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美国华人参政态度的历史变化及其影响
[打印本页]
作者:
豆芽菜
时间:
2010-5-15 20:41
标题:
美国华人参政态度的历史变化及其影响
美国华人参政态度的历史变化及其影响
【摘要】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已一百多年,美国华人为发展美国经济科技等诸项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却长期被排除在主流政治生活之外。华人在美参政之路充满坎坷。20 世纪60 年代以后,特别是近30 年来,随着美国华社规模的扩大和华人素质及其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华人参与美国政治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华人在当地政治选举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参政成果日益丰硕。越来越多的华人意识到,参政是表达华社声音、反对不公正待遇、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主流政客认识到,华人是其政治生涯中一股不可多得的宝贵力量。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华人参政态度的历史发展变化及其原因,阐释其变化对于华人自身政治地位的影响,以及对于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华人 政治参与 政治地位 中美关系
作为美国属少数族裔的一分子,华裔经过勤奋努力,在学业和经济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而在政治生活中却长期默默无闻。虽然第一批华人移民早在16世纪就踏上了美洲大陆,但在几百年的历史中,他们的政治权利受到损害甚至剥夺。二战后,华裔参政环境改善,一方面不少华裔仍然习惯于政治冷漠,另一方面,华裔参政意识正在悄然觉醒,华裔族群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参与正不断深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华人逐渐享有平等政治权利,政坛陆续出现华人身影。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华人人口的激增及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地位的提升, 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华人参与美国政治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华人在政治选举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参政成果日益丰硕。
一、 华人参政态度的历史变化
美国社会学家Rose Hum Lee曾断言,中国人在政治上是不活跃的。事实也似乎如此。华裔作为一个族群,与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紧密的联系。华裔投票率几乎居全美各族裔之末。根据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调查,旧金山只有30.9%的华人选民登记;洛杉机也只有35.5%,远低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平均登记比率73%。与同为少数族裔的非裔相比,非裔平均收入及教育程度不及华裔,政治上却活跃得多。200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显示,美国白人的公民投票率是62%,黑人57%,亚裔43%。而占亚裔人口最多的华裔投票率则更低,据估计不到40%。[1] 各政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着意培养华裔选民。政治舞台上作为少数族裔代表的也多为非裔或拉美裔美国人。美国一些学者把华裔对政治的冷淡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未免显得过于单薄。影响华人参政的积极性的因素还应从着重历史的角度来探讨。
第一阶段:1848~1882年,华人进入美国的第一个高潮
1848年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萨克拉门托发现了金矿。当时西方列强刚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挟此余威并利用中国人的发财心理开始经营掠夺性的苦力贸易,以各种卑劣手法贩运华工出洋美洲。到1851年,涌入加州的华人就已达2.5万人[2]。19世纪60年代,美国为修建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急需劳工,特地派人到中国招募华工,又有大批华人进入美国。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的签订使华人进入美国掀起一个高潮。1859~1872年,年平均移民人数为13710人,而在1873年激增到22292人,1876年更达到22781人[3]。1882年,在美国总人口50155783人中,华人总数达到105465人,占总数的0.2%[4]。从1820~1882年,是公认的华人涌入美国的第一个浪潮,但是没有带来华人参政的高潮。对当时移居美国的华人来说,在思想的潜意识里仍然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思维,难以割舍同在中国的家族之间的纽带,白天思的是如何赚钱,晚上想的是何时可以落叶归根,没有参政的兴趣。华人不断的涌入反而引起了白人种族主义者对华人的恐惧,认为华人将有把白人“淹没”的危险,他们的“饭碗”被抢了,不断掀起排挤华人的浪潮。早在1879年,加利福尼亚就通过了一部法案“禁止一切公司企业雇用华人”,并规定“剥夺华人的选举权,禁止任何公共事业雇用华人,宣告一切关于‘苦力’的合同无效,指令立法机关对任何雇佣华人的公司进行处罚”,如果“他们(华人)不遵守这些规定,就强迫他们搬迁”[5]。而当时华人不肯融入美国社会,更提供了排华的借口。白人会认为中国人不可能“被我国人民所同化和承担国家的责任与重担……对于这样的异国群众,我们不能给予投票权,而且给予了投票权也是靠不住的……”[6]当时,清政府无力也不想保护移居海外的华人。虽然中国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如伍廷芳等也尽力保护华人的利益,但中国的贫弱使其主张收效甚微[7]。美国排华之风反而愈演愈烈。
