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格局变迁与中国东北亚战略:1949—2009(一) [打印本页]

作者: 爱国者-曹    时间: 2011-1-26 11:17
标题: 格局变迁与中国东北亚战略:1949—2009(一)
格局变迁与中国东北亚战略:1949—2009
曹德军

朝鲜半岛是扼守欧亚大陆与日本及太平洋之间的重要枢纽,是中、美、俄、日四大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半岛周边密集的大国存在,决定了它在战略冲突中的重要位置。自19世纪以来,朝鲜半岛一直处于动乱与冲突之中,大国间的角力常常使得半岛在战争与和平的边缘支离破碎。尽管决定东北亚格局的朝鲜战争已经结束了五十多年,然而半岛依旧笼罩在“冷战”的铁幕之下。 从冷战时期的半岛对峙、***,到后冷战时期的半岛对话、紧张,历经60年格局变迁的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亚外交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回顾与检视60年的中国东北亚外交,将会为探索未来东北亚格局转换提供有益思考。

一、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格局:历史与特点
(一)        大国的介入与均势
在东北亚格局中,朝鲜半岛始终占据着地缘上的中心位置。按照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N•J•Spykman)的边缘地带划分方法——“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处在大陆心脏地带和边缘海之间” ,朝半岛处在欧亚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地缘战略的结合部,是典型的边缘地带。在斯皮克曼看来,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历来是强国争夺的焦点地区,“谁支配着边缘地带, 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 。处于“边缘破碎地带”的朝鲜半岛因而为大国战略利益及其矛盾的交汇处,列强及地区间大国在此利益争夺不可避免。
历史上朝鲜半岛一直以中心国、桥梁国、缓冲国的角色,成为各大国介入与干预的对象。地理上的接近性,安全利益相关性,历史上的交往程度等因素使得朝鲜半岛与其周边三大国:中国、日本和俄罗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的美国虽不与朝鲜半岛为邻,但却因其全球战略利益深深介入半岛事务。近代以来中、美、俄、日四大国的战略博弈充分体现了朝鲜半岛独特的地缘政治格局。朝鲜半岛问题的变数很大程度系于大国之间力量对比。
    “二战”结束后,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大致经历两次大的转变,每一次变化都对是大国均势的产物。第一次格局转变,从二战结束到20 世纪50 年代末, 反法西斯阵营在“二战”中战胜了军国主义的日本,把几乎要独霸整个东亚的日本赶出了朝鲜半岛,确立了战后美苏主导的东亚势力划分。这次划分以两大阵营的均势形态出现,泾渭分明。以朝鲜半岛的***为标志,东北亚两极格局形成 。第二次东北亚格局转换出现在冷战结束后,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化。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已经衰弱,中国成为独立的力量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日本追求政治大国奉行“独立外交”,美国依旧保持世界“领导地位”但却受到各种力量和因素的牵制和制约。东北亚出现“一超多强”的多极均势。
(二)        冷战前后东北亚格局的转换
以冷战结束为标志,朝鲜半岛格局完成了结构性的调整。冷战式的集团对立不再存在,诸大国不再有明显的阵营划分,非敌非友的伙伴关系成为敌对大国调整关系的主流。冷战后东亚国家间的对立与冲突依然存在,但合作与对话已成为主流;朝鲜半岛仍然是地区安全的核心,大国因素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大国协调越发重要;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但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的新型关系已逐步确立;美国控制、主导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未变,但对朝鲜的政策己由单纯遏制转变为遏制加接触;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尚未建立,但以双边新型关系为基础的多边安全合作的影响力已经显现。自冷战结束以来,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且相对稳定,但其局势发展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依然存在 。
东北亚地缘格局的变动使得朝鲜半岛问题更加复杂和不确定。20世纪70年代后东北亚区域经济迅速崛起,朝鲜半岛的战略地位日益上升,致使周边主要大国加大了渗透与干预的力度,现实的争端与深层次矛盾在错综复杂的大国博弈中浮出水面。朝鲜半岛问题便是这种矛盾激化与沉积的结果。

