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柏言:汇改没有回头路
[打印本页]
作者:
scyo
时间:
2010-9-27 10:57
标题:
柏言:汇改没有回头路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我们牺牲了环境、贱卖了资源,所获得的市场份额是未来产业升级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世界市场份额,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没有从容的时间和空间
她是一个披着经济面纱的政治演员,经常会在关键时刻以本色表演。她的名字叫汇率。
中国在2009年的4万亿刺激经济政策和坚定持有美债的立场,极大支持了美国经济走出危机,但是贪婪的美国政治家不会满足这些已经得到的利益。9月24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旨在对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的法案。这项法案试图赋予美国商务部更大权限,使之能够在特定条件下把所谓“货币低估”行为视为出口补贴,进而对相关国家输美商品征收反补贴税。
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其实就是针对中国;所谓特定条件,其实就是美国人认为适用的条件;所谓视为出口补贴,其实就是把借汇率把倾销问题扩大到所有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如果这个法案在参议院最终获得通过,意味,中美贸易有可能出世贸规则调整能力和范围之外的争端。这至少是件麻烦事儿。
这是美国人的故技重施,事实上,美国人动议的这个法案,延续了其处理对外事务的一贯逻辑:不让别人的麻烦惹祸上身,把自己的麻烦转嫁给别人。
要知道,美国经济的复苏比预期的还要悲观,在失业率水平方面表现尤其明显。美国劳工部门9月3日的数据显示,失业率上升至9.6%。虽然包括政府在内的机构在2010年已经增加了72.3万工人,但需要工作的是840万人——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失业数量,美国美林银行更有预测失业率在2011年会升至10.1%。美国政治当中有一个公式,即“失业加上中期选举等于贸易保护主义”,美国的政治建立在选举制的基础上,两党政选之争的最前沿莫过于就业。于是,比着跟中国较劲,特别是比着在人民币问题上斗狠,就成了一场政治秀。
汇率之争背后首先是就业之争。中国的出口大部分形成于技术含量较低、劳动要素密集的工业制造品,出口兴衰与就业水平密切相关,中国政府当然不可能主动让步。何况中国目前的失业人口已达到2个亿,而且未来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抛开如今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微观事实不说,宏观而言,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同样给实业带来重重压力。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上次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之所以能走出低谷,是依靠近10万亿的贷款经济刺激。不过这些贷款主要流向国企融资平台和政府融资平台,而这些投向的大部分都是过剩的领域。所以当他们该还款的时候,面临将是急剧收缩的市场。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未雨绸缪地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一定不会轻易放弃外贸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不会放弃外贸出口给中国创造的就业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稳定。
汇率之争同时还是财富之争。中国有2.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人民币的贬值直接意味着外汇储备缩水。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23%,而自今年6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启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也已超过1%。大概估算,外汇储备因为人民币升值的缩水已经超过数千亿美元,简单算算帐,相当于美国人借了中国人的钱,非但没有支付利息,而且中国还倒贴了货币贬值税。美国人在施压人民币汇率上显得如此冠冕堂皇,但改变不了其变相逃债转移危机的本质。
汇率之争更是发展之争。面对世界市场,傻子才会放弃出口,亚当斯密早在100多年以前就在国富论里说清楚了:贸易是财富之源。汇率高了,同样多的本国货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他国货币,进口同样数量的商品,省下的钱就越多,这就有利于进口;汇率低了,同样多的他国货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国货币,那么出口同样数量的商品,赚得越多,这就有利于出口。
当下,更符合中国自身利益的对外贸易政策,是更应该重视出口还是更应该重视进口呢?简而言之,是应该重视出口的质量,并兼顾进口的数量,功利地说,兼顾进口是为了能给出口更多空间。中国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高达60%左右,一旦外贸形势逆转,依靠40%的内需根本不可能让中国经济获得自我平衡。中国是经济大国不假,但中国远不是经济强国,所以汇率水平较低很正常。
虽然当前中国外贸出口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甚至有出口越多、国民福利透支得越多的嫌疑。但是我们牺牲了环境、贱卖了资源,所获得的市场份额是未来产业升级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世界市场份额,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没有从容的时间和空间。
人民币汇率调整在2005年汇改之初就确定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这是中国政治经济现状的理性选择。这一路径一旦确定,无论面对何种压力就不会再有回头路,直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中国出口的竞争力和质量得到同步提高。
(作者为安衡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分析师)
柏言的微博
柏言的其他专栏文章
柏言:农行应该端好“农业”饭碗
柏言:国资委能否成为国企“终结者”?
柏言:不要让楼市调控沦为游戏
柏言:房产调控,税了之后又如何?
柏言:地方政府难逃囤地嫌疑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转发至:白社会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