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防御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的悲剧(5)
[打印本页]
作者:
z625476
时间:
2012-2-26 13:53
标题:
防御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的悲剧(5)
表 5 波兰领土面积的变化(1492 -1945 年)①时 间 领土面积( 平方英里) 时 间 领土面积( 平
方英里)1492 年 435 547 1807 - 1813 年 60 1571634 年 386 719 1815 - 1874 年 49
6091686 年 286 524 1874 - 1918 年 -1773 年 204 024 1921 - 1938 年 152 2341793 年
84 000 1939 - 1945 年 -1795 - 1807 年 - 1945 年 122 139跟宋朝没什么两样,17 世纪
中叶后的波兰滑向防御性现实主义,背离了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的生存法则,这是悲剧的根源。
在下面的论述中,本文不打算染指波兰1795 年以后的历史,———那段历史只不过是先前逻辑的
延续而已,———而只关注这个时间点之前波兰及其与相关国家间关系的来龙去脉。(一)自由的
代价长久以来,波兰一直是贵族的天堂。在这里,贵族可以自豪地宣称,跟他们有关的事,没有
什么能少得了他们。贵族是国家的统治者,国王由贵族推举产生,听命于贵族,充其量只是贵族
的橡皮图章。在等级君主制时期,贵族手握特权,是三个等级中权力最大的。肇始于公元 1505年
的贵族民主制继续赋予贵族绝对统治波兰的权力: “没有顾问和地方议会代表的一致同意,国王
和他的继承人在今后不能做出任何新的决定。”②如果以贵族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这种制度,
那么,波兰将称雄欧洲。1569 年,波兰至少有 50 万贵族,占总人口的 6. 6%; 17 世纪晚期,
这一比例上升到 9%,18 世纪还要更高。③ 1652 年,波兰贵族甚至创设了议会的自由否决权(
liberum veto) 制度,即任何一个议员反对,议案都无法通过,在全国议会( Sejm) 和地方议会(
Sejmiki) 均是如此。不过,这种波兰式民主越有生命力,就越致命,因为波兰贵族越捍卫黄金般
的自由,就越不会把国王放在眼里,强大的中央政权就越无从谈起,就越不可能组织一支强大的
常备军。这就是伏尔泰( Voltaire) 所说的: “一个波兰人———一个充满吸引力的人; 两个波
兰人———一场争
①Norman Davies,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 ( vol. 1) ,pp. 23 - 24.
②转引自刘祖熙: 《波兰通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72 页。
③Norman Davies,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 ( vol. 1) ,p. 215.
吵; 三个波兰人———波兰问题。”①波兰有几位国王,如斯蒂凡·巴托雷( Stefan Bato-ry)
、齐格蒙特三世( Zygmunt III) 和奥古斯特二世( August II) 等都曾试图效仿其他欧洲大国,
创建君主专制,打造一支强大的常备军,但统统不过是很快就破灭的幻想———波兰贵族太爱好
自由,太强大了。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宁愿选外国人当国王。1573 - 1795 年,经波兰贵
族选举产生的 11 个国王中,其中就有 7 个是外国人。② 可是,他们却信誓旦旦地表示,为了
国家,他们将奉献自己的生命和财富! 1792 年 5 月22 日,大敌当前,波兰的贵族终于不再吝啬
,授权国王全权指挥军队作战,仅保留最后缔结和平条约的权力,③无奈积重难返,回天无力。
自由的贵族,悲惨的波兰!对于自由否决权的致命弱点,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自然心领神会。
它们非常清楚: 一旦波兰废除自由否决权,上帝就会帮助波兰; 操纵波兰命运最简单、最有效的
方法就是永远让自由否决权这个幽灵在波兰上空徘徊。公元 1720 年,俄罗斯和普鲁士在波茨坦
缔结协定,共同确保波兰的政治制度维持不变; 1726 年,奥地利成为第三个“保证人”。普鲁士
的腓特烈大帝( Friedrich the Great) 及其能臣们当然深谙此道,他们在多次通信中表达了如下
看法: “波兰保持现有的无政府状态是陛下的利益所在”,要反对这个国家的政府发生任何变化
。④ 任何要改革、废除自由否决权的想法和行动都让三个“保证人”狂躁愤怒不已,毫不留情的
干涉必然随之而来,直至恢复原状为止。这种局面多次出现,最严重的一次莫过于波兰 1791 年
5 月 3 日通过新宪法,取消自由否决权,代之以多数表决制,结果招致三个“保证人”的直接武
装干涉,领土再次被瓜分。(二)无解的困局在残酷的时代里,波兰关起门来选择自由,打开门便
不再有选择的自由。波兰与时代的精神背道而驰,时代便留给它无解的困局。1. 诱人的猎物到
17 世纪前期,波兰还是一个庞然大物,粮食出口大国,富庶之地,沟通欧洲东西、南北的桥梁,
波罗的海映入眼帘,难怪总有国家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捞一把。普鲁
①E. Rzadkowska,ed. ,Voltaire et Rousseau en France et en Pologne,Warsaw,1982.
