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房价正吞噬财富 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家庭 [打印本页]

作者: chrisxsy    时间: 2010-12-8 01:44
标题: 房价正吞噬财富 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家庭
导语:目前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约为总人口的23%左右,随着中产阶层的快速成长,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向通常人们所认为的现代化“橄榄形”阶层结构变动。然而,步入中产的背后确是财富被高房价逐渐吞噬,一套房子就可消灭一个中产家庭……
  社科院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近十年中产阶级增加明显
  目前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约为总人口的23%左右,随着中产阶层的快速成长,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向通常人们所认为的现代化“橄榄形”阶层结构变动。同时,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
  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取得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日前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对外发布。
  中产阶层快速增长
  课题组组长、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介绍,2000年之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已经出现了中产阶层崛起的趋势,2000年之后崛起速度加快。2001年的全国调查表明,中产阶层的规模已经达到15%左右。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06年中国社科院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目前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比例为23%左右。短短几年间提高了8个百分点,远远快于2000年之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成长速度。
  专业人员增速明显
  近年来中产阶层崛起加快的原因:一是职业结构进一步趋向高级化。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呈加速下降趋势,而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则有不同幅度的增加。特别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年来的增长速度更快,为以高级职业为特征的中产阶层的快速崛起创造了空间;第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得社会财富的积累随之加快,导致一个迅速扩大的高收入群体出现;第三,国内资本市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得居民通过投资资本市场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使得财富分化效应放大,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商品房价格的一路攀升,使得那些投资于房地产和拥有房产者的财富价值迅速增加;第四,高校扩招使得数百万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社会流动机会逐步增多,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直接为以高学历为主要特征中产阶层的扩大造就了后备军。
  根据估算,目前中产阶层正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扩大规模,在大城市当中,这一比率还要高。
  一套300万元的房子消灭一个中产家庭
  然而,中产家庭的荣耀逐渐被高房价湮灭,一套300万元的房子消灭一个中产家庭。房价300万30年按揭月供1.5万,一套房子造就一个“房奴”家庭……
  以在本市某报社工作的资深编辑严女士为例,一家三口在普陀区华师大附近的一处房子里居住了近十年。
  就在一年以前,严女士购买了普陀与嘉定交界处的一所房产,大约200平米,以每平方米1.2万元的价格成交,首付30%,在银行按揭了19年,每月需还款约1.2万元。现在严女士的女儿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全家一月的收入大约为2万。那么每月交了房贷以后,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只有8千元,除去伙食水电,真正可用的也所剩不多,如果想要再买辆车,可能需要再存好几年。
  “房奴”影响幸福指数
  有购房困难的远不止严女士一家,在我们讨论房价这个问题时,刚结婚不久的同事也诉苦:自己刚买的一套总价300万元的房子30年按揭每月要还1.5万元,他现在只能靠拼命工作来还贷了。
  这轮房价上涨的因素有很多:刚性需求,土地资源有限,富人在增加;政策刺激房价反弹,信贷资金投放多,流动性充裕;实体经济难以盈利,投资经营环境恶化,企业家将资金投入楼市;通胀预期将通胀避险资金带入楼市等。如果房价上涨的资金推动因素大,势必会产生房地产泡沫。
  房价由市场决定,有需求,有供给,没什么好说的。但中等收入人群层买不起房子,即使想方设法买了房子后沦为“房奴”,就足以影响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
