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级民主受到伤害和侮辱的是,上面要求村党支部或者党委在村或者乡镇“全体党员大会”上举行选举。要求骨干党员形成村子里的“坚强战斗堡垒”,通过 批评与自我批评、处分、评价、纠正问题党员以培养“新型农民”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2] 因为这样指导三千万农村党员,**正式把原来坐在门厅的大象引入农村**运动的核心。
钟摆现在动起来了。原来村民作为整体以民主方式集体决策,培养有助于形成村民团队精神和个人责任的技能,如今党支部在精英小圈子会议上决策[23], 然后把党支部的希望传达给全体村民。没有任何偶然性的余地,**清楚明白地指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必须“讨论决定本乡镇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必须“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 充分行使职权”,必须“负责村、组干部和村办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24]
这些规定造成了村级**运动核心权威的危机,造成了自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通过以来的成就和退步并存的局面。从积极的一面说,法律的许多程序说 明实际上促成了一系列稳定的改善,不仅是候选人提名而且是选举过程,这些都被卡特中心和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记录下来[25]。秘密投票所在许多省已经成为 标准做法,从前导致舞弊的做法如代为投票和流动投票箱已经受到严格审查或者被彻底根除。民政部副主任王金华在2008年8月3日报道说2007年底有 611,234 个村民委员会,超过两百四十万成员,其中56% 是党员,21%是女性。[26]王说,村级选举中投票率平均在80%。王说,海选在中国被广泛采用,意思是候选人由村民自己提名,而不是由**上级或者政 府上级单位提名。胡Jintao主席在2008年8月在**17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再次确认党的基层选举的公开承诺。[27]在2008年9月25日,在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的演讲中,总理温Jiabao宣称“我们已经建立了城乡居民的村民和社区自治的体制,引进了管理透明、民主监督、社区层次上的直接选 举”。[28]
在消极方面,这些所谓的进步被党支部领导权角色的转移抵消了。因此,所有村级选举的正反两面的观点都必须在两个水平上逐村评价: 外表和现实。村级领导的灰色地带有两种意见,一是正常选举出来的村委会主任,另一个是忠诚的**党支部书记:
我并不是说要反对党支部的领导,但是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是村经济集体的法人代表,应该负责村账目、金钱、人事等问题。而且,如果村里事务出了任何问题,村民不会指责村党支部而是村委会。你拿大权我扛责任,这算哪门子事呢?[29]
村里总有一些评弹高手,他们对干部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满意,不断找借口挑毛病找茬。他们喜欢向上级反映情况,即使没有证据证明存在不轨行为,给干部造成严重伤害。这些麻烦制造者往往掀起茶杯里的风暴,村委会组织法给他们权利采取非法行动,忽视党的领导吗?[30]
**中央委员会在2002年7月4日的通知中“明确了”明显的困惑,进一步破坏了村级**运动的权威和独立性。[31] 中央敦促“村党支部领导干部按照法定程序被提名为新的村民委员会候选人。”还推荐党员被选为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小组代表。在选举前,**组织被要 求宣传和动员村民。在选举中,它们要“控制正确的方向”,选举后,要吸收当选的村民委员会候选人入党,“因而继续给基层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2002年7月的通知中最重要的规定是要求党支部书记候选人竞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因为他们明白如果不能赢得村主任,就不能担任党支书。这种一人担两职 的规定让党支部首次对整个村子负责。但是在这样做时,实际上“合并了两套班子”[32],削弱了村级**运动的独立性和对自由的贡献。正如北京人权基金会 主席侯文卓在2005年说的,“政府插手村民委员会选举是巨大的倒退。很多非党人士当选让共产党受到了威胁,这导致了官方政策的重大变化,加强了党支部对 村民委员会的最终控制。[23]
皇权时代、民国时代、毛时代为当今村级民主留下的遗产
