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宗教与国际政治!!!! [打印本页]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26
标题: 宗教与国际政治!!!!
宗教与国际政治之10
<br>
<br>宗教与政治\r<br>
<br>
<br>古代社会本身为宗教的社会,其政治力量体现着宗教的影响,宗教领袖本身往往也是政治的领袖、国家的元首。在民族历史发展上,这种宗教与政治密切结合的情况也极为明显。\r<br>在现代,宗教界强调“神学政治化”,表现出对社会政治的关心;而在有着强大宗教传统的国家中,政治家有时也试图把“政治神学化”,寻求宗教势力对其政党的支持和帮助。人权也来自天赋。\r<br>其实,政治自来是与宗教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领域,政教分离不过才几百年历史。\r<br>在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中,随处可以找到宗教的影响和因素。在一些冲突中,宗教似乎成为恐怖活动和***势力背后的强大支柱,但是决不能简单地把二者等同起来。从事争夺和战争的永远是信徒,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r<br>人为什么要以神和宗教的名义宣战和进行战斗呢? 首先必须廓清宗教在当今世界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特性。\r<br>当时世界中宗教存在的特点
<br>长期性: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和组织,宗教比国家阶级的存在都更加久远。\r<br>群众性:由于宗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动员力量,具有无可比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由此拥有巨大的社会能量。值得注意的是,政治斗争中的双方都可能利用宗教的这一力量。\r<br>民族性:在当今世界,宗教教徒总是隶属于一定民族,是某个民族的成员。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到一起。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会成为宗派形成和巩固的根源,在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会成为矛盾的源泉。\r<br>国际性: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和文化,它的传播和存在是跨越民族国家限制的。\r<br>犹太教与政治
<br>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比,犹太教的独特之处在于“教族合一”,即宗教与民族相互依存,合为一体。犹太教与犹太民族的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紧密相连。\r<br>犹太教与犹太复国主义
<br>犹太教与阿以冲突
<br>犹太教与以色列国内政治\r<br>天主教与政治
<br>中世纪是基督教的鼎盛时期,不仅成为西欧封建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而且在756-1870年间在意大利中部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教皇国家。在这长达11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中,教权凌驾于西欧各国封建世俗王权之上。教会本身直接卷入政治斗争,深刻地影响着欧洲的政治历史进程。其中特别典型的是教皇与德意志皇帝200多年的争夺和角逐。\r<br>这一时期,罗马教会还联合西欧各国封建统治者,打着从穆斯林手中解放圣地的旗号,在1096-1270年间发动了8次十字军东征。\r<br>从16世纪开始,罗马教廷的封建神权统治被削弱,但各国天主教会依然对政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二战以后,许多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天主教的政治地位进一步下降,转而以宗教政党的形式参与影响政治,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比如,卢森堡天主教党、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德国的基督教社会联盟和基督教民主联盟等。\r<br>在1980年代末的东欧,天主教是推动东欧政治剧变的重要因素。其中特别典型的是波兰天主教会同当局的冲突对政治所产生的影响。1988-1989年,在梵蒂冈的支持下,波兰天主教会与 “团结工会”紧密结合,利用教会的威望和政府政治多元化和自由选举的机会,为团结工会拉票,最终推翻了社会主义制度和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领导,建立了第一个非共产党政权,由此拉开了东欧剧变的帷幕。\r<br>关于教皇在东欧剧变中的作用,专门研究中东欧转型的Timothy Garton Ash就说过 "Without the Pope, no Solidarity. Without Solidarity, no Gorbachev. Without Gorbachev, no fall of Communism."
<br>剧变之后,天主教会依然在波兰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政府的外交政策。加入欧盟、“回归欧洲”做为波兰的首要战略目标,得到了包括罗马教皇在内的天主教力量的大力支持和推动。\r<br>伊斯兰教与政治\r<br>伊斯兰教从诞生之日起便与政治密切相关,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的乌玛始终是穆斯林共同体的楷模,在那里,宗教领袖与行政领袖是合而为一的,由此立下了政教合一的传统,至今在沙特阿拉伯的政治制度当中仍然十分明显。但对当今世界政治影响最大的,却是伊斯兰教中比较晚近兴起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也就是西方所说的原教旨主义,和近年来媒体炒作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r<br>(一)现代沙特阿拉伯与“瓦哈比运动”。\r<br>(二)车臣问题\r<br>(三)塔利班
<br>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的主要政治活动包括:\r<br>夺取政权或对世俗政权构成威胁。\r<br>挑起和加剧民族宗教冲突\r<br>制造动乱或暴力恐怖活动\r<br>印度教与政治
<br>激进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已经成为印度政治中的一支主导性力量。印度教民族主义,产生于1920年代并复兴于1970年代的社会政治思潮。其理论核心是“复兴印度教社会”,“振兴印度教传统文化”,在印度建立一个“印度教国家”。\r<br>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兴起
<br>20世纪初,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英国殖民当局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1906年,印度穆斯林为了争取和维护自身的利益,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组织——全印穆斯林联盟。1930年,在穆斯林联盟的年会上,该组织主席、著名哲学家伊克巴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即在印度西北部建立一个“穆斯林国家”。起初,这个设想只被人们从为是“哲学家的梦想”,但是后来,随着穆斯林联盟与国大党关系的恶化,它逐步被穆斯林领导人所接受,以至于,1940年,正式通过了“建立巴基斯坦”的决议。
<br>在穆斯林教派思潮的刺激下,印度教的教派主义活动也不断升温。1915年,印度教第一个现代教派社团——印度教大斋会建立,其宗旨是:在政治斗争中代表印度教徒利益,促进改信伊斯兰教的印度教徒重归印度教,在次大陆建立一个印度教统治的国家。1925年,另一个教派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成立,它实行半军事管理,具有更强烈的教派主义色彩。其基本宗旨是“保护印度教的民族、宗教和文化,复兴古代印度教国家”。
<br>20世纪20年代以后,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对立情绪日益加剧,教派主义思潮不断泛滥,尤其是“建立穆斯林国家”思想的提出,对印度教徒是个极大的刺激。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印度教大斋会的首领V.D.萨瓦卡在1923年出版了题为《印度教徒特性》的书,全面地阐述了一种以复兴印度教文化、建立印度教国家为宗旨的民族主义理论。国民志愿团的领袖M.D.戈尔瓦卡,于1939年发表了名为《我们或我们特定的民族性》的著作,在该书中论述了“印度教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在理论上使印度教民族主义进一步完善。此后,印度教民族主义便在印度社会传播开来。
<br>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政府贯彻世俗主义的建国方针,坚决采取政教分离、对所有宗教一视同仁的政策,因而20世纪50、60年代教派矛盾缓和,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也受到极大的抑制并陷入低谷。
<br>到了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兴起和伊朗伊斯兰革命的胜利、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对抗以及印度国内穆斯林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印度教徒产生一种危机感,再加上国大党政府在宗教政策上的一些失误等等,这些因素激发了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的再度抬头和泛滥。从20世纪80年代起,印度教民族主义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对印度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br>(二)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br>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br>1.教派的矛盾和冲突加剧
<br> “寺庙之争”。\r<br>2.印度人民党的迅速崛起与执政
<br>印度人民党建立于1980年,其前身是印度人民同盟。由于它与国民志愿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不少领导干部本身就是教派组织的成员。1985年以后,该党的教派性质日趋明显:与世界印度教大会、国民志愿团等组织联合起来,共同发起“恢复罗摩盛世”、“重建罗摩庙”的运动。他们主张为印度教徒谋利益,鼓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想。
<br>印度人民党出于议会斗争的需要,为了争取更多选票,经常采取行动维护印度教徒的利益,迎合印度教教派主义势力,因而使他们在印度教民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到1996年第十一届大选时,他们获20%的选票和161个席位,第一次超过国大党而成为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在1998年第十二届大选中,他们与其他党联合,共获252个席位。大选后,以瓦杰帕伊为首的印度人民党组织联合政府。  
<br>3.在发展核武器、扩充军备上态度强硬
<br>以瓦杰帕伊为首的印度人民党政府,被人称为“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政府”。它于1998年3月28日开始执政。5月11~13日,进行了五次核试验。\r<br>4.争当世界大国的要求更加迫切
<br>1998年9月24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第53届联合国大会上,公开批评安理会。他说:“安理会不能代表当代的现实,它无法体现国际关系中的平等”。认为,必须增加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常任理事国的代表,安理会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br>(三) 印度教民族主义的主要理论   
<br>1.萨瓦卡的“印度教国家”论
<br>印度教民族主义的首倡者是V.D.萨瓦卡(Vinayk Damodar Savarkar,1883~1966),他首先提出了建立“印度教国家”的理论。此理论主要由四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所组成:“印度教徒”、“印度教”、“印度教民族”和“印度教统一体”。\r<br>什么是“印度教徒”? 在他看来,印度教徒是继承了自己祖先的宗教和文化,具有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字、法律、艺术、习俗、仪礼和节日的人们。他们还继承了祖先遗留下来的一块土地——印度斯坦。每一个印度教徒都应当加人宗教社团,他在社会上的一切活动都应以社团成员的身份出现。而其他宗教信徒,如穆斯林、基督教徒,不构成印度教国家的一部分。
<br>所谓“印度教”,是一个“由印度教徒建立起来的宗教信仰体系”,它是印度教国家固有的部分。信仰印度教的人与其他宗教信仰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br>何谓“印度教民族”? “我们印度教徒,尽管内部有许许多多的差异,但是当我们与其他非印度教民族——说英语、日语的民族以及印度穆斯林相比较的时候,我们是靠共同的宗教、文化、历史、种族、语言和其他亲缘关系所结合起来的,并构成了一个确定的同质的民族。”
<br>关于“印度教统一体”,他认为,印度教就是一个宗教、文化、民族、语言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与其他宗教相区别,并且使它的信徒组成了一个国家。他指出:“我们印度教徒就是一个国家,因为宗教的、种族的、文化的和历史的亲缘关系把我们结合成一个同质的国家。”
<br>萨瓦卡理论的核心是恢复印度教传统文化,增强印度教徒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一个印度教统治的国家。其目的是双重的:第一,反对英国异族统治者,力图将他们驱除出印度;第二,针对印度穆斯林,也想把他们排除在印度这个国家之外。\r<br>如果说该理论在反英斗争中曾产生过积极意义,那么它对以后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教派冲突则埋下了祸根。
<br>2.戈尔瓦卡的“国家虔信”论
<br>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另一个理论家是M.S.戈尔瓦卡(Madhava Sadahiva Golwalkar,1906—1973)。他发展了萨瓦卡的“印度教国家”说,并进一步提出了“国家虔信”论。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br>印度教徒特质(Hindutva)。什么是印度教徒?戈尔瓦卡指出,印度教徒明显地区别于其他的人,有许多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质:
<br>第一,具有崇高的追求。印度教徒的生活不是无目的的,他们的最高理想是要“证悟人的真正本性——潜藏于自身内部的神性”,证悟到这种神性就可以使人达到永恒欢乐的境界。
<br>第二,信奉再生观念。
<br>第三,富有无私奉献精神。
<br>第四,崇尚内在的精神力量。印度教徒与其他民族不同,他们轻蔑外在的、物质的东西,重视内在的、精神的东西。\r<br>这些特质是其他民族的人所不具有的,只有具备了这些特质的人才称得上是印度教徒。
<br>2)印度教国家。\r<br>戈尔瓦卡断言,在印度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群中,只有印度教徒才符合作为这个国家居民的标准,印度的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不属于印度这个国家,因为他们在心理上不忠实于这个国家。\r<br>3)“国家虔信”论。戈尔瓦卡认为,近代印度走向衰弱的主要原因是印度教本身的软弱和***,其责任应归于印度教徒。重建印度的关键在于复兴印度教的文化和精神哲学,建设一个强大的印度教国家。要振兴印度教,就必须教育广大教徒,一步一步地恢复印度教的哲学和传统,使每个信徒都具有大无畏的勇气和无私忘我的献身精神,最终建立一个强大的印度教国家。   
<br>为了建立强大的印度教国家,他创立了一种“国家虔信”论。要求每一个教徒a)必须把自己的全部思想、感情和力量都贡献给印度教国家,作为它的驯服工具;b)称这个国家为“祖国母亲”,必须对她绝对的虔诚。他还提倡一种为印度教国家“履行义务和无私服务的精神”。指出,今天的印度教社会就是一个活着的神,为印度教社会服务,就是为神服务。
<br>3.乌帕迪雅耶的“达摩之治”论
<br>P.V.乌帕迪雅耶(Padit Deendayal Upadhyaya,1916—1968)是印度人民同盟的总书记。他的“达摩之治”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印度独立后最有代表性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学说。
<br>1)实行“达摩之治”的必要性。乌帕迪雅耶认为,一个国家的存在,关键在于它是否具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精神力量或意识形态。国家的兴衰,是与这种精神力量能否充分发挥有关。每当这种精神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时,国家就兴盛;否则,国家就衰败。国家如此,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印度要强盛起来,就必须充分发扬自己特有的精神或意识力量,即建立所谓的“达摩之治”。 只有排除西方各种“主义”的影响,真正重建印度固有的意识形态——“达摩”,印度才能兴旺起来。
<br>2)何为“达摩之治”。\r<br>乌帕迪雅耶认为,达摩是真正的“印度意识”、“支持一切有教化的生活的力量”、“印度文明中最有生命的推动力,生命气息”。“达摩之治”,是把所谓的“印度意识”——达摩作为全社会的最高原则,用此种原则去治理国家,指导每个人和每个团体的行动,消除各种矛盾与冲突,从而使社会实现和谐和统一。   
<br>3)如何实现“达摩之治”。乌帕迪雅耶批判了尼赫鲁政府的各种政治经济政策,认为它们只重视物质生产而忽视精神文明的重建,过度引进西方思想而忽视本土文化等。主张发扬传统文化精华,在印度重建“达摩之治”,消除各种动乱和冲突的根源,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统一。为此他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27
世界宗教与国际政治之9
<br>
<br>宗教与社会发展:宗教与现代化
<br>
<br>尽管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建立起了因果联系,但当代社会科学家倾向于视宗教为现代化的障碍,或者认为宗教的衰退是现代化的一种必然现象。孔德、斯宾塞、马克思等人都对宗教持否定态度。\r<br>什么是现代化\r<br>“现代化”这个词是60年代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流行的一个术语。modern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著作中最先使用的。当时用这个词表达一个新的观念体系,即把文艺复兴看成是一个与中世纪对立的新时代。由于文艺复兴否定中世纪的神学权威,尊崇古典文化,故而文艺复兴以后的时代被视为欧洲历史的—个新时代。\r<br>“现代”(modern)一词至少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作为时间尺度,它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时程”;一层是作为价值尺度,它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r<br>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罗荣渠先生加以归纳为四大类;\r<br>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r<br>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r<br>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r<br>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马克斯·韦伯。\r<br>从韦伯学派的社会学观点看来,现代化就是“合理化”,是一种全面的理性的发展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过程不是自然的社会演进,而是有目标、有计划,以较短的时间、最有效的途径,学习、借用和移植先进国家成果的过程。\r<br>关于宗教与现代化关系的观点概述\r<br>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br>本书是韦伯《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其考察的出发点有两个:
<br>第一,西方资本主义的特性。\r<br>资本主义是我们现代生活中最决定命运的理论。获利的欲望、对营利、最大可能数额的金钱的追求,这本身与资本主义并不相干。这样的欲望存在于并一直存在于所有人的身上,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企业,在所有文明国家中都是早已存在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和企业家,乃是古已有之,并且遍布世界各地的。然而,西方却发展了资本主义,不仅在数量上颇为可观,而且还发展出了在其他各地从未出现过的类型、形式和方向。\r<br>为什么资本主义利益没有在印度和中国也产生理性的法律和行政机关呢?为什么在印度和中国的资本主义缺乏一种精神气质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西方文化特有一种理性主义。\r<br>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一是基督教,但基督教内部又有新教与天主教之分。宗教改革以后,新教地区与传统基督教地区产生越来越大的差别:那就是新教地区的经济比传统基督教地区的经济要发达得多。\r<br>第二,新教与资本主义的关系。\r<br>韦伯发现,在任何一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其职业情况的统计数字反映出这样一种状况: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个人,绝大多数是新教徒。新教徒不仅在近代经济生活中拥有较多的所有权和管理地位,而且表现出一种特别善于发扬经济理性主义的倾向。\r<br>资本主义精神是什么?韦伯引用富兰克林的话来对资本主义精神做了一个解释:
<br>?“切记,时间就是金钱……。”±“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切记,金钱具有孳生繁衍性。……。”“要当心,不要把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视为己有,生活中要量入为出。……。”\r<br>韦伯认为富兰克林这种观念的背后有更深刻的东西:自善,它与严格的禁欲主义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在西欧和美国具有一种伦理色彩,它教导人们守时诚信,勤奋节俭。\r<br>资本主义自古就有各种形态,资本主义精神则只存在于新教地区。当然,他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仅仅是宗教改革的结果,也不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是宗教改革的产物。他是想弄清楚,宗教力量是否,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质的形成及其在全世界的量的传播。或者说,他是想探究,资本主义文化究竟在哪些具体的方面可以从宗教力量中找到解释。\r<br>天职观念
<br>第二,禁欲主义\r<br>禁欲主义的资本主义功能:利润、积累、竭尽天职\r<br>其他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r>当前西方学术界对第三世界宗教的5种责难:
<br>    1.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向教徒灌输“来世思想”或“宿命论”,因此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r<br>    2.若干世纪以来形成的宗教习惯使信奉者耗费大量精力,无法从事更多的生产活动。\r<br>3.神职人员决不会是社会有用的经济成员,反而是发展变化的严重阻碍因素。\r<br>4.宗教是社会的***因素。宗教、种族和语言造成的社区之间的差异阻碍了国家统一、社会流动和集体行动。\r<br>5.宗教是组成一个传统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的一部分。把宗教和其它反对现代挑战的经济、社会、政治、思想和行为的力量归为一类。\r<br>宗教与经济的关系
<br>(一)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密切相关
<br>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宗教产生的前提\r<br>宗教实体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与物质财富的保证。\r<br>(二)宗教经济伦理\r<br>根据韦伯,宗教经济伦理的形成过程大致是:
<br>救赎预言创造了纯粹宗教基础上的共同体。在共同体内部,预言发展成为一种宗教的博爱伦理。宗教经济伦理的一般特征(韦伯):
<br>宗教伦理的内容受到政治和经济的规定,但其本源来自于宗教自身。宗教贬低世俗价值的程度并不等于世俗实际上被贬低的程度。\r<br>财富观。“在本来的救赎宗教中,无一例外,都有对财富与权势的不信任。”
<br>福祉观。宗教预言所提供的福祉绝不仅仅是“彼岸之物”,恰恰相反,一切宗教的福祉,都首先是纯粹此岸的。
<br>利息观。各大宗教对利息一般采取鄙夷乃至摒弃的主张。\r<br>(三)伊斯兰教经济思想
<br>伊斯兰教非常关注世俗经济生活,这不仅表现在《古兰经》中有较系统的经济方面的条文,而且表现在伊斯兰教有比较完整的经济制度。\r<br>首先是财产权问题的思想,涉及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分配权、继承权、债务权、经营管理权等方面的内容,是伊斯兰教经济思想的核心。\r<br>真主是—切财富的所有者,人类只是财富名义的所有者。世人对财产的权利只是一种占有权,是受真主委托代管的。伊斯兰教主张财产占有权的合法、合理获得,鼓励人们通过生产性的工作、公平交易获得财富和扩大对财产的占有、鼓励为“主道”立功受奖所获的财产。严禁以抢劫、偷窃、敲诈、欺骗、赌博、放债、投机、垄断、受贿等手段取得钱财。关于财产的分配,伊斯兰教主张人人都有占有财产的权利,但又肯定了现实社会中贫富差异现象的合理性。关于债权,伊斯兰教坚决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主张债务人必须还债,但也提倡债权人在债务人确实无力还债时,可酌情减免。对于财产继承,主张以血缘关系为核心,并给予妇女一定的财产继承权利,强调维护孤儿的财产继承权利。\r<br>其次,关于商业经济的思想。伊斯兰教十分重视商业,崇尚商人的价值观,认为经商是受真主喜爱的职业,把为经商而周游各地的人们与为真主而作战的人相并提。\r<br>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伊斯兰教的学者提出了关于伊斯兰教经济学的问题:比较注重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宏观管理作用;主张人人有均等机会获得生产劳动权利,保证各种生产、交换活动都公平、合理地进行等等。\r<br>(四)宗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r<br>1、宗教各部分对经济的影响
<br>2、不同宗教对经济的影响\r<br>个案分析:伊斯兰教与社会发展
<br>伊斯兰教的特点\r<br>强烈的政治参与性传统,或入世性传统。\r<br>伊斯兰文化的兼容性。\r<br>伊斯兰世界现代化进程
<br>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r<br>第一阶段:艰难的序幕(1719-1908年)。\r<br>第二阶段:成功的突破(1908-1945年)。\r<br>第三阶段:历史性的转折(1945年至今)。\r<br>原教旨主义与伊斯兰社会发展:伊朗
<br>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缘起:巴列维国王的“不成功的现代化”\r<br>革命后的伊朗发展
<br>后霍梅尼时代
<br>宗教的世俗化
<br>(一)概念界定\r<br>世俗化(Secularization)一词,原本是欧洲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专用语,指的是将一部分原属天主教会控制的领土和权力转让给世俗的地方统治者。它首先出现于结束“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条约》中。在这个和平条约里,secularization(世俗化)一词被用来表示教会财产被国家没收。在其后的发展中,世俗化的内涵愈益宽泛,泛指宗教观念、宗教情感的淡化,宗教活动领域的缩小,宗教社会功能的减弱,宗教价值观的失落等现象。\r<br>根据美国《宗教百科全书》,“世俗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的意识、活动和机构失去了对社会的重要性这表明宗教在社会系统的操作中变成了—种边缘现象,社会运行变得理性化,而脱离了宗教机构的控制。”\r<br>(二)世俗化的标志\r<br>L. 西纳曾提出世俗化的6个标准:
<br>(1)过去为人们所承认的象征、教义和地位失去了威信和影响;\r<br>(2)宗教团体和宗教社会不再对超自然感兴趣,而对现世越来越感兴趣;\r<br>(3)社会摆脱了传统的宗教影响,成为一个独立的现实存在,并且把宗教限制在个人生活的范围内;
<br>(4)知识、行为方式和神职的安排曾被认为来自上帝,现在变成了人的创造和责任的产物;
<br>(5)随着人类和自然成为理性可以解释和控制的对象,世界逐渐失去了它的神秘色彩;
<br>(6)世俗化到达顶点时将带来一个新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一切决定都基于理性和功利的考虑,人们完全接受事物的变化。\r<br>彼得·贝格尔认为,世俗化是由几个不同原因引起的,主要是由于一种教、新教和现代工业的出现。面对现代化潮流的挑战,宗教也进行着自身的调整朝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主要有三个表现:\r<br>第一、神学理论的世俗化。对传统教义作现实的诠释,使之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如1960年代末,南美洲的“解放神学”运动;美国也兴起了“黑人神学”、“女权神学”等世俗主义神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r<br>第二、当代新宗教运动的兴起。\r<br>第三、一些国家和地区宗教发展中出现基要主义、原教旨主义。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27
<p>世界宗教与国际政治之<br />第八讲 新兴宗教与邪教</p><p>一、新兴宗教概述<br />新兴宗教是相对于传统宗教而言的。一般是指19世纪以后产生并传布于世界各地的不同于传统宗教的新的宗教团体和宗教运动。<br />新兴宗教与传统宗教不同:首先,产生时间不同。其次,其影响和角色不同。第三,教义、教规等的不同。<br />新兴宗教的特点:第一,声称拥有新的宗教真理,拥有不同于传统宗教的独特教义;第二,提出这些新教义的一般是较年轻的人,而且自称这些教义是直接得自于神;第三、要求信徒服从于领袖。<br />新兴宗教不一定是邪教。<br />&ldquo;邪教&rdquo;是一个汉语特有的贬义词。cult一词也带有某种贬义,但却不能译成&ldquo;邪教&rdquo;,只能译成&ldquo;膜拜&rdquo;(或&ldquo;崇拜&rdquo;,或&ldquo;新宗教&rdquo;)团体。而且,cult一词的贬义多少是出于基督教正统的立场。在新兴宗教最多的西方社会,只是在宗教团体或个人犯法而司法机构采取了重大行动时,新闻媒体大量曝光,贬义词的大量出现才成为正常和自然的现象。<br />二、新兴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br />新兴宗教与其他各种宗教一样是社会的产物。<br />1)社会多元化的发展。<br />传统社会在结构上是&ldquo;一体化&rdquo;的,这必然导致其意识形态的&ldquo;中心化&rdquo;,因而也就决定了其宗教的垄断性特征。从传统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表现为社会结构从一体向多元的分化。<br />分化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有几个:一是广泛的分工;二是家庭功能的分化;三是宗教与其他社会结构的分离,这种分离,主要表现为宗教与政治的分离、宗教与教育的分离。<br />政教分离有两层含义,一是宗教与国家统治权力的分离,一是宗教与公共生活秩序的分离。<br />社会的分化必然引起宗教的分化。伴随着宗教分化出现的,是宗教的多元化。宗教的多元化相对宗教的垄断而言。新兴宗教正是宗教多元化的一种体现。<br />2)现代化提供的条件<br />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多地不是建立在感情之上,而是角色之间的交往。同时,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大,以相同的社会背景、职业、种族或民族、出生地为基础的小团体出现,因而形成了若干个亚文化圈。都市居民对个人和小团体的行为相对而言更能容忍。<br />家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作为&ldquo;避风港&rdquo;的功能逐渐丧失。<br />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们不再为基本生活担心,许多人关注的问题不再是物质本身,而变成了人自身。于是,各种类型的新兴宗教应运而生。<br />现代化的发展还给新兴宗教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在传教工具方面。<br />3)世俗化的结果<br />&ldquo;凡是宗教失败的地方,崇拜就应运而生。&rdquo;(丹尼尔繁炊R簿褪撬担滦俗诮痰某鱿郑氪匙诮痰乃ネ耸怯幸欢档摹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36
<p>世界宗教与国际政治之<br />第八讲 新兴宗教与邪教</p><p>一、新兴宗教概述<br />新兴宗教是相对于传统宗教而言的。一般是指19世纪以后产生并传布于世界各地的不同于传统宗教的新的宗教团体和宗教运动。<br />新兴宗教与传统宗教不同:首先,产生时间不同。其次,其影响和角色不同。第三,教义、教规等的不同。<br />新兴宗教的特点:第一,声称拥有新的宗教真理,拥有不同于传统宗教的独特教义;第二,提出这些新教义的一般是较年轻的人,而且自称这些教义是直接得自于神;第三、要求信徒服从于领袖。<br />新兴宗教不一定是邪教。<br />&ldquo;邪教&rdquo;是一个汉语特有的贬义词。cult一词也带有某种贬义,但却不能译成&ldquo;邪教&rdquo;,只能译成&ldquo;膜拜&rdquo;(或&ldquo;崇拜&rdquo;,或&ldquo;新宗教&rdquo;)团体。而且,cult一词的贬义多少是出于基督教正统的立场。在新兴宗教最多的西方社会,只是在宗教团体或个人犯法而司法机构采取了重大行动时,新闻媒体大量曝光,贬义词的大量出现才成为正常和自然的现象。<br />二、新兴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br />新兴宗教与其他各种宗教一样是社会的产物。<br />1)社会多元化的发展。<br />传统社会在结构上是&ldquo;一体化&rdquo;的,这必然导致其意识形态的&ldquo;中心化&rdquo;,因而也就决定了其宗教的垄断性特征。从传统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表现为社会结构从一体向多元的分化。<br />分化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有几个:一是广泛的分工;二是家庭功能的分化;三是宗教与其他社会结构的分离,这种分离,主要表现为宗教与政治的分离、宗教与教育的分离。<br />政教分离有两层含义,一是宗教与国家统治权力的分离,一是宗教与公共生活秩序的分离。<br />社会的分化必然引起宗教的分化。伴随着宗教分化出现的,是宗教的多元化。宗教的多元化相对宗教的垄断而言。新兴宗教正是宗教多元化的一种体现。<br />2)现代化提供的条件<br />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多地不是建立在感情之上,而是角色之间的交往。同时,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大,以相同的社会背景、职业、种族或民族、出生地为基础的小团体出现,因而形成了若干个亚文化圈。都市居民对个人和小团体的行为相对而言更能容忍。<br />家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作为&ldquo;避风港&rdquo;的功能逐渐丧失。<br />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们不再为基本生活担心,许多人关注的问题不再是物质本身,而变成了人自身。于是,各种类型的新兴宗教应运而生。<br />现代化的发展还给新兴宗教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在传教工具方面。<br />3)世俗化的结果<br />&ldquo;凡是宗教失败的地方,崇拜就应运而生。&rdquo;(丹尼尔繁炊R簿褪撬担滦俗诮痰某鱿郑氪匙诮痰乃ネ耸怯幸欢档摹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37
<p><br />佛教资料库网站集锦<br />作者:萨尔吉<br />Source: 北大哲学论坛<br />发表于: 2003-06-16 11:47</p><p>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CBeta) --> <a href="http://www.cbeta.org/" target="_blank">http://www.cbeta.org</a> <br />大五码。电子版《大正藏》的母站。有《大正藏》1-55及第85册。大陆学者宜下载GBK HtmlHelp版。(<a href="http://w3.cbeta.org/result/htmlhelp.htm" target="_blank">http://w3.cbeta.org/result/htmlhelp.htm</a>) 把所有档案放在同一文件夹内,运行cbeta.chm,即可通检所有经文,速度极快。在视窗2000或以上,可正常使用。视窗2000以下,须在Word中打出繁体检索字串,然后复制到cbeta.chm的检索字串框中。 </p><p>此站也提供有行号的《大正藏》大五码版文本。我曾下载,自己写了一个Word XP巨集程式转码,然后做成自己的Access资料库。顺便说一句:试过几个大五码转GBK码软件,觉得还是用Word所得的结果最完美,毫无错误。 </p><p>佛教导航 --> <a href="http://www.fjnet.com/zip/default.asp" target="_blank">http://www.fjnet.com/zip/default.asp</a> <br />有香港佛梅版《大正藏》第56-84册,加上Cbeta版,可成完璧。这里也有《佛学词典》可下载,含《佛光大词典》及》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等。 </p><p>中华佛典宝库 --> <a href="http://www.fodian.net/" target="_blank">http://www.fodian.net</a> <br />有电子版《大正藏》GBK码版文本。另有陈垣的《佛教史籍概论》、欧阳竟无的《藏要》等。(<a href="http://www.fodian.net/hanchuan/hanchuan.htm" target="_blank">http://www.fodian.net/hanchuan/hanchuan.htm</a>) 所提供的《大正藏》文本无行号,不适合学者使用。 </p><p>乾隆大藏经扫描版(pdf) <br /><a href="http://www.buddhist-canon.com/qing.htm" target="_blank">http://www.buddhist-canon.com/qing.htm</a> </p><p>国学网网友整理的《乾隆大藏经》目录:<a href="http://www.guoxue.com/bbs/dispbbs.a...=97105&ID=97105" target="_blank">http://www.guoxue.com/bbs/dispbbs.a...=97105&ID=97105</a> </p><p>汉风 <br /><a href="http://wagang.econ.hc.keio.ac.jp/~j...txt/home_6.html" target="_blank">http://wagang.econ.hc.keio.ac.jp/~j...txt/home_6.html</a> <br />日本的网上电子汉籍文本目录。此网址为佛教部分。 </p><p>Christian Wittern's Web Space --> <a href="http://www.kanji.zinbun.kyoto-u.ac.jp/~wittern" target="_blank">http://www.kanji.zinbun.kyoto-u.ac.jp/~wittern</a> <br />英语及中文大五码。其中之"WWW Database of Chinese Buddhist texts"有四种佛藏的目录,包括《中华大藏经》。此资料库可下载使用。我利用其中的资料写了一个佛典目录资料库。《中华大藏经》的子目,我已贴在国学网目录学论坛上:<a href="http://www.guoxue.com/bbs/dispbbs.a...11798&ID=111798" target="_blank">http://www.guoxue.com/bbs/dispbbs.a...11798&ID=111798</a> </p><p>禅宗小站 --> <a href="http://yuzhongyu.126.com/" target="_blank">http://yuzhongyu.126.com</a> <br />有一些《大正藏》未收的禅宗典籍,如《天圣广灯录》、《续刊古尊宿语要》、《慈明四家录》、《黄龙四家语录》、《正法眼藏》(大慧宗杲 撰)及《拈八方珠玉集》等。 </p><p>普门学报 --> <a href="http://ugbj.fgs.org.tw/pm/index02.htm" target="_blank">http://ugbj.fgs.org.tw/pm/index02.htm</a> <br />大五码。佛光山出版的佛教学术杂志,可下载各期的文章。我未试过下载。 </p><p>香光资讯网 --> <a href="http://www.gaya.org.tw/" target="_blank">http://www.gaya.org.tw</a> <br />大五码。有一些关于佛教的资讯。 </p><p>日本佛教书总目录 <br /><a href="http://www.bukkyosho.gr.jp/" target="_blank">http://www.bukkyosho.gr.jp/</a></p>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37
世界宗教与国际政治之<br />基督教概况<br />基督教起源和发展<br />(一) 起源和早期发展<br />起初,基督教是犹太教中的一个教派&mdash;&mdash;拿撒勒派。一世纪中叶,犹太教教徒们通常都以弥赛亚降临说作为思想武器去反对罗马统治的起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罗马征服耶路撒冷以后,犹太教内部由于对罗马统治和人民起义持不同态度而形成撒都该派、法利赛派、艾赛尼派、短刀党(西卡尼派)、奋锐党等不同派别,原始基督教的伊便尼派、拿撒勒派等就与其中的艾赛尼派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和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派别因反对处于犹太教正统地位的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而被斥为异端,从而最终演变、发展成一种新的世界性宗教&mdash;&mdash;基督教。<br />思想基础:弥赛亚观念。<br />历史背景:流散+希腊文化和异教的影响。<br />基督教产生之初只是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犹太教宗派,它的成员以真正的犹太教徒自命。从l世纪中叶起,随着越来越多的非犹太人被吸引到基督教的社团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义、组织制度和礼仪等。这样,到2世纪中叶,基督教社团已从没有自我意识的初期阶段发展成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具有独立形态的基督教会。<br />基督教形成的历史,包括从一世纪中叶到五世纪为止这一时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br />现实末世论阶段(一世纪下半叶)、迁就阶段(二世纪)、争取在罗马帝国取得统治地位的阶段(三至五世纪)。<br />1、现实末世论阶段<br />在这时期,基督教还没有同犹太教割断联系。因此可以称之为犹太基督教阶段。<br />原始基督教是犹太教中主张弥赛亚降临说和世界末日论的&mdash;个教派。他们盼望世界末日的来临,盼望新的世界秩序的产生;他们坚决不接受现存秩序。<br />这场运动的社会基础是备受奴役和颠沛流离的人们,其根源则是民族和社会的压迫。《启示录》充满了仇恨和渴望复仇的思想。<br />2.迁就阶段<br />世界末日并没有来到。相反,公元二世纪,罗马社会相对稳定。这种形势之下,在基督徒的情绪中,世界末日行将到来的指望逐渐消乏;代之而起的,是在现实世界谋求生存、迁就秩序的生活态度。<br />但它并没有放弃关于世界末日不可避免的学说,末日论仍然是基督教教义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单&ldquo;福音书&rdquo;继续要教徒等待世界末日并叫他们相信为期不远,强调&ldquo;这世代还没有过去&hellip;。&rdquo;(《马太福音》24:34,《马可福音》8:30,《路加福音》21:32)。这个观点在基督教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留下来,直至现在。<br />在基督教迁就现实世界的这一时期内,教会作为一种组织制度也产生了。<br />这一时期也是基督教完全摆脱犹太教而独立的时期。基督教不再要求必须遵守包括割礼在内的教规,还在仪式和习惯方面同犹太教断绝联系,比如安息日改为礼拜日,逾越节变成复活节。<br />这一时期是基督教确立礼仪的关键时期。洗礼和圣餐礼是基督教仪式的基础。<br />3、争取在罗马帝国取得统治地位的阶段<br />4世纪初,当罗马对基督教的镇压显然徒劳之后,帝国的统治者开始认识到任何以强力消灭基督教的企图都是不现实的;而且要有效地控制帝国,都必须首先维持和基督教会的和平。于是,继311年的《宽容饬令》规定停止****基督教之后,313年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又颁布了著名的《米兰饬令》,宣布承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的合法地位。从此,罗马统治者开始大力扶植基督教,并逐步使其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br />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公布法律禁止在任何场所向异教神诋献祭,同时规定基督教为唯一合法的宗教。因此,这一年一般被看作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开始。<br />(二)东西方教会的***<br />东、西方教会之间的分歧由来已久,其中有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也有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但直接原因则是双方领导集团为争夺教会的最高统治权不断发生冲突,终于在1054年彻底***。<br />东部教会标榜自己的&ldquo;正统性&rdquo;称为&ldquo;正教&rdquo;,因为是东部教会,所以又称&ldquo;东正教&rdquo;,又因为在崇拜仪式中要用希腊礼仪,所以又称&ldquo;希腊正教&rdquo;。西部教会则强调自己的&ldquo;普世性&rdquo;,称为&ldquo;公教&rdquo;,因为其领导中心在罗马,所以又称&ldquo;罗马公教&rdquo;,汉语译作&ldquo;罗马天主教&rdquo;。<br />(三)中世纪基督教的发展:十字军东征<br />(四)宗教改革和抗罗宗的形成<br />时代背景:<br />自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矛头必然指向教会,王权的加强势必削弱教权。<br />同时,教会内部争权夺利,教权***,神职人员腐化,使教会威信扫地。从14世纪起,罗马教廷实际上已沦为FaGuo的附庸。欧洲各国陆续摆脱教廷控制之后,教廷收入锐减,而教皇的挥霍却有增无已。为维持教廷的庞大开支,教皇只好用各种手段来加重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剥削与掠夺,于是,封建割据的德国就成为他宰割的主要对象。<br />德国的工业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当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府,尽力DIZHI罗马教廷的横征暴敛后,教廷便把经济损失转嫁到四分五裂的德国身上。德国成了&ldquo;教皇的奶牛&rdquo;。但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不断壮大,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教廷强烈不满。<br />思想和群众准备<br />从15世纪中叶起,人文主义开始在德国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对教廷的深刻揭露和抨击,为马丁仿返陆凶诮谈母镒髁怂枷胱急浮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38
