签署,同年 9月15日生效。五国和约的主要内容如下:\r<br>对意和约 意、法在阿尔卑斯山边界有 4处地段作有利于FaGuo的不大的改变。意、南边界作了有利于南斯拉夫的重大改变。的里雅斯特港辟为自由港,该港及其附近地区划为非军事化和中立化的自由区。佐泽卡尼索斯群岛(现斯波拉泽斯群岛)划归希腊。意放弃其在非洲的殖民地。意承认并尊重阿尔巴尼亚、埃塞俄比亚的主权和独立。意放弃由辛丑(1901)条约取得的在华特权,将天津意租界归还中国,放弃意在上海、厦门公共租界的权利。意给苏、南、希、埃(塞俄比亚)、阿(尔巴尼亚)赔款分别为:1亿美元、1.2亿美元、1.05亿美元、2500万美元和 500万美元,意大利军队人数不得超过25万人。\r<br>对罗和约 罗马尼亚边界为1941年1月1日原有的边界,但罗、匈边界恢复为1938年1月1日边界,1940年维也纳仲裁裁决无效。陆军限12万人、防空炮兵限5000人、海军限5000人、空军为8000人。给苏联3亿美元赔款。 对保和约 保持1941年1月1日原有边界。陆军限5.5万人;海军限3500人;空军限5200人。给南斯拉夫7000万美元,给希腊4500万美元赔款。\r<br>对匈和约 匈与奥、南、罗边界仍维持1938年1月1日原有的边界。1938和1940年维也纳仲裁裁决无效。匈、捷边界略作有利于捷方的改变。陆军限 6.5万人,空军限5000人。给苏2亿美元、给捷、南各1亿美元的赔款。 对芬和约 根据1944年 9月19日停战协定,芬兰确认将贝柴摩省归还给苏联,除此以外应维持1941年 1月1日原有边界。苏联放弃1940年3月12日苏芬和约所给予的汉科半岛租借权,改租波卡拉-乌德地区为海军基地。奥兰群岛保持非军事化。陆军限3.44万人,海军限4500人,空军限3000人。给苏联以3亿美元贷款。\r<br> 参考书目\r<br>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编委会:《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一编,第二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6。\r<br>
<br>130联合国\r<br>United Nations
<br>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而建立的国际组织。 成立经过 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继续对德、日、意等轴心国协同作战。“联合国”一词,是在1941年12月起草宣言过程中,由美国总统F. D.罗斯福提出的。美国认为,只有建立一个以几大国组成的国际安全机构为核心的单一的普遍性国际组织,才能维持战后世界秩序和国际和平。1943年10月30日,中、苏、美、英四国在莫斯科发表《普遍安全宣言》,提出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44年8~10月,苏、英、美三国代表和中、英、美三国代表先后在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谈,讨论和拟订组织联合国的建议。1945年 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波兰因故未参加)的282名代表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26日,51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波兰事后补签)。宪章规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定实质性问题时采取“大国一致”规则,即中、法、苏、英、美 5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同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51个宪章签字国为创始会员国。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但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直到1971年10月才得到恢复。(见彩图邓小平在联合国第6次特别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974年4月10日))\r<br>宗旨和原则 《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促成社会进步和在更大自由中的更好的生活水平。联合国遵循下述原则:“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应该忠实履行它们依宪章规定所承担的义务”、“各会员国应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它们的国际争端”、“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照宪章采取的一切行动应给予一切援助”、“宪章任何规定均未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项”。\r<br>机构及其作用 主要机构有 6个:①大会:联合国主要的审议机构,由全体会员国组成。宪章规定,大会有权讨论宪章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托管、法律等问题,并向会员国或安全理事会提出建议。②安全理事会:负有维护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的机构。在联合国各机构中,只有安理会有权作出根据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必须执行的决定。安理会由中、法、苏、英、美 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在实质性问题上拥有“否决权”。③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在大会权力之下负责协调联合国和各专门机构的工作,研究国际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事项,并就这些问题向大会、各会员国和专门机构提出建议。④托管理事会:负责监督托管领土的管理,以促进托管领土的自治或向独立方向逐渐发展。⑤国际法院: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构。⑥秘书处:任务是为联合国其他机构服务,并执行这些机构制定的计划和政策。秘书处的首脑是秘书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的推荐任命。
<br>联合国其他机构有: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同联合国建立关系的机构有: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万国邮政联盟,国际电信联盟,世界气象组织,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这些机构在促进世界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的发展和保护妇女儿童、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表1联合国组织机构)。\r<br>总部及机关刊物 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欧洲办事处设在瑞士日内瓦。大会、安全理事会和其他机构的会议,通常都在总部举行。总部机关刊物有《联合国纪事月刊》、《联合国年鉴》等。\r<br>截至1986年6月,联合国共有159个会员国(表2联合国会员国)。\r<br> 参考书目\r<br> Office of PublicInformation,Everyman's United Nations,United Nations,New York,1968
<br>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2 23:57
<p align="center">战后部分</p>
<br>131三个世界
<br>Three World
<br>对当前世界政治力量的一种划分,将苏联和美国称为第一世界,发展中国家称为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称为第二世界。这一划分是世界各种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历史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系列国家脱离资本主义体系,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苏联一起形成同帝国主义阵营相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几十个国家相继取得民族独立。20世纪50年代,国际社会中有人开始称帝国主义阵营为第一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为第二世界,民族独立国家为第三世界。以后,随着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急剧分化和改组,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毛**根据这种变化于1974年 2月在一次谈话中采用了关于当前三个世界划分的提法,并赋予新的涵义。此后,国际社会逐渐沿用这种提法,但其内涵并无统一的规范化的解释,只是一种大体上的划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报刊、文献在解释三个世界时,仍沿用50年代的概念。 美国和苏联是两个超级大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推行扩张军备和争夺霸权的政策。它们是新的世界战争危险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主要来源。第三世界由占世界人口70%以上的、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构成。这些国家长期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经济上大都比较落后。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已经独立,但仍然面临着捍卫民族独立、进行经济建设的严重任务,它们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主力军。第二世界包括欧洲的绝大部分国家,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的加拿大。其中一些国家至今仍在使用政治、经济等手段力图保持对第三世界许多国家的控制和剥削。第二世界各国要求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在不同程度上反对霸权主义政策,是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r<br>
<br>132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
<br>Soviet Union, United States, United Kingdom and France Respective Occupation of Regions in Germany
<br>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处置德国的一种形式。为了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起,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力主分割德国。1943年12月1日,F. D.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正式提出这一设想,即把德国分割成5个部分,每个地区都成为一个独立国家。鲁尔和萨尔地区由国际共管。И.В.斯大林为了严惩德国法西斯,赞同美国方案。W.L.S.丘吉尔虽有保留,但也表示支持。1944年上半年,苏联红军攻势凌厉,越出边界,美、英盟军登陆诺曼底。军事形势迅速发展,促使美、英在确定肢解德国之前,谋求就临时对德占领问题与苏联达成协议。前此,英国于1944年初根据艾德礼委员会报告,向欧洲咨询委员会提出临时划分德占区的建议,即按1937年德国疆界分成 3个占领区,苏占东部、英占西北部(包括鲁尔)、美占西南部和萨尔,柏林由三国共同占领。苏联同意英国方案。美国认为拟议中的方案,苏占区面积过大,英占区包括主要工业区鲁尔,均对美国不利。但鉴于苏军已步步逼近德国边界,美国来不及另提方案,遂于4月28日同意英国方案。1944年9月12日,欧洲咨询委员会以英国建议为蓝本,提出第一份临时划分德占区的方案。由于英国作出一定让步,罗斯福在第二次魁北克会议(1943,1944)上接受德国西南部作为美占区,放弃与英国对换占区的设想。随着欧洲反法西斯战争临近结束,美、英与苏联在战后安排问题上分歧增多。美、英认为扶植一个强大的德国,有利于在战后抗衡苏联。苏联为了适应形势变化,也开始强调德国统一。出于上述考虑,美、英、苏三国虽在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达成分割德国的原则协议,实际上均已放弃分割德国的主张。分区占领德国便从权宜之计变为正式方案。为了进一步增强西方在欧洲及德国的实力,英国主张FaGuo参加对德占领。美国经过考虑,罗斯福在2月5日的雅尔塔会议上正式建议,从美、英两个占领区各划一部分组成FaGuo占领区。邱吉尔、斯大林表示同意。1945年6月5日,四国驻德占领军总司令在柏林正式声明把德国分成 4个部分,东区归苏、西北区归英、西南区归美、西区归法。“大柏林”区由四国共同占领。声明还规定由四国总司令正式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7月中旬起,四大国在德国和柏林按划定区域实行占领和管制。在 7月底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上,四国又通过对德管制的政治经济原则。至此,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局面正式形成。\r<br>
<br>133美国占领日本
<br>American Occupation in Japan
<br>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战败国日本的单独占领和管制。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8日,美军先遣部队进驻日本,太平洋美军总司令D.麦克阿瑟为同盟国军最高司令官,在东京设立总司令部,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美国排除其他盟国,单独制定占领日本的基本政策,1945年 9月23日公布的《美利坚合众国对日占领初期基本政策》,公然违反和篡改《波茨坦公告》,宣称占领日本的终极目的是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使日本成为“支持美国的目的”的忠实属国。1945年12月,莫斯科3国外长会议决定在华盛顿设立由苏、英、美、中、法、荷、加、澳、新、印、菲11国(后缅甸和巴基斯坦加入)代表组成的远东委员会,作为制定占领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在东京设立由美、苏、中、英 4国代表组成的盟国管制日本委员会。但前者的决定必须通过美国政府向盟军总司令部发布指令,后者是盟军总司令的咨询机关,都不能限制美国对日本的单独统治。\r<br>1945年 8月~1947年底,美国对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彻底消除日本成为美国威胁的可能性。同时,也由于亚洲各国人民和日本人民要求铲除军国主义、实现民主主义的强烈愿望,解散了日本的军队及军事机构,对日本政府亦接连发出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制定日本国宪法等非军事化、民主化指令,以瓦解军国主义体制。1948年~1950年 6月25日,随着美国在全球推行“冷战”政策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美国转而希望日本成为远东的“稳定”因素,成为美国的“远东工厂”和“**堡垒”。因此,美国加强了对日援助,加紧镇压和***日本的工农运动,解除对军国主义者的整肃,并在日本强制实行“稳定经济九原则”,把对日政策的重点移到重建日本经济上来。1950年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加速变日本为侵朝战争的基地。7月8日,命令日本政府新建7.5万人的警察预备队。同时,加紧进行对日本单独媾和的活动。1951年9月8日,美、英、法等国与日本签订片面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同日,美国、日本又缔结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美国结束对日占领,但条约规定美军继续留驻日本。
<br>
<br>134纽伦堡审判 1945
<br>Nuremberg trials
<br>1945~1946年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首要战争罪犯和犯罪组织进行的审判。1943年10月30日的苏美英三国《莫斯科宣言》规定,战后将把战犯押往犯罪地点,由受害国根据国内法审判。1945年8月8日,苏、美、英、法四国签署的《伦敦协定》和《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进一步规定,由四国各指派一名法官和一名预备法官组成国际军事法庭,对无法确定其具体犯罪地点的纳粹德国首要战犯进行统一审判。国际军事法庭第一次审判于1945年10月18日在柏林举行。从1945年11月20日开始,移至德国纽伦堡城举行。经过216次开庭,于1946年10月1日结束。法庭对24名被告中的22人作了宣判:H.戈林、M.博尔曼、H.弗兰克、W.弗里克、A.约德尔、E.卡尔滕布龙纳、W.凯特尔、 J.von里宾特洛甫、A.罗森贝格、F.绍克尔、A.赛斯-英夸特、J.施特赖歇尔等12人被处绞刑。其中10人被执行(戈林刑前自杀,博尔曼被缺席审判)。W.冯克、R.赫斯、E.雷德尔等3人被判无期徒刑,B.von希拉赫、A.施佩尔、K.邓尼茨、K.F.von纽赖特等4人被判10~20年徒刑,H.弗里切、 F.von巴本、H.G.H.沙赫特等3人被释放。在被起诉的组织和团体中,党卫军、特别勤务队和国家秘密警察以及纳粹党元首兵团被宣布为犯罪组织。德国内阁、参谋总部和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以及冲锋队被判无罪。\r<br>美国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城对在纳粹德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机构与组织中身居要职的 177名被告进行了12项后续审判,即:①医生审判(针对在战俘和集中营囚犯身上做医学试验);②米尔希审判 (针对E.米尔希元帅);③法官审判(针对利用法律****犹太人和纳粹党反对派的高级司法官员);④波尔审判(针对党卫军集中营管理机构的领导人 H.von波尔);⑤弗里克审判(针对大量使用外国强制性劳工的F.弗里克总裁和他的康采恩);⑥法本公司审判(针对法本公司在占领区的活动);⑦杀害人质审判(针对在东南欧反游击战中杀害人质的将军);⑧种族和移民局审判(针对党卫军的种族计划);⑨党卫军特别行动部队审判(针对奥伦多尔夫及其他特别行动部队的指挥官);⑩克虏伯审判(针对克虏伯康采恩及其领导人);□威廉大街审判(针对外交部高级官员及几个政府部长的破坏和平罪);□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审判(针对最高统帅部的高级军官)。后续审判判处24人死刑(其中12人被执行),释放35人,其余被判有期徒刑。但到1956年即全部被释放。\r<br>纽伦堡审判根据下述 4条罪行起诉和定罪:①策划、准备、发动或进行战争罪;②参予实施战争的共同计划罪。以上两条罪行合起来被称为破坏和平罪。③战争罪(指违反战争法规或战争惯例);④违反人道罪(指对平民的屠杀、灭绝和奴役等)。纽伦堡审判为以后对破坏和平罪的审判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国际法的重大发展。\r<br>
<br>135东京审判 1946
<br>Tokyo trials
<br>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因在东京进行,故名。根据《波茨坦协定》惩处战犯的规定,1946年 1月19日,同盟国授权驻日盟军最高统帅部发布特别通告,宣布在东京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及惩罚被控以个人身分或团体成员身分犯有破坏和平罪(策划、准备、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破坏战争法规罪(违反战争法规和惯例的犯罪行为)和违反人道罪(对平民进行杀害、灭种、奴役和放逐,或以政治、种族和宗教为理由对平民进行****的行为)的日本战犯。法庭由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中、苏、美、英、法、加、澳、新、荷)及印度、菲律宾11国委派的法官组成,澳大利亚法官W.F.韦布任庭长,美国律师J.基南任检察长。中国委派法学家梅汝璈为法官。1946年5月3日,检察官团对28名首要战犯提出起诉书,开始审判,1948年11月12日宣布判决,历时两年半。在此期间,美国操纵审判,并在审判过程中庇护和释放了不少重要战犯,最后在甲级战犯中宣判25名有罪(另2名病死,1名生病,中止审理)。其中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被判处绞刑,木户幸一等16人判处无期徒刑,东乡茂德判处20年徒刑,重光葵判处7年徒刑。7人绞刑于1948年12月23日在东京巢鸭监狱执行。其余被押战犯,除病死者外,从1950年起,陆续假释出狱。这次审判并不能代表所有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意志。但确认侵略战争为国际法上的犯罪,策划、准备、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者列为甲级战犯,是对国际法战犯概念的重大发展。\r<br>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3 00:00