  业内专家称,房价飙升会抑制民间的投资和消费,降低整体福利水平,提高社会成本,诱使经济增长的方式更加依赖投资而不是消费。房价的迅速上升,让普通老百姓增加了生活压力,不少家庭为了在自己心仪的城市有一个栖身之地,耗尽了所有的积蓄,从小康之家变得债台高筑,“房奴”们被每月的高额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只好缩减本来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和投资支出,导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陷入困境。
  高房价压缩财务空间
  “当了‘房奴’的中等收入人群就意味着,不敢炒老板的鱿鱼,更不想被老板炒鱿鱼,没有钱学习和进修,不能去旅游,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更大,只能维持生存,无法奢望发展。 ”一位目前收入也有5千左右的白领这样感慨自己的生活质量。
  在高房价的压迫下,哪怕是中等收入人群,感觉也“比较差”。高房价在透支中等收入家庭的财富,也在透支着中国的未来。而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本来就比例不够大,目前畸高的房价成为财富过度集中的一种典型体现,高房价导致贫富分化加剧,中产阶级崩溃。
  对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有着深入研究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得出结论:“高房价成为中国中产阶级成长的主要障碍。在中国,收入差距的拉大不仅伤害着底层的人民,也开始伤害中产阶级。 ”
  均价万元以内的住房沪上难觅 高房价正在吞噬家庭财富
  2009年上半年,北京房价涨幅近三成,上海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不断走高,逼近1.74万元/平方米的历史最高纪录,深圳房价创11个月来新高,广州位居全国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月度环比涨幅首位……
  本期话题我们不评论房价上涨的合理性,也不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振兴房市对GDP的贡献度,仅仅从高房价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上作一次实访。
  社会稳定器也“买房难”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中产阶层应该是缓解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 “稳定阀”,但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对中等收入人群来说,买一套合心意的房子也不容易。
  一般来说,我们对中等收入人群定义为月收入应在5000元左右,他们的职业多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党政机关公务员、教育工作者、企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学历至少要接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中等收入人群有时也被戏称 “夹心阶层”,意即他们既不如上层社会人士般享有巨大财富,又不像低收入人士般能享受社会福利保障,夹在中间。
  而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年轻的中等收入人群为了买到一套婚后的家庭生活用房,不仅要耗尽小两口所有积蓄,还要将各自父母的积蓄借来,举三家之力才能付完首付装修住进去,接着开始当 “房奴”。
  而当我们盘点2009年上半年的房地产数据时,本应是房地产的冬天,却变得像6月的天气一样热浪逼人——在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发生的情况下,中国出现的高房价一时之间拯救了房地产开发商、 GDP数据和财政收入,但我们拿什么来拯救想要购房的中等收入人群?
  上海房价压力超巴黎
  在一个颇有人气的网络论坛上,一位网友凭其在法国生活的经验和记忆,写了一篇题目为 “法国物价对比上海物价”的帖子。

  该网友写到, “法国的低收入群每月工资是3000-4000欧元左右,扣除33%-48%的个人所得税,到手约1500-2000欧元左右,那我用一个最低值1500欧元。上海的低收入群每月工资是1000-2000元人民币,但是税收很少,一般到手也有1500元左右。”
  基于两国差不多的低收入水平做了比较,其中房价的一项差距尤为惊人。网友称,巴黎的一间60平方米的房子,大约是3-5万欧元。按照最高的5万元算,再除以月收入1500欧元,得出巴黎房价是月收入的34倍不到。而在上海,非市中心小户型大约60平方米的房子,大约是60-70万元人民币。按照最低的60万元算,再除以月收入1500元,得出上海房价是月收入的400倍。
  难怪有人开玩笑,在巴黎低收入群如果不吃不喝3年不到就能买间市中心的房子,而上海低收入群不吃不喝要起码33年才能买得起一套非市中心的房子。当然,大多数人买房还是靠的房屋贷款,而贷款的年限越长,要还的利息就越多。显然,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的话,上海市民买房的压力就不仅仅比巴黎市民重11倍了。
  专家称高房价将致中产阶层退出主力购房人群
  “被消失”的中产
  仿佛一夜之间,中国大城市的中产们有了深重的危机感。有学者指出,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被”分化中走向消失。日本作家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中产阶层消失的危机与商机》中阐述的穷者愈穷、富者愈富、80%的中产阶层向下流动的社会现象,在中国似乎有克隆的危险。
  从物质上,“一座房子消灭一个中产”在2009年高涨的房价中可能成了现实。在北京,有机构统计表明,仅11月份的拟开盘项目均价,环比涨幅就达到了16.7%。高额的房贷不仅影响了中产们的幸福指数,还进一步抑制了消费。更严重的是,由于这种物质上的紧缚,原本属于中产阶层的理性、稳定、闲适和精神上的富足,也变成了紧张、惶恐、惴惴不安。社会的稳压器,瞬间变成了加压阀。
