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人大常委会决定接受的应是“辞职请求” [打印本页]

作者: 入主中原    时间: 2011-7-14 16:03
标题: 人大常委会决定接受的应是“辞职请求”
目前,各级人大常委会接受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辞职时,一般要形成决定对外发布。决定的标题和内容的表述,有的是针对“辞职”的决定,如6月27日广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王全海辞职的决定》;有的是针对“辞职请求”的决定,如6月14日上海杨浦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王南朝等4位同志辞职请求的决定》。笔者认为,人大常委会接受辞职的决定是对“辞职请求”的决定,而不是“辞职”的决定,规范的表述是“人大常委会接受XXX辞去XX职务请求的决定”。另外,还要做好辞职备案工作,即将接受辞职的决定和辞职申请、辞职时间、常委会会议次数等要素形成辞职备案报告,一并报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人大常委会接受辞职于法有据。地方组织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ren员和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职,由大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辞职,由常务委员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常务委员会决定接受辞职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备案。”该规定赋予人大常委会接受辞职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人大常委会接受辞职有权威范例可循。虽然法律规定人大常委会可以接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辞职,但是具体怎样操作,却没有详细的规定。今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倪岳峰辞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职务的请求的决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受辞职的决定”的权威范例。由此范例可知,接受辞职是针对“辞职请求”而言的,不是对辞职事件本身。
人大常委会决定接受辞职的对象只能是辞职请求。人大工作法律性和程序性强,注重依法办事,人大及其常委会不能对抽象的工作或事件本身进行审议,无论是开展执法检查、视察调研、选举任免,还是听取“一府两院”工作汇报,都要形成执法检查报告、视察调研报告、人事任免议案、政府工作报告或辞职请求等书面载体,再提请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形成决议、决定或审议意见。离开这个载体,人大工作就失去了针对性、严肃性,从程序上也不严谨。“辞职请求”就是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一种载体,它的表现形式包括辞呈、辞职信、辞职报告、辞职申请等,因此,人大常委会接受辞职只能是对“辞职请求”的决定。(闫旭辉)  推荐微博: 欧盟在中国 美国驻华大使馆 丹麦驻华大使馆 法国驻华使馆 希腊使馆新闻处全部收听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