136印度支那战争
<br>Indochina Wars
<br>第二次世界大战后,FaGuo和美国在印度支那地区先后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
<br>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1945年9月至1954年7月,FaGuo为恢复殖民统治而进行的“肮脏战争”,同时也是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人民反对FaGuo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越南、老挝相继宣布独立(柬埔寨于1953年独立)。在日本势力退出后,FaGuo殖民者卷土重来。1945年9月23日,FaGuo在美、英支持下,派遣远征军入侵越南南部,占领西贡。越南人民坚决抵抗,FaGuo被迫同意谈判。法、越两国政府先后于1946年3月6日在河内签订初步协定和 9月14日在巴黎签订临时协定。但FaGuo不断违约,制造事端,并于12月间占领海防、谅山等地区,随后向越南发动全面的军事进攻,并于10月侵占柬埔寨,年底侵入老挝。 越南、老挝、柬埔寨人民奋勇抗击FaGuo殖民者近9年,沉重地打击了FaGuo侵略者。为了挽回败局,FaGuo和美国于1950年12月签订《共同防御协定》,亦称“联合行动”。美国派遣军事顾问到印度支那,向FaGuo提供大批武器装备。从1950~1954年,美国负担印度支那战争军费的3/4以上。FaGuo的军费总支出达3万亿法郎(约100亿美元)。先后投入兵力约50万人,其中法军39万多人,余为傀儡军等。侵略者六易主帅均未能挽回败局。 越南在中国的支援下,于1954年5月取得奠边府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改变了整个印度支那战争局势,为迫使FaGuo签订停战协定铺平道路(见彩图在奠边府战役中被俘的法军官兵(1954))。同年5月8日至7月21日召开了有中、苏、美、英、法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老挝、柬埔寨、南越参加的日内瓦会议。会议于7月20日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包括《关于在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关于在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关于在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和《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等文件)保证在尊重越、老、柬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领土完整的基础上,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结束了FaGuo侵略者对三国的殖民统治。\r<br>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 美国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拒绝签署《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但声明“将不使用威胁和武力”妨碍《日内瓦协议》的实施。不久,美国为了取代FaGuo在印度支那的宗主国地位,粗暴地破坏协议。在南越扶植亲美傀儡政权。1958年策动老挝极右派势力颠覆梭发那?富马联合政府。1959年挑起老挝内战。1961年对南越发动“特种战争”,妄图在18个月内“平定南越”。1964年,破坏1962年《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策动老挝极右派势力于4月19日再次颠覆民族联合政府,并从5月17日起公然轰炸解放区,从而在老挝开辟“第二战线”。同年8月5日制造“北部湾事件”,以此为借口,悍然轰炸越南北方。1965年2月7日,开始对越南北方进行大规模的连续轰炸,并于3月在岘港登陆,直接出兵南越,把侵略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见彩图侵略美军在顺化附近丛林中遭越南军民伏击,伤亡惨重(1968))。从1969年起,美国在南越转为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同年6月初,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和其他爱国组织宣布成立越南南方共和革命临时政府,把越南南方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1970年3月18日,在美国策动下,柬埔寨朗诺-施里玛达集团推翻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领导的柬埔寨王国政府。同年4月30日,美国派遣美军和西贡伪军大举入侵柬埔寨,妄图扑灭柬埔寨人民武装力量和摧毁越南在柬埔寨的“庇护所”。柬埔寨于5月5日宣布成立在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领导下的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它标志着柬埔寨人民抗美救国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70年4月,柬埔寨、老挝、越南南方共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三国四方领导人举行印度支那高级会议。越南人民先后挫败美国发动的“特种战争”和“局部战争”,粉碎美国的“战争越南化”政策以及它把战争扩大到越南北方的行动,终于迫使美国和西贡政权在1973年1月27日在巴黎签订《关于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协定规定,美军及其仆从军应在3月29日以前全部从南越撤走。但是,南越阮文绍政权在美国支持下肆意破坏协定,对解放区进行蚕食。1975年春越南军民发动春季攻势,4月30日解放西贡(今为胡志明市),5月1日解放整个越南南方。胜利结束抗美救国战争。老挝人民迫使万象当局在1973年2月21日签订《关于在老挝恢复和平和实现民族和睦的协定》。美国被迫将其一切军事人员及其他外国军队撤出老挝。1974年4月5日,老挝临时民族联合政府和民族政治联合委员会宣告成立。1975年5~8月,老挝人民普遍开展夺权斗争。在老挝各省市相继成立人民政权,取得统一全国的胜利。柬埔寨人民经过5年零1个月的艰苦奋战,于1975年4月17日解放金边,19日解放柬埔寨全境。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r<br>美国进行印度支那侵略战争付出巨大代价。它装备了约130多万伪军(南越110万,柬伪近20万,老挝右派近8万),直接参战的美军1969年达54万人,另有7万仆从军。动员了本国的70%陆军、60%战术空军、40%海军。出动了上万架飞机投下近800万吨炸弹,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总投弹量。使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几乎所有新式杀人武器。美国用于印度支那战争的直接军费开支高达1400亿美元。如果把间接开支和其他有关款项计算在内,共达3500亿美元。美军在侵越战争中有5.6万多人丧生,30多万人负伤。 中国对越南的援助 越南人民抗法、抗美战争都得到中国人民巨大的援助。从1950年到1978年,中国政府和人民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各方面大力支援越南的正义斗争。据统计,总值超过200亿美元,其中包括足够装备陆、海、空军数百万人的轻重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中国还帮助越南修建几百公里铁路,供应全部铁轨、机车和车厢;供应巨量石油和数千公里的输油管,修建成百个生产企业和修配厂。援助数百万吨粮食和战争年代越南人民所需的日用品。 除物资援助外,在28年间,中国还向越南派出专家、顾问数万人次,工程、防空、铁道、后勤保障等支援部队总计数十万人。中国援越部队同越南人民一起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越南北方的领空,保证越南北方运输线的畅通,并使越南人民军得以抽调大批部队到越南南方作战。成千中国战士牺牲在越南的土地上。1970年7月,中国支援部队全部撤回中国。\r<br> 参考书目\r<br> William S. Turhey,The Second Indochina War: a Short Political and Military History,1959~1975,Westview Press,New York,1986.
<br> Louis A. Peake,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Vietnam War, 1954~1975, a Selecte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Garland Publ. Inc., New York & London, 1986.
<br>
<br>137马歇尔计划\r<br>Marshall Plan
<br>《欧洲复兴计划》的通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争夺全球战略的重点-欧洲的扩张计划。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G.C.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首先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故名。他说,当时欧洲经济濒于崩溃,粮食和燃料等物质极度匮乏,而其需要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它的支付能力。如果没有大量的额外援助,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危机。他呼吁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1947年7~9月,英、法、意、奥、比、荷、卢、瑞士、丹、挪、瑞典、葡、希、土、爱尔兰、冰岛16国的代表在巴黎开会,决定接受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德国西部占领区和的里雅斯特自由区也宣布接受),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提出了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援助和贷款224亿美元的总报告。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计划原定期限5年(1948~1952),1951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美国对欧洲拨款共达 131.5亿美元,其中赠款占88%,余为贷款。 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是美国垄断资本利用美援拉拢西欧盟国,抗衡苏联,抑制西欧人民革命运动,争夺西欧市场的重要手段,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缓和了美国国内即将发生的经济危机。\r<br>
<br>138布鲁塞尔条约组织
<br>Brussels Treaty Organization
<br>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西欧第一个军事联盟组织。由英国发起,FaGuo、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参加。1947年12月在伦敦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未能就德国问题达成协议之后,英国主张西欧联合加强防务,以对付苏联。在美国支持下,1948年3月5日英开始同法、比、荷、卢等国举行谈判。3月17日,五国外长在布鲁塞尔签订为期50年的《布鲁塞尔条约》,1948年 8月25日生效。英、法等国当时为了“不触怒苏联和引起麻烦”,在条约序言中申明联盟的目的在于防止德国侵略政策复活,同时规定倘在欧洲遭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应提供一切军事和其他援助。设立外长协商理事会。此后又成立防务委员会,设最高司令部,任命英国元帅B.L.蒙哥马利为总司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后,1950年12月,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外长理事会决定撤销其最高司令部,将该组织的军事机构并入北约组织,其他机构则继续存在。1955年5月6日,根据1954年10月23日签订的《巴黎协定》,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改组为西欧联盟,吸收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参加,总部设在伦敦。修订后的条约,删去关于防止德国侵略政策复活的字句,增加了与北约组织密切合作的条款。其任务是协调成员国的国防政策、武装部队和军火生产,并在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进行合作。\r<br>
<br>139中东战争
<br>Middle East Wars
<br>在美、英等国支持下,以色列在1948、1956、1967、1973、1982年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进行的 5次大规模侵略战争。\r<br>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1948) 亦称阿拉伯-以色列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向巴勒斯坦移民,夺取阿拉伯人土地。在美、英、苏等大国策划下,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6%划归拟议中的犹太人国家,而犹太人仅占巴勒斯坦总人口的1/3弱(见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拒绝接受。阿拉伯国家联盟各成员国一致谴责“分治”决议。联合国决议鼓励了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扩张野心。他们表示接受决议,但实际上又不受决议约束,以更残暴的手段屠杀和驱赶阿拉伯人,夺取他们的土地和财产。大批阿拉伯人被迫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犹太复国主义的暴行导致以色列宣告建国后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6日爆发这次战争。 埃及、外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以及伊拉克的军队参加了对以色列的战争。战争初期,阿拉伯军队节节胜利,一支埃及军队通过加沙地带沿地中海东岸北进,攻占阿什杜德,直逼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另一支埃及军队穿过内格夫逼近耶路撒冷南郊。叙利亚军队在太巴列湖以南突破以军阵地,在约旦河西岸获得立足点。伊拉克军队和外约旦的阿拉伯军团在中部作战也取得一些进展。在联合国干预下,6月11日至7月7日的停火挽救了以色列的败局。以色列利用停火机会扩充兵员,从英、美和捷克斯洛伐克运进包括飞机、坦克和大炮在内的大量武器和弹药,战斗力得到加强。在停战期间,阿拉伯军队在帝国主义挑拨下,由于内部矛盾则削弱了战斗力。停战期一过,以色列首先发动攻势,阿拉伯军队败退。联合国干预下的几次停火,均被以色列所破坏。以色列一度侵入埃及的西奈半岛和黎巴嫩部分地区。 1949年,以色列同埃及(2月24日)、黎巴嫩(3月23日)、外约旦(4月3日)和叙利亚(7月20日)分别签订停战协定,划定临时停战线,战争经过15个月方告结束。以色列不仅占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归它的领土,而且侵占了划归阿拉伯人的西加利利平原、奥加地区、约旦河西岸阿拉伯军团撤出的大片领土以及耶路撒冷西区。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即2.07万平方公里被以色列占领,只有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分别由埃及和外约旦军队控制。约96万阿拉伯人成为流离失所的难民。以色列拒不执行1948年12月11日联合国关于难民返回家园和得到物质赔偿的权利的决议,使阿拉伯难民问题成为巴勒斯坦的一个尖锐问题。\r<br>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以侵埃战争(1956) 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布关于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法令。美、英、法等国在一系列破坏阴谋破产之后,企图以武装入侵剥夺埃及人民的民族权利(见苏伊士运河史)。从7月末开始,英、法的空军、海军向塞浦路斯、马耳他和亚丁集结,美国第六舰队驶向东地中海。英、法、以3国首脑在伦敦制订了入侵埃及的战争方案:以色列军首先侵入西奈半岛,将埃及军队主力吸引到运河以东,然后英、法占领运河区,切断埃军退路,围歼埃军,推翻埃及政府,镇压埃及民族解放运动。 10月29日晚,以色列4.5万侵略军越过1949年埃、以停战线,大举进攻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埃军阵地,向苏伊士运河和沙姆沙伊赫推进。英、法出动飞机为以色列提供空中掩护,运送武器弹药,向西奈半岛纵深空投以色列伞兵。10月30日,英、法政府向埃及和以色列同时发出最后“通牒”,借口“保卫”苏伊士运河,要求埃及和以色列停火,从运河两岸后撤10英里,让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各重要港口和军事要塞。埃及政府严加拒绝。10月31日,英、法政府成立联军司令部,开始从马耳他、塞浦路斯基地和停泊在地中海的航空母舰上出动大批飞机轰炸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城等埃及城市以及机场和交通线。11月 5日英、法空降部队侵入塞得港和富阿德港。第二天,英、法海军陆战队在塞得港登陆埃及军队同各阶层人民群众浴血奋战,挫败了英、法、以占领运河、推翻埃及政府的罪恶计划。 埃及反抗英、法、以三国侵略的战争得到阿拉伯国家和许多亚非拉新兴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同情和支援。在埃及人民英勇反抗和世界人民的反对下,侵略者遭到可耻失败。英、法、以三国政府被迫于11月 7日宣布停火。12月22日英、法侵略军撤出埃及领土。以色列拖延到1957年3月8日才撤出西奈半岛,3月17日撤出加沙地带,即撤回到1949年的停战线以外。埃及允许以色列船只在蒂朗海峡通航。在这次战争中,苏伊士运河被堵塞,油管被切断,英、法不得不靠美国供应石油和提供贷款,美国趁机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地位。
<br>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六天战争”(1967) 1966年11月13日,以色列军队在坦克部队掩护下越过边界,袭击约旦境内的萨穆村,烧杀破坏,1967年4月7日,以色列蓄谋破坏1949年7月20日以、叙停战协定。派装甲拖拉机进入以、叙之间非军事区,借口叙军警向拖拉机鸣枪警告,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出动飞机、坦克和大炮轰击叙利亚村镇,以空军飞机侵犯大马士革上空,击落叙利亚6架米格-21型飞机。面对以色列的战争挑衅,根据1966年11月《埃及叙利亚共同防御条约》,埃及政府于1967年5月22日宣布封锁埃及领海范围以内的蒂朗海峡,不再允许以色列运送战争物资的船只通过。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突然袭击,偷袭开罗、苏伊士运河区和西奈半岛的埃及十几个机场、导弹基地和雷达站。埃及 300多架飞机在机场被炸毁,空防能力遭严重破坏。以色列地面部队在空军掩护下大举侵入西奈半岛。6月8日以色列侵略军抵苏伊士运河东岸,苏伊士城、塞得港、富阿德港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均遭以色列袭击,破坏严重。整个西奈半岛落入侵略者手中。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天,以色列还进攻约旦河西岸约旦军队,6月7日,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均被以军占领。6月9日,以军大举侵入叙利亚,占领戈兰高地大片领土和战略要地库奈特拉。6月10日晚,在联合国安排下实现就地停火。以色列拒不撤出非法占领的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领土。这次战争使以色列占领的领土从1949年的2.07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0.24万平方公里。战争给阿拉伯各国和巴勒斯坦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阿拉伯难民高达 180万人。\r<br>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 自六?五战争以来,以色列坚持占领它所侵占的阿拉伯国家领土,在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大量构筑工事,企图永远占领这些领土。仅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建造的“巴列夫防线”就耗资2.38亿美元。西奈半岛油田被侵略者占领。苏伊士运河及运河西岸经常处于以色列的炮火威胁之下。阿拉伯国家为收复自己被占领的领土,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及军队对盘踞在运河东岸的以色列占领军发起进攻,地面部队渡过苏伊士运河,摧毁了“巴列夫防线”,收复运河东岸地带,但未能攻破以色列第二道防线。以军趁机从大苦湖地区渡过苏伊士运河,占领大苦湖和苏伊士湾西岸地带,对埃及军队形成包抄之势,摧毁埃及设在运河西岸的机场和导弹基地,获得制空权。苏伊士城和运河东岸的埃及第三军被以军围困,蒙受巨大损失。在戈兰高地战场上,最初叙利亚军队突破以军防线,包围盘踞在库奈特拉的以军。后以军占领通往大马士革的公路线,将戈兰高地占领区又扩大600平方公里,并空袭叙利亚首都和其他城市。1973年10月22日,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战争双方停火,以军撤回到1967年6月停火线。10月24日,联合国部队进入埃及前沿阵地。以色列表示接受停火,但无理要求被围困的埃及第三军投降,阻止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车队进入苏伊士城和第三军驻地,向埃军运送药品和食物。经过一场激烈的外交斗争,11月10日以色列同意签订停火协议。1974年1月8日,埃、以双方签订脱离军事接触协议:以色列撤出运河以西并退到运河东岸30公里以外;埃军控制运河以东16公里宽的地带;联合国军驻扎在埃、以控制线之间地带;苏伊士运河向以色列船只开放。5月29日,以色列和叙利亚签订脱离军事接触协议,划定双方在戈兰高地军事控制线,中间设联合国军驻扎的缓冲区。以色列撤出戈兰高地部分地区,但仍占领着叙利亚1000平方公里土地。\r<br>第五次中东战争,即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其驻英大使遇刺为借口,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在6天之内占领了黎巴嫩四分之一的领土,攻陷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大部分基地。从6月14日开始,以色列集中兵力围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9月18日,占领了贝鲁特西区的以色列侵略军,配合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对巴勒斯坦难民营的无辜平民进行血腥屠杀,激起了世界公愤。9月19日,以色列部队不得不撤出贝鲁特西区。1983年9月3-4日,以色列玩弄部分撤军的阴谋,撤出黎巴嫩中部阿莱山区的和舒夫山地,进入贝鲁特以南沿阿瓦河一线部署,继续占领黎巴嫩南部2200平方公里的领土。1984年7月,以色列关闭它驻黎巴嫩的联络处。11月,被迫同意在联合国主持下与黎巴嫩重开撤军谈判,并放弃了要求叙利亚同时撤军的先决条件。1985年1月14日,以色列内阁通过从黎巴嫩单方面撤军的计划。4月21日,又通过决议,在同年6月1日以前,撤出在黎巴嫩的所有以色列军队,但仍在与以色列接壤的黎南部边境地区保留一个8-10公里的“安全地带”,在那里支持听命于它的“南黎巴嫩军”。\r<br> 参考书目\r<br> 田上四郎著,军事科学院外军部译:《中东战争全史》,解放军出版社,北京,1985。\r<br>