转引自[英]诺曼·戴维斯著,郭方等译: 《欧洲史》下册,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 年版
,第 678 页。
②刘祖熙: 《波兰通史》,第 86 页。
③转引自 Jerzy Lukowski,The Partitions of Poland: 1771,1793,1795,Harlow: Addison
Wesley LongmanLimited,1999,p. 149。
④转引自 James Breck Perkins,“The Partition of Poland,”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2,No. 1,1896,p. 83。
士最想要的是普鲁士和勃兰登堡之间的波莫瑞、西里西亚和大波兰; 俄罗斯不仅要收回斯摩棱斯
克、契尔尼哥夫和塞维尔斯克,还要越过立陶宛,继续向波兰进军; 瑞典从1521 年起就进入辉煌
的瓦萨时期,到 17 世纪,逐渐变成军事化国家,它的目标是成为波罗的海霸主; 奥地利盯着施
皮茨( Spisz 为波兰语; 德语为 Zips,译为齐普斯) 。自 17世纪中叶后,机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最初的机会来自波兰国内危机。此时,这些野心勃勃的国家对此消彼长之道驾轻就熟: 在波兰
陷入国内困境的时候,把它打压成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这一旦成为现实,进攻的机会随时可以
发现,如想付诸行动,只要一个借口就够了。于是,它们对波兰的入侵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1763 年是波兰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七年战争结束,波兰周边的大国可以着手实施蓄谋
已久的兼并、占领波兰的计划。俄罗斯不在此列,因为波兰早已成为它的附庸,它在潜意识里把
整个波兰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愿看到其他国家染指波兰。波兰向俄罗斯一边倒的事实确实
困扰了奥地利和普鲁士一段时间,这让它们投鼠忌器,但波兰的诱惑实在太大,以至于德意志人
甘愿铤而走险。1768 年,奥地利率先行动,占领了波兰自 1412 年以来在匈牙利拥有的一块飞地
———施皮茨( 齐普斯) ,其理由是,防止瘟疫扩散,防止巴尔党人袭击。1769 年,普鲁士步奥
地利后尘,派兵进入共和国。随后,普鲁士和奥地利又各自占领了一部分波兰领土。在既成事实
面前,俄罗斯不愿为了波兰而开罪普鲁士和奥地利,转而接受普鲁士兜售的瓜分波兰计划。如果
说第一次瓜分波兰还有一块人道主义的遮羞布的话,那么,第二、三次瓜分波兰再也不需要哪怕
一点点堂而皇之的理由,而只需要找到合适的时间,这两次的时间分别在 1793 年和 1795 年,
原因只有一个: 不能让手里的猎物跳出掌心。2. 持续的进攻曾几何时,波兰是欧洲战场的常胜
将军,不畏惧任何对手。然而,在与时间的赛跑中,波兰却消耗了积累几个世纪的资本; 相反,
它昔日的手下败将,如普鲁士、俄罗斯等脱颖而出,赢得领土、人口、财富和尊重,这一切,都
是在持续不断的对外战争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其中当然有波兰的“贡献”: 只要波兰稍呈颓势,
它身边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就迫不及待地发起进攻。1654 年,俄罗斯利用波兰境内哥萨克起义
之机,发动侵略战争。战争打了 13 年,终因双方消耗过大而结束。根据停战协定,俄罗斯收回
斯摩棱斯克、契尔尼哥夫和塞维尔斯克,乌克兰的第聂伯河左岸和基辅、扎波罗热归俄罗斯。
1655 年,在波兰和俄罗斯作战时,瑞典进攻波兰,波兰一度情势危急,后来在其他大国的帮助和
干涉下,并得益于勃兰登堡倒戈,才得以战胜瑞典。不过,这场战争倒像是一场洪水( potop) 冲
刷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