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改革派儒家提出了比西方式民主更好的政治理想,保障受政府政策影响的所有人的利益,包括子孙后代和外国人在内。他们的理想不是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而是非选民利益得到比多数以民族为中心的民主国家更严肃对待的世界。实现全球政治理想的一个关键价值观是贤能政治,意思是教育和管理的机会平等,领导岗位被分配给社会中最具有美德和最称职的成员。其思想观念是人人都有成为道德君子的潜力,但在现实中,做出能干的、道德上可辩护的政治判断的能力因人而异。政治体制的重要任务是辨认出那些能力超出平常人的人。
实践中的儒家价值
这种价值在实践中意味着什么呢?过去10年,儒家知识分子已经提出了一些旨在把西方民主思想和儒家贤能政治思想结合起来的政治建议。不是让儒家价值和机构屈服于先验真理的民主,而是包含了劳动分工,即民主在某些领域占优势,而贤能政治在另一些领域占优势。如果是中国农村的土地纠纷,农民应该有更大发言权。如果是工资和安全纠纷,工人应有更大发言权。实际上,这意味着更大的言论和结社自由,在民主机构中有更多工人和农民代表。
但是,外交政策或环境保护问题该怎么办呢?政府在这些领域的决策会影响到非选民的利益,他们的利益也需要有代表。因此,儒家思想家提出了贤士院的建议,那里的代表是通过自由、公平的竞争性考试选拔出来的。这些代表被赋予代表非选民利益的任务,因为民选决策者往往忽略非选民的利益。
明确反对考试是因为考试不能检验出孔子关心的种种美德:灵敏性、谦逊、仁爱、等,从理想上看,这些也是现代世界政治决策者的品格。考试确实不能完美的检测出这些美德,但是问题在于这些考试选拔出来的代表可能比民主选举出来的代表更有美德。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点。布莱恩·卡普兰(Bryan Caplan)根据大量实证调查撰写的著作《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什么民主挑选糟糕的政策?》显示选民往往是非理性的,他建议举行选民能力考试作为纠正措施。选拔性考试将检测基本的经济政策(国际关系的知识),同时包括儒家经典,不仅考察记忆而且考察解释。著名的儒家政治思想家蒋庆认为这种考试可以为后来的政治行动确立道德框架和词汇,合格的候选者还需要通过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估。
牵强附会吗?这种设想并不比假设中国向西方****转型更牵强(因为两者都假定一个更开放的社会)。它回答了对民主转型的主要担忧:导致短期行为、过分的民族主义政策决策等。这也是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评价中国政治进步的问题。从政治上说,大部分人认为中国应该更像西方。但也许有一天,我们希望西方更像中国呢。
译自:From Communism to Confucianism: China’s Alternative to Liberal Democracy by Daniel A. Bell
http://www.digitalnpq.org/archive/2010_spring/06_bell.html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作者: 明子舟 时间: 2011-4-28 17:49
谢谢作者: dongjizhizhang 时间: 2011-5-26 20:08
孔子是大家,他老人家的思想应该认真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