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张俊芳说的哲学需要背的内容(主观题)——其他不背★★★★★
[打印本页]
作者:
林の声音
时间:
2005-11-25 01:06
标题:
★★★★★张俊芳说的哲学需要背的内容(主观题)——其他不背★★★★★
<FONT size=4><FONT color=red>虽转自他人!但强化班录音MP3中有提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FONT></FONT><BR><BR>一、 意识的本质(唯物论)<BR>⑴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R>⑵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R>①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BR>② 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BR>③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BR>④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其形式是主观的;<BR>⑤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BR>⑥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列宁)<BR><BR>二、 永恒发展的含义(辩证法)<BR>⑴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BR>⑵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BR><BR>三、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辩证法)<BR>⑴ 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R>⑵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BR>⑶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BR>⑷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BR>⑸ 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BR><BR>四、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BR> ⑴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面。<BR> ⑵ 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BR> ⑶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BR><BR>五、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辨证关系(辩证法)<BR> ⑴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对立的:<BR>①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BR>② 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BR>③ 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已实现了的可能性。<BR> ⑵ 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R><BR>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辩证法)<BR> ⑴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BR> ⑵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BR>①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R>②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BR>③ 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BR>⑶ 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BR>① 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R>② 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BR>③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R><BR>七、认识的本质(认识论)<BR>⑴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R>⑵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BR>⑶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BR>⑷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BR>⑸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真实的反映和不真实的反映;<BR>⑹ 实践是检验反映真实与否的唯一标准。<BR><BR>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认识论)<BR>⑴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BR>①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R>②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BR>③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BR>④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BR>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BR>①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BR>②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BR>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BR>④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BR>⑶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BR><BR>九、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辨证关系(认识论)<BR>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BR>⑴ 二者是有区别的:<BR>① 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R>②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是有条件的。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BR>⑵ 二者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BR>① 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部分;无数相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BR>②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BR>⑶ 割裂二者的关系会犯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BR>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认识论)<BR>⑴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辨证统一,这就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BR>⑵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BR>① 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R>② 时间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BR>⑶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BR>① 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BR>② 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BR>③ 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R><BR>十一、认识论相关综合原理(认识论)<BR>⑴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BR>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BR>② 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发展动力,是检验人们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BR>③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BR>④ 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BR>⑵ 认识是在时间的基础上无限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BR>⑶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R>⑷ 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BR><BR>十二、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历史观)<BR>⑴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BR>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BR>② 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BR>③ 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BR>⑵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BR>①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BR>② 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BR>③ 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BR>④ 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BR><BR>十三、社会基本矛盾(历史观)<BR>⑴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BR>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方向。<BR>②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BR>a) 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R>b) 上层建筑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残余作斗争;<BR>c) 上层建筑对自己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己经济基础的要求。<BR>③ 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他所服务的经济基础<BR>的性质。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反之阻碍。