<br>140巴勒斯坦战争Palestinian War 见中东战争。\r<br>
<br>141柏林危机
<br>Berlin crises
<br>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 4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两次国际危机。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克里木(雅尔塔)会议公报》、《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由于各占领国都力图把对德国的处置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战后在德国问题上的斗争十分激烈,而柏林问题成为斗争的焦点。\r<br>1948年柏林危机 从1946年末起,在德国问题上的斗争日趋尖锐。1947年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紧对西欧的控制,合并英、美占领区,阻挠就德国统一问题和缔结对德和约问题达成协议。1948年 2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外长会议,筹划在西方占领区成立德意志国家,6月21日宣布实行币制改革,加深德国的***。苏联对上述活动一再提出抗议和反对,于1948年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货币,并拒绝美国提出的西方三国参加管理柏林货币的要求。对此,美国在英、法两国同意下将其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同年6月24日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对苏占区实施交通和贸易限制,向西柏林空运物资。柏林局势一时十分紧张。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1949年 5月12日解除对柏林的封锁。但柏林在1948年底正式***为两个城市。
<br> 1958~1961年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27日,苏联照会美、英、法政府,建议取消对柏林的占领制度,使西柏林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一个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照会要求西方在 6个月内达成协议,否则苏联就把西方在西柏林驻军人员通过民主德国的过境控制权移交给民主德国。西方予以拒绝。1959年 5月11日,在日内瓦召开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和柏林问题,毫无结果。9月15日至27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Н.С.赫鲁晓夫访美,同D.D.艾森豪威尔总统举行“戴维营会谈”,双方达成就柏林问题恢复谈判的谅解。随后,美、苏商定1960年 5月16日在巴黎召开四国首脑会议。由于 5月1日发生美国U-2型飞机侵犯苏联领空事件,首脑会议和艾森豪威尔访苏均被取消。 1961年1月20日,J.F.肯尼迪继任美国总统。6月3日,美苏两国首脑在维也纳会晤,赫鲁晓夫重提苏联1958年11月27日建议,声称“必须在今年使欧洲的这个问题得到和平解决”。肯尼迪也持强硬态度,扬言要武力“保卫西柏林”。会谈仍无任何结果。8月华沙条约各国党中央第一书记在莫斯科*会,声明:如西方不愿签订对德和约,华约各国决定单方面与民主德国签订和约。 8月13日,在华约的建议下,民主德国在沿东西柏林分界线修筑“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边界。18日,美国派遣1500名士兵通过民主德国检查站增援西柏林。接着,双方互相以核武器试验进行威胁。当危机达到高峰时,赫鲁晓夫态度软化。10月28日,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宣称,如果西方国家准备解决德国问题,苏联将不再坚持要在12月31日前缔结和约,撤销了“六个月的期限”,从而结束了这次持续 3年多的“柏林危机”。 《西柏林协定》 70年代初苏联推行缓和政策,争取西方国家承认欧洲现状,在与联邦德国改善关系的同时建议就柏林问题举行谈判,为西方国家所接受。1970年3月6日,苏、美、英、法四国开始谈判。1971年9月3日签署了《西柏林协定》,并于1972年6月3日生效。主要内容有:①重申美、英、法在西柏林的“权利和责任”。②西方国家的平民和货物沿西柏林通道的过境交通,将“畅通无阻”。③“维持和发展”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但西柏林仍然不是联邦德国的组成部分,今后也不属于它管辖。④西柏林人民可因人道、家庭、宗教和商业等理由或以旅行者身份到民主德国进行访问。⑤联邦德国可在国际组织中和国际会议上代表西柏林利益,等等。\r<br>《西柏林协定》签订后,柏林局势趋于稳定,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发展,但双方对协定的解释各取所需,联邦德国强调它与西柏林之间的“联系”,民主德国认为西柏林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单位”。柏林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彻底解决。\r<br>
<br>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3 00:03
14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r>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br>简称北约组织。西方国家根据《北大西洋公约》建立的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由美国、加拿大、英国、FaGuo、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葡萄牙、丹麦、挪威和冰岛于1949年4月4日在华盛顿缔结,同年8月24日生效。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9日,西班牙于1982年5月30日先后正式加入公约和北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应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北约组织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包括北美、欧洲成员国和土耳其本土及地中海、北回归线以北大西洋内各成员国之岛屿。面积2273万平方公里。总兵力500余万人。\r<br>北约组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战败,英、法衰落,美国崛起,以及苏联对外影响扩大和欧洲革命群众运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英、法于1947年3月14日签订了《敦刻尔克条约》,次年3月17日与荷、比、卢三国缔结了《布鲁塞尔条约》。随后,在美、加与布鲁塞尔条约缔约国谈判的基础上,邀请意、葡、丹、挪、冰等国缔结《北大西洋公约》并据此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4年10月23日,美、加、英、法、荷、比、卢、挪、丹、冰、意、葡、希、土、联邦德国15国以双边和多边形式签订了巴黎协定,使西欧国家,特别是FaGuo减少了对联邦德国的疑惧,为联邦德国加入北约组织排除了障碍。从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组织起,西欧国家即依靠美国积极建立针对苏联的集体防务。美国则把北约组织作为加强自身的实力地位、控制西欧、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工具。\r<br>北约组织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其主要机构有:①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为北约组织最高决策机构,前者负责审议北约组织有关的重大军、政事务,所作决议需全体一致通过;后者负责制定统一的军事计划。②常设理事会,为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休会期间的最高执行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③国际秘书部,负责各级会议的准备、组织和联络工作,设秘书长一人。④军事委员会,为北约组织最高军事机关,负责拟订军事政策、战略方针和向各战区司令部发布指示,下辖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海峡盟军司令部和美、加地区(联合防空)计划小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下设北欧、中欧、南欧三个盟军司令部,各辖有成员国提供的一体化部队。美国总统J.卡特(右1)在北约首脑会议上讲话(1978) 北约组织成立以来的主要活动有:①组建联盟(1949~1955)。完善各级组织机构,统一军事指挥体系,建立一体化部队,制定依靠核武器优势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并在朝鲜战争期间提出组建100个师和1万架飞机的建军目标。西欧盟国根据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从美国得到大量经济军事援助。②扩充军备(1955~1967)。主要是美国开始在欧洲部署战区核武器,联邦德国扩建武装力量,三军总兵力从1956年的 7万人增至1966年的45万余人(FaGuo于1966年 3月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③推行以“实力加谈判”的政策(1967年至今)。从1967年12月起正式决定以“灵活反应”战略代替“大规模报复”战略,1978年通过重点加强常规力量的15年(1979~1994)长期防务计划,每年举行以苏军为假想敌的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与此同时,有关成员国参加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及其以后的续会、中欧裁军谈判和关于欧洲“战区核力量”谈判等。\r<br>
<br>143朝鲜战争 1950-1953
<br>Korean War
<br>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反对美国侵略的祖国解放战争。
<br> 战前的形势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与苏联商定以北纬38度线为两国分别接受日本投降的临时军事分界线。1948年8月15日,美国扶植李承晚集团在朝鲜三八线以南成立“大韩民国”。9月9日,以金日成为首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北部成立。朝鲜形成南北***的局面。李承晚集团不断叫嚣“北进”,在“三八”线上进行武装挑衅。美国统治集团在中国1949年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加紧制订全面扩军备战、“积极遏制”共产主义的总战略,鼓吹建立针对中、苏的包围圈,策划在朝鲜挑起局部战争。1950年 1月与李承晚集团签订《美韩联防互助协定》。2月,驻日美军最高司令官D.麦克阿瑟与李承晚在东京秘密会谈。6月19日,美国国务院顾问J.F.杜勒斯到南朝鲜鼓动战争。从而造成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
<br> 战争的爆发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当天,美国操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1950年 1月10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因安理会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资格而退席,不再出席安理会会议。同年8月1日苏联代表重返安理会),通过决议,诬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破坏和平。27日正午,美国总统H.S.杜鲁门宣布:他已命令美军直接介入朝鲜战争,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占台湾海峡,加强在菲律宾的美军,增加对侵越法军和越南保大集团的军援。下午,美国操纵安理会对其侵朝行动予以追认。7月7日,美国纠集15个国家的军队组成“联合国军”,任命麦克阿瑟为总司令。朝鲜内战迅速变为美国的侵朝战争。 战争开始阶段,朝鲜人民军迅速向南推进。到 8月上旬,解放了朝鲜南部90%以上的土地和人口,把美李军驱至釜山一隅。朝鲜人民的正义斗争,得到社会主义各国的大力声援。 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毛**主席发表讲话,周恩来外长发表声明,严斥美国侵略朝鲜和中国领土台湾。 7月15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И.В.斯大林在致印度总理J.尼赫鲁复电中,表示赞同由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内的五大国代表参加的安理会来和平处理朝鲜问题,并指出安理会应听取朝鲜人民代表陈述意见。
<br> 战争的扩大 1950年9月15日,美国调集陆军4万余人,300多艘军舰,500多架飞机,从朝鲜中部仁川登陆,扩大了侵略战争。27日,杜鲁门授权麦克阿瑟向三八线以北进犯。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宣布:“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美国不顾朝、中方面多次警告,10月4日越过三八线,21日侵占平壤,下旬,先头部队逼近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情况下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1950年10月25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应邀跨过鸭绿江,协同朝鲜人民军共同打击侵略者。到1951年5月21日,朝、中方面连续发动了 5次大规模战役,把“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共歼敌20余万,迫使美军转入战略防御。
<br> 同一时期,朝、中方面在外交斗争上不断取得胜利,美国侵略者日益孤立。1950年1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安理会控诉美国武装侵略台湾和朝鲜,要求安理会采取措施,促使美国武装力量撤出台湾,使美国及其他外国军队撤出朝鲜。朝鲜问题由南北朝鲜人民自己去解决。11月3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关于朝鲜局势的声明》,表示要继续扩大战争,并准备使用原子弹,引起英、法、联邦德国等国的普遍恐慌。英国首相C.R.艾德礼宣布立即访美,会谈中双方出现分歧。在第五届联合国大会期间,美国提出了诬蔑中国为“侵略者”的议案;中国则提出召开中、苏、美、英、法、印度、埃及七国会议,谈判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及美军撤离台湾地区等问题。美国的诽谤案于1951年2月1日通过,但苏、波、捷等国反对美国提案;亚非十二国主张召开七国会议,反对或不支持美国提案;北欧三国以及英、法、荷、加、澳等国也对美国提案附有种种保留。 3月24日,麦克阿瑟发表声明,主张把战争扩大到中国,更引起英、法的不满和国内的混乱。4月11日,杜鲁门撤销麦克阿瑟职务,代之以M.B.李奇微。5月18日,美国操纵联大通过对中朝实行禁运的决议,实际上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危机和矛盾。
<br> 停战谈判 1951年6月由苏联驻联合国代表提出,经美国和朝中双方协商,于7月10日开始在开城举行停战谈判。美国毫无诚意,一再企图以谈判掩护其军事进攻,以军事进攻迫使朝中在谈判中屈服。朝中方面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谈判经历了三个阶段。7月10日至8月23日为第一阶段,双方就议程问题达成如下协议:①通过议程;②确定双方军事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区;③在朝鲜境内实现停火与休战的具体安排;④关于战俘的安排问题;⑤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事项。第 5项是根据朝中方面建议增补的,从而使这次谈判兼具军事和政治的两重性质。在讨论第2项议程时,朝中方面提出应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美方则以“海空优势的补偿”为借口,要求朝、中方面退出1.2万平方公里土地,谈判陷于僵局, 8月23日谈判中断。由于美方在军事上不断失利,只好又回到谈判桌上。1951年10月25日至1952年10月8日在板门店举行第二阶段的谈判。双方就第 2、3、5三项议程,先后达成协议。但是在讨论第4 项议程时,美方坚持“自愿遣返”的主张,企图强迫扣留朝、中战俘,拒绝全部遣返战俘原则,阻挠停战谈判达成协议。10月8日谈判再次中断。10月14日,美军在上甘岭地区发动大规模攻势。11月25日朝、中坚决予以还击,并粉碎了美军攻势,迫使美国不得不再举行谈判。1953年4月26日至7月27日进行第三阶段的谈判。双方就战俘问题达成协议。但李承晚集团劫走朝、中战俘2.7万余名,并扬言要“单独干”。这样,关于如何保证停战协定实施问题双方又进行了商谈。
<br> 在谈判期间,美方不断发动军事攻势,进行所谓“绞杀战”,企图切断朝中运输线。无视国际公约,公然使用细菌武器,甚至扬言要使用原子武器,要把战争扩大到中国、越南和马来亚。1953年 5月朝、中军队发动强大的夏季攻势,取得了胜利。美国统治集团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953年7月27日,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为一方同联合国军总司令M.W.克拉克为另一方,在《朝鲜停战协定》和《临时补充协定》上签字。 停战协定的主要内容为:①以三八线附近的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由此线后退 2公里,以建立一非军事区,非经特许,任何军人、平民不得越过军事分界线;②自协议签字后12小时起,双方停止一切敌对行为;停止自朝鲜境外进入增援的军人和一切军事装备、武器弹药;组成军事停战委员会和中立国监察委员会进行监督;③停战协定生效后60天内,各方应将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分批直接遣返,将未予直接遣返的其余战俘统交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处理;④双方军事司令官向有关各国政府建议,在停战协定生效后 3个月内,召开双方高一级的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此外,附有《关于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职权范围》。
