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请参阅Baruch Fischhoff的独创性论文, "Hindsight≠ Foresight: The Effect of Outcome Knowledge on Judgement Under Uncertainty," i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Vol. 1, No. 3 (1975).
[2]封面上说“史蒂芬·科特金著,格罗斯也有贡献”序言说该书起源于作者在普林斯顿大学合作进行的研讨班课程,但没有具体说明格罗斯的贡献的确切性质。因为格罗斯是现代波兰杰出的历史学家,我猜想这个贡献很可能是关于波兰的章节,它受到我下文指出的缺陷的危害最小。
[3]当然,困难,如果东德大部分人通过匈牙利逃亡西德的话,但是这个违反事实的假设显然涉及莫斯科指导其他卫星国,包括匈牙利要关闭铁幕防止东德人向几十年前一直做的那样出入。
[4]在另一个尾注里, 科特金说“无价的银行倒闭”的比喻被 Steven L. Solnick用来指苏联。《盗窃国家:共产主义机构的控制和破产》(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但是索尼克用它描述官员盗窃国家的行为。索尼克写到“和银行倒闭不同,这些腐败的官员不是要求合法财产的储户,而是管理国家财产的国家的雇员。”虽然在东欧中欧转型期存在的这种“统治集团的私有化”因素,这样的行为并没有开始解释1989年秋天在东德和捷克斯洛伐克发生的事情。在索尼克的关于苏联的分析中说明问题的,这个比喻简单地被错误地用在了东中欧问题上。
[5]更详细的描述可参阅Hans-Hermann Hertle, Der Fall der Mauer: die unbeabsichtigte Selbtsaufl?sung des SED-Staates (Second edition, Westdeutscher Verlag, 1999). 同一作者的纪录片电视节目《柏林墙倒塌:改变世界的50个小时》(English edition: Icestorm International, 1999)值得一看。
[6]最重要的一组文章是“东欧共产主义的崩溃和它在苏联内部引起的反响”,分三部分在《冷战史杂志》发表 Vol. 5, No. 4 (Fall 2003); Vol. 6, No. 4 (Fall 2004); Vol. 7, No. 1 (Winter 2007).也可以参阅冷战国际史项目发表的研究报告,他写的一章是《公民抗争和权力政治:从甘地到现在的非暴力行动的经验》 Civil Resistance and Power Politics: The Experience of Non-violent Action from Gandhi to the Present; edited by Adam Roberts and Timothy Garton As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7] 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胡佛研究所戈尔巴乔夫基金会收藏, Adamishin, Box 1, p. 26. 我得到这个资料是得益于斯坦福大学的同事(Norman Naimark)还未发表的论文“超级大国和1989年的东欧”,我对超级大国作用的分析得益于与他的交谈。
[8] 胡佛研究所档案馆Rakowski 1989年8月22日的日记,多亏了东欧部负责人Maciej Siekierski的帮助而查阅。本人的翻译。(请注意:Rakowski文献还没有编目,还不对公众开放)
[9]来自Robert Conquest的个人信息。
[11]See David Shambaugh, China's Communist Party: Atrophy and Adaptation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译自:1989! By Timothy Garton Ash
http://www.nybooks.com/articles/2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