二、        冷战时代的南北对峙与中国战略(1949-1991)
朝鲜半岛是历来是大国纵横捭阖的战略场,它极具敏感和脆弱的政治动向成为东北亚大国关系的“晴雨表”。冷战时代的美苏两极结构决定了朝鲜半岛的对峙与敌视。由于分属不同阵营,中国这一时期对朝韩的外交战略也泾渭分明。
(一)        两极***:二战后东北亚的分化与组合
在20世纪40年代战胜法西斯的斗争中,东亚的力量格局是“多国对一国”,即东亚所有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时的同仇敌忾使东北亚各国结下深厚友谊,但随着共同敌人日本的战败,曾经的盟友为各自的国家利益诉求分道扬镳。
首先是美苏同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人类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保全了人类的文明与民主,却也不可避免的打上大国政治的烙印。1945年对日战争的胜利为东北亚大国关系带来新的变数:大战彻底打垮了日本,导致了国际力量对比和东亚格局的重大变化,但日本退出东北亚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却使得力量相当的美、苏相互争斗。美国基于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考虑,想独占朝鲜。而苏联军队在朝鲜半岛的快速推进迫使美国改变计划。为了牵制苏联并保存自身战利品,美国率先提出“美苏两军以‘三八线’为界限解除日军武装,北部日军向苏联投降,南部日军向美国投降” 。这一方案得到苏联、英国的认可,美苏在朝鲜半岛分区占领,事实上的美苏东北亚势力范围开始划定。
其次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与东北亚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二战的胜利给中国的革命事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围绕中国选择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国内革命斗争形势在战后重新紧张起来。国共两党由战时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向争夺政权方向发展,民主和谈的“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却挑起内战。中国***在没有太多外援的情况下,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最终取得了内战的胜利,建立了红色政权。新成立的中国倒向了苏联,极大地改变了亚洲力量对比。在东北亚中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苏联成为三个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政权发展的战略需要,三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社会主义同盟,与之相对的大韩民国、美国及日本则组成另一个同盟,东北亚各国彻底分化成两大阵营。此后,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苏中朝三国以双边友好条约的形式结成了东北亚地缘政治中的北方势力,资本主义阵营中的美日韩三国则通过《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美韩共同防御协定》构成了东北亚安全体系中的南方势力 。东北亚力量的平衡与冲突似乎在所难免。
(二)        朝鲜战争与中国的介入
两大阵营分化组合之后,冲突随之而来,朝鲜半岛上率先打响了冷战的第一场战争:朝鲜战争。
二战后,美苏出于争霸世界的需要,在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不同社会制度的政权——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南、北政权的出现,不仅导致国际托管朝鲜计划 的破产、朝鲜民族和国家的长期***,而且使东北亚形成了以美苏为主体的两极地缘政治格局。立足于两大阵营,美苏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在东北亚地区展开较量。1950 -1953 年的朝鲜战争“是一场典型的陆权与海权之间的斗争” 。1950年6月朝鲜半岛南北政权因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矛盾激化,爆发内战。苏联和中国以同盟者的名义支持了北朝鲜,美国则认为这是苏联操纵朝鲜实施的“战争计划”,抛出“冷战”理论的杜鲁门政府对此做出了迅速而强烈的反应。美国利用联合国纠集了一支国际军事力量登陆半岛,试图从海上遏制苏联和北朝鲜势力的扩张,苏联则审慎地试探美国的战略底线。随着半岛局势的恶化,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立即参加了战斗。在“一边倒”战略的指导下,中国从地缘战略、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同盟等角度出发,毅然地抗美援朝。
这一时期的中国东北亚外交表现为,联合苏、朝,坚决地与西方阵营斗争,在对待韩朝两个政权上态度各异。作为冷战的前哨地,朝鲜半岛自***开始就被纳入东西方两个对立阵营中,任何改变朝鲜半岛现状的行动,都可能导致东西方之间的严重对抗与冲突 。因而,在1953 年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后,东北亚两极格局体制得以进一步巩固, 同时也促使两大阵营的大国对朝鲜半岛实行“以防止巨大变化发生和保持南北隔绝状态为前提的维持现状(status quo)政策”。
   东西方冷战的国际环境以及半岛***的政治现实,决定了中国在长时间内与朝鲜半岛两个政权关系的基本格局:即对韩国敌对和不承认,对朝鲜则大力支持与团结合作。
(三)        社会主义阵营里的中朝传统友谊:平稳中的变化
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面临极为特殊而且相当复杂的生存环境。美国在韩国驻军以及美韩日军事同盟关系的存在,对朝鲜的国家安全形成巨大的现实威胁。这种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义阵营里的盟国,中国给与了朝鲜巨大的援助与支持,维持与朝鲜坚固的友谊同盟关系。而在东西方对抗体制下,处理好与中国、苏联的关系无疑是其对外关系的核心内容。因而,在冷战形势最严峻的年代,中朝关系如同社会主义阵营一样“铁板一块”。但是,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分化,中苏关系交恶,朝鲜谨慎地平衡与两大邻国的关系,很难同时维持与苏联及中国的良好关系;另一方面中苏都想争取朝鲜,孤立对方,朝鲜必定需要在两国中选择有所倾斜。中朝两国“经历了一段兴衰与共又不无曲折的历程” 。冷战期间中朝关系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从朝鲜战争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末。这是中苏关系的友好同盟合作时期,中朝关系也处于亲密状态。朝鲜战争期间中国承担了巨大的牺牲,战后为了全面支援朝鲜恢复经济,中国向朝鲜提供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中朝友好关系迅速发展和深化。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中苏两党、两国间关系逐步恶化并波及到中朝关系的正常发展,朝鲜在道义上还是倾向中国一方,曾被外界视为“远东的阿尔巴尼亚 ”这一时期朝、苏关系较为冷淡,以至于苏联于1962年停止对朝鲜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朝鲜一直主张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苏、朝关系并未因中苏关系的破裂而走向崩溃。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朝鲜由明显倾向中国转为明显倾向苏联,中朝关系曾一度疏远,甚至处于紧张状态。由于朝鲜在中苏争端中偏向中国,承受了来自苏联的局大压力,再加上南方韩国得到西方盟友越来越多支持,实力上升。处于安全和对抗需要,朝鲜在苏联的争取拉拢下,偏向了苏联。朝鲜获得了苏联更多的援助,但因此给中朝关系带来相当大负面影响,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双方斗争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张和僵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中朝双方都采取措施改善双边关系,使之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70年代大国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美苏关系进入“缓和”时期,中国国力提升,中美苏三角关系形成。中国纠正了“**”时期的极左路线,朝鲜也开始修复与中国关系,在对中、苏外交上奉行“等距离”政策,更加趋向自主、中立。至此之后,中朝关系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双方领导人互访频繁,合作密切。