  “理性”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在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诸生活中,中产阶层的理性常常通过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表现出来。一个失去中产或者中产正在消亡的社会,无论从何种意义上都潜伏着巨大的理性危机。
  也许正是着意于此,中央政府在2009年年末开始调控房价。新“国11条”的推出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调整,也许会缓解中产的压力。但中国中产阶层的“被消失”,并非单一房价造成,而是多年来单一追求经济增速的增长模式销蚀了中产阶层的生存土壤。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房价之外,重构中产正常向下向上的流动机制,恐怕才是长远解决之道。
  不再中产
  如果大城市的房价继续保持过去几年的上涨速度,则未来5~8年后,大城市的中产阶层将被彻底剥离出主力购房人群
  本刊记者/孙春艳
  2009年12月初的一天,34岁的林浩杰终于绷不住,在刚拿到钥匙的新房中放声大哭。
  林浩杰并不是个脆弱的男人。1998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市场营销学专业毕业之后,林浩杰已经在北京一家知名外资企业打拼十年。林现在的身份是北京中关村一家科技软件公司的高级销售经理,月收入在1.2万元左右。在买房之前,林浩杰几乎是北京这个国际化大城市中人人羡慕的典型白领,或曰标准“中产”,他的人生,也可以用“小资”一词来概括和代表。
  但是,一套房子改变了林浩杰的人生。
  自从2008年底银行(资讯论坛产品)批准贷款以后,每月近万元的月供,开始让林浩杰透不过气来。同居多年准备结婚的女友雨菲,最近也因为厌烦了与林浩杰的争吵而搬离。更糟糕的是,为林浩杰买房拿出了20万积蓄的父亲,最近因肝硬化在北京住院。每日往返于医院与单位之间,林浩杰主管的部门销售业绩开始下降。上司找到林浩杰,要求在年底之前必须完成销售任务。
  “房子不是万能的,没有房子是万万不能的。”为了在这个拥有15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中买套房子,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林浩杰已经记不清自己付出了多少艰辛。但当真正拥有自己的房子之后,林浩杰发现,噩梦才刚刚开始。
  不能承受的房价之重
  林浩杰的生活品质和心理状况,以2008年12月买房前后为分水岭。其间差距,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
  2005年前后,作为销售主力的林浩杰业务做得很顺利,从2000年的月收入4000多元逐渐涨到了目前月收入1万2千元左右。不过,因为喜欢旅游和时尚消费,加上没有固定的女友,林浩杰当时没有把买房列入自己的计划,当时的想法是“等钱攒得再多些吧”。其时,北京在经历了2000年至2004年房价低速上涨之后,2005年北京房价上涨近20%。
  林浩杰对此浑然不觉。他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手中攒了一点小钱,2006年,林浩杰用16.98万买了一辆马自达M3。林浩杰租住的房子也离单位不远,坐公交车到中关村的单位只有几站地的距离。因为交通拥堵,林浩杰也不经常开车。他买车的主要用途,是周末和朋友们一起到郊区游玩之时,享受打开天窗在风景宜人的马路上奔驰的感觉。
  林浩杰与女朋友雨菲在2006年底正式确立了婚恋关系。雨菲是中关村一家教育类杂志的编辑,每月收入3500元左右。从此林浩杰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每周一次的大餐必不可少,购物也开始变得频繁。每至周末,扫荡西单和国贸区的商城并购买打折名品,成为二人的欢乐来源之一。旅游则每年一次,2006年春节去海南三亚,2007年春天去云南大理,林浩杰与女友过着杂志上刊载的标准“小资”生活。
  2007年,林浩杰开始与女友谈婚论嫁,此时买房已经成为必须。林浩杰对房子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面积不要太小,以供将来老人和孩子共居一室。林浩杰的存款在这时已经有30万元左右。两个年轻人开始了买房大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突击看房,几乎每个周末的清晨,林浩杰与女友都不知疲倦地加入到看房大军中。
  连看数月的结果,林浩杰发现,在飙升的房价面前,除了郊区的房子,30万元的存款根本交不起100平米左右房子的首付。
  林浩杰很泄气。大学毕业七八载,手中握有30万人民币,居然不够交房子的首付?此时,朋友同学聚餐和同事聊天,话题已经大部分都在讨论房子。当房奴的诉说房奴之苦,没有买房的则更加焦虑,言语中充满了害怕被这个城市边缘化的恐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2007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2006年上涨7.6%。但每日看房的林浩杰感觉,在北京,这个数字可能有20%之多。北京四环以内的房子每平米已经涨至近2万,郊区的房子也近乎7000元/平方米。2007年12月一个月,林浩杰看的北三环附近的一个楼盘,价格从1.5万/平方米升至1.8万/平方米。
  林浩杰发现,攒钱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他决定再等一等。但那年年底发生的两件事,让林浩杰已经不能停下买房的脚步。
  一是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召开,2008年初北京加大了对治安以及出租房屋的治理力度。林浩杰租住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一个旧小区里。有几次已经午夜时分,该片区的派出所民警敲门查暂住证和身份证。林浩杰深深体会到,“租房的日子缺乏安全感,在大城市中有二等公民的感觉。”
  二是准岳母的压力。对要不要买房,林浩杰还在犹豫之际,准岳母打来电话频催。“没有房子就等于没有家”的岳母式催促,让林浩杰的爱情与房子绑在一起,难分彼此。
