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原创]中国,,请不要犯贱! [打印本页]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1-18 19:54
标题: [原创]中国,,请不要犯贱!
[原创]中国,,请不要犯贱!<br><br>中国,,请不要犯贱!<br><br>
作者: robbincai    时间: 2005-1-18 19:58
赞同,当前几年印尼排华的时候还历历在目,海啸后劫掠华人的恶行就在眼前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这样的善心吗?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1-18 20:05
反正我没有捐钱!!<br><br>犖以敢獍亚泄墓侨馔牵。
作者: batigolzdy007    时间: 2005-1-18 21:08
现在中国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故将其置顶,希望大家热烈讨论。
作者: batigolzdy007    时间: 2005-1-18 21:31
我先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br><br>国家对这次东南亚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显然超过了国内灾害。原因也很简单,为中国的东南亚威信政策打好基础,削弱美日在此地区的影响力,确保马六甲至中国大陆一段的海上生命线等等。<br><br>这种非常关注与热情就很容易引起国内的不满,正如是个文中所述。可是我要说中国现在已经开始正式争夺东南亚的影响力份额了,这是最重要的迹象。也就是说,中国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为建立东亚的"新朝贡体系"做准备了。这也是中国崛起的政治表现。<br><br>国家为达目的,就是可以不择手段。何况我们的方法正大光明,这也是美日郁闷的地方,从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中国就已经抢先站住了脚。一个人可以振臂高呼"正义必须得到伸张,哪怕我粉身碎骨",但是国家不能。谨慎的原则——即国家行为对国家利益的影响怎样才是国际政治的道德所在。所以哪怕有很多人对这次援助有意见,或者援助的人主观上做秀,客观的作用是中国在东南亚进一步树立了威信。<br><br>当然,对国内灾害普遍缺乏重视确实有忽视基础之嫌,8亿农民的生存,文化等问题日益突现,这也是我国在真正崛起之前必须解决的。由农本经济及其5000年来对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影响向商品经济及其价值观的转变是这一问题的实质。显然,说来容易做来难,但这也正是我们这代人所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大家都不想让自己的儿孙问出sxf老师的那个笑话吧?:)
作者: 8341    时间: 2005-1-18 23:35
从这次国内外企业家的踊跃可以看出他们在政治上的敏锐性,香港首富的大手笔更说明国内外局势的微妙与复杂,就像一个家庭面临着是闭门造车,自娱自乐还是跨出门槛与人一比高低.但家庭里总有成员想法不一,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考虑的问题不同,而这些不同就像夫妻不愿意明明白白的拿出来理论一下,碰到伤感情的事情总是藏着掖着盖着护着,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后再不了了知,好一个皆大欢喜,人人振奋的场面,其实心理面都是一肚子怨气,时间长了,问题就大了.所以说现在国内的问题好多都是政府的用人问题,效率问题说白了离法制还有一些距离.可喜的是正在慢慢改变,但是贫富的差距这两年拉的太大了.真的是太大了......这一期的<凤凰周刊>对中国的贫富差距带来的重大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值得当政者关注......演员擅长于做秀,企业家为利润而做秀......政治家为了做秀只会订上历史的的耻辱架上.讲排场固然能引来一片喝彩,但也要有真功夫.不然的话也只会落得个掏钱赚吆喝背后受人耻笑的可悲下场.<br><br>牋牋 资本真的很可怕,我就搞不明白,欠银行钱最多的往往都是本地最富有的.他们能够呼风唤雨,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搞不明白,银行里大批大批的呆账,死账最后都是国家埋了单.在法制的情况下会出现静资产是负的却风光无限的牛X哄哄的大款吗????为什么中国不弄几个"尤可斯"出来.最近地产商与银行间的勾当让多少无产阶级陷入苦难的深渊.因为房子有人离婚了,因为房子很多青年带着巨大的银行按揭贷款压力走进婚姻的殿堂,这种阴影挥之不去,而另一面却是面积几百平米的别墅卖得风风火火.<br><br>牋牋
作者: wanglei00    时间: 2005-1-19 06:22
