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党报称社会需用“怎么办”代替“问题”思维
[打印本页]
作者:
dalilandy
时间:
2011-8-12 08:48
标题:
党报称社会需用“怎么办”代替“问题”思维
社会向前发展,总会伴生新的问题。以“问题”思维去“发现社会”,是十分必要的。但社会要前进,仅靠“问题”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运用“为什么”思维,导引社会“怎么看”问题,分析和回答“为什么”。然而,处在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为什么”思维仍然不能为出现的各种问题提示正确的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出路。这就迫切需要“怎么办”思维。
在看到问题之后,又弄清楚了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而找到办法解决它,这是社会前进的一个简单逻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怎么办”思维显然是对社会前进有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它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进取的思维价值取向,不仅能促使社会各方在“解决问题、推动进步”上凝聚共识,也能在促使人们在一起想办法中焕发智慧、激荡智慧、汲取智慧。
最近,中宣部理论局组织撰写了通俗理论读物《从怎么看到怎么办》,针对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物价、分配、住房、就业、医疗、教育、腐败等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回答。这种直面社会问题、直接回应“怎么办”的方式,运用的正是“怎么办”思维,既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举措上为广大干部群众解疑释惑,又促使各方把智慧力量凝聚到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上来,也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建树“怎么办”思维。
革命战争年代,毛**等老一辈革命家身处“艰难困苦”之境,最终仍能取得“事业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善于“预见和准备困难”,“准备想各种办法对付之”。这彰显的是一种政治大智慧,从思维方式上看是一种“预见性”思维,从思维价值取向上来说即是一种“怎么办”思维。
在当前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实现公共治理的“善治”,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同样需要“预见性”思维,尤其需要“怎么办”思维。对于各社会成员来说,这种“怎么办”思维更为重要,它是“人民首创精神”的重要组成,是群众无穷智慧与创造的思考起点,不仅有利于公民实现“有序政治参与”,彰显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更有利于提升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面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一个人的意见和建议抵不上众人的意见和建议,一个人想办法不如大家都来想办法。当社会各方都形成这种“怎么办”思维,都在思考怎么解决问题,再艰难的问题也有最佳的解决办法,只要人民群众“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实现善治就有取之不竭的智慧和力量。分享到: 相关阅读:
2011.08.11
2011.08.10
2011.05.11
2011.03.11
2011.02.27
推荐微博: 欧盟在中国 美国驻华大使馆 丹麦驻华大使馆 法国驻华使馆 希腊使馆新闻处全部收听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