托克维尔和19世纪的同胞一样对中国着迷,一生通过欧洲人的眼光看待一切。阅读游记和中国小说使他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形成我们现在称为“李约瑟难 题”(为什么中国从前文化发达却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最初版本: 为什么经过了700年不同寻常的科学创新和进步,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链传动和鼓风炉,在欧洲人16世纪初期到来之前中国的创造性突然 衰竭了?托克维尔提供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皇权时代中国理性的、中央集权的、柔性专制能够产生和平、和谐的秩序、物质的繁荣,但它从不能产生自由及其成 果:主动性、想象力、切实的眼光、创业的精神[34]。考虑到托克维尔在“第一代欧洲人在这群人思想中发现的那种奇怪的非流动性”对民主的批评,我们在看 到他在1840年欢呼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的到来时就不会感到吃惊:“从我作为仁慈的但没有利害关系的旁观者角度看,我只能非常高兴地看到欧洲军队对这个 天朝帝国的入侵。欧洲的流动性终于抓住了中国的非流动性[35]。”
但是当他在1853年为写《旧制度和大革命》而进行的档案研究中发现中国完美的柔性专制主义被隐含地进口到法国后,托克维尔冷静的不带感情的态度变成了极端的蔑视。他在书中描述了这个发现:
当我说1700年代末期没有一个法国重农主义者在文章中不写到对中国的赞美,这决不是夸张。这个由一小撮欧洲人随意控制的弱智而野蛮的政府似乎在重农 主义者眼中是世界所有国家都可以复制的完美模式。当他们看到一个国家,那里拥有绝对权力但没有偏见的君王每年都亲自表彰有用的艺术,所有的官位都是通过专 门为文人和贵族准备的宗教和哲学的考试而获得,他们就充满感情和狂喜[36]。
托克维尔相信,正是这种管理专制主义的法国版让法国在他人生中被拖进革命、独*、牺牲自由的反复循环的旋涡中。
虽然受到托克维尔的蔑视和嘲笑,清朝(1644-1911)在最后的五十年确实尝试了地方政治改革,努力给中国公民社会以活力,同时抗衡外国的支配。 1909年1月,作为地方自治工程的一部分,朝廷颁发了地方选举和议会的正式管理条例。据说在1911年革命时,已经成立了五千个选举出来的议员组成的议 会。随后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和国民党后继者也把重要的责任委托给地方议会,作为他们承诺的模糊的“民主”观念的一部分。但是,更常见的情况是这些议会没有 能地方授权,一方面因为国民党,一方面因为地方精英不愿意充分的民众管理。
爱德华·弗里德曼(Edward Friedman)、毕克伟(Paul Pickowicz)、马克·塞尔登(Mark Selden)在描述中国村庄从1920年到2000年的经过民国时代、毛时代、改革时代的演化过程中,记录了村民经历的政治、社会、经济异乎寻常的变 化。在此阶段,位于北京南边120英里左右的河北省衡水饶阳县五公村从来就没有经历过正式的村级选举。实际上,在1987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后,衡水 市官员只是拒绝接近试图在他们村子组织选举的国家和地方民政部官员,因为“民主被衡水官员认为是非中国的东西。”[37] 但是五公村确实组织村民大会,进行全村范围的决策,实验新的经济模式(既是地方鼓励的也是国家强制的),追究村干部的责任,和县、地委、省和中央的官员协 商也获得经济利益和维持村子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因此,五公村肯定体现了民主公民的新混合:积极参与公民事务、躁动不安、反专制、在达成村级议程时表现灵 活、同时擅长在中国的三代中央极权政府严厉的经济政策,横扫一切的政治命令和意识形态模式的变革中抗拒或者调和。
五公村在1943年首次采取措施走向独立道路,但是村里四家的22个人形成了自愿合作社,集中土地、资源、工具、牲畜作为面对中国北方严重干旱的生存 策略。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制作绳子作为补贴,这个小组建立了自己的管理制度和条约,简单的记账体系,劳动工分体系以奖励私人的主动性。当毛后来在同一年 号召追随者“组织起来”的著名号召后,共产党官员非常吃惊地发现五公村居民已经在这样做了。他们奖励五公村合作社的礼物是300块砖和第一个农场动物,即 从日本人那里缴获的一头驴子。1944年,13个家庭也加入进来。在1950年代初,五公村把合作社变成全村范围的机械化集体农庄,作为对胜利的毛引进斯 大林经济模式的回应。
在后来的一些年,村里扩展了早期私人主动性和自愿参加的模式。到了1965年末期,比如,在大跃进后**前,村民在全村范围的会议上评价和批准了完全 建立在**批准的大寨模式基础上的私人家园的新家计划。他们自己的家庭建设也是在从前的模式上:多达五十个家人和朋友参与的合作社。
在其他时期,尤其是在1964年开展的“四清”运动和1966-70年的**时期,公民参与的阴暗面出现在五公村,破坏了社会信任。在这些时期,** 官员集体多次派人(单单河北省就派遣10万人到下面村子里)到五公村查处腐败、拔掉资本主义复辟、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在这清理的 狂热中,官员焚烧儒家经典、摧毁佛家和道家牌位、取消结婚和丧礼仪式,重新确定了集体村的道路。他们的运动在五公村达到高潮,在1967年2月8日除夕夜 召开了全村范围的另一次不寻常的会议,城市红卫兵试图强迫全村人批斗主要领袖耿长锁。红卫兵团体使用告密者的故事和挑动家族、邻居、恩人的紧张关系,攻击 耿的领导能力和可靠性,甚至提议在新年那天给他戴上高帽游街示众,羞辱他。但是大部分村民反对这种攻击性,冒着引起中央政府愤怒的风险起来为耿辩护,反驳 寻找替罪羊的做法和撒谎。
