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应该关注美国对伊朗的威胁 (hzr辑录)
[打印本页]
作者:
CampusHR
时间:
2010-12-14 03:01
标题:
应该关注美国对伊朗的威胁 (hzr辑录)
应该关注美国对伊朗的威胁 (hzr辑录)
一、美国要“硬啃”伊朗?
近来,美国对伊朗频频出招,又是抓捕伊朗驻伊拉克领事馆人员,又是冻结伊朗银行资产,还向海湾增派航空母舰。美国要军事打击伊朗的传闻沸沸扬扬,科威特媒体甚至预言美国将在4月出兵伊朗。
美国对伊朗政策趋于强硬,很大程度上与美国新近的对伊拉克政策调整有关。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深陷泥潭,为摆脱困境,美国国内各界提出诸多方案。布什政府最终选择增兵,而没有采纳“伊拉克问题研究小组”提出的逐步撤军、与伊朗合作等建议。这表明,美国决心在伊拉克乃至中东地区强硬到底。目前美国对伊朗的强硬言行,实际就是布什强硬政策基调的具体体现。
进一步说,美国对伊朗进行全面围堵的核心目标,仍是想彻底解决日益紧迫的伊朗核问题。近两年来,伊朗核计划屡屡突破国际社会设定的“红线”,国际社会的警告乃至制裁都收效甚微。去年12月联合国通过有关制裁伊朗的第1737号决议,被伊朗总统内贾德称为“一张废纸”。内贾德声称,伊朗将在今年2月至3月全面掌握核技术。在此情形下,中东阿拉伯国家危机感陡增,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核研发计划。一旦伊朗完全掌握核技术,中东便可能出现全面“核竞赛”的危险场景。美国因而认定,在伊朗核问题上,必须尽快表态“是妥协还是摊牌”。
在美国看来,一个拥有核技术的伊朗及其主导下的“新中东”,注定会对美国核心利益构成严重威胁。首先,伊朗的核能力及其极端反美政策令美国十分担忧;其次,核武装的伊朗将使美国的中东盟友以色列面临巨大威胁。此外,伊朗在中东积极扶植真主党等反美力量,并在全球范围组建反美阵营。如此种种,令美国杀心渐起,将解决伊朗问题的议程不断前提。事实上,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美国一直视伊朗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伊拉克战争大规模战事刚刚结束,美国智库便抛出“下一个目标是伊朗”的议题,只是由于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才使打击伊朗问题搁置下来。现在,布什政府既已摆出在中东强硬到底的架势,那么强力对付伊朗自然是题中之义。
有分析家认为,美国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今天的伊朗问题。当初在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前后,伊朗曾经放低姿态主动配合美国,但布什政府非但不领情,反而在2002年将伊朗定性为“邪恶轴心”国家之一,由此促成对美极端强硬的内贾德的上台。同时,正是由于美国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对伊拉克发动先发制人打击,才使伊朗产生了强烈的生存危机感,进而不顾一切地发展核技术。如今,美国不得不面对与伊朗对峙的局面。伊朗的领土面积、人口数量、国民士气、军事力量乃至地缘位置,都远胜于伊拉克,因此伊朗这块骨头注定要比伊拉克难啃得多。
布什政府不顾暗淡前途,执意“深度介入”伊拉克,已被普遍视为一场政治赌博;此次针对伊朗,美国又欲旧账新账一起算,无疑将开启一场更加凶险的政治豪赌。
——来源:《人民日报》 2007-01-22 作者:田文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亚非所研究人员)
二、美国双航母让伊朗压力很大
美国两个航母战斗群将集结在波斯湾,这是什么动作?美国军方官员毫不掩饰地说,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威慑伊朗。此前已有阿拉伯媒体称,布什政府已下定决心对伊朗动武,开战日期就在4月份。阿拉伯媒体还报道说,如果美国动手,肯定是在夏天到来之前,因为一进入夏季,海湾地区热浪滚滚,不利于展开军事行动,而现在“斯坦尼斯”号计划到达的时间正是为了配合夏天到来之前的重大行动。海湾研究中心的军事分析家还认为,如果美国不用军事力量来支持它的言论,无论是伊朗还是中东其他国家都不会把它的话当真。
