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大学生人生定位与毕业选择主题论坛
[打印本页]
作者:
dengxi6489
时间:
2010-12-5 23:56
标题:
大学生人生定位与毕业选择主题论坛
除了有毅力,有信心之外,前进的方向也特别地重要,在你迈出激QING的步子之前,更应该做的其实是另一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呢?待会,向大家来揭晓,接下来要请出一位重量级的嘉宾,他就是来自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路一鸣老师。路老师您好。路老师,看到这么多同学喜悦的面孔,此时此刻,您肯定也回忆起自己当初的研究生时代。
路一鸣:对,我研究生的时候好像比他们长得要老一些。我没有考过研,说实话,我是上到大四上半年中间的时候,我已经在复习准备考研,把高等数学上册前半册复习完了,这时候突然天上掉下一个馅饼砸到我头上,学校说我综合得分排名专业第一,可以保送我,我就“屁颠屁颠”回宿舍了。我是读完研究生之后,后来又想读博士了,一直没有离开学校,在读博士期间,来到中央电视台做主持人的工作,毕业以后刚好留在中央电视台了,但是我原来一直是准备读研究生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我觉得本科生不太值钱,学的东西太少了,我是西安交大的,我在学校里见到我们学校研究生、博士生的时候,跟他们一说话,我觉得自己是文盲,所以我觉得应该继续深造,继续学习更多的知识,也像他们一样聪明。
后来我毕业之后,我发现我跟他们还是有差距,一谈起学术问题的时候,我还是接不上他们的话,他们总是能滔滔不绝的说一大段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我的优势在于我可以天天在电视上说话,他们不能。我的考研经历跟大家比起来可能痛苦指数小得多,因为我只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我想同学们今天来到这里,肯定是想知道在目前我们现在的局面之下,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所以我想我们两个还是别占用大家的时间,赶紧请出我们几位老师和大家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主持人:好的,接下来请路老师和各位专家一起讨论这个话题。现在大学生人生定位与毕业选择主题论坛正式开始。接下来把时间交给路老师。
路一鸣:刚才说了,我们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们学校缺的就不是专家,有很多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自己人生思路和人生理想的一些老师,现在有请全国考试与升学就业中心指导部主任李兴彪老师、中国劳动就业服务研究会的主任姚裕群老师,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副主任唐军旗老师,还有北京晚报人才周刊的主编郑勇老师以及国际关系论坛教育集团考研事业部总经理梁国亮老师。大家欢迎他们。先问问在座的同学,你们都是大几的?
同学:大三。
路一鸣:正在抉择继续考研还是在大四找一个好的实习单位,面向社会开始就业工作了。再问一个题外的问题,现在凡是有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的同学能不能举手。我看看谁比我当时强。那咱们的起点差不多,有几个比我厉害的,这个也影响到未来的选择。我读完硕士也面临着跟大家一样的选择,我那个时候刚刚获得全国大专辩论会最佳辩手,名气很大,很多企业来找我,后来我为什么去读博士呢,因为那时候刚交了女朋友,想继续留在学校里,为此考了两遍博士,第一遍没考上,影响的参数很多,但是在大三的阶段可能问题会小一点,稍微简单一点,不过还是请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帮我们一块分析同学们面临的局面。先来让同学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虽然大家心里都有一种自我的感受,但是更普遍的范围内,一种现象和形式是怎么样呢,通过一个片子来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用自己行为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迷茫同学,可能有些同学以前在网上看过这个视频,不知道把自己绑成木乃伊的同学后来是不是被好莱坞看中了,当然同学现在有很多方法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个情绪不是个案,还是普遍的。这里有一个调查数据,国际关系论坛针对大三同学的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有73%的同学对自己未来的判断是很模糊的,我能理解大家的心情,我在大三的时候也有这种模糊的感觉,很迷盲,不知道将来干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本科生不值钱的原因,学习的机会不够多,实践的机会不够多,他对自己未来做出明确的判断,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所以这个迷茫是正常的,很少有同学在大三的时候就开始明确能确定自己将来干什么,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这里还是请姚老师给我们分析一下,本科生到了大三的时候,心里的反映虽然正常,等他真正开始到大四,面临几种现实选择的时候,这个选择对他们来说有几种?
