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社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际社会行为体走向了多元化,国家虽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但已不是象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那样基本上是唯一的行为体,除国家行为体以外,国际政府组织(IGOs)、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s),以及跨国界的全球社会运动(global social movements,即GSMs)都成为国际社会非常重要的行为体。这些不同的行为体构成了全球治理的不同层次,并推动着全球治理结构的转型。
【注释】
1 J . Wilson , Introduction to Social Movement , New York : Basic Books , 1973 , p . 5 .
2 [阿根廷]伊丽莎白?杰琳:“对话、理解和误解:南方共同市场中的社会运动”,载《国外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第1期,第39页。
3 L . Emmerij ,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to XXI Century , Inter- 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 1997 .
4 [美]詹姆斯?多尔蒂和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148页。
5 J . Burton , World Society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72 , pp . 19-20 .
6 参见[德]乌?贝克、哈贝马斯等著,王学东、柴方国等译:《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0页。
7 全球化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就其客观性而言,全球化与现代化具有相同的内涵,或者说,全球化就是全球的现代化,因此从这方面来看,民族国家在这种客观趋势面前别无选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就其主观性而言,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是西方国家主导下的一种资本、文化、政治等的扩张运动,自15世纪末开始的现代意义的全球化,正是以资本扩张和宗教扩张为动力的一种主观形态,资本扩张的目的是要在全球建立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而宗教扩张则是要将以基督教思想为内核的西方文化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福音”传播到全球,建立资本主义的“大同”。今天,全球化更是无处不贴上了西方的标签。
8 [德]乌?贝克、哈贝马斯等著,王学东、柴方国等译:《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3页。
9 J . Petras and H . Veltmeyer , Globalization Unmasked : Inperalism in the 21st Century , London : Zed Books , 2001 , p . 12 .当然,也有不赞同用“帝国主义”来表示全球化的反全球化论者,认为这样显然夸大了全球化的负作用。参见R . Gilpin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 Pri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2001 , p . 21 .
10 C . Thomas , Global Governance , Development and Human Security , London : Pluto Press , 2000 ; R . Wade , Winners and Losers , The Economist , Vol . 28 , April , 2001 , pp .93-97 .
11 C . Thomas , Poverty , Development and Hunger , in J . Baylis and S . Smith ,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 Oxford : Oxford Unversity Press , 1997 .
12 张晓慧:“反全球化运动”,载《国际资料信息》2003年第3期,第23页。
13 R . Gilpin ,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2001 , p . 378 .
14 [英]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著,陈志刚译:《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班,第64页。
15 J . N . Rosenau , “ Governance , Order ,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 , in J . N . Rosnau , and E . O . Czcmpcil ,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2 , pp . 3-4 ; J . N . Rosenau , Along the Domestic – Foreign Frontier Governance in a Turbulent World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7 , pp . 30-31 .
16 D . Held , Democracy and the Global Order : From the Modern State to Cosmopolitan Governance ,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 1995 .
17 “风险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进行反思后提出的用来描述国际社会现实的一个概念。为此,他先后出版了《风险社会》、《风险时代的生态政治学》和《全球风险社会》等著作来揭示这一概念的内涵。
18 Maurie J. Cohen , Risk Society an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 Vol. 29 , No. 2 , Futures , 1997 , pp. 105-119.
19 [英]斯科特?拉什著,王武龙编译:“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第55页。
20 [日]星野昭吉著,刘小林、张胜军译:《全球政治学——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动、冲突、治理与和平》,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21 杰基?史密斯著,徐洋译:“全球性公民社会”,载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22 刘宏松:“跨国社会运动及其政策议题的有效性分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0期,第21页。
23 参见王逸舟著:《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24 C . Bellamy and A . Taylor , Gove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 Buckingham and Philadelphia , P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 1998 , P . 208 .
25 J . Nye Jr . Globalization’s Democratic Deficit , Foreign Affairs , July/ August 2001.
26 Jessica T . Mathews , Power Shift , Foreign Affairs , Vol . 76 , No . 1 , January/ February , 1997.
27 Alexander Cooley and James Ron , The NGO Scramble : Organization Insecurity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nsnational Action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Vol . 27 , No . 1 , Summer , 2002 .
28 T . G . Weiss and L . Gordenker , eds . NGOs , the United Nations and Global Governance , London : Lynne Publishers , 1996 . p . 17 .
29 [美]小约瑟夫?奈著,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30 [美]小约瑟夫?奈著,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34页。
31 [英]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著,陈志刚译:《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班,第146页。
32 何增科:“全球公民社会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第39页。
33 当然,这并不排除有的全球社会运动的目标与其所在国的国家利益是一致的,甚至本身就是为其所在国的国家利益服务。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曾经开展过为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运动”和“人权运动”,这些运动很快在苏联、东欧国家产生了作用,最终导致了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参见李世安:“评美国的跨国市民社会运动与人权外交”,载《世界历史》2002年第6期,第14页。
34 J . Dryzek , The Politics of the Earth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0; P . Petit , Republicanism — A Theory of Freedom and Government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7 ; M . Saward , The terms of Democracy ,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 1998 , pp . 64-65 .
35 非预测性是指社会运动可能在任何地方爆发,并不分具体的地点,例如,妇女运动并不总是出现在妇女受压迫最严重的地方;非理性是指社会运动的积极分子并不总是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理性地考虑自己的行动得失;非正常性则表明全球社会运动者认为反对不合理、不公正的法律和国际制则是理所当然的;非组织性是指全球社会运动的个体性色彩较强,一般不没有组织形式,这使得它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区分开来。参见P . Byrne , Social Movement in Britan , London : Routledge , pp . 10-11 .
36 Martin Shaw , “Global Voices : Civil Society and the Media in Global Crisis ” , Edited by Tim Dunne and Nicholas Wheeler , Human rights in Global Politics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9 , P . 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