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户籍制度的起源及社会意义The Origins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China’s [打印本页] 作者: chrisxsy 时间: 2010-12-10 16:25 标题: 中国户籍制度的起源及社会意义The Origins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China’s Cheng, Tiejun and Mark Selden. 1994. "The Origins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China’s Hukou System." The China Quarterly 139 (Sept.): 644-668
在中国的户籍制度下,所有公民都要在居住地登记,户口是公民的最基本身份标志,公民被划分为城市和农村人口。农村人无法享受城市人的待遇,而且不能离开农村,这种制度下所形成的社会等级既限制了人口流动也决定了社会关系。
准备阶段(1949-52)
建国之初国家延续了自清代以来不对人口流动作限制的传统,但是政府随后发现难以为人口庞大的城市居民提供就业及生活必需。随后,上海市政府首先鼓励在上海的逃难和失业人员及家属迁移到农村,政府认为这些人对生产没有帮助。这个政策随后被其他城市相继效仿。迁移在最初是自愿的,并且迁移人员在重新安置后可得到土地。1951年,公安部和国务院联合制定了划分城市户口的规定,建立了居住地迁移的规定,并限制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除此之外,国家承担起为城市居民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职责,而农村人口(包括那些后来迁移到农村的)则由地方政府来负责。
启动户籍制度(19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