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国际关系理论提纲 (国际关系学院的)
[打印本页]
作者:
yuguohua
时间:
2006-9-11 15:39
标题:
国际关系理论提纲 (国际关系学院的)
国际关系理论的内容和范畴:国家外交政策的理论
世界政治经济理论
国际关系的常见定义:
国际关系是制包括国际组织、国家等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特别是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国际关系是指国家、国际组织、各种实体及个人相互之间的跨国关系。
国际关系学新的定义:
国际关系学是研究和探讨国际行为体相互关系及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门学问。
第一部分 外交政策理论
第一章 国内经济政治结构与外交政策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内政的动态内容
国家内政的基本框架、结构
1、 社会制度与外交政策
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
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2、 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政党政治、选举政治、利益集团政治
3、 公众、公众舆论与外交政策
公众舆论结构图:
核心舆论:决策者的舆论
中心舆论:精英舆论
边缘舆论:大众舆论
第二章 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
“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
第三章 国家力量与外交政策
权力power=力量+影响力(控制力)
摩根索国家力量要素理论:
认为决定国家力量主要取决于九个方面的要素:
地理、自然资源、工业能力、军事准备、人口、国民特性、国民士气、外交质量、政府质量
国家力量分析与对比
克莱因国力公式:
国家力量 = (自然基本力量 + 经济力量 + 军事力量)×(国家战略 + 意志)
硬实力与软实力
约瑟夫·奈;软实力是指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吸引力,而不是通过强制来实现所期望的目标
和结果的能力。
第四章 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
孙子: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现代战略的概念:战略是对事务全局的规划和指导。
战略要素:形式判断、目标确定、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手段。
所谓国家战略,是指在平时和战时,运用国家的各种资源和手段,以实现国家利益和目标的艺术和谋划。
国家战略: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
国家安全战略,即西方学者所说的“大战略”。
约翰·柯林斯《大战略》中给“大战略”下的定义是:
在各种情况下运用国家力量的一门艺术和科学,以便通过威胁、武力、间接压力、外交、计谋以及其他可以想到的手段,对敌方实施所需要的各种程度和各种各样的控制,以实现国家安全的利益和目标。
陆权理论
麦金德“大陆心脏说”麦
豪斯霍弗“生存空间”、“经济自足”、“强权即是真理”。
海权理论
马汉“海权理论”:制海权特别是对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控制是国家力量至关重要的因素。
斯派克曼:谁控制边缘区谁就能统治欧洲大陆;谁统治欧洲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
空权理论:兰纳、塞维尔斯基
第五章 认识理论(认知理论)
外交和国际关系中的认识理论,是努力探讨人的认识与政策及行为的关系,探讨人的思维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对外界认知的方式,处理信息的方法和维持对对外关系的影响。
认知理论为人们的世界观和信仰决定外交政策的选择。
第六章 外交决策理论与模式
决策理论是对国家外交决策过程的研究分析,而不是对国家外交政策和决策内容的分析和考察。
外交决策基本模式
格拉汉姆·艾里森《决策的实质》创造出外交决策的三大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组织机构决策模式、政府政治决策模式。
理性决策模式较为符合危机时期、重大和长期国家战略决策的实际。
组织机构决策模式较为符合局部和一般问题的决策现实。
政府政治决策模式更好地说明了正常、非危机情况下各国政治的现实,政府运作的实际和内外政策的现实。
第二部分 世界政治经济理论
第七章 国际体系、结构和制度
一、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是指国家等国际行为体在国际上组成国际社会的方式或基本模式,也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基本构成模式。
国际体系理论同以前研究国际关系传统方式方法不同,它不是以主权国家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而是从整个国际系统着眼,把国际社会视为一座具有内在联系和自身结构特点的整体建筑,并试图从系统和结构功能的角度对国际关系的性质、特征以及运动和转化过程进行研究。
莫顿·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提出了著名的“卡普兰国际体系六模式”:
1、 均势体系
2、 松散的两极体系
3、 牢固的两极体系
4、 等级统治体系
5、 全球体系
6、 单位否决体系
卡普兰对世界历史上已经出现过及可能出现的国际体系的描述主要反映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认识。
罗伯特·哈卡威 将近年来国际上,主要是西方对国际体系的“设想”总结归纳为以下七种模式:
1、 三大经济区模式
“地缘政治”时代——“地缘经济”时代
弗朗西斯·福山 的“历史终结论”认为:
自从20世纪30年代,如果不是从FaGuo大革命时开始的话,国际舞台上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冲突现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相对温和的经济竞争。
三大经济区:日本领导的“太平洋沿岸区”
美国领导的“西半球区”
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区”
2、 新均势模式
3、 文明冲突模式
4、 单极和美国霸权体系
5、 和平地带与动乱地带
6、 地球村
7、 新出现的两极
二、均势理论
“均势”概念的八种不同的解释
毛**的“三个世界”理论
1974年正式提出:
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
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
邓小平“东南西北”理论
“东西”即是苏美、东西方关系
“南北”即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布和关系问题
邓小平80年代初开始提出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表现在国际体系结构方面的“东西南北”问题。
三、国际结构
从概念和理论上,新现实主义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国际结构”的概念和理论,并以此为核心,确立了新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理论。