<p>世界宗教与国际政治<br />之<br />印度教概况<br />参考书目:朱明忠、尚会鹏:《印度教:宗教与社会》,世界知识,2003年。<br />王树英:《宗教与印度社会》,中国华侨,1995年。</p><p>起源和发展<br />最初为吠陀教(公元前1500年至前1000年),中间经过婆罗门教(前1000年至公元400年),才逐步演化为印度教(公元400年至今)。虽然印度教和古代吠陀教、婆罗门教在崇拜的神灵、祭祀的形式和教派的划分等方面有所变化,但其本质没有改变,信奉的经典和基本信仰也没有改变。因此,吠陀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只是同一种宗教演化的三个阶段。<br />(一)吠陀教<br />公元前3500年,印度和流域居住的达罗毗荼人的生产和文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哈拉巴文化是典型的代表: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使用青铜用具,已经产生了象形文字。<br />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部落侵入并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br />大约公元前1500年,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人的宗教相互融合,形成了古代吠陀教。前1500年~前1000年出现的《梨俱吠陀》,标志着吠陀教的产生,并始终是吠陀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最重要的经典。<br />吠陀教的基本特点是多神崇拜,把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圣化而加以崇拜。<br />1) 把各种神分为天、地、空三界。<br />2) 把信徒分为四个等级,即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br />(二)婆罗门教<br />公元前6世纪,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已经出现了许多奴隶制小国。社会等级进一步固定下来,种姓制度正式确立。<br />随着婆罗门的权力和地位进一步提高,大量新的经典产生和传播,吠陀教开始转化为以&ldquo;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rdquo;为三大纲领和特点的婆罗门教。<br />公元前6世纪前后,印度兴起了&ldquo;沙门&rdquo;思潮。佛教和耆那教也由此诞生。<br />耆那教<br />耆那教与佛教同时兴起,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由大雄贩ね幽δ谴戳ⅰ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38
世界宗教与国际政治之
<br>佛教概况
<br>
<br>
<br>一、 佛教的起源\r<br>思想渊源:严格种姓制度导致的尖锐矛盾、沙门思潮、对婆罗门教思想的扬弃\r<br>释迦牟尼:\r<br>Sakyamuni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或贤人”,还有“释尊,世尊,如来,法王,无上师”等众多尊称。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Guatama Siddhartha),乔达摩是姓,但对此存有争议。约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5年,比孔子年龄稍长。\r<br>二、主要教义\r<br>1、三(四)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一切皆苦”)
<br>这被认为是遍通一切,乃人生与世间真理,整个佛教教义乃围绕三(四)法印而展开。\r<br>诸行无常:在佛教看来,宇宙人生都不过是刹那生灭的现象,绝无常住,是谓“无常”;人们对于事物的这种生、住、异、灭(“无常”的四种表现,叫‘四相”)的种种现象常常熟视无睹,执著于追求常住的满足,于是造成世间之苦。换句话说,人的生老病死乃至自然界的森罗万象,一切构成我们所生活的现实,都应视为暂存(无常住),从而才能摆脱人生的苦痛。\r<br>诸法无我:“法”可以理解为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物,即一切存在,‘我”指固有的本性。换句话说,就是一切存在没有固有的本性的意思。一般人因受“无明”影响,而产生爱欲,遂执著于有“我”,把原无本性的诸行的连续,误认为有实体的存在。这种仿佛有常住的实体的观念叫作“我见”或“常见”。必须破除这种“我见”或“常见”,才能认识到绝对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的存在,它不过是心理过程上的一个幻影。一切万象不过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五种要素)和合的“假相”,都系因缘而成。所以,一切万象都没有固定的本性,即没有常一主宰的实体。脱离爱欲,心中无爱欲,便无所贪求,无痛苦,无变易。从而进入一种不生不死不变不易大休大息的永恒境界,是谓之解脱。\r<br>涅槃寂静:“涅槃”是梵语音泽,原为“吹熄”或“消灭”,含有“宁静”、“快乐”的意味,意译为“灭”、、“寂灭”、“圆寂”、“无为”、“不生”等。如果说佛陀思想的出发点是“苦”,那最高理想或最终目的就是“涅槃”。佛教没给它下什么定义,却常认为是真正达到了清凉、寂静、完全自由自在的“彼岸世界”,这是一种高度的内在的和谐。\r<br>一切皆苦: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作出的总的价值判断,也是他进行说法的起点。有所谓“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总之,人生纯是一个大苦聚集,全无欢乐可言。\r<br>2,五蕴:色,受,想,行,识\r<br> “蕴”表示积聚、类别。包括属于精神方面的“受”、“想”、“行”、“识”和属于物质方面的“色”:佛教分别把这两个方面称为“名”与‘色’。\r<br>色:色彩,形状。可以理解为物的要素或相当于物质现象。它包括地、水、风、火四种元素和由它们所组成的“五根”(五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和与其相对应的“五境”,即色、声、香、味、触。\r<br>受:含有感受、领纳之义。对外界感受所引起的感觉内容。感受痛苦叫苦受,感受快乐叫“乐受”,还有不苦不乐的感受叫“舍受”。“乐受”增长贪心,苦受增长瞋心,不苦不乐受增长痴心。贪、瞋、痴被称作“三毒”,是毒害众生的三种根本烦恼。\r<br>想:相当于知觉或意象,也属于精神(心)方面的作用。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接触,心中积聚许多感受,进而加以抽象的思考,得知黑白方圆短长和善恶是非,即是想蕴。离开这种想蕴,客观世界便无从成立。世界是“想”的种种“相”,即所谓“心相”。\r<br>行:意志与行动,泛指一切身心活动。在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所感受,得到或形成意象之后,便产生一种意向或动机而见诸行动。此为“造作”或“业”,表现在身、语、意三个方面,其中意业起着决定的作用.“业”不仅决定着现在,也影响着未来,是支配有情生命生死轮回的动力因。\r<br>识:意识或认识,“了别”之义,即对事物或现象的干差万别能加以区分或识别。万象之差别来自人的认识。“识”有六,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r<br>3,缘起法
<br>又叫“因缘论”,佛教教义的精髓或核心,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的独特方法,也可以说是佛教的世界观。“五蕴”是缘起说的具体表现之一。\r<br>所谓缘起,就是把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看作是一种相依、相缘、相资的关系,即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关系或过程。一切事物不过是随缘而动,绝对的事物是没有的。\r<br>十二缘起
<br>把缘起法分成12个彼此成为条件或因果关系的环节,是佛教的人生观。\r<br>这十二环节是: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无明。\r<br>这12个环节构成了生命的不断循环序列。又叫“流转门”。\r<br>4,四谛:苦,集,灭,道\r<br>四谛,又称四圣谛,四真谛等。是全部佛教教义的总纲,可说是根据“四法印”、“十二因缘论”的基本思想概括而成。\r<br>谛,有真实不虚之义,用以表明所说乃真正的道理,绝无虚谬。\r<br>苦谛:世间是苦。社会人生的真相是充满了苦恼和不安。\r<br>集谛:现在的苦果是过去的惑业所生,来来的苦果是现在的惑业所生;苦果生处惑业相随,惑业与苦果循环相续,聚合为不已的生生死死,苦无尽头。\r<br>灭谛:“涅槃”或“解脱”之义。是佛教所要追求达到的目标或境界。\r<br>道谛:破除惑业,使不生果报,达到完全的精神解脱,需要有正确的理解与实践的方法,那就是所谓的“八正道”。\r<br>“四谛”的宗旨就是要人“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成为佛教的信徒。\r<br>5,八正道
<br>达到涅槃解脱的修道方法和途径:\r<br>正见(正确的认识);正确认识和把握“四谛”等佛教教义。\r<br>正思(正确的思维):远离邪妄贪欲,保持对“四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r<br>正语(正确的语言);不虚言,不恶口,不两舌(不搬弄是非)、不绮语(不说废话)等。\r<br>正业(正确的行为):不偷盗、不奸淫等,保持身心高尚而善良\r<br>正命(正确的生活):过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r<br>正勤(正确的努力);按正确的修道方法,努力精进。\r<br>正念(正确的信念):远离颠倒妄想,不失对佛教真理的信仰.\r<br>正定(正确的禅思):身心专于一境,消除一切杂念,以修习“四谛”之理。\r<br>“八正道”又可以归纳提挈为纲领,即“三学”:戒,定,慧。\r<br>三、佛教主要宗派\r<br>佛陀在世时,僧团组织虽然日益扩大,佛弟子各有所长,但因无分地位轩轾之别,保持了组织上的统一。\r<br>在佛死后百年左右,佛教日益扩展,地方化倾向也随之加强。原始佛教***为上座部和大众部这根本二部。\r<br>一般认为,上座部比较保守,主张维持现状;大众部比较开明,主张改革,二者因对教义、戒律的理解产生分歧,导致公开破裂。\r<br>1,大乘小乘佛教的形成
<br>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为“希那衍那”和“摩柯衍那”,即小乘和大乘。小乘佛教力主恪守严守原始佛教的教义。大乘则相反。\r<br>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后,保守的部派佛教才被贬称为小乘。 “乘”原有运载、运渡或车辆之意,谓能乘载众生到达解脱的彼岸,实指佛教的修行方法、途径或教说。\r<br>依大乘菩萨精神,主张渡尽一切众生,乃至在自己未达被岸之前,先要救渡他人,故自称大乘。同时对那些凭借财势而瞑思坐禅、独善其身的作法不满,攻击它们是利已主义,是小乘。\r<br>2,大乘小乘佛教的区别
<br>从理论方面看:小乘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大乘提出“我法皆空”。\r<br>从修道方面看:小乘主张自度,以解脱自己为中心,重视自觉。大乘主张兼度,以解脱他人为中心,重视他觉。\r<br>从修行果位方面看:小乘认为佛陀是累世修行的结果,一般人现世修行无法达到,因而把达到涅槃境地的阿罗汉当作为追求的目标,且以出家为必须条件。大乘坚持应修佛果,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且不以出家为得悟的必须条件。\r<br>从经典方面看:小乘一般比较忠于佛说,大多为短篇,且不承认大乘经典,以为非佛说。大乘则承认小乘经典,又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佛陀思想,且大多是长篇,写作上多用通俗的演绎、故事、譬喻、偈颂等。\r<br>3,密教的兴起和大乘佛教的衰落
<br>8世纪,大乘佛教走上密化的道路。它的性质愈益同印度教相接近。13世纪初,印度佛教在其本土已荡然无存了。\r<br>四,佛教主要节日
<br>佛诞节:
<br>4月初8,又称浴佛节,泼水节等,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r<br>佛成道节:腊八节
<br>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节日,主要流行于大乘佛教地区。\r<br>印度的佛经记载是2月8日,而中国汉族地区是阴历12月8日。即腊八。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40
<p>世界宗教与国际政治<br />第一讲 宗教概述</p><p>主要参考书目:西美尔著,曹卫东译:《宗教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br /> 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基督教的本质》<br /> 罗纳德稬吩己菜雇ǎ骸渡缁嶂械淖诮獭罚拇ㄈ嗣癯霭嫔纾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41
宗教的产生<br />根源<br />宗教的起源和根源问题是非常思辨的问题。当我们用问句的形式来提出这个问题时,通常不会问:&ldquo;宗教是从哪里来的?&rdquo;而是问:&ldquo;人为什么信教?&rdquo;<br />宗教是人的感觉或意识:觉得人若没有一个异于人的东西可依赖,就不会存在,并且不可能存在,觉得他的存在不是由于他自己。自然和超自然的力量成为一个完全的他者(the wholly other)。<br />基督教和犹太教对于宗教的起源问题,回答非常简单&mdash;&mdash;上帝是宗教的创造者。这种宗教神圣起源的假设和解释不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所特有的。<br />对于宗教起源问题的回答,人类学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心理学理论强调人的恐惧、人的挫折和情感需要,社会学理论集中研究宗教存在的社会环境。<br />社会学家强调,人们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周围的环境而创立起自己的规范、信仰和思想体系的,这种经验的基本因素是他们与物质环境的接触。<br />西美尔以信仰和感情为例,说明宗教只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他说,神是人的翻版,这是普遍性的不证自明的,&ldquo;要充分认识到,神不仅是个人的个性、活力、合平道德或缺乏道德的秉性以及爱好和需要的理想化,很多情况下倒是个体之间的社会生活形式赋予了宗教观念以内容。&rdquo;<br />人类学家则相信,宗教是以某种方式来回答人们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经验。当前文字时代的人们遇到神奇而可怕的事件&mdash;&mdash;闪电、地震、涨潮、洪水、病痛、生与死&mdash;&mdash;时,他们使感到需要知道其原因。因此,宗教体系是从人们企图将所谓自然现象和其他反复发生的经验,归于某些原因的需要中逐渐产生出来的。<br />心理学把宗教描写为人类对自己的安全、安定以及将来的生存受到经常的威胁时所作出的反应。也就是说,宗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一种容许使人们的许多被社会压抑的原始本能得以升华的机制。<br />产生和发展<br />宗教信仰产生的时间,指的应当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长达数万年甚或数十万年之久,其间经过了上千代人的生活。在人类居住的不同地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很不平衡,这就使得这一过程倍加复杂。因此,宗教&mdash;&mdash;乃至各种新现象&mdash;&mdash;产生的年代,无法确定出划一的时间断限。<br />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的出现,在一切人群那里本身都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所以,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到处都在自生地出现。而外部影响不过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这一过程,同时也作用于它的形式而已。<br /> 美国学者詹姆斯和荷兰学者柯尼格斯瓦尔德,在他们论述原始社会的著作中说:宗教在中国猿人那里就已经有了。因为所发掘的中国猿人颅骨带有伤痕。<br />这种说法是不足凭信的。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足以表明,人们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宗教信仰。<br />人的意识中要能出现宗教观念,就得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行。宗教的出现需要有一定的认识论根源,而认识论根源只有在人类历史和人的智力发展到某个阶段时才能产生。<br />在原始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尚未形成超自然界信仰的因素以前,他是一个自发的唯物主义者。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人的实践活动合乎目的,合乎逻辑规则,因而也合乎唯物主义,这种性质表现得非常清楚。<br />但是,当原始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时,作为社会的人,在其行为和意识中,出现了以关于超自然的实体和现象的虚幻观念为基础的活动。相应地,人们的意识也随着二重化。为宗教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br />宗教观念的产生之所以成为可能,其基本的认识论前提,或者广而言之,其基本的心理学前提,就在于人的想象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以致能够脱离经验的现实,形成一段的表象乃至概念。当人的意识还只能形成单一的表象时,这种意识牢牢附着于感性上故感知的具体现实,而不能造出虚幻的结构。人的意识从感性认识发展到概念思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br />原始宗教的形式和性质<br />尽管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处的具体环境千差万别,但宗教产生的过程到处都具有某些共同的规律性,在颇大程度上决定各个部落的信仰和仪式性质相同。<br />这些共同之点究竟是什么呢? 除了社会的和地理的物质存在条件相同或相似以外,主要的原因,在于原始思维具有一些为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人们所共通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早期宗教信仰形式有直接的影响。<br />原始思维首要的一个特点是直观性和具体性。由此,原始宗教观念也必定是具体的和直观的。<br />原始思维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所以,原始宗教不可能是一种复杂而又抽象的世界观。<br />宗教的原始形式是拜物教。<br />A 拜物教<br />拜物教的前提是万物有灵。泰勒创造了&ldquo;万物有灵论&rdquo;(animism)这个术语。认为,野蛮人关于物体是活的,环境中确实沸腾着精神生命的观点,是构成自然宗教的唯一基础。根据泰勒的宗教起源&ldquo;梦幻说&rdquo;,万物有灵论是从野蛮人哲学家沉思做梦时的经历而产生的,这些经历不仅包括离开自己躯体的意识(因而有灵魂),而且包括与死者、其他有生命的生物或东西等相遇。由此产生了世界上住着精神存在物的信念&mdash;&mdash;这就是万物有灵论和宗教在最低限度意义上根本涉及的东西。<br />凡是宗教的对象,不管它是&mdash;个蜗牛壳也好,一块石卵也好,只要作为宗教的对象,便只是一个心情的实体、想象的实体、幻想的实体。人并不是崇拜石头、动物、树木、河流本身,而只是崇拜它们里面的神灵。<br />B 图腾崇拜<br />在谈论上帝和社会时,杜尔凯姆(或译作涂尔干、迪尔凯姆)使用了&ldquo;图腾&rdquo;(totem)的概念。图腾是某个群体给它以特别的关怀、崇拜和尊敬的一种客体或一种生物,如一种鸟、一种野兽、一种植物。<br />杜尔凯姆说,这个对象不是崇拜本身。图腾代表的恰恰正是被崇拜的东西。所以,图腾首先是一种符号,一种别的事物的物质的表达。&ldquo;它是以外在的形式来表示我们称之为图腾原则或神的东西,但它也是表示被称为部落的那种特定社会的符号。这是它的旗帜;是一个部落用以把自己与另一个部落区别开来的记号。&rdquo;(《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br />依图腾崇拜者看来,不同的氏族必定起源于不同的祖先。这一点反映了氏族社会制度的特点。<br />图腾信仰和图腾崇拜产生了动物崇拜和野兽崇拜。当然,图腾崇拜者对图腾的态度不光是尊奉和膜拜。跟拜物教一样,这里的关系是按照相互原则建立起来的。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联盟,每方都必须本着诚意履行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背弃这些责任就要受到惩治,而这种惩治涉及双方。如果图腾应受惩治,人就对图腾进行处罚;如果人应受惩治,图腾就对人进行处罚。<br />C 从死者崇拜到祖先崇拜<br />斯宾塞认,祖先崇拜是宗教的原始形式。根据斯宾塞,一切宗教都是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这就是宗教起源之鬼魂说。<br />死者崇拜是原始宗教形式发展链条中的一环。其基础是万物有灵论的一个方面。只有承认在人身上除了看得见的肉体实体以外,还有看不见的幽灵,人的幻想才能虚构出各种各样的观念复合。<br />恩格斯指出,引起关于死后生活的原始观念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情况,&ldquo;是由普通的局限性所产生的困境:不知道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体死后究竟怎么样了&rdquo;。<br />按照原始人的观念,人的幽灵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肉体到某个地方去了。想象这个消逝了的某物躲开了还活着的人们,转移了一个地方,这比想象他根本不复存在,要来得容易。人们想象,他已奔向人所无法直接感知的另一个世界。<br />这当然是超自然的世界。所谓超自然界不过是另一个自然界。在&ldquo;阴间&rdquo;存在的一切、发生的一切,跟现世毫无二致。那里同样有自然景物,有山水沙漠;那里也有营营苍生,有家畜野兽。死者在那里跟活人一样营生度日。<br />对死亡现象和死者的宗教态度,只是由于相应的社会条件的产生,即由于最年长者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才能变成祖先崇拜。特别是在母系氏族首领或父系氏族首领推举出来以后,他们在尘世生活中所居的高位不能不影响到同族在他们死后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从前产生出来的对死者的宗教态度,就逐渐衍化为祖先崇拜。<br />D 多鬼崇拜<br />所谓鬼怪或精灵,是一种看不见的超自然物。依据采集时代人们的信仰,鬼怪可能更早就是客观世界中现实事物和现象乃至人们的幽灵。幽灵一旦离弃其实在的载体,就落得逍遥自在,成为独立的实体。他们不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这就给他们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br />跟信仰发展过程中的多鬼崇拜这一阶段相适应,萨满教曾经成为最流行的宗教崇拜形式。<br />同多鬼崇拜阶段直接相衔接的,是称之为多神教的宗教发展阶段,可是,多神教产生和发展的时期已超出原始社会史的范围,进入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形成的时期。<br />E 萨满教(萨蛮教)<br />在原始宗教发展的最早阶段,既没有祭司,也没有法师,而礼仪是由部落任何成员、常常是由有经验的长者来主持的。