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西方政治思想史笔记(一)(转)
[打印本页]
作者:
嘎嘣脆
时间:
2012-9-14 23:56
标题:
西方政治思想史笔记(一)(转)
导 论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政治思想 定义:人类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和对政治问题的主张与观点 特征: (1)以国家政权为核心问题; (2)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的观点、主张和理论; (3)政治思想是不断变化的。 2、什么是政治思想史 政治思想史是人类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发展史。历史学与政治学的交叉学科。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西方社会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发展史。 这里所说的“西方”,不仅是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文化概念。是指西欧、北美的一些主要国家。 3、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学习与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 (一)从学习的具体方法看,要把握四个环节 1、阅读 2、思考 3、讨论 4、习作 (二)从学习的思想方法看,要注意两对关系 1、历史与逻辑的关系 2、历史与现代的关系 三、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说是多元演变型的。综观西方政治思想史,大体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这种区分是以政治秩序建立的原理为标准的。 自然政治观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政治观。古希腊、罗马把政治秩序的出现看成是自然发展而来的。 神学政治观是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中世纪将政治秩序说成是上帝的安排。 权利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近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把个人权利看作是政治秩序的基石。 四、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 1、有助于了解西方社会文化,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2、有助于认清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与前人思想成果之间的历史承继关系。 3、有助于启迪思维,操练思维。 第一章 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第一节 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第二节 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三节 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第五节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一、古希腊的历史与自然条件 多山环海、地势不平、交通不便,容易形成小国寡民的、各自为政的城邦。 土地虽多但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这决定了希腊人不能闭关自守,必须通过海外贸易才能生存下去。 商业贸易客观上要求自由、平等,要求有章法可依,因而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而小国寡民,又使得民主原则容易贯彻、落实。 总之,希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该地区形成城邦这种政治实体创造了条件。古希腊被公认为政治思想史的源头。 二、政治改革与城邦的形成 雅典是希腊最典型的城邦之一,经过梭伦和克里斯提尼的改革,雅典已经完全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形成了一个国家。 三、早期自然哲学家 的政治思想 (一)早期自然哲学家及其活动 在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社会出现了一大批自然哲学家,他们研究的主题就是“自然”。自然哲学家生活的时代,城邦正处于形成时期,他们关注对自然的研究,城邦问题只处于他们兴趣的边缘。 (二)早期自然哲学家对政治学的贡献 在自然哲学家的观念中,人类社会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整个自然的秩序和法则应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和范本。 自然哲学家们从自然界发现了均衡与和谐,而这种均衡与和谐就是自然正义的体现。 早期自然哲学家还开创了一种优良的学术研究传统,即求知传统。 第二节 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 一、城邦的社会政治结构与政治学的主题 城邦是公民的自治团体。所以城邦都由奴隶、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和自由公民组成,他们在城邦权力体系中地位截然不同。 政治学作为研究城邦的学问也可以说就是公民学。 首先,古希腊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公民内部问题,其主题是如何协调公民内部问题。 其次,古希腊政治学家都是站在公民的视角认识政治现象,站在公民的立场上阐述政治见解的。 二、城邦政治多元化与政治学的视域 城邦政治多元化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城邦主权实体的多元化,即城邦林立的政治格局;二是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化,即城邦的政体(最高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希腊政治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政体的研究:对政体的分类,对不同政体的比较分析以及各种政体的治理方法等。 