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宝存:浙商的创富故事告诉我们80后依靠保障是可耻的
“人文浙江”活动结束了,由于一直忙于手头工作,离开了十天的工作岗位,有大量的工作堆在眼前。所以没有写文章记述这次旅行。由于关注的点不是很一样,此次出行考察采风,博友们的文章写了很多,我也没来得及认真拜读。但是,对于记忆尤新的台州路桥区杰克控股集团阮总的眼泪我感到有很多话要说。
我们此行听到了很多浙商富一代创业时期的故事。杰克控股阮氏三兄弟的故事很有代表性。85年的阮氏三兄弟到鸭绿江边钉鞋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杰克控股公司的辉煌。
资料显示:杰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7月18日,目前是中国大企业竞争力500强之一,是中国缝制机械和机床行业的骨干企业,是一家跨地域、跨产业不跨制造行业的民营集团,现拥有浙江、上海、江西三大生产基地和工业缝纫机、机床两大产业。
杰克控股集团以资本为纽带,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依托,以市场为载体,稳健经营,不断创新,始终保持高速发展,先后获得中国大企业竞争力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成长企业100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优秀企业、中国轻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等称号。
这样的奇迹对于靠钉鞋起家的阮氏三兄弟而言要付出多少辛苦?要丢失多少人间快乐?在我们同行的博友关于富二代的提问中,阮总的滂沱泪水无法克制。富二代,我们过于程式化,过于妖魔化的记述,对于创业期失去天伦之乐的阮总们实在是不堪回首的记忆。富一代们究竟给了富二代们什么,这是值得探讨的。至少阮总的女儿,对于父亲是记恨的。富二代们真的只看到了金钱吗?不是,他们要的是父母的长相厮守,为了亲情,很多富二代们不惜放弃财富。
当时我说了一段话:我们不必苛求富一代们。他们的创富故事仅仅开始了三十年,而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晋商,已经完美的解决了富不过三代的矫情。只是过于动荡的中国近现代史,使得经济生活被完全割裂,才有我们对于富二代的担心。让时间解决问题吧!
对于市场经济推进的30年产生的贫富分化问题,我们不能理解是不对的。让部分人先富起来,而不是继续搞平均主义大锅饭体制,这是历史形成的格局。当前对于上世纪70年代的真实情况,记述的较少,造成了80、90后群体对上述时期历史的错误理解。比如福利分房的概念,他们的理解与上世纪70年代的实际有巨大差距。
我们现在很多情绪化的解读,认为富二代的产生也是不公正的社会现象。我不知道这种思维是怎么产生的,但是我认为这种平均主义思潮实在是十分危险的。
在很多场合我都在说:你可以不是富二代,但是通过你的努力,让你的儿女成为富二代才是你要追求的。这是诛心之论。没有信心的80、90后,实在不会有美好的前途。
学习浙商,不是学习他们的钉鞋摇着货郎鼓卖瓜子的经历,而是学习他们的精神。我们现在的所谓蚁族群体,与改革开放之初走遍大江南北的浙江人相比,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浙江村现象的产生是自发的,对于浙江村的表述,我们有很深的记忆。第一代浙江村村民,成为富一代的有多少不得而知,但是浙江经济的崛起绝不仅仅在浙江本土,而是遍及祖国各地。
我知道的是,即使是山西的煤老板,也有很多浙江籍的,浙商,在改革开放的前述32年,应该是最大的获益群体,他们没有靠着国家的救济国家的保障,所以他们才走的更好。
反观我们目前的年轻人,有多少想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更多的娇生惯养出来的温室花朵,想的是活要轻钱要多。但是,除非自己创业成功,企业是不养爷的。当然也不会有白得的保障给他们,也不能让这种情绪发扬光大。
我反对保障房的扩大化,原因当然不单单是土地问题,而是激励机制。面向中年失业人群还可以理解,保障房面向正在努力创富过程的年轻白领就不能理解了。没有重压的年轻人,很难成大器。我们缺乏挫折教育的体制,造成了80后的集体不幸福,当然他们的父母责任最大,那么,社会要给他们补上这个大课。这对于未来20年注定走上历史前台的他们至关重要。
拿市场的工资,要福利保障的80后是可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