后来分化出一些人被认为有各种特殊本事,首先是有能力同超自然界交往。这种人可以叫做法师、巫医、萨满或祭司。原始宗教进入撒满教阶段。<br />萨满教是多鬼崇拜的一个方面或一个体系。萨满教作为宗教共通的一种现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有一个特定的社会团体&mdash;&mdash;萨满,他们的专业和职能就是在人们和超自然物(鬼怪)的世界之间起媒介作用;二、萨满的主要活动形式就是通过巫术,同鬼怪交往,以便从那里得到对在萨满那里寄名的人有利的结果;三、充当萨满这种角色的往往是比较特殊的人群。<br />萨满寻找鬼怪,在巫术中有两种可行的办法。一种办法是:鬼怪附着在与之相好的萨满身上,于是,萨满代表这个鬼怪说话和活动。另一种办法是:萨满到鬼怪世界中去会见他在这种场合所需要的那些鬼怪。<br />巫术是由于相信鬼怪、相信人们通过萨满确实可以与鬼怪交往、并且可以改变或影响鬼怪的意志,而产生的一种宗教活动。<br />F 从单一主神教到至高神教<br />单一主神教(henotheism)不同于一神教(monotheism),它是多神教的一种形式。<br />当个人承认有很多超自然物存在,但只把其中&mdash;个看成是&ldquo;自己的&rdquo;来加以崇拜时,这可以称为一种个人的单一主神教。个人的单一主神教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存在于不同宗教信仰体系的范围。但是作为宗教发展的一个阶段,单一主神教指的是存在于各种社会共同体中的单一主神教&mdash;&mdash;氏族的,部落的,部落联盟的,城邦的,乃至国家的。<br />用以表示相应崇拜的概念是&ldquo;单拜一神教&rdquo;(&ldquo;mono1atry&rdquo;):虽然承认所有的神都真实存在,但仅只供奉和崇拜其中的一个神。<br />后来,单一主神教演变为一种新的宗教形式,即&ldquo;至高神教&rdquo;(&ldquo;Supertheism&rdquo;):在多神教的诸神中,有一个神独占鳖头,就这个意义来说,他是&ldquo;独一无二的&rdquo;,而其他所有的神仍然隶属于他,并没有从宗教幻想中消失。<br />宗教的这一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反映。<br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许多部落联合成为规模更大而性质更加复杂的民族共同体,在各个部落神的&ldquo;生平&rdquo;中也发生了一些重大事变。这些神的命运直接取决于他们与之有关的那些部落和民族的历史发展。<br />在公元前三至二世纪,宗教混合主义达到了高度发达的程度。当时,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联系日益密切,各种文化由于这些联系的加强而互相渗透,各国居民的迁移由于战争而加剧,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由于战俘和出卖的奴隶大量迁移而得到发展。一些在自己的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国家希望统一宗教崇拜。要达到达个目的,就要使各种神诋和崇拜归于划一。<br />有学者认为,《旧约》是典型的单一主神教。所有艾洛希姆在《旧约》时代的希伯来人看来都是真实存在的,不过他们只承从雅赫维是自己的神。犹太人在心理上骄傲地相信,他们的神比其他的神更加强大,更有智慧、更好。<br />出走埃及以后的《旧约》各书中,犹太教表现出一神教倾向。他说:&ldquo;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除我以外,再没有真神&rdquo;,&ldquo;除我之外,还有真神吗?没有别的磐石,我一个也不知道&rdquo;(《以赛亚书》第44章第6、8节)。<br />一切高级宗教都一神教为特征。所以传教才成为义务和必要。<br />宗教的作用<br />根据费尔巴哈,宗教对于人的关系,很像光对于眼、空气对于肺、食品对于胃那样密切。宗教是对于我之所以为我的思量和承认。<br />但是,关于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却存在许多的争议。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的&ldquo;精神鸦片&rdquo;的批判深刻地影响了许多人。<br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是人类&ldquo;发明&rdquo;了宗教。根据宗教信仰,人感到有可能得到超自然力的帮助。按照巫术的基本观念,人能够凭借法术去影响自然界,因此他就好象觉得自己强大有力,而不致沉重地感到在自然界目前软弱无力。<br />杜尔凯姆认为,宗教在社会中具有一种整合功能,也就是说,一切宗教活动都倾向于重新肯定社会的合法性,并把社会成员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宗教活动有四种主要的社会功能:(1)纪律的和准备的功能。(2)内聚功能。(3)增强活力的功能。(4)欣慰快乐的功能。<br />罗伯特纺僦赋觯诮叹哂心持止δ埽隳承┥缁嵝枰透霰鸪稍钡囊螅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42
<p>世界宗教与国际政治<br />第二讲 犹太教概况<br />参考书目: <br /> [德]利奥 拜克著 傅永军 于健译 , 《犹太教的本质》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2002年。<br /> (美)大卫 鲁达夫斯基著,傅有德等译:《近现代犹太教宗教运动》,山东大学,1996年</p><p>在人类史上,犹太人一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民族。这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民族,曾有近2000年的流散历史。自公元70年起,这个民族失去了祖国,一次又一次地被驱散到世界各地,受尽侮辱、****;在20世纪30~40年代又遭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劫难,600万同胞死于德国法西斯的屠刀下。然而,这个民族却顽强他生存下来,以自己珍贵的文化精神支柱犹太教&mdash;&mdash;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神教&mdash;&mdash;维系、振奋着整个民族。<br />犹太教是犹太民族的宗教,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神教,还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父。对犹太人而言,犹太教不仅是宗教信仰,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br />犹太教的产生<br />公元前2000年以前,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幼发拉底河西岸有一座乌尔城,城中有一个早年从阿拉伯半岛南部迁来的闪米特人游牧部落(挪亚的后代),即今日犹太民族的祖先。当时乌尔城归信奉多神教的古巴比伦王国所辖。这个部落的酋长塔拉也拜祭诸神,但敬奉最多的是其部落神雅赫维(YHWH)。<br />大约在公元前1960年,乌尔城遭到苏美尔人入侵。塔拉带着自己的部落向南方逃去,刚逃到哈兰渡口他就去世了。他的长子亚伯兰继承了酋长的职位。<br />亚伯兰只信仰一位神雅赫维。他认为雅赫维不是一位从属于自然的天神或地神,而是天与地的创造者,是包容一切的神。他从自己的神秘体验和内心感应中意识到他的部落之所以能逃离乌尔城的劫难是上帝的眷顾。他越来越坚信,自己被神特意保留下来,将成为一个能把神的意旨带给全世界的新民族的开创者。而迦南正是他将完成上帝赋予其这一使命的土地。当亚伯兰率众来到耶布斯城(今耶路撒冷)北数十里的示剑(今纳布勒斯城附近),耶和华向他显现,宣称:&ldquo;我要把这块土地赐给你的后裔。&rdquo; &ldquo;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南西北观看,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方,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砂那样多,人若能数算地上的尘砂,才能数算你的后裔。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块土地,因为我把它赐给你。&rdquo;迦南由此成为应许之地。<br />亚伯兰活到99岁时,耶和华对他说:&ldquo;我与你立约,你要做多国的父。从此,你的名字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做多国的父。&rdquo;&ldquo;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做永远的约,是要做你和你后裔的神。&rdquo;&ldquo;你和你的后裔必须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约,&hellip;&hellip;你们世世代代的男子生下来第八日,都要受割礼。&hellip;&hellip;我的约就立在你们的肉体上,做永远的约。但不受割礼的男子,必从民中剪除,因他背了我的约。&rdquo;<br />亚伯拉罕175岁去世。其子以撒有一对孪生子:以扫和雅各。一日雅各在梦中同一位天神摔跤,由此改名叫&ldquo;以色列&rdquo;,意思是&ldquo;同神摔过交的人&rdquo;。因此犹太人又被称为&ldquo;以色列人&rdquo;。后来雅各获得长子继承权,成为希伯来部落领袖。雅各生有12个儿子。这12个儿子后来繁衍发展成12个部落,成为以色列人的12支族。<br />公元前1730年,迦南遇到大旱灾。雅各率领族人逃到埃及。在其子约瑟的帮助下,在尼罗河附近的歌珊地区平静安宁地生活了400年后,处境突然恶化。法老下令,将希伯来人生下来的男婴统统淹死,想以此灭绝希伯来人。恰在此时,希伯来人利未部落的一对夫妇生下了一个小男孩,他有幸被法老的女儿所救,收为养,并为他取名&ldquo;摩西&rdquo;(意为&ldquo;水中捞出来的&rdquo;)。<br />摩西长大后,一日看到一个埃及监工凶狠地鞭打一个希伯来奴隶。出于义愤,他打死了这个埃及监工,之后,他逃到亚喀巴湾旁的米甸,在西奈旷野牧羊度日。一日,耶和华在旷野中向他显现,告诉他自己是&ldquo;神之神,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上帝&rdquo;,又称自己为&ldquo;我是自有永有&rdquo;。耶和华命令摩西到埃及去解救那些遭受虐待与****的同胞,率领全族离开埃及,回到&ldquo;应许之地&rdquo;迦南定居生活。<br />于是,摩西回到埃及,将耶和华的旨意带给被奴役的希伯来人。摩西经过同法老的多次斗法.终于迫使法老同意让所有的希伯来人离去。希伯来人逃出埃及的一系列奇特的经历对犹太民族精神生活的影响极深,使犹太人特别感激上帝耶和华的眷顾。<br />希伯来人随摩西来到西奈旷野暂居下来后,摩西丢下众人,独自登上西奈山,在山上戒食默修,一连40昼夜。此后,摩西向众人宣布耶和华在西奈山授予他的十条戒律,即著名的&ldquo;摩西十诫&rdquo;。<br />1.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把你从埃及地,从为奴之家领出来。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br />2.不可为自己做偶像,也不可做天上或地上或地下水中各物的形象。不可叩拜也不可敬奉它们。因为我,是忌邪的天主。<br />3.不可妄呼耶和华,你的天主的名。<br />4.应守安息日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的一切工作。<br />5.当孝敬父母。<br />6.不可杀人。<br />7.不可奸淫。<br />8.不可偷盗。<br />9.不可作假证陷害人。<br />10.不可贪图他人的一切。<br />摩西将这十条诫律刻在一块石板上,让希伯来人的12支族都设立了祭坛,把羊血撒在众人身上,以示他们同耶和华立下了誓约。<br />&ldquo;摩西十诫&rdquo;作为犹太教最基本的教义和信条,被视为犹太教创立的正式标志。<br />摩西去世后,希伯来人在摩西的继承人约书亚的率领下回到迦南。约书亚死后,希伯来人进入混乱***的&ldquo;士师时代&rdquo;。同时,沿海的腓勒斯丁人的威胁越来越甚。人们想推举一位能团结各部落的君王,建立一个以色列统一王国,扫罗当选为王。扫罗成为犹太民族史上的第一位国王(公元前1025&mdash;1013年在位)。从此开始了犹太人历史上的统一王国时期。<br />扫罗之后,大卫继承王位(公元前1013&mdash;1013年在位)。他率领以色列各部落战胜了迦南西部、地中海沿岸的腓勒斯丁人和叙利亚、约旦河以东各族。为巩固国家的统一、维护自己的统治,他把国都定在地势险要的耶布斯城,将城名改为耶路撒冷(意为:和平之城)。从此人们称这座城市为大卫城。大卫还努力继承摩西的传统,他以隆重的仪式将耶和华的约柜迎到耶路撤冷,并为之设计了一座庄严华丽的圣殿。规定犹太教为国教、规范了祭司等级制度、整顿了一些犹太教礼仪,写了许多诗篇赞美、称颂耶和华。<br />大卫去世后,其子所罗门继承了王位(公元前约973&mdash;933年在位)。以色列统一王国国势日益强盛、版图不断扩大,成为西亚的一个强大的君主专制帝国,也是这个地区最富庶的国家。为加强犹太教的地位,所罗门领导进行了一场&ldquo;清教运动&rdquo;,随后用了整整7年时间,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山上为耶和华建造了金碧辉煌的大神殿,即耶路撒冷第一圣殿。圣殿落成后,所罗门亲自主持了隆重的安放神圣约柜仪式。从此,这座圣殿成为祭拜耶和华的中心和犹太教的象征。<br />公元前933年,所罗门王去世,以色列统一王国***成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和南方的犹大王国。以色列王国包括10个以色列部落的领土,国都设在撒马利亚,王国延续200多年。犹大王国则包括南方的犹大和便雅悯两个部落的领土,定都耶路撒冷。<br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入侵的亚述人所灭。<br />公元前588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军攻入犹大国,围困耶路撒冷18个月之后,攻陷此城,夷平了城墙,劫掠、焚毁了所罗门圣殿。昔日繁荣的耶路撒冷变成一片废墟。成千上万名王室成员、祭司、贵族、工匠被俘虏到巴比伦。史称这一历史事件为&ldquo;巴比伦之囚&rdquo;。<br />&ldquo;巴比伦之囚&rdquo;在犹太教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1)&ldquo;上帝观念&rdquo;的突破。(2)犹太教一神论的观念更为强化。(3)出现了&ldquo;弥赛亚&rdquo;观念。<br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掉新巴比伦。居鲁士大帝释放了5万多犹太人回到故土。公元前520年,大流士大帝下令重建耶路撒冷,重修犹太教圣殿。<br />公元前530,波斯帝国被马其顿所灭。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攻入耶路撒冷,犹太人处于希腊人统治之下。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其手下二将托勒密和塞琉古先后在埃及、叙利亚等地建起两个希腊化王国。公元前301年托勒密率军征服巴勒斯坦,把上万的犹太人掳到亚历山大城,从此该城成为犹太教文士们的活动中心。<br />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大将庞培率军攻陷耶路撒冷。从此罗马人在巴勒斯坦统治持续了近400年(公元前63年&mdash;&mdash;公元313年)。犹太人不堪忍受罗马人的残暴统治,民族起义此起彼伏。公元132年,犹太人举行了在巴勒斯坦的最后&mdash;次大起义,罗马人疯狂报复,血洗巴勒斯坦,彻底摧毁耶路撒冷城,按罗马习俗,用一对公牛将此城犁为平地,并将城名更改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禁止犹太人入城。犹太人从此失去了祖国,开始了近2000年的世界性大流散历史。<br />犹太教进入拉比时期。拉比时期犹太教最主要的发展是口传律法集《塔木德》(Talmud)的完成。250万字的《塔木德》由《密西那》和《革马拉》两大部分组成。涉及犹太人在人际关系和遵守犹太礼仪时的宗教义务,实际上包括了人类行为的所有方面。对犹太教徒来说,《妥拉》是永恒的圣书,《塔木德》是犹太教徒生活中实用的经书。作为一部关于犹太人精神和宗教创造力的记述,《塔木德》还是一部传世的文学著作。它再现了巴勒斯坦和巴比伦的犹太人1000多年来的生活。<br />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在穆斯林统治下,犹太人通过交纳特别的人头说和土地税,其生命、财产和宗教自由得到保障。<br />公元11世纪末,巴勒斯坦等西亚地区的大多数犹太人因受到穆斯林统治阶级的种种限制,离开故土,移居到欧洲。然而当时的欧洲,正是十字军发展的初期,犹太人受到前所未有的残酷****。<br />十字军东征给欧洲犹太人带来的是灾难和死亡。基督教会于1179年在第三届拉特兰会议上做出禁止基督教徒与犹太人交往的规定。1215年第四届拉特兰会议上又颁布了一批直接针对犹太人的法令。犹太人成为最惨重的牺牲品。在街上行走的犹太人可以被过街的基督教徒任意杀害;犹太聚居区经常被洗劫,犹太群体经常被周期性地驱逐出欧洲各国。<br />西班牙基督教会于14世纪初掀起了反对犹太人运动。结果,犹太人不是被迫改宗就是被处以死刑,或者被剥夺一切公民权利。1492年斐迪南国王为了建立一个真正的天主教王国,决定将全部犹太人驱逐出西班牙。由它而起的反犹浪潮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br />公元15世纪末,犹太人几乎全部被从欧洲驱赶出去,只有德国和意大利尚存少数。1516年起,欧洲的犹太人被限制住在格托(Getto)内,从此成为主流之外的一个特殊的、被剥夺了公民权利的阶层。<br />16&mdash;17世纪,欧洲各国对犹太人的****加剧。与外界隔离成为犹太人自卫的基本措施,他们与非犹太人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br />18世纪,以英、法为中心的思想启蒙运动在欧洲兴起,受其影响,犹太教的思想启蒙运动也应运而生,从德国向中东欧传播。他们致力于使犹太教世俗化;主张犹太教应该进行适应时代和环境的改革,使犹太教徒得到欧洲资本主义的&ldquo;启蒙&rdquo;,从而使犹太教能够在新的条件下得到维持和发展。<br />与此同时,欧洲的进步思想家开始致力于批驳各种宗教偏见,统治者们也逐渐认识到隔都的残酷和不公正。1791年9月27日,FaGuo国民大会最终赋予FaGuo犹太人以国家公民的权利。继此之后,西欧各国的大多数犹太人也获得法律和政治上的全面解放。<br />18世纪80一90年代欧洲再度掀起反犹浪潮, 结果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br />1933年,阿道夫废L乩斩崛×说鹿ā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43
<p>犹太教基本礼仪<br />(一)日常礼仪<br />祈祷<br />虔诚的犹太人一直寻求以其全部所有来热爱上帝。他们认为祈祷是表达一个犹太人态度与情感的方式,因此努力找出许多理由来祈祷。虔诚的犹太人一天祈祷三次;早上、下午、傍晚。通过祈祷和诵读祷词来表示他们对上帝的赞美、感激、坚信相对美好前途的希望。<br />摸&ldquo;美祖扎赫&rdquo;<br />犹太人进出大门时,都要吻或摸&ldquo;美祖扎赫&rdquo;(意为&ldquo;祝福&rdquo;),以表示不忘对上帝的信仰相对诫律的遵守。&ldquo;美祖扎赫&rdquo;是犹太人挂在门柱上的经文楣铭,是犹太人家的标志,提醒人们履行对上帝的宗教义务之物。它是一个用金属或木头、玻璃做的小牌,里面有《申命记》第6章第4&mdash;9节、第11章第13&mdash;21节两段经文。两段经文采用希伯来文以特殊的书写方法抄录。<br />戴&ldquo;卡巴&rdquo;<br />&ldquo;卡巴&rdquo;是一个针织或钩编的小图片,有蓝、白、黑、花等颜色。犹太男子用它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以示对上帝的敬畏。现在,它不但是保持犹太教信仰的标志,还成为犹太男子喜爱的装饰。<br />缴纳什一捐<br />古代犹太教规定,教徒应将本人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献给圣殿或教会组织,为宗教事业用。什一捐可以农作物、牲畜或金钱的方式缴纳。<br />(二)节日和节期<br />安息日(Shabbat)<br />安息日(希伯来语&ldquo;休息&rdquo;之意)是犹太人每周一天的休息日,也是犹太教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圣日。安息日源自《创世记》第1章。<br />安息日指从周五下午日落到周六下午日落时,犹太人必须在周五落日之前完成所做的工作、呆在家里。在安息日不能做任何工作,只能专心休息和学习经文。<br />新年(Rosh Hashanah)<br />犹太历七月的第1-2天。这一天,人们并不欢庆,只是默默休息。根据《密西那》,这一天又被称为&ldquo;审判日&rdquo;,认为这一天所有的人都要在上帝面前经过,并接受上帝的审判。《塔木德》把这种审判分为三种情况:最好的人当即被判决并被记入《生簿》,最坏的人被记入《死簿》,其余的常人不定,等到&ldquo;赎罪日&rdquo;再做判决。<br />由此,新年成了犹太人根据犹太教的标准进行自我省察的日子。<br />赎罪日(Yom Kippur)<br />赎罪日是犹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圣日。在新年过后的第10天,犹太人彻底斋戒,停止所有的工作,聚集在圣堂内祈祷上帝赦免他们在过去一年中所犯的罪过。<br />这一天是所有犹太节日中最神圣、最重要的节日,被称为&ldquo;安息日中的安息日&rdquo;,在从新年开始的忏悔时期结束之时,即犹太教历7月&ldquo;提市黎月&rdquo;9日晚至10日晚庆祝。在此日前夜,要点燃悼念灯,犹太教会堂举行祈祷仪式,求耶和华免除犹太人在一年中未践的誓约。据说,每个犹太人此后一年的命运特在这一天被天庭最后注定。全世界的犹太人,包括不很虔诚的犹太人都会在这一天来到犹太教会堂,参加特别祈祷仪式。在以色列,这一天全国上下几乎一切活动都停顿下来,不出版报纸、不播放任何电视和广播节目、没有公共交通运输,所有学校、商店、餐馆、娱乐场所和机关、企业都24小时关闭。在这个节日,要以绝对禁止各种欲望、禁止工作、吃饭、饮水来度过。<br />逾越节(Pesach)<br />是犹太人为纪念历史上犹太人在摩西带领下成功逃离埃及的节日,又叫自由节。据《出埃及记:12》而确立。<br />逾越节之夜,犹太人家庭要盛宴欢庆。要向孩子讲述出埃及的故事。宴会上备有嫩芫荽,象征春天万物成长的希望;烤鸡蛋表示古代圣殿中的祭品;硬鸡蛋提醒人们超越死亡的人生,咸水象征犹太人为奴时的泪水;苦菜代表受奴役的苦楚;无酵饼是当年犹太人出走时挟带的食物。<br />饮食禁忌<br />饮食方面的禁忌是犹太教徒明显的标志,按《利未记》11章和《申命记》14章中的严格规定,犹太人把食物分为洁净与不洁净两种,凡不洁净的食物不得食用和接触。<br />割礼与命名<br />犹太教规定:每个犹太男婴在出生8天之后,家人要为之行割礼(brit milah),作为立约的标志,表明他继承了亚伯拉罕与耶和华所订立的契约,成为上帝的&ldquo;特选子民&rdquo;。当一个家庭为孩子举行割礼时,要邀请亲朋好友到场,共同欢庆。<br />割礼后,在犹太教会堂举行希伯来名的命名仪式,这个名字将在他的成年礼、婚礼和墓碑上使用。女婴们通常在出生后的第一个安息日抱到犹太教会堂去命名,并因所起的这个希伯来名字,成为以色列人的一部分。<br />改宗犹太教的外族男子在入教时,也要施割礼,以示与上帝立约。<br />丧葬<br />按犹太教思想,死亡并不是个人的消灭,而是他开始生命的另一页。在《密什那》中,犹太圣哲认为地上的生命不过是通向永生之殿的一个走廊。因此,当犹太教徒面临死亡时往往处之泰然。死者咽气后,尸体至多停放24小时,必须尽快掩埋。<br />下葬前,亲人们要在犹太教会堂中举行葬礼,仪式非常简单,无任何献祭,只是祈祷和诵读《圣经》。葬礼一般不准在安息日、赎罪日和其他节日期间举行。<br />传统犹太人不允许将死者火化。他们把焚尸看成一种极其残暴的行为,认为只有声名狼藉的罪犯和死敌才应受这种惩罚。暴尸荒野也被视为上帝对死者最严厉的诅咒。<br />犹太教主要称谓<br />祭司(cohen):亦称&ldquo;科亨&rdquo;,古代犹太教在圣殿中担任祭献职务的教士,负责主持祭礼。<br />拉比(Rabbi): 希伯来语音译,意为&ldquo;师傅&rdquo;。指接受过正规犹太教教育,系统学过《圣经》、《塔木德》等犹太教经典,担任犹太人社团或犹太教教会的精神领袖或在犹太经学院传授犹太教教义的人。其职责主要是传授犹太教经典、阐述犹太教教义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br />现在拉比的职责包括主持犹太教会堂的正常宗教活动;负责犹太儿童宗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参加并主持犹太人的割礼、为婴儿命名礼、成年礼、婚礼、丧礼和葬礼;规劝和抚慰教徒。</p><p>1901&mdash;199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的犹太人<br />和平奖<br />1911年 托拜厄斯仿蹩硕卡雷尔钒⑷ê衫迹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44
上帝的黄金约柜被神奇发现
<br>
<br>
<br>        这个黄金约柜是上帝晓喻他仆人按上帝的要求打造的,里面是放上帝颁布的"十诫法版。今天,上帝的十诫在今日已经开始被人们忽视和删改。它的出现,是否表明,上帝正提醒世界以格外严肃的态重新审视、思考上帝十诫的直正意义呢?
