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国际关系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打印本页]

作者: z625476    时间: 2013-4-27 00:02
标题: 国际关系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国际关系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作者: z625476    时间: 2013-4-27 00:03
[attach]56169[/attach]国际关系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作者: muzilight    时间: 2013-4-27 09:52
谢谢分享
作者: williamyao    时间: 2013-4-27 21:23
7777777777777
作者: williamyao    时间: 2013-4-27 21:23
88888888888
作者: williamyao    时间: 2013-4-27 21:23
900000000000000
作者: williamyao    时间: 2013-4-27 21:23
000000000000000
作者: williamyao    时间: 2013-4-27 21:24
111111010010111111110100001
作者: williamyao    时间: 2013-4-27 21:24
131324
作者: williamyao    时间: 2013-4-27 21:24
44忍忍
作者: williamyao    时间: 2013-4-27 21:24
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发放
作者: williamyao    时间: 2013-4-27 21:24
日日日日日日日分
作者: williamyao    时间: 2013-4-27 21:24
太太太太太尴尬
作者: williamyao    时间: 2013-4-27 21:31
williamyao 发表于 2013-4-27 21:24
111111010010111111110100001

RRRRRRRRRRRR
作者: williamyao    时间: 2013-4-27 21:31
RRRRRRRRRRRRRRRRR
作者: williamyao    时间: 2013-4-27 21:31
RRRRRRRRRRR
作者: williamyao    时间: 2013-4-27 21:32
z625476 发表于 2013-4-27 00:03
国际关系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EEEEEEEEEEEEE
作者: 小溪0215    时间: 2013-5-31 18:52
z625476 发表于 2013-4-27 00:03
国际关系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谢谢分享
作者: 隐身英雄    时间: 2013-6-7 17:03
z625476 发表于 2013-4-27 00:03
国际关系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121212121212121212121
作者: 南海十三郎    时间: 2013-6-7 19:54
看看
作者: 莱密尔顿    时间: 2013-8-11 17:16
11111111111
作者: 同文    时间: 2013-8-14 04:30
谢谢
作者: xiaowei010396    时间: 2013-9-24 11:28
看看
作者: xiaowei010396    时间: 2013-9-24 11:29
谢谢
作者: xiaowei010396    时间: 2013-9-24 11:30
4444
作者: xiaowei010396    时间: 2013-9-24 11:30
谢谢
作者: serena_sea    时间: 2013-10-23 19:48
怎样才能下载呀?
作者: serena_sea    时间: 2013-10-28 11:15
谢谢分享
作者: serena_sea    时间: 2013-10-28 11:16
谢谢分享 我得先努力生个级
作者: 肥皂    时间: 2013-11-17 04:57
看一看
作者: 肥皂    时间: 2013-11-17 05:13
看一看
作者: 天之宇鹏    时间: 2014-10-8 20:40
这个也太详细了啊!
作者: redliar    时间: 2014-11-24 16:03
谢谢楼主辛苦整理
作者: 前方到站-苏州街    时间: 2014-12-4 17:52
dsfs
作者: 皮皮侠000    时间: 2015-3-17 13:15
谢谢分享
作者: CHEN_aR181    时间: 2015-10-15 01:32
1111111
作者: CHEN_aR181    时间: 2015-10-15 01:32
顶顶顶
作者: CHEN_aR181    时间: 2015-10-15 01:32
怎么样才能看到啊
作者: seek8394    时间: 2015-10-17 15:05

作者: seek8394    时间: 2015-10-17 15:06

作者: seek8394    时间: 2015-10-17 15:06

作者: seek8394    时间: 2015-10-17 15:06

作者: 晓罗依墨    时间: 2015-10-31 17:24
二十一、        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及其运用

