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现代国际关系》专题总结 [打印本页]

作者: 桫罗双树    时间: 2006-10-30 23:00
标题: 《现代国际关系》专题总结
当前中日关系的几个特点



摘自《现代国际关系》  2006年第4期



马俊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副所长研究员)



当前中日关系有不少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中日两国失去共同战略目标,日正常国家化战略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发生碰撞。冷战后国际格局和中日国际及地区角色的变化使中日战略利益难以调和,致使两国间出现结构性矛盾:一是两国从冷战时的战略“伙伴”转为冷战后的战略对手。1972年中日建交直至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处于两极对峙态势,中日在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战略目标下,共同利益超过国家间矛盾,日本在靖国神社及钓鱼岛等诸多

问题上表现克制,在对华经济援助上比较慷慨,中日友好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流。冷战后,苏联威胁消失,中国作为东亚政治大国,经济迅速发展;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因经济下滑略显颓势,政治大国化进程尤其受阻。两国都在向对方优势领域发展,担心对方的发展影响到自身利益,在争夺地区主导权方面甚至出现“两虎相争”局面。二是日谋求维持战略主动地位,压制中国崛起。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上相对主动,中国尚处于追赶者地位:但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日本对中国争取地区主导权的恐惧感逐渐加深,对中国的防范和压制心理也不断加强。日在东海、钓鱼岛及靖国神社问题上态度强硬,其目的就是要抑制中国发展,维持对华战略主动态势,为其势力扩张和政治大国化提供更大空间:三是日美联合制约中国崛起的意图更加明显,2004年以来,美国调整其全球战略,对中日“分而治之”,把日本作为制约中国的战略棋子。只要中日之间不出现武力冲突,美乐见中

日因历史问题而不和。而日本亦“借船出海”,以加强日美同盟为杠杆,对中国的发展设置障碍,进而不断释放自身政治能量。日美战略目的具有相通性,调整步伐加快。

    第二,中日两国民族主义思潮持续升温,双方对立情绪损害了中日友好的社会基础。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使日本对华失去心理优势,日本急于打破现状的心理和潜在的危机意识导致民族主义思潮迅速抬头,对华主流意识发生变化,随着日本国内对中国怀有极大负罪感的老一代退出政治舞台,而在富裕环境中长大、没有受过历史教育的战后第二、三代人成为社会主流群体,他们主张“改变对华低姿态外交”、“不应重提历史旧帐”。在此背景下,日本国内缺乏改善中日关系的动力,国民在日本主流媒体误导下对“中日友好”失去信心,对中国人的好感降低。另一方面,中国民众历史记忆增强。随着国家实力日益增强,中国民众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与日俱增,但同时屈辱的近代史所造成的自卑受害意识并未消除,对于曾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日本,它在历史、军事等相关问题上的一举一动,中国民众都格外敏感,并极易条件反射地转化为对抗情绪。中日双方政治决策都受到各自民族情绪的影响。中国民众熟知日本侵华史,而对日本战后60年的和平发展史及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帮助中国发展经济的情况了解不多。日本民众受舆论误导认为中国的发展会对日本产生威胁,不能从客观角度看待中国的崛起。在中日民间情绪处于对立的情况下,两国政府需将照顾本国民族主义置于重要地位,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日在外交关系上的转圜空间。

    第三,日本政治生态右倾化倾向不断加强,严重蚕食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纵容和保守政党得势的背景下,日本国内以修宪、亲美、强兵、疏华为主要特点的政治右倾化不断发展,战后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和平主义”思潮日趋弱化。小泉上台后在改革名义下加紧推进“正常国家化”路线,力图摆脱“战败国后遗症”,建

立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国家精神力量,在国际社会与大国平起子坐。小泉推行“参拜靖国神社”、“宣示钓鱼岛主权”等“不惧敲打”的对华“自主”外交路线不只是强烈的个人风格所致。还因其政策和社会基础根植于不断右倾化的日本社会、政治土壤之中。从力量消长变化的视角看,亚洲历史上首次出现中日强强并存的格局,日本因其“头雁”地位受到中国崛起的挑战而心理严重失衡,不乐见中国发展的“岛国心态”逐步演变成遏制中国发展的“搅局心态”:日本在东海问题上的强硬姿态有可能成为其今后处理中日关系的固定模式。近年来,日政界一批主张中日友好的老一代政治家相继引退,自民党内桥本派以及社会党、日共等力量逐渐式微,中日友好力量呈青黄不接状态,而新生代政治家逐渐走进权力中枢,他们没有历史负疚感,在重视中日关系的同时更看重国家利益,主张日本应发挥与经济地位相称的政治大国作用,他们对中国的崛起具有较强的戒备心理,对中国因历史问题批评日本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对中国阻止日本“入常”有较强的怨恨心理。

    第四,中日关系呈“政冷经热”的不协调发展趋势,这种政经分离状况难以持久。近年来,中日经济互补关系不断发展,双边热络的经济关系没有受到冷淡的政治关系影响而持续升温,日本经济的复苏在相当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国经济拉动,中国经济成为日本经济复苏的引擎。2004年度日本经济增长率为1.9%,其中60%由中国经济直接拉动,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日本产业升级也严重依赖中国市场:日本的IT战略离不开中国市场支持,第四代手机等新技术需要依托中国市场才能获得全球竞争优势。日本迫切渴望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为了与欧美竞争,日本金融机构急切期望参股中国商业银行,与中国会融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获取中国金融市场份额。因此,日本财界迫切期望政府改善对华关系,以改善进入中国市场的政治环境。但从中长期看,中日关系如得不到改善,政治关系必然会反作用于经济关系,使中日经济关系降温。2006年3月23日,日本政府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单方面宣布冻结2005财政年度对华日元贷款,这无疑将会给今后的中日经济关系蒙上阴影。
作者: 李普前    时间: 2013-12-15 11:19
qqqqqqqqqqqqqqqqqqqqq
作者: 花6儿    时间: 2013-12-15 11:54
看看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