<br>下面是约柜出去的过程:(文字与图片并非一一对应关系)\r<br>1978年某日,美国人Ron决定去一处地方观光.该处靠近耶路撒冷的大马士革门.他沿着一个古代的采石场走.有人称那里为Galvary悬崖.当他与一位当地的管理员谈论古罗马的遗物时,Ron无意中指向一处用作废物堆填的地区说,“这就是耶利米的岩穴,约柜就在里面.”
<br>           
<br>         虽然说话是出自他的口,指着那地方的手也是他的,但他却不是有意识地说和指.和他谈话的人亦感觉奇怪.他说,“那太好了!我们要你挖掘,我们会给你许可,找个地方住下来罢,我们甚至可以供应膳食给你!Ron知道这件事是超自然的,但他也知道不是所有超自然的事都出于上帝(启示录第16章14节).          
<br>         于是他便回美国,在家里开始研究约柜是否有可能真的在那里.他发现历代志下35章3节是有关约柜最后可供参考的资料.第19节告诉我们当时是公元前621年,刚好是尼布甲尼撒王摧毁耶路撒冷和圣殿之前35年.当时约柜是在圣殿里.当巴比伦军队围攻耶路撒冷时,他们筑了一围墙环绕该城,不让任何人或任何物件进入或离开该城.          
<br>         因此,约柜极可能留在巴比伦所筑围墙之内.由于约柜没有被尼布甲尼撒所夺去带回巴比伦,我们必须假定它被埋藏在地下.这又与Ron所指的地方非常吻合.它应该是在巴比伦人所筑围墙之内的一间地下室里.Ron和他的两个儿子在该处挖掘好几次,发现大量的资料.他们开始直向下挖.在一处悬崖基部,该悬崖很多人称之为各各他Golgotha.在1800年代,戈登将军验证过该处和圣经描述的Calvary吻合,就是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之处.圣经形容在邻近的园子里有一个由盘石凿成的坟墓.那坟墓是一个财主的,他把坟墓捐献给耶稣(马太福音27章57 每 60节).邻近就只有这坟墓,但经已被扩阔,显示所葬的人不是原来准备要葬的人.          
<br>         因此,约柜极可能留在巴比伦所筑围墙之内.由于约柜没有被尼布甲尼撒所夺去带回巴比伦,我们必须假定它被埋藏在地下.这又与Ron所指的地方非常吻合.它应该是在巴比伦人所筑围墙之内的一间地下室里.Ron和他的两个儿子在该处挖掘好几次,发现大量的资料.他们开始直向下挖.在一处悬崖基部,该悬崖很多人称之为各各他Golgotha.在1800年代,戈登将军验证过该处和圣经描述的Calvary吻合,就是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之处.圣经形容在邻近的园子里有一个由盘石凿成的坟墓.那坟墓是一个财主的,他把坟墓捐献给耶稣(马太福音27章57 每 60节).邻近就只有这坟墓,但经已被扩阔,显示所葬的人不是原来准备要葬的人.           
<br>         他们第一个发现是悬崖面有凹入的隐窝,凿成三个书架的形状.Ron的想法是那些隐窝可能是用来承托罗马人放在基督十字架之上的标记.在圣经马太福音第27章37节,马可福音第15章26节和路加福音23章38节说在他(耶稣)头以上,安一个牌子,这就与Ron所发现的情形相符.圣经在约翰福音说,彼拉多又用牌子写了一个“名号”,安在十字架上.在希腊文“EPI” 就是 ”在XX上“ 或 “在XX之上”的意思.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译者决定将希腊文的“EPI” 译为 “在XX之上”因为牌子不是放在耶稣的头上而是放在耶稣的头之上.但在约翰福音“EPI” 译为 “在XX上”乃是说牌子放在十字架上.无论如何他们可以把它译为“一块牌子放在十字架的上面”.           
<br>          进一步的发掘发现一块祭坛石突出于崖面如一架子.Ron觉得这或许是一基督教祭坛的遗迹显示早期的基督徒已知此处是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一座第一世纪建筑物的根基亦被发现,相信是一座教堂,更显出此地的重要性.
<br>           
<br>         最后Ron发现可靠的证据使他确信这个地点就是耶稣受难的地方.四个由岩石凿出的十字架的洞,其中之一在平台上较其他为高和比较后些.其他三个在同一条线上位置较低和向前.上面的十字架洞相信是为主要罪犯的.从圣经知道当耶稣被钉死时,有两个贼亦被钉在十字架上,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如此说来四个十字架的洞只用了三个.用穿透地层的雷达探得一块巨大圆石,直径十三呎,两呎厚,他试图把它掘出来,但它深埋土中约廿呎深.他考虑到极可能是一巨大的墓石.它的大小和附近的墓穴的孔一样吗?Ron走回园子里的墓穴去看.他量度墓穴的阔度.奇怪的是,十三呎直径和两呎厚的墓石正好适合!圣经说他又把“大石”辊到(耶稣的)墓门口.            
<br>          Ron的注意力集中在那较高的一个十字架洞.如果此处就是耶稣受难之处,这个十字架洞无疑就是耶稣的十字架洞.一块凿成四方型的石放置在十字架洞内,作用如栓塞.它两旁有为手指稳握的把手.当Ron移去那石栓塞,他发现在基石上发现一大裂缝,由十字架洞伸展出去.Ron看似地震裂缝.圣经在马太福音27章51节说 “勿然...地也震动.盘石也崩裂.”           
<br>         某日正当挖掘的时候,Ron感觉心灰意冷,他觉得好像上帝不再使用他.他想可能他做错了甚么事以致上帝决定解除他的工作.当他坐在那里凝视周围环境,他听见一个声音对他说:“Ron Wyatt,上帝祝福你现在所做的工作.”Ron非常震惊地转身面对那人.他感到惊讶何以那人知道他的名字,此外Ron亦从未告诉任何人他在那里做甚么.Ron回答说:“多谢你,你是从这附近来的吗?”那陌生人只简单地回答:“不是.”Ron想和他交谈,于是问:“你是来此旅游的?”陌生人回答:“不是.”但这次他继续说:“我是从南非来的,我经过这里要去新耶路撒冷.”Ron甚为震惊,新耶路撒冷在圣经中是指在天国的城.这人离去之后,Ron问园中其他各人有没有看见此人.奇怪的是,他们都回答说:“没有.”但那里却只有一条路可以进来,也只有一条路可以出去.那人是经那里出去的呢?这是此时Ron极之需要的大鼓励,他感觉上帝此时仍然祝福他的工作.在悬崖继续向下挖掘变得越来越危险.Ron必须以不同的角度来往下掘.很快他发现身处于一洞穴系列之内.一位矮小的阿拉伯人和他一同工作.这人能轻易地爬经狭窄的缺口而Ron就不是那么容易.洞穴内的情形是非常潮湿,很多灰尘及缺氧.有时Ron要缩着身子才能通过最小的孔洞.有一天他叫那矮小的阿拉伯人爬经一个很细小的孔洞进入洞穴内一如往常.那人眼露恐慌匆忙爬出来尖叫:“甚么东西在里面?甚么东西在里面?”他慌忙逃出洞穴,永远拒绝再回来.          
<br>          令人振奋的是Ron扩阔了这洞穴的入口并且爬了进去.他发觉自己爬过堆积几乎至顶的石块.他越来越疲倦.Ron开始将石块搬至两旁,目的要看清有甚么东西在下面.他发现一些腐朽的木板,当他把木板移去一旁却发现一些兽皮.兽皮之下有些光泽.把这些东西移开之后,Ron发现第一个圣殿放陈设饼的桌子.移开更多木石之后,他发现一石箱框.它的盖已裂被移至一旁.Ron用他的电筒向下照,透过裂缝看见一个用金锻打而成的箱子.他知道他看见的是约柜.由于情绪过于激动和患上肺炎的痛苦,Ron在洞穴中昏倒过去达45分钟之久.当Ron找到这惊人的大发现,那时是1982年 1月 6日.他曾试图用宝丽莱(拍立得)相机拍照,但照片模糊不清.他回去用结肠镜检查,结果照片亦都模糊不清有如菲林走了光一样.在那洞穴,Ron亦找到七灯台,一把巨剑(没有刻字,但可能是歌利亚的).一件以弗得(犹太教大祭司的法衣).旷野的圣幕,香坛等物.Ron偶然还会回去看这洞穴.自从他第一次视察过这洞穴之后,已彻底整理.Ron曾被告知现时尚未能让世人亲眼看见他所发现的东西(虽然他强调他没有听见声音,他也不是一位先知).          
<br>        时间将到,全世界的人将会有一条宗教法强加于他们身上.这律法将要强迫人破坏上帝的律法.违者将遭受惩罚(不得作买卖,启示录13章17节).一旦这律法被通过,上帝将会容许一卷有关石板(十诫)和约柜的清晰录影带公开展示.“这是耶和华降罚的时候.因人废了你的律法.”诗篇119篇126节.
<br>当Ron在洞穴中,他注意到一干而黑的物质在洞顶地震裂痕内,在约柜之上.他留意到这黑色物质亦发现于移至一旁有裂痕的石箱框盖上.Ron怀疑是何物质?可能是神圣之物?上帝使它落在约柜的施恩座上.他又记起十字架洞脚的地震裂缝.突然间,他唯恭唯谨地认识到一切所发生的事是非比寻常.Ron追踪那地震裂缝实在就是十字架洞上的同一裂缝.裂缝里的黑色物质经检验证实是血,显然是耶稣基督的血.圣经说当耶稣死时有大地震,盘石也崩裂.(马太福音27章51节).有一个罗马兵拿枪扎耶稣的肋旁,随即有血和水流出来.他这样做目的要确保耶稣已死.(约翰福音19章34节).Ron发现同样的血和水流经地震裂缝滴落约柜的施恩座上.
<br>           
<br>         人类的细胞正常有46个染色体.这46个染色体实际上是23对类似的染色体.每对的染色体其中一个来自母亲,另一来自父亲.因此23个染色体来自母亲,23个染色体来自父亲.这23组中,22组称为常染色体,1组是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是X染色体和Y染色体.女性是XX,所以女性只能提供X染色体给她的后代.然而男性是XY,所以男性可以提供X或 Y染色体给他们的后代.如果他提供的是X,生出来的孩子就是女的.如果他提供的是Y,生出来的孩子就是男的.在这血的样本中却奇怪地只有24个染色体而不是46个.其中22个常染色体,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这证明这血是属于一个只有母亲而没有生身父亲的人,因为他缺少正常父系的染色体.约翰壹书5章8,9节说:“作见证的原来有三,就是圣灵,水,与血.这三样也都归于一.我们既领受人的见证,上帝的见证更该领受了.因上帝的见证,是为他儿子作的.”但以理书9章24节所说“并膏至圣者”是何意思?其余章节是涉及在十字架上所发生的事.也就是耶稣受难的事.希伯来文至圣者是 “qodesh haq-qodeshim”.在旧约圣经中曾经被用过多次总是指至圣之地,或在至圣之地所放之物,即是约柜.这一定是预言基督在十字架上,用他自己的血膏约柜. 返回》》         
<br> 
<br>附:圣经中关于约柜的经文摘录
<br>圣经 出埃及记 第二十五章\r<br>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br>1、你告诉以色列人当为我送礼物来;凡甘心乐意的,你们就可以收下归我。
<br>2、所要收的礼物:就是金、银、铜,
<br>3、蓝色、紫色、朱红色线,细麻,山羊毛,
<br>4、染红的公羊皮,海狗皮,皂荚木,
<br>5、点灯的油并作膏油和香的香料,
<br>6、红玛瑙与别样的宝石,可以镶嵌在以弗得和胸牌上。
<br>7、又当为我造圣所,使我可以住在他们中间。
<br>8、制造帐幕和其中的一切器具都要照我所指示你的样式。
<br>9、要用皂荚木作一柜,长二肘半,宽一肘半,高一肘半。
<br>10、要里外包上精金,四围镶上金牙边。
<br>11、也要铸四个金环,安在柜的四脚上;这边两环,那边两环。
<br>12、要用皂荚木作两根杠,用金包裹。
<br>13、要把杠穿在柜旁的环内,以便擡柜。
<br>14、这杠要常在柜的环内,不可抽出来。
<br>15、必将我所要赐给你的法版放在柜里。
<br>16、要用精金作施恩座(施恩:或作蔽罪;下同),长二肘半,宽一肘半。
<br>17、要用金子锤出两个基路伯来,安在施恩座的两头。
<br>18、这头作一个基路伯,那头作一个基路伯,二基路伯要接连一块,在施恩座的两头。
<br>19、二基路伯要高张翅膀,遮掩施恩座。基路伯要脸对脸,朝着施恩座。
<br>20、要将施恩座安在柜的上边,又将我所要赐给你的法版放在柜里。
<br>21、我要在那里与你相会,又要从法柜施恩座上二基路伯中间,和你说我所要吩咐你传给以色列人的一切事。
<br>22、要用皂荚木作一张桌子,长二肘,宽一肘,高一肘半。
<br>23、要包上精金,四围镶上金牙边。
<br>24、桌子的四围各作一掌宽的横梁,横梁上镶着金牙边。
<br>25、要作四个金环,安在桌子的四角上,就是桌子四脚上的四角。
<br>26、安环子的地方要挨近横梁,可以穿杠擡桌子。
<br>27、要用皂荚木作两根杠,用金包裹,以便擡桌子。
<br>28、要作桌子上的盘子、调羹,并奠酒的爵和瓶;这都要用精金制作。
<br>29、又要在桌子上,在我面前,常摆陈设饼。
<br>30、要用精金作一个灯台。灯台的座和干与杯、球、花,都要接连一块锤出来。
<br>31、灯台两旁要杈出六个枝子:这旁三个,那旁三个。
<br>32、这旁每枝上有三个杯,形状像杏花,有球,有花;那旁每枝上也有三个杯,形状像杏花,有球,有花。从灯台杈出来的六个枝子都是如此。
<br>33、灯台上有四个杯,形状像杏花,有球,有花。
<br>34、灯台每两个枝子以下有球与枝子接连一块。灯台出的六个枝子都是如此。
<br>35、球和枝子要接连一块,都是一块精金锤出来的。
<br>36、要作灯台的七个灯盏。祭司要点这灯,使灯光对照。
<br>37、灯台的蜡剪和蜡花盘也是要精金的。
<br>38、作灯台和这一切的器具要用精金一他连得。
<br>39、要谨慎作这些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
<br>
<br> 耶和华的仆人摩西死了以后,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但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我都照着我所应许摩西的话赐给你们了。从旷野和这利巴嫩,直到伯拉大河,赫人的全地,又到大海日落之处,都要作你们的境界。你平生的日子,必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样与摩西同在,也必照样与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你当刚强壮胆!因为你必使这百姓承受那地为业,就是我向他们列祖起誓应许赐给他们的地。只要刚强,大大壮胆,谨守遵行我仆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离左右,使你无论往那里去,都可以顺利。这律法书不可离开你的口,总要昼夜思想,好使你谨守遵行这书上所写的一切话。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顺利。我岂没有吩咐你么孤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因为你无论往那里去,耶和华—你的神必与你同在。\r<br> 耶和华对约书亚说:从今日起,我必使你在以色列众人眼前尊大,使他们知道我怎样与摩西同在,也必照样与你同在。\r<br>
<br>圣经 约书亚记第三章(8-17节)
<br>3: 8 你要吩咐抬约柜的祭司说:你们到了约但河的水边上,就要在约但河水里站住。\r<br>3: 9 约书亚对以色列人说:你们近前来,听耶和华—你们神的话。\r<br>3: 10、11 约书亚说:看哪,普天下主的约柜必在你们前头过去,到约但河里,因此你们就知道在你们中间有永生神;并且他必在你们面前赶出迦南人、赫人、希未人、比利洗人、革迦撒人、亚摩利人、耶布斯人。\r<br>3: 12 你们现在要从以色列支派中拣选十二个人,每支派一人,
<br>3: 13 等到抬普天下主耶和华约柜的祭司把脚站在约但河水里,约但河的水,就是从上往下流的水,必然断绝,立起成垒。\r<br>3: 14 百姓离开帐棚要过约但河的时候,抬约柜的祭司乃在百姓的前头。\r<br>3: 15 他们到了约但河,脚一入水(原来约但河水在收割的日子涨过两岸),\r<br>3: 16 那从上往下流的水便在极远之地、撒拉但旁的亚当城那里停住,立起成垒;那往亚拉巴的海,就是盐海,下流的水全然断绝。于是百姓在耶利哥的对面过去了。\r<br>3: 17 抬耶和华约柜的祭司在约但河中的干地上站定,以色列众人都从干地上过去,直到国民尽都过了约但河。\r<br>
<br>圣经 约书亚记第四章1-19节\r<br>4: 1 国民尽都过了约但河,耶和华就对约书亚说:
<br>4: 2 你从民中要拣选十二个人,每支派一人,
<br>4: 3 吩咐他们说:你们从这里,从约但河中、祭司脚站定的地方,取十二块石头带过去,放在你们今夜要住宿的地方。\r<br>4: 4 于是,约书亚将他从以色列人中所豫备的那十二个人,每支派一人,都召了来。\r<br>4: 5 对他们说:你们下约但河中,过到耶和华—你们神的约柜前头,按着以色列人十二支派的数目,每人取一块石头扛在肩上。\r<br>4: 6 这些石头在你们中间可以作为证据。日后,你们的子孙问你们说:这些石头是甚么意思?