<br> 战争的结局 美国在3年多的侵朝期间,共投入1/3的陆军、1/5的空军和1/2以上的海军,支出200亿美元的直接战费,消耗7300万吨作战物资,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现代化武器,还拼凑了15个国家的兵力,仍以失败而告终。朝中人民军队共歼敌 109万人,其中包括美军39万人;击落击伤敌机 1.2万多架;击毁和缴获坦克3000多辆,把侵略者赶回到原来发动战争的地区附近。
<br>在朝鲜战争中,朝中人民取得的辉煌胜利,粉碎了美国吞并全朝鲜、扼杀新中国的迷梦,戳穿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斗志,充分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把每年的6月25日定为“朝鲜祖国解放战争纪念日”和“反美斗争日”,把7月27日定为“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日”。 参考书目:
<br>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朝鲜问题文件汇编》(第1、2集),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54、1959 。\r<br>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61。柴成文、赵勇田:《抗美援朝纪实》,**党史资料出版社,北京,1987。\r<br>
<br>144《旧金山对日和约》 1951
<br>San Francisco Treaty of Peace with Japan
<br>1951年9月8日在美国操纵下部分国家与日本签订的片面和约。因和约在美国旧金山签订,通称《旧金山对日和约》。反法西斯国家签字的《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其他有关国际协议都规定同盟国家不得与敌国单独媾和,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准备,并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签订全面对日和约。但美国背信弃义,违反盟国的合法利益,违反日本人民的意愿,在朝鲜战争遭到严重挫折时,于1951年 9月4~8日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和会,单独对日缔结和约,排除对日战争中蒙受最大牺牲的中国、朝鲜及越南等国参加,缅甸、印度和南斯拉夫虽被邀请,但未出席会议。苏联、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此次对日和约,只有美、英、法等48国签字,是非法的、片面的。和约除前言外,包括和平、领土、安全、政治及经济条款、要求及财产、争议之解决、最后条款等 7章27条。1952年 4月28日生效。主要内容有:日本与各盟国之间的战争状态自条约生效时起即告终止;各盟国承认日本是一个主权国家,日本对领土与领海拥有完全的主权;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日本“得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同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同一天美日两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把日本纳入美国的军事集团,使之成为侵朝战争的基地。 中国政府于1951年 9月18日和1952年5月5日两次发表声明,拒绝承认旧金山对日和约。1972年 9月日本田中角荣首相访问中国,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才结束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状态,实现邦交正常化。\r<br>
<br>145欧洲防务集团 1952
<br>European Defense Community
<br>西欧国家在美国支持下为加强西欧防务、重新武装联邦德国、推进西欧联合、抗衡苏联建立联合防务力量的一次未成功的努力。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加紧敦促西欧各国增强防务,加速重新武装联邦德国的步伐。1950年9月,美国国务卿D.G.艾奇逊在纽约举行的美、英、法三国外长会议上正式向英、法提出,在北约组织内建立联邦德国师。面对美国迫切要求重新武装联邦德国的压力,FaGuo感到无法抗拒。它认为,要加强西欧防务,充分利用联邦德国的实力确有必要,但对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又满怀疑虑。出于这种种考虑,FaGuo总理R.J.普利文于1950年10月24日在FaGuo国民议会发表演说,提出了建立包括联邦德国在内的西欧国家的统一欧洲军的计划。此后,在美国参与下,经过漫长而复杂的谈判,FaGuo、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于1952年 5月27日在巴黎正式签订《欧洲防务集团条约》。 FaGuo希望英国参加以平衡联邦德国。英国只表示支持和合作,没有参加。欧洲防务集团条约规定,六国要共同组成一支有统一领导的指挥机构、有共同预算的超国家的欧洲军。这支军队应与北约组织密切合作,在北约组织范围内参加西方的防务。由于FaGuo国民议会多数议员惧怕联邦德国重新武装,担心FaGuo参加欧洲军会丧失独立防务,于1954年 8月30日拒绝予以批准。该条约未能成立,欧洲防务集团夭折。\r<br>
<br>146澳新美理事会 1952
<br>ANZUS Council, Council of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br>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r>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结成的具有军事联盟性质的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澳、新两国的一些领导人希望通过与美国缔结某种形式的太平洋公约,以防日本的威胁,增强自己的国际地位。当时美国无暇顾及澳、新的建议。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与澳、新等国讨论亚太地区集体防务问题。1951年 9月1日,3国代表在旧金山签署了《澳新美安全条约》,共11条。1952年4月29日生效。条约规定,3国认为在太平洋地区对任何一国的武装进攻都将危及各成员国的和平与安全,3国将按照各国的宪法程序采取行动,应付共同危险。根据该条约第七条,于1952年8月4日成立澳新美理事会。理事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 3国外长出席,交换对亚太地区政治军事形势和集体防务安排的意见。1963年,根据条约精神,美、澳签订了美在澳建立海军通讯基地的协定,至今共建立了16个有重要军事意义的设施。近年来,理事会成员国之间出现不和。1984年新西兰工党政府拒绝美国核舰艇进入港口。1985年1月和2月,新西兰政府两次拒绝了美舰访新要求。为此,美国取消了原定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和理事会1985年年会。\r<br>
<br>147巴黎协定 1954
<br>Paris Agreement (1954)
<br>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巴黎签订的一系列文件的总称。文件包括关于终止联邦德国占领制度、关于西欧联盟、关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FaGuo和联邦德国间的双边协定等。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加紧推动西欧各国增强军事力量,加快了重新武装联邦德国的步伐。1950年 9月,美国国务卿D.G.艾奇逊在纽约美、英、法三国外长会议上,正式提议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建立联邦德国师。FaGuo总理R.J.普利文于1950年10月24日,提出了建立包括联邦德国在内的西欧国家统一欧洲军的计划,借以避免联邦德国重建独立武装。在美国的参与下,经过漫长而复杂的谈判,FaGuo、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6国于1952年5月27日,在巴黎签订了欧洲防务集团条约。但该条约由于FaGuo国民议会拒绝批而告夭折。同年 9月11~16日英国外交大臣R.A.艾登出访比、联邦德国、意、法 4国,提出替代方案:修改《布鲁塞尔条约》,邀请联邦德国、意大利参加,让联邦德国参加北约组织,以此解决联邦德国重新武装问题。经过磋商,1954年9月28日至10月3日,在美、英、法、联邦德国、比、荷、卢、加、意参加的九国伦敦会议上,美、英保证继续驻军欧洲大陆,英国明确承担义务;联邦德国声明愿意接受军备限制与监督,保证不以武力改变欧洲目前的疆界。FaGuo遂接受英国替代方案。10月20~23日, 9国和丹、希、冰、挪、葡、土等国在巴黎举行会议,签署了巴黎协定,规定美、英、法 3国终止对联邦德国占领,而以“防卫自由世界”的名义继续驻军联邦德国;联邦德国恢复主权,作为主权国家参加《布鲁塞尔条约》和《北大西洋公约》,并开始重建军队;删去《布鲁塞尔条约》中有关防止联邦德国侵略政策复活等词句,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改称西欧联盟,军事上纳入《北大西洋公约》防务体系。通过公民投票方式把萨尔交由西欧联盟部长理事会所任命的专员管理。1955年5月5日和6日,《巴黎协定》全部生效。5月14日,苏、阿、匈、保、民主德国、罗、波、捷 8国缔结华沙条约,与之相抗衡。\r<br>
<br>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3 00:05
148日内瓦会议 1954,1961
<br>Geneva Conferences (1954 and 1961)
<br>1954年和1961年两次在日内瓦召开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以及和平解决老挝问题的国际会议。\r<br>1954年日内瓦会议 根据1954年2月苏、美、英、法4国外长柏林会议决定, 于同年 4月26日~7月21日召开。与会首席代表为外长级,中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出席了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两项内容。
<br>朝鲜问题 会议自4月27日~6月15日讨论了朝鲜问题。参加国有中国、苏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以及美国、英国、FaGuo、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希腊、土耳其、哥伦比亚、菲律宾、泰国和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等。苏、英、泰3国首席代表轮流担任会议主席。
<br>《朝鲜停战协定》(见朝鲜战争)签字后,美国公然违反协定,与韩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继续增强军事力量,企图唆使韩国重新诉诸武力统一朝鲜。朝鲜和亚洲的和平受到严重的威胁,引起各国的严重关注。 朝、中、苏3国代表在会议上相互配合,分别提出了解决朝鲜问题的方案和建议。其基本主张是:在全朝鲜举行自由选举,组成统一的朝鲜政府。在选举前由南北双方的代表组成委员会,负责筹备工作;在 6个月内在朝鲜境内撤退一切外国军队;有关国家作出保证和努力,及早促进朝鲜成为统一、独立和民主的国家。美国及其追随者主张单独在朝鲜北部举行选举;中国人民志愿军单方面从朝鲜撤退。虽经朝、中、苏代表团的一再努力,提出各种建议,以便达成协议,但美方纠集参加侵朝战争国家的代表团,发表了《共同宣言》,使朝鲜问题的讨论中断,未达成任何协议。
<br> 印度支那问题 会议于 5月8日~7月21日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由中、苏、美、英、法、越南、高棉(今柬埔寨)、寮国(今老挝)及南越参加。
<br> 会议主要议题有两个:①关于在越南、寮国和高棉3国停止敌对行动问题;②关于政治解决印支问题。开始,法、美及南越代表企图阻挠讨论第二个议题。但由于5月7日法军在奠边府战役中失败,改变了整个印支战场的局势,加上中、苏、越 3国代表据理力争,对方图谋未得逞。讨论中,英国首席代表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会议后期,新由P.孟戴斯-弗朗斯组阁的FaGuo政府也表现了和解精神。会议最后就上述两个议题达成协议,签署了印支三国交战双方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并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
<br> 协定和宣言均在FaGuo承认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作出的。基本内容包括:立即停止三国的敌对行动,三国停战后将不得从境外进入增援性的外国军队和军事人员及各种武器弹药,但高棉和寮国为自己所需的武器弹药不在此限;由印度、波兰和加拿大三国组成国际监察、监督委员会,负责监察、监督三国停止敌对行动的实施;三国将分别举行自由普选,以实现各该国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三国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也不容许任何外国在它们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不容许被利用来恢复敌对行动或服务于侵略政策;法军在协定规定的时间内从三国领土上撤走;与会各方保证尊重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其内政。美国拒绝在最后宣言上签字,并单独声明:美国将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妨碍上述协议的实施。
<br>最后协议虽有某些不足之处,但会议对恢复印支和平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印度支那人民为民族解放长期斗争的结果,有助于亚洲和平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br>1961年日内瓦会议 讨论老挝问题的扩大会议。1961年5月16日~1962年7月23日在日内瓦召开。参加者有中、苏、美、英、法、印、波、越南、南越、柬、老、泰、缅。中国外长陈毅出席了会议。
<br>1954年日内瓦会议结束后不久,美国背弃诺言,拼凑东南亚防御条约组织,公然把印支三国划入其所谓保护区。支持老挝叛乱集团,反对合法的老挝王国政府和老挝爱国战线党。1960年,在老挝挑起大规模内战,公开进行颠覆合法政府的活动,并准备直接入侵。1961年1月1日,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致函有关国家,建议召开一次扩大的日内瓦会议讨论老挝问题。同年 4月24日,1954年日内瓦会议苏、英两主席正式决定召开这一会议,讨论有关维护1954年日内瓦协议和寻求恢复老挝和平途径问题。会议经过14个多月的激烈斗争,于1962年7月23日一致通过《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和《关于老挝中立宣言的议定书》。两个文件重申1954年日内瓦会议协议中包括的尊重老挝主权、独立、统一、领土完整和不干涉其内政的原则;确认老挝走和平中立的道路,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进入任何外国军队;要求所有有关国家不采取任何与上述原则或与这两个文件的其他规定不相符的行动。
<br> 这次会议对和平解决老挝问题及缓和印支与亚洲的紧张局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美国的侵略政策,日内瓦会议的有关协议均未得到全面的履行。\r<br>
<br>149中央条约组织
<br>Central Treaty Organization
<br>前身为巴格达条约组织。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美两国为控制中东地区和遏制苏联而筹组的军事集团。成员国包括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英国和伊朗。美国以“观察员”身份参加。
<br>1955年2月24日,伊拉克和土耳其在巴格达签订《互助合作公约》,即《巴格达条约》。英国、巴基斯坦和伊朗分别于同年4月、9月和10月在该条约上签字。同年11月21日,巴格达条约组织正式成立。其最高机构为常设理事会,分为两级:部长级理事会由缔约国总理或外交部长参加,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大使级理事会由部长助理或大使参加。理事会下设军事、经济、反颠覆、联络等委员会。美国先后参加该组织的经济委员会、反颠覆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该组织在英、美操纵下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一起形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
<br>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爆发革命,推翻了亲西方的费萨尔王朝(见伊拉克革命)。翌日,伊拉克革命政府宣布退出《巴格达条约》。同年10月17日,巴格达条约组织总部迁往土耳其安卡拉。1959年3月24日,伊拉克正式宣布退出该组织。8月19日巴格达条约组织易名为现称。美国虽为非缔约国,但在1959年3月,先后分别与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签订双边军事合作协定,在该组织中享有正式成员的地位,参加常设理事会。
<br>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央条约组织成员国之间在关于以色列侵略、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经济和技术合作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分歧日益扩大,组织内部趋于瘫痪。1979年3月,伊朗和巴基斯坦宣布,因该组织不再能起到保护成员国安全的作用,决定退出。接着,土耳其也宣布退出。同年4月30日,该组织举行会议,与会的英、美、巴、土四国代表决定,该组织于1979年9月28日不复存在。\r<br>
<br>150巴格达条约\r<br>Baghdad Pact 见中央条约组织。\r<br>
<br>151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1955
<br>Asian-African Conference
<br>1955年4月,亚洲和非洲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国际会议。通称万隆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加深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但是,殖民主义在亚、非地区的统、治并未结束,新殖民主义企图取代旧殖民主义的地位。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合作,成为亚、非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1954年12月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 5国总理在印度尼西亚茂物举行的会议上联合发起召开亚非会议,旨在“促进亚非各国间的亲善和合作,探讨和促进它们相互间的和共同的利益,建立和增进友好和睦邻关系”。
<br>会议进程 1955年 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与会的有5个发起国以及阿富□、柬埔寨、中国、埃及、埃塞俄比亚、黄金海岸(今加纳)、伊朗、伊拉克、日本、约旦、老挝、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尼泊尔、菲律宾、沙特阿拉伯、苏丹、叙利亚、泰国、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国、也门和南越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义和反殖民主义斗争、世界和平、与会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由于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和大多数与会国代表团的努力,击败了帝国主义妄图破坏会议的阴谋,保证了会议的成功。会议在关于人权和自决的决议中,支持联合国宪章关于人权的基本原则和民族自决的原则,谴责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支持一切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在关于附属地人民问题的决议中,宣布殖民主义在其一切表现中都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祸害。
<br>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决议和宣言中,肯定了亚非人民反对侵略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宣言提出了著名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①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②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③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④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⑤尊重每一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⑥(甲)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乙)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⑦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⑧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⑨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⑩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这十项原则是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伸和发展,为愿意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国家指出了努力方向。
