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都江堰师生集体心理治疗 地震心理病人普通市民激增 [打印本页]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8-5-21 09:07
标题: 都江堰师生集体心理治疗 地震心理病人普通市民激增
都江堰师生集体心理治疗 地震心理病人普通市民激增

--------------------------------------------------------------------------------

2008-05-21 07:52  来源:南方都市报
  昨日一早,由8名心理学专家和26心理专业志愿者组成的广州心理救援工作组奔赴都江堰、绵阳、新都、双流的各个学校。工作组专家俞东辉说,目前,灾区的孩子表现出两种心理问题,一类是教室没塌、没被压到的孩子,他们表现出很深的恐惧。另一类是失去父母或家人的孩子,他们极度悲伤,开始回避人际关系,不与别人进行任何交流。


  昨日,针对受灾最为严重的都江堰部分学校,专家组特别对孩子、老师和家长一起进行了“象征心理剧”的团体治疗。即通过老虎等小孩害怕的动物,来触碰、治疗孩子的伤口,但不提及地震这一最深的伤处。


  俞东辉昨日称,目前,不少从外地赴四川进行心理援助的救助者对孩子进行“妈妈式”的最体贴的援助,这种模式不值得提倡,孩子在最脆弱的时候接受这种治疗后,将会对志愿者产生依赖,但外地志愿者终将离开。离开时,就会对孩子进行二次伤害,且伤害更深。他建议,外地志愿者最好与当地志愿者联合,且以当地志愿者为中心进行治疗。


  此外,俞东辉建议志愿者对灾民、孩子进行团体治疗,并鼓励这个团体间的每个灾民、孩子互相支持,这样,当志愿者不在的时候,他们能互相鼓励,互相扶持。


  心理救援工作组总负责人胡慎之介绍,对待孩子的正确救援方法应该是:先与他建立生活连接,慢慢过渡到心理连接。之后,志愿者可能轻微触碰他的伤口,并慢慢抚平伤口。现在他们对志愿者进行“情感隔离”教育,即教育志愿者强化一种意识:孩子只是他们的心理救援对象。


  本报记者联系上志愿者津渡。今日开始,本报将持续刊登她的“心理日记”。


  ■志愿者心理日记


  抚慰心灵,这些话为什么不能说


  看到“20条心理危机干预志愿者不能说的话”时,我眼皮习惯性地跳动了一下。为什么这些话不能说?心理专家是这么解释的:


  “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遭遇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幸存者的体验是撕心裂肺的,你这种轻飘飘的话会令他讨厌;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幸存者常常宁愿死去,他很可能会抱怨自己为什么不和亲人一起遭受苦难,一起死去;


  “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这是旁观者的话,是站在你的角度上评论幸存者的处境;


  “你还年轻,能够继续你的生活”——死去的亲人是无可替代的,幸存者会渴望与他们同甘共苦;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8-5-21 09:07
都江堰师生集体心理治疗 地震心理病人普通市民激增

--------------------------------------------------------------------------------

2008-05-21 07:52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痛苦”——实际,死亡是最大的痛苦;


  “她/他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这只是看法,而不是感受,而且是你的看法,不是幸存者的看法;


  “你会走出来的”——没有站在幸存者的角度去看问题;


  “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会有问题的”——问题已经发生了,而且还不可逆转。


  “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任何感觉都是真切的,不能被否认的,也是否认不了的;


  “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说这种话,是在帮助当事人主动遗忘悲剧,而这恰恰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源头;


  “你应该要回到你的生活继续过下去”——或许他也想,但他暂时做不到,而原来的生活轨道也的确不可能再回去了。


  是的,我们不能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抚慰受难的心灵。在灾难发生一周后,作为心理救助者,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走过去,握着对方的手,无言地陪伴。面对我们受难的乡亲,我们不是拯救者,我们只是共同的亲历者,是不愿意退缩的陪伴者。


  文/津渡(志愿者)


  地震心理病人 普通市民激增


  国内专业心理治疗师仅33人,受灾儿童心理救援需重点关注


  汶川地震后,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和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联合成立“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和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日前,该项目组在北京大学临时召开聚焦“灾后心理救援工作”专家记者对话会。专家表示,近期心理病人激增,说明地震不仅只对灾民造成心理阴影。而受灾儿童的心理救援将是今后心理工作的重点。


  你我都是地震心理病人


  最近,北京大学咨询中心的预约电话激增。其中不少大学生和普通群众都是在看了灾难图片或报道后产生了心理问题。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主任方新大夫表示,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记者在灾害现场表情漠然地播报新闻,这说明,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不仅仅存在于灾民中。


  方新解释称,心理创伤受害者常常分为三级。以本次地震为例,第一级是身体、财产等直接遭受损害的灾民;第二级是亲临现场、目睹灾难场景的救援者,包括武警、医护人员和新闻记者等;第三级是通过媒体间接接触灾难的广大群众。


  徐凯文刚完成一项对唐山大地震中幸存者的跟踪研究。在研究中,他把地震发生时,年龄在5岁以下儿童和10-15岁青少年进行分组研究。32年后,前组中存在人格扭曲、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的概率,竟是后组的2-3倍。


  方新表示,这次地震中,垮塌建筑中很多都是学校,很多儿童被掩埋甚至死亡。因此,受灾儿童的心理救援将是今后心理工作的重点。


  专业心理治疗师只有33人


  “地震破坏的是我们最基本的安全感。”方新介绍,当生命受到威胁,人就会焦虑不安,很难进行高级的活动。有人呼吁,少在屏幕上使用刺激性强的血腥画面,多报道一些积极的东西,在惨痛的氛围中体现出力量和温暖。媒体应该充分了解到,过度刺激可能引发更多心理问题。


  目前,徐凯文和他的项目组将做一些心理干预,然后将面对心理创伤治疗问题。和急救的性质不同,心理创伤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由专业心理治疗师进行。


  据悉,目前国内尚未建立起心理治疗体系,获得国际心理治疗资格认证的专业心理治疗师只有33名。


  心理救援项目陆续成立


  汶川地震后,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和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联合成立了“中国心理学界危机和灾难心理救援项目组”。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称,该项目组已向卫生部精神卫生处提交了一份《关于灾后心理救援目前的严重问题及管理应对策略的建议方案》。


  据悉,卫生部对方案很重视,将在工作例会上讨论。该方案还经由民进党副主席、现任人大常委朱永新教授递交到决策部门。应中国红十字总会邀请,项目组将派遣一支五人小组,近期前往救灾前线,对那里的心理救援者进行培训。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主任方新大夫、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博士生徐凯文均在其列。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