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国际关系考博专业知识整理专题十一:应对气候变化
[打印本页]
作者:
嘎嘣脆
时间:
2012-9-13 23:06
标题:
国际关系考博专业知识整理专题十一:应对气候变化
专题十一: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问题的重要性
1、气候变化议题已处在当今国际政治议程的核心位置。这是因为:气候变化对人类安全构成重大挑战,事关人类前途与命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环顾全球,UN所有的成员国均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近年来,在各类国际会议上,气候变化都是备受关注的议题。中国在与世界其他主要大国的双边会晤中,都将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列为关键性议题。
2、气候变化的直接变化是海平面上升,一些海岸岛国会因海水淹没而消亡。世界政治的版图将因气候变化而重新改写。
3、气候变化严重威胁国际安全。①气候变化引发的淡水资源短缺、粮食减产和大规模的环境移民,最后将导致国内和国际冲突,威胁国际安全。比如,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成为达尔富尔冲突重要的潜在因素。②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年来北极冰川开始加速融化。由此引发有关北极航道和水下资源问题的新一轮激烈的国际竞争。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等国都涉及其中。
4、气候变化对21世纪的地缘政治影响显著。①小岛屿国际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因为整个国家将不复存在。南方国家对气候变化较大的脆弱性,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博弈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②就国别而言,有关研究显示,天然气和生物燃料的输出国将处于有利地位,能源进口国则在战略上和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俄罗斯和加拿大可能是最受益于气候变化的两个大国。
5、气候变化对21世纪全球治理模式提出严峻挑战。世界进入全球治理时代,除了传统型的国际组织如UN、EU、东盟和上海合作组织等继续发挥作用外,一些新的国际组织形式,如G8+5,G20等也纷纷出台。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哥本哈根会议受挫,折射出当前全球治理结构和模式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有效全球治理所需的多边主义理念不强,国际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不高,国际决策主体的多元化不足等。显然,只有切实加强各国合作,动员国际社会的全体成员,包括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和重要性,使能否有效应对成为判断全球治理是否有效的试金石。
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成为当今主要的国际气候机制。《框架公约》主要是一些原则性规定,没有约束性条款;《京都议定书》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限制国家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国际条约。
二、以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为例,透析当前全球环境合作
2007年,在巴厘岛联合国气候会议上,要求2009年在哥本哈根上达成新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协定。哥本哈根是1990年气候变化谈判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
1、哥本哈根会议的争论焦点包括:①是维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的双轨谈判(发展中国家的意见),还是按照一些发达国家的主张把双轨谈判合并为一条轨道,抛弃《京都议定书》?②发达国家2013—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③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资金机制;④以及各国减排行动“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三可)的实施方式(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实际理由是国家安全)等。这些问题既是谈判的焦点问题,同样也是构建未来气候制度的关键问题。
2、会议结果 会议最后通过了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定》,确定了未来国际气候制度的大致框架。其关键内容有三点:①在长期行动目标方面,维持了此前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比前工业化时期不超过2°C的共识;②要求发达国家在2010年1月31日前,补充完善其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每两年提交一次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消息通报,受到资金和技术援助的减排项目及减排量则需遵守“三可”等相关规定;③规定了发达国家在资金供给方面的数额。
3、其积极意义:①《协议》坚持并维护了《公约》和《议定书》“双轨制”的谈判进程,反映了各方自“巴厘行动计划”谈判进程启动以来取得的共识;②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最大范围地将各国纳入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行动,在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行动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③这次会议不是谈判的结束,而是新一轮谈判的开始。至少与会各国都亮出了底牌,这会为后续谈判奠定一定的基础。
4、会议折射出的国际政治、经济现状
气候变化博弈的背后是经济利益,因此各方在谈判机制、减排目标、资金供给和透明性等焦点问题上角力较多。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博弈背后的实质是发展权益、发展空间和保护环境的利益之争。
①此次谈判依然延续着三足鼎立的旧格局:即EU、伞形集团和G77+中国。在清洁技术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EU在作出更积极的减排承诺方面变得十分谨慎;(形成于1997年的伞形集团由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等9国组成。) 美国和中国谈判地位突出,成为主要焦点。中美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政治经济影响力的国家,又是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国际社会希望美国停止拖后腿行为,承担起领导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希望中国能对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施加压力,以推动全球气候协议的达成。中国宣布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水平上减低40%—45%的目标,但仍被指责目标偏低。
②会议上,由巴西、南非、印度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BASIC)的形成,有助于协调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有利于凝聚和领导发展中国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之间分歧的加大。
③会议谈判未能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协定的根本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对2020年的中期减排承诺十分消极,并拒绝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三、反思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角色
与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角色相比,此次会议上中国的自信表现被视为负面。
1、中国的减排承诺并未换来会议的成功,但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中国的全球发展战略必须继续以全人类的整体利益为前提,也需要一个和谐的国际舆论环境。
2、中国会在联合国机制下维持发展中国家团结。在国际气候谈判方面,中国是一个积极的、活跃的、负责任的参与者,通常与七十七国集团协调立场、采取一致行动,以加强共同的谈判能力,影响谈判进程,促进集团经济利益。然而,发展中国家内部利益取向的多样化,使中国与G77协调统一立场难度加大。中国实际上已面临与广大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都远不如它的发展中国家分道扬镳的险境。对中国而言,(失去了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不仅仅意味着失去了援助,更严重的是要承受严格的减排目标对高速发展的经济的致命冲击。)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永远是中国的优先选项。中国应该避免G2局面。(只有了解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需求,并在谈判中为它们的利益大声呼吁并监督落实,才能赢得发展中国家的尊重,并维护自身的利益。)
3、低碳经济转型是根本大计
如果说低碳经济是全世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那么对中国而言,其战略着眼点之一就在于以和平方式突破生存局限。通过低碳经济,中国在减少自己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同时,可以缓解在国际气候政治中的压力,减少在此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摩擦,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中国可以进一步推动全球气候合作进程,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全球治理
冷战结束后,有关全球治理的争论反映了一种共识,即加速发展的全球化正正在带来跨界和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无法依赖各行其是的民族国家得到解决,而是需要国家间以新形式的“超国家治理”为基础通过政治合作加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银行管制、全球气候变化、打击跨国恐怖主义以及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国际贸易体制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全球治理的对象。
在这种背景下,全球治理的目标与宗旨被确定为:“发展一整套包括制度、规则及新型国际合作机制在内的机制,以为为基础不断应对全球挑战和跨国现象所产生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具有潜在威胁的问题的出现,全球治理的主要目的是要避免全球体系内的危机和动荡。这一目标无法通过一个集中统一的全球治理体系来实现,而是需要大批的多层次、多行为体参与的制度安排,其中这些行为体既包括政府间组织,也包括半官方及完全非官方的团体。
作者:
博龙鹏圣
时间:
2012-11-4 20:34
谢谢。
作者:
天下连城
时间:
2013-1-9 23:30
多谢分享
作者:
好好学习2013
时间:
2013-7-27 13:09
谢谢
作者:
zhangan1128
时间:
2013-10-19 17:12
每个专题 都在看~~~
作者:
JCPUyun
时间:
2015-7-6 22:25
谢谢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