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河南安徽168人感染丙肝 官方称涉事诊所合法
[打印本页]
作者:
virginia_0103
时间:
2011-12-1 10:39
标题:
河南安徽168人感染丙肝 官方称涉事诊所合法
昨天,一名接受检查的儿童躺着为妈妈擦拭眼泪。新华社发
安徽省涡阳县近日发生丙肝人群聚集性感染,安徽省卫生部门初步调查,此次感染中发现的丙肝阳性患者均在河南省永城市马桥镇一个体诊所接受过静脉推注治疗,感染可能是因不安全注射引起。据永城市卫生局负责人介绍,截至28日,他们对马桥镇部分居民调查,也已发现104例丙肝抗体呈阳性,确诊6例丙肝患者。传染源最终确定,还需进一步调查。
http://imgcache.qq.com/minivideo_v1/vd/res/skins/TencentPlayerMiniSkin.swf&f=1&auto=0&cgi=http%3A//cgi.video.qq.com/bin/vrank%3Ftype%3D8%26start%3D49%26end%3D56&vid=8r3DgwVyvNm&pic=http://vpic.video.qq.com/123/8r3DgwVyvNm.png&title=安徽涡阳发生丙肝聚焦性疫情
http://static.video.qq.com/TencentPlayer.swf
http://static.video.qq.com/TencentPlayer.swf
http://static.video.qq.com/TencentPlayer.swf
来源:东方宽频所属栏目:>>疫情
患者曾在同一诊所注射
安徽省卫生厅28日通报,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丹城镇近日发生一起丙肝聚集性感染,目前56人经初筛检测阳性,经采集其中16人样本进行核酸检测,13人为丙肝病毒阳性。安徽省卫生厅立即要求有关部门进行感染调查、临床医疗专家赶赴涡阳县协助处理感染。据初步调查,此次感染中发现的丙肝阳性者均在河南省一个体诊所接受过静脉推注治疗,感染可能是因不安全注射引起。
据涡阳县卫生局介绍,11月17日,涡阳县感染值班人员在传染病报告系统发现县人民医院报告丹城镇老天村发生4例丙肝病例,该县疾控部门随即组织有关专家到老天村深入调查。经走访该村抗-HCV阳性患者,这些患者均无输血、献血和手术史,发病前两个月内无丙肝患者接触史,患者家庭中也没有丙肝病人或疑似病人。经查,这些丙肝感染患者均曾不同频次到相邻的河南永城市马桥镇苗浅村吴文义诊所接受静脉注射治疗,群众反映该诊所医生在实施医疗的过程中不更换针头针管,连续给就诊者静脉注射药物。
涡阳县丹城镇老天村,地处安徽和河南永城交界处。这里的孩子感冒、发烧或者拉肚子,都到永城市马桥镇吴文义诊所去看病。患者家属陈女士说:“因为所在乡镇离马桥镇比较近,镇上的苗浅卫生院经营已有多年。”
涡阳县卫生局认为,此次涡阳丹城的丙肝感染可能与河南永城市马桥镇苗浅村吴文义不安全静脉注射药物有因果关系,并将这一情况向河南永城市卫生局进行了通报。
>>进展
安徽新增8例抗体阳性
据涡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牛传喜介绍,从11月17日起,就有家长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丙肝指标,每天都有百人左右,最多的一天有两百人。“他们说孩子曾经在河南永城市马桥镇苗浅卫生所进行过静脉推注,该卫生所医生吴文义从来不换针头,怀疑孩子感染了丙肝病毒。”牛传喜说,目前县医院已经筛查了1000多人,在初筛呈阳性的56例基础上,28日检查结果出来,又新增8例。
目前,由于感染人数仍不确定,涡阳县人民医院开辟了绿色通道,优先对丙肝疾病患者进行体检诊治,优先对丹城发病区及在病源点有就诊史的人员进行检查。县医院规范治疗现症病人,做好登记和报告,每日报告丙肝检验信息。
河南确诊6例丙肝患者
昨天上午,永城市卫生局组织检验人员在事发卫生所为当地村民体检,诊所院落里停满了来自永城市卫生部门的车辆。
据永城市卫生局副局长左玉安介绍:“接到涡阳县卫生局通报后,我们立即成立了调查组,吴文义父子这几天到外地看病去了,刚刚联系上,目前情况还没有查清。这次体检是通过村委会借用的这个诊所。近日,我们对马桥镇6000多名居民进行流行病调查,截至28日,发现104例丙肝抗体呈阳性,确诊6例丙肝患者。”
1 上一页 分享到: 409 相关阅读:
2011.11.29
2011.11.29
2011.11.29
2011.11.29
推荐微博:换一换 腾讯新闻 微讯-24小时播报 今日话题 腾讯图片 新闻哥 衣加衣 百万微爱-暖冬 杭州网义工分会 燕归来之家 微行动-圆梦留守儿童 李雁_GP 创绿中心 创绿刘彦君 杨富强 苏苏 澹寧居士 赣州晚报明心武 张瑰莹 王小霞 雷玲全部收听全部收听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