  林浩杰的遭遇并不个别。2009年9月,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顾云昌在成都“中国地产金融年会2009区域巡回峰会”上表示,房价上涨的一部分是因为“丈母娘需求”——小两口要结婚,丈母娘要求女婿买房,这是“特刚需求”(特别刚性的需求)。
  痛定思痛,2008年底,林浩杰咬牙贷款买房。在横扫了地铁5号线周边的楼盘后,他最后在北辰绿色家园选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1.8万/平方米,总价值近220万。当时房价正处于2008年的低点,林浩杰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
  为了交首付和装修,他不得不向远在沈阳的父亲求助。退休前承包了当地村医院的父亲,拿出了自己的养老钱20万元。
  中国人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一向独立自主的林浩杰,一不小心成了“啃老族”。据2009年新浪网一次大型的网络调查显示,北京超过50%的购买者用了父母的钱买房,或者支付首付。
  随愧疚一起席卷而来的,是巨大的还款压力。
  175万元的贷款,贷款期限25年,每月还贷9392.45元,相当于林浩杰每月收入的80%。这也意味着,如果林浩杰工作一旦出现差错,就可能面临“断供”的危险。林浩杰也终于理解了单位里那些早自己一步成为“房奴”的同事,平时工作中为何谨小慎微。因为买了房子惧怕失业,林浩杰一夜之间改变了自己我行我素的做派。
  但怕什么,来什么。林浩杰所在公司的几款产品,在2008年年底之后,遭遇了同行类似产品的价格倾轧,部门销售业绩一路下滑。这直接影响到了林浩杰的收入。不仅如此,年关临近,林浩杰今年的销售计划还有大半没有完成,林浩杰每天如坐针毡。
  虽然2009年8月拿到了新房钥匙,并在12月初住进了自己心仪的宽敞大房子里,林浩杰却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晚上,林浩杰都会梦到销售数字的变化,而早晨起来,害怕面对的一天又重新来临。而11月父亲的住院,则让林浩杰辗转难眠。不能开车的时候,林浩杰在地铁里因为愣神,经常坐过站。
  像林浩杰这样承受巨大压力的买房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数量巨大。2009年12月,《中国新闻周刊》邀请专业民意调研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进行了《中产阶层生活状况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青岛、杭州、成都、西安、兰州十个城市,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对1658名个人月收入在各地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贷款买房的人群中,有61.6%的人,每月房贷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超过了合理值30%。其中,房贷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在五成及以上的人占了20.5%。其中43.8%的人表示,“压力较大,有时担心会‘断供’”。
  压力增大的同时,生活开始捉襟见肘。为了省钱,林浩杰已经很久没有开过自己的那辆马自达M3了。新的小区停车费每月需要350元,林浩杰已经决定将“爱车”卖掉。从2009年6月以来,雨菲也承担了每月1000元的房款,雨菲已经半年没有添置新装。每周的大餐和每年一度的旅游如今皆已取消。两个人每月的生活费,则压缩至1000多元。
  生活方式的突然变化令林浩杰和女友措手不及,吵架频率开始上升。12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住进新房才十多天的雨菲正式提出搬到女朋友那里一段时间“透透气”。林浩杰奔波在医院与单位之间,无暇顾及。最近,上司已经分别找今年销售任务尚未完成的部门主管谈话,这其中也包括林浩杰。
  雨菲搬走的当天晚上,林浩杰在自己的房中痛哭不已。于他而言,房子不仅剥夺了自由,也成为无法摆脱的巨大压力。
  一般而言,国际通行的居民住房开支,应占家庭收入的20%~30%左右,房价收入比(一套家庭平均居住面积的住房价格与一个家庭的年平均收入之比)则在3~6之间。当房价收入比高于10时,居民收入水平不足以负担高水平的房价。但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平均为15倍,北京为23倍。
  2009年11月底,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根据研究得出结论说,未来5~8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将翻一番。不难判断,届时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其房价收入比将被更加放大。而中产阶级,将被彻底剥离出主力购房人群。
  不是每个人都能当上“房奴”
  与林浩杰同样为房贷苦闷的,还有胡君。从2009年11月初刚买房子开始,胡君就陷入了从未有过的财务危机。
  今年30岁的胡君,在一家知名证券公司的北京分公司做数据分析工作,月收入在1.7万元左右。妻子则在某国有银行营业部上班,每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结婚两年多来,夫妇二人奔波在北京大大小小的楼盘中,甚至连通州的新盘也看过了,但越看房价越涨,迟疑间,时间到了2009年6月。
  2009年6月起,北京的房价开始突然上涨。从2009年6月至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累计达到了25.3%。而北京的房屋销售价格上涨则远高于此。为了能上班方便专注城市五环内二手房的胡君夫妇,几次都与购房失之交臂。
  在胡君工作的西三环附近的证券公司一楼大堂,胡君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7月份的时候,他在北京西三环的紫竹院附近看中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房主却要求在原有150万房款的基础上再加10万。正犹豫间,房子被人买走。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