第二阶段:1882~1943年,《排华法》下的美国华人
1882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由总统签署生效。华人进入美国的第一浪潮被遏止,入境的人数逐渐减少。根据美国移民局的记录,1884~1889年中国人入境的只有495人,1892年,全年竟然没有一个中国人来美国[8]。华人总数也不断减少。1890年为107488人,1900年为89863人,1910年为71531人,1920年下降到最低点,只有61639人。1930年和1940年略有回升分别为74954人和77504人[9]。1820~1943年,由于早期华人的自身因素,加上美国对华人的排挤和歧视,使得华人在政治地位上处于极不平等的状态。在此情况下,人多力量大的法则是不成立的,华人的数量越多,美国排华的声音越响亮,越实施更严厉的排华措施。量的增长反而是劣势了。华人参与政治有待于华人自身的努力和美国社会的变化。只有在远离美洲大陆的夏威夷(1898年才被美国兼并),由于白人不占优势,排华法实施的力度大为减弱,所以华人参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上华人被排除在参政大门之外。
第三阶段:美国华人参政浪潮的兴起
1943年是美国华人社会发展的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中国在反对共同的敌人中结成了盟友,中国人的英勇抗战以及受难的形象,在美国人的心中引起了同情。而且,在美华人积极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直接参战的华人就有1.3万人,占华人总数的17%,是美国少数民族参战比例最高的[10]。加上中美盟友的关系,使得以排华和歧视华人为基础的排华法再也不能推行下去了。排华的根基受到严重动摇。废除排华法的呼声日益高涨。美国总统罗斯福呼吁:“中国现在是我们的盟友了……废除排华法案,我们可以纠正历史错误,并堵塞住日本的歪曲宣传。”[11]194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议员马格纳森提出的《撤消排华法案》。此后美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逐步放宽了对华人和亚洲移民的政策。1965年美国又出台了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新移民法,即《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它取消了按出生国规定限额的制度,并根据移民与美国公民的亲属关系和职业特点设立了移民优惠政策。这个法案实施之后,华人新移民以惊人的速度涌入美国。1966年,即移民法修正后的第一年,华人移民从1965年的4800人猛增到1.7万人,为前一年的三倍多。到1970年,华人在美国的总人数增加到435062人,比1960年增加了19770人,增加的比例为83.3%[12]。1980年,更激增至806027人[13],占美国人口的0.3%。1990年,美国人口普查显示:美国华人人口增加到1645472人,占全美人口比例的0.65%[14]。
这个阶段美国华人参政的情况怎么样呢?首先,这个时候华人数量的增长与华人参政的程度和热情开始与人数的增长沿同一方向前进。参政意识有所增强,更多的政治精英涌现出来,人多力量大的效果逐渐显现,并掀起参政高潮。1946年邓悦宁当选为亚利桑那州参议员,1961年周秩铭在佛罗里达州当选为州议员。1961年在美国西北部的华盛顿州的陆容昌当选为西雅图市参议员……据《华人时报》的报道,从1952年到1956年总统大选期间,纽约唐人街地区公民注册人数增加了90%,“华人越来越看到在民意测验中发表自己意见的效力”[15]。1965年后,在美国各级权力机构中任职的华人越来越多。从市一级到州一级,再到全联邦一级都(曾)有华人任职,2004年,仅华人市长就达到50人。最引人注目的是余江月桂自1974年起在加州连任四届州务卿,1996年骆家辉当选为加州州长。在华人精英的推动下,华人开始依靠团结起来的力量参与政治。
但真正试图在全国范围之内协调全国华人参政选举活动的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1988年美国大选之前的1987年1月,陈香梅、杨振宁、吴先标、李政道等千名华人名流联合签名,同时在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大城市发表了《华裔公民1988年大选宣言》,对1988年大选阐述了华人的看法,并明确要求总统候选人承诺当选后任命符合资格的华人出任内阁若干职务。90年代初,以田长霖、陈香梅、刘百川等华人精英为首又组织了包括工商界、媒体演艺界、科技界泰斗和华裔杰出人物等参加的“百人会”(Committeeof 100),目的在于加强对华人参政的领导,促进华人社会内部的团结,同时建立与政府和其他族群的对话。2000年大选之前,田长霖、陈香梅、吴先标等又发起组织了“80/20”促进会。民主是通过数量来显示力量,人口数量就是政治实力。200万华人的力量,要通过2000多万亚裔的背景发挥出来[16]。
二、美国华人参政发展态势
(一)参政意识日益增强
