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指出在一个大的群体中,虽然每个人都想获得公共物品,但是每个人都不想因此而付出代价,都倾向于坐享其成,这便是搭便车困境。集体行动最大的危机在于可能由于成员的搭便车而使其变得不可能(奥尔森,1995)。沿着这一思路,兴起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并至今仍在西方的社会运动理论中占据主流地位的资源动员理论把社会运动的核心问题看成是如何实现对社会成员和各种资源的有效动员(McCarthy and Zald,1973,1977;Tilly,1986; McAdam,1982)。确实,在任何集体行动中,都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甚至有学者认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在解决搭便车困境的基础上实现的(赵鼎新,2006:164)。集团诉讼作为一种集体行动当然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这一困境。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么大规模的集团诉讼的形成简直不可想象,更不用说取得胜诉了。
参考文献
奥尔森(1995):《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郭正林(2001):《当代中国农民的集体维权行动》,《香港社会科学学报》,春/夏季号。
洪大用等(2007):《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成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家亮(2006):《法律在基层法院中的实践逻辑》,载于《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2006》第1-59页,山东人们出版社。
黄家亮、童志锋(2007):《通过法律的环境治理:意义、问题、建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公益诉讼与环境治理”课题组工作论文),未刊稿。
李猛(1998):“如何触及社会的实践生活?”,载张静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
李连江、欧博文(1997):《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
李兴旺、宁琛、刘鑫(2007):《艰难推进中的环境维权》,载梁从诫主编:《2005:中国环境危局与突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伟伟(2007):《草根的两面与媒体的双仞——福建屏南千人环保诉讼调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公益诉讼与环境治理”课题组工作论文),未刊稿。
刘效仁(2004):《保护生态环境,体制须先行》,《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9月27日。
迈克尔?史华兹、苏瓦?保罗(2002):《资源动员与成员动员:为什么共意性运动不能充当社会变迁的工具?》,载于莫里斯等编,《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刘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帕米拉?E?奥利佛、吉拉尔德?马维尔(2002):《集体行动的动员技术》,莫里斯等编,《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刘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沈原(2007):《社会的生产》,《社会》第2期。
斯科特(200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 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
——(2007):《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
托马斯?海贝勒(2005):《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第5期。
童志锋(2007):《环境污染与社会群体性事件》,载于《环境绿皮书2007》(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即出)。
吴毅(2007):《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社会学研究》第5期。
应星(2001):《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
——(2006):《叙事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运用及其限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
——(2007):《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第2期。
应星、晋军(2000):《集体上访中的"问题化"过程》,《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
应星、汪庆华(2006):《涉法信访、行政诉讼与公民救济行动中的二重理性》,《洪范评论》 第3卷第1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于建嵘(2003):《农民有组织的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战略与管理》第3期。
——(2004):《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第2期。
——(2006):《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学海》第2期。
赵鼎新(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约翰?麦卡锡、马克?沃尔夫森(2002):《共意性运动、冲突性运动及其对基础设施的占用》,载艾尔东?莫里斯、卡洛尔?麦克拉吉?缪勒主编:《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刘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曾鹏、罗观翠(2006):《集体行动何以可能?——关于集体行动动力机制的文献综述》,《开放时代》第1期。
McCarthy,John D.,and Mayer N. Zald.1973. The Trend of Social Movements in America: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Resource Mobilization, Morristown, N.J.: General Learning Press.
—— 1977. "Resources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A Partial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 (6): 1212-1241.
McAdam,Doug. 1982 ,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 1930 - 197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illy ,C.1986,The Contentious French.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Li,Lianjiang. 2004,Political Trust in Rural China.Modern China30(2).
Klandermans, Bert, and Dirk Oegema.1987. “Potentials, networks, motivations, and barriers: Steps toward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movemen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2.
Scott ,J .1985,The 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