四清运动、学大寨运动、**、破四旧、批判孔子运动,不管怎样,中国农民在毛时代后期已经拥有了完全不同的习性和习惯,这是他们从亲身经验中得来的教 训,不是1789年法国农民同行告诉他们的。受到中央不断审查和中央严酷和强行侵犯的五公村民仍然能够采取大胆主动行动对抗经济饥荒和政治滥权。相反,法 国革命前的村民屈服于让人窒息的柔和君主专制,通过逐渐把经济和政治主动性交付给好心的中央计划者和官员,让自己陷入华而不实的农业社团、花哨的信息公报 和无能的村民大会。在《旧制度和大革命》中,托克维尔把农民描述为在农村受苦的人,让人印象深刻地把国王路易十六的大臣杜尔哥 (Turgot)描述为“茅舍的集合和与他们一样消极的居民”[38]。在他阅读杜尔哥的笔记时,托克维尔补充了他的信仰,指出同样的农民消极性盛行于 60年后的路易拿破仑时期[39]。托克维尔谴责柔和专制主义,因为它让自由的种子枯萎。他在另一个地方的阅读笔记中说,身体和精神上的暴政可能潜在地导 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让我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不是暴政而是监护。前者使得自由生根和成长,后者既不知道自由如何诞生也不知道如何长大。前者产生自由的国 家,后者产生革命和驯服的人民。”[40]
托克维尔对**的教训
中国的村级民主既不是弗兰克·布莱恩的新英格兰城镇也不是托克维尔的乡镇。它们是中国贫瘠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自由萌芽。中国版的村庄自由扎下根来是因为 邓小平上台的时候,**改革派领袖在1970年代末期做出的精心算计的赌博。为了挽救这个政权,他们解放了经济,让它融入全球经济中,把国民变成了热心发 财的资本家。在1980年代,因为收入和期待的增加,邓和同事们开始面对托克维尔洞察到的问题:他们进入独*政权最危险的阶段。因为认识到自己垄断地位的 任何威胁,**做出谨慎地回应,割让村级民主作为安全阀来减弱和控制其在农村的合法性和管理的双重危机。民主鼓励的地方参与官职竞争、财务透明和问责能够 帮助限制地方精英的公然腐败和专制傲慢。
一段时间来,正如托克维尔的预测,经济增长和村级民主是相互强化的:选举出来的村干部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作为他们赢得选民支持的筹码,但是**领袖在 通过建立初步的村级民主为中国封闭的政治体制释放了一点点压力,在1998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后再度收紧了安全阀。首先是**中央1999年工作条 例,接着是2002年的通知,明确和加强了第三条中的党的意图。为了替代合法的村级民主,**炮制了一系列华而不实的替代品,为维持“自由”的外表和只有 绝对权力才能提供的种种方便:“协商投票、党内民主、民主谈心会、协商性法治”等。这些在马克·伦纳德(Mark Leonard)的文章中都有详细地描述。[41]
但是中国农村居民已经尝试了地方自由,而且喜欢上了,从中学会了民主。多亏了非常聪明的民政部官员和非常勇敢的村民,他们已经获得了自由的立足之地。 虽然外部世界为选举擂鼓助威作为民主的必要条件(sine qua non),中国的农村居民已经使用了村级选举作为争取自由的工具之一,开发了日常生活基础上的其他切实可行的抗争手段来弥补三年一次的选举。伦纳德提到罢 工、静坐、阻断交通、占领大楼等手段,记述了群体性事件从1993年的8700件上升到2005年的87000件,增加了十倍。平均抗议者人数从1990 年代中期的10人增加到今天的50人。在2005年前半年,他补充说,17次抗议活动每次都吸引了超过万人的示*者。[42] 在本次会议的文章中,林培瑞(Perry Link)引用了非正式形式的抗争,流行的“反腐败小说、博客、嘲笑当权者的顺口溜”[43],村民已经打官司集体请愿了。他们开始启动村民委员会选举罢 免程序,往往遭到当局的毒打和关押。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智慧,他们已经使用写在纸上的名义权利来争取自己的实际权力,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形式抗争即“依 法抗争”,这是由欧博文(Kevin J. O'Brien)和李连江提出来的[44]。正如积极分子黄奇在2008年5月解释的“它主要依靠我们如何做。我们保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我们确 保客观和真实地汇报案情。我们一直在这样做十多年了。这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我们认为批评和让人们关注这些是我们神圣的义务。[45]
没有人会怀疑当今中国这种抗争产生的影响有多大,如果他看到了2008年5月绵竹市委书记蒋国华传播到全世界的照片。他跪在地上请求地震中死亡的孩子的伤心欲绝的家长不要因为学校建设质量糟糕的而垮塌的富新第二小学到上级官员那里抗议。[46]
在《旧制度和大革命》中,托克维尔认为对自由的追求必须是为了自由本身,而不是为了它能带来的物质利益或者其他工具性需求。有些人—不是中国人,在托克维尔看来拥有“对自由的爱好”,因此特别适合这种追求。[47]
虽然村级民主和它引发和指导下的积极行动,中国村民仍然处在要证明托克维尔对他们自由资格的看法是错误的一个过程里。
作者简介:
小罗伯特·加尼特(Robert T. Gannett Jr.)是社区营造研究院执行院长。他担任芝加哥社区组织者三十多年,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著有《揭开托克维尔的面纱:历史学家和他的《旧制度和大革 命》的来源》(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注释:
1. Jiang Zemin, "Report at the Sixteenth Party Congress," in Kenneth Lieberthal, Governing China: 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 2nd ed. (New York: W. W. Norton, 2004), 369.
2. Frank Bryan provided a pithy summation of his arguments in a commencement address at Marlboro College in Vermont on May 18, 2008, from which I have drawn this synopsis. For a fuller statement, see Frank M. Bryan, Real Democracy: The New England Town Meeting and How It Work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3. Peng Zhen, "Implementing Direct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rough People's Self-Government," Chinese Law and Government 34, no. 4 (July/August 2001): 28.
4. Ibid., 29.
5. Ibid., 31.
6. Bai Yihua, "On Issues Related to the Organic Regulations on the Villager Committees (March 1986)" an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Organic Law on the Villager Committees (Excerpts) (April 1988)," Chinese Law and Government 34, no. 4 (July/August 2001): 22-25, 39-48.
7. Organic Law of the Villagers Committe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opted by the Twenty-Third Meeting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Six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ovember 24, 1987, articles 4, 8, 17, available at 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41476 (accessed March 18, 2009).
8. Ibid., articles 2, 19.
9. Ibid., articles 7, 10-11, 16-17.
10. Ibid., article 16.
11. Bai Yihua,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Organic Law on the Villager Committees," 47. Mount Tai, or Tai Shan, is located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eastern China. It is considered the most sacred of the Five Great Mountains of Taoism.
12. Sylvia Chan, "Research Notes on Villagers' Committee Election: Chinese-Style democrac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7, no. 9 (November 1998): 511.
13. Organic Law of the Villagers Committe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opted by the Fifth Meeting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i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ovember 4, 1998, article 14, available at www.china.org.cn/english/government/207279.htm (accessed March 18, 2009).