钱应该不会白白的花掉,无论是捐给国内还是国外 只要出发点是好的 那么,受益的都是穷人,受难的人.起码没浪费,没给那些堕落的阶级消遣.<br><br>都是地球人嘛 有时分的太清也不好 其实本是一家人 
作者: 小强    时间: 2005-1-19 09: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robbincai    时间: 2005-1-19 23:03
这个帖子很好,欢迎大家拍砖
作者: xuetian    时间: 2005-1-20 13: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batigolzdy007    时间: 2005-1-20 13:56
楼上不能只看到表面的报道。<br><br>国际政治的深层内容往往与所谓"报道"甚至"真理"背道而驰。<br><br>简单举一个例子,大家都说神圣同盟是最反动的,可是那却是人类第一次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并使得欧洲在近100年的时间内没有出现欧洲范围的大战,那可是人类历史上少见的相对和平阶段。
作者: feverdeath    时间: 2005-1-20 14:04
嗯\r<br>我认为捐助更有助于扩大我国国际政治影响和提高政治地位
<br>而且其中也有一个面子上的问题…\r<br>嗯 国家尊严
作者: batigolzdy007    时间: 2005-1-20 14:41
简单的说国家政策或行为的目的只有三种:保持权力,扩大权力和显示权力。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即为现状政策,帝国主义政策(广义的帝国主义是指向外围辐射的国家权力扩张)和威望政策。<br><br>中国目前无力进行帝国主义政策,要想保持权力并使之在量上增长(不至达到质变),只能通过威望政策来维持。<br><br>威望政策不是虚的,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里举的例子就是英国在二战之所以能顽强得抵抗住德国的进攻,与其长期来树立的威信有很大关系,否则希特勒是不会放弃继续轰炸英国的(当然也有他战略上的考虑)。<br><br>当然也要避免虚假的威望,否则会吃大亏。二战的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作者: 4EYEBROWS    时间: 2005-1-20 18:02
有个笑话,是说人家美欧大国从这个那个预算中挤出一点钱来做投资,其它国家企业都抢着合作,而中国现在投资就几个亿几个亿,但就是没人理......出现的所有问题还是综合国力的问题......
作者: batigolzdy007    时间: 2005-1-20 18:15
楼上认为美国的对外投资是挤出来的?有证据吗?:)
作者: feverdeath    时间: 2005-1-20 18:58
美国是靠国际投资发家的\r<br>倒是真的……
作者: 4EYEBROWS    时间: 2005-1-21 00:24
<!--quote-batigolzdy007+2005-01-20 18:15--><div class='quotetop'>:(batigolzdy007 @ 2005-01-20 18:15)</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楼上认为美国的对外投资是挤出来的?有证据吗?:)<!--quote2--></div><!--quote3-->我没说美国,我泛指欧美一些国家,所以用的是他们的普遍现象......
作者: batigolzdy007    时间: 2005-1-21 00:58
还是说要有证据:)<br><br>要知道对外投资才是众多欧美国家发家致富的道路。<br><br>呵呵,普遍现象?没有代表性还能被称作普遍嘛?欧美的代表是美德英法!
作者: Mr片片    时间: 2005-1-21 10:10
赞同,国家的做法似乎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攻击地位和造成国际影响,中国拿什么资本去跟发达国家比捐助款项的多少?饿了千万的农民让自己的捐款数排到了前列又有什么用?<br><br>2004年对国内也是多灾多难的一年,空难矿难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怎么就没有人为中国人自己来捐款 ??????????<br><br>明星是觉得给自己中国人捐款不够品位还是怎么了,没有起到应有的效应是吗?
作者: wanglei00    时间: 2005-1-21 11:05
海啸造成20多万人死亡 估计财产受到重大损失的也不能有少数<br><br>从数量和范围上讲 是很大的灾难 在全球都援助的时候 中国任何摆小家子气的行为都有可能将自己原来苦心经营的外交形象毁于一旦<br><br>所以我觉得这钱是捐得的 但是还是希望那些企业和明星们也能以同等热情对待国内的同胞
作者: gjgxxyljh    时间: 2005-1-21 11:22
世界本一家,不分你我他!
<br>一方有难,八方支援!\r<br>量力而行!!