<br>为了促进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和合作,会议通过了经济合作和文化合作的决议。在关于经济合作的决议中,强调了“在与会国中存有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普遍愿望”。在关于文化合作的决议中,谴责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对亚非人民民族文化的压制和对亚非国家间文化交流的阻挠,肯定亚非人民恢复亚非各国原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交流的共同要求。会议最后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br>意义和影响 亚非会议取得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成就:①会议的各项决议,贯穿着亚非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独立自由、保障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成为亚非国家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的有力武器。②会议加强了亚非各国人民的民族自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③会议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参加下,使亚非国家能自由地互相接触,加强了相互了解,开辟了国际合作的新途径。④会议宣言提出的十项原则,已为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接受,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影响深远。 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强各国人民间的友谊的精神,被称之为万隆精神载入史册。\r<br>
<br>152华沙条约 1955
<br>Warsaw Pact; Варшавский договор
<br>苏联、东欧国家为抗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1955年 5月14日在华沙签订。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年6月5日生效,有效期20年。根据这一条约结成的军事政治联盟,通称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条约规定,如各缔约国在条约期满前1年未向波兰政府提出宣布条约无效的声明,条约将继续生效10年;如缔结全欧集体安全条约,本条约在全欧条约生效之日起失效。1974年4月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在讨论条约延期时声明,如将来北约解散,华约也将失效。阿尔巴尼亚从1962年起不再参加该组织活动,1968年9月宣布退出。中国派代表列席了华约成立会议,并派观察员参加1961年以前的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1975年条约自动延长10年。1985年条约再延长20年,到期后还可顺延10年。
<br>缔约背景和经过 1949年初西方国家准备签署《北大西洋公约》,苏联就此发表声明和备忘录,指责北约是针对苏联的。北约签订后,为阻止联邦德国加入北约,苏联于1952年提出缔结对德和约主张,1954年提出召开欧洲集体安全会议,签署欧洲集体安全条约等一系列建议,均被西方国家拒绝。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巴黎协定》,决定终止对联邦德国的占领,吸收它加入北约组织,并允许其重新武装。在此情况下,苏联等8国在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的会议,宣称鉴于联邦德国正在加入反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军事集团和重新军国主义化,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将在组织武装部队和建立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来保证自己的安全。1955年3月,苏联东欧等8国就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原则和组建联合司令部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同年5月 5日和6日《巴黎协定》全部生效,5月9日联邦德国加入北约。苏联等国遂于5月11~14日在华沙举行第2次会议,14日缔结《华沙条约》。
<br>条约基本内容 华沙条约由序言和 11项条文组成。序言宣称,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条约规定,缔约国保证“以和平的方法解决它们的国际争端”(第1条) “就一切有关它们的共同利益的重要国际问题彼此磋商”(第 3条);建立“政治协商委员会”(第6条)和“武装部队的联合司令部”(第5条)。最重要的军事互助条款是:“如果在欧洲发生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第4条)
<br>机构和活动 华沙条约组织最高决策机构是政治协商委员会。由各缔约国党中央第一书记、总理、国防部长、外交部长组成,讨论和决定缔约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问题。下设常设委员会、外交部长委员会、国防部长委员会、联合司令部、联合武装部队军事委员会、联合武装部队参谋部和技术委员会。华约常设机构均在莫斯科。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参谋长均由苏联人担任。
<br>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后,逐步完善各种常设机构,经常协调对外政策,组建联合武装部队,不断更新各缔约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推行军事“一体化”,举行各种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1968年 8月20日,苏联以捍卫社会主义成果的名义,与保、匈、民主德国、波等国联合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华约在欧洲与北约形成军事对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军事集团之一。\r<br>
<br>153奥地利国家条约1955
<br>Austrian State Treaty
<br>全称《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亦称《维也纳国家条约》。1955年5月15日由苏、美、英、法4国与奥地利的外交部长在维也纳签订的和平条约。同年11月28日,南斯拉夫加入此条约。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后作为德国的组成部分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作为战败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本条约确认奥地利重新独立并对有关战后问题作了规定。条约正文计38条,其主要内容为:①宣布1938年同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有关的条约、规定均为非法;恢复合并前的领土主权;②禁止从经济和政治上同德国合并;③成立民主政府,尊重人权和境内的少数民族(指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平等权利,承认一切民主机构的合法权利;④解散法西斯组织,杜绝其复活;⑤不得拥有、制造和试验原子武器及条约规定的其他武器;⑥1946、1947年盟军占领当局的管理规定于本条约生效之日废止;⑦其他关于多瑙河航行权以及财产、经济等问题的处理办法。根据条约,1955年10月25日,四国占领军全部撤离。次日,奥地利国民议会通过了关于奥永久中立的根本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联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r<br>
<br>154英法以侵略埃及战争\r<br>War of English, French, and Israeli Aggression
<br>against Egypt 见中东战争。\r<br>
<br>155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0
<br>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br>第三世界一些产油国家反对国际石油垄断资本剥削、维护民族权益的国际组织。1960年9月14日由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 5国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决定成立。后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加蓬、厄瓜多尔相继加入,到1986年,共有13个成员国。1980年已探明该组织成员国的石油蕴藏量占全世界67%,原油产量占全世界45%,原油及石油产量出口量占全世界80%。 长期以来,西方石油公司控制产油国油价制订权,1959年2月和1960年8月,两次降低中东和其他地区的原油标价,使产油国遭受很大损失。该组织成立后,多次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提高油价和石油税率,增加产油国的股权。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又以收回原油标价权、提高油价、减产、禁运及国有化等措施展开斗争,不仅保障了产油国的合理收入,而且第一次以石油作为武器沉重地打击了以色列及其支持者,促发了1973~1974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1975年 3月,在阿尔及尔召开石油输出国组织第 1届首脑会议,通过《庄严宣言》,提出了维护石油输出国合法权益,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一系列方针和原则。1979年末,由于伊朗政局变化,石油收入受到美元贬值的影响,该组织决定大量减产,并提高长期供油合同的油价,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再次造成深刻的影响。进入80年代以来,该组织成员国还在石油的运输、提炼、化工和销售等领域加快发展步伐,以全面控制各自的石油资源。该组织注意增进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产油国)的合作,1975年3月7日成立了阿拉伯非洲经济开发银行,由阿拉伯产油国捐资2.31亿美元。1976年 1月设立特别基金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多亿美元经济援助。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斗争打破了帝国主义长期垄断国际石油经济的局面,在第三世界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中所起作用最为显著,它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br> 该组织总部原在日内瓦,1965年9月迁至维也纳,最高权力机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执行机构是理事会,下设经济委员会和秘书处等机构。刊物主要有《石油输出国组织公报》(月刊)、《石油输出国组织论文》(双月刊)等。\r<br>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3 00:07
15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1961
<br>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br>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国际经济组织。其前身是1948年4月16日成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原为西欧国家协调接受马歇尔计划的美援事宜而建立的组织,1951年底马歇尔计划结束后仍继续活动。1960年12月14日,该组织18个成员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FaGuo、联邦德国、希腊、冰岛、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和英国)及美国、加拿大在巴黎签订《欧洲经济合作公约》,决定成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约于1961年 9月30日生效,该组织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巴黎。成员国除上述20国外,以后又有日本(1964)、芬兰(1969)、澳大利亚(1971)和新西兰(1973)相继加入,共24国。南斯拉夫以特殊地位参加活动,欧洲共同体委员会通常也参加该组织的工作。
<br> 根据公约,其宗旨是:①使成员国在维持财政稳定的同时,实现最高度的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以及提高生活水平,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②对处在经济发展中的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经济的健全发展作出贡献;③遵照国际义务并在多边和互不歧视的基础上为扩大世界贸易作出贡献。该组织的权力机构是由各成员国的代表组成的理事会,负责总政策的制订。理事会会议分两种,一是常驻代表会议,通常每周举行一次,由该组织的秘书长任主席:一是部长级会议,通常每年举行一次,主席每年由选举产生。另设执行委员会和秘书处以及 200多个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小组,负责该组织各具体领域内的工作。 该组织各成员国经常就迫切的经济社会问题,如能源、环境保护、通货膨胀、失业以及有关相互间放宽和取消贸易限制,克服影响经济增长的障碍等问题,交换意见,协商对策,调整相互关系。并就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进行磋商,协调对策。它还致力于世界经济的调查研究和预测工作,所发表的各种调查研究资料常为国际社会广泛使用\r<br>
<br>157加勒比危机\r<br>Caribbean crisis
<br>又称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引起苏、美两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尖锐冲突。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于1961年4月制造吉隆滩战役。1962年夏,美国再次策划对古巴的武装干涉。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 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摄力量。10月中旬,美国根据U-2型飞机的侦察,得知古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J.F.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23日肯尼迪又签发禁止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的公告,宣布从24日起,将拦截并强行检查可能前往古巴的舰船。同时,美国在古巴周围集中了大批武装力量,驻西欧和远东的美军也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美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美洲国家组织中的盟国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与此同时,苏联、古巴和华沙条约国家也进行了相应准备。苏联外交官否认在古巴有苏联导弹,并对肯尼迪讲话表示“震惊”。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要按苏、古协议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但24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却开始返航。25日,美国在联合国展示了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和发射场的照片。26日,Н.С.赫鲁晓夫给肯尼迪一封秘密信件,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交换条件是美国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27日,肯尼迪复信赫鲁晓夫并发表白宫声明,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28日,赫鲁晓夫回函,表示已下令撤除在古巴的核武器,并同意让联合国代表到古巴核实。11月 1日F.卡斯特罗?鲁斯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拒绝联合国视察,并提出维护古巴主权和领土完整的5点要求。11月2~26日,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А.И.米高扬到古巴同古巴领导人会谈,施加压力。11月8~11日苏联从古巴运走了42枚导弹,并在公海上接受美国“船靠船的观察”。20日,肯尼迪宣布赫鲁晓夫答应将在30天内撤走在古巴的全部“伊尔-28型”轰炸机,同时宣布美国取消对古巴的海上封锁。12月 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苏联轰炸机撤出古巴。至此,加勒比危机遂告结束。\r<br>
<br>158不结盟国家会议\r<br>Conference of Non-Aligned Countries
<br>正式名称为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20世纪60年代以来,奉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和非集团原则的不结盟国家所举行的首脑会议。
<br>背景、成立经过和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为亚非国家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树立了典范。1960年一年中有17个非洲国家宣告独立。殖民体系最后崩溃成为历史趋势。同时,超级大国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地区的争夺加剧,对这些地区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带来日益严重的威胁。一些中小国家,尤其是新独立的国家,为了摆脱大国的控制,不被卷入对立双方的冲突,主张团结起来,互相支持,反帝、反殖、反种族主义,捍卫民族独立,走和平、中立、非集团、不结盟的道路。在J.B.铁托、纳赛尔、苏加诺和J.尼赫鲁、K.恩克鲁玛等的积极倡导下,由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阿富□5国发起,于1961年6月在开罗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会上规定参加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条件为:①它的政策应当是在和平共处和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它最少应当采取符合这种政策的态度。②它应当支持民族解放运动。③它不应当是任何会使它卷入大国冲突的集体军事联盟的成员国。④它不应当是同某个大国签订的双边联盟的成员国家。⑤它的国家领土上不应当有在它同意下建立的外国军事基地。9月1~6日,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1届不结盟国家会议。出席会议的有25个不结盟国家和 3个观察员国的代表。会议通过《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等文件,体现了与会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鲜明立场。第 2届会议于1964年10月5~10日在开罗召开,通过《和平与国际合作纲领》等文件。第 3届会议于1970年9月8~10日在卢萨卡召开,通过《卢萨卡宣言》、《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的宣言》等文件。1973年9月5~9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第4届会议,通过《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等文件,并决定成立不结盟国家协调局。1976年8月16~19日,在科伦坡举行第5届会议,通过《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等文件。1979年9月3~7日第6届会议在哈瓦那举行,通过《最后宣言》等文件。1983年3月7~12日,在新德里举行第7届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01个正式成员国(或组织),会议通过《新德里文件》、《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等文件(见彩图不结盟国家第7次首脑会议在新德里举行(1983年3月))。在历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前,均召开不结盟国家外交部长会议,为首脑会议做准备工作。首脑会议下设机构有不结盟国家协调局,不定期地单独举行会议。
