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
*译自〔加〕R. 米什拉的The Globalization andthe Welfare States ( R. Mishra , Edward Elgar , 1999) 第3章,原章名为《福利国家收缩过程中的社会政策》。为压缩篇幅,这里省略了几乎所有的注释,并做了少量删节。———译者
[①] “棘轮效应”意指由于安装了棘爪,轮子无法滑回,只能朝一个方向移动。———译者注
[②] 1996 年, 美国《未成年子女家庭援助》(AFDC) 或者说“福利”被《困难家庭临时援助》(TANF) 所替代。该计划设立了5 年限制期。接受救济的成年人需在两年内开始“劳动”(就业、参加社区服务、接受教育或者培训) 。法律要求政府承担该计划的大部分设计工作。
[③] “制度型”和“补救型”福利制度的概念是维伦斯基(Wilensky) 和勒博(Lebeaux) 在其1958 年发表的《工业社会与社会福利》中首次提出来的。“补救型”和“制度型福利”这两种模式是相对应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模式。所谓“补救型”福利国家是指,在福利提供的正常结构即家庭和市场不能起作用时,福利国家才发挥作用,家庭和国家(the economy) 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制度型”模式是指,福利国家提供社会服务是“天经地义”的,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一项首要职能,即政府和国家应当发挥作用。蒂特马斯(Titmuss) 在同年发表的《福利国家文论》中对维伦斯基和勒博的上述研究给予了肯定,提出了基本相同的看法。后来蒂特马斯1974 年的《社会政策》这本名著基本上承继了维伦斯基和勒博传统的“补救型”福利模式的概念,认为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在市场和家庭这两个部门不能正常发挥有效的作用时,社会福利机构才临时发挥作用。艾斯平- 安德森(Esping2Andersen) 在其《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对蒂特马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所谓补救型福利国家是指“只有当家庭或市场运作失灵时,国家才承担起责任”的那种类型的福利制度,这种福利制度“试图将其责任限定在少数应该得到帮助的社会群体范围”;“制度型”福利模式“致力于全体居民,具有普救主义的性质,并且体现为一种对福利的制度性义务”。请参见: (1) Harold L. Wilensky ,Charles N. Lebeaux , Industrial Society andSocial Welfare :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Supply and Organization of Social Welfare Serv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58 ,pp. 137~147 ,283~334。(2) R. Titmuss , Essays on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58。(3) R. Titmuss ,Social Policy ,London :Allen and Unwin ,1974。(4) 艾斯平- 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郑秉文译,法律出版社,2003 年。———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