(更多关于卡特主义的知识请参看第  条)
卡特政府在政治上关注人权问题与实现经济和安全目标之间进行平衡的“现实主义外交”的双重指导思想是:
1.树立美国理想主义的榜样,为运用美国力量和扩大美国影响打下最好的基础;
2.追求美国的人权目标,应服从国家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
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主要有4种做法:
1.会谈
2.象征性行动
3.利用国际机构
4.经济制裁

应用:中美关系正常化,签订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促成埃及和以色列缔结和平条约

二十二、        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20世纪50年代,在亚非万隆会议上,与会国提出了建立和平合作的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在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上,首先提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同年10月,第二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所有国家都有责任为迅速建立一种新的和公正的经济秩序贡献力量”。1973年第四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通过的《经济宣言》中,第一次提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概念。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在“七十七国集团”的推动下,通过了《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第29届联大会议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形成了发展中国家进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联合斗争的共同纲领,为改变现存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确定了原则和方向。

二十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恐怖主义的兴起与泛滥

20世纪60年代以后,恐怖主义活动日益频繁,在西欧、中东、拉丁美洲和南亚等地区蔓延。恐怖主义活动严重威胁着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秩序,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对策,先后颁布了反恐怖主义的法令,建立了反恐怖部队,并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1972年11月1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成立恐怖主义问题特设委员会,负责研究制裁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措施。1973年起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反恐怖主义的公约。还有一些区域性组织也制定了反恐怖条约。中国政府分别加入联合国和国际民航组织通过的反恐怖主义公约。中国政府一贯反对和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以恐怖主义手段进行政治斗争。

二十四、        里根时期美国对外政策

里根与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进行一对一会谈,是第一位主张共产主义将会****的世界领导人。里根主张苏联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打算借由切断苏联与西方的科技交流来使这种危机加大。认为苏联最恶劣的是“与人类历史的潮流相背,抹灭其人民的自由和尊严。”
里根选择强硬地与苏联直接对抗,而不像前几位总统。在假设苏联已经没有能力投注比美国更多军事预算的情况下,展开了新一波的军备竞赛,他努力使冷战在经济上和表面上激烈化。
里根政府以“唯有实力才能获致和平”为名的政策进行大规模扩军,里根政府新设立的对苏政策以赢得冷战为最终目标,这个战略概述了里根计划在三个战在线对抗苏联:经济上—减少苏联获取高科技技术的机会并减少其资源,包括压低苏联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值;军事上—增加美国的军事支出以巩固美国在谈判上的立场并迫使苏联转移更多经济资源至军事用途上;处理,从阿富汗的反苏联游击队,到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这同时也被索罗斯和教廷所支持)。里根并提出了主动战略防御计划,称之为“星际大战”,以外太空为基础建立的导弹防御网。在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其余的苏联加盟国也在1991年陆续宣布独立,苏联于是正式瓦解。玛格利特•撒切尔对此描述道:“里根不开一枪便赢得了冷战。”

二十五、        布什“超越遏制”战略

美国总统布什制定的新的对苏政策。1989年5月12日,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农业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提出其政府经过三个多月的回顾和审议所制定的新的对苏政策。布什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宣称它是“美国战后对苏政策的彻底改变”,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将进行哲学思想的变革”。
“超越遏制”的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超越遏制是鉴于国际格局发生新变化而作出的政策调整。布什上台伊始,即指定其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罗伯特•盖茨组织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专家成立专门小组,就美国对苏政策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估。布什正是根据该小组提交的《对苏政策审查的报告》而宣布“超越遏制”战略的。
这一战略强调,今后美国和北约组织对苏政策的主要重点将转向更多地同苏联的公开性和经济改革打交道。在对苏保持警惕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形势的缓和,发挥美国的相对优势,抓住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所提供的历史机会,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手段,特别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最终改变苏联制度的基础,使苏联同过去的政策彻底决裂。对苏联国内,促使其实现政治多元化和经济自由化;对外,要使苏联采取不干涉主义,重新回到世界秩序中来,成为国际体系中的正式成员。要使苏联的这种变化不受苏联某一个人的观点、权力和在位时间长短的影响,能长期巩固下来。