在冷战40多年左右时间里,中朝关系的发展态势基本上是比较平稳的,但彼此也曾有过摩擦与矛盾,曲折中建立了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
(四)        两极阵营里的中韩关系:由对峙走向接触
由于中韩两国分属于不同阵营,双方立场对立,在两国建立以后长达30年时间里,中韩两国隔海对峙,几乎没有任何来往。到70年代随着两极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韩在东西方缓和氛围中尝试接触,这些努力显示出两国交往的相互愿望。具体来说,大致可以划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朝鲜战争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韩两国对峙,相互斗争。1948年8月,在“三八线”以南的美国占领区成立了大韩民国,作为美国东北亚冷战的桥头堡,韩国自建国开始就选择了“对美一边倒”战略,对华关系上紧跟美国,**反华,并与台湾当局保持官方联系。特别是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上升,中国与之战略对立愈加突出。由于受制于中朝苏或美日韩两组对立的战略三角关系,中韩两国在20世纪50-60年代隔海对峙,时常唇枪舌战,关系甚为紧张。这一时期的对峙与冲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即一是,围绕《朝鲜停战协定》谈判与实施的斗争。朝鲜战场停战后作为冲突的两方,双方缺少信任,在战俘与和平协议签订问题上相互攻击;二是,关于《日韩基本关系条约》的签订和韩国出兵越南的问题。在当时南北***对立情况下,韩国欲单方面与日本和谈,与日本“邦交正常化”,但是这种片面的做法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人民的愤慨和谴责,同时越战期间韩国出兵越南为美军助战,又成为中国舆论批评的目标;三是,中韩海洋权益冲突频发。1952年1月韩国李承晚政府发布了《对邻近海洋的主权宣言》,自行划定199海里水域所有权的“李承晚线 ”,此举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海洋权益,引起中国的严正抗议;第四,两国相互对对方国家的政局变动评头论足。中国舆论对韩国政府镇压民主人士与学生运动的行为进行谴责,对韩国人民的**运动给予声援;同样韩国舆论也对中国政局的变化,特别是10年动乱期间中国政局的剧烈变化,不时发表评论和抨击,构成两国口诛笔伐重要方面 。
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中韩由对峙走向接触,在一系列互动交往中扩大两国共有利益。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重要变化,随着冷战的缓和,特别是中美接近,韩国的对外战略也开始多元化、灵活化。从60年代开始韩国朴正熙政权采用权威主义的政治模式,确立了“经济第一”的思想,领导韩国在出口主导型的贸易经济模式下创造了“汉江经济”的奇迹。经济高速增长之后,韩国国力增强,提高了推动独立外交的信心,也产生了寻找海外市场的愿望;同时,中国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大幅度调整外交战略思想和政策,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从而为中韩关系的正常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1983年起,中国同韩国开始进行转口贸易,到1988年中韩贸易转由民间直接方式进行。随着贸易渠道的逐渐拓宽,中韩贸易额迅速扩大。据统计,1979年中韩贸易额仅为1900万美元,到1990年猛增至37亿美元,年增长率达64% 。此后,中韩虽未建交,但在对日历史问题上,在经济贸易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与合作。
作者: leelulu01    时间: 2011-2-9 20:27
谢谢,once again!
作者: inisim    时间: 2011-3-27 19: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vbiciedd    时间: 2011-12-7 04:22
这样能看出什么呢

















【 参加同学会的人伤不起那,这到底是同学会还是攀比会啊?】
作者: 好好学习2013    时间: 2013-8-3 17:02
谢谢啊
作者: 花6儿    时间: 2013-12-20 15:21
谢谢
作者: 霭云丰    时间: 2016-11-7 06:58
我也来顶一下..













http://www.i-fsclub.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977
http://www.renxingre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208
http://www.ren1ren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075
http://www.023yew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161
http://xiaomianao.zunhu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123
http://www.dous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213
http://62kan.com/thread-45553-1-1.html
http://bbs.sjdl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9000
http://www.58lant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0843
http://www.cgpow.com/thread-202836-1-1.html
http://jxswm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0854
http://www.ishareb.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435
http://1132165.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493
http://www.stonegood.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37
http://001z.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6282
http://www.genanjx.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306
http://aecud.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9947
http://lienshua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41372
http://genanjx.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305
http://www.ai14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121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