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 ?波斯特曼在《谣言心理学》中总结了谣言基本规律的著名公式:R = i ×a 。其中, R(Rumor)指谣言,i (important) 指重要性,a (ambiguous)指暧昧性。那么,谣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意思是,谣言的流通量同问题对当事人的重要性以及有关命题的证据的暧昧性的和成比例。① 该公式指出了谣言发生的三个主要特点:第一,谣言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第二,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谣言渠道寻求信息;第三,当暧昧性的值为零时,谣言便自动消失。
如今已进入“麦克风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新兴媒体。据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13.4%,上网普及率达到25.5%。②网络已嵌入现实生活,挑战着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成为思想观念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与此同时,网络不自觉地展现出它的两面性特点:一方面,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另一方面,网络信息交流亦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的倾向,一旦流言形成便广泛扩散且极易形成“网络江湖”。在网络“口水效应”和“江湖效应”的推动下,网络谣言常常直接引发和间接推动着一系列的群体性事件。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些地方政府习惯于封锁信息,传统媒体有时却集体失声,或者虽有报道,但谨小慎微、语焉不详,而且在发布的有限信息得不到民众信任的情况下,有关群体性事件的各种真假报道和良莠评论便在网络中“铺天盖地”开来:一些激QING性的帖子通过反复转帖在网上迅速扩散,一些煽动性言论由点到面、由小到大很快就会形成“蝴蝶效应”。实际上,网络能够在一定程序上解决公民“政治信息不对称”问题,它可以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成为解决群体性事件信息来源的主渠道。但是,如果官方舆论出现“选择性失语”或“绝对性失语”,网络谣言便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不明真相”群众的替代性选择。
由于网络具有相对自由、开放的特点,匿名传播往往成为常态,角色重塑以及角色的多重扮演完全解除甚至摧毁了人们生活中的“现实身份”。在“网络制服”的隐身作用下,网络传播者容易脱离社会现实,出现暂时摆脱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束缚的现象。倘若个体的活动和行为不被标识,言语的表达很难与责任呈现相关性,再加上“群体极化效应”③ 的强化作用,从而导致言辞责任的回避与缺失。诸多挑战网络文明的不道德行为,诸如虚假信息、谣言炮制、人身攻击等便可加速真实信息传播走向异化。
“**事件”的发生和扩展自然与网络谣言脱不了干系:谣言A,县委书记的侄女由于和溺亡者有过节,找几个社会青年将其奸杀,尸体抛在县城西门河新桥下;谣言B,溺亡者家属到公安局报案,公安局反将溺亡者叔叔打成重伤、婶婶被剪去头发关押到派出所;谣言C,县公安局要给家属两万块钱私了,并强制性掩埋尸体。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仍习惯于逢事“捂盖子”封锁消息,于是导致谣言“取信于民”而矛盾激化。不过,在事件发生以后,当地政府又来了个华丽转身??高度重视信息的发布和网络舆情,并组织信息专员在网上展开针对性的辟谣,事件很快得以平息。相比之下,湖北“石首事件”的处置方式显然缺乏智慧:由于信息发布的不及时和模糊,一名酒店青年厨师的命案经种种传言发酵酿成冲突。 “面对诸多疑问,警方的解释未能成功说服死者家属和公众。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一方面是政府的新闻发布语焉不详;一方面是网友借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探寻真相。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段时间里,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稿只有3篇;而一网站的贴吧中就出现了近500个相关主帖,在一些播客网站,出现了不止一段网友用手机拍摄的视频。”④
众所周知,“谣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智者”。政府部门只有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在事件发生后让群众第一时间知晓真相,“不明信息”才不会被“不法分子”煽动和利用。群众到底是“眼睛雪亮的”还是所谓的“不明真相的”?这不取决于政府为群众贴上何种“标签”,而取决于群众是否拥有充分、权威、准确的信息来供其分析和甄别,同时也只有充分、清晰、透明的信息才能让群众成为“智者”,否则便很难跳出“不明真相的群众被不法分子煽动和利用”的官样修辞。英国危机公关专家杰斯特(Michael Regester)曾提出危机处理的“3T”原则,即Tell your own tale (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 (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 。① “3T”原则强调了组织应牢牢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应尽快不断地发布信息以及应全面、真实地发布信息,这为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有效处理谣言、发布信息和规避风险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或许,谣言流通理论的设计是建立在传播媒介欠发达基础之上的。正是因为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充分,有证据的信息不足,这才增加了所围绕问题的“暧味性”,于是谣言得以顺畅流通。可是,为什么今天发达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却偏偏成为了谣言滋长的温床呢?毫无疑问,“家丑不可外扬”的“捂盖子”做法加速了“信息的不对称”,网民和好事者的猜嫉以及某些“网络推手”的伎俩共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网络江湖”,许多隐身的“群众”在疑似真相和“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匹夫之责的感召下夹杂着个人的情绪不断宣泄开来。显然,围绕群体性事件的谣言流通和网络的推波助澜需要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