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中国腐败与反腐斗争的模型与分析Corruption and the Anti-corruption Movement: [打印本页]

作者: chrisxsy    时间: 2010-12-10 16:26
标题: 中国腐败与反腐斗争的模型与分析Corruption and the Anti-corruption Movement:
Yao, Shuntian. 2002. “Corruption and the Anti-corruption Movement: The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in China.” 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 36 (68): 156-65.

近年来,在中国领导人强调反腐斗争重要性的同时,政府官员中的腐败现象仍不断出现。Yao提出一个分析中国腐败现象的模型,这个模型也适用于分析其他专制国家的腐败。在这个模型中被分析的对象是中国的三部分人群:A类是制定并决定实施反腐法律规章的党内精英;C类是那些通过腐败来获取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的党员干部;D类是那些为经济发展作贡献却没有政治权力的老百姓。

数学模型

腐败被定义为滥用政治权力以获取实物或服务等行为,其程度以数字0和1来划分。博弈之初,A制定反腐及惩治措施以安抚深受腐败之苦的D类人。在没有反腐措施的情况下,C因受到利益的诱惑而会参与腐败。而腐败的“坏处”多于“好处”,它会减少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NP)。一旦反腐措施制定并实施,C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受到损失。A的利益取决于其政治地位的稳定,而政治的稳定又取决于C对于反腐措施的抵抗程度以及D的满意程度。因此A在决定其反腐力度的时候要考虑到C和D的因素。另外,A也可以通过调整惩罚的轻重来控制博弈的平衡,当然,这在博弈过程开始之前就产生影响了。


线性二次实证分析

根据上面的数学模型,Yao认为,如果A越担心来自C的阻力,那么A的反腐力度就越小,那么腐败也就越多。在毛**时代,A即领导层对C和D都不在乎,因此腐败被控制住了。而目前的领导层对C有很高的依赖。

国内生产总值(GNP)的影响

我们知道**对腐败的惩罚是控制在固定的比例的,因此当GNP增长时,C的腐败行为也增长。同时,由于D也受益于GNP的增长,因此D的满意度也增加了。这种局势下,腐败增多后,对腐败者的惩罚也增多了(尽管对腐败者的惩罚比例是固定的,但是腐败的增多带来的是对更多腐败者的惩罚)。

这个模型表明,只要GNP不断增长,腐败就会继续。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改革,这样能够使D,也就是普通老百姓成为博弈中真正的一员。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