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中西部经济出现严重不均衡发展 省会一城独大
[打印本页]
作者:
scyo
时间:
2011-1-25 11:35
标题:
中西部经济出现严重不均衡发展 省会一城独大
中西部地区经济已经步入快速增长时期,然而却表现出严重的不均衡发展:无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还是固定资产投资等,省会城市都占有大部分份额,二级城市远远落后于中心城市,出现“一城独大”现象。
中西部通病
昨日,四川省统计局发布信息,经国家审计局审定四川2010年GDP为16898.6亿元。此前,成都预计达到5500亿元,占全省近三分之一,省内其他20个地市州GDP竟然没有一个超过千亿规模。
不独此例。武汉2010年GDP官方预计为5200亿元,2009年为4620亿元,然而,湖北全省2009年GDP为1.3万亿元。除了宜昌和襄樊为1200亿元略多之外,其余14个地市GDP也均在千亿以下。
事实上,调查中西部省份各市州的统计数据都会发现“一城独大”的现象。省会中心城市在全省占据大部分份额,中心城市与二级城市的差距日益扩大。不仅在经济规模上,省会城市还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远远领先于其他城市。
一些学者表示,中西部省份省会城市像东部,二级城市像西部。不难看出,在中西部省市内,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城市与农村发展很不平衡,这一差距甚至超过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武汉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吴永保曾撰文破解武汉“一城独大”的问题。他向记者表示,“一城独大”特点在中西部地区很明显,而东部地区不是这样的。其实,东部省会城市与二级地市差距不大,甚至落后于二级地市。以江苏为例,苏州GDP已经接近万亿元,远远超过南京的规模。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四川省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对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盛毅向记者分析认为,其一是历史原因,计划经济时代在产业布局等方面,侧重在中心城市;其二也受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现在仍然是集聚为主,还未达到扩散效应为主的阶段。
吴永保也表示中西部地区“一城独大”有历史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多聚集于中心城市,在中小城市的国有企业面临衰退,其依托的传统产业也跟不上,而民资和外资没有进来,外资都是进入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也一直在扶持中心城市,导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
“在发达地区,城市密度大,省会中心城市在区域内的首位度没那么高,这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原因。”他认为,“要想使得中心城市要素分散到其他城市,难度大,效果不好,中心城市还未普遍产生扩散效应。这要尊重经济发展阶段的规律。”
“一城独大”求变
事实上,行政手段推动是中西部城市规划的一大特征。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当中,各地政府愿意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中心城市,依托它参与区域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了省与省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
盛毅表示,大城市对产业的支撑能力更强、配套更好,承接产业转移和跨越发展,没有超大城市作为支撑,对外吸引力就非常有限。因此,中西部各省市希望通过支持中心城市的发展,在区域竞争中赢得投资进入,并带动区域内发展。
不过,“一城独大”发展也带来很多问题,一些中心城市还在发展初中期就面临大城市病,而且资源、土地等约束限制中心城市的承载,要素的聚集也使得区域内不平衡。不仅如此,四川、湖北都是全国经济十强省份,“一城独大”的现象与其经济规模地位极不相称。
昨日通过的四川“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将成都建成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同时,积极将绵阳、南充、自贡、泸州、攀枝花、达州、宜宾、内江等8个城市培育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将德阳、乐山、遂宁等一批地级城市培育为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将一批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城培育为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盛毅表示,在合理的区域定位、合理的区域分工的前提下,加快培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包括规划、产业布局、人口布局、重大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有目的地引导项目、人口向这些区域转移,有意识地培育一些符合条件的地区加快发展,而中心城市一些功能和产业也应该向这些地区转移。
吴永保表示,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提出构建城市化新形态,他提出三个办法解决“一城独大”的问题:城市之间“以大带小”;推进区域合作、加快同城化进程;推动产业梯度转移。
(责任编辑:刘玉洲)
人民网
356粉丝
关注
财经要闻
924粉丝
关注
刘玉洲
594粉丝
关注转发到微博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爱分享转发至:白社会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