<br> 意义 不结盟国家坚持独立自主、和平、中立和非集团的原则,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外国侵略、占领、控制、干涉和霸权的立场,捍卫国家政治和经济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以及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成为国际上一支具有广泛基础并发挥着重要影响的政治力量。不结盟国家约占联合国成员的 2/3。不结盟国家协调局成员国驻联合国代表还组成协调委员会,负责在联大和安理会会议期间协调不结盟国家的立场,制订共同政策。不结盟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r<br>
<br>159国际裁军问题
<br>international disarmament question
<br>裁军一般指为销毁或减少战争手段,消除战争威胁而采取的措施。古希腊城邦国家亦有彼此限制军备的信约。人类历史进入近代以后,裁减或限制军备的倡议和措施屡见不鲜。1713年《乌得勒支条约》规定FaGuo撤除敦刻尔克地区军事要塞设施。1774年《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限制土耳其在克里米亚保持军事要塞设施。1856年《巴黎和约》规定俄土两国均不得在黑海地区设置兵工厂,双方在黑海的船只不得超过限额。七年战争后,1776年奥地利向普鲁士提出彼此裁减 1/3兵力的主张,后者拒绝。拿破仑战争后,俄皇向英国外相提出双方同时裁减同一军种部队的建议,未能成功。在一定地区采取军力均衡的事例有1817年英、美达成各自限制在北美五湖区域限制军备的协定。 世界性国际会议讨论裁军和禁止某种武器问题始端于1899年海牙和平会议。由于俄、德、法帝国主义矛盾,第一次海牙会议未能就限制常规军备问题达成协议,会议最后发表宣言禁止使用毒气和射入人体中扩大体积的子弹。1907年第 2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美洲国家提议讨论限制军备,德、奥、意等国反对,以至把限制军备问题从议程中排除。
<br>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裁军谈判 ①国际联盟中的裁军谈判:国联盟约规定其会员国有裁减国家军备至最低限度的义务。1920年 5月17日,在国联行政院中成立陆海空军常设顾问委员会,从事裁军研究。同年11月国联又设立一个临时混合委员会,研究与裁军有关的政治、经济、社会、史地等问题。1924年国联撤销上述两机构,成立裁军委员会。根据1925年 9月国联决议,成立裁军会议筹备委员会,并邀请美、苏、土参加。1926年5月至1929年12月,该委员会召开6轮会议。FaGuo为保持陆军优势,强调有效国际监督为裁军前提,坚持后备兵员不在裁减之例,遭到英、美、德的反对。苏联提出彻底裁军建议,未被采纳。经过 5年周旋,该委员会仅草拟了一纸裁军公约草案,无实际价值。1932年2月2日国联在日内瓦举行裁军会议,有61国代表参加。德国便以军备平等为名,要求取消《凡尔赛和约》对其军备的限制。德国主张与FaGuo“安全保障”要求冲突。日本业已发动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九一八”事变,并进攻上海,丝毫没有裁军诚意。意大利法西斯政府为加强在地中海地区和东非扩张,反对裁军。英国在会议上鼓吹“欧洲协调”,推行绥靖外交。1933年10月法西斯德国通告退出裁军会议。1934年 6月11日会议破裂,国联范围内的裁军谈判终以失败告终。②裁减海军军备问题: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缔结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对主力舰及航空母舰总吨数作出限制。 5国海军军备比例为5∶5∶3∶1.75∶1.75。1927年上述5国在日内瓦开会讨论限制巡洋舰和潜水艇的问题,未获协议。1930年 5国又在伦敦召开限制海军会议,英、美、日之间签署限制主力舰以外舰只吨位的协议。法意因争夺地中海霸权,相互角逐,未在协议上签字。在华盛顿协定和伦敦协定到期的形势下,1935年12月至次年 3月召开第 2次伦敦限制海军军备会议。日本、意大利中途退出会议,英美法之间签订一项协议,规定每年通报造舰情报,协议有效期限为 5年,无限制军备的意义。③地区性的裁军谈判:1923年2月7日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等中美洲国家在华盛顿签订 1项限制兵员人数、飞机及军舰水平的条约,为期5年。1922年12月,在苏俄倡议下,苏俄、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在莫斯科召开裁军会议。苏俄提出与会国家各减少1/4陆军等项建议,未被其他与会国家接受。④英德海军协定:1935年6月18日英国与德国签订海军协定,英国同意希特勒德国海军吨位为英联邦全部海军总吨位35%,使希特勒德国得以迅速重建一支强大的海军。
<br>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裁军谈判 ①联合国内的裁军谈判:联合国宪章第26条规定,安理会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应拟定建立管制军备制度的方案。根据联大1946年 1月24日决议,联大下面设立原子能委员会,由安理会理事国和加拿大组成。美国代表提出设立国际发展原子总署的建议,其目的是美国要维持其原子武器的垄断地位,阻止苏联研制原子武器。苏联代表提出销毁原子武器公约草案禁止生产和使用原子武器。谈判陷于僵局,委员会导致解散。根据联大1946年12月14日决议,安理会设立常规军备委员会。苏联主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年内裁减陆海空军 1/3,同时禁止原子武器。美国反对禁止原子武器,拒绝将常规军备和原子武器问题合并讨论。常规军备委员会于1952年 2月解散。六届联大决定建立裁军委员会,一并讨论裁减常规军备和禁止原子武器问题。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立场仍然对立。1952年 5月28日,西方提出美苏中3国的兵力各为100~150万、英法兵力各为70~80万限额,分阶段管制原子能的建议。苏联反对。苏联主张美、英、法、中、苏 1年内裁减军队和军备 1/3的建议,取消美国和北约在外国的军事基地,西方国家拒绝。1953年裁军委员会的讨论陷于停顿。1954年 4月19日,裁军委员会决定成立加、法、苏、英、美5国小组委员会,1954年5月至1957年9月共举行157次会议。1954年 6月11日,英法提出分 3个阶段裁军的方案。1955年5月10日,苏联提出分两个阶段裁军的方案。东西方立场仍无法合拢。1957年11月19日,联大通过扩大裁军委员会成员的决议,苏联反对,并拒绝参加。1978年5月23日至7月1日联合国召开了第1届裁军特别联大,通过《最后文件》。1982年6月7日至7月10日召开了第2届裁军特别联大,审议并通过《综合裁军方案》。②日内瓦多边裁军谈判:1959年根据苏、美、英、法外长协议,同意成立十国裁军委员会,讨论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的军备问题。参加国家为苏、保、捷、波、罗、美、法、英、加、意。十国委员会同联合国保持密切关系。1961年3月15日在十国委员会基础上,增加了8个不结盟国家,组成十八国裁军委员会。1969年7月又增加了8个委员国,更名裁军委员会会议(又称二十六国裁军委员会会议)。1978年第1届特别联大期间,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改组委员会会议,苏美被迫放弃“两主席制”,由成员国逐月轮流担任主席。改组后称为“裁军谈判委员会”,1984年起又改名裁军谈判会议。它是当前国际上唯一常设性多边裁军谈判机构,有40个成员国,每年春、夏各举行一次会议。中国于1980年 2月正式参加了裁军谈判委员会。并向会议提出多项切实可行的裁军建议。③多边裁军条约的缔结:60~70年代,在国际裁军谈判中,一方面美苏侈谈“全面彻底裁军”,另一方面与有关国家进行“局部裁军”(或叫裁军附带)措施的讨论。国际间签署了一系列与裁军或限制军备有关的多边国际协议,诸如《南极洲条约》(1959)、《外层空间条约》(1967)、《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1967)、《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1968)、《海床禁核条约》(1971)、《禁止生物武器公约》(1972)、《禁用改变环境技术公约》(1977)。80年代以来签署的则有:《禁止或限制使用特定常规武器公约》(1981)、《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1985)。
<br>美苏双边裁军谈判 1968年,美苏分别表示愿就限制和削减战略核武器进行会谈。1969年11月,双方在赫尔辛基进行预备性会谈,次年 4月在维也纳举行正式会谈。1972年 5月26日美苏首脑签订了《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和《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议》。临时协议只限制了双方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数量,没有限制它们的质量发展。1979年6月18 日美苏在维也纳签署《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至今未批准生效,但双方都表示愿意遵守。这一条约仍然只限数、不限质量。条约自然不能取消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只是制订一个新的竞赛规则而已。(见彩图美苏《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签字仪式(1979年6月18日))
<br> 欧洲中程导弹问题 1977年,苏联在其西部和东欧部署了SS20导弹。1979年12月北约理事会通过双重决议,决定从1983年底起,美国在西欧部署新式导弹共 572枚,要求美苏进行中导谈判。1981年11月30日至1983年11月23日,美苏限制欧洲中程核武器谈判达两年之久,其实质是争夺核优势,争夺对欧洲的控制权。谈判中双方各自抛出不少方案。1983年底谈判破裂,美国如期着手部署新式导弹,欧洲局势显得格外严峻,美欧关系和苏欧关系都发生一些变化。 美苏渡过因欧洲中导问题导致双边关系僵冷时期后,1985年1月8日美苏两国商定恢复谈判,并且决定战略核武器和中程核武器同空间武器作为一揽子问题,相互联系地加以讨论和解决。经过多轮谈判,美苏双方竞相提出各自的方案,1987年12月 8日,美苏首脑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中程导弹条约,但双方的分歧依然存在。
<br>中欧裁军谈判 全称为关于裁减中欧武器力量和军备的谈判,被称为“维也纳圆舞曲”(见中欧裁军谈判)。 欧洲裁军会议 又名“在欧洲建立信任与安全措施和裁军会议”,1984年 1月17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开幕。会议是根据欧安会马德里续会通过的最后文件举行的。会议分两个阶段举行。第 1阶段会议开到1986年11月下届欧安会续会为止。第 2阶段会议讨论欧洲裁军问题,参加这次欧洲裁军会议的是欧安会35个与会国,目前已进行了十几轮会议。
<br>目前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日益向外层空间发展,他们把外层空间作为开展军备竞赛的场所,在外空军事活动日益增加,各种外空武器竞相发展,有的武器系统已处于试验阶段,反卫星武器已具备了一定实际作战能力,反弹道导弹系统的竞赛也已展开。R.W.里根一心要搞所谓“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但是美国也面临许多困难,不得不在裁军问题上调整策略,松动对苏联态度。最近□.С.戈尔巴乔夫提出苏联的中间方案,表示不再完全反对美国进行星球大战,只是要求把它限制在实验室的研究水平上,即美国实际上已采取的行动限度内,条件是双方至少在15年内不得退出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条约。
<br>两个超级大国凭借巨大的军事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激烈的争夺,造成了对世界和平和各国独立与安全的严重威胁。军备竞赛给世界经济发展也带来许多消极和阻碍因素。裁军问题是关系到和平、安全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是从历史的经验看来,裁军一直没有多大进展,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不会停止下来。听任美苏军备竞赛的膨胀,加剧另一次世界战争爆发的危险,是不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争取实现裁军的斗争是一个长时期任务,并非俯拾即得,近期内即可获鹿。裁军事业关系东西南北问题全局,它不仅对维护和平与安全、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有重大意义,而且关系到世界人类发展的前途,必须打破实际上由美苏控制的裁军谈判的畸形局面,把裁军事业推向新阶段。\r<br>
<br>160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1963
<br>Partial Nuclear Test Ban Treaty
<br>全称《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1963年 8月美、苏、英为巩固其核垄断地位而签订的国际条约。从1958年10月起,苏、美、英三国在日内瓦举行关于停止核试验的谈判,久久未能达成协议。在中、苏关系恶化和FaGuo核试验成功后,美、苏立场逐渐接近。1963年 6月,苏联表示愿意考虑美、英1962年提出的部分禁止核试验的条约草案。同年7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开始举行谈判,7月25日,在美、英条约草案基础上达成协议,并由三国首席代表在莫斯科草签。8月5日,三国外长在莫斯科正式签订。此后,约有100个国家加入该条约。1963年10月 10日条约生效。中、法等国没有参加。
<br>条约由序言和5项条文组成,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保证在其管辖或控制下的大气层、外层空间或水下(包括领海或公海)禁止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但不禁止地下核试验;条约无限期有效,但缔约国如断定条约危及本国利益时可以退出条约。1963年7月3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揭露苏、美企图通过这个条约巩固自己的核垄断地位,而把一切受核威胁国家的手脚束缚起来。主张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并倡议召开讨论实现这一目的的世界各国的政府首脑会议。\r<br>
<br>161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br>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br>简称贸发会议。联合国常设机构之一。1964年12月30日由联合国大会决定正式成立。其宗旨是:促进国际贸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贸易;制订国际贸易和有关经济发展的原则和政策,提出实施的措施和建议;谈判国际经济关系,主要是贸易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协调各国和区域性经济集团的贸易及有关的经济发展政策。
<br>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广大发展中国家相继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它们在经济上也迫切要求独立,发展民族经济,要求改变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长期为少数发达国家所控制的局面。在亚非拉地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下,1964年3月23日~6月16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1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国际贸易和经济关系的指导原则等决议。会议期间,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阐明发展中国家对贸发会议的立场,表示他们在贸发会议中应加强团结和协商。从此,该宣言签署国称为“七十七国集团”(随着亚非拉地区新独立国家的不断增加,该集团成员国已增至125个,但仍沿用“七十七国集团”名称)。每届贸发会议召开之前,“七十七国集团”都举行部长级会议,共同磋商对策,制定行动纲领,发表发展中国家对该届贸发会议具有立场性的文件。
<br>第2届贸发会议(1968年2月1日~3月29日)在印度新德里、第 3届(1972年4月13日~5月21日)在智利圣地亚哥、第 4届(1976年5月5~31日)在肯尼亚内罗毕、第 5届(1979年5月7日~6月3日)在菲律宾马尼拉、第6 届(1983年6月6日~7月3日)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召开。在历届会议上,发展中国家系统地阐述了它们在贸易和经济各个领域的立场和观点,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和建议。经过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斗争,联合国贸发会议冲破发达国家种种阻挠,先后通过一些反映发展中国家合理要求的决议和决定,如普遍优惠制、商品综合方案、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等。70年代以来,作为联合国的一个国际经济方面的机构,贸发会议成为南北经济关系谈判的主要场所。\r<br>第3届贸发会议起草的《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经1974年第29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通常每 4年举行一次。其常设机构为贸易和发展理事会,每年举行两次会议。下设 7个专业委员会:初级产品委员会、制成品委员会、航运委员会、无形贸易和贸易资金委员会、技术转让委员会、优惠特别委员会和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合作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日内瓦。截至1982年 9月止,成员国有167个。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从1972年第3届贸发会议起参加该组织的活动。\r<br>
<br>162七十七国集团
<br>Group of 77 见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r<br>
<br>163六?五战争
<br>June 5 War 见中东战争。\r<br>
<br>164《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r<br>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br>或称《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简称《不扩散条约》。美两国为保持核垄断地位操纵联合国制定的国际条约。在1956年及1957年的十国裁军委员会上,苏、美首次提出防止扩散核武器问题。1968年3月11日,苏、美两国向十八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不扩散条约的联合修正案。6月1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7月1日,在莫斯科、华盛顿和伦敦分别举行签字仪式。1970年3月5日批准国超过40个,条约开始生效。有效期为25年。
<br>条约共11条,主要内容有: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非核国家;不援助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中国和FaGuo没有参加这一条约。中国政府多次声明,美、苏企图借此维持其核霸权地位,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但中国并不主张,也不鼓励核武器的扩散。\r<br>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3 00:09
165苏美限制战略武器会谈
<br>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 between Soviet
<br>Union and United States