阿拉伯媒体认为,态势像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
载有3000多名官兵的美国核动力航母“斯坦尼斯”号已于16日从美国华盛顿州的布雷默顿港启程,在美国西海岸的圣迭戈港稍作停留,在那里接上80架飞机的空军编队,然后一路穿越太平洋和印度洋,将于2月中下旬到达伊朗的家门口波斯湾水域,与已经在那里虎视眈眈监视伊朗的“艾森豪威尔”号航母会合,从而对伊朗形成巨大的威慑力。
随该艘航母抵达波斯湾及新增美国驻伊拉克部队调动到位,美国在伊朗周边的兵力部署态势大体是:在波斯湾有两个航母战斗群,在伊拉克境内有15.3万重装驻军,在阿富汗约有2万军队,在海湾国家有不少美军基地,另在中亚地区拥有数个空军基地。此外,英国上个月也向波斯湾地区派了两个皇家扫雷艇。一直在针对伊朗进行训练的以色列军队也可在数天内参与行动。
据阿拉伯网站“穆黑德”(意思为“海洋”)报道,这样的军事态势已接近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战前美军对伊拉克的军事部署。与此同时,美国宣布将在中东盟国境内部署爱国者导弹系统。中东媒体认为,美国正致力于将埃及、约旦和海湾国家纳入它的导弹防御系统。“波斯湾的上空现在已经是战云密布了”。
伊朗内部压力也不小
在面临外部强敌的同时,伊朗内部的压力也不小。内贾德刚上台时,向老百姓承诺,用石油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但是现在伊朗人民却承受着通货膨胀的压力,生活更加艰难。上个月,伊朗的蔬菜价格上涨了两倍,去年伊朗的房价也飞涨。政府公布的失业率高达10%,实际失业率估计达30%,民众对内贾德领导的政府怨气很大。伊朗媒体也开始公开对内贾德的核政策进行抨击,如一份报纸在评论中写道:“你的言论咄咄逼人,在应对核问题上顽固不化,毫无回旋余地,只能将伊朗拖入与国际社会对立的更大被动境地!”
伊朗内部的政治斗争也在加剧。内贾德支持者上个月在地方选举中惨败,仅获得了1/5的席位。在上次总统选举中落败的政坛老将拉夫桑贾尼卷土重来。近日,150名伊朗议员联合签名,指责内贾德应为高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负责,并对政府未能及时公布预算提出批评。伊朗保守派人士认为,内贾德将精力都集中在如何用反美讲话煽动人民的情绪,而在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方面乏善可陈。与此同时,伊朗最高层也对内贾德表示不满。据英国《卫报》16日披露,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也对内贾德失去信任,甚至发表不署名文章批评内贾德“劫持”伊朗核项目来掩盖政府经济失误。
伊朗采取多手准备
面对内忧外患,内贾德和伊朗国内强硬派准备了好几手。伊朗原子能机构副主席穆罕默德?赛义迪17日称,伊朗已采取了必要措施,保证核设施的安全。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拉里贾尼表示:“伊朗已考虑了所有方案。”伊朗国防部长也称,伊朗已做好了应对敌人可能发动的军事打击的准备。他表示,“伊朗武装部队正密切关注地区的所有动态,它将不会允许敌人发动任何侵略。”阿联酋《声明报》评论说,伊朗击落美国侦察机的举动,显然是向美国发出伊朗决不屈服的强烈信号。此外,伊朗加快了核计划步伐,伊朗官员甚至表示,2月份伊朗将举行为期10天的庆祝伊斯兰革命的活动。届时,伊朗将发表重要声明,宣布伊朗的核计划胜利完成。
针对美国国务卿赖斯这次中东之行,尤其是会见海合会6个成员国及埃及、约旦外长,在中东构筑“温和国家联盟”的做法,伊朗也积极进行破解。内贾德捎信给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呼吁两国合作以帮助伊拉克恢复稳定,并要求沙特帮助缓解伊朗和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1月17日,伊朗官员透露,伊朗已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中来自不结盟运动国家、77国集团以及阿拉伯国家驻维也纳的代表,于2月初访问伊朗核设施。