姚裕群:刚才我已经说了大家毕业的时候所面临的出路马上是三个,一个是考研,一个是工作,还有一个是出国。就出国来说,比例是极小极小。现在一般来说就是考研和工作。工作包括考公,马上就工作了,包括到企业事业单位工作还有个人创业。从大三到大四的过渡,道理上来说,尽量在大三有一个比较确实swot的定位,往往同学们应该对自己做一个清晰分析的基本事情,在管理上它对一个公司的经营,一个产品的推销要做swot(s强项,w缺点,o机会,t风险。)强项和缺点是针对个人方面,机会和风险是指得社会的环境。社会环境既有社会用人的总量,现在金融危机,就业形势很严峻,还有包括在一定大的用人环境之中和你相比的其他的竞争者自己的知识才能,包括应试能力。要把swot分析做好,最好在大三做好定位,大四全力拼道路。一般来说三条路,出国和工作的时间上不影响,而工作和考研,这中间时间的冲突很大。所以考研要拼到每年的三月底四月份,把面试搞完以后,马上考虑如果考不上再找工作,而在大三开始定下来,就不要三心二意。
路一鸣:姚老师劝我们不要三心二意,听出来时间要很长,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不像高考一样,因为现在已经长大了,不像高中生那么听话,生活中有很多其他因素吸引我们,这个时候要放弃那么多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全身心投入考研的历程是非常艰难的。来看一下目前就业出国和考研这三条路上,同学们是怎么做出选择的。准备出国3%,准备考研20%,其他的6%,自主创业的6%,继续求职的65%。哪位专家能给我们分析一下在20%的考研队伍当中,看到这样的比例说明什么?这个20%同学当中有多少同学认为考研是要继续深造,追求更大的成功基础,又有多少比例占到这里的同学们认为考研也是目前就业形势下的避风港。李老师能不能给我们谈一下。
李兴彪: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在这里想起了今年教师座谈会上温Jiabao总理的一句话,收入的差别对人的影响是一时的,教育的机会对人的影响是一生的。作为国家总理第一次把教育是一次机会,它是一个机会。过去在计划经济的时候是贬义词,现在叫抓住机遇,变成褒义了,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一次变化。机会大家不要放过,受到四年高等教育以后,你的重新选择某种程度上更现实了,主观性更强了。比如你考大学的时候,你选择,可能由于分数限制等等,限制了你的很多选择,大学生毕业以后,你经过了四年高等教育,选择实际上领域更加宽广,趋向于合理,离目标也越来越近。在目前金融危机当中,虽然有负面影响,这个问题也是一件好事,迫使更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一种选择。
第二点,还是一句话,现在广播天天说,科学发展观,国家有国家的科学发展观,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科学发展,这也牵涉到科学发展的问题。针对每个人,你学理工的,学社会科学的,针对自己的未来,你的选择是越来越宽广,更成熟理性,但是根据科学发展观来讲,现在的这种形势肯定要认真地思考,因为在就业好的时候,可能随波逐流地就去就业,但是这个时候反而提醒你要冷静思考。我们国家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这里肯定有缓解就业的因素,但是从主流上来讲,还是国家在人力资源角度上讲是储备,应该是主流。至于说是不是避风港的问题,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讲。缓解就业压力是国家政策的问题,作为你个人来讲,也可能研究生完了以后,还想继续,这是个人的认识问题,毕业以后可能还惧怕,还继续当啃老,面对社会,有些人心理上准备不足,尤其面对中国社会421家庭特点,这个问题不能泛泛地讲是不是避风港的问题,从这种制度,研究生因为是一次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而且这次机会还是需要你个人包括主持人讲的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得到,所以不能泛泛地谈是不是避风问题,避风问题有可能是你个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大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路一鸣:不管是避风港,还是我们追求更大成功,给自己夯实坚实的基础。目前大多数的同学要不就是就业要不考研,看一看就业市场和考研局面是怎么样的,我们直观看一下。
(播放短片)
考研是不是避风港,我们台上这些老师,包括我自己可能发言权都没有真正考过研的同学发言权大,不如请一位已经考过研的,成绩还不错的同学,我们欢迎张翊同学,他现在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工程专业,考研的时候,数学得了150分。欢迎张翊同学。张翊现在研几了?
张翊:刚考完研,还没上研呢。现在大四。
路一鸣:同学们知道你得了150分数学满分的时候,对你是什么眼神?
张翊:不是看正常人的眼神。
路一鸣:都觉得是一个超人,和我们住在一个宿舍。你估计自己能考150分。
张翊:当时觉得上145分没问题,但是考满分是运气了。
路一鸣:当时觉得考145分没问题?
张翊:对,比较盲目自信。
路一鸣:你复习多长时间?
张翊:从9月份开始复习,有四个多月。
路一鸣:一直在学数学吗?
张翊:也没有,毕竟别的科还要过线,数学算得比较多。
路一鸣:当时为什么决定要考研?
