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2007年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及精析(6) [打印本页]

作者: haohao2046_2    时间: 2010-12-6 02:02
标题: 2007年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真题及精析(6)
二、多项选择题:66-7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66.强调注意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某个特定阶段的理论有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理论
C.后期选择理论       D.认知资源理论
[答案]AB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注意认知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注意认知理论涉及注意的实质,以及人脑对信息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阶段。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认为,刺激信息在感觉登记后,经过过滤器选择某个输人信息,同时把某个刺激信息“过滤掉”,仅有被选择的刺激信息接受认知分析。因此过滤器理论认为,注意选择是在知觉水平上进行认知分析的,即是对刺激信息物理特征的分析,处于语义分析之前。注意的衰减理论认为,注意的输人既存在对刺激信息物理特征的加工处理,也存在对刺激信息的高级分析水平的意义(语义)加工处理,即根据语义特征选择信息。注意的后期选择理论认为,输人感觉通道的刺激信息都可以进人高级分析水平阶段,信息的选择依赖刺激的知觉强度和意义,壮意并不仅仅在于选择知觉刺激信息,而是选择对信息意义的反应,即中枢神经分析结构可以识别输人的刺激信息,人只对自己感到是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注意的选择发生在刺激信息加工的后期,而不是在前期,至少是在刺激信息已得到辨识之后。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67.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其中个人特质包括
A.中心特质    B.首要特质    C.根源特质     D.次要特质
    [答案]AB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人格特质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人格特质是个体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保持行为稳定的持久的心理品质,表现为个体稳定的、能反映其人格特征的行为倾向。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的基本构成单位“特质”具有激发与引导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一致的形式,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决定着个体的行为。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在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所共有的特质,它们是在共同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个人特质是代表某特定个体所具有的特质,并表现出个人独具的人格倾向。个人特质又分为三个部分: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代表人格中最典型、最概括、最具独特性的人格特质,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渗透并影响着人的整个行为倾向与表现。中心特质由多种特质组合构成,其典型性是具有相对概括的几个特质对个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作用。次要特质包括个人的独特偏好,以及自己对偏于某种观点的看法。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68.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各种活动都具有最佳动机水平,而且动机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具体表现为
A.在低难度任务中,处于较高动机水平的工作效率最高
B.在中等难度任务中,处于中等动机水平的工作效率最高
C.在高难度任务中,处于较低动机水平的工作效率最高
D.在高难度任务中,动机水平的高低与工作效率无关
[答案]AB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的理解与掌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机强度太弱,兴奋性过低,达不到相应的唤醒水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潜能很难发挥,解决问题的效率就比较低,因此不能很有效地解决问题。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个体心理激活
水平提高,思维活动积极,解决问题的效率就会逐渐提高,并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是,如果动机水平超过适宜强度,人就容易出现情绪紧张,导致思维紊乱,注意范围狭窄,动作混乱,失误增多,使问题很难解决。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揭示了问题解决的操作与情绪激动水平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情绪状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作用,即问题解决的效率受到问题难易和问题解决者的情绪状态的影响。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69.问题解决过程中常用的启发式策略有        
A.手段-目的分析     B.爬山法     C.算法     D.逆向搜索
[答案]AB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问题解决策略的理解与掌握。问题解决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搜索问题空间、选择算子系列时运用的策略的总称。问题解决策略分为算法和启发法。其中,启发式策略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采取较少认知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常用的启发式策略有手段一目的分析策略、逆向搜索策略、爬山法、类比迁移策略等。手段一目的分析是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先确定一系列子目标,把每个子目标作为达到最终目标的手段,通过逐步缩小问题的现存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最终达到目标状态,使问题得到解决。爬山法是通过个体评价面前的问题状态,从而缩小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行,最终达到问题解决总目标的策略。逆向搜索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的问题解决策略。逆向搜索策略是将问题解决的目标分解成问题解决的子目标,直到使子目标按照逆谁的途径以及所给定的条件建立起直接联系或等同起来。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70.导致纵向研究使用较少的原因有
A.样本因时间延续而丢失     B.阶段性资料不易保存
C.研究人员变动频繁         D.反复测查影响数据的可靠性
[答案]A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纵向研究设计的应用情况的掌握,涉及纵向研究的局限性;第一,样本的减少,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部分被试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失掉;第二,反复测量,这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第三,时间较长,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的增多。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
71.关于成就目标定向与内隐能力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有
A.掌握目标的学生持能力不变观             B. 掌握目标的学生持能力发展观
C.表现回避目标的学生持能力不变观         D. 表现接近目标的学生持能力发展观
    [答案]B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掌握情况。根据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观点,个体的成就目标定向类型是以个体的内隐能力观为基础的。掌握目标的个体一般持有能力增长观,即认为能力是随着学习的进行而发展提高的(也称能力发展观);而表现目标

(不管是表现接近目标还是表现回避目标)的个体一般持有能力实体观,即认为能力不会随着学习的进行而变化,是相对稳定的(也称能力不变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72.有人想检验课堂教学中屏幕上呈现的四种类型的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是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没有发现这四种搭配类型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差异。可能的解释是
        A. 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本来就与学习效果无关
        B.所挑选的文字颜色与背景色的四种搭配类型之间差异过小
        C. 对学习效果的测量不准确
        D. 授课教师的差异削弱了文字颜色与背景色搭配类型的影响效果
[答案]ABC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学实验结果解释和推断的能力水平。一个实验结果为“零结果”(null result)时,其原因有多种。(1)可能是该实验结果确实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如答案A所说明的;(2)可能是自变量操作不当造成的,如答案B所陈述的;(3)可能是因变量测量不当造成的,如答案C所述;(4)由于在实验中其他的  额外交量的干扰,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如答案D所说明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与不同的教师相关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73.采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感觉阈限时,容易产生的误差有
A.习惯误差     B.疲劳误差    C.练习误差     D.空间误差
    [答案]ABC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古典心理物理法中最小变化法的操作过程和特点的了解与掌握程度。由于在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感觉阈限的实验中,刺激是按一定顺序呈现的,被试会因习惯于前面几次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偏向而造成习惯误差,反之。则造成期望误差、同
时,采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感觉阈限,次数通常很多,被试可能由于逐渐熟悉了实验情况或产生了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反应加快和准确性提高,形成练习误差;相反,由于实验多次重复,疲倦或厌烦情绪随实验进程逐渐发展,也导致反应减慢和准确性下降,产生疲劳误差、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74.某项测验中,绝大部分题目的难度值P较大,那么被试的分数
A.集中在高分端       B.平均数小于中数
C.中数大于众数       D.分布呈现负偏态
    [答案]AB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量基本理论中题目难度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项目难度值P的定义及估计方法可知,P值越大的项目,其难度越小,在这种情况下,被试的分数大多比较高,平均数小于中数,这个分布呈现负偏态。故本题正确答案是A、B、D。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