<br>4: 7 你们就对他们说:这是因为约但河的水在耶和华的约柜前断绝;约柜过约但河的时候,约但河的水就断绝了。这些石头要作以色列人永远的记念。\r<br>4: 8 以色列人就照约书亚所吩咐的,按着以色列人支派的数目,从约但河中取了十二块石头,都遵耶和华所吩咐约书亚的行了。他们把石头带过去,到他们所住宿的地方,就放在那里。\r<br>4: 9 约书亚另把十二块石头立在约但河中,在抬约柜的祭司脚站立的地方;直到今日,那石头还在那里。\r<br>4: 10 抬约柜的祭司站在约但河中,等到耶和华晓谕约书亚吩咐百姓的事办完了,是照摩西所吩咐约书亚的一切话。于是百姓急速过去了。\r<br>4: 11 众百姓尽都过了河,耶和华的约柜和祭司就在百姓面前过去。\r<br>4: 12 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都照摩西所吩咐他们的,带着兵器在以色列人前头过去。\r<br>4: 13 约有四万人都准备打仗,在耶和华面前过去,到耶利哥的平原,等候上阵。\r<br>4: 14 当那日,耶和华使约书亚在以色列众人眼前尊大。在他平生的日子,百姓敬畏他,像从前敬畏摩西一样。\r<br>4: 15 耶和华晓谕约书亚说:
<br>4: 16 你吩咐抬法柜的祭司从约但河里上来。\r<br>4: 17 约书亚就吩咐祭司说:你们从约但河里上来。\r<br>4: 18 抬耶和华约柜的祭司从约但河里上来,脚掌刚落旱地,约但河的水就流到原处,仍旧涨过两岸。\r<br>4: 19 正月初十日,百姓从约但河里上来,就在吉甲,在耶利哥的东边安营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44
耶路撒冷:寻找金“约柜”和所罗门珍宝 <a href="http://www.sina.com.cn" target="_blank">http://www.sina.com.cn</a> 2004/04/16 19:20  星辰在线
<br>耶路撒冷,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圣城,它是世界上唯一被犹太教徒、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共同尊奉为圣地的城市。耶路撒冷坐落在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中部,最早叫“耶布斯”。传说,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个被称为耶布斯人的部落首先来这里筑城定居的。后来,另一个叫迦南人的部落也来到了这里。他们把这个城市叫做“尤罗萨利姆”,意思就是“和平之城”。\r<br>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犹太人的首领大卫攻占了这座城市,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首都,建立了统一的犹太王国。犹太人把迦南人所起的城名希伯莱语化,叫做“犹罗萨拉姆”。汉语译为“耶路撒冷”。“耶路”是“城市”的意思,“撒冷”是“和平”的意思,合起来也就是“和平之城”。阿拉伯人则习惯把耶路撒冷叫做“古德斯”,也就是“圣城”的意思。把耶路撒冷建成一座名副其实的都城的人,是在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王。他在耶路撒冷大兴土木,建造了一系列的城市建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座巨大的犹太教圣殿。这座圣殿长200多米,宽100多米,用了7年的时间才建成。这座圣殿成了犹太人心目中的圣地。从此,犹太教徒也开始把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城。\r<br>  所罗门的犹太教圣殿建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周围还筑了一道石墙。相传,犹太教最为珍贵的圣物金“约柜”和“西奈法典”就放在圣殿的圣堂里。\r<br>  金“约柜”里装着以色列人最崇拜的上帝耶和华的圣谕。这是当年摩西在西奈山顶上得到的。上帝还授予摩西一套法典和教规,要以色列人时时事事都要遵守照办。摩西得到圣谕和“西奈法典”后,就让两个能工巧匠用黄金特制了一个金柜,这就是金“约柜”。\r<br>  除了犹太教的最高长老(即祭司长)有权每年一次进入圣堂,探视圣物外,其他其它任何人不得进入圣堂。\r<br>  所罗门极为富有。据说,所罗门每年仅从各个属国征收的相当于666塔兰黄金(1塔兰相当于150公斤)的贡品。所罗门将他所搜刮的金银财宝都存放在圣殿里,这就是历代相传的“所罗门珍宝”。\r<br>  所罗门死后,犹太王国***成两个国家。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南方仍由所罗门的后代继续统治,叫犹太国。北方则另立王朝,叫做以色列。由于以色列没有宗教中心,祭司们都到耶路撒冷的“犹太圣殿”献祭,教民们也仍然到这里朝圣,因为唯一的圣物——“约柜”仍在这里。\r<br>  到了公元前590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兵犹太,耶路撒冷在被困3年以后,终于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军队攻占,王宫和圣殿全被烧毁,大批的犹太人被押送到巴比伦,这就是前面所谓的“巴比伦之囚”。从此,无价之宝“耶和华约柜”和“所罗门金宝”下落不明。\r<br>  几千年来,许多人都想找到“约柜”和“所罗门珍宝”,但直到今天,仍无结果。\r<br>  最早开始寻找金“约柜”的是以色列的一个长老耶利来。耶利来在耶路撒冷被陷时,由于躲了起来,没有被巴比伦人抓走。当巴比伦人撤走之后,他来到圣殿的废墟,想找到金“约柜”,把它偷出耶路撒冷藏起来。耶利来在夷为平地的圣殿废墟里,看见了著名的“亚伯拉罕巨石”。据说金“约柜”当初就放在这块巨石之上。但是金“约柜”早已无影无踪了。那么稀世珍宝“约柜”究竟藏在哪里?本世纪初,一些学者认为,金“约柜”和“所罗门金宝”可能就藏在“亚伯拉罕巨石”底下的暗洞里。\r<br>  “亚伯拉罕巨石”是一块长17.7米,宽13.5米的花岗岩石。它高出地面大约1.2米,由大理石圆柱支撑着。这块“亚伯拉罕巨石”也是伊斯兰教的圣物。\r<br>  相传,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由天使陪同乘天马从麦加到耶路撒冷后,就脚踏这块巨石升天去听真主的启示的。据说这块巨石上,至今还留着穆罕默德升天时的脚印。所以,“亚伯拉罕巨石”被穆斯林视为“圣石”。“圣石”下面的岩堂高达30米。而且,岩堂里确实有洞穴,完全可以把金“约柜”和“所罗门金宝”隐藏起来。\r<br>  曾经有几个英国冒险家在获悉了学者们的看法后,试图寻找金“约柜”和珍宝。这几个英国人买通了岩堂的守夜人,在夜里潜进岩堂进行挖掘。一到天亮,他们便把洞口伪装上。就这样,他们一连干了好几个夜晚,但最后还是被发现了,几个英国冒险家一溜烟地逃得无影无踪。\r<br>  后来又有人说,金“约柜”和所罗门珍宝实际上是藏在“约亚暗道”里。“约亚暗道”相传是大卫王在攻打耶路撒冷时,偶然发现的一条可以从城外通到城里的神秘通道。据说这条暗道后来又和所罗门圣殿连在一起。早在“巴比伦之囚”以前,犹太人就已经把金“约柜”和所罗门珍宝藏到暗道里去了。\r<br>  1867年,有一个叫沃林的英国军官,在耶路撒冷近郊参观时,在一座清真寺的遗址中,偶然发现了一个有石梯的洞。他顺着石梯一直往下走,一直走到洞的深处。后来,他发现他头顶上的岩石中还有一个圆洞。他攀着一条绳子爬进了圆洞后,又发现了一条暗道。他顺着暗道又来到另一个黑漆漆的狭窄山洞。最后,他好不容易顺着山洞走到了外边。出来一看,大吃一惊,原来,他发现自己已经站在耶路撒冷城里了。学者们测定,这条秘密的地下通道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并推测它就是“约亚暗道”。\r<br>  在本世纪30年代,又有两名美国人来到暗道寻找过金“约柜”和“所罗门金宝”。他们在“约亚暗道”里一处土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一条秘密地道。地道里有被沙土掩埋着的阶梯。两人想用随身带着的锹把沙土挖开,但是,阶梯上的流沙却越控越多,连地道口也几乎被堵住了。他们慌忙逃出地道。第二天,他们下来发现,地道的入口又被流沙盖上了。\r<br>  还有人传说,金“约柜”早已不在耶路撒冷,它收藏在埃塞俄比亚古都阿克苏玛的一座古寺里。据说,所罗门的一个儿子从耶路撒冷偷出了真的金“约柜”,又把一个假“约柜”留在了耶路撒冷。\r<br>  直到今天,金“约柜”和所罗门珍宝仍然是一个迷。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48
<p>伊斯兰历史的反思<br />程亚文</p><p>来源:思想格式化</p><p> 对于伊斯兰教的不宽容与穆斯林的偏狭好勇,许多人已习以为常视为定见,他们积焉成是持有这样的看法,那就是当今人类社会的动乱与危险,一大部分是来自伊斯兰世界的&ldquo;不文明&rdquo;,有人甚至认为,穆斯林社会不能融入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现代世界,正是伊斯兰教&ldquo;心胸狭窄&rdquo;的表现。<br /> 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是否天生就&ldquo;心胸狭窄&rdquo;、不能与全人类打成一片? 历史给了我们相反的解答。1492年,也就是哥伦布&ldquo;发现&rdquo;美洲新大陆的那一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下了一道法令,命令所有住在西班牙的犹太人或者接受天主教,或者离开西班牙。法令既下,大批犹太人不堪忍受天主教徒的残 蹂躏,不得不逃出西班牙,远走他乡。大批逃难的犹太人,在当时欧亚大陆最强大的国家&mdash;&mdash;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找到了他们在西方无法礼遇的宽容。他们允许保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做礼拜,并准许组织成米勒特即拥有自己的教会首领、享有自治权的社团,从而能够自由自在地管理自己。奥斯曼帝国对犹太人的宽厚,使得近现以来居住在穆斯林世界的犹太人,没有受到类于在西方基督教世界的****,这也奠定了今日以色列国与奥斯曼帝国传人&mdash;&mdash;土耳其之间友好情谊的悠远基础。<br />其实在穆斯林世界受到宽宏对待的,并不只有犹太人,基督教徒、印度教徒等其它非穆斯林居民,也都分享了相同的福泽。在欧洲处于宗教狂热的那些时代里,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在穆斯林世界中所受到的礼遇,比起穆斯林和犹太教徒在基督教世界的处境要好了许多,这是无可置疑的。按照现在的说法,穆斯林的这种气度,应称作为&ldquo;世界主义&rdquo;才是。<br />在今天看来格外缺乏宽容气质的伊斯兰教和穆斯林,为什么在历史上曾具有如此海纳百川的包容心?这与伊斯兰教法当然不无关系,伊斯兰教法认为只要是圣经的臣民,都应该予以尊重,而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则都奉有一部成文的启示录作为圣典,他们的宗教信仰,因此具备了合法性。但这并不构成全部,更重要的因素,恐怕是奥斯曼帝国和穆斯林世界的强大。当时的奥斯曼帝国,从地缘政治上说,是一个有绝对安全保证的国度,欧洲的基督教徒虽然还有&ldquo;十字军东征&rdquo;的冲动,但其实力并不足以对穆斯林世界造成震撼。一个在安全与利益上感受不到威胁的大帝国,是不需要胡乱猜疑、提防外来侵略和内部****的,任何国内的异已者,都会自觉地对帝国的威权臣服。<br /> 奥托曼帝国对异教徒的宽容,应验了一句名言:强者是无忌的。不过认为这种宽容没有限度,那也不符事实,实际上,帝国境内的非穆斯林必须承认穆斯林地位上的高贵,而不能如穆斯林一样享受完全的宗教平等。也就是说,在伊斯兰教的信仰者与非伊斯兰教的信仰者之间,存在着权力、地位与尊严的等级,这种等级是宽容得以实现的一个前提。<br /> 如果没有力量的强大、社会人群按等级排位这个前提,宽容还能不能得到保持呢?一个庞大的奥斯曼帝国***成若干小而弱的国家之后,面对外来力量的压迫,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于听说穆斯林社会的狂热封闭。<br /> 穆斯林世界近百年来由&ldquo;宽容&rdquo;到&ldquo;不宽容&rdquo;的转变,使人想起二千年前一位古希腊哲人的著名命题: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这几个字如果反过来说,其实就是人类社会权力与正义关系的真相:强者的利益产生正义。如宽容这样的正义往往是文化的浪费,是文化过剩的产物。一些人所津津乐道的中国传统的&ldquo;天下主义&rdquo;情怀,我们当认识到也是生于同样的机理。<br /> 我们今天仍不难体会到这种权力与正义的辩证。当穆斯林由&ldquo;宽容&rdquo;变得&ldquo;不宽容&rdquo;的时候,原来不喜欢宽容的基督教的西方,现在已经转化为人类正义的化身了,成了&ldquo;宽容&rdquo;的输 龇健6?苯袷澜缍酪晃薅?某?洞蠊?拦??蚴侨死正义的最大输出国;美国社会以白人为主体的主流西方文化,对待非主流的非西方文化和有色人种,也重现了几百年前奥斯曼曾经有过的高致雅量。<br /> 有这样的宽容与正义当然比没有好,但这是我们想象中的宽容和正义吗?10/6/2001<br /></p>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49
世界宗教与国际政治教学大纲\r<br>2004-2005年度第二学期
<br>国际关系学院2002级本科\r<br>授课教师:钱雪梅,A-319
<br>Tel:   62751947(O)\r<br>Email:  qianxuemei@pku.edu.cn
<br>
<br>一、教学内容\r<br>
<br>第一讲:概述:宗教及其起源(2月23、25日)
<br>第二讲:犹太教概况(3月2日)
<br>第三讲:基督教概况(3月9日)
<br>第四讲:伊斯兰教概况(3月11日)
<br>第五讲:印度教概况(3月16日)
<br>第六讲:佛教概况(3月23日)
<br>第七讲:新兴宗教与邪教(3月25日、30日)4月6日讨论\r<br>第八讲:宗教与文化(4月8日)4月13日讨论\r<br>第九讲:宗教与民族国家(4月20日)4月22日讨论\r<br>第十讲:宗教与经济发展(4月27、5月11日)5月18日讨论\r<br>第十一讲:宗教与政治发展(5月20、25日、6月1日)6月3日讨论\r<br>
<br>6月8日  答疑,13日停课考试
<br>
<br>二、教学方式\r<br>本课采取课堂教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分论题小组,要求撰写发言提纲,与讨论发言情况一起记入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r<br>
<br>三、主要参考书目\r<br>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r<br>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r<br>宗教研究中心编:《世界宗教总览》,东方出版社,1993年。\r<br>黄陵渝著:《犹太教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r<br>段琦、陈东风、文庸著:《基督教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r<br>王俊荣、冯今源著:《伊斯兰教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r<br>李富华等著:《佛教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r<br>朱明忠、尚会鹏著:《印度教:宗教与社会》,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r<br>戴康生主编:《当代新兴宗教》,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r<br>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r<br>罗纳德·L. 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r<br>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51
<p>好了 以上是北大的宗教课程</p><p></p><p>下面的资料是国际关系学院著名的胡老师的课 一部分讲义</p><p><宗教与国际关系></p>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55
《宗教与国际关系>期末总结!!!!!!!!!!!!
<br>基督教 本部分由国际政治系2000级 茫点 总结
<br>
<br>一、简答题
<br>1.什么是基督教?基督教最基本的信条是什么?