<br>1982年6月改名为美苏减少战略武器会谈。从20世纪60年代始,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谋求约束对方、同时又不损害自身战略地位的前提下,就一定范围内有限度地控制战略武器竞赛所进行的“马拉松”式谈判。1964年初,美国向苏联提出就限制战略武器问题举行谈判,1969年10月25日双方达成协议,于1969年11月17日在赫尔辛基开始会谈。
<br>第一阶段谈判(1969年11月17日至1972年5月) 此阶段谈判先后在赫尔辛基和维也纳举行,谈判的中心内容是“冻结”苏美战略武器数量。共举行7轮120余次全体会议,提出了草案。1972年5月26日,美苏两国首脑在莫斯科签署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和《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和一个补充议定书。1972年10月3日开始生效。
<br>《条约》规定:在以各自首都为中心,半径150公里内,双方可以部署不超过100枚反弹道导弹及6部反弹道导弹雷达;在一个半径为 150公里的洲际导弹基地附近,可部署不超过100枚反弹道导弹、2部大型反弹道导弹雷达和18部较小的雷达;条约为无限期有效。
<br>《临时协定》规定:双方把以地面为基地的洲际弹道导弹固定发射器冻结在1972年7月1日的水平上,即苏联为1618枚,美国为1054枚;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和导弹核潜艇冻结在1972年 5月26日实有和正在建造的水平上,即苏联为950枚、62艘;美国为710枚、44艘。对战略轰炸机未作限制规定。临时协定有效期为5年。
<br>由于苏美双方都拥有大量战略武器,同时反弹道导弹耗资巨大,双方都不准备大量发展,因此所谓“限制”对双方均无多大实际意义。
<br>第二阶段谈判(1972年11月21日至 1979年6月14日)谈判在日内瓦举行,中心内容是拟定一项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永久性条约”,以取代1977年10月到期的临时协定。1974年 7月,在R.M.尼克松访苏时,双方同意不再签订《永久性条约》,而改为签定一项有效期到1985年的《十年协定》。此后双方代表根据1974年G.R.福特和Л.И.勃列日涅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签署的《关于进攻性战略武器问题的联合声明》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1979年 6月14日,双方代表完成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文字的起草工作,并在日内瓦草签。1979年6月18日,苏美首脑在维也纳正式签署。
<br>第二阶段协议包括一项有效期为 5年(1985年12月31日到期)的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性进攻武器条约》和一些附件,其中包括有效期为一年的议定书(1981年12月31日到期)和一项指导下一阶段谈判的《关于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原则和指导方针的联合声明》等。《条约》规定:双方战略武器的总限额为2250件,其中分导式多弹头运载工具的限额为1320件。《议定书》规定:双方在限期内不部署和不试验机动导弹、反巡航导弹等新式导弹。
<br>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也是只限数量不限质量,其分导式弹头的限额大大高于当时双方实有数字,双方把不准备长期受约束的项目列入有效期仅为 1年的《议定书》,为进一步增加数量、改进质量留有余地。
<br>第二阶段会谈达成协议后,苏美双方宣布将继续进行第三阶段谈判。由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谈判陷于停顿。美国一方面宣称第二阶段条约已经“死亡”,同时也表示可作为“临时性的限制措施”予以“遵守”。1982年 5月,美国建议同苏联重开谈判,强调谈判目标应是“减少”战略武器,而不是“限制”战略武器。1982年5月31日,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宣布,苏美减少战略武器会谈于1982年6月29日在日内瓦举行。1983年12月,苏联为反对美国在西欧部署新式导弹,宣布谈判无限期中断。直至1985年3月12日,美苏基于各自需要,在日内瓦重开谈判。\r<br>
<br>166十月战争
<br>October War 见中东战争。\r<br>
<br>167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1973
<br>Conference on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br>欧洲国家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非欧洲成员国讨论欧洲安全与合作问题的国际会议,简称欧安会。1973年 7月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开始。参加会议的有33个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和加拿大。阿尔巴尼亚拒绝参加会议。
<br>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发生演变,欧洲国家分别组成以美国为盟主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盟主的华沙条约组织两个互相对抗的军事集团。在欧洲集结了大量武装力量和现代化武器,造成东西欧之的隔绝和冷战对峙的局面。60年代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倡议,召开欧洲国家会议,讨论欧洲安全和合作问题,但不提美国参加,以图排除美国染指欧洲。遭美国坚决反对。70年代初,东西方关系有所缓和。联邦德国同苏联、波兰、民主德国先后签订一系列条约;苏、美、英、法四国签署《关于柏林问题的协定》;苏、美签订《限制战略核武器协定》。这些事件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改善了气氛,为欧安会的召开准备了条件。苏联也表示同意美国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的非欧洲国家参加会议。1972年 5月,美国总统R.M.尼克松访苏,双方达成妥协,同意欧安会与欧洲均衡裁军会议大体同时召开。
<br>苏联力图利用欧洲国家盼望和平与安全的愿望,通过会议确认战后欧洲国家边界有利于苏联的现状,巩固它在东欧的地位,分化西欧国家同美国的关系。美国的意图在于限制苏联的进一步扩张,同时对东欧进行渗透。欧洲国家则在不同程度上企图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改善自己的处境。会议讨论的虽是欧洲问题,主角却是美、苏两国。它们之间的争夺和交易决定着欧安会的进程和结果。
<br>会议进程和结果 1972年11月至1973年 6月,在赫尔辛基举行了15国大使级筹备会议,制定《赫尔辛基最后建议蓝皮书》,确定了 4项议程:①欧洲安全与国家关系准则;②经济科技与环境合作;③人员往来、情报交流与文化合作;④今后可能进行的合作。欧安会正式会议分 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外长会议,于1973年7月3日在赫尔辛基举行,通过议程并由各国阐述基本立场。第二阶段是专家会议,在日内瓦举行,就议程上的问题进行实质性辩论,开了2400多次会议,历时近两年,最后通过一个为各方勉强接受的《最后文件》。第三阶段为首脑会议,于1975年 7月30日至8月1日在赫尔辛基举行,签署《最后文件》。这个文件包括:①《指导与会国间关系的原则的宣言》;②《关于建立信任的措施和安全与裁军的某些文件》;③《人道主义和其他方面的合作》;④《经济、科学技术和环境方面的合作》等。
<br>欧安会《最后文件》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苏联基本上取得西方对战后欧洲边界现状的承认,在第 3项议程方面作了一些让步。文件并无法律上的约束力。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文件的规定前后矛盾,各方可以各取所需,作出不同解释。如关于边界问题,文件既规定边界不可侵犯,又确认可以按照国际法通过和平手段和协议加以改变。关于东西欧人员通婚、旅游和记者工作条件等问题,文件作了一些符合西方要求的规定,又以要尊重各国法律和风俗习惯的条款加以限制。
<br>《最后文件》签署墨迹未干,苏联在欧洲和其他地区采取许多攻势行动,美国极力保护其既得利益,双方争夺不断加剧,曾经喧嚣一时的东西方之间的缓和日益沉寂,欧安会的协议随之黯然失色。按照协议规定,1977年在贝尔格莱德、1980年在马德里先后举行了两次欧安会续会。续会的任务是检查《最后文件》的执行情况并就增进欧洲安全与合作交换意见。实际上,这些旷日持久的会议只是美、苏互相攻讦的讲坛,争吵不休,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r<br>
<br>168中欧裁军谈判
<br>Talks on Disarmament in Central Europe
<br>全名“关于在中欧共同减少部队和军备以及有关措施的谈判”,简称“共同均衡裁军”(MBFR)。是苏、美两国在“裁军”的名义下,为加强各自在中欧的军事地位,加紧争夺欧洲而举行的谈判。 1964年12月14日苏联在第19届联大会议上,通过波兰外长建议召开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1968年 6月25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议同华沙条约组织就欧洲特别是中欧地区相互均衡减少部队问题举行谈判,以此作为同意召开苏联倡议的欧安会条件。1972年苏、美最高级会谈就两者达成妥协,同意欧安会与中欧裁军谈判“分别但又是平行”地举行。1973年1~6月在维也纳举行中欧裁军谈判筹备会议,确定谈判为大使级,有决定权的国家11个(北约的美、加、英、联邦德国、荷、比、卢,华约的苏、波、民主德国、捷),观察员 8个(北约的意、丹、挪、希、土,华约的匈、保、罗);每年举行全会3次,每次一般10周左右。1973年10月30日在维也纳开始正式谈判,至1985年7月,双方共进行了36轮会谈、数百次会议。
<br>谈判中,双方各自先后提出了多种裁军方案和建议,争论的主要问题有:①裁军原则。华约主张采取“对等裁减原则”,即双方各按同等数量或同样百分比裁减军队,目的在于继续保持华约在中欧的军事优势。北约则坚持“均衡裁减原则”,即双方按不同数量裁减地面部队,最后达到同等最高限额,目的在于削弱华约的地面部队优势。②裁减对象及步骤。北约主张裁军地区应包括联邦德国、荷、比、卢、捷、波、匈等国,华约则坚持把匈排除在外。华约主张各参加国应承担具体裁减义务,即规定“各国军队的最高限额”,同时进行裁减。北约则坚持采用“集体裁减原则”,即只规定两个军事集团的“集体最高限额”,至于各参加国如何裁减,则由双方内部自行决定。北约并主张第一阶段只裁减苏、美在中欧的驻军,其他参加国以后裁减。③裁减的军种。北约主张只裁减地面部队,不包括空军及核武器;华约则坚持陆、空军和战术核力量“三位一体”裁减。④双方驻中欧部队的实际人数,是双方争执最激烈的问题。华约在谈判中宣布,至1976年1月1日止,华约各参加国在中欧军队总数为 98.73万人,与北约同时在中欧的军力98.1万人(包括FaGuo在中欧驻军)“大致相等”。北约则认为华约至少少报了15万人,拒绝接受此数字。
<br>经过谈判,双方在下列一些次要问题上作了些妥协:①匈牙利不包括在中欧裁军地区范围之内;②双方最高限额定为各90万人,其中地面部队70万人、空军20万人;③各参加国都进行裁减,第一阶段先由苏、美按一定数额裁减,第二阶段起再裁减其他国家军队。但在驻中欧军队实际人数、军备如何裁减及如何监督协议实施等问题上,双方寸步不让,谈判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欧洲是苏、美战略重点所在,双方势在必争,谈判过程实际上是苏、美双方在欧洲进行军备竞赛,争夺军事优势的过程。因此谁也不能在谈判中作出真正的让步,谈判将会长期进行下去。\r<br>
<br>169越南侵略柬埔寨\r<br>Vietnamese Aggression against Cambodia
<br>1978年12月越南大规模武装入侵并占领柬埔寨,柬埔寨人民在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领导下进行了保卫祖国的抗越武装斗争。 越南久已蓄谋建立以它为霸主的“印支联邦”。早在1975年攻克西贡继续南下期间,越南即不断侵占柬埔寨的岛屿和领土。为推行地区霸权主义,越南当局加紧投靠苏联,1978年11月 3日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在莫斯科签订。同年12月25日,越南当局在苏联的支持下出动20万正规军,大举进犯柬埔寨。1979年 1月7日攻占首都金边,8日成立韩桑林傀儡政权,继而攻占柬埔寨大部分领土,妄图一举吞并柬埔寨。民主柬埔寨政府及其领导下的爱国军民,顽强地抗击越南侵略者,粉碎了越南侵略者发动的历次旱季攻势,不断巩固根据地,扩大解放区。越南侵略军被迫据守柬埔寨重要交通线、沿线城镇、港口和重要据点。1982年7月9日,红色高棉、诺罗敦?西哈努克、宋双 3派抗越爱国力量成立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诺罗敦?西哈努克任主席、乔森潘任副主席、宋双任总理。
<br>越南入侵柬埔寨,严重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粗暴践踏国际关系准则,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第34届联大以来的历届联合国大会都以绝对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越南无条件从柬埔寨撤军。1983年在纽约召开的关于柬埔寨问题的国际会议发表宣言,要求外国军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撤出柬埔寨,指出必须尊重柬埔寨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不结盟和中立地位,其他国家保证不以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干涉柬埔寨的内政。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外长会议和首脑会议一再谴责越南的侵略罪行,支持民主柬埔寨政府,并坚决要求越南军队立即无条件地从柬埔寨撤走,让柬埔寨人民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实现民族自决。越南当局一再使用欺骗伎俩,提出种种“建议”,拒不撤出柬埔寨。而后又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玩弄假撤军的阴谋。\r<br>
<br>170苏联侵略阿富汗 1979
<br>Soviet Union aggression against Afghanistan
<br>1979年12月27日,苏联出兵占领阿富□事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视阿富□为南下波斯湾、印度洋的跳板,培植和扩大以阿富□人民民主党为核心的亲苏政治势力。1973年策动对苏友好的穆罕默德?达乌德发动政变,推翻查希尔王朝。1978年又导演人民民主党发动“ 4?27”政变,杀死达乌德,该党总书记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人民民主党政府同苏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睦邻合作条约》,内外政策均纳入苏联轨道,激起阿富□各民族抵抗组织的武装DIZHI。同时,该党内讧愈演愈烈。1979年9月16日,哈菲祖拉?阿明杀死塔拉基,上台执政。苏联便以“应邀出兵”为借口,于12月25日和26日,向阿富□首都喀布尔大规模空运部队,并于27日推翻阿明政府,对阿富□实行军事占领,扶植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傀儡政权。阿富□人民掀起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外国侵略的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苏军 (见彩图被阿富□抵抗战士击落的苏联直升机的残骸 (1980))。1975~1985年,苏军投入约11.5万兵力,耗资近 200亿美元,死伤 3万多人。苏联在阿富□推行“焦土政策”,使用化学武器,镇压当地人民,激起世界公愤。1980年 1月,联合国大会举行紧急特别会议,强烈谴责苏联的侵略行径,以104票对18票的绝对多数通过决议,要求“立即、无条件和全部”从阿富□撤出外国军队。此后的历届联大 (1980~1985)又先后6次通过类似决议。 □.С.戈尔巴乔夫在 1986年举行的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上,首次表示了苏军撤出阿富□的意向。1988年4月14日,苏联、美国、巴基斯坦和喀布尔政权的代表在日内瓦分别签署了政治解决阿富□问题的《日内瓦协议》。协议规定苏联从5月15日起,在9个月内将全部苏军撤出阿富□。\r<br>
<br>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3 00:10
171七国经济最高级会议、七国集团\r<br>Seven-Nation Economic Summit
<br>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级会议,为七国首脑协调相互关系、商讨共同对策的重要场所。从1975年开始举行,一年一次,轮流在与会国召开。最初以经济问题为主要议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治问题也日益成为重要议题。每次会议结束后,大多发表宣言或声明。
<br>70年代,西方世界经济不景气,接连发生“美元危机”、“石油危机”,197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波及资本主义各国,西方经济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深化。为了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缓和矛盾、重振经济,1975年7 月FaGuo倡议召开大国首脑会议,讨论对策。同年11月15~17日,美国、联邦德国、日本、英国、FaGuo和意大利6国在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别墅举行第1次首脑会议,商讨摆脱经济危机的良策。会议通过的《朗布依埃宣言》提倡“协商精神”,刺激经济增长。会议还协调有关国家在货币汇率问题上的立场,接受了浮动汇率制。
<br>1976年6月27~28日上述6国在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举行第2次首脑会议。加拿大总理首次参加会议,形成“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西方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由于各方利害不同、意见相左,会议发表的宣言没有提出具体措施。 1977年 5月7~8日在伦敦召开第 3次七国首脑会议。会议要求美、日、联邦德国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起“火车头”作用,强调实现“持续的、非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欧洲经济共同体主席从这届会议起出席首脑会议。 1978年7月16~17日在波恩举行第4次首脑会议。为了应付“新的世界性衰退”,会议提出“协调刺激经济”的方针,与会国各自都作出一些许诺。 1979年6月28~29日在东京举行第5次首脑会议。当时由于石油第二次大提价,能源问题成为会议的中心议题。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当务之急是减少石油消费量和加快发展其他能源”。会议还讨论了中国问题,达成了保持对中国信贷利率一致的默契。 1980年6月22~23日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第6次首脑会议。继续讨论能源、通货膨胀等问题,要求西方工业国进一步开源节流。这次会议是苏联侵略阿富□以后,西方大国首脑的首次聚会,当时西方国家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存在分歧,因此会议着重讨论了政治战略问题,会议发表了要求苏军全部撤出阿富□等一系列声明,在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面前“显示了西方的团结”。此次会议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成为西方各国协调战略立场的一个场所和重要渠道。 1981年7月20~21日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第7次首脑会议。会议争论最激烈的是美国的高利率和国际贸易问题,西欧国家对美国R.W.里根政府的优惠利率表示强烈不满,并且批评日本的贸易政策。会议发表的经济宣言要求与会各国控制预算赤字,尽量降低利率和汇率波动幅度。这次会议还为参加即将举行的坎昆南北首脑会议作了准备。会议讨论了波兰局势和东西方关系。 1982年6月4~6日在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宫举行第8次首脑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美、欧、日之间的贸易冲突和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的高利率造成的。会议没有就解决这些问题取得积极成果。会议还在对苏实行经济制裁问题上达成了协议。首脑会议表示支持英国在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的立场。 1983年5月28~30日在美国威廉斯堡召开第9次首脑会议。当时西方各国刚渡过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开始有不同程度的复苏。会议通过的《威廉斯堡经济回升宣言》,达成10点笼统的协议。会议第一次就裁军问题发表声明,重申在欧洲中程导弹谈判中坚持边谈判边部署的立场。 1984年6月7~9日在伦敦举行第10次首脑会议。会议发表了《伦敦经济宣言》和 4个政治性声明。当时美国的高利率、高汇价和高赤字经济政策给西欧各国的经济回升带来了很大困难,在经济宣言中流露了西欧对美国的不满,宣言提出要“继续降低通货膨胀和利率,减少预算赤字”,以避免经济回升中途夭折。在政治声明中要求美苏对话;停止两伊战争;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见彩图出席七国经济最高级会议的各国首脑合影(伦敦,1977年5月)) 1985年5月2~4日在波恩举行第11次首脑会议。会议发表的最后公报要求各国继续执行“有助于经济持续增长和增加就业的政策”,要求大大减少贸易壁垒,稳定世界货币体系,谋求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会议对举行新的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召开这次首脑会议的时候,苏美日内瓦裁军谈判(见国际裁军问题)已经恢复,并正准备举行最高级会晤,东西方关系出现松动。七国首脑协调对苏战略,主张缓和东西方关系,会议发表的政治宣言,强调北美、西欧、日本之间建立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行“星球大战”计划上,美国和它的盟国存在分歧。 1986年5月4~6日在东京举行第12次首脑会议。这次会议继续讨论汇率波动、贸易摩擦等经济难题,并没有取得成果。会议根据美国财政部长J.贝克的建议,决定成立“七国集团”的协调体制,由七国财政部长小组负责监督和审查七国有关经济指标及其预测,发现有重大偏差时采取矫正措施。 1987年6月8~10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召开第13次首脑会议。这次会议是在西方经济经过四年多的回升后国际货币急剧动荡,国际贸易严重失衡,经济摩擦空前加剧,美苏关系出现新的转机,中导谈判取得重大突破,美国及其盟国在东西方关系、欧洲裁军问题上存在着微妙分歧的情况下召开的。首脑会议着重讨论协调经济政策、稳定汇率、减少贸易摩擦等棘手问题,以防止出现经济衰退。由于与会各国自身的利害不同,在会上美国、日本、联邦德国都强调各自作出的努力,把责任推给对方。会议通过的经济宣言重申多边监督的必要性,重复过去多次宣布过的“良好愿望”,但是缺乏具体措施和步骤,主要矛盾和分歧没有得到解决。会议重申缓和东西方关系的愿望。这次会议通过了7个文件,是历届首脑会议最多的一次。 七国首脑会议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首脑提供了一个交换意见的场所,起到了协调局部政策、缓和暂时矛盾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利害冲突、经济摩擦和政治立场的复杂微妙关系并不是轻易能消除的,七国首脑会议又是它们面对面斗争、争吵的场地,会议通过的许多决议常常是用空洞的宣言掩盖它们彼此之间无法消除的分歧。七国首脑会议反映了西方国家既有分歧又有协调,既有争斗又有合作的格局。\r<br>