张翊:从小觉得至少要读到研究生,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到更高的阶段,就像开始的时候数数,一个指头一个指头数,后面学加法,学乘法,我觉得思维方式的改变对将来有很大的改变。
路一鸣:读了研究生,对思维方式有改变?
张翊:我觉得是这样的。
路一鸣:从小就有这个念头,是多小的时候?
张翊:从懵懵懂懂,不懂事的时候。
路一鸣:这还叫不懂事?那么小的时候就懂了这么大的事。
张翊:小的时候是虚荣,人家觉得研究生多高学历,都把他当神一样供着,现在觉得自己有这个需要,所以就考研。
路一鸣:张翊跟我们说出普遍的社会心态,原来老说大学生了不起,后来说着说着大学生越来越多,就觉得至少是研究生,研究生了不起,后来研究生不是特别行,得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甚至是国外的研究生,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我的堂弟原来在读大学的时候立志要报国外大学的研究生,有次春节家庭聚会,大家都在问,将来想考什么大学的研究生,他说我要考剑桥大学,我奶奶一听很反对,为什么要考剑桥大学,多累,天天到晚“建桥”,不同时代的人对知识,对学位,对学历和之后带来的影响不同。我奶奶私塾馆毕业的,只到了识字阶段。对现在的同学来说,对知识和市场的需求之间,更应该有明确的判断。刚才问了张翊比较个人的问题,可能代表一类同学,大部分的同学的情况综合起来是什么样呢,这里还有一个数据跟分享一下。凡是选择了考研究生的同学都是什么理由呢?认为考了研之后,就业前景会更好的占24%,因为自己职业发展需要,工作过程中,发现自己不行了,能力需要再提高,再充电占37%,想去更好的大学占12%,比如西安交通大学觉得不太好,得上清华或者剑桥不行,得去哈佛。想改变专业占10%,原来学力学,觉得不太好,要学金融。随大流6%,同学们一个宿舍六个人都在考,就有一个人没事,觉得有压力,跟着一块考。想做学术研究占11%,可能在大学期间读了很多专业方面的书,激起对这个领域的知识的渴望,读了研以后,有时间在这个领域继续深造。这么多的原因,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也可能不完全符合自己的选择要求。比如有个男同学说举手有女朋友了,女朋友已经保送了,怎么办呢?他也得考研,继续留住女朋友旁边,维护住一段真挚的感情。这也是一个理由。请梁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要考研的话,他在考虑哪几方面外部的因素。
梁国亮:其实一个学生要考研的话,内部因素很关键,内部因素就是你性格层面的因素,重点考虑外部因素,首先是你想在哪里去生活,这是比较实际的。我们考上研究生之后,一般在当地找工作,找了工作当地结婚生子,一辈子住下去。南方的同学一般不会考到东北去,东北的同学即使在南方上学,也有可能回到北方去。区域很关键。其次下来目标院校的专业排名情况,你考的目标院校一定根据自己的实际考量,到底能不能考得上。第二个因素跟第三个因素结合,也就是说现在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因为你从文科跨到理科去,一般不现实,可是从理科跨到文科去,相对比较现实。外部因素还有一个最后的条件,就是你学习的情况。考研非常关键的是你首先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再就是能考上。千万不要犯梦里想着千般好,醒来依旧没考上,这是很可怕的。最后一个评判的标准,你学习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我在十几个直属分校做讲座的时候,发现无知者无畏,越学习不是特别好的时候,胆子越大,不是报清华,就是北大或者人大,考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评判,能不能考上,至关重要。
路一鸣:不管自己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张翊说的是他从小就有一种感觉,至少要读到研究生,请问一下现在还没有发言的两位老师,你们觉得现在同学们选择,刚才看到图,选择考研占20%,目前形势下,迎难而上,继续在求职路上占60%,这是大多数,这反映出现在的宏观形势下什么样的状态和同学们怎么样的反映,这样的反映能不能符合现在形势的需要?