<br>基督教(Christianity)是信仰上帝和奉耶稣为救世主的世界各教派的统称。救世主在希腊文和拉丁文中分别为写作Christos和Christus,都翻译为“基利斯督”,意译为救世主教,即耶稣。救世主的概念是从犹太教弥赛亚,即复国救主的观念演化而来。基督教是信徒人数最多,传播最广的世界宗教。世界第一大宗教。
<br>基督教最基本的信条是:相信耶稣是上帝之子,是受上帝委托救世的唯一的主。
<br>
<br>2.三大一神教与三大世界宗教各自名称及其形成时间
<br>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r>三大世界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br>犹太教:公元前18世纪亚伯拉罕时代萌芽,公元前13世纪摩西时代正式产生。
<br>佛教: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br>基督教:原始基督教公元30年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br>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610年,创始人穆罕默德在希拉山洞接受第一次天启。
<br>
<br>3.基督教三大支派的名称和基督教两次大***的时间及概要原因
<br>基督教三大支派:罗马公教(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
<br>第一次大***:1054年东西教会大***,即东正教与天主教的***。
<br>概要原因:从客观上讲,希腊文化与拉丁文化之间存在固有的差异。而东西罗马帝国的分立,继而拜占庭皇权与西方各王国的互不隶属,则为东西教会的***提供了政治背景。从主观上讲,***要归因于罗马主教(教皇)与君士坦丁堡主教(牧首)争夺基督教会领导权和教区管辖权的长期斗争。其次,还有东西教会对教义礼仪解释的不同。
<br>第二次大***: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出脱离天主教的基督新教各派教会。
<br>概要原因: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普遍产生,封建制度开始崛起;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民族意识空前崛起;罗马天主教会跨国性的封建神权统治趋于没落。
<br>
<br>4.原始基督教
<br>基督教是由犹太教中的一个小派别发展演变而来,兴起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在其产生之初,即公元1世纪30-70年代,称为原始基督教,也即早期基督教的前期阶段。
<br>之所以称为原始基督教,是因为与后世的基督教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br>①体态尚不完备,即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神学、定型化的礼仪、固定化的组织。
<br>②继续保持某些犹太教色彩,尚未明确走向世界化。处在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过渡时代。
<br>③其成员和骨干都是被压迫者。
<br>
<br>5.原始基督教对犹太教的革新
<br>原始基督教打破了犹太教最为民族宗教的封闭性的教义教规和以实物献祭为中心的礼仪,建立起一种以精神信仰为主的新的普世性信仰。具体而言主要有:
<br>①放弃只有犹太人才是上帝选民的教义,认为凡基督徒不分民族都是上帝的选民,奠定了原始基督教发展成为世界宗教的基础。
<br>②革除犹太教的实物献祭礼仪,主张以精神信仰为主,宣传“因信得救”,对于各族贫困的劳动群众特别具有感召力。
<br>③废除犹太教的食物禁忌和婚姻禁忌。
<br>
<br>6.米兰敕令
<br>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宣布自己皈依基督教。313年他与帝国东部的控制者李锡尼达成协议,联合在意大利米兰签署了敕令,又称《宽容敕令》,宣布帝国境内宗教信仰自由,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要求各地政权发还没收的全部教产。
<br>意义:该敕令明确规定了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合流,通常被视为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由镇压****改为扶植利用的转折点。
<br>
<br>7.尼西亚会议
<br>352年,君士坦丁在小亚细亚西北的尼西亚,召开了帝国境内全基督教会议,又称基督教公会议。300多名主教到会,君士坦丁监控会议,制定《信经》,后称《尼西亚信经》。
<br>内容方面:确认上帝三位一体说,使之成为正统教会的法定信仰准则;组织方面:健全教会组织,加强主教权力,特别是一些大教区的权力。
<br>结果:通过这次会议,基督教正统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在政治、组织和思想上受到罗马帝国政权的全面控制。
<br>
<br>8.基督教的四条基本教义
<br>信三位一体的上帝,信原罪,信基督救赎,信世界末日。
<br>信三位一体的上帝:相信上帝唯一,但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这三者不是三个神,又非只是一位,是同具一个本体、却有三个不同位格的独一真神。
<br>信原罪:原罪指人生来所处的有罪状态;亦指这种状态的根源。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受造之后被置于伊甸园,因受蛇诱惑违背上帝命令吃了禁果,成为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以及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根源。这罪是亏欠了上帝的荣耀,是人类无法补偿的,只好世代相传下去;人类也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
<br>信基督救赎:人类既有原罪,又无法自救,在这种情况下,上帝大发慈悲,派遣其独生子耶稣降临世间,拯救人类。耶稣基督为了赎世人的罪,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宝血作为“赎价”,洗净世人的罪。
<br>信世界末日:基督教关于人类及世界的最终结局的教义。终有一天现世将最终完结,到那时会有基督再临、死人复活、最后审判等事情发生。所有的世人都将接受上帝的最后审判,得到救赎者升天堂享永福,没得救赎者下地狱受永罚。魔鬼将被丢入火湖,最后出现新天地。
<br>
<br>9.洗礼和圣餐
<br>洗礼是基督教入教者必须领受的第一件圣事,也是入教仪式。分为浸水洗、注水洗和洒水洗三种,都需与授洗的经文配合。通过洗礼,表明入教者对基督教的信仰,被接纳为教会的会员,并且开始把自己与上帝联系起来。洗礼是耶稣基督亲自规定的重要圣事,通过洗礼可以洗掉入教人的“原罪”和“本罪”,并能接受上帝的“恩宠”和“保佑”,以后有权领受其他圣事。
<br>圣餐是基督教徒经常领受的重要圣事。具体礼仪各教派不尽相同,一般是由主礼牧师对面饼和葡萄酒祝圣,主礼人自己先领,然后分给受礼者。圣饼表示耶稣的身体,葡萄酒表示耶稣的血,是为了纪念耶稣为罪人受死,并用“宝血”为人洗罪。这种学说被称为“变体论”,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命题之一。
<br>10.民族教会和廉价教会
<br>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新教各派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不赞成强求一律,反对教皇对各国事务的控制和干涉,反对教会拥有地产。要求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教会组织,即建立民族教会。其主张有:由本民族的语言传教,由本民族教会的高级神职人员任命神职,不再向罗马教廷纳税,捐输财务等。
<br>新教教会主张废除善功,简化圣事。宗教活动所用时间和金钱要力行节约,所以新教教会又称“廉价教会”。
<br>民族教会和廉价教会反映了新教共同的教会观。民族教会反映了民族国家民族意识觉醒在宗教上的一种必然要求;廉价教会反映了资产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经营致富的迫切愿望。
<br>
<br>11.平信徒皆为祭司
<br>路德革命性神学思想之一。指人只要真正信仰基督,在上帝面前就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凡基督徒,经众人同意,都可以担任神职和主持圣事,神职人员和世俗的信徒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br>社会意义:剥下了教皇教会神圣的外衣,否定了教权阶层高居凡人之上和统治凡人的依据,肯定了平信徒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宗教平等观。
<br>深远意义在于:由这一条发展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平等观和民主的诉求。
<br>
<br>12.唯信称义
<br>是路德神学思想的核心和路德宗的救赎理论。“义”指义人,指得救、自由、高尚的能得到永生的人。“称义”就是成为义人。
<br>内容:路德是把圣经当中所说的因信得救赋予了新的解释,路德主张,灵魂称义不因任何行为,仅由于信仰。因为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奇功,已经废弃了人和神之间的阻隔,因此基督徒仅凭信仰,就可以和上帝直接灵交,只要是真诚的信仰耶稣基督,就会得到上帝的宽容和恩德,而终成为义人。此说断然否认教皇和神职人员的中保作用和圣事善功救赎论。唯信称义说蕴涵了一种新的上帝观。路德把上帝描述成完全与信徒心灵相通的慈爱的天父,为世人追求正当享乐颁发了上帝的批准。
<br>社会意义:从神学的角度重新恢复和肯定了被中世纪湮没和曲扭了千年之久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对新兴资产阶级冲破腐朽虚伪的封建神权统治,追求现世的享乐幸福,依其本性自由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宗教上的有力辩护。可以说,唯信称义说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部价值观的基础,特别是从中培育出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和个性发展为核心的自由观,这种自由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br>
<br>13.天主教会的组织制度
<br>到12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建立起了对西欧各国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保证了教会神权统治的确立和实施。有以下三大特征:
<br>①教皇集权。
<br>即天主教会的立法、司法、行政的最高权力都集中于罗马教皇;教会的一切重大决策都由教皇亲自掌握;各级主教、修道院长等高级神职都需教皇任命;禁止用任何方式从俗人手中取得神职。
<br>②信条与制度划一。
<br>由教皇召集的天主教公会议,对教义、礼仪、教规、教产、神品的位次等重大问题作出统一规定;要求所属教会,不论国别和民族差异,一律奉行遵守;不允许任何神学偏移和教派存在。
<br>③逐级统辖,层层控制。体现在天主教会建立的严格的教阶制。
<br>主体结构是教皇、主教、神父。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神权。在教会内部的事务上,也自上而下实行管辖监督权,但重大问题要交由罗马教廷。一切神职人员都必须独身,在此基础上强调教士的特权,以更好维护教产。
<br>
<br>14.加尔文宗的组织制度
<br>加尔文宗废除了主教制,确立了长老制。长老为从事世俗职业的教徒的领袖;由信众推选;由若干个长老组成长老会领导教会;长老会再聘任专职的牧师管理教务工作。
<br>
<br>15.人权
<br>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应当平等享有的各种权力。它的对立物是封建神权和等级特权,以及一切压制损害人权的制度、权力和行为。人权的提出和人权的逐步实现,是人类摆脱以神权、特权和专制主义为特征的传统社会而逐步跨入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是人类社会解放十分重要的阶段。
<br>
<br>16.人权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br>人权是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产物,西方人权观念起源于近代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解放运动。特别是到了启蒙运动,FaGuo的学者提出了天赋人权的观念。经过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人权就以明确的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如英国光荣革命确立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FaGuo大革命中通过的《独立宣言》,都是西方社会著名的最早的关于人权的法律文件。西方的人权观念强调的是人的各种自由权力和民主权力,其中宗教人权占有突出地位。西方人权观念及其制度、规范在法律上主要归结为两方面(两大支柱):公民权利,侧重公民的个人自由;政治权利,侧重民主方面。
<br>世界范围内的承认人权的浪潮开始于二战结束前后。1945年《联合国宪章》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确认了“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1948年联合国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为世界各国人们应该享有的各项人权定下了基调,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西方传统的人权观念,开创了维护和促进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世界历程。除了西方首倡的公民权力、政治权力和《世界人权宣言》首次确认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力之外,关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生存权、发展权、民族自决权等集体人权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
<br>近半个世纪以来,人权问题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此期间,联合国系统先后通过了几十项国际人权公约、议定书、宣言、决议等,合称《国际人权文书》。各大洲也通过了不少区域性的人权文书,世界各国的宪法也几乎都不同程度的载入了人权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人权的概念得到了重大发展:在内容上增加了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民族自决权等集体人权,此外妇女、儿童、少数民族的权力也得到了世界的普遍关切和重视。
<br>
<br>17.宗教人权
<br>宗教人权就是指人的宗教自由权力,在人权问题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br>最简单最基本的宗教人权是宗教信仰自由,它认为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力,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肯定和尊重,使其具有国际政治层次的重要性。
<br>一系列相关的国际人权文书为保护和促进宗教人权做了种种具体的规定,但同时也规定,当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危害了他人的自由和权利,危害了国家安全利益和社会道德等等时,就应该予以限制。同时还规定,宗教自由的权利禁止鼓吹民族、种族或宗教仇恨的主张,应该求同存异。
<br>18.十字军东侵
<br>十字军东侵是罗马教皇(发动者)、西欧封建主和意大利商人(参加者),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各国发动的侵略性战争。战争的发动者赋予了它宗教战争的性质,基督徒反对穆斯林。东侵的时间是从1096-1291年,发动了八次,比较重要的是第一、三、四次。
<br>第一次:1096-1099年。最先出发的以骑士和农民为主,但是都没有到达目的地。骑士队伍进发时间稍晚,到1097年的春天,大约三万人会师于君士坦丁堡。1099年7月,攻陷耶路撒冷,把圣城洗劫一空。在十字军侵占地中海东岸的土地上,建立起了西欧式的封建国家。最大的叫耶路撒冷王国,还有三个名义上附属的封建国家:安桑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埃德萨伯国。
<br>第三次:1189-1192年。此次东侵装备精良,三支大军分别由当时西欧三个最著名的统治者担任首领。德国皇帝腓特列一世,法王腓力奥古斯都,以及英王狮心王理查。气势汹汹,涌向东方,但出师不利。1192年,理查被迫与萨拉丁签订了停战协定,仅为十字军保留了一条沿海地带,允许基督徒到耶路撒冷朝圣
<br>第四次: 1202-1204年。不同于各次十字军,矛头指向了富有而虚弱的拜占庭帝国,由教皇英诺森三世组织。最初的进攻目标确定为埃及,但后来将进攻的矛头指向君士坦丁堡。1204年攻下了君士坦丁堡,建立了一个新的拉丁帝国。此次获益最大的是威尼斯商人,得到了良港和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市场,完全垄断了地中海地区的贸易。东正教君士坦丁堡牧首被一位拉丁的宗主教作取代,希腊教会被置于教皇的管辖之下。
<br>十字军东侵的最后后果:1291年,西欧封建主的十字军精神全部被耗尽了。东侵以西欧封建主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最终失败而告结束。
<br>
<br>历史作用:
<br>①负面:十字军东征历时两个世纪,断断续续,这场侵略战争给东部地中海沿岸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有无数人惨遭十字军的野蛮屠杀。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十字军东侵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历史的正常发展;同时,它使几十万十字军死于非命,无数财富白白浪费,对于西欧各国也是一场灾难。
<br>②正面:客观上讲,十字军东侵也带来一些积极后果。主要是意大利商人夺取了地中海的通商道路,使西方和东方之间的贸易更加频繁和畅通,从而加快了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城市的发展;同时,它使西方人的眼界大开,促进了欧洲的文明进步。
<br>
<br>对当代国际政治的深远影响:
<br>西亚北非的穆斯林对西方基督教文明时代相传的敌视与排斥,这种心理因素伴随着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对伊斯兰世界的全面渗透入侵,和英美支持犹太复国注意而得到延续和深化,从而对当代西方国家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56
19.基督新教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基督新教与罗马天主教的主要区别 <br />16世纪,欧洲发生了广泛的宗教改革运动(Reformation),产生出脱离天主教的基督新教各派教会。基督新教兴起的历史背景有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br />①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新的水平,工场手工业普遍兴起,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封建制度开始解体。 <br />②以王权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民族国家在西北欧初步形成,民族意识空前崛起。 <br />③罗马天主教会对西欧各国的跨国界封建神权统治趋于没落。突出表现在神职人员普遍腐化没落,教会权威动摇。 <br /><br />新教与天主教的主要区别: <br />①强调唯信得救(唯信称义justification by faith alone)。意思是强调个人凭着内心的信仰就可以直接与上帝相通而称义,反对圣事善功救赎论,反对神职人员做中保。 <br />②认为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和最高准则,不承认教皇享有解释圣经和教义的绝对权威。 <br />③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不赞成强求一律,反对教皇对各国事务的控制和干涉,反对教会拥有地产。要求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教会组织,即建立民族教会。 <br />④废除善功,简化圣事。宗教活动所用时间和金钱要力行节约,所以新教教会又称&ldquo;廉价教会&rdquo;。 <br />⑤反对天主教会的教阶制。 <br />⑥主张信众与神职人员平等,即平信徒皆为祭司,反对教士拥有特权。 <br /><br /><br />二、论述题 <br />1. 阐释以&ldquo;唯信称义&rdquo;为核心的路德的革命性神学 <br />路德革命性神学思想是指其早期的思想,路德宗的教义内涵包括: <br />①唯信称义 <br />是路德神学思想的核心和路德宗的救赎理论。&ldquo;义&rdquo;指义人,指得救、自由、高尚的能得到永生的人。&ldquo;称义&rdquo;就是成为义人。 <br />内容:路德是把圣经当中所说的因信得救赋予了新的解释,路德主张,灵魂称义不因任何行为,仅由于信仰。因为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奇功,已经废弃了人和神之间的阻隔,因此基督徒仅凭信仰,就可以和上帝直接灵交,只要是真诚的信仰耶稣基督,就会得到上帝的宽容和恩德,而终成为义人。此说断然否认教皇和神职人员的中保作用和圣事善功救赎论。唯信称义说蕴涵了一种新的上帝观。路德把上帝描述成完全与信徒心灵相通的慈爱的天父,为世人追求正当享乐颁发了上帝的批准。 <br />社会意义:从神学的角度重新恢复和肯定了被中世纪湮没和曲扭了千年之久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对新兴资产阶级冲破腐朽虚伪的封建神权统治,追求现世的享乐幸福,依其本性自由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宗教上的有力辩护。可以说,唯信称义说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部价值观的基础,特别是从中培育出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和个性发展为核心的自由观,这种自由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br /><br />②圣经是信仰的准则 <br />圣经的权威高于教会和教皇的权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由的阅读和理解圣经产生对基督的信仰,而成为义人。 <br />新教把圣经确定为信仰的最高准则,因为所有的基督徒都公认圣经是上帝的发明。凡是没有圣经根据的教会传统都没有合法效力,一律不予承认。路德认为圣经主要的作用就是把上帝带给信徒,把上帝的爱启示给众人,所以圣经应该成为人人可以阅读,可以自我思考、理解和解释,在其中能得到与上帝的直接交流,达于永生之路的福音书。 <br />社会意义:以圣经的权威否定了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教权阶层对圣经的垄断权,而且结束了天主教会利用圣经、教会传统和教皇的决定维护封建神权统治的局面。再次强调了在信仰上个人的决定作用,进一步把宗教变为个人的私事。 <br /><br />③教会是基督徒的集合,基督是教会的元首。 <br />路德提出,按照圣经,凡是基督徒的集合,或者他们成立了任何的团体,都可以称之为教会。所以看一个人是否是基督徒或者异端份子,并不是看他是否在罗马天主教会,而是看他有没有神圣的信仰。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基督徒只承认基督是他们的元首,而教皇和主教永远都不是基督的代表。 <br />社会意义:这样的论证就为建立脱离教皇统治的新教教会提供了依据,完全否定了教皇和教阶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br /><br />④平信徒皆为祭司 <br />其重要性仅次于唯信称义。路德认为,人只要真正信仰基督,在上帝面前就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ldquo;凡基督徒,经众人同意,都可以担任神职和主持圣事,神职人员和世俗的信徒没有高低贵贱之分。&rdquo; <br />社会意义:剥下了教皇教会神圣的外衣,否定了教权阶层高居凡人之上和统治凡人的依据,肯定了平信徒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宗教平等观。深远意义在于:由这一条发展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平等观和民主的诉求。 <br /><br />总结: <br />从外部宏观上看,以唯信称义的核心的上述神学信条,摧毁了罗马天主教会维护其封建神权统治三大神学支柱(教皇最高权威论;圣事善功救赎论;教士特权论),并且否定了天主教的教阶制,打碎了长期奴役西欧各国人民的宗教枷锁,开辟了宗教思想解放的新时代。 <br />从内部微观上看,或从宗教价值观乃至发展到社会价值观的角度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路德的上述神学信条中包含着一种崭新而又简明的救赎理论。这种救赎理论使得信众与上帝之间建立起一种完全内在的、直接的、和解的新关系。从而把中世纪抹杀个人的他律宗教变成了肯定个人的自律宗教,从而突出了宗教生活中个人的决定作用,强调了人的自由理性和平等观念。这实际上就是将新兴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融于宗教信仰之中。路德的革命性神学思想为新兴资产阶级所追求的自由、个性、人权、平等和民主奠定了初始的精神基石。 <br /><br />2.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4:57
2. 分析加尔文的“预定论”及其社会意义
<br>“预定论”是加尔文最主要的宗教学说,是加尔文宗的救赎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天命说、拣选说、呼召说。
<br>①“天命说”
<br>就是把上帝的意志视为绝对的永恒的天命,认为上帝的意志体现于全部时空之中,特别强调人类历史总是在上帝新的特殊旨意的管理之下。目的在于说明当时FaGuo和瑞士社会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即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的没落与资产阶级和新教的兴起都是上帝的合理安排,是天命。
<br>加尔文在预定论中提出了一种与路德不同的新的上帝观:积极进取。概括出了资产阶级上帝观的另一个方面。此种上帝观实际上是讽刺了腐朽没落没有生气的封建统治阶级,同时形象勾勒并肯定了资本原始积累事情资产阶级生机勃发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br>
<br>②“拣选说”
<br>是加尔文用以解释人间命运的神学理论。“造成人间命运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上帝的拣选。被上帝拣选者即选民,上帝就时时赐予恩典,给予支持和保护,而没有被拣选的就是弃民,将受永罚。”另外,“选民资格的获得,并非由于个人的行为,而是上帝的绝对意志所决定的。”
<br>社会意义:用上帝的绝对权威否定了教皇的权威和天主教会的圣事善功救赎论;把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剧烈的贫富分化加以深化,肯定资产阶级的兴起,同时要求广大的被剥削者要服从上帝的安排,显然是为资本主义雇用劳动制度提供神学的辩护。
<br>③“呼召说”
<br>这是“预定论”中最积极最重要的部分,“上帝的特别拣选本来是隐藏着的,却由于呼召而表现出来,因而呼召可以称之为拣选的证据。”作为呼召的征兆,包括三点:
<br>a. 具有对基督的真诚信仰,并参加新教教会
<br>加尔文继承了路德的唯信称义说,所以提出要有真诚的信仰,这是蒙呼召的首要标致,但仅此还不够,与路德不同的是他强调加入新教教会,说“新教教会是上帝选民的集团,所以进入新教教会就是蒙呼召的印证”,这是其实际意义。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旨在于以共同的信仰和加入新教教会,把资产阶级的力量结集起来,以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或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完成组织准备。
<br>b. 勇于斗争,百折不挠,取得事业的成功
<br>加尔文直截了当的宣布做官执政,蓄有私产,经商盈利,放债取息等等都可视之为受命于上帝,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和建树,并为之不懈奋进,就会成为至善之人,即成为上帝的选民,这也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最大的成功。
<br>很显然,加尔文是在为当时西欧资产阶级的激进部分政权政治权力,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经营致富的全部要求提出明确的神学论证。这也就是它的意义。
<br>c. 具有节俭、节制、谦逊等高尚的道德品格
<br>加尔文既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但又反对放纵和毫无节制。加尔文对于廉价教会的主张是赞同的,并且更坚决的予以执行。表现在取消了许多宗教仪式,减少了许多宗教节日,甚至摈弃了基督教教堂的祭台、祭仪、圣像。和路德一样,反对施舍,憎恶乞丐。
<br>
<br>社会意义: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奢靡,勤于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相关主张。
<br>
<br>呼召说三个证据积极的社会意义:
<br>明确了作为上帝选民的标志,以此具体可见的标志激励资产阶级为证实自己蒙上帝呼召而终生不渝的努力进取,为现世的个人事业的成功而奋斗。可以说,正是这种以个人奋斗的成功来证实选民身份的核心价值观成为西欧和北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br>
<br>总结: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加尔文的预定论把宗教的信仰同现实的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政治斗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取代封建主义提供了鲜明有力的神圣思想武器。
<br>
<br>3. 在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剧变中宗教起到怎样的作用?