英国广播公司17日还披露了一封伊朗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写给美国政府的信。信是通过瑞士转交的,内容是伊朗主动提出可以削减伊朗给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哈马斯的经济援助,而且保证对其核计划进行透明化改革。
法新社报道,内贾德18日还驳斥国内对他的批评,说这些人是在“重复敌人的标语”。伊朗国家电视台引用了总统在演讲中的一段话,“不幸的是,我们国内的一些人在歪曲事实,企图玷污伊朗人民最伟大的骄傲。他们更喜欢妥协和重复敌人的标语。但是这些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来源:《环球时报》记者 黎晓云黄培昭段聪聪
三、美称伊朗渗透阿富汗
在阿富汗西部的伊斯兰卡拉,外国工程师修建的高速路穿过沙漠。旁边是高压线,下面埋上了光缆,为当地提供着通信服务。光缆线沿途每隔5到10英里就有一个红色的标杆,上面写着《古兰经》的经文。一座漂亮的清真寺拔地而起,圆顶上也刻着经文,一看风格就知道是伊朗人盖的。这些都是伊朗在阿富汗寻求影响力的成果。
《纽约时报》2006年12月27日报道称,自从2001年美国及其盟友将塔利班推翻后,伊朗就开始利用阿富汗中央政府的软弱,在阿开展了新的策略:重建、教育和宣传。为此伊朗已经花费了2亿美元,大部分花在阿西部,如修建边境哨所,打击毒品贸易,明年还要再修新公路和一条连接伊朗与阿富汗的铁路。首都喀布尔也有不少工作开展,一座新的医疗中心和水测试实验室刚刚盖好。伊朗驻阿富汗大使巴拉米说,伊朗在阿富汗主要是行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伊朗的自身利益,因为阿富汗的不太平会导致大量灾民涌向伊朗,就像20年前那样。
不过《纽约时报》认为,种种迹象表明,伊朗的目的并不止于此。伊朗电台每天都向阿富汗播放各式各样的反美宣传节目。阿富汗的什叶派领导人说,德黑兰大把大把地捐钱给阿富汗的什叶派学校和一直与伊朗情报部门保持关系的阿军阀。伊朗正在使用美国在冷战期间使用过的技巧,试图在阿富汗及更广阔的地区扩展自己的“软实力”。
美媒体认为,传统上伊朗就将自己视为占阿富汗20%什叶派穆斯林的支持者。如今,逊尼派的塔利班又有死灰复燃的迹象,阿富汗的中央政府又非常脆弱,伊朗进一步加紧努力,试图在阿富汗扩大影响力。美国已为阿富汗的重建花了45亿美元,但近来款项到位很慢,这更给了伊朗机会。
在喀布尔,美国的承包商、顾问和援助者很常见,但伊朗人也来了。政府各部门里都有伊朗人担当顾问,伊朗的专家还为阿富汗培训了1200名教师、图书馆管理员和外交官。去年,伊朗大使馆在喀布尔大学图书馆开辟了伊朗角,展示伊朗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成就,来这里的学生比去隔壁美国角的多,因为这里的互联网更好用。阿富汗不少年轻人现在都愿去伊朗工作,伊朗官员称,他们今年大概向阿富汗人发放了45万个签证,而一年前只有25万。
在阿富汗西部,伊朗的影响力更明显。伊朗曾支持过的一个什叶派军官阿里说,阿西部的什叶派宗教学校和慈善基金都接受伊朗馈赠,“伊朗在这里没有军事行动,但有政治和社会活动”。在接受伊朗捐助的萨达奇亚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墙上挂满了霍梅尼的照片。学校的图书馆里有几十本抨击美国和以色列的书。在商店里还能买到有关真主党战士的宣传画。
伊朗在阿富汗的渗透,美国人非常清楚。美国一方面劝说阿富汗政府不要雇用伊朗顾问,另一方面也在调查伊朗这样做是否有助于这一地区的安宁。甚至有美国官员建议,应该让伊朗在伊拉克扮演同样的角色,以稳定伊拉克局势。不过,美媒体认为,采纳这一建议将面临异常强大的阻力。
——《环球时报》记者 欧虹 本报记者 李宏伟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