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到底谁在贴标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6 13:1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于人事物贴标签,是常态而且有以致之。该提醒的,是要提升贴标签的能力技巧,而不是希望人们不要贴标签
  作者为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 熊秉元
  清朝一位诗人,福至心灵、充满想象力地写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结果被贴上反大清、有贰心的标签,身首异处。标签害人,此为一例。
  贴标签有诸多负作用,广为人知;然而,大多数人却忽略了,贴标签有非常积极正面的含义。
  对于人事物形成初步、粗浅和浮面的印象,可以大幅地降低行为的成本。生活里许许多多的情境,只需要有肤浅(skin deep)的了解就够了。事实上,反躬自问,每一个人都靠着贴标签过日子。而且,再深一层地斟酌,在诸多交往互动里,需要知道“真相”的到底有多少?
  因此,对于人事物贴标签,不仅是常态而且有以致之。该提醒的,是要提升贴标签的能力技巧,而不是希望人们不要贴标签。
  比较有兴味的,是另一个层次的延伸:对于人事物,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贴标签;那么,对于自己呢?人们会不会对自己贴标签?如果会,原因何在,含义和启示又是如何呢?
  经济学者阿卡洛夫,诺贝尔奖得主,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形象经济学》,就是探讨这些问题。
  人出生之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慢慢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包括生理上的高矮胖瘦、以及心理上的强弱软硬等等。这些认知,是真实和想象的某种组合——自己明明胆小如鼠,却可能自认为是正义凛然、见义勇为。形象、身份、自我认知,虽然词汇不同,反映的是同一种现象。一个人对自己贴上某种标签,然后在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各方面,都根据这种标签来取舍——不愿意在路边摊吃东西的人,显然很在乎自己的形象。
  阿卡洛夫认为,由“形象”这个概念,可以解释诸多社会现象。
  最明显的例子,是美国女性的抽烟。在过去男主外女主内、单职家庭的时代里,抽烟几乎是男性的天下。香烟广告里,多的是粗犷的男性,在马背上或山野间吞云吐雾。然而,二次大战后,女性大量进入职场;随着财务的自主性提高,女性在家庭内外的地位也大幅上升。抽烟,象征着独立、自主、个性、自由。因此,一代之间,抽烟的女性跳跃式地成长。
  阿卡洛夫认为,最好的解释,就是女性们的自我形象已经迥异于往昔。透过吸烟,她们希望肯定自己得来不易、崭新的地位。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媒体上常出现一个堪称经典的画面:一位时髦修长的女性,笑得阳光灿烂,手上夹着细长的“维琴尼亚苗条”(Virginia Slims);旁边的广告词是:“宝贝,你可熬出头了!”
  两相比较,对人事物贴标签和对自己贴标签含义不同。
  一般而言,人事物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下,自己只是旁观者。可是自己的实质和表相这两者——真我和标签,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处理这两者,至少有两种方式:先雕塑出实实在在的内容,再贴上对应的标签,这是一种做法。另外一种做法,是以某种标签为目标,再形塑自己的实质。无论表相和实质如何,长远来看,让两者大略呼应、差距不致于过大,是成本较低的操作方式——自我形象大方慷慨,实际上小气吝啬的人,通常人际关系不好。
  对人事物贴标签,可以降低行为的成本;对自己贴标签,也是在降低自处的成本。因此,不一定要贴好的标签,但是值得好好地贴标签——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贴标签。
(责任编辑:思涵)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爱分享转发至:白社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02:5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