<br>东欧绝大多数居民都是基督徒,到20世纪末的时候,基督教在东欧各国已经有了至少长达800年乃至1300年的历史,在这场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基督教对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直保持着强大而深刻的影响。而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另一方面,从政治和社会作用上讲,宗教在历史上都是主要服务于各种剥削制度的。如基督教在近现代,特别是新教和天主教主要是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因而,共产党的执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然会对宗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一种无形的的遏制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同宗教有着深刻矛盾的一面。所以,罗马教廷、东正教教会、新教教会一直对共产党政权和马克思主义怀有敌意。二战后40多年的冷战时期,罗马教廷一直支持美国和西方盟国在政治军事上遏制苏联的欧洲战略和全球战略,积极参与西方各国从内部搞垮东欧各国共产党政权的和平演变战略。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也十分重视利用宗教对东欧各国进行思想和政治渗透。
<br>1978年,波兰的红衣主教沃伊蒂瓦当选为罗马教廷的新教皇――称约翰 保罗二世。罗马教廷的选择有非常深的用意,而且酝酿已久。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位波兰籍的教皇,来推行梵蒂冈的东进政策。保罗二世一上台,便着手推行他的“东方政策”,即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对抗和较量。他指责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类型的唯物主义是把上帝描述成为人类的敌人。号召信徒们起来同无神论进行坚决的斗争。
<br>
<br>罗马教廷对社会主义发动的攻势大致可以归结成为一下三个方面:
<br>①利用主教叙任权,从组织上加强对东欧教会的控制,从政治上培植**的宗教势力。70-80s,罗马教廷竭力加强和提升东欧各国的神职机构,在提升的档次上安插**的神职人员,加强同共产党政权对抗的力量。先后在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任命红衣主教。这些人都是站在反政府的政治立场上。其结果到了80s开始,波兰教会就成了各种反政府活动的庇护所。保罗二世逐步改变了原东欧各国天主教会对政府的政策,从单纯承认共产党政权,发展到了从道德和宗教观念上对共产党政权提出了审慎的挑战。
<br>
<br>②利用教皇在宗教界和信众中巨大广泛的影响,介入东欧各国国内政局,培植强大的政治反对派,动摇共产党政权。教皇曾躬亲四次访问波兰,宣扬波兰人与西欧相同的基督教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传统,散播不利于波兰局势稳定的言论,其政治效果就是加深了波兰社会各阶层对当局的不信任,使当时再次被取缔的团结工会和其他一些地下组织重新开始活动起来,并且使天主教的反对派同国内持不同政见者,教会和团结工会基本上结合到一起,教会的活动完全汇入了团结工会以及其他持不同政见者的组织所掀起的政治动乱的浪潮之中。可以看出,波兰的天主教会已经蜕变成为西方****主义势力对波兰进行和平演变的政治工具。现代天主教中的有关自由、平等、人权的宗教理论,被西方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利用,已经成为他们实行非共产主义化政策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挑起混乱的有利武器。波兰的天主教会已经完全成为各种反政府力量的庇护所,而团结工会则发展成为同波兰政府抗衡的政治力量,双重夹击波兰政府,加速了共产党政权的****。而波兰当局对于教皇的言论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对于教会和团结工会的***活动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回击,而是试图通过召开这种力量的圆桌会议,寻求妥协这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办法解决共产党的生存问题,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br>
<br>③利用现代大众传媒和文化教育机构传播宗教影响。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罗马教廷传播宗教的手段也发生了变化,早以不再满足于在教堂里布道和举行例行的宗教活动。梵蒂冈除建立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外,还出版各种语言的杂志、兴办和控制着许许多多的大学,中小学和影剧院。这些舆论工具和文化教育机构向群众灌输基督教精神。与此密切相关,宗教在东欧各国群众中的影响就日益扩大,这个时间宗教活动在东欧越来越活跃,越来愈群众越来越疏远了共产党政权,自觉或不自觉的投入了教会的怀抱。
<br>又以波兰为例,1989‘,波兰工人党迫于天主教会和国内各种反对派的压力,举行圆桌会议,决定进行允许不同政党参加的自由选举,并在大选前正式作出了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的决定,而且同意实行议会民主。这一决议实际是放弃了波兰社会主义国家立国的根本原则,而是实行资产阶级的多党制和议会民主。波兰统一工人党希望通过缓和的姿态来挽救工人党掌权的地位。为了赢得选举的胜利,首先要争取天主教会在大选中保持中立,对教会做出了重大让步,通过法案赋予了波兰教会一系列只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才能享有的重要权力。而波兰的天主教主教团虽然表面上应允不干预大选,实际上在全国的各个教区,在大选前的竞选活动中,主教和神职人员门都站在了团结工会的一边,积极号召选民投团结工会候选人的票,从而保证了团结工会获胜,团结工会就成了议会的压倒性多数派。以后,由于团结工会内部矛盾激化,激进派和稳健派发生了严重的争执,导致团结工会***。此时罗马教皇要求波兰的天主教会要尽力弥合双方的分歧,要求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波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所面临的一切任务。双方在教会的斡旋之下妥协,进而在波兰总统的选举中,也正是由于教会所起的重要作用,又一次保证了团结工会的领导人瓦文萨出任波兰总统。波兰的和平演变最终就划上了句号,政权完全转入了亲西方的**的团结工会手中,其背后有强大的教会,以及整个西方。这样西方和平演变的战略目标就在教皇和波兰教会的有力支持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br>
<br>东欧剧变是20世纪下半叶发生的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是一次改写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转折。1989-90年,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几乎在瞬息间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原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竞相崩溃,集聚划向资本主义制度。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左右群众的**的宗教势力,积极的推行和密切配合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过程,扮演了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使基督教发挥出了异常强大的政治功用。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5:04
伊斯兰教 <br />本部分由国际政治系2000级 茫点 总结 <br /><br />一、简答题 <br />1.&ldquo;伊斯兰&rdquo;与&ldquo;穆斯林&rdquo; <br />&ldquo;伊斯兰&rdquo;是阿拉伯文的音译,原以为顺从与和平,是指顺从唯一之神安拉的旨意和顺从安拉者将获得和平。 <br />伊斯兰教徒通称&ldquo;穆斯林&rdquo;,是阿拉伯文的音译,原意是指安拉旨意的顺从者。 <br /><br />2.伊斯兰教六大信仰 <br />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信天使,信末日,信前定 <br />信安拉是唯一真神。认主独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信天使。信天使受安拉所造和差遣;信死后复活与末日审判;信世间的一切事务都有安拉前定。 <br /><br />3.伊斯兰教五件功课 <br />简称五功,是《古兰经》为穆斯林规定的基本的宗教职责,是穆斯林必须履行的神圣义务和功修制度,是伊斯兰信仰附之宗教实践的基石,遵守五功是穆斯林信仰虔诚的基本体现。 <br />念功:念功是伊斯兰信仰的表白,穆斯林口颂清真言,或口颂它的信仰总纲,这是穆斯林一生中说的最多的话。禁忌是禁酒。原因是为了防止酒后口齿不清,在念颂清真言的时候玷污了安拉的尊严。 <br />拜功(礼功):穆斯林朝向麦加克尔白颂经、祈祷和跪拜等宗教仪式的总称。分三种:每日五次拜;每周五正午的聚礼;每年有两次会礼。 <br />斋功:穆斯林每年回历的9月,封斋一个月,规定每天的黎明前到日落时,严禁饮食,禁止吸烟,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必须保持身心洁净。 <br />课功:课税。伊斯兰教法定的施舍,奉主之命而定的宗教赋税。主要目的是为了济贫。 <br />朝功:穆斯林朝觐麦加克尔白一系列宗教礼仪活动的总称。分为大朝和小朝。 <br /><br />4.伊斯兰教法 <br />是伊斯兰教有关穆斯林宗教、政治、社会、家庭和个人生活法规的总称。由伊斯兰教的教法学家主要根据《古兰经》和《圣训》制定的,即基础。阿拉伯文音译是&ldquo;沙里亚&rdquo;,原意是通向水泉之路,引申为安拉指引的大道,以及必须遵循的肠道,翻译为伊斯兰教法。目的是旨在规范穆斯林的外在行为(包括集体和个人行为),是相对于其信仰而言的(内在)。它涉及到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是宗教法,而且也充当了世俗法。 <br />牵扯到沙里亚的内容可分为三大类:教律、民法、刑法。 <br />性质:以安拉启示为基础的神圣法规,体现了政教合一的本质。 <br />伊斯兰教法把世人的行为区分为五大类:义务性的行为、可嘉的行为、准许的行为、受谴责的行为、禁止的行为。 <br />四大法源:&ldquo;沙里亚&rdquo;有独特的法律渊源,这一渊源也体现了其政教合一的性质。渊源是神圣性的,包括四大类: 《古兰经》的例律、《圣训》例律、公议、类比。前两个是基本法源,或者说是立法和私法的主要依据。后两类在法源中的作用是辅助法源,其重要性在于它是伊斯兰教发展史上使教法学家和统治者们能够逐渐丰富和补充教法的内容,为教法适应现实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开辟了较为广阔的途径。 <br />5.伊斯兰教两大节日及其在中国之称谓 <br />宰牲节:在中国的称谓叫古尔邦节,意思是献牲。 <br />开斋节:中国新疆地区的穆斯林成为肉孜节,意思是斋戒。 <br /><br />6.《古兰经》与圣训之异同 <br />相同点:都是伊斯兰教的经典 <br />不同点: <br />①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圣训是非启示性的,是安拉使者穆罕默德的言行录。因此二者地位有所不同,《古兰经》是根本的经典,地位高于圣训。 <br />②《古兰经》是所有伊斯兰教派都认可的,其在各教派都完全一样;圣训则不一样,逊尼派有自己六大圣训集,什叶派则有自己的四圣书,内容不完全一样。 <br /><br />7.伊斯兰教三大圣城及圣寺 <br />麦加:克尔白神殿 <br />麦地那:先知清真寺 <br />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和岩石园顶寺 <br /><br />8.穆智台希德 <br />原意是勤奋者,在什叶派中,它是指任何时代穆斯林公认的权威学者,专门研究伊斯兰教法学和教义学。在处理法律和教义学的问题时,有权根据伊斯兰的教法原则,提出个人意见,即创制,音译即伊智提哈德。他们有权作为隐遁伊玛目的代言人,他们的权威高于一般的乌里玛。这些人在穆斯林信众看来首先信仰虔诚,知识渊博,精通经训,德高望重。 <br />什叶派认为穆智台希德是广大穆斯林效法的精神领袖,他们发表的法律裁决意见,称为法瓦特,虽然是个人的,但是对于穆斯林信众具有法律效力。重要的是,在什叶派中,穆智台希德权威地位的获得仅仅有赖于信众的公认,而不需要官方的批准。因而这些权威学者就构成了一个颇有社会基础和社会影响的特殊的阶层。穆智台希德可以运用他独立创制的权力,在社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问题上颁布他的法律裁决,在这种裁决中,他可以把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宣布为异端,最关键的是,这种权力运用到政治上,它就可以宣布一个不虔敬或暴虐的国王或大臣为异教徒。因此,确立穆智台希德权力地位的意义在于:为乌里玛干预国家政治事务铺平了道路;使乌里玛阶层开始有了领导核心。 <br /><br />9.逊尼派 <br />逊尼派是阿拉伯文的音译,原意是&ldquo;遵守逊奈者&rdquo;,&ldquo;逊奈&rdquo;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行为和道路,也就是圣训。所以逊尼派就是指遵守和仿效穆圣的道路和行为的人。穆罕默德去世以后围绕争夺继承权的斗争,逐步形成此派,开始也仅仅是一个政治派别,到8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发展成为宗教政治派别,形成了自己的系统教义和学说。 <br />要点一:在宗教和政治的最高领导权方面,逊尼派承认前四任哈里发的合法性。 <br />在宗教经典方面,逊尼派除了信奉古兰经是天启的箴言外,还有自己的六大圣训集。 <br />要点二:罕默德的六本言行录,逊尼派就是根据古兰经和六大圣训集建立自己的学说,并且作为立法的依据。 <br />要点三:在教法学方面,逊尼派的伊斯兰教最终确立了哈乃斐、马立克、沙斐仪、罕百里、四大教法学派的平等地位和古兰经、圣训、公议、类比四大法源。 <br /><br /><br />10.什叶派 <br />阿拉伯文的音译,愿意是&ldquo;追随者&rdquo;,指只承认阿里及其直系后裔为穆圣合法继承人的各派别的总称。什叶派也是在早期争端继承权的斗争中形成的,开始也只是一个政治派别,到7世纪末-8世纪中叶发展成为宗教政治派别。在同逊尼派的长期斗争中,什叶派将伊斯兰教教义同本派的政治主张相结合,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权利要求,经典选择,教义神学、教法学说和利益制度等等。 <br />要点一:在宗教与政治的最高权力上,什叶派认为只有先知的血亲,出身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同先知女儿法蒂玛的后裔才是合法继承人,而前三任哈里发和倭马亚、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都是篡权者,什叶派将阿里神化,把它奉为受安拉保佑的一贯正确的圣者。 <br />要点二:在宗教经典方面,什叶派同样信奉古兰经为天启箴言,但是强调古兰经的&ldquo;隐义&rdquo;,并且认为奥斯曼和逊尼派人有意删掉了先知指定阿里为继承人的经文和圣训,因此什叶派不接受逊尼派的六大圣训集,而有自己的四圣书。 <br />要点三:在教义神学方面,什叶派的主要特征是增加了伊玛目教义和马赫迪思想。 <br />要点四:在教法方面,什叶派的各个分支承认古兰经和本派的四圣书为教法的依据,并认为伊玛目是教法的最高权威享有安拉赋予的立法权。在末代的伊玛目隐遁后,由穆智台希德根据经训,运用推理和判断,处理法律和宗教问题。什叶派一般不承认或者贬低逊尼派遵循的公议作为法律原则。 <br />要点五:在礼仪方面,什叶派不强迫信徒每周五实行聚礼。另外,十二伊玛目派还将平日每一天的礼拜由一天五次改为一天三拜。另外,什叶派实行&ldquo;塔基亚&rdquo;原则,即掩饰和隐蔽的意思,是指穆斯林在遇到危险时可以隐讳自己的信仰,这是什叶派一条特殊的教规。 <br /><br />11.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br />是对西方学者自近现代以来伊斯兰世界所产生的各种复古思潮的一种泛称。因为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种思潮在伊斯兰复兴运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一些中外学者又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来特指现代伊斯兰世界的复兴运动。主张恢复伊斯兰教纯洁的原旨教义,按照伊斯兰教经、训的本来精神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全面伊斯兰文化,以此来匡正时蔽,振兴国家,拯救黎民。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不仅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犹太复国主义、也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还反对社会世俗化和世俗政权。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与世俗的民族主义、伊斯兰现代主义相对立的、也不赞成伊斯兰社会主义的一种以倡导纯正宗教传统为基础的社会改良学说。 <br /><br />12.泛伊斯兰主义 <br />也称泛伊斯兰教,大伊斯兰主义。是19世纪下半页以来流行伊斯兰边缘世界,以及边缘地带穆斯林少数民族中的重要思潮,由阿富汗人和马尔丁钒⒏缓鼓崾状矗玫搅税滤孤盏ぶС帧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6-30 15:05
<p>贴了这么久终于贴完了!!</p><p>大家把上面的宗教掌握了</p><p></p><p>北大人大通吃:)</p>
作者: naarrow_999    时间: 2005-7-17 22:32
好多啊,多谢!
作者: JadeHebe    时间: 2005-7-18 11:48
跟老胡抢生意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7-18 12:04
<p>哈哈!!</p><p>让他们PK 一下!</p>
作者: JadeHebe    时间: 2005-7-18 18:51
楼上说得轻巧
作者: 二羔    时间: 2005-7-18 19:04
这些东西很有用吗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7-18 20:17
对考一些学校有用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
作者: 二羔    时间: 2005-7-18 20:26
<!--quote-白#+2005-07-18 20:17--><div class='quotetop'>引用:(白# @ 2005-07-18 20:17)</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对考一些学校有用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quote2--></div><!--quote3-->
<br>哦,知道,谢谢
作者: zhoukaifeng    时间: 2005-8-11 17: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kingliang    时间: 2005-9-2 12:48
thank you
作者: freedman    时间: 2005-9-2 14:23
国际关系学院也考宗教啊,为什么参考书目上没提呢?
<br>这个适用于国政和国关哪个专业啊?
作者: laila    时间: 2005-9-2 18: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kingliang    时间: 2005-9-6 12:40
ddddddddddddd
作者: xue er    时间: 2005-9-30 20:57
好多啊,谢谢。国关院注重这个嘛?
作者: 博士    时间: 2005-10-4 21:49
呵呵,谢谢
作者: 博士    时间: 2005-10-4 21:49
我正在找这样的东西呢
作者: 博士    时间: 2005-10-4 21:49
谢谢,再次谢谢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