14. Ibid., article 22.
15. Ibid., article 19.
16. Ibid., article 15.
17. Kenneth Lieberthal, Governing China: 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 82.
18. Alexis de Tocqueville, Democracy in America, trans. and ed. Harvey C. Mansfield and Delba Winthrop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55.
19. Yawei Liu, "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 Chinese Law and Government 34, no. 6 (November/December 2001): 19-20.
20. Organic Law of the Villagers Committe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98, article 3.
21. "Working Measures for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arch 30, 1999)," Chinese Law and Government 34, no. 6 (November/December 2001): 54-62.
22. Organic Law of the Villagers Committe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98, articles 3, 13.
23. Ibid, article 21.
24. Ibid., article 9.
25. See, for example, Paul C. Grove, "The Roles of Foreig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 American Asian Review 18, no. 3 (Fall 2000): 111-26.
26. I do not have a clear explanation for this precipitous drop in the number of VCs and their elected members from MCA's June 25, 1998, figures of 905,804 VCs and 3.79 million VC members. I assume, however, that the earlier figures were simply inflated in conjunction with President Clinton's visit.
27. See Jingjing Wu, "Grassroots Democracy and Local Governance in China," ChinaElections.net, August 8, 2008.
28. Wen Jiabao, speech, United Nations High-Level Meeting o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New York, September 25, 2008, available at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08-09/26/content_10116246.htm (accessed November 29, 2008).
29. Statement of VC chairman in Daling village, Huoju town, Zhong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in Guo Zhenglin and Thomas P. Bernstein, "The Impact of Elections on the Village Structure of Power: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Village Committees and the Party Branche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3, no. 39 (May 2004): 262-63.
30. Statement of CCP secretary, Shabian village, Zhongshan city, in Guo Zhenglin and Thomas P. Bernstein, "The Impact of Elections on the Village Structure of Power," 264.
31. "Full Text of Circular Issued by the General Offices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on Doing a Better Job in Arranging Elections of New Villagers' Committees," July 14, 2002, translated version available through the Foreign Broadcast Information Service's text of Xinhua, August 18, 2002.
32. Guo Zhenglin and Thomas P. Bernstein, "The Impact of Elections on the Village Structure of Power," 257.
33. Tim Luard, "China Village Democracy Skin Deep," BBC News, October 10, 2005.
34. Alexis de Tocqueville, Democracy in America, 438-39.
35. Alexis de Tocqueville to Henry Reeve, letter of April 12, 1840, in Alexis de Tocqueville: Selected Letters on Politics and Society, ed. Roger Boesche, trans. James Toupin and Roger Boesch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141.
36. Alexis de Tocqueville, The Old Regime and the Revolution, ed. François Furet and Françoise Mélonio, trans. Alan S. Kah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2001), 1:213.
37. Edward Friedman, Paul G. Pickowicz, and Mark Selden, Revolution, Resistance, and Reform in Village China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70. This work culminates the authors' twenty-five-year study, which produced an earlier volume as well. (Edward Friedman, Paul G. Pickowicz, Mark Selden, and Kay Ann Johnson, Chinese Village, Socialist State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8. Alexis de Tocqueville, The Old Regime and the Revolution, 1:130.
39. Ibid., 2:335.
40. Robert T. Gannett Jr., Tocqueville Unveiled: The Historian and His Sources for The Old Regime and the Revolu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86.
41. Mark Leonard, What Does China Think? (New York: PublicAffairs, 2008).
42. Ibid., 72-73.
43. Perry Link, "Corruption and Indignation: Windows into Popular Chinese Views of Right and Wrong" (Tocqueville on China Paper 1,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February 2008).
44. Kevin J. O'Brien and Lianjiang Li,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45. Huang Qi, interviewed on All Things Considered, NPR, May 21, 2008.
46. See, for example, the photograph by the New York Times' Shiho Fukuda, which accompanied "Parents' Grief Turns to Fury in China,"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May 27, 2008.
47. Alexis de Tocqueville, The Old Regime and the Revolution
译自:Village-by-Village Democracy in China: What Seeds for Freedom?
By Robert T. Gannett Jr.
http://www.aei.org/aei-website/managed-content/site-pages/tocqueville-on-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