郑勇:感谢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没考过研。
路一鸣:你也是保送。
郑勇:不,我是直接就业了。我们那会算是赶上好时候,最后一批公费上大学,也就掏了150多块钱,住个公寓。在毕业的时候,还是双向选择,国家给安排工作。当然国家安排的工作,自己挑的时候也不知道工作单位是干嘛的,结果去了那,报到才知道是修马路的,市政工程局,到单位以后第一件事了解是干什么,那会西北二环刚刚竣工,刚来大学生是擦马路牙子,沥青溅到那上面,施工剪彩是LIPENG总理剪彩,要求是场广地净,那个时候大学生上建筑单位还比较少,一看咱们就干这个的。他们还说你们这会干得也不错了,我们当年干的更惨,有句话叫地当床,天当被,啃窝头,就凉水。
路一鸣:这么说你也是“建桥”大学的毕业。
郑勇:我们干的是“建桥”的工作,没在剑桥读过。这次是国际关系论坛学校组织活动,主要探讨是考研的问题。刚才专家提到了六条路,大家在选择读研的时候,不仅仅是选择专业的问题,选择能不能考上的问题,还应该多了解周围选择的道路,到底哪条道路适合自己。
路一鸣:接着你的话说几句,当时大三下学期的时候,我考研的时候是96年,确实也有这样的,因为迷茫,因为不知道自己干什么,所以想不那么早地进入社会,也认为研究生是很厉害的角色,我们上学的时候已经有研究生给老师做助教,给我们批作业,给我们答疑,我们觉得他们特别厉害,他们知道学术界的名人,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学校里当时没有手机,都是BB机,凡是腰里挂着BB机的学生都是研究生,我们就奇怪,为什么你们有BB机,我们没钱买,你不知道,我们有课题,要么导师,我们叫老板,老板给钱,要不自己出去做小课程,给人帮忙,我们能挣钱。虽然那时候我们是公费,我们学费是一年四百元,可是生活费总得跟家里要,那个时候父母的收入并不高,得拿出一大部分给你,你眼看着研究生又能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又能挂着BB机,凡是研究生的男生一出现的时候,本科生的女生就不理本科生的男生了。压力很大。非常现实的选择,导致我最后选择,不管有没有保送,我也要考研究生,您那个时候有那么好的机会直接做了公务员,现在公务员要考了,形势不同了。我讲了一下感受,现在的机会又不一样了。
唐军旗:这里我的年龄跟大家比较接近一些,对于大家的选择,专家谈不上,因为我在做这个工作,接触的同学比较多一些,我选择的社会形势跟现在差不多,估计好一点。为什么上研究生,为什么要工作,一种选择是主持人说的很憧憬,我很憧憬研究生,还有一个是张翊同学说的,我从小就是这样,上完研究生再说,其他不管。还有一种形势是就业形势所逼,研究生贬值了,我不是研究生,就更加贬值了,大家都上研究生。还有一种我现在很怕社会,不想走入社会,想在学校里呆两年再说。也许呆两年之后,对社会不害怕了,这也是一种原因。还有一种原因是我被保送了。我当时就是因为保送的时候,本来是可以上的,后来没上,就很郁闷,就直接工作了。谈考研的问题,我没有经历过,在体会上不是特别深,但是我知道你在上研的路途中,今年以及明年,这么多人愿意上研究生,新增的比例大部分是跟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这是宏观角度,分到每个人自己当中去,是千差万别的。
路一鸣:刚才我们看到新闻里说研究生也扩招了,但是考研报名人数也比以前多了,梁老师给我们分析一下,先把考研的事说明白,今年选择考研的话,是容易了还是难了?
梁国亮:考研到底是容易还是难,非常地简单小故事可以说明,就是小马过河。这个水是深还是浅,如果是头牛,可能觉得不深,如果是老鼠的时候,觉得是深。考研是辩证的,在这样大的背景下扩招,同时考研的人数也在增加,两个互动的比例跟个人的关系并不是很大,从平均数上说明的数字,对个人来说比较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你自己,要考什么专业,其次一定要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院校的时候看看自己到底是头牛还是一头老鼠,个案的去研究你的目标院校和专业,这个可能更为实际一些。
姚裕群:今年比去年究竟是容易还是难,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应该说今年的题目本身和去年相比应该是加难了一些,这个和刚才梁老师说的小马过河,看你自己的深浅,相对格局的想法我觉得也很有道理。现在在具体的某一门课,不管是复考的,还是第一年考的,一般来说可以看确实难度稍微大了一些。还有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把一些课程改成学科大类考,比如在人民大学里,其他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做了,经济学的课就考西方经济学,分宏观和微观,再加上政治经济学。对学习一般经济学,学基础课的同学,实际可能相对有利了,但是对本身专业就是学专门经济学的,比如说学金融,就比学经济学专业可能在应对西方经济学上就难一点,还得再看具体你所选的考试的科目,再做出一个更详细的判断。
路一鸣:刚才说的基本上都是考研的话题,虽然今天的活动是由国际关系论坛教育机构来主办的,但是我们并不打算把它全部倾向于考研这条路上,我们看到大饼,有一大部分同学就业这条出路,接下来看看就业市场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同学们平时在学校里听一些师兄师姐说,听媒体的报道那是一种接受信息的报道,我们来看我们搜集到的情况。
(播放大屏幕)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