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刚,2006:“德国地方治理中公共品的供给”,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
丁开杰,2005:“分权、治理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印度卡纳塔卡邦、喀拉拉邦的实践”,载于本书。
刘承礼,2006:“匈牙利乡村治理的模式解读与经验借鉴”,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
安雅·森茨,2006:“德国地方治理:莱茵—法尔茨州的个案分析”,载于本书。
蔡晓莉,2006:“中国乡村地区公共品的提供:紧密结合的团体的作用”,载于本书。
高新军,2006:“农税取消后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状况、挑战及解决的思路”,载于本书。
赖海榕,2003:“半竞争性选举在四川省乡镇一级的发展”,载于《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白纲,1998:“中国村民自治法制建设平议”,《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党国英,2000:“论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杜赞奇,1996:《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浙江人民出版社。
郭正林,2001:“中国农村权力结构的制度化调整”,《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
黄卫平、邹树彬,2003:《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凡、寿慧生、彭宗超、肖立辉,2000:《创新与发展: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东方出版社。
李江涛、郭正林、王金洪、李大华、童晓频,2002:《民主的根基:广东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实践》,广东人民出版社。
刘喜堂,2001:“省级村委会选举法规比较研究”,徐勇、吴毅主编《乡土中国的民主选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彭勃,2002:《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出版社。
王振耀,1998:“中国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基本进展与理论依据”,陈明通、郑永年主编《两岸基层选举与政治社会变迁》,台湾月旦出版社,第307-24页。
王铭铭,1997:《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三联书店。
项继权,2002:《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肖唐镖等,2001:《村治中的宗族》,上海书店出版社。
徐勇,1997:《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勇,1998,“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刘青峰、关小春编《90年代中国农村状况:机会与困境》,中文大学出版社。
徐勇,1999:“村民自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重塑与互动”,《徐勇自选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詹成付,2001:“中国村民自治的现状和未来的基本走向”,张明亮主编:《村民自治论丛》第一辑,中国社会出版社。
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Li Lianjiang 2002, “The Politics of Introducing Township Elections in Rural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71: 711-30.
Marion, Melanie 1996,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in Chinese Countryside.”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90, December, pp.736-48.
Oi, Jean, Scott Rozelle 2000, “Election and Power: The Locus of Decision-Making in Chinese Villages.” The China Quarterly, 513-539.
Shi, Tianjian 1999, 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s in China: Institutional Tactics for Democracy.” in World Politics, Vol.52, April,385-412.
Sui, Helen F., 1989,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Xiao Zhou, Kate 1996, How the Farmers Changed China, Boulder: Westviews Press.
Zweig, David 1997, Freeing China’s Farmers: Rural Restructuring in the Reform Era, New York: M. E. Sharpe, pp.12-19.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何增科教授、杨雪冬博士、陈家刚博士、丁开杰先生和刘承礼先生的许多很好的建议,笔者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