二十六、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产生的背景、实施及影响

背景:
1美国推出星球大战计划,一方面是要在军备竞赛中取得对苏联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使苏联没有精力搞经济建设,旨在在经济上拖垮苏联。
2 西欧方面。当时苏联驻扎重兵在欧洲使西欧国家感到了威胁,和西方关系恶化。而同时,西欧一些国家也布置了巡航导弹,严重威胁了苏东安全。
此外,由于苏联侵略阿富汗,西方国家和美国对苏联实施了战略禁运,使苏联无法得到西方的资金,技术,农产品等
3东欧方面。二战之后,东欧一直在苏联控制之下,当东欧各国经济开始下滑时,东欧开始出现对苏联的离心倾
4 珍宝岛事件之后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在1979年开始改善,使苏联在中苏美大三角中处于被动的境地。
5 日本和苏联由于北方四岛问题,一直是政冷经热,苏联侵略阿富汗后,日苏关系可以说是进入了冰冻期。而且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也引起苏联不安。
6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下降。苏联侵略阿富汗使它的外交处于十分孤立的境地。而且,苏联在越南,古巴,尼加拉瓜等地的军事开支要占到苏联财政支出的30% 。可以说是苏联的一个大包袱。

国内环境:由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要求国内要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这使得苏联的经济结构很不合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

实施:
首先,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和核威胁的条件下“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他认为世界在向一个整体发展。如果发生核冲突中,既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但世界文明将不可避免地被摧毁。生命将从地球上消失。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和核威胁的条件下,“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
其次,“新思维”纠正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传统的观念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本质上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一方的存在对另一方的安全和繁荣构成基本威胁。”而戈尔巴乔夫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认为,资本主义并未像过去预料的那样走向死亡,因此,应该抛弃过去所宣讲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和矛盾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所以他主张把对话作为国际关系实践的基本手段。
第三,“新思维”对苏联传统的战争观进行了彻底的变革。
传统的观念认为军事力量的均衡是安全的必要条件。戈氏否定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苏联不需要部署大量武器和维持400万军队来保护自己。传统观念认为军事力量的目的是打败苏联的敌人。戈氏认为军队的目的不是发动战争而是防止冲突和战争。也就是说他把军事力量置于防御的基础
还有新思维非常重视对外关系与国内政策之间的联系,认为外交实践的目的是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

影响:
戈氏看到了世界一体化趋势,反对军备竞赛,维护世界和平以及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等,这些理论即时是在现在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战略理论上,改变防御性,强调防御性,而且苏联也确实是在裁减军备,得到了欧洲人的认可。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比里根更致力于和平。

而且新思维结束了冷战。为此戈尔巴乔夫荣获了1990年诺贝尔HEPINGJIANG。这是人类社会对 "新思维"所具有的世界意义的认可。
另外新思维结束了苏联自斯大林时期便开始的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进而干涉别国内政的强权时代。实现了自由选择及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首先在理论上看,新思维理论本身有一些事实而非的东西:确实存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这是地球本身的存亡问题,但是,抽象地将它凌驾于民族国家利益之上,进行实际操作,是不切实际的。新思维中一些观念只能说是一种善良的愿望,甚至是幻想,是一厢情愿。在这种新思维理论指导下的外交活动实践自然处于被动和一味退缩的局面。
而且新思维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西方国家对苏联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苏联社会内部存在的倾向于资本主义的社会集团和阶级联盟,民族问题等等。如果说这些因素使苏联演变具备了可能性,而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是使演变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关键。