作者: batigolzdy007    时间: 2005-1-21 11:56
但愿楼上被盗贼抢的时候也会这样对他们说。
作者: Sophokles    时间: 2005-1-21 22:50
中国这次大规模捐款活动,为在南亚东南亚建立深刻地缘政治影响奠定了非常好的软性基础,从运作、管理、官民互动个方面来讲,我认为都是非常成功的。认为"与其给外人不如先捐给自己人"的想法是小农经济时代只注重国家内部利益关系的狭隘政治经济观念。就像老胡曾经说过的那样,中国首先和东盟谈成了10+1,在东盟地区建立了影响,然后日本韩国就急了,为什么,因为它们很可能挤不进来了。事实证明,即使现在变成了10+3,中国在东盟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仍然远远大于日韩。这不仅是地缘政治决定的,也是中国在这一地区长时期实行的一种迂回却目标明确、坚定的国家战略的结果。这次的捐款也是一样。内部的确需要救济,而外部更需要一个崛起的安全环境,为了一个安全的崛起环境,国家、社会、个人花这点钱,算得了什么。
作者: batigolzdy007    时间: 2005-1-21 22:52
楼上的论文给我看一下吧:)
作者: 4EYEBROWS    时间: 2005-1-21 23:13
我觉得给他们捐钱不应该......但是我捐了......然后我觉得能救个人也不错嘛......
作者: Sophokles    时间: 2005-1-22 11:15
<!--quote-batigolzdy007+2005-01-21 22:52--><div class='quotetop'>:(batigolzdy007 @ 2005-01-21 22:52)</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1-->楼上的论文给我看一下吧:)<!--quote2--></div><!--quote3-->虽然老胡给论文打了优,可还是有点羞于见人......私下发给你吧......
作者: feverdeath    时间: 2005-1-22 16:40
还是写了论文理解深刻……\r<br>哎
作者: batigolzdy007    时间: 2005-1-23 00:04
欢迎大家把自己原创的论文发上来哦:)<br><br>美文共赏嘛!<br><br>继续谈捐钱吧。
作者: feverdeath    时间: 2005-1-23 00:08
论文得中…还是不发了 1天晚上赶出来的……\r<br>捐钱本身是好事 救助灾民也是人道主义美德
<br>但是我想涉及的只是美德 不涉及政治\r<br>
<br>就好比足球赛有人受伤 球让给有受伤方的球队一样\r<br>
<br>球发出来,还是要拼命抢
作者: batigolzdy007    时间: 2005-1-23 00:28
这个比喻很好的说。<br><br>但是我始终信奉霍布斯的丛林原则。
作者: feverdeath    时间: 2005-1-23 00:36
嗯 当今世界格局还没有走出丛林原则\r<br>911就是很好的例子
作者: 白白    时间: 2005-1-23 08: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batigolzdy007    时间: 2005-1-23 10:48
这样理解太狭隘了,看问题也没有看到本质。
作者: Phevoshym    时间: 2005-1-25 22:17
海啸给南亚地区的直接经济损失不言而喻,对他们长远的经济也有很大的冲击 受灾的大部分国家的旅游业都是经济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捐钱 无可厚非 关键是捐多少 怎么捐?<br><br>没有直接把钱交到灾民手里 在目前的国情下 我很不放心,有多少钱能真正起到作用 还是成龙的做法好:50万个盒饭,够数了再给钱。<br><br>捐多捐少 量力而行 有的人有钱 多捐 给自己打广告 可能有不良目的 可毕竟用在了刀刃上,不需要太多指责(个人意见—)
作者: 4EYEBROWS    时间: 2005-1-25 23:31
我想说一句:“三毛钱就是一个编织袋……”
作者: happylittlelion    时间: 2005-1-26 19:17
捐钱的政治利益肯定是首位的,中国要崛起,就必然要树立起自己的大国形象,这样的做法是必须也是很正常的,尽管里面有很多猫腻(而且我有确实的根据),这都是体制问题,根本还是好的。当然从个人感情上是不支持的
作者: 4EYEBROWS    时间: 2005-1-28 14:37
我同意楼上说法……中国的某些地方没灾没病的也比现在的印尼次……但没什么人注意,就没人去捐钱……是因为捐了没人能看见……
作者: batigolzdy007    时间: 2005-2-15 14:17
楼上说的是商人,政客的想法不是这样简单的。
作者: 黑色白天    时间: 2005-2-20 06:44
确实是有体制上的漏洞吧~
<br>其实如果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是希望工程的募捐箱我也会捐钱的,
<br>只是目前希望工程四个字我主要只在中学英语作文的题目里见过,\r<br>而本人又尚未有主动找寻希望工程芳踪的觉悟,所以……\r<br>呵呵,欢迎帮中国人自己的募捐箱入驻国关,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支持吧~  <img src='images/smiles/laughing.gif' smilietext=':laughing:'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laughing:' />
作者: NO.1    时间: 2005-3-6 20: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