三、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 2、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3、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 4、公民的政治视角 第三节 智者和苏格拉 底的政治思想 一、希腊学术研究的转向 以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希波战争的结束为契机,希腊学术研究的主题由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带动着这个转变的是智者和苏格拉底。 希腊学术研究的主题发生转变的原因: 首先,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进步,人的能力和地位突显出来。 其次,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城邦制度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化,特别是希波战争后以雅典为代表的城邦民主制的繁荣,民主生活的高度发达。 二、智者的政治思想 所谓“智者”,实际上就是一批职业教师。智者派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普罗塔哥拉,他在政治思想方面有三个比较重要的主张: 1、提出了人类社会和国家起源的假说 2、主张平等、民主,主张建立法制 3、应当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 三、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1、道德是政治的基础 2、政治学是专门的知识。他认为,治理国家是一门专门的知识,国家必须由懂得政治的人来治理。 3、他明确反对民主政体,同时也坚决反对僭主政治和富豪专政,主张建立像斯巴达那样的贵族政体。 4、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极善的,也不是极恶的,而是介乎于善良和邪恶之间的,都需要教育或引导,同时又都有可能被教育。 第四节 柏拉图的 政治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一)生平 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克勒斯(Aristokles)。于公元前427年出生于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卒于公元前347年。 (二)著作 柏拉图一生著作很多,他的著作一般采用对话的形式写成,特别是常常以苏格拉底的名义,阐述自己的思想,流传至今的尚有40余部对话集。其中直接涉及政治思想的著作有《理想国》(《国家篇》)、《政治家篇》和《法律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理想国》。 二、主要政治思想 (一)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政治哲学体系 作为政治哲学著作,《理想国》不是实证的政治研究,而是对政治价值体系的讨论。重心在于对“应然”的研究,而不是对“实然”的研究。其逻辑方法是演绎的而非归纳的,其特征是价值判断先于事实判断。 (二)奠定了乌托邦主义的政治传统 《理想国》的核心内容是论证和描绘一个理想城邦,并使它与现实政治尖锐地对立起来,这使它具有乌托邦主义的特征。对现实政治的逆反构思是柏拉图乌托邦主义的基本思路,也是后来许多乌托邦思想所遵循的共同思路。乌托邦主义的真正意义在于论证了一套政治价值体系,作为现实政治趋附的目的以及评判现实政治的标范 。 (三)社会分工与国家起源论 柏拉图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城邦)的起源。社会分工也是他的理想国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 在柏拉图那里,国家起源的历史描述与国家基础的逻辑推演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分工是城邦形成的历史基础,也是城邦存在的逻辑基础。 (四)哲学家治国论与人治思想 古希腊政治的主流传统是法治,但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却强烈地否定法治,主张人治。他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人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柏拉图的人治思想集中体现于他的哲学家治国论。 (五)政体分类思想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他所设计的由哲学家执政的国家称为“贤人政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贵族政治”。哲学家统治是最好的政体。但是,柏拉图承认,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四种变态政体,依照优劣次序分别是:荣誉政体(军阀政体、武力政体);寡头政体(富豪政体、财阀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专制政体、暴君政体)。 在《政治家篇》中,他按统治者是否依法统治而把政体区分为两类,即: 守法的(正常政体):王制——贤人制——民主制 不守法的(变态政体):民主制(暴民制)——寡头制——僭主制 (六)整体主义国家观 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柏拉图坚持极端整体主义的观点。他把国家的统一和强盛、国家内部的团结与和谐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谐,他彻底否定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要求个人完全溶于整体,成为国家的工具。 在制度设计上,为了彻底斩断私人利益的根,柏拉图要求在军人和哲学家等级内部消灭私有财产和家庭。 (七)《法律篇》与“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晚年柏拉图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体现这种思想转变的,就是他在《法律篇》中设计的“第二等好的理想国”。在这里,他虽然坚持《理想国》的国家蓝图是最好的,但已经承认它只是人间立法者所应尽力模仿的“范型”,无法完全实现。《法律篇》则在坚持《理想国》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希腊的政治现实,勾画了一幅新的国家蓝图。 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所设计的“第二等好的理想国”(次优国家方案)应具备的条件是: 其一, 承认民主原则,采用混合政体。 其二,实行公民、工匠、商人、奴隶的社会分工。 其三,城邦的适当规模为5040个公民组成,超出者进行海外殖民。 其四,国家机构由37人作为领导者,360人组成议会,另设将军、祭祀、法官等,所有公职人员任职不得超过20年,不满50岁不得被任命,超过70岁必须离职。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进行“法律的统治”。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