二十七、        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

1. 通过一系列有关公共采购和建筑市场的法规,加强了透明度和市场监督,开放了公共市场(尚不包括运输、能源与电讯);
2.协调了各成员国在直接税、增值税与消费税等方面的法规,减少了各成员国在税收上的差别;
3.使资本市场与金融服务自由化;
4.在标准化方面,一方面通过欧盟统一的技术法规,另一方面各成员国相互承认技术标准与认证,排除了技术标准方面的贸易障碍;
5、通过相互承认学历和技术证书,使自然人能够自由去其他成员国从业。在申根协定成员国之间通过取消边境检查,使人员可以自由流动;
6、通过协调成员国的公司法和有关知识产权(商标与专利)的立法,为企业创造了一个便利工业合作的良好基础;

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了,强化了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图谋。

文化上: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安全上: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可能同时也可能增加了各国经济的风险。

二十八、        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1983年的中曾根政府,就明确提出了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的主张,宣称“要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对世界做出贡献”。1987年度日本的《经济白皮书》宣布“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供应国”,日本要起到“19世纪的英国和战后美国所起的作用。”1993年4月,日本发表外交蓝皮书,提出“日本应在国际上发挥与国力相称的领导作用”。
实际措施:
1.        日本加强日美同盟关系,以同美国的合作与协调为外交基轴
2.        日本立足亚洲,在美、日、欧三角中谋求亚洲代言人的角色
3.        随着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和日元不断升值,日本谋求建立“日元圈”,并与美元、欧元形成鼎立之势
4.        日本加强防务力量,并向军事大国方向发展,出现为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铺路的倾向
5.        日本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6.        谋求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7.        日本力图扩大日本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二十九、        德国统一的背景、进程及影响

背景:
1 东德政局突变,柏林墙开放
2 两德群众渴望统一
3面对东德迅速变化的形式以及两德的坚决要求,掌握着德国统一钥匙的四大国开始调整各自政策,纷纷为两德统一开绿灯
4 “2+4”方案的达成表明四大国已默许由西德着手其统一计划

过程:
1.90年3月18日东德举行大选,西德支持的新政府胜出,新政府提出了基本体现意图的施政纲领,两德很快就统一的目标、方式和时间达成一致,至此,德国统一进入了实质性的具体落实阶段.
2.90年5月5日两德和四大国外长在波恩举行首次“2+4”会议,会上四大国进一步为德国统一开了绿灯
3.5月15日,第一个“国家条约”的签订为完成两德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8月15日,两德签订了第二个国家条约《关于恢复国家统一的条约》,标志着内部统一问题已经解决.
5. 9月12日,两德和四大国外长在莫斯科正式签署《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
6. 10月1日,四大国又在纽约签署了一项终止战胜国对柏林和整个德国权利与责任的联合宣言,标志着两德统一外部问题已经解决.
7. 10月3日,东德正式并入西德,德国完成统一.

影响:
统一初期,东德落后的经济一定程度上拖累了西德,但从长远看,德国统一有利于德国经济的发展.政治上,统一的德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在重大问题上有了足够的发言权.

三十、        苏联解体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教训

原因:
从具体层面看,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一是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与问题孕育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二是直接的现实原因,即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推行了一条背叛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路线,一步步把苏联引向深渊,并由他们亲手毁掉了苏共和苏联;三是外部原因,即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得手。

过程:
1991年8.19时间后,苏联急剧走向解体。到1991年12月16日,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外都先后宣布独立。21日,俄罗斯等8国领导人在排除戈尔巴乔夫的情况下签署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1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解体。

教训:
1、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
2、维护国家统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3、遵循民族自身发展的规律,不能人为的否定民族矛盾和问题。
4、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制度,调动地方积极性。
5、区分民族矛盾与阶级斗争的界限,坚持用政治和法律解决民族矛盾。
6、淡化民族意识,树立公民权利高于民族权力的观念。
7、要进行经济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活水平。
8、正确处理中央与地发的经济关系,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经济关系(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区)
9、坚持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霸权,不进行军备竞赛。
作者: James入云龙    时间: 2016-10-12 01:25
xiabuloi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