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第二次长征:解读台湾民主化进程书评:The Second Long March by Peter Kien-Hong Y [打印本页] 作者: dorm99 时间: 2010-12-10 19:23 标题: 第二次长征:解读台湾民主化进程书评:The Second Long March by Peter Kien-Hong Y 长期以来,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方面的学者一直认为,法治是一国建立并巩固民主的必要条件。在《第二次长征》一书中,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的俞剑鸿教授在此基础上又进了一步。他的观点是,+++国的民主化过渡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原因在于其领导人对宪法的维护。
乍一看,俞的理论似乎言之过甚了。一些学者认为,这一结论太过偏狭,毕竟对宪政的重视并不是推动民主进程的唯一因素。
实际上,俞并没有忽视其它解释。在他看来,台湾的民主化过程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独一无二,可圈可点"。一方面,台湾的殖民地经历并没有为它留下什么民主遗产;另一方面,它却是人类历史上完成民主化最快的国家之一,而且在过程中没有发生过多的暴力冲突。如此奇迹,其原因必然多种多样。比方说,有些人认为是经济发展促进了台湾的民主化。也有人提到,台湾的民主化很大程度上是在美国的敦促下完成的。如果没有华盛顿方面的诱导、乃至施压,要求+++国领导结束其权威主义统治,台湾的民主化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但在俞看来,这些解释都无法构成理论。
在书中,俞教授一共提到了八种解释台湾民主化的理论,其中主要包括威慑理论、实力均衡理论以及游说理论。他谨慎地对这些理论进行了辩驳。首先,他认为实力均衡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台湾的民主化。海峡两岸的实力均衡直到朝鲜战争以后才出现。不过他承认,在朝鲜战争后,这一理论还是具有一定解释力的。不过总体来看,实力均衡只是为民主化提供了基本条件,并不能完全解释其产生。
其次,俞也不认同威慑理论。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学者用这一理论解释台湾建立并保持民主政体的的成功,但他认为,实际上台湾从来都不具备威慑力--与大陆相比,其军事力量一直落下风。
最后,俞认为游说理论也有问题。尽管他承认,台湾在美国有很多杰出的外交家,但这是台湾民主化的必要条件么?如果是,为什么?俞教授认为,必须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即近年来大陆方面在美国也有很多支持者乃至外交家,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都很擅长处理与美国的关系。
在指出这些理论的不足后,俞坚持自己的观点,即宪法理论是最好的理论,因为它是唯一具有逻辑一致性的理论。俞认为,台湾若想在与大陆保持和平的前提下保持+++国民主化进程,维护宪法是它所能采取的最佳方式。俞提到,蒋介石和陈水扁这两位总统,虽然他们对台湾未来的设想几乎没有任何共同点,但是都拥护宪法(尽管蒋介石曾经对其中一些重要条款加以排斥;而陈水扁好几次都说他想把宪法扔进废纸筐)。
这就是作者把台湾的民主化比喻为"长征"的意义之所在。俞认为,台湾的每一任总统都要两线作战,一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斗智斗勇,一边与民主眉来眼去,而且这二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而宪法恰恰既是台湾用来与中国***进行殊死搏斗的武器,又是+++国民主化的法律基础。这是捋着这条线索,检查了台湾过去的五任总统以及其治理并为他的论点寻找证据。
俞把蒋介石履行宪法以及保持国家身份这一阶段描述为"第二次长征"中的直线。很多人都觉得蒋介石完全是把宪法玩弄于鼓掌之间。更恶劣的是,他通过"动员戡乱临时条"款取消(实际上是暂时中止了)了其中一些重要条款,比如他没有遵守总统的两届任期限制,甚至对一部分公民政治权利诉求进行压制。还有些人批评道,在美国的目光逐渐转向一中一台,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时,蒋介石还一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未免有些冥顽不化。但是,蒋介石认同并追求民主价值。而且,他似乎未卜先知地察觉到族群政治恐怕对台湾不利,所以才没有考虑一中一台。另外,蒋介石肯定意识到,北京正在被联合国接纳,而台北则被排除在外,很多国家都把大使馆迁到了北京。尽管如此,俞认为蒋介石既维护了宪法,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而这是正确的道路。证据何在?俞提到,很多国家仅仅是"承认"(acknowledge)或者"注意到"(takenoteof)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宣称的对台湾地区的主权,但并没有"公认"(recognize)。而且毛最后也承认,自己更改国名是一个错误。
蒋介石的功绩还在于他促成了台湾的经济奇迹,提高了人均国民收入,从而创造出了民主政治所必须的中产阶级。另外,地方选举制度也是从蒋介石时代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