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1979)
第一次把系统层面的国际结构和单元层面的互动行为体区别开来,从而建立起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真正框架,也即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的学说。这一理论的提出和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国际关系“新现实主义”的建立,并把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和简约化。
四、国际制度
国际制度理论主要是“新自由主义”的贡献,因此,新自由主义也时常被称为“制度自由主义 ”。罗伯特·基欧汉于1984年发表了《霸权之后: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争斗》一书,建立了国际制度理论框架,奠定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础。
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结构主义的重要不同表现在对国际关系实质的看法上。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冲突,是国家为权力展开的斗争;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合作,是国家社会为秩序进行的努力。
第八章 相互依赖、全球化和一体化
一、相互依赖理论
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 提出“复合相互依赖”的概念和理论。
复合相互依赖 的世界的特征是:
1、 多渠道的社会联系
2、 多种问题进入国家间关系的议事日程,它们没有明确的先后次序的排列,军事安全问题不再始终居于议事日程的首位。
3、 在复合相互依赖占优势的某些地区和问题上,一国政府不再对其他国家使用军事力量,但这并不排除在其他地区和其他问题上把军事力量当做主要手段来使用。
“依附论”
不平等的相互依赖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依附,在相互依赖理论中被称为“依附论”。
很多学者把“依附论”解释为“中心——外围”理论。
它作为对南北不平等经济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理论,一个时期较有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有:阿根廷的 普雷维什、埃及的阿明 等。
这一理论把世界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少数高度工业化国家,处在世界的社会与经济中心,
另一部分则是非工业化的不发达国家,形成世界的社会与经济周边或外围。
斯帕尼尔从八个方面分析相互依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 关于核武器
第二、 国家对外政策主要目标的变化
第三、 各国政府越来越深地处于相互依存的状态
第四、 低级政治将导致合作,而高级政治将引起冲突
第五、 武力与低级政治问题基本无关
第六、 权力的真正含义改变了
第七、 与“冷战”和缓和的关系格局比较,这种讨价还价的关系格局不再是两极的,而是多极的
第八、 在想象中的相互依赖的世界里,国家将依然存在,但已不是我们至今研究的那种国家了
二、全球化理论
1、交通、信息全球化
2、商品流动、贸易全球化
3、金融、资本全球化
4、 跨国公司与全球化
5、 人员流动全球化
全球化的影响:
1、 全球化与贫富分化
2、 全球化与民主化
3、 全球化与人性化
4、 全球化与国家化
5、 全球化与地方化和民族化
三、国际一体化理论
相互依赖、全球化发展的最高形式是一体化。
第九章 文化、文明与国际关系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认为,西方文明、西方文化主要有如下八大特征,这些特征是西方文明同其他文明的区别所在:
1、古典遗产
2、西方基督教
3、欧洲语言
4、 精神和世俗权力的分离,即政教分离
5、 法制
6、 社会多元主义和市民社会
7、 代议政体
8、 个人主义
东方文化的六大特征:
1、东方文化极具宗教性格
2、东方文化的哲学性格
3、东方文化的政治性格
4、东方文化的群体性格
5、东方文化间的互动性格
6、 东方文化的类型特征
第十章 国际和平与安全理论
战争与和平理论
1、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学说:私有制是战争的根源
西方政治家、理论家、公众“民主和平论”
2、国家理论:国家利益与战争
3、社会心理理论:人性与战争
实现安全的途径
传统安全方式与战略:1、军事安全
2、结盟
3、均势
4、威慑理论和战略
非传统安全方式:1、共同安全
2、合作安全与集体安全
3、预防性安全
第十一章 国际政治经济学:世界发展理论
发展模式
在一定意义上说,发展问题就是发展模式问题,发展理论就是发展模式
第一类按现代化模式的动力渊源:内发型、外发型
第二类按社会形态或制度将现代化模式分为三种:
1、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即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或集权型国家机构
2、 苏联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即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指令与有限市场结合+集权型国家机构
3、 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混合式现代化模式,即混合经济+自由市场+集权或分权国家机构
一、发达国家发展模式
1、 凯恩思模式
2、 当代西方国家发展模式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美英模式或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或“新美国模式”
莱茵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模式
“第三条道路”
二、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
拉美模式
亚洲模式
中国模式
印度模式
第十二章 国际关系社会学:建构主义
亚历山大·温特 199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标志着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建立,温特借鉴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全面提出了国际政治的建构理论。
建构主义基本理论
一、国际关系“本体论”
二、认识论、实在论和实证论
建构主义核心概念:
1、“认同”或称“属性”
2、“文化”和“观念”
3、“无政府状态”和国际结构
4、 国家和国际体系
建构主义提出的国家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有三个基本点:
第一、国家因素首先是 国家的身份和利益,而不是国家行为。
第二、国际体系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建构关系。
第三、建构主义强调体系结构对体系单位的建构作用,着重分析国际体系文化对国家身份和利益的建构。
来源: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