<br>172南南合作
<br>South-South Cooperation
<br>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旨在促进各自民族经济的发展、集体自力更生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由于发展中国家多位于地球的南半部,故称这一合作为南南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赢得政治独立后,迫切要求发展民族经济,但为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所困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许多区域性的、次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和多种初级产品的生产国输出国组织,维护了本国民族利益,促进了区域内部或跨区域的贸易和经济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70年代南南合作迅速发展,双边的、跨区域的合作取得显著进展,并已成为吸引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参加的全球性运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性、跨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已遍及亚、非、拉各地区,还建立起一些金融合作机构和多国合营企业。80年代,南南合作继续向前发展,其主要国际性协调组织和机构是不结盟国家会议组织和七十七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二十四国集团。原料产销国谈判和协定中的生产国集团、制成品出口协定中的输出国集团也起一定的专业性协调作用。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和七十七国集团通过一系列会议决议、宣言,阐明了南南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合作方案和具体措施。其中著名的有:1979年9月不结盟国家第6次首脑会议通过的《哈瓦那政策指导原则》;1981年 5月七十七国集团高级会议通过的《加拉加斯行动纲领》;1982年 2月新德里磋商会议(又称“南南会议”);1986年 8月七十七国集团在开罗召开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高级会议第 5届年会。这些会议和文件都对南南合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贯大力支持和推进南南合作。198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基本原则──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
<br> 南南合作有助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加强对发达国家的谈判地位,促进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经济合作和推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但由于发展中国家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政治倾向不同,加上一些边界纠纷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南南合作的实际进展距离现有的纲领和规划尚远。\r<br>
<br>173中程导弹条约 1987
<br>Treat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Medium-range Missile
<br>1987年美苏两国首脑签定的《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1977年前美国在西欧中导力量占有优势。1977年起苏联在本国和东欧部署SS-20导弹,以对付美国从潜水艇发射的弹道导弹。根据联邦德国总理H.施密特的倡议,1979年12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理事会通过“双重决议”,主张从1983年起在西欧部署572枚新式导弹;美国尽快同苏联举行中程核武器谈判。起初,苏联拒绝同美国谈判,后做出让步。1980年10~11月在日内瓦美、苏举行中导问题的预备性会谈,未获取实质性成果。1981年 9月24日美、苏达成举行中导问题正式谈判的协议。关于欧洲中导问题的谈判从同年11月30日在日内瓦开始,先后进行6轮谈判,共110次会议。苏联先后提出“冻结现状”、“分阶段裁减华约和北约中导”等方案。其基本立场是要阻止美国按“双重决议”在西欧部署新式导弹,保住自己的SS-20导弹的部署系统,即使减少苏联在欧洲的中导力量,也只能减到同英国与FaGuo两国核弹头总数相等的水平。美国先后抛出“零点方案”、“临时协议”等方案。其基本立场为:只有苏联拆除在欧洲的全部SS-20导弹,美国才放弃部署新式导弹;即使答应略微缩减美国原定部署计划,或允许苏联在欧洲的中导略多于美国,而在全球范围两国的中导弹头数量必须相等。双方立场相距甚远,谈判陷入僵局。1983年11月,美国着手在英国、意大利和联邦德国部署新式导弹,苏联中断中导、中欧裁军、美苏战略核武器等一系列谈判,东西方关系一度严峻。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美苏两国分别调整各自在裁军问题上的策略,根据1985年1月8日美、苏外交部长在日内瓦达成的协议,同年 3月美、苏举行包括战略武器、中导和太空武器在内的一揽子裁军谈判。1986年10月,美国总统R.W.里根,和苏联领导人□.С.戈尔巴乔夫在冰岛会谈时,双方在中导问题上的立场有些接近。苏联表示愿意接受美国“零点方案”,并不再坚持把英、法核武器计算在内。美苏双方还同意消除欧洲全部中导。1987年2月戈尔巴乔夫同意中导与太空武器分开解决,同年7月他又表示接受“全球双零点”方案,使中导问题出现了转机。同年11月中旬,美苏两国外长在日内瓦制定中导条约草案。同年12月 8日,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订了中导条约。
<br>该条约共17条,规定双方在条约生效后的3年内,须全部销毁所拥有的中程导弹及其发射装置和辅助设施,在条约生效18个月内全部销毁中短程导弹及其发射装置和辅助设施。条约生效后任何一方不得再生产和试验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还规定为监督条约的遵守,缔约每一方都拥有就地核查的权利,在条约生效后13年期间内均可进行核查。条约生效后头 3年期间每年进行20次核查,其后5年期间每年进行15次核查,在最后5年期间每年进行10次核查。根据条约,美苏双方将销毁2611枚已部署和未部署的中程导弹,其中美国为 859枚,苏联为1752枚。该条约是战后美、苏裁军谈判历史上达成的第一个真正减少核武器数量的条约。它是美、苏在内政和外交上各有所需和相互妥协的产物。条约的签订对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条约所规定销毁的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数量,只占它们拥有的全部核武器实力的3~4%,并未触其根本,亦不能动摇两国的核霸权和核垄断的地位。只有美、苏实行全面和大辐度的裁军,才能使世界和平与安全得到切实的保证。\r<br>
<br>174南北对话
<br>North-South Dialogue
<br>发展中国家之间为改善各自的经济地位,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同发达国家进行的地区性和全球性谈判。由于发展中国家大多位于地球的南半部,发达国家大多位于北半部,故称这种谈判为“南北对话”。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就和一些发达国家进行谈判,寻求建立全球性的合理的经济秩序的办法和措施。后这种谈判转到联合国范围内进行。1974年第 6届特别联合国大会后,对话的范围深入到原料、贸易、发展、技术转让、国际货币金融等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1976年5月第4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通过的旨在稳定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增加出口收入的《商品综合方案》的决定,1980年 6月达成的《商品共同基金协定》,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班轮公会守则》、《海上货物运输公约》、《控制限制性商业惯例的原则和规则》等,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也被迫同意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普遍优惠制的原则。随着南北对话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相应的机构和举行了一些会议,如1975年12月和1977年 5月举行的国际经济合作会议就是南北对话的会议。1977年11月29日根据世界银行行长R.S.麦克纳马拉的建议,成立了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又称南北委员会。委员会主席为联邦德国前总理W.勃兰特,委员会成员21人,其中包括英国前首相E.R.希思、智利前总统E.弗雷?蒙塔尔瓦、瑞典前首相O.J.帕尔梅等。为推动南北对话,七十七国集团在第34届联合国大会上倡议,在联合国范围内发动一轮新的全球谈判。此届联大通过了138号决议,责成联合国全体委员会进行筹备,只是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阻挠,1980年的三次全体委员会以及第11届特别联大和第35届联大都未能就全球性谈判的议程和程序达成协议。为了打破僵局,1981年10月22~23日双方在墨西哥坎昆举行了首脑会议。会议重新肯定了联合国主持下全球谈判的可能性和迫切性,对推动全球谈判起了一定的政治作用,但对全球谈判的议程和程序问题仍未达成协议。由于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南北双方观点相距甚远,对话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状态。\r<br>
作者:
紫龙
时间:
2005-7-23 00:11
总算over了~~~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7-23 10:39
<p><font color="#ff0000" size="5"><strong>感谢 寒星 斑竹同志 为大家总结整理战前国关史部分!</strong></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5"><strong>希望对大家有帮助!</strong></font></p><p><font color="#ff0000" size="5"><strong>此外:再次重申:转载请注明来自:纵横天下国际关系论坛</strong></font></p>
作者:
naarrow_999
时间:
2005-7-23 21:22
为什么斑竹不能将好人进行到底呢?
作者:
naarrow_999
时间:
2005-7-23 21:41
太多了,真是要好好谢谢寒星斑竹!
作者:
laila
时间:
2005-7-23 23: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judyttt
时间:
2005-7-24 02:10
真的很好,谢谢斑竹!
作者:
二羔
时间:
2005-7-24 17:45
感谢你们
作者:
ivylee
时间:
2005-7-25 15:12
感谢你们。
作者:
yanghuayan369
时间:
2005-7-25 15:16
简直就是一部国关史!!!\r<br>
<br>辛苦了~~~!!
作者:
pacino
时间:
2005-7-25 23:12
<p>感谢</p>
作者:
丫头骗骗
时间:
2005-7-26 12:49
怎么还要收钱啊,我抗议!!!!!!^_^
作者:
风清扬
时间:
2005-7-26 13:19
虚拟货币!!!!!!!!!!
<br>
作者:
maradona
时间:
2005-7-26 18:51
这里的战后和外面的战后一样吗?
作者:
风清扬
时间:
2005-7-27 17:56
不是吧 有区别的!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2
哀叹而已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2
而已 而已台儿童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3
而已突然眼惹眼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3
而已台容易头有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3
而已太阳日吐谷浑热有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3
儿童炎热热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3
而已退热眼日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3
而已突然台日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3
而已突然日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3
如火如荼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3
而已人日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3
儿童犹太人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3
耳咽管突然忽然台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3
儿童工人以后和日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3
儿童依然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3
儿童工业化人日日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3
儿童应该如同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3
儿童应该人日日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4
儿童关于仍然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4
儿童眼骨痛热人日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4
然后人日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4
儿童感日日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4
儿童依然他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4
儿童依然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4
儿童依然日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4
儿童依然太阳日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4
而已提高人有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4
儿童犹太人犹太人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4
儿童炎热同样土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4
荣誉突然如同以后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4
容易容易如同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5
容易容易仍然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5
容易突然义和团人日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5
统一体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5
容易忽然如同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5
容易回头人如同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5
容易回头人人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5
如同犹太人以后如同眼日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5
容易浩如烟海人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5
如同犹太人以后仍然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5
如同犹太人眼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5
如同犹太人眼后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5
容易后仍然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5
容易人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5
如同依然日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6
如同以后人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6
如同义和团人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6
如同以后仍然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6
如同犹太人眼日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6
如同以后突然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6
如同以后突然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6
如同以后如同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6
如同以后突然人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6
如同义和团人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6
如同义和团人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6
如同义和团人
作者:
七彩菠萝
时间:
2005-7-28 11:16
如同义和团人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