<BR>⑵ 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BR>① 科技转化为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BR>② 科技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推动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BR>③ 在当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R>④ 科技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生产者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表现出来。<BR><BR>十四、社会意识(历史观)<BR>⑴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BR>① 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BR>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内容、形式和产生、发展。<BR>③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阻碍。<BR>⑵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BR>①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经济关系的反映;<BR>② 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BR>③ 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必须体现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并为一定阶级服务。<BR><BR>十五、人的问题(历史观)<BR>⑴ 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BR>①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BR>②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R>③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BR>④ 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BR>⑤ 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BR>⑥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统一的。<BR>⑵ 人的本质<BR>①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生物属性。<BR>② 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共性。<BR>③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宣扬永恒不变的人性。<BR>④ 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宣扬超阶级的“人性论”。<BR>⑶ 人的价值<BR>① 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BR>②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BR>③ 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BR>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应是两方面内容的结合。唯物史观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首先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BR>⑷ 党群关系综合原理<BR>①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BR>a)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BR>b)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BR>c)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BR>d)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BR>d) 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受社会经济、政治、精神等条件的制约。<BR>②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R>a)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包括: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BR>b)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中来,到群众中去”。<BR>c) 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BR>④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BR><BR>²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BR>⑴ 真理是人类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符合人类的利益。<BR>⑵ 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认识主体——人类的意义,是一种主体尺度,它推动人们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BR>⑶ 认识真理和实现价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BR><BR>² 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BR>⑴ 时间和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辨证统一;<BR>⑵ 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BR>⑶ 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BR>⑷ 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BR><BR>² 关于经验问题<BR>⑴ 经验属认识范畴,是感性认识范畴;<BR>⑵ 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无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源于实际;<BR>⑶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BR>⑷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人类知识的来源;<BR>⑸ 直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最终之源。<BR><BR>² 因果联系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BR>⑴ 非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唯心主义;<BR>⑵ 神学目的论:认为神、上帝是一切存在的最终原因——因果报应<BR>² 关于自由问题<BR>⑴ 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BR>⑵ 必然是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规律性;<BR>⑶ 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R>⑷ 自由在于认识和把握必然并利用必然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BR>⑸ 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自由。<BR><BR><BR>对立的哲学派别和观点:<BR><BR>Ø 唯物论:<BR> ⑴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BR> ⑵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BR> ⑶ 辨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的对立<BR> ⑷ 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的对立<BR>Ø 辩证法:<BR> ⑴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BR> ⑵ 唯心辩证法(黑格尔)和唯物辨证法的对立:都承认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BR> ⑶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对立:割裂绝对和相对,是诡辩论的两种表现<BR> ⑷ 决定论(唯物)和非决定论(唯心)的对立:是否承认因果联系的必然性<BR> ⑸ 辨证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的对立:夸大因果联系的必然性,但都承认之<BR>Ø 认识论:<BR> ⑴ 唯物反映论和唯心先验论的对立:是否承认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R> ⑵ 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对立:是否承认实践和辩证法<BR> ⑶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BR> ⑷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割裂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BR> ⑸ 唯物经验论和唯心经验论的对立:感性认识的来源问题<BR> ⑹ 唯物唯理论和唯心唯理论的对立:理性认识的来源问题<BR> ⑺ 客观真理观和主观真理观的对立:真理的客观性<BR> ⑻ 相对主义真理观和绝对主义真理观的对立:割裂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BR>历史观:<BR> 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的对立:割裂了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作用<BR> (唯心史观的两种理论表现) <BR>
作者:
bulk0001
时间:
2005-12-4 01:53
<P>Thank you</P>
<P>Everything starts with a difficulty and sturdy makes it smoothly then</P>
作者:
yangshengch
时间:
2006-6-21 22:21
多谢楼主了!!!!
作者:
mwp2008
时间:
2006-8-18 14:11
强的一塌糊涂,顶了顶了,不服不行!!
作者:
enid
时间:
2006-8-18 14:26
顶~~~~~~~~~
作者:
maxleaf
时间:
2006-8-18 14:27
dingle..............
作者:
maxleaf
时间:
2006-8-18 14:30
dingle......
作者:
wenkaiwen
时间:
2006-8-18 14:31
楼主,写的太多了吧,看看都累了,
作者:
624111803
时间:
2006-8-18 14:54
请问<BR>⑵ 是什么意思啊?
TOP考研论坛 -
http://bbs.topkaoyan.net
作者:
7258553
时间:
2006-8-18 15:00
楼主能吧排版解释下下不
先支持 一下
作者:
scyo
时间:
2006-8-21 17:00
晕,那个是网页的源代码呀!!!
作者:
suoyuaner
时间:
2006-8-29 18:29
TOP考研论坛 -
http://bbs.topkaoyan.net
作者:
suoyuaner
时间:
2006-8-29 18:31
眼睛都花了呢
作者:
dudu61
时间:
2006-11-15 21:24
好 顶 了 谢谢
作者:
keeke
时间:
2006-12-6 00:40
太多了。。。。。
作者:
jimmy592
时间:
2006-12-6 01:56
支持哦~~~~
作者:
bjhbjhb
时间:
2006-12-6 02:22
不支持,这等于什么都没说!还不如再复习一遍任汝芬的教材!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