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思潮是以凯恩斯主义的批判者的身份流行起来的。目前对这股思潮的描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自由主义主要是指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广义的新自由主义,除了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外,还包括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和以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等”。(注:何秉孟主编,2004,p.8.)除了前面提到的经济学家之外,新制度经济学中现代产权理论的代表人物科斯也是新自由主义思潮的重要支持者。尽管这些经济学家研究的领域和方法不尽相同,但在一些基本原则上却是一致的,他们认为19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最好的制度,进而反对垄断和政府干预,主张用“看不见的手”调节一切经济活动。他们直率地宣称,当代社会的所有弊病是由于资产阶级国家干预过多造成的。他们歌颂自由市场和竞争,声称失业和通货膨胀并非资本主义所致,而是资产阶级政府的干预所引起的。他们希望西方返回到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新自由主义的理想是“(1)资本、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自由流动,削减工会力量,让市场调节分配;(2)减少政府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公共福利支出;(3)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自我调节;(4)公共企业私有化。”(注:Shah,Anup,2004,A Primer on Neoliberalism,in http://www.globalissues.org/TradeRelated/FreeTrade/Neoliberalism.asp.)西方经济学界中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流行可以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中得到印证。自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开始评选以来,获奖的经济学家都普遍地信奉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他们都相信,国家干预对于经济事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1974年自哈耶克成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位自由市场经济学家之后,不少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经济学家陆续获奖,包括1976年的米尔顿·弗里德曼、1986年的詹姆斯·布坎南以及1991年的罗纳德·科斯。
【参考文献】
[1]何秉孟主编,2004,《新自由主义评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勒帕日,1985,《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田春生,2004,“论俄罗斯经济转型前10年的政策失败及其原因”,载于《新自由主义评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付刚,2004,“俄罗斯‘私有化’十数载,教训远远多于收获”,载于《环球时报》。
[5]米尔顿·弗里德曼,1998,《自由选择》,北京,商务印书馆。
[6]Tabb,William K.,2003," After neoliberalism" ,in Monthly Review.Vol.55,No.2.
[7]Touraine,Alain,2001,Beyond Neoliberalism,(US)Polity Press.
[8]Klak,Thomas,1997,Globalization and Neoliberalism,(US)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
[9]Murilio,M.Victria,2000,From Populism to Neoliberalism:Labor Unions and Market Reform in Latin America,in World Politics,Vol.52,No.2.
[10]Weyland,Kurt,1999,Neoliberal Populism in Latin America and Eastern Europe,in Comparative Politics,Vol.31,No.4.
[11]Stiglitz,Joseph E.,1999,The World Bank at the Millennium,in The Economic Journal,Vol.109,No.459.
[12]Stiglitz,Joseph E.,1999,Reforming the Global Economic Architecture:Lessons from Recent Crises,in 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54,No.4.
[13]Healey,Mark Alan;Seman,Ernesto,2002,The Cost of Orthodoxy,in The American Prospect,Wi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