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中评:两岸二轨对话替一轨官方探方向 [打印本页]

作者: 入主中原    时间: 2010-2-4 18:29
标题: 中评:两岸二轨对话替一轨官方探方向
中评社台北11月10日电(评论员 刘性仁)太平洋文化基金会所举办之“两岸一甲子”研讨会即将于台北召开,既是民  
间性质,但又有相当的代表性及重量性,两岸与会专家都具有学、政两栖背景,而此次研讨会最大的特色,便是大陆与会者中,出现前所未有之重量级学者参加,也得到**中央高度重视,在大陆国台办、外交部及军方等支持下,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台参加,由郑必坚先生担任团长,同行人中不乏具有影响力的学者,这充分显示出两岸由学界要角进行意见交换,再将心得提供各自当局参考,做为官方决策模式,已经形成为一种两岸对话、相关政策出台的一种常态范式。  

  此次“两岸一甲子”研讨会,所牵涉的层面甚广,有当前两岸热点问题,亦有未来两岸不得不面对的议题,而探讨的议题层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外交等各领域。以两岸目前对话主要集中在经济及文化方面来说,研讨会对于目前局势的发展,产生可参考之速效,具有相当的实际作用;若以两岸较为敏感的政治、军事及外交议题,为避免麻烦,故将其综合为“涉外与安全事务”,我们可以预见,在这些敏感的领域内,虽不致藉由一次研讨会产生什么具体共识结论与重大突破,但其所象征的意义却是非比寻常:

  其一,研讨会将两岸民间对话从经贸文化层面,正式推进到政治层面,而此民间对话又具有明显的指标意义;其二,它使两岸官方开始思考与正视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其三,它使双方都能在自由开放的讨论氛围中,瞭解对方看法,进而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主张与观点;其四,它既可以回避官方敏感的色彩,又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具有相当的弹性与灵活性;其五,在开放的研讨会中,双方都能发挥创意,激出思想的火花,寻找新的思路;其六,整个研讨会过程公开透明,可以两岸人民充分瞭解,作为思考的问题意识与知识背景的基础。当然,此次研讨会中,与会者过去的经历显赫,郑必坚教授倡议中国和平崛起;吴建民教授具实务经验;马振岗教授在**外交政策中扮演重要智囊角色;李际均教授在大陆军界不仅威望够;更具有战略思维;这些重量级人士丰富了此次研讨会。而台湾方面,与会者更是一时之选,赵春山教授颇具知名度与影响力,也带有相当的指标意义,两岸双方利用这次研讨会的平台,进行意见交换,将二轨对话的功效,发挥到淋漓尽致,也提供一轨决策参考之用。  

  由于当两岸官方对话的空间有限,都在既定的框架内进行协商,缺乏弹性与思想激荡,而研讨会将弥补官方对话之不足,两岸间尚有“+++国”政治定位、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如何终止敌对状态、如何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如何协商两岸和平发展路径等重大问题等待沟通,目前不适合由官方出面,正好可以藉由研讨会来发挥对话交流的功能,因此我们虽不敢奢望一场研讨会能有什么重大突破,但却也寄予高度的期许。  

  马英九日前才提到扩大台湾国际参与,是当前重要的目标与不变的政策,这对台湾来说是迫切要务,但对大陆来说,不见得是如此看待,因此正好可以利用这次研讨会的机会,一来透过媒体公开向两岸及全世界表达看法;二来可以在无限制的发言空间中,以学术的方式找出新的可行性建议,达成对话沟通的目的。此外我们可以确定的前提是只有两岸关系改善,台湾的国际空间才会更大,才能在发展中找寻利基。  总之,两岸目前各项沟通的管道越来越多,但具有高份量政学两栖背景之学者参与,并探讨敏感问题的研讨会确并不多,一来两岸目前的共识基础并未巩固,互信基础也未深厚;二来双方都刻意回避具有主权争议敏感问题之讨论与沟通,更重要的是,台湾内部反对力量的阻力实在不容小觑,形成马政府在施政上不得不面对的压力.

  因此,此次藉由“两岸一甲子”研讨会,在信息公开的情况下,使台湾绿营群众都能瞭解马政府及大陆当局的看法,尤有甚者也可以向国际宣示,两岸即将启动敏感议题沟通,虽然这只是民间而不是官方,但它所跨出的一步影响却是十分深远的,职是之故,二轨对话先行,进行试探性的意见交换,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担任团长的大陆学者团,将出席在台北召开的“两岸一甲子”研讨会。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