随着华社规模的迅速壮大以及其整体素质和经济社会地位的明显提高,随着参政环境的改善,华人参政意识日益浓厚。有研究显示,投票率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全美大学毕业率为25%,而华裔同比为50%,这是华人参政优势之一。同时,经济地位的提高激发了华人参政意愿,有利于华人融入主流社会。2004 年华尔街统计数据显示,最近两年亚裔对美国的经济影响力增长了五倍,而亚裔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华裔。生活稳定,事业有成,华人开始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当地政治,展露形象,发出声音。越来越多的华人意识到,摆脱“边缘化”的有效手段是参政。越来越多的华人认识到,政治人物是看到选票后才倾听选票背后的声音,华人必须理直气壮地为自己及社区争取应有的权益,要敢怒又敢言,要积极登记为选民,要主动投票。积极进行选民登记并认真投出神圣的一票, 将逐渐成为美国华人参政的一个趋势。
(二)参政团体在华人参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
近20年来,参政团体在华人参政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致力于集合亚裔选民力量,以掌握集体选票方式建造亚裔政治力量,为亚裔争取平等和公义的“80/20 促进会”,在2000年、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为增强华人整体参政意识和“议题取向”意识,将华人选票集中投向更为关照少数民族权益的党派,增强华人话语权等方面取得可喜的进展,引起主流社会更大关注。具有20年历史的华裔参政和教育机构“华美政望”,2003年更名为“亚美政联”,将服务计划从单一的华人社区扩大到亚太裔社区,为在亚裔社区开展选民教育、提升亚裔政治地位、加强亚裔民众与民选官员的沟通,提升、支持和激励亚太裔参政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好评。纽约“华裔选民联盟”致力于把以往分散于全市各区的选民教育机构组织起来,统一发动宣传、教育华人登记为选民,积极投票,使华人选民投票率明显提高,引起主流政客的重视。参政团体在组织、教育、鼓励华人参政的作用不可或缺且日趋重要。凭借参政团体的作用,规范参政行为,提升参政水平和参政能力,联合各族裔选民集合力量, 增强政治影响力亦是华人参政的第二大趋势。
(三)以“议题”为取向的跨党派投票呈上升趋势
所谓“议题取向”是指选民投票给政见最符合自己愿望的候选人,而不考虑候选人党派、族裔等背景因素。美国犹他大学政治学系连培德副教授在“2000-2001 年先锋全美多地点亚裔政治态度与行为调查”中发现,亚太裔投票者的“候选人取向”较重,亚裔投票支持亚裔的比例为60%,大部分华人选民把候选人族裔背景放在第一,把党派和政见放在其次。近几年,华人选民以“议题”为取向的跨党派投票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华人认识到政客到华埠来是为了财源和票源,认识到华人必须学会用“选票”和“钞票”说话,必须明确地向政客提出自己的要求,要政客承诺为华人社区争取权益。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70%以上的华人选民支持克里,主要是因为民主党一贯较为照顾少数民族权益。可见,华人参政日益趋近“议题取向”。
(四)“政党认同”意识不断增强
美国是典型的两党制国家,政党政治是美国选举政治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华人有识之士认识到,不加入政党、不从事政党活动,就无法进入主流政治直接参政。据民主党总部统计,2005年亚裔代表有211人,约占全部党代表的3%,为历史最高。其中,华裔民主党代表15人,是出席2000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华裔民主党代表人数的三倍。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华人的政党认同趋势有所增强,加入两党的人数比例有所提,在两党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五)参与竞选或争取委任公职并获成功者日益增多
2002年全美亚裔参政研究报告显示,在当年全美中期选举中,共有207位亚裔候选人(其中华裔41 人)竞选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公职,当选比例为51%,显示了亚裔候选人在美国政坛的发展势头。2004年美国大选中,纽约州破天荒选出了第一位华裔州众议员孟广瑞, 俄勒冈州民主党籍联邦众议员吴振伟、旧金山地区华裔加州州众议员陈焕瑛和余胤良也均告胜出。2006年11月美国中期选举,旧金山湾区38名华裔参选,22人当选,标志着加州华裔参政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上述情况表明,华人直接参政获历史性突破,华人参与美国主流政治的意识开始趋于成熟,越来越多的华裔政治精英在政坛崛起。华裔候选人竞选公职, 不仅带动了更多亚太裔选民登记并投票, 同时成为亚太裔社区积极参政的、最有效的“催化剂”。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华人在美国大踏步参政的开始。
(六)日益受到主流社会的重视,华人参政大环境日益改善,随着华裔选民队伍不断壮大和华人参政意识的提高,华人参政日益引起主流社会的重视。
美国华人聚集地纽约近20年来的变化便是美国华社参政的一个缩影。美国纽约中华公所前主席陈玉驹回顾道,近20多年间,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选票的态度变化惊人。今天,纽约约有华人40万,估计可登记为选民者不少于10万, 选民队伍是20多年前的50倍。2004年,纽约华社发起组织华裔选民联盟,把全市各区分散的选民教育机构组织起来,统一发动宣传,教育华人登记为选民,积极投票,使总统大选时华人选民投票率提高了24%, 引起主流社会政客的注意。在华人占总人口20%的旧金山市,2003年底新任市长纽森当选后,首先到华埠谢票,表示他获胜是因为亚裔、特别是华人的支持。众多事例说明,主流社会对华人参政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华人手中的“选票”和“钞票”越来越受主流政客的重视, 华人对主流社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大,华人在美参政的外部环境日益改善。
三、 华人参政态度历史变化的影响
(一)对美国华人社会自身的影响
美国华社整体素质高, 非但未给当地增加社会压力和就业竞争, 而且可以让当地政府与其他族裔明显感觉到华人给予社会和其他族裔带来的益处;就华人融入、参政的意愿而言,他们尊重当地各族裔,愿意回馈当地社会,参政积极性不断提高。
从实际情况看,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美国华人参政状况变化巨大。首先是华人参政意识日益增强,投票率提高,对主流社会“吸引力”增强。第二是参政团体在引导、教育、组织华人按照西方游戏规则参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参政团体作用日显重要。第三是美国政坛涌现出一批华人政治明星,他们在改变华人公共形象,提高华人社会地位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上述变化标志美国华人在政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预示着美国华人“落地生根,就地参政”的良好发展态势。华人从昔日的“苦力”到今天的部长,这条坎坷之路走了一个半世纪之久。它象征着华人地位的提高和华人形象的改善,对华人参政产生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从发展态势看,美国华人参政发展趋势良好,美国政治“大气候”有利于华人的发展,华人参与美国主流政治的气候已经形成。但华人参政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华人普遍参政的问题, 有待于华人的自身“革命”。陈李婉若曾经说过,“要促进美籍华人普遍参政, 必须要进行一次思想和内心深处的革命”。华人必须革除政治不关己事的心理,必须肯花时间去投票、参政。只有这样,才能认真地去讨论进军美国政治的严肃问题。客观而论,目前,美国政治“大气候”有利于华人的发展, 华人参与美国主流政治的气候已经形成,华人参政面临空前良好的形势。作为华人,自己如何珍惜、抓住当前良好时机,主动、正确、有效参政,全方位融入主流社会,争取和维护自身权益,提升华人社会整体地位,利于华侨华人的长期生存发展是华人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在20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中,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美籍华人与华裔在中美贸易、金融、科技交流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很多来自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华人,以及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来自大陆的华人,在美国开始经营他们自己的企业。他们或利用在国内积累的资金,或利用在美国初具规模的企业基础,或利用在美国获得的专业技术训练和高等教育学位,来发展他们在美国的企业和中美间的贸易。
美籍华人与华裔在中美贸易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首先,中国大陆和港台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中美间贸易和华人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各种机会。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开始双向流通,横跨大洋的交通、通讯、贸易开始联网,建成体系。扩大中美间的贸易关系,符合双方的双边的根本利益。其次,美籍华人与华裔在电脑和高科技领域里处于领先地位,独占鳌头。华人电脑专家和电脑企业家,开始建立和发展美国与中国的技术与贸易渠道和体系,并取得很大的成绩。
美籍华人参政态度的日益积极也极大的促进了中美外交关系的发展。如中美关系史上有名的“乒乓外交”,就是由华人推动的,使中美关系跨越了历史性的发展。华人在美国政坛的崛起有利于中美关系的积极发展,促进中美在贸易、安全、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注释:
[1][ 2006年6月皖西学院学报,2006第22卷第3期Journal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 Vol.22 NO.3试析美国华裔参政态度的转变及其原因,刘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北京100701)]
[2][美]古杰里.华人移民[M],纽约,1909:35
[3][4][6][9]陈依范,美国华人[M],工人出版社,1985
[5][13][15]〔美〕宋李瑞芳,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梁碧莹,龙与鹰:中美交往的历史考察[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69
[8][11][12][16]李小兵,孙漪,李晓晓,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
[10]陈依范,美国华人史[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153
[14]李原,海外华人及其居住概况[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204
参考文献:
李小兵,孙漪,李晓晓,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
宋